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 . 11、五行相克成果改换称谓的建议——脱离五行之中医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2 00: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5-9 11:45 编辑

---------------脱 离 五 行 之 中 医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第二篇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

             第十一节    五行相克成果改换称谓的建议


                 第一      培土制水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培土制水法,适用于因胃肠虚弱,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确切地说,就是营养不良导致水肿病的情况,可改称增加营养利水法。

  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其实质,就是血管内的蛋白质含量过低,以致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内的水液不能及时被吸收,而出现组织内水液潴留。因此,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其实质,就是调理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多营养,增加蛋白质,提高血管内的渗透压,增强吸收肌肉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肾脏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以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同时,由于营养增加,调整改善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使人体更加合理地利用水分。


.                                            第二     抑木扶土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胃肠属土。因此,抑木扶土法适宜于在肝郁气滞情况下对胃肠道产生不利影响时的治疗。
  正常情况下,肝对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解毒等处理,并且肝脏分泌的胆汁参与消化。肝脏对消化吸收来的原始营养物质及部分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则会出现某些血液病,或其有害物质对大脑产生影响而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肝脏功能异常,则会影响胃肠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现胃肠道蠕动异常。
  胃肠等器官(暂且称之为脾系统)主司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脾系统功能正常,是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正常的最重要保障之一。如果胃肠等功能降低,则会营养不良,而肝脏失养其自身功能亦随之降低。
  当较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精神不愉快等因素引起肝内胆汁排泄不畅时,导致所谓的肝郁,进一步加重,即出现郁热,即所谓的肝火。此时必然对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出现心烦易怒、嗳气返酸、腹胀不饥、消化不良等证候。治疗时,当采用疏肝和胃理肠的方法肝胃并治,否则,单纯治胃,不疏利肝胆,则胃病会反复发作。
  所谓疏泄肝胆,主要地是指疏利肝内胆管中的胆汁,伴热者清之,伴寒者温之,务使肝内通畅,对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将产生积极作用。并保持生活规律,精神愉快,使胆汁尽量按时按需排泄,从而既可免生肝病,又可免生胃肠病。



                   第三       泻南补北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可直接改称“泻火补水法”。
  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呈互根互用的相对平衡状态,即称水火既济。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诸多原因,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则为水火不济、或心肾不交。如失眠健忘、口舌生疮、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或花剥舌或如舌光洁如镜,或伴腰腿痠软、尿少等症。此类病患,或由肺部、肝胆、妇科等炎症日久出现阴虚体质,然后再加情志生火,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清热与滋阴并用。清热即可减少阴津的消耗,滋阴也有助于火的降低。单纯清火,不能直接解决由阴虚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单纯滋阴又达不到清热的力度。所以,两者相互协同,可以加速缩短治疗时间。


                                       第四       佐金平木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可称之为清肺泻肝法。
       或饮食不规律,或情志不遂,肝内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后,胆汁郁积而生热,即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说的肝郁化火。胆汁郁积则易被细菌等感染,感染后即可出现胆囊炎、肝内胆管炎等病变。
  胆囊炎、肝内胆管炎的前期,必然出现胆汁郁积,而胆汁郁积就有发生炎症的可能性。
  对肝肺同病,实行肝肺同治,疏肝利胆与清热利肺并用,其效果可谓相得益彰。而清热药物通过消化道或静脉输入之后,即运送到全身,哪里有热,就能清哪里,全身尽然,不独肝肺两脏。


2
发表于 2014-4-12 08:33:09 | 只看该作者
脱裤子放屁。
3
发表于 2014-4-12 08:35:17 | 只看该作者
多此一举。
4
发表于 2014-4-12 08:36:07 | 只看该作者
歇后语。
5
发表于 2014-4-12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8:23:45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理论中——脱裤子放屁。

说得好!强强烈烈地支持!
7
发表于 2014-4-13 19:0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4-13 19:05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4-13 18:23
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理论中——脱裤子放屁。

说得好!强强烈烈地支持!

其实发完那个帖子以后我一直觉得不妥呢,唯恐招来苍蝇咬你一口。
8
发表于 2014-4-13 19:03:40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4-13 18:23
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理论中——脱裤子放屁。

说得好!强强烈烈地支持!

