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184|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教授现象”警示要关注教师素质——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 20:5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拜读《中国中医药报》曹东义《“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一文,使笔者感到震惊。虽然有人认为中医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但现在看来教师因素也不可忽视。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中医的思维方式只能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获得。要说王教授没有读过中医经典,水平不高并不客观。我相信没读过中医经典、水平不高是晋升不了中医教授职称的,也写不出10余万字的《我负中医   中医负我》。

  笔者猜测,问题可能出在缺乏中医临床经验上,因而对中医缺乏信心,反而认为中医不科学;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医的生命力就在疗效。

  这也充分说明王教授不但脱离了获取中医能力的重要临床实践环节,并且涉猎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用受西方实证、还原科学影响的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最终得出了中医不科学的结论。

  笔者认为,现在中医高校教师队伍中,“王教授现象”应该不是个别现象。目前在中医高校任教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出身,很多人的毕业论文都是通过喂养小白鼠完成的。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理论水平不可谓不高,现代科技知识也掌握得相当多,但就是缺乏中医临床经验这一关键环节。

  中医要发展,教育是根本。记得解放后全国中医学院成立之初,当时的师资力量都是从民间中医的佼佼者中选拔产生。比如北京中医学院的秦伯未、董建华;成都中医学院的王渭川、李斯炽等均是中医临床大家,让他们充任中医教授,教出来的学生效果当然好。并且他们本身就对中医坚信不疑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讲出来的中医知识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听起来有趣,毕业后拿到临床用得上、有实效,因而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功不可没。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借鉴。

  笔者从1975年以来,长期坚持在中医临床一线,深感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深受病人群众喜爱和信赖。中医诊疗技术来源于临床,中医的生命在疗效。因此,要想获得中医知识和技术离不开临床实践,要教好中医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

  现今中医高等教育学府中出现“王教授现象”。而中医界(包括中医爱好者)对此的看法、反应却大相径庭。有的网友发出“王教授有这样可恶吗?”的疑问。认为不能苛求王教授,王教授没有错,是无辜的是受害者。但大多数网友对王教授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

  笔者深感,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子是否能学到真本事、硬功夫与授课老师的基本功、临床经验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因此不能不说:发展中医教育为本,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是否合格。

  所以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医教育当以教师为重。虽然目前中医教育改革已经在进行并初见成效,各中医药高等院校,缩减了西医课程,增加了中医古典医籍教学课时,并且有的院校已经开始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笔者相信,这样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取得更好效果。

  然而,既然中医高校已经出现了“王教授现象”,那么这种教授就肯定不止一人。主管部门是不是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那些失去中医信念,没有临床经验,只知道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教授”请出中医高校教师队伍。让他们到临床实践中去重新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悟中医、传承中医。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出现呢?我想很有必要,但需要极大的勇气、胆略和气魄。

  当前,酝酿了20多年的《中医药法》修订草案正在征求意见中。对此,笔者建议,为了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师的资格认定,不能只强调在何学历以上,应具有10年以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经验,才有资格担任。

  另一方面,为了“亡羊补牢”,还应该将中医高教队伍中极少数不合格的“教授”请出高校。同时,在中医基层一线选调一批既有较高中医理论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人才,充实中医高校教师队伍。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人才需要我们的高校人事部门去发掘。在政策的支持下,让他们去充实中医高校教育队伍,必将是中医之幸,中医学子之幸。

  如此,才能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师的素质,才能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繁荣昌盛。

点评

这个“王教授”是个化名,实际上不姓王。  发表于 2014-9-5 19:14
2
发表于 2014-9-1 22:28:26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实际。教师的临床素养至关重要。
十年以上临床经验者方可任职中医院校老师,很有必要。

点评

这个“王教授”是个化名,实际上不姓王。  发表于 2014-9-5 19:13
3
发表于 2014-9-2 10:26:49 | 只看该作者
(应具有10年以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经验,才有资格担任。)
呼吁振聋发聩,极有道理,只是,我相信上层不会实行!!!因为只有内行人才懂这个道理。领导恰恰不懂,还是得由屁股决定脑袋。
但是,仍然要呼吁,逐级向上反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等无愧于中医!
4
发表于 2014-9-2 10:42:13 | 只看该作者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

