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2-4 13:06 编辑
十,《内经》和《难经》对各“经”所“主”病症的记载
《内经》和《难经》记载了各“经”所“主”的主要病症,可以看出,这些病症,并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而是各“经”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把病症归“经”,便于诊断和治疗。摘要如下:
【1】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校勘]:
1,“喝”原作“渴”。据《针灸甲乙经》、《脉经》改。
[注释]:
(1)是动则病:“是”,指示代词,指该“经”。“动”,异于正常的意思。阴阳相搏名曰“动”。各“经”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变化,古称“动”,属病态。“是动则病”的意思是说,该“经”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异常,则出现以下所列的病症。
(2)膨膨:肺气不宣畅而膨胀的意思。
(3)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 部分。
(4)瞀:古症状名。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
(5)臂厥:证候名。上肢诸“经”所过部分气血阻逆所致。
(6)是主肺所生病者:“是”,指示代词,指该“经”。“主”,主持、主管。肺所生病者,指与肺相关的病症。
(7)喝:古症状名。读he(贺)音。气粗急有声为“喝”。
(8)厥:手足逆冷。
(9)气盛:指实证,与气虚相对而言。
(10)欠:短少的意思。
(11)气虚:指虚证,与气盛相对而言。
(12)溺:读niao(尿)音。与“尿”通。
[语译]:
手太阴肺经所属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表现为下列病证:肺部膨膨胀满,气喘咳嗽,锁骨上窝或喉咙部疼痛。严重者交捧着双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这是“臂厥”证。本“经”主与“肺”相关的疾病,如气上逆、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或前臂内侧酸痛、厥冷,掌中热等。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汗出,伤风,小便频数而短少。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改变。
[参考条文]:
《素问•剌热论》:“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剌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薰肺,使人喘鸣。”
《素问•风论》:“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然白,时咳,短气,……暮则甚。”
《素问•藏气法时》:“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素问•厥论》:“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灵枢•胀论篇》:“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灵枢•五邪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剌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灵枢•禁服篇》:“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
【2】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粟不复。”
[校勘]:
1,“津”下原有“液”字。据《针灸甲乙经》、《太素》、《脉经》删。大肠主津、小肠主液,故宜删。
[注释]:
(1)鼽:读qiu(求)音。鼻流清涕。
(2)衄:鼻出血。
(3)喉痹:病名。指喉中阻塞,壅闭不通之症。
(4)脉所过者:即“经”循行的路线。
(5)寒粟不复:发寒战抖,难以回温。
[语译]:
手阳明大肠所属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疼痛,颈部肿胀。本“经”主与“津”相关的疾病,如眼睛昏黄,口干,鼻塞,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疼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屈伸不利。气盛有余的实证,则本“经”所过的部位发热或肿胀。气虚不足的虚证,则寒冷战粟,不易回暖。
[参考条文]:
《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
《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飱泄。”
《素问•缪剌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就闻音。”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灵枢•胀论篇》:“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飱泄不化。”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灵枢•四时气篇》:“肠中常鸣,气上冲胸,喘而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灵枢•师传篇》:“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肠中寒,则肠鸣飱泄。”
【3】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校勘]:
1,“伸”原作“呻”。据《针灸甲乙经》、《脉经》改。
[注释]:
(1)洒洒振寒:形容寒冷的感觉,阵发寒战。
(2)伸:伸展肢体。
(3)欠:呵欠。
(4)颜:指额的中部,也称天庭。
(5)惕:恐惧。
(6)牖:指窗户。
(7)贲响:“贲”通“奔”。贲响,即肠中奔动有声,如气过水声,即肠鸣。
(8)骭厥:证候名,指足胫部气血阻逆诸症。
(9)血所生病者:与血相关的疾病。如血热、血寒、血虚、血瘀、失血、血行不利等。
(10)温淫:温热之邪过盛。
(11)口喎:口角歪斜。
(12)唇胗:“胗”通“疹”。指唇疹。
(13)膺:指胸前两侧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的部位。
[语译]:
足阳明胃经所属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表现为下列病症:溲溲战抖发冷,频频伸展肢体,屡屡呵欠,颜面发黑。病发时,厌恶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就恐惧,心慌,喜欢闭门窗独自居住,病重时,可能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且有腹胀肠鸣的症状,这是骭厥证。本“经”主与“血”相关的疾病,如躁狂,疟疾,温热之邪过盛,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角歪斜,唇生疮疹,颈部作肿,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或沿胸前、乳部、气街、腹股沟、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屈伸不利。气盛有余的实证,则身体前面都发热。若有余之证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快,易饥饿,小便色黄。气虚不足的虚证,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受寒则感到胀满。
(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