如果不是引入五行会有中医(此处省略n个字)吗?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21:4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0-28 14:41 编辑
11五行相克成果改换称谓——废除五行学说还原人体病理本来面目
论点:废除五行学说即可还原人体病理本来面目
论据:
一、       “培土制水法”或可直接改称“增加营养利水法”
二、       “抑木扶土法”或可直接改为“调肝理胃肠法”
三、      “泻南补北法”或可直接改称“泻火补水法” 
四、      “佐金平木法”或可直接改为“清肺泻肝法”
论证:
一、培土制水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培土制水法,适用于因胃肠虚弱,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确切地说,就是营养不良导致水肿病的情况,可改称增加营养利水法。
  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其实质,就是血管内的蛋白质含量过低,以致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内的水液不能及时被吸收,而出现组织内水液潴留。因此,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其实质,就是调理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多营养,增加蛋白质,提高血管内的渗透压,增强吸收肌肉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肾脏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以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同时,由于营养增加,调整改善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使人体更加合理地利用水分。
二、抑木扶土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胃肠属土。因此,抑木扶土法适宜于在肝郁气滞情况下对胃肠道产生不利影响时的治疗。
  正常情况下,肝对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解毒等处理,并且肝脏分泌的胆汁参与消化。肝脏对消化吸收来的原始营养物质及部分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则会出现某些血液病,或其有害物质对大脑产生影响而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肝脏功能异常,则会影响胃肠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现胃肠道蠕动异常。
  胃肠等器官(暂且称之为脾系统)主司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脾系统功能正常,是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正常的最重要保障之一。如果胃肠等功能降低,则会营养不良,而肝脏失养其自身功能亦随之降低。
  当较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精神不愉快等因素引起肝内胆汁排泄不畅时,导致所谓的肝郁,进一步加重,即出现郁热,即所谓的肝火。此时必然对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出现心烦易怒、嗳气返酸、腹胀不饥、消化不良等证候。治疗时,当采用疏肝和胃理肠的方法肝胃并治,否则,单纯治胃,不疏利肝胆,则胃病会反复发作。
  所谓疏泄肝胆,主要地是指疏利肝内胆管中的胆汁,伴热者清之,伴寒者温之,务使肝内通畅,对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将产生积极作用。并保持生活规律,精神愉快,使胆汁尽量按时按需排泄,从而既可免生肝病,又可免生胃肠病。
三、泻南补北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可直接改称“泻火补水法”。
  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呈互根互用的相对平衡状态,即称水火既济。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诸多原因,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则为水火不济、或心肾不交。如失眠健忘、口舌生疮、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或花剥舌或如舌光洁如镜,或伴腰腿痠软、尿少等症。此类病患,或由肺部、肝胆、妇科等炎症日久出现阴虚体质,然后再加情志生火,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清热与滋阴并用。清热即可减少阴津的消耗,滋阴也有助于火的降低。单纯清火,不能直接解决由阴虚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单纯滋阴又达不到清热的力度。所以,两者相互协同,可以加速缩短治疗时间。
四、佐金平木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可称之为清肺泻肝法。
       或饮食不规律,或情志不遂,肝内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后,胆汁郁积而生热,即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说的肝郁化火。胆汁郁积则易被细菌等感染,感染后即可出现胆囊炎、肝内胆管炎等病变。
  胆囊炎、肝内胆管炎的前期,必然出现胆汁郁积,而胆汁郁积就有发生炎症的可能性。
  对肝肺同病,实行肝肺同治,疏肝利胆与清热利肺并用,其效果可谓相得益彰。而清热药物通过消化道或静脉输入之后,即运送到全身,哪里有热,就能清哪里,全身尽然,不独肝肺两脏。
综上所述,无论 “增加营养利水法”、“调肝理胃肠法”、“泻火补水法”,还是“清肺泻肝法”,如此描述,更显得直接明了,完全没有必要套上五行学说的标签,或印上五行学说的痕记。换言之,“培土制水法”、“抑木扶土法”、“泻南补北法”、 “佐金平木法”,纯粹是为了迎合五行学说的低级趣味——故弄玄虚,而实为多此一举。
结论:废除五行学说即可还原人体病理本来面目
参考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五行学说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chulilun/44-2-3.html#m0-0
10
发表于 2014-4-13 21:57:58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大概有了五行以后中医就死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32 , Processed in 0.0578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