    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素质,但某些教师作为中医药后学的领路人,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中医教育西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


  近来网络里流传着一篇文章《我负中医,中医负我》,署名为“王教授”。“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自认为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当了一辈子中医医生,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才弄懂“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他希望留一个“时间囊”,把他的“真知灼见”留在世界上“任人评说”。

  中医误了“王教授”什么事

  “王教授”自称19岁进入中医学院,毕业后行医、留校任教,一步一步地晋升为“教授”,应该说该得的都得了。他的境遇,比起那些一辈子在农村、在基层,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为群众诊治疾病,排忧解难的基层中医,可以说好很多。

  比如像“王汤药”那样的基层中医,经济收入非常微薄,学术职称、生活待遇,都比不上“王教授”。更何况很多基层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到六七十岁了还一直“赤着脚当中医”。与“王教授”相比,他们似乎更应该抱怨中医药没有给与他们应得的名和利。可反倒是他们对中医一腔热情,大声疾呼捍卫中医。他们的口号是:“中医助我,我助中医!”

  一辈子没学懂中医理论

  “王教授”是个有心人,一进中医的校门,就爱问“为什么”。这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很多求学者走过的道路。但是,他评价中医理论的标准,是西医的解剖实证。这就像一个足球爱好者,来学习篮球技术,但他不接受篮球的规则,脑子里总是用足球标准问“为什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不顺眼。这样的人学习篮球,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

  学习中医也是一样,如果脑子里总是装着西医的解剖,经常用细胞、细菌、化学分析、物理定量来学习中医,就好像用显微镜看天象,一辈子入不了中医的门。

  中医是一座座高山,而且由很多山峰所组成,不进行艰苦攀登,就无法领略各个山峰的美丽风光。《内经》的智慧,《伤寒论》的规则,金元四大家的高论,温病四大家的创新,都在各自的山峰上争奇斗艳,令人留连忘返。

  而“王教授”始终在山脚下转悠,听回来的人说说故事,听说某某划伤了,某某遇上了雷电,某某遭遇了洪水,他认为各个山峰都是险峰,时刻会吞噬人的生命。于是他一辈子没有上过山。所以,不懂中医理论的真谛,只不过在工作时跟着西医大夫学习了一些“现代医学知识”。

  读书不求甚解  自误误人

  “王教授”说:扁鹊、华佗等名医的记载都是不可信的,不合情理。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到底是“留神医药”的医生还是“余宿尚方术”、“精究方术”的方士?(见张仲景:《伤寒论序》)。

  扁鹊是第一位被记载于史册的医学家,司马迁进行过考证。当然,《史记·扁鹊传》中也保留了一些民间传说。只要认真考辨,就不难知道历史的真相。笔者曾通过考证,认为可以证明扁鹊生活于春秋末期,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民间中医,能四诊合参,最擅长脉诊。各种记载出现的错误,是文献资料在历史流传过程之中传抄所致,扁鹊绝对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也不是活了400多年的神仙。司马迁没错,错的是不善于读书的后人。

  华佗的时代,战争不断,外伤破肚的战士不少,战伤救护是医生的天职,久而久之,探索开腹、疗病,也不是不可能。

  张仲景是医生还是术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伤寒杂病论》的确指引历代中医学家,诊治疾病、积累经验,挽救过无数患者的性命。

  分不清恶风与恶寒

  “王教授”进中医的门,可谓时间不短,但是始终都没有找着感觉,更提不上用中医药为人民大众治病救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付病人、应付学生。

  他说:当中医师遇上的多是些小伤、小病,一些大伤、大病、急危重症自己确实也处理不了,连病家也都知道中医没多大能耐而会主动去找西医,真要找上门来的也多是西医认为没什么病或者已经没什么办法的绝症了。

  中医的疗效虽有一些,但多侧重于症状的缓解,且多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个案,不能举一反三,无法重复,疗效评价标准更是因人而异。情势紧急起来,人命关天,“传统”解决不了,只好求助于“现代”了,因而这“科班出身的中医”也就成了“三四流的西医”。

  当中医教师就更不容易了,且不说自圆己说,课堂上讲着讲着,有时连自己也失去信心。说真的,至今我仍无法讲清楚“恶风”与“恶寒”的区别,不都是患者发烧时出现“怕冷”的自我感觉嘛,还会起鸡皮疙瘩呢!

