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易理看中西文质之辨与中医的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23 17:4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易理看中西文质之辨与中医的未来 “转”

近现代中国为什么那么积极地拥抱西方文化,狂热地要用西方文化来修正乃至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从上面一节的古今文质之变的分析看来,这其实不光是因为西方主动进攻所致,而且还是因为中国自身正好处在一个文质交接、文疲复质、以质革文的转戾点上。这就像《黄帝内经》上说的那样,“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只有内外合邪才会生病,而如果四季脾旺的话则是不会受邪的(《金匮要略》)。

然而,晚清和近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繁华落尽、万物归土的季节。土气已经在草木繁华中耗尽,正待西风劲起,阴敛肃杀,还精于土。正是这个时候,西方文化带着船坚炮利来了。中国人一方面抵制它,另一方面倾慕它。因为中国当时正需要来自西方的金敛肃降之气。清代的经学是朴学、小学、实学,可是西学进来之后,人们发现科学更是朴学、小学、实学。小学本来是贲极而剥的表现,它的兴趣是要剥落宋明理学尤其明代心学的伟岸,以小剥大,五阴剥一阳,把山剥为平地,以谦朴平实为美。等到胡适、顾颉刚等人把这种小学朴学精神与西方科学考据学相结合,中国文化最后仅存的一点阳刚之气就被剥落殆尽了。

然而,“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在闭藏养精的漫长冬天之后,新的春天必将来临。无论共和国前三十年说的“深挖洞、广积粮”,还是后三十年说的“和平崛起”,都是蛰伏潜修之象。今天,历史似乎已经到了一阳来复的时候。虽然文化的凋敝已经到了严冬夜半,坏证丛生,但新一轮的文化发展已经开始露出苗头。遍布城乡和媒体网络的读经热、国学热、中医热,表明中国文化的自信已经开始复苏。需要温习下面这些句子的时候就要来了:“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根据《内经》的告诫,未来的中医应该培养生发的志向、宽缓的胸怀,少一点与西方对抗的肃杀之气,多一些宽仁博大的理解力:理解过去,理解现代,理解中国,理解西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曰:“五方之民,皆有性也”(《礼记·王制》)。《经》云:“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无论经历多么艰难困苦的古今中西之变,只要坚持走在阴平阳秘、文质彬彬的中庸之道上,中医和中国文化就永远有希望发皇光大,生生不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01/09/99092_160735362.shtml
2
发表于 2017-11-27 10:36:23 | 只看该作者
言之有理!是《易》理、《内经》之理用于事理之例。
3
发表于 2017-11-27 10:52:10 | 只看该作者
《易》里面真的有“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10:03 , Processed in 0.0513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