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82|回复: 9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经络的本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17 21: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了代肖言网友转帖的经络的本意,忍不住也来凑凑热闹。不过我这儿说的不是经络的本意,而是经络的本义。

也就是古代经、络二字从何而来,是字源学的考察。

为什么中医要考察字源呢?问题出就出在《内经》太古老了,两千多年前的东东,它的生活环境、文字含义与现在已经有很大不同。《内经》的疑难很多是由于我们不能准确理解《内经》原始文本想传达的内涵,导致众说纷纭。语言的复杂性是困扰中医发展的瓶颈之一。

所以我们要追寻《内经》时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来自哪里,它本来的含义是什么,古代的医学家把它借用过来到底想表达什么?

中医概念的建构很多是来源于当时具体的生活,比如“精”字来自于古代大米的加工过程,来自于农业。

经络两个字明显带的是绞丝旁,它们和我们国家另一种伟大的行业:纺织业有关。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1:0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17 13:16 编辑

转:“巠”是“經”的本字。巠,表示在织机上精心布置众多纵线,以便横线穿织。

《説文解字》:經,織也。从糸,巠聲。



点评

就是经过  发表于 2018-7-17 21:24
3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1:14:25 | 只看该作者
古代整经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发表于 2018-7-17 21:25:3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位置你能看懂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1:5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17 14:05 编辑

络丝按说 应该在整经前面。

蚕宝宝的丝先要抽提出来,古代叫“缫丝”;抽提出来的丝要缠绕在一个类似于棒槌的工具上,叫做丝,这个棒槌常呈圆筒状,又叫络筒。络丝的过程中要经常连接断头,所以络又有连接的意思。

织的过程中要先布纵丝,叫做整;然后再经丝基础上织玮丝,也就是横的丝,横纵连接,漂亮的丝绸就出来了。

当然还有染色等许多工序。
蚕茧——收烘————煮茧——缫丝——烘丝——成绞————络丝——并丝——捻丝——牵经(整经)——卷纬——织绸——坯绸检验————脱胶——打卷——烘干——染色——烘干

https://v.qq.com/x/page/r0390pjivrf.html


6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2:19:5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丝绸治疗流程,与古代的工序其实大同小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一个  发表于 2018-7-17 22:24
7
发表于 2018-7-17 22:20:56 | 只看该作者
   日常用语转变为专业用语,再转化为哲学概念,应用于医学,成为中医概念。

点评

经络好像不是哲学概念  发表于 2018-7-18 23:18
8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2:54:34 | 只看该作者
《説文解字》:絡,絮也。一曰麻未漚也。从糸,各聲。

絮,非棉絮,在古文是熟丝。因为络丝之前要经过煮茧过程,煮之前丝是生丝,煮之后到络丝这一阶段就已经是熟丝了。

络,缠也。——《广雅》

因为络丝就是个缠绕的过程,通过缠绕到棒槌样的东西上把丝进一步整理,以备丝绸纺织使用。
9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2:59:45 | 只看该作者
(转)翻丝,古代称调丝,是将绞装的丝线原料卷绕到笠子上的生产过程。目前一些传统产品及特殊纤维仍用手工来进行。

一、调丝的目的及要求

目的:给丝线一定的卷绕形式,供下道工序如并丝、捻丝、牵经及卷纬等使用;调丝过程中还可除去丝线表面的部分疵点,如糙结、丝屑和粗节,以提高丝线的品质。

要求:在加工过程中,不能对丝线的物理性能如强力、伸长、弹性等有所损伤;丝线成形好,丝层层次分明,张力均匀,以利于下道工序生产。

二、调丝工具的发展过程

调丝是丝织物加工中的第一道工序,其结构比较简单,《易·姤》记载:“系于金棍,柔道牵也。”《天工开物》中较为详细记载的南络车,“凡丝议织时,须先用掉。透光檐端宇下,以木架铺地。植竹四根于上,名日络笃。丝匡竹上,其傍依柱高八尺处,钉具斜钩小竹,僵月持钩,悬搭丝于钩内。手中执鼓旋缠,以侯牵经治纬之用,小竹坠石为活头,接断之时,扳之即下”。这是明代的记载,此种络车,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但与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络车结构十分相似,说明南络车至迟在汉代以前已普遍使用了。我国丝绸由北方向南方推广,是在汉代前开始的,从汉到清约2000年左右,这种络车,仍然为南方人所使用。北络车通用于北方,与南络车形制有所不同,古代记载较详:“以脱轻之丝,张于棍上,上作悬钩,引致绪端,逗于车上,其四之制,必以细轴穿箴,措于四座两柱之间。设一柱独高,中为通槽,以贯其箴轴之首。一柱下面管其轴之末。人既绳牵轴动,则攘随轴转,丝乃上筑。”调箴取丝,而非以手抛箴,整个络车基本上与南络车相同,只是转笼动作采取了机械,而非手工,这样,张力较均匀平稳,生产效率亦较高。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3:03:28 | 只看该作者
 (转)(3)丝籰〔yue阅〕

  丝籰是古代的络丝工具,汉代《方言》中叫做“楥”〔xuan旋〕。《说文》中叫“籰”,解释为“收丝者也。或作□[jian建],从角、从间”。王祯《农书》称为“籰”,解释为“必窍贯以轴,乃适于用。为理丝之先具也”。丝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卷绕丝绪的筒管。但两者的形制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结构和用法是两根或六根竹箸由短辐交互连成,中贯以轴,手持轴柄,用手指推籰使之转动,便可将丝线绕于籰上。丝籰虽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但它的发明大大加速了牵经络纬的速度。

  (4)络车

  络车是将缫车上脱下的丝绞转络到丝籰上的机具,它有南北络车之分(图8、图9)。关于络车的记载,《方言》有“河济之间,络谓之给”。郭璞注“所以转籰给事也”。《说文》有“车柎〔fu肤〕为柅〔ni你〕”。《通俗文》有“张丝曰柅”。这里的“柅”南北络车通用,是张丝绞的装置,由竖立地面上的四根木棍,或者由每两根一组下装底座的木棍组成。王祯《农书》对北络车的构造和用法记载得比较详细,其文译成白话是:将缫车上脱下的丝胶,张于“柅”上,“柅”上作一悬钩,引丝绪过钩后,逗于车上。其车之制,是以细轴穿籰,放于车座上的两柱之间。两柱一高一低,高柱上有一通槽,放籰轴的前端,低柱(上有一孔)放籰轴的末端。绳兜绕在籰轴上,手拉绳一引一放,则籰轴随转,丝于是就络在籰上了。宋应星《天工开物》则对南络车的构造和用法记载得较具体,其文译成白话是:在光线好的屋檐下,把木架铺在地上,木架上插四根竹竿,名叫“络笃”。丝套在四根竹上。络笃旁边的立柱上八尺高处,斜安一小竹竿,上面装一个月牙钩,丝悬挂在钩内。手拿籰子旋转绕丝,以备牵经卷纬时用。小竹竿的一头坠石,成为活头,接断丝时,一拉绳小钩就可落下。对比两书记载,南北络车都用张丝的“柅”和卷绕丝线的“籰”,但丝上籰的方式两者却是大不相同。北络车是用右手牵绳掉籰,左手理丝,绕到籰上;南络车则是用右手抛籰,左手理丝,绕到籰上。由于北络车转籰动作采取了机械方式,丝籰旋转速度快而稳,所以它的生产效率和络丝质量远较南络车为优,古人所谓“南人掉籰取丝,终不若络车安而稳也”的评论,正是对此而言。
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4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46 , Processed in 0.1023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