  这就是“王教授”对中医的体悟。他教了一辈子中医,连恶风与恶寒也分辨不清,看病没疗效,有事就借助于西医、西药,自认为就是一个“三四流的西医”,而且越依赖西医,中医的本事越得不到提高。自己掌握的中医技术逐渐“废用性萎缩”,坚硬的西医假肢代替了他本来的肢体,既走不快,更不能奔跑腾跳,他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认为坚硬的假肢比本来的肉身好。

  “王教授”在心理上,已经对中医感到失望和厌倦,自然不会把心血花在钻研中医业务上,辨证论治的水平一直停留在刚入门的基础上。

  因此,在“王教授”的文章里,既有对余云岫的赞美,也有对中南大学“张教授”攻击中医的羡慕,他实际上已经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谈论中医。也许正因为如此,他长达数万言的网络文章,才取名《我负中医,中医负我》。

  “王教授”虽然辜负了中医的培养、中医给他的教育岗位、中医给他的最高职称,但他是一个缩影,在给整个中医界敲响警钟,让每一个中医人警醒、思考。

  链接

  王教授言论摘录

  ●记得到中医学院上第一堂中医课时,先生在黑板上大写了一个“信”字,并说学中医首先就得相信中医,不相信是学不好的。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哦!私下里曾问过自己,这“科学”的殿堂里,科学怎么就不是促使人们去思考而是成了要人信仰、盲从了呢?

  ●在诊疗的过程中,对同一病人带教的中医老师各人的理、法、方、药完全不同。使人感到中医无论诊断或是治疗上都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有点随心所欲,如同“孩童辨日,如盘如汤”。相反,西医老师所教给的现代医学知识在这里一一得到验证。

  ●不管你学习怎样努力用功,治好了就是辨证辨对了,学好了中医,治不好就是辨证没辨对,没学好中医。有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干脆不辨了,胡乱开个“心水”方子也能治好。到底是自己治好的,还是病人自愈的,或是用西药的缘故,没能弄个清楚明白,落得个“行时医师”的美名,自己也感到十分困惑。年轻时确是心有不服,想找出个究竟。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不为怪了。兴许应了那句“医者,意也!”自己至今尚没搞清楚、弄明白的老话吧。
收藏分享
乡医民医

七星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4-7-3 20:42 | 只看该作者
我负中医中医负我

——摘录自《王教授博客》




    自己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当了一辈子中医生,教了三十多年中医,年近退休才慢慢读懂了中医,弄清楚了“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早先只是困惑,感觉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实践的磨练,阅历的积淀,这种感受就越加分明,更加深刻了。在“和讯网”上,既给“中医理论”,也给自己留下个“时间囊”。知我罪我,任人评说。其实,我只不过是那直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罢了!



    自己也跟学生们说过,大家不必介意,时下找到你看病的多是些慢性病病人,即便是急性病也是西医看过了大半截,让你去做些调理调理治治病尾罢了。只要心中有数,懂得进退,充分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凭你那“感觉”加“类比”的悟性,取“四象”而“比类”推理一番,“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开点清淡无毒的中药,不妨大胆去试试,心诚则灵哦。说不准哪一天,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功成名就,您也能挂上“名中医”、“名老中医”的金字牌匾,何况人家没看过几个病人的,包装一下,不照样当上了“著名中医专家”、“全国名老中医”!



    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二:

    一是“孩童辩日,如盘如汤”。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世上,同一人,同一物,同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与态度,没个科学的准绳。把中医这门古老的自然哲学当作自然科学来读,以为只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事物,所学习和研究的事物、对象就是科学。将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致性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个体“认知世界”的内容和标准的差异性混为一谈;否认个体的“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着差距。当从中无法获得科学的证据和结论时,其实,已经明示了什么。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人失去良知弄虚作假;有人弃而逃避不敢面对;有人将自己的“个人感觉”、“自我实践”、“直接经验”等等由于受时间、地点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所制约的所谓个体“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等量齐观,混淆了认识论的基础,甚至不惜怀疑科学理性的普世价值,为自己和利益集团而另立“科学”范式。

