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333|回复: 3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应尽快肃清“气一元论”的流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21 20:4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白侠 于 2018-2-23 17:02 编辑

中医应尽快肃清“气一元论”的流毒

原创 2018-02-21 于建成 岐黄正传


气一元论,在新世纪才被写进第七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在第九版《中医基础理论》中被改成“元气一元论”,老酒装新瓶,换汤不换药。为了便于陈述,此文把气一元论写进中医教材的参编人员,称之为编者。

七版教材之前,中医理论当中从来没有过气一元论这个词儿,也没有这个词下编者赋予的含义。

第一,不说中医典籍中从来没有人使用过这个词儿,就是其它国学典籍也没有人使用过这个词儿。这个词儿,是现代中国哲学史专家,研究张载“太虚即气”的气论,赋予张载的。

第二,一元论,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有着特定的语境。它必须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词同时使用,肯定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编者所谓的气一元论,实则是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元气论本属于西方哲学宇宙论范畴,物质不与精神同语。而本体论,才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一元论不过是本体论的分支。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鹖冠子》用天文气候演道德之论,云: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神圣乘于道德,以究其理。《白虎通·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此气乃节气之始,被后人误解为元气论鼻祖。张载根本没有看懂老子天地之始为无的定义,误以为无就是任嘛没有、虚空的。就对老子进行批判: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张载是气一元论者,还是理气二元论者,学界并没有定论,尚有争议。编者的气一元论,显然是偷换了概念。把物质和精神谁是唯一的本原,偷换成了万物都是由最精微物质组成的。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只要偷换概念,就是诡辩。

第三,编者的气一元论,说: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又说:气范畴被赋予了近现代科学的说明与规定,视气为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现代理论物理学界更趋向以“场”释气。这分明是把哲学的物质概念,与物理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进行概念偷换。这个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到底是什么,是占据一定空间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还是不占空间、有一定质量的质点呢?还是现代中医理论物理学界想更正,质点是占有空间的?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到底哪一个,还是全部都是世界的本原?西方科学认为,宇宙来自于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大爆炸。现代中医理论物理学界是想推翻大爆炸理论,还是想证明中医不过是业余的物理哲学?世界的概念是全部、所有、一切,宇宙、万物、精神皆在其中,精神是量子,还是场组成的?只堆砌些概念,任何陈述都没有,除了现代中医,哪里还会有这样的半截子哲学?

想继续论证气一元论的谬误,还有很多论据,不过以上三点足以能够说明问题。气一元论站不站得住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医所言的诸多气是不是“一元”的致精致微的物质实体。若是,无论对错,都得承着,起码得先承着。

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水的气态和液态的变化,地气上是气态水,天气下是液态水。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是地拉下来的,云是天拉上去的。古人并没有引力概念,密度也只用气味厚薄来形容(参见后面七、药食之气)。这里的地气是指地的作用,天气是指天的作用。

二、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参见,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知,此大气应该是指一种作用力。古人没有万用引力、时空弯曲的概念,也没有必要进行演绎,或捧得老高,或黑得没边。

三、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此为一年二十四节气。四气、五气(五行之气)、六气,此为一年的四季、五季、六季的季节。此气为一年时间中,以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出的季节,是时间和温度变化的概念。

四、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这里的天地之气,是天干地支的气,时间与寒热变化的气,与四时之气是相辅相成的。《内经》处处都有佐证,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五、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是讲六气的,显然这里的气是指六气的气。为什么《内经》讲这么多时间意义上的气,那是因为中医发现了生物钟有不同时间尺度的节律,从日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动物一生的生长壮老已,草本植物一生生长化收藏的节律。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气交变大论是讲五运六气的,前面列出了不同年份,不同气候、物候、病候的统计数据。所以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此物为不同气候中的各种事物的不同表现。

六、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别》)

经络里流淌的所谓经气,是时间。建阴阳诸经,合的就是时间。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之后再讲,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七、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里讲的是药食之气味,分别作用于人体精气形的。气,仅仅是精气形三者之一。用现代生理学打比方,就是物质、能量、代谢率三者的关系。古人没有这些概念,只能用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来比喻。

八、肺气、肾气,阴气、阳气,营气、卫气,精气、神气等等。此类的气仅仅是个词尾,是个虚词,可要可不要。肾气虚,也说成肾虚;阳气虚,也说成阳虚;卫强营弱,也说成卫气强和营气弱。与现代汉语中号召力、影响力、想象力、耐受力的力相似。肾气虚,就是肾的功能低下,效率不足。之所以用气来做词尾,一则气有作用之义,二则气有时间属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倒过来说就是一定工作量所耗费的时间。这个气不与血相对,除了有肝血虚之外,没有阳血虚、卫血虚、肾血虚、肺血虚、脾血虚、心血虚,而现代有了心血虚,是由西化教材根据西医概念杜撰出来的。气血同语的是营卫,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灵枢·营卫生会》)

