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三部六病”研讨会简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 00:2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三部六病”研讨会简报

10月21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主办,南阳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在医圣故里河南南阳开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致开幕辞。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杨士莪,向南阳张仲景博物馆赠送民国时期南阳首任知府杨鹤汀亲自编撰并手书的《伤寒论浅歌》手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南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建豫,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揭牌。
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同期开讲,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著名作家二月河,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国医大师张学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等分别做主题报告。仲景学术论坛、中药开发应用论坛、仲景学术论坛之“三部六病”研讨会同期举行。
作为文化节系列活动,医圣张仲景像发布、张仲景经方碑林奠基、名老中医现场义诊及中医特色诊疗体验、张仲景养生城健康大讲堂、宛西健康大讲堂等陆续举行。
10月21日下午2点,仲景学术论坛之“三部六病”研讨会开幕式在南阳圣泰假日酒店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主编杨建宇主持,南阳市副市长张生起致欢迎词,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少将徐黎明教授致开幕词。北京军区总医院脉诊室主任宿明良教授作了题为“小柴胡汤是协调疗法的方药基础”的报告,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马文辉教授作了“《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浅析”的报告,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刘东红副所长作了“慢性病的三部六病诊疗规范建立”的报告。参加会议代表共计80余人,高朋满座,气氛热烈。晚上三部六病弟子们臧东来、赵卫星、石西康、于殿生、刘建波、刘建忠分别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对《伤寒论》和三部六病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22日上午,大家一起拜谒了张仲景医圣祠,参加了张仲景经方碑林奠基仪式。11点继续学术交流,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所长刘惠生主任作了“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徐建东作了“三部六病医学体系的传承与发展”的报告。下午,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杜秀娟教授作了“三部六病方在脑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的报告,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俊莲教授谈了“《金匮要略》中表部病证方药的临床应用”。更为可贵的是世界中医药协会副主席兼非洲区主席迪亚拉中医学博士全面聆听了两天来的大会交流,主动要求发表感想。认为:“三部六病是外国朋友学习中医,学习《伤寒论》的极为便利的好教材,易学、易懂、易用!”当场表示愿意加入三部六病团队推广应用。杨建宇教授高度评价了三部六病学术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认为:“三部六病学术是《伤寒论》从理论走向临床的金钥匙!”最后,郭维峰老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词,大会圆满结束。
本次学术研讨会,走出了山西,走向了世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在医圣故里南阳,为传承仲景学说,弘扬医圣精神,完成刘绍武先生意志意义重大。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2013-11-1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00:29:33 | 只看该作者
热烈祝贺!
3
发表于 2013-11-1 12:26:34 | 只看该作者
       可喜可贺地是,青岛于殿生先生,应马文辉教授之邀请,为了支持“三部六病学说”向全国推进,纠正中医界长期对《伤寒论》之误解,让中医学子准确、简便、迅速理解《伤寒论》之精髓,以利于中医理论发生质的飞跃,最终有利于中医的振兴,不远千里特地赶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论《伤寒论》之辨证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4
发表于 2013-11-1 12:35:16 | 只看该作者
论《伤寒论》之辨证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青岛 黄岛区    仁海诊所      于殿生   手机:13616483375
  
   就《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本人认为《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较妥,理由于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
<伤寒杂病论>全文(宋刻版)
  、、、
   卷第二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原文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仲景将“六经辨证”标明在何处?
  从上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可以看出仲景有关“病”的范围。正如“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所言:“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
  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
  ‘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
  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目录来分析,每个“病”是多个“证”的组合,而“病”是为诊断设,“证”则为治疗用。
  由于〈金匮要略〉中已有“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专篇论述肺病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有专篇论述心脏病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论述肠胃病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等等论述脏腑经络的病变,因此,金匮要略杂病部分所涉及的病理变化是相对静止的,而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则是相对动态的。加之仲景已明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为“六病”,而后人反要自作聪明地称之为“六经”病,而将三阴三阳辨证说成是“六经辨证”,其本身就是画蛇添足。