    二是“夫医者以愈为职……苟治之有效,无异于得鱼兔,安问其筌与蹄为”。抱着一种但求捕得鱼兔不必问其捕捉工具,只要有疗效就没必要问其理论是否合理的实用主义态度。对中医疗效的判定有失偏颇,以致误读误判!以为中医用药在先,病愈在后就是中医的疗效。对中医的疗效缺乏深入细致全面正确的分析,缺乏科学实验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完全忽视了人体本身、致病因素、疾病乃至医生、药物等等诸缘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理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缺陷与无奈。


    好心的朋友们都建议我将近年来所感所发的愽文一并整理付梓成书,但我却认为让她留在网上更为妥当,因为书本印数有限可以焚掉,网络无边不可泯灭!就让她作为一个“中医理论”的“时间囊”,永远留置给后人。也作为自己的“时间囊”:五年、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之前,一位学过中医的老头子,对他自己所学习和从事过的专业曾经留下这么些言语。知我罪我,任人评说!


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106588-1-1.html
5
发表于 2014-9-2 10:4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9-2 02:46 编辑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 http://www.100md.com

    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素质,但某些教师作为中医药后学的领路人,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中医教育西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近来网络里流传着一篇文章《我负中医,中医负我》,署名为“王教授”。“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自认为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当了一辈子中医医生,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才弄懂“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他希望留一个“时间囊”,把他的“真知灼见”留在世界上“任人评说”。?
    中医误了“王教授”什么事?,
    “王教授”自称19岁进入中医学院,毕业后行医、留校任教,一步一步地晋升为“教授”,应该说该得的都得了。他的境遇,比起那些一辈子在农村、在基层,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为群众诊治疾病,排忧解难的基层中医,可以说好很多。?,
    比如像“王汤药”那样的基层中医,经济收入非常微薄,学术职称、生活待遇,都比不上“王教授”。更何况很多基层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到六七十岁了还一直“赤着脚当中医”。与“王教授”相比,他们似乎更应该抱怨中医药没有给与他们应得的名和利。可反倒是他们对中医一腔热情,大声疾呼捍卫中医。他们的口号是:“中医助我,我助中医!”?,
    一辈子没学懂中医理论?,
    “王教授”是个有心人,一进中医的校门,就爱问“为什么”。这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很多求学者走过的道路。但是,他评价中医理论的标准,是西医的解剖实证。这就像一个足球爱好者,来学习篮球技术,但他不接受篮球的规则,脑子里总是用足球标准问“为什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不顺眼。这样的人学习篮球,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

    学习中医也是一样,如果脑子里总是装着西医的解剖,经常用细胞、细菌、化学分析、物理定量来学习中医,就好像用显微镜看天象,一辈子入不了中医的门。?,

    中医是一座座高山,而且由很多山峰所组成,不进行艰苦攀登,就无法领略各个山峰的美丽风光。《内经》的智慧,《伤寒论》的规则,金元四大家的高论,温病四大家的创新,都在各自的山峰上争奇斗艳,令人留连忘返。?

, http://www.100md.com
6
发表于 2014-9-2 11:14:39 | 只看该作者
中 医 三 昧 [原创 2011-8-29 15:11:48]   

大千世界,人分三、六、九;医有上、中、下。所谓“上工治未病”,只不过是有权、有钱、有闲人份儿的事,贫民百姓两餐尚且不易,绝不会无事找事,没病找病,花钱请“上工”们来看、去治“未病”,还有那些所谓“养生”、“按摩”、“指压”、“沐足”什么的。因为“未病”不识,难以“施治”;治不“达标”,等于“未治”;治而“达标”,才算“真治”。何为“未病”?何以“达标”?统统都是模糊不清不得而知,只不过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炒作和噱头而已!现代医学的“锻炼身体、飮食卫生、预防接种、定期体检、环境保护、心理平衡”等等“防病于未然”的健康保健措施,是一种廉价的预防医学,则另当别论!

