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根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15:2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哲学是其他学科之母。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换句话说,任何学科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民总结了先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各种经验和手段,由当时擅长中医的佼佼者汇编归纳总结,写出了名垂青史的《内经》,托《黄帝》之名而发表,为中医的后世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

  《内经》的内容中,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以阴阳学说为代表,还涉及五行学说、气,精等概念。其中尤其是阴阳概念,成为中医理论发展的“奠基石”。其意义不可估量,可谓厥功甚伟。

  阴阳概念起源于上古。是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直观经验的总结,阴阳观念在殷周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到了西周末年。阴阳二字已明确提出,并被上升为解释事物变化的哲学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人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自古以来阴阳学说仅在天文、历法、地理、人事等各个领域起着广泛的指导作用,而且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阴阳有哲学和医学的两层含义。

  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医学含义: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总之,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可以确定的认为,阴阳学说在在中医学领域,是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的。

  中医的阴阳学说,既有哲学意义又有医药理论意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内经》又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同时又强调了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世间一切事物皆有阴阳属性。

     《内经》不但强调了阴阳对立依存的一面,还详述了阴阳的相互转化,“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最最重要的意义是,《内经》灵活运用了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在医学实践中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特点、要点,并且探求其实质和掌握其规律。并且能正确的指导药物归类,治疗原则,以及四诊八钢。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诊断病情、分析病机转归、确立治疗原则、以及指导如何用药治病的光明坦途。

  阴阳说学有些方面等同于现代哲学矛盾学说而有些方面不等同,现代矛盾范畴纯粹是一种关系范畴,而阴阳由于与气的结合,尚带有实体范畴的痕迹。因此,矛盾作为哲学范畴,对各门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它并不直接介入于具体自然科学之中。阴阳范畴除对于一些直观自然现象研究有指导价值外,并直接介入于中医学之中,成为中医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中医阴阳学说将阴阳与脏腑、六气、经络等统一起来,并进一步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把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等六个层次,同时探讨了它们的特殊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以及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等。由此可见,阴阳是介于矛盾范畴与具体科学之间的概念,它一方面体现了矛盾运动的一般法则,另一方面又与医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作为中医学的方法论,传达和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有以下意义:

  1 阴阳学说指出了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根源,而协调阴阳,补不足,损有余,“重建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最基本法则。

  从这个观点出发,历代每位中医对阴阳尺度的正确把握,常常是是区分良医与庸医的分水岭。中医中某些所谓“派别”片面强调阴阳一方如何重要,失去“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基本法度,是造成中医疗效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

  2,阴阳是中医辩证的总纲。

  表证、实证、热证,可以归于阳证,多见于疾病的初期,多见于正邪两旺,抗病能力不衰。而里证、虚证、寒证,可以归于阴证。多见于疾病后期,正邪两衰,抗病能力减低。

  由于阴阳作为辩证总纲,使临床医生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宏观的把握疾病的性质,为正确诊断病情,确立治疗原则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根据。而不至于由于症状纷纭而迷失方向。

  紧要关头,如何区分阴证阳证?如何识别“真寒假热”或者“真热假寒”“阳极似阴”“阴极似阳”,以及“至盛有虚候”“大实有羸状”,归根结底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治病原则。而疾病本质的归类属性,非“阴阳”莫能担当!

  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泣下咽,阴盛以亡。”,安危之机,惟在阴阳,又不可不知。

  3,阴阳是病机转化的肯綮。

  病机之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如果“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掌握阴阳转变的规律,才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情况。所谓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所谓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无论是阴损及阳还是阳损及阴,终极都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互损不同于阴阳偏衰,后者是阴阳互损病理过程产生的前因,属于病理状态;而阴阳互损则是在阴阳偏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病理过程,这个病理过程所产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在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亡阴与亡阳常是“阴阳离决”的最后表现方式,而抢救的关键在于“回阳救逆”或“滋阴固脱“。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救生命于垂绝!为此,舍谈阴阳,孰能替代?此理又不可不明也!

      4,阴阳学说用于归纳药物的属性。

  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还必须熟练地把握药物的性能。中医学对药物的性能,主要从气、味和升降浮沉等方面加以分辨,而气、味、升降浮沉等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药物的冷、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为“四气 ”。其中冷、凉属阴,温、热属阳。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性质属于凉性或冷性;凡能减轻或消除冷证的药物,其性质属于温性或热性。所以,临床上治疗热证时,就要选用冷性或凉性药物;治疗冷证时,就要选用热性或温性药物。显然,药性理论是根据药物功效进行熟悉和回纳的。

       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有些药物还具有涩味、淡味,,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阴阳属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5,阴阳是预断病情发展的出发点。

  《内经。玉版纪要篇》指出“重阳则死,重阴则死”张景岳释之曰“重阳重阴者,阴阳偏盛也,有偏盛则有偏绝,故不免于死矣。”

