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9 11:23 编辑
【3】以上两段经文说明,在人的身体上,“气脉”是客观存在的,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胸腹头胫都有较大的气脉,四通八达。但是,历代文献记载表明,“经络”的分布虽有深浅不同,却没大小之分。显然。气脉和经络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
三十八,四海
【1】“四海”是根据阴阳表里和腧穴总结出来的,是把人体的某个部位命名为海。如《灵枢•海论篇》说:“必先知阴阳表里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所谓“荥输”,指荥穴和输穴。
【2】所谓“四海”,是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的合称。其中,“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如《灵枢•海论篇》说:“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这说明,“十二经之海”即“血海”。
【3】所谓“四海”,是水谷、气、血、髓的汇聚之处。在中国古代,渭水、淮水、漳水等十二条大河分别流入东西南北四个大海。人与天地相应,所以,古代医家以水谷、气、血、髓的汇聚之处为海。比如,头部是髓的汇聚之处,为髓海;胃是水谷汇聚之处,为水谷之海;膻中是气的汇聚之处,为气海。胞宫是血的汇聚之处,为血海。男子没胞宫,汇聚之血化为精,称精室。
【4】《灵枢•海论篇》说:“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显然,《灵枢•海论篇》虽把“冲脉”称“十二经之海”,但十二经之海指的是血海。因为,其所主病症,都是“血海”的有余和不足,不是十二经本身的有余和不足。
【5】气海和血海,分别是“气”和“血”的汇聚之处。气脉和血脉,是“气”和“血”向“气海”和“血海”汇聚的通道。“经”和“络”,是“气”和“气脉”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气血运行规律的表现形式。这是这些基本概念的实际意义和相互关系。
三十九,经络现象
【1】“经络现象”是新概念,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如循经感传、循经抽痛和某些皮肤反应——---红线、白线、丘疹、脱毛等。
【2】在研究“经络”和“腧穴”的过程中,人们确实发现,运用某种剌激方法,如针剌、按压、艾灸、注射、光电剌激等,作用于腧穴,可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寒凉、温热等特殊感觉,循经络路线传导扩散,或出现水泡、皮丘、红线、白线、脱毛等现象。这些特殊感觉和现象,被命名为“经络现象”。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彼彼皆是。在临床上,确实有很多实例。大量事实说明,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迄今为止,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虽有“经络现象”,但最终未能证实和“经络”本身有直接的关系,也没因为发现“经络现象”而找到“经络”本身的任何物质基础。因此,不能把这些感觉和现象,误认为是“经络”本身的生理病理变化。否则,对“经络”的研究,将陷入误区。
【3】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不是凭空创建的,不是以人身体上的某一脏腑或某一种组织结构为基础创建的,而是以古代医对整个人体和天地自然的系统认识为基础。比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三阴三阳”和“八肱”的基本形式、气脉和血脉的分布、气和血的运行规律、腧穴的位置和治疗作用、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互相关系和互相影响等,都是创建“经络”的基础。甚至,“经络现象”本身,就为创建“经络”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多种基础上创建的“经”和“络”,早已形式化了,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有了哲学内涵。因此,“经络”本身并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所以,若把“经络现象”认为是“经络”本身的生理病理变化,实际上,反而掩盖了“经络现象”的真实本质。
【4】“经络现象”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肯定是有基础的。因为,“经络”是“大气脉”和气血运行规律的表现形式,其循行路线和“大气脉”的分布基本一致,和气血运行规律基本一致,并且,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阴阳属性、互相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基本规律等,都是“经络”的基础。所以,在“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出现“经络现象”,必然有真实的本质存在。但是,经络系统是整个人体各种功能活动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是天地人三者之间互相统一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哲学内涵,是根据哲学形式和医学基础创建的。因此,不能认为“经络现象”是“经”或“络”本身产生的。
【5】把“经络”循行路线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命名为“经络现象”,丰富了经络学说的研究领域,对掀起“经络”研究的热潮,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应该知道,命名“经络现象”时,实际上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因此,“经络现象”尚待研究,至今没有统一认识。
四十,经络感传现象
【1】“经络感传现象”是“经络现象”的一种,也称“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这种现象多在针、灸、按压穴位或电剌激时出现,或在练气功的过程中出现,其感觉可为酸胀、麻木,或有流水感、电麻感、抽痛感,呈线状或带状传导,并可被机械压迫或注射某些麻醉药物阻断。实际上,这种感传现象,与气脉、腧穴周围的组织、体液、血脉、脏腑功能活动等都有关系,不是“经络”本身感传。
【2】迄今为止,“经络现象”或“经络感传现象”的报道虽很多,但国内外对“经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身体上,既没找到“经”和“络”的任何结构,也没找到属于“经”和“络”本身的任何物质。根本原因,是把“经络”的概念理解错了。
【3】现已证实,根据《内经》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根据“经络”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乃至逐渐形成复杂体系的过程、以及古代医家创建“经络”的方法,所谓“经络”,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整个人体多种功能活动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其分布和循行路线,主要是以气脉和气的运行规律为基础,在哲学的基本形式上早已经过多次充实修改和调整。因此,所谓“经络感传”,不是“经络”本身感传,而是“气”的感应,当然,不排除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其综合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必须先弄清“经络”是什么,才能把“经络现象”或“经络感传”的真正原因搞清楚。
(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