如今,上医院看病的人大多是“已病”。所以,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中医经典理论”,则时下中医医院里的医生们只不过都是些凡夫俗子的“下工”而已。

余事中医四十又五年矣,始终未能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修成正果。被人喻为“半吊子中医”、“王教授现象”,致使“中医泰斗”,龙颜大动,老人家心中纠结,“内心很不平静”、“做了认真思考”、从而“敲响了重视中医教育存在不足的警钟”。以致于引发了日前《中国中医药报》上关于“中医教育亟待改革”、“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刻不容缓”的讨论。真还得好好感谢一下那记者方宁和通讯员张秋霞、郑妙玲,还有那“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曹东义’”、“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的‘刘世峰’”等几位小弟弟小妹妹的热情帮助,将我那“时间囊”搬上了赫赫有名的《中国中医药报》,让后人都能有所知晓,这世上还真有位名不见经传的“王教授”。一位曾经学习过“中医理论”的老头子,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前,曾就其所学习和工作了一辈子的专业在“和讯网”上留下这么些言语。给后人、也给未来投递了几十上百封语重心长而又负责任的信件,话虽说得糙些但理不糙哦,与大家一道畅想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过,还得跟诸位小朋友们认真说上两句,虽说理解体谅大家“干一行就吃一行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苦衷与无奈。但无论如何必须明白:凡被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信仰所异化了的人,也就没了人的灵性、没了进步与创新的能力;再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认真读书确实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读史书,读到细节之处还得将其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去查找、对比、印证更多的书籍、史料史实。因为,历史的细节往往会导致历史的拐点和突变,而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所以,读书如不认真就不会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又去认真思考那就更苦更累了,没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是不行的。

博主虽一再被人指责为:“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一辈没学懂中医理论”;“读书不求甚解 自误误人”;“分不清恶风与恶寒”;“缺乏中医临床经验”;“辨证论治的水平一直停留在刚入门的基础上”;不能“持之以恒地在中医药宝库里去挖掘”;没能“认识中医、感悟中医、传承中医”,以至认识不到“中医理论太过高深,很多人理解不了”的道理;“失去中医信念,没有临床经验”;“已经对中医感到失望和厌倦”;“只知道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应当让他“到临床实践中去重新了解中医”;不懂得“中医走的是”“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中医现代化“系统论的路”;也没有将中医“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要“对世界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既没能象“中医泰斗”那样虚心地向《思考中医》的作者学习那“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内证实验”之功力,也根本就不相信他那“学中医需要什么条件?我想就是需要这个条件,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你相不相信有这么一个存在?”的荒谬理论与诡辩逻辑,甚至被人百般诅咒,要“请出中医”!但深谙业中之诀窍与精义,所谓“中医三昧”是也!

一昧为“神悟”,即直觉顿悟。谙熟《黄帝内经》及此前的巫彭、巫咸,此后的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之道,望而知之,甚至是“不望而知”的“生而知之”。於是打坐入定、诚意正心、缘起性空、因缘和合、内省修为、冥思苦想、注念存思、神状当然、六通境界、六根互用、神乎其神、直觉感悟、取类比象,象什么即是什么,食什么即补什么,为明人王守仁先生后来所谓:“心明便是天理”!如今已鲜有娴于此道者,“也许一个也没有”!自诩为“中医始祖”、“唯心真理”。所谓“内景返观”、“返观内视”,时下的“特异功能”、“内证实验”是也。是为中国医学史上赖以“冥想与妄想”的“神学医”。

二昧为“算法”,即阴阳术数。尤其谙熟《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所补注的“运气七篇”。勿需四诊,只用心算,或掐掐指头,或操持罗盘,算而知之、占而知之、卜而知之,甚至未算、未占、未卜也能知。什么“天人合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失衡、五行乘侮、周易八卦、爻辞卦象、生辰八字、天干地支、六壬功课、奇门遁甲、河图洛书、五运六气、运气演绎、司天在泉、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客主加临、正气来复、六病传变、欲解之时、子午流注、阴宅阳宅、时相方位、面相掌相。那三国神人诸葛孔明、司马懿等能观天象以占人事,诸葛孔明不仅能占人之生死而且能占自己的生死。象、数、理、占是之谓也。如今擅于此道者不多,略知一、二而已,能将诸种“算法”通盘运用自如的可谓少之又少!更有下作者,籍此为借口,天灾人祸,吓唬一番,非得让病人购买服用其灵丹妙药,如不是从,便有“违疾忌医”之灾,以聚敛钱财,还美其名曰:受人钱财,替人消灾!或以此为托辞,作为“治不好”病人,推卸责任的缘由。说什么患者命理乖舛、气运不佳、流年不利;病人就医时辰不对来的不是时候;医患八字相冲、五行相克等等时也、运也、命也、气也、象也、位也、对也、冲也的问题。因而没了缘份,拂袖而去,以搪塞病家,开脱自己。自诩为“易学术数”,“天下可运乎于掌”矣!所谓“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妄求”的“天命论”,当下的“命理医学”、“预测医学”、“时相医学”、“宇宙生物学”是也。是中国医学史上重视“推理与清谈”的“玄学医”。

