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10——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7 20:0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7 12:16 编辑

二十八,经络的循行方式
       【1】“上、下、出、入、别”是“经络”最基本的循行方式。“经络”的循行路线由下而上,为上。由上而下,为下。由深部向浅表循行,为出。由浅表向深部循行,为入。“别”是另行。历代文献对“经络”的记载表明,“经”和“络”主要按这五种循行方式。
通过以上五种方式,“经”和“络”可以遍布全身。但是,按这五种方式循行的“经”和“络”,仅有长短的区别,没有粗细的区别,不受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障碍。这说明,“经络”在人体上没有实质性的占位,而是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经纬线”是地理学家在地球仪上设计的,“经络”是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的。
       【2】若把“经络”和循行方式和血脉的循行方式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由此证明,“经络”不是血脉。比如,从十二经分出的十二经别,另一端仍归十二经的直行部分,血脉没有这种循行方式。再如,血脉有粗细的区别,“经络”没粗细的区别。血脉的分支越分越细,在分支的基础上可以再分支,“经络”的“经”虽有分支,但“络”不再分支。所以,不能把“经络”误解为血脉。
       二十九,经络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的方式
       【1】“循、挟、贯、过、抵、至、绕”是“经络”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的方式。“循”是沿着。“挟”是并行于两边。“贯”是通贯而过。“过”是经过。“抵”是到达,与“至”同。“绕”是沿边际绕过。
      【2】按古文献记载,“经”和“络”通过人体主要部位时,主要是以上七种方式。但是,历代文献对“经络”的记载和“经络”的现代研究表明,在“经”和“络”通过或穿过的部位,没有发现“经络”的实质性占位。比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正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在目内眦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正经相交。但是,在目内眦,没有发现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交的占位性结构。再如,和“心”联系的有四个经、六个络,和“心包”联系的有两个经、两个络。但是,在“心”和心包,没有发这些“经”和“络”的实质性占位。这是因为,“经”和“络”都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的。
       三十,“经络”的散、系、布
       【1】“散、系、布”是“经络”和人体互相联系的联系方式。散”是散布在较小的部位。“布”是散布在较大的部位。“系”是联结之处和另一处有关联。
       【2】现代对“经络”的研究表明,在经络“散、系、布”的部位,没有“经络”的特殊结构。比如,足太阴经的“正经”散舌下,手少阴心经的分支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的“正经”布膻中。但是,在舌下、目系和膻中,没有“经络”的特殊结构。
       三十一,经络的交、会、合
       【1】“交、会、合”主要指“经”和“经”、“经”和“络”、“络”与“络”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是互相交叉。“会”是在某处相汇。“合”是并行。
       【2】“经络”的“交”、“会”、“合”,是根据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总结出来的。所以,“经络”最初的“交”、“会”、“合”很少,但在经络系统逐渐充实、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交”、“会”、“合”越来越多。并且,经络之间的互相交叉,不受人体结构的限制。比如,府舍穴在《针灸甲乙经》中是足太阴、阴维、厥阴三经交会之处,但经《奇经八脉考》考订,是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阴维五经交会之处。并且,这五条“经”的起点不同,若都在府舍穴相交,必须穿过人的骨骼,但实际上,没受骨骼的限制。这更说明,“经络”在人体上没有实质性占位。
       三十二,离合出入
       【1】“离合出入”专指“十二经别”的循行形式,这对沟通十二经之间以及十二经和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十二经别“离合出入”的具体方式是:在四肢(多为肘、膝以上)从正经别出,为“离”。注入体腔脏腑深部,为“入”。从深处浅出体表,为“出”。继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阳经的经别仍归本经,为“合”。所以,凡表里两“经”的“经别”都组成一“合”,“十二经”共“六合”。这是从正经分出的又一直行主干,仍属“经”的范畴,其作用,主要弥补十二经主体部分的缺陷和不足。
       【3】“离合出入”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行在“十二正经”未及之处,沟通和联络“十二正经”未能循行的部位和组织器官。
       二,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在浅出体表时,阳经“经别”仍归阳经,阴经“经别”则归阳经,这样以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三,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十二经别”在四肢从“正经”分出,进入体内后,都呈向心性循行,这对加强体表、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头面与“十二经”的联系。“十二经”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阳经。六阴经的主干不行于头面。但是,通过“离合出入”,六阴经的“经别”上达于头部。其中,足三阴经的“经别”,在合入阳经“经别”之后,上达于头部。手三阴经的“经别”,经喉咙合于头面部。这样以来,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   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五,为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和循经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十二经别”循行于“十二正经”未能循行之处,所以,进一步拓宽了“十二经”的概括范围,为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和循经取穴,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例如,足太阳经的循行未到达肛门,但其经别“别入肛门”,所以,用承山、承筋等穴治疗肛门病,有了理论依据。
       六,加经“十二经”与心脏的联系,突出体现心脏在五脏六腑的主导地位。“十二经”的“经别”,不仅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而且都与心脏相联系。因此,“经别”的“离合出入”,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4】十二经别的离合出入,是对十二正经的补充,是逐渐充实的。因此,十二经别的长度,与“大经隧”的长度不同了。也就是说,十二正经和大经隧基本对应,但十二经别并不和大经隧相对应。所以,十二经虽以气脉为基础,但已不是气脉,而是气和气脉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气血运行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十三,经络和脏腑的联系
       【1】脏腑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所以,“经络”和脏腑的联系有固定方式,阴经都和脏联系,阳经都和腑联系,胸膈以上的脏都和手阴经联系,胸膈以下的脏都和足阴经联系,都以“属”和“络”为联系方式,简称“属络”。
       【2】“属络”是“经络”和脏腑互相联系的固定方式,各“经”与归属本“经”的脏或腑相联系,称“属”。各“经”与互为表里的脏或腑相联系,称“络”。十二经的每一经都有一“属”一“络”,主要体现脏和腑的表里关系。所以,”属络“之“络”不是“经络”之“络”,而是指联系方式,应该区别开。奇经八脉和脏腑的联系少,没表里关系,所以,奇经八脉没有“属络”的说法。
        各“经”的直行部分和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互相联系,称“属络”。“经”的分支和脏腑联系不称“属络”,而是称“注”、“入”、“系于”、“走于”等。
       【3】十二经的每一经都和脏腑有“属络”,形式是固定的。比如:手太阴经上膈属肺,下络大肠。所谓“上膈属肺”,是上行联系归属本经的肺脏。所谓“下络大肠”,是下行联系与肺互为表里的大肠。手阳明经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所谓“下膈属大肠”,是联系归属本经的大肠。所谓“下入缺盆络肺”,是联系互为表里的肺脏。再如,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是联系归属本经的胃脏,再联系互为表里的脾脏。足太阴经入腹属脾络胃,是联系归属本经的脾脏,再联系互为表里的胃脏。十二经都如此。
(68——70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6:26 , Processed in 0.0509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