九、肺所藏的“气”是宗气,所以称肺为“气之本”,这个气不是词尾,必须得要。肺有节律性运动,以助心君治理全身,所以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理道是“节”,《礼·杂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所谓“肺朝百脉”就是肺通过宗气使百脉如潮动(“朝”是潮的古字,使动用法)。宗气的作用是推动各种循行物质的运行,在乳下的搏动就是宗气的表现,搏动过度就是宗气外泄;胸中为宗气之海,上者行呼吸之道;下者入气街,如果足部真气上逆,宗气不能下,则足部的血脉不行而凝结。说白了,宗气就是心率、呼吸率、脉动频率的率。

十、后世中医所谓的元气,在《内经》中无前置词,只称做“气”,这个“气”字也不与“血”字相对而言,而与精神形三个概念如影随形。这个气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所言的人参味甘,大补元气的气,也是气虚证的气。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活动劳累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弱。元气虚,就是整体机能下降、效率不足。

十一、胃气。无胃气的表现是真脏脉,和无苔的镜面舌。可知这是生命即将终结时刻,细胞已经没有了新陈代谢。没有新细胞,顶掉凋亡细胞脱落。


此文未必把中医不同语境下所言的气,全部找到了,但足以能够说明问题。以上所有的气中,哪个是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哪个是至精至微物质实体组成的?中医所言的元气是吗?人参能补世界的本原,补了光啊,补了电,补了质点,补了量子,还是补了场?编者是《内经》专家,但显然对《内经》的认识并不深刻。甭说气一元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与中医也没有“一元”钱关系。中医气一元论,不过是编者辨析不清,各种语境下气概念的含义,望文生义,随文敷衍,生硬杜撰出来的罢了。

有人会说,气一元论虽不是中医固有理论,但现代可以创新,可以发展中医理论。那么请问,创新和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能够证明中医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二是,能够指导科研,揭示中医科学原理:三是,能够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一、这等蹩脚的所谓哲学,能够起到证明中医先进性和合理性作用?

二、从宇宙生成的本原,来揭开疾病的实质,这个科研目标是否太过遥远?

三、气滞的气是什么气,是什么物质滞住了?竟然问倒了几乎所有,笔者所能接触到的同道。个别医生有说是能量滞住了,问其是势能还是动能,就顾左右而言他了。

前些日子,在中医群里,讨论了一位行医50多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中医病案。冠心病、高血压、EF59%、左房肥大、室间隔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二尖瓣微量反流。无胸痛,走路快时胸闷气短,舌质紫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舌下脉络迂张,脉弦。除了见到冠心病就活血化瘀之外,根据走路快时胸闷气短,就认定这是“心”“气”虚,加了人参、黄芪来补气。结果,八个月无功而返,仅在第五个月的时候,症状略有过些许改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名中医尚且如此,那普通医生将会怎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就把元气不足的气虚证,与卫气虚混在一起,分出肺气虚、肾气虚……阳(气)虚等常见证型。现代中医的规范如此,让中医生如何能取得疗效?有一本书写气一元论与临床,但纵观全篇没有一处与气一元论有关,讲得都是时间意义上气的辨证,只不过是借个气一元论的名而已。

气一元论,从未出现在中医固有理论当中。编入中医教材之后,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还搅乱了中医理论,使得中医临床疗效下降。中医界理应把气一元论从中医教材当中剔除出去,并尽快肃清“气一元论”的流毒。

点评

中微子是无和有是万物之母。  发表于 2018-2-22 18:00
2
发表于 2018-2-21 22:4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2-21 14:52 编辑

       一元论,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有着特定的语境。它必须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词同时使用,肯定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
       完全正确。
       一元论是相对于二元论而言的。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世界的本源是一个还是两个。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这叫一元论;二元论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两个:物质与精神。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本体论,即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中国古代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在西汉则表现为“道”与“物”关系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和隋唐,又演变为“有无(动静)”之辩和“言意”之辩,最后在宋、明时期发展成“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正是通过这样的争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明清之际,形成了三种形式: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一元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它们所争论的就是气(物)、心(精神或者神)、理(规律、概念、范畴),三者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最后形成这样三种形态,是其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历史演进的结果。
       气一元论、心一元论、理一元论,是套用西方一元论,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而言的。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中医把气一元论套用到唯物论上,又含含糊糊的说:既是物质又是能量,还包含着精神等等。
       中医理论中有精气神的论述,没有气一元论。中医教材中的气一元论要改为“气”,与精气神放在一起讨论。
3
发表于 2018-2-21 23:5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2-22 07:44 编辑

前些日子,在中医群里,讨论了一位行医50多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中医病案。冠心病、高血压、EF59%、左房肥大、室间隔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二尖瓣微量反流。无胸痛,走路快时胸闷气短,舌质紫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舌下脉络迂张,脉弦。除了见到冠心病就活血化瘀之外,根据走路快时胸闷气短,就认定这是“心”“气”虚,加了人参、黄芪来补气。结果,八个月无功而返,仅在第五个月的时候,症状略有过些许改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名中医尚且如此,那普通医生将会怎样?
————————————————————————————————————————
           老于的脑瓜子也糊涂成一锅粥了。
       那个病例,明明说吃药到第50副才见效,到你这里怎么就变成五个月了?
             