三昧为“经史”,即所谓辨证论治。把中医理论视为经典、圭臬,不可逾越。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於是一番神、圣、工、巧之后,据“经”、据“史”搜索一番,“感觉”加“类比”。虽说是“经典”,但已非原著,名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十分随意,多以个人的好恶为好恶,实则有涉“修正”“粉饰”之嫌疑。是筛选过后的所谓《内经选读》再选、现代版的《中药学》、《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讲义》等等所谓“新经典”如何论?虽说是“历史”,但早已不是古人所经历的社会实践客观真实过程,只不过是些囿于时代所允许的语境、怀着当代人体制内标准化的诉求和期待、按照自己的利害关系来描述记录和褒贬评论已经发生过的所谓历史过程。完全是一部虚拟失真的“古代史”,是一部现代版的“当代史”,是那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中国医学史》上黄帝、岐伯、扁鹊、华佗、仲景诸仙家乃至天下方家们如何辨?把神仙、圣人的先知先觉、直觉感悟当作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和经验总结。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自然观与社会观”来解释国人的生理病理,以活人济世!以为只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事物,所学习和研究的事物、对象就是科学。当从中无法获得科学的证据和结论时,或是将错就错含糊其辞,或是牵强附会弄虚作假以愚弄百姓!

殊不知,连太史公司马迁都知道祖师爷扁鹊那鸟是:“特以诊脉为名耳”。是假借诊脉为名义以行骗人的玩意儿,“指下了了,心中难明”矣!一知半解,略知一二,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稍事加减、鹦哥学舌、依样画葫芦。其实,脑子里早已盘算着人家现代医学是如何说怎么做的,只是口中不说是了,是变了味的“传统”。

当下,那些所谓“学院派”中只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理论教师;中医“科学”研究院里只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医“科学”理论家们;那些“老的嫩的”只读“中医理论”书,不上病房认真实践,不接触临床实际,玩玩嘴皮子,靠着三只指头一个枕头,坐坐门诊,却喊得天花乱坠的“甩手郎中”、“铁杆中医”大抵都属於此昧。其不为“悟性”、“算法”二昧所认可,却对二昧不是反斥诸为“唯心”、“迷信”;就是坚信不疑唯恐效尤不及;或是将信将疑而心存芥蒂。既疑心“妄想”之“神悟”;也不懂“推理”之“算法”;自己又无从学到做到;不相信时下决定人类生、老、病、死的“科学生物观”;更不相信“科学”的客观、逻辑、实证、证伪、可重复检验以及标准化和精确化的解释等等方法与规则!自诩为“唯物辩证”的“科学医”,所谓“经典理论历史经验医学”是也。

此三昧之中,“经史”一昧可谓“下工”之“下工”矣!自己尚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自己到底姓甚名谁?从那里来?又将往何处去?就遑论发扬光大了。其为当今那些掌控着话语权、肆意宣传误导民众、半吊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所谓中医专家、教授们所推崇,视为“地道”、“正统”,在所谓“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学点“现代医学知识”,乃“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但始终还是秉承着“中医理论”之所以形成的所谓“神仙圣人史观”和“一次认识完成论”,承传着“神学医”和“玄学医”的衣钵,摆脱不了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人确实不能再盲从与糊涂,更应当多些思考与警醒,别让这“中医乱象”草菅人命,误了家人,误了自己,丢了性命!