  阳气盛极则阴气绝,阴气盛极则阳气绝,阴阳不能单独存在,一方绝则另一方随之绝,阴阳离决故死亡。掌握此理能预断疾病之归。

  前年夏天治疗一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女,28岁,腹部水肿如孕,不能平卧,身后垫一大气球,脑门发红,满嘴都是火泡,饮喜寒凉,按表面应该是阳证病人,药宜寒凉。但是,脉息迟慢,舌苔紫蓝,我据阴阳学说,认为阴极似阳。透过现象抓本质,确立重用附子150克,加用其他活血化瘀和利水药,取得了治疗效果,水肿一度减轻许多。最奇怪的是嘴边的火泡一扫而光。设想此时若不能明辨,用凉药当如何?但是,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不能挽回,必死无疑,只是时间问题。于是向患者家属说明了情况。患者父亲问“何时病人走?”我说:“时值盛暑,阳气正旺,所谓天助人也,虽阳衰,尚不至于死。待秋风一起,天时阴气转盛,必死无疑。”后来果然应时而殁。

      一个广西柳州骨癌女病人,时值隆冬,高热不退,昏迷不醒,高度水肿,身前后紫癜成片,大便下血如注,乃是晚期癌症并发DIC症,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言死亡在两三日之内,其子五千里之外邀余诊治,于三天内止住下血,每天石膏300克并其他药应用一月多退下高热,两月多完全消退水肿。治愈了并发的DIC症。家人踊跃激动,时余冷静面对,水肿退后,病人大骨柏槁,大肉陷下,已成必死之征兆,我直言病人必死。子惊问为何?余言:“隆冬岁月,阴气本旺,余借天时,退下高热水肿,待到春天时令,阳气上升,高热必复,不能退下,必亡于阴绝”,因此辞之归。所谓激流勇退也。后闻年后阴历三月而终。何理?《内经。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云:”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此文张介宾释之云:“冬三月者,阴盛时也,病合于阳者,阳证阳脉也,出春,春尽夏初也。以水王之时,而病合于阳者,时气不足,病气有余也,及至孟春正月,阳气发生则阳邪益盛,阴气愈竭,若脉有死征,则出春交夏而阳盛阴衰,俱已至极,无所遁逃矣。”

       归纳之,还是《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何谓本?本于阴阳也。舍此阴阳,中医即无根之木,无源之流也,不亡若何?津津乐道者尚且奢谈国医光大,痴人说梦乎?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11-4 17:48:28 | 只看该作者
精华帖子,收藏,谢谢分享。
3
发表于 2013-11-4 18:38:09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还应该加上五行学说,即,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根基。有人想动摇中医,就从废除五行学说入手,实在是没有能够领悟中医精髓。
4
发表于 2013-11-4 18:43:37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1-4 18:38
说得好,还应该加上五行学说,即,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根基。有人想动摇中医,就从废除五行学说入手,实在 ...

  铁总,应该确实有好多人没有领悟中医的精髓,现在的问题是领悟了的,能否动一下笔呢?把相关领悟结果说一下,光说,就能让别人领悟了吗?跟溪流先生多学习一下吧!
5
发表于 2013-11-4 19:06:40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3-11-4 10:43
  铁总,应该确实有好多人没有领悟中医的精髓,现在的问题是领悟了的,能否动一下笔呢?把相关领悟结果 ...

       领导,我哪敢和溪流老师相提并论啊。溪总精通中医脉学,凭借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能辨病症结所在决人死生。当然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伟大。所以说中医学很多东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不可思议。就拿现今经常发生的医闹,病人杀医生事件来说吧,西医呢完全相信仪器检查,结果病人虽然很痛苦,西医医生却说病人没有病,这就造成矛盾升级。所以说呢,医学是人学,不只是生物医学。这些东西,对于被西化了的中医来说也变得不可思议了。谁能够说服他们呢?
6
发表于 2013-11-4 19:24:41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1-4 19:06
领导,我哪敢和溪流老师相提并论啊。溪总精通中医脉学,凭借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能辨病症结所在决 ...

  您一方面承认溪流先生功夫好,一方面又表示说服不了被西化了的中医,那光光喊口号或只言片语能解决问题吗?!

  我想那三年前后口号的生命教训,至今让作为老四川人的您不寒而栗吧!



7
发表于 2013-11-4 20:36:5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以阴阳来复之理,断中医临床重阳重阴的转归及预后的案例,值得学习!
8
发表于 2013-11-5 15:02:19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3-11-4 11:24
  您一方面承认溪流先生功夫好,一方面又表示说服不了被西化了的中医,那光光喊口号或只言片语能解决问 ...

也不可一概而论。俗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有的口号可能影响几代人,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57:5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各位参与讨论!
10
发表于 2013-11-5 17:31:10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1-5 15:02
也不可一概而论。俗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有的口号可能影响几代人,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说过“一概而论”的话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列宁同志曾经说过:再向前走一步,真理也变谬误!万事得有个度,我还没有越过那个度吧?!
  真正从正面影响几代人的应该是实践出来的真理,可绝不是什么所谓的“口号”哦!“口号”不等于“真理”!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32 , Processed in 0.0551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