       另外,七版教材提出“元气一元论”,你说到九版才说,也是你记错了。
       你这么糊涂,还批判“气一元论”糊涂。


点评

谢谢指正。 兹事体大,证据一定要真实。 能否请王教授,用十几二十几个字儿,描述一下治疗过程。我在公众号中,予以澄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2 09:02
4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09:02:2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2-21 23:51
前些日子,在中医群里,讨论了一位行医50多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中医病案。冠 ...

谢谢指正。

兹事体大,证据一定要真实。

能否请王教授,用十几二十几个字儿,描述一下治疗过程。我在公众号中,予以澄清。
5
发表于 2018-2-22 13:04: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高教教材反正是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各中医药大学那伙执牛耳者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想掺和什么就掺合什么,有些内容是越编糊涂,他们自己却满以是发展提高了,我等都是旁人,指出问题也是等于零!

点评

就是,就是。等于零,就等于零吧。权当我们在这儿,喝个茶聊个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2 16:33
6
发表于 2018-2-22 13:2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2-22 13:36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8-2-22 09:02
谢谢指正。

兹事体大,证据一定要真实。

     
         我的看法与你不完全相同。我认为此老中医见了冠心病就活血化瘀,这没有毛病,中医辨证施治是少不了活血化瘀药的,这是由此病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应做为批判的重点。你认为人家错了,需要拿出错的证据。
      
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讲,此老中医的处方重心符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绝对正确。但是,同时又用了“升脉散”、黄精等补气养阴之品,说明所辨的兼证是气阴两虚。首方毛病在于辨为“阴虚”,除升脉散、黄精之外,还用了麦冬、玉竹之类滋阴药,势必会抵消补阳还五汤的作用。不过同时还用了茯苓,可抵消部分滋阴作用。其次针对苔黄厚腻,在首方中用了地肤子,意清热利湿,显然是辨为湿热,而没有辨为痰热。
      此外,此病名还参考了《金匮要略》中的胸痹病名。处方,也是借鉴了明清医家的养心汤,如黄芪、人参、茯苓、当归、川芎、五味子等药。
      值得指出的是,患者在第3方、第4方去掉了麦冬、玉竹等滋阴药,并加了生山楂消食散瘀药,仍然没有效果。
      
      我认为,疗效不明显是由于辨证施治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看不到此病症背后隐藏的大量信息,所以收效才会不佳。我接手治此病,就是因为挖掘出来大量信息,中西互参,然后针对性用药,才收到了显著效果。

点评

王教授,我求你把50副药见效后,简短做个说明。何谓见效,保持到第八个月没有。根据什么症状,又求你治疗的。十几二十几个字儿足以说明问题。我要在公众号,说明事实情况。 至于名医辨证有误没有,也可在这儿讨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2 16:31
7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6:31:0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2-22 13:27
我的看法与你不完全相同。我认为此老中医见了冠心病就活血化瘀,这没有毛病,中医辨证施 ...

王教授,我求你把50副药见效后,简短做个说明。何谓见效,保持到第八个月没有。根据什么症状,又求你治疗的。十几二十几个字儿足以说明问题。我要在公众号,说明事实情况。

至于名医辨证有误没有,也可在这儿讨论。

舌质紫红,舌下脉络迂张,这是淤血。淤血不独属于肝血瘀,五脏六腑之气皆可致淤血。比如寒凝血脉,照样可以出现这些症状,苔黄要不否定寒凝,要不是寒热错杂。补阳还五汤不是活血化瘀剂,是补阳剂,此阳非彼阳,不是现代中医所谓的阳虚证。

我此前,本想先说现代中医怎么辨证,再谈现代中医辨证的不足,应该怎么用经典中医辨证。谈了第一个,由于陷入口舌之争,就没有继续谈下去。
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6:33:29 | 只看该作者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2-22 13:04
中医高教教材反正是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各中医药大学那伙执牛耳者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想掺和什么 ...

就是,就是。等于零,就等于零吧。权当我们在这儿,喝个茶聊个天。
9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8:15:32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2-22 16:53
补阳还五汤是补气不是补阳

此阳非彼阳。

现代中医理论对阴阳的理解,趋近于零。

王清任,虽然没有正确认识经典的含义,但对阴阳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
10
发表于 2018-2-22 18:52:01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8-2-22 08:33
就是,就是。等于零,就等于零吧。权当我们在这儿,喝个茶聊个天。

对!他们那伙人把那个气一元论编得天花乱坠,也对临床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只是咱们喝茶聊天多个笑谈!

点评

气一元论为中医提供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观。怎能说其对临床没有什么指导意义?难道你们想否定天人合一或天人合一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3 09:07
要不咱们哪来的那么多话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2 18: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2:11 , Processed in 0.0670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