四十五年前,余初入此道,便在如今所谓“如果三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或者“入院即用西药”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见习,所见所闻则与今截然不同。患绝症的老先生躺在病榻上指着其黑色焦燥的舌苔,操着浓重的桂北口音曰:此乃黑燥苔!单那“大病历”可谓学弟学妹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望闻问切倍加详细,引经论据都得说出个道道来,条释分明。只是已经没了“神悟”、“算法”二昧“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的本事,单一本病历写下来就好几十页。辨证论治,每天一剂,都是些慢性的“不治之证”,耐着性子在慢慢地试慢慢地熬,名之曰:“养病”“调理”。

科学乎,玄学乎,神学乎,经典乎,理论乎,经验乎,学者心知肚明!

其实,对“王教授现象”感到纠结甚至百般指责的人们,是其内心极为空虚脆弱的一种表现,而真正令其揪心犯难的不是“王教授现象”,而是国民日益增长的科学素质。只要中医赶不上现代医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总会有的,不会因为“中医泰斗”或几个小喽啰们的一、两篇斥喝文章就会绝迹,更不会因为你一、两篇文章就能使中医“走向世界”嘀!

中医从来不会也没有能力去认真思考人体微观状态下的疾病机理。只能从内省顿悟、宏观整体的混沌之中直觉感悟“望而知之”,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的术数中推理求解“算而知之”。其学识及能力,只有自个儿晓得,既不能传授,也无法复制,更难以验证,都是些个人的“想当然”罢了。自命圣贤,自设神秘,片面夸大儒家的“社会伦理观”,佛家“禅宗”、“缘起性空”的直觉感悟,道家形而上的“道”和“玄观”等等思想对中医理论以及人体的影响。没有对疾病病理微观状态的科学生物学认识,就理解不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知识的贫乏、思想的惰性、无知与偏见,以致于根本就没能力去理解现代医学的进步,同时也无法认识到中医理论的落伍。

于是乎,凡是“中医经典理论”上所论说的都是绝对的正确。容不得人家半点批评与怀疑,更不让人家说句真话,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稍有不同意见都要极力抹黑打压与肆意排挤阻挠。倘若不能批评中医的弊端,则对其再怎么歌颂赞美都不会令人信服!把真正读懂“中医理论”、深入领悟其“本质”、并敢于提出己见睿知的人们视为“另类”;将沉迷于“三昧”之中,神乎神玄乎玄不知所以的人物奉若“神明”。这种只认派别你我,不讲是非对错的思维模式,简直就是“石渠分争”“党同伐异”的“寡头政治”,也是一种文化上、学术上的专制。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和习惯势力的阻挠,为错误哲学思想的束缚和所谓学术权威的覇道与压制,始终固执于陈旧过时的思想和理论,不事交流,孤陋寡闻,执迷不悟,必然会失去了发展、失去了进步、失去了生命力。没了“民主”与“科学”;没了独立思考的人格和求实创新的精神;没了对客观世界不断地探索;既不了解“身体的意义”也不懂得“基因的自私”!最终只能为世人所遗弃。就好像那亘古以来的“巫婆神汉”一样,虽然以一些偶然的事例,大肆渲染其“巫术伎俩”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其方法终究是违背科学的,所以整个行为就应当被否定!

但是,这世上只要还有不假思索的人们,就会上当受骗而盲目相信,就会卷土重来,死灰复燃,没完没了。因为“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何况对疾病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早已使人沦入“急病乱投医”、“病不择医”的境地。只要能有一丝一毫的生存希望,苟延性命,谁不想多活几年,试着去尝试尝试!

传统文化只是给古人使用的,现代人能不能用,就得看它适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民族的就是民族的,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仅仅是就文化内涵而言。民族的能不能成为世界的,普世普适的价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尺。科学的方法就是首先得经由严格的观察和实验程序发现和确认事实,然后遵循严格的逻辑,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中引申推理出结论,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结论,最后将推理和验证出的结论向世界学术同行公开,请他们评议批驳以达成科学的共识,並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明确的、审慎的、公正的、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不是自己说行就行了的,更没什么感恩戴德讲究什么恩怨报答的。如果国人永远沉缅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欺欺人中裹足不前,那么,就将永远迈不开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有人甚至宣称要凭借着“传统的经典”与“西方的科学”作一番较量,摆出当年“义和拳”那“刀枪不入”的架式,以所谓“东方科学”、“气理学”、“人文科学”、“自然国学”等等虚无飘渺不存在的东西去拯救实实在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文如不注入科学技术的内涵则始终是人文,其泛泛而谈,指向不明,永远难以企及。