二、毫无疑问,仲景的三阴三阳是秉承了《内经》三阴三阳名称与一部分含义,但范围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内经》所指。不难看出,
  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阴盛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此,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哪里是六经病呢?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内容,已不是《内经》中所讲的“六经”了。
  请看:
  就“经络”之“经”来说,太阳经,手太阳为小肠,足太阳膀胱。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而是涉及到了手太阴肺(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证等的喘咳)。这就说明仲景的太阳病不是指太阳经病。
  太阴经,手太阴为肺,足太阴为脾。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阴病篇中。也没涉及到手太阴肺经,而涉及到了手阳明大肠、以及手太阳小肠(分清泌浊功能)。——这也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字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厥阴经,手厥阴为心包经,足厥阴为肝。然而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厥阴心包经,而涉及到了足少阳胆与足少阴肾(胆病之消渴、气上冲心,胸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与肾阳虚衰之下利)。
  ……
  ——这能以《内经》之经络来解释《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之六病吗?
  再将《内经、热论》篇之三阴三阳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所涉及的内容做一下进一步地比较:
  热论篇第三十一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以上《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三阴三阳基本是经络之“经”受病。如一日巨阳:故头项痛腰脊强。二阳明: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不是“经络”之“经”,故二者之传变不同,少阳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然《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则与之完全不同,请看:
  1、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要认清五行学说是从哪里来的?她是人们在科学不发达时期对自然规律的最原始的粗浅的认识,古人试图用五行学说对阴阳学说进行细化,但事与愿违。
       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看一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配属的错误。一是四季配属五行的错误,二是四季脉搏配属脏腑的错误,三是东西南北中配属五行的错误,四是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的错误。
  1、四季配属五行的错误:春木(肝)夏火(心)—— 长夏土(脾)——  秋金(肺)冬水(肾)。从中可以看出,四季无法配属五行,便人为地编出一个“长夏”来与(土运)对应。其实,如果弄出一个长夏来,那么,长春、长秋、长冬怎么办?与谁对应?
       在一年四季中,春天阳气渐盛,阴气渐衰,夏天阳气极盛,阴气极衰;然则物极必反,阳气盛极就会渐渐衰退、阴气衰极也会渐渐旺盛,这就成为秋季;进一步发展,阳气衰极、阴气盛极,即到了冬季。但事实上,四季的寒温变化,只是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过程,而与五行学说无关。
       以此足以证明,大多数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说明,大多数事物的消长过程,都是可以用阴阳学说这一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规律来解释的,她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一致的,而与五行学说无关。
  2、四季脉搏配脏腑的错误:如春弦(肝)、夏洪(心)、秋毛(肺)、 冬实(肾)。
       事实上,春天阳气上升,万物俱荣,人体也同样具有勃勃生机,因而出现柔中略带刚劲的“弦脉”,并非与肝脏的功能相关;夏季阳气盛极,人体为了有利于散热,外周血管扩张,因而出现浮而大的“洪脉”,心脏的功能亦非如此;秋季阳气渐衰,阴气渐长,人体渐渐减少散热,外周血管渐渐收缩,因而出现浮而弱的“毛”脉,如此并不能与肺脏功能相提并论;冬季阳气极衰,阴气极盛,为了有利于保温,外周血管极度收缩,因而出现下潜的“沉”脉,这同样与肾脏的功能不能相比拟。这说明四季脉搏的变化,只是人体适应阴阳相互消长制约过程的不同反应,而与五行学说没有联系。
3、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的错误:
    A、先看地球北半球:东(木) 西(金) 南赤道(火) 北北极(水) 中(土)
    B、再看地球南半球:东(木) 西(金) 南南极(水) 北赤道(火) 中(土)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南半球与北半球的五行定位无法统一。
4、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的错误:
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是由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衍生出来的。
      A、 先看地球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
左手寸: 南方火(心);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 北方水(肾),右手尺:北方水(肾)
      B、 再看地球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
左手寸:南方水(肾);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北方火(心);右手尺:北方火(心)
(亦可有其它脏腑分配法)
      由此可知,传统上用五行学说在寸口配属脏腑的理论,只适应于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这就说明五行学说配属方位的适应性并不符合实际。这同时也说明,如果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可以利用五行“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 在寸口部位分配脏腑,但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则无法用这套理论。如此这般,那么,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到南半球时,又如何评脉呢?反之,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到赤道以北来生活时,又如何将五行分配在寸口上呢?而现实中,地球南、北半球人们的脉搏,除了受寒温燥湿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变化外,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这更说明五行学说在寸口脉分配脏腑的应用上,是错误的。
      由于四季配属五行是错误的,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是错误的,五行配属脏腑是错误的,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是错误的。同时,十二经循行路线说、十二经相互顺接说、子午流注说等,是从五行配四季、配方位、配表里、甚至配昼夜十二时的关系里衍生出来的,自然都是错误的。因此,“六经辨证”是不成立的,只有“六病辨证”。

  结论: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多脏器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从而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随之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已经延续了若干朝代,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这些人们死读书,在这些人士看来,《内经》就是绝无瑕疵经典。由于《内经》思想的先入为主,故而就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如来佛”(《内经》)的掌心了。
  从仲景的实际行动看来,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内经》中经络学说,如同五行学说一样,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很多教条与牵强附会的成份。
  其实,一部《伤寒论》中所用的三阴三阳,虽然继承了《内经》经络理论,但事实上,则是对《内经》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内经》的有关理论,绝不是生搬硬套。我们现在学习经 典著作,也同样应该灵活地掌握其精髓实质,做到师古而不泥于古,然后才能用经典精髓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8:53: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于先生的热情洋溢的演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6:26 , Processed in 0.1300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