世人无不拭目以待“中医泰斗”及那几位小喽啰们“刻不容缓”的“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的实施,以解除中医这“主流医学”对中医学子们所造成的“不是个别现象”的“困惑”,乃至不少中医领军人物都感到“有劲没处使”的“忧患”。绝不是“泰斗大人”说句“虚心拜一位副教授为师”,靠死记硬背那“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中医经典”所能解决的问题。

古人那《学记》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的教导,关于“听其语,知其困,方能为人师”的“择师标准”,以及《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都忘得一干二净。而将弟子们的“困惑”和“忧患”置之不理,一味地要求“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也要相信盲从“有这么一个存在”。未能践行“师者”最原始、最起码、最传统的职责,概念的含糊,逻辑的混乱,连基本语义的表述都含混不清,却在那里奢谈什么“中医教育”、“传统文化”,侈称什么“泰斗”、“大师”的,并要以此来认识人体、把握疾病,还声称要成为“主流医学”“走向世界”什么的!真让人不得不为“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感到一丝丝的酸楚,未免也太贻笑大方了。其实,“中医教育”再怎么进行“内涵的改革”,还是“万变不离其‘经’”,这才是“中医教育存在不足”的根本原因。“中医的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要靠中医教育,教育深化改革乃当务之急”是“刻不容缓”的喔,不但要有其心,更要见诸其行,可不是“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嘀!中医到底能靠什么走向世界?难道就凭几句哲学范畴的“阴阳五行”理念聊以自慰?

事实上,以往不少豁达睿智的老先生和时下众多坚持在病房临床一线辛勤工作的年轻一代中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和对“中医”的体验,早己不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所谓“经典”和“理论”,也不是这“昧”那“昧”的什么“技艺”,更不是什么“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的咬文嚼字,而是不意不蒙,不推不算,不倚仗阴阳五行那一套,完全来自于对临床医疗实践更加“现实的”贴近。深知自己那点点东西,随时都会遭遇“现实的”挑战,自己临床上的点滴些小进步,永远难以跟得上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而向现代医学学习没什么可害臊的。

是“继承”还是“叛逆”?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是“明目张胆堂而皇之”?都是新时代中医人所必须面对,并要作出痛苦而又无奈的抉择嘀!

〔注:篇中引文凡未示出处者,绝大多数不是见诸《中国中医药报》〈可能是2011.04.8;04.26〉;就是见诸《思考中医》一书。〕

〔[原创 2010-03-23 11:15:54] 今日有感 整理重发 京且〕


http://11594255.blog.hexun.com/67664524_d.html


点评

节欲少思常养精神可以长久 胡思乱想妄为滥行岂能入道 胡混了一辈子 一辈子的混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3 15:00
7
发表于 2014-9-2 11:2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9-2 07:49 编辑

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听说“王教授现象”,确实感到有些闭目塞听,孤陋寡闻了。但是听到了看到了,也确实感到很震撼!一个皓首穷经的佬中医教授竟然是如此!联想到出身中医却又要以消灭中医为己任的张功耀,由此可以看到中医是多么的悲哀!西医的影响不只是在普通老百姓,就是那些身居中医最高学府的所谓教授们,也居然是对中医身在曹营心在汉!中医,中医,中国的固有医学,其败坏的程度竟至于此!
8
发表于 2014-9-2 14:33:46 | 只看该作者
据我观察,遍地都是王教授,王教授遍地都是。
9
发表于 2014-9-2 21:54:43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9-2 14:33
据我观察,遍地都是王教授,王教授遍地都是。

说的好  这才是核心问题
10
发表于 2014-9-2 22:03:38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亡羊补牢”,还应该将中医高教队伍中极少数不合格的“教授”请出高校。同时,在中医基层一线选调一批既有较高中医理论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人才,充实中医高校教师队伍。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人才需要我们的高校人事部门去发掘。在政策的支持下,让他们去充实中医高校教育队伍,必将是中医之幸,中医学子之幸。
  如此,才能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师的素质,才能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繁荣昌盛。

说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7:04 , Processed in 0.0559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