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医大师这十二: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7 15:5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镜人(中)和学生进行课题总结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

  ◆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

  ◆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在上海报纸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海滩名医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家”。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术成果概图。

  与一起并称上海中医“三老”的裘沛然、颜德馨相比,同样作为中医临床家和学术大家,张镜人显然还有两点不同之处值得铭记,一个是他系上海张氏内科的第十二代传人,为海派乡土医学的代表,另一个是他建国后承担中医药工作管理职责,数十年深度介入沪上中医药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历程,多半生的中医生涯与上海中医药事业相辉映。有香港报纸赞其为沪上中医第一人,似不为过。

  张氏医学的一代宗师

  少年时半日习文,半日学医,深得张氏内科家传之秘;青年时参加全国中医考试,一举成名;中年时系统阐述张氏医学,诠释“表”、“透”两字真谛。

  八十七年前,中医世家子弟张镜人算是“含着银勺”出世的,而且,他命中注定还要被“塞”给一把家族所系的“金钥匙”——继承祖业。

  300多年前,他的祖先张君调,弃儒从医,悬壶济世,扭转了这个世居沪上、耕读传家的家族的历史方向。自此,张氏医学代代相传,以治疗伤寒热病著称。在《上海县志》、《上海续县志》等地方志书中,记载有张氏一门7代11人以医而名的事迹,可谓门楣光耀,名重一方。

  因家族中立有长子必继祖业的规矩,张镜人童年时便被长辈寄予继承家族医学的厚望。他4岁时入家族私塾发蒙,习诵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的传统经典,也夹杂着《汤头歌》、《本草经》一类篇目。到12岁,家中开始遍请名医,安排他半日习文,半日学医。

  少年的张镜人偏爱文学,诗词歌赋,长卷短篇,爱不释手,也很喜欢挥毫泼墨,行书作画。而对诸多医学典籍,则在最初接触时也感到味同嚼蜡。对此,晚年张镜人还曾不乏怅然之情地说,我自幼爱写诗,热爱旧文学,但家族大,规矩重,我无力反抗。

  张家培养传人按部就班,颇有章法。张镜人从少年起即随长辈抄方,18岁单独随父张君益侍诊,并开始一试身手。在这一阶段,据说他每晚回家,都要接受父亲对接诊病例的剖析点拨,还要继续温习经典名著,加以印证对照。

  1945年,张镜人独立应诊,医名渐起。1946年,他以家传医师身份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抗战胜利后首届全国中医考试,在3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荣登不足300人的榜单。当时考试主要的项目是论文,题目是《亢则害承乃制论》,他古文医典烂熟于胸,一看即知语出《内经》,挥笔而就2000余言,条分缕析,议论备至。自此他被视为一代青年才俊,在上海中医界崭露头角。

  深得张氏内科真谛的张镜人没有辜负先辈厚望。20世纪60年代初,他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先后撰写《上海张氏医学经验》、《张骧云医学成就》等文章,系统阐述了张氏治疗伤寒热病的学术观点。

  外感热病历来有伤寒和温病的争议,对此,张镜人主张:二者宜合不宜分,要熔伤寒、温病于一炉,灵活运用伤寒方和温病方。他撰文说,“叶天士、吴鞠通分别倡导‘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二家的理论和经验,也完全是《伤寒论》辨证论治具体运用的发展和补充。……毫无疑问,温病学说离不开《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伤寒论》得温病学说的结合,才更丰富和扩大了热病辨证论治的内容。”

  张氏内科临证外感热病,擅用淡豆豉、豆卷、桑叶、牛蒡子之品,尤其是淡豆豉,备受推崇。先辈用之如神,张镜人解其3昧。他总结指出,要以祛邪为要务,注重“表”与“透”:初则疏风解表发汗,进而清泄里热为主,透热转气,兼湿者必佐以化湿之品,热入营血者清营泄热,进一境,立一法,有规有章,“表”与“透”须贯穿始终。由此,张氏内科淡豆豉一味运用之妙“浮出水面”。

  张镜人的研究推动了张氏医学走出家族范围流传,在中医界引起很大反响。有名家赋诗称赞:两字(表、透)名言客尽惊。

  沪上中医的旗帜

  作为上海市中医工作领导者,他主持成立了上海市中医学会,首次开设了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和中医专科医院,筹建了上海中医学院,在全市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了中医科室,并为中医师承教育改革开创了先河。

  为当代上海中医药事业“开业奠基”,是张镜人人生中的又一个华彩乐章。他长期抓中医工作,为建国后上海市中医政策的制定、各级中医机构的建立和建设、中医人才培养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4年,张镜人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毅署名委任,担任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他毅然关闭自己的私人诊所,放弃高薪收入,辞退保姆、司机,成为沪上中医界加入公共医疗机构第一人。此后,他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副局长。

  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中医事业发展的“黄金”年代。他与中医巨匠陆渊雷、程门雪、章巨膺、丁济民、张赞臣等主持筹建了上海市中医学会、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首家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上海市首家中医专科医院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全国首批中医高等学校上海中医学院,在全市综合性医院普遍设立起中医科室。从此,沪上中医走上普及、发展、提高的正常轨道。

  当时,他终日奔忙于各大医院之间,为各医院开展中医业务而操劳。在那几年里,他门诊是看得少了一些,但宣传中医药学的文章却写了不少。他还积极组织开设中医学习班,对各大医院的中医师轮换进修培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张镜人还与有关处室配合,制订规划,建立机构,引进了一大批中医人才。

  在第一批中医带徒工作结束后,张镜人还牵头修订了《上海市中医师带徒暂行管理办法》,在固定师徒关系、临证口授的同时,改变过去“分散带”的方式,提倡“个别带,集体教”,要求各区县设立中医带徒班,由带教老师组成教研组,规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按各人所长,分工上课。这个办法既发扬了中医带徒的优良传统,又保证了教学质量,为中医师承教育改革开创了先河。

  1982年退休后,他仍被上海市政府委任为市卫生局顾问,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会诊专家,继续为上海中医药事业贡献才智。

  五勤治学的内科大家

  他重视临床实践,治学崇尚“五勤”;他治疗内科杂病,强调脾胃学说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他不为西医病名所限,同时主张“借助微观检测手段,为我所用”。

  “勤以补拙,谦以代骄,慎以戒言,博以广知”,是张镜人的座右铭。“勤”字当头,一直是被张镜人视为治学者的本分,他曾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为“五勤”:勤学,勤读,勤问,勤写,勤实践。

  他于工作闲暇常手不释卷,学习之勤,老而弥笃。他常言,对经典医著要经常读、反复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时即如信手拈来。他读书功力之深,在他应诊讲学时大段引用原著原文,就可见一斑。

  至于勤写,历年来,他主编、参编了近20部学术专著,如《辞海》中医部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症候鉴别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国中医鉴别》等。同时,他坚持笔耕不辍,每有感悟心得,便及时记录,尽量整理成文。他先后发表的论文有100余篇。

  最关键一点就是勤实践。他自18岁始行医,他从未离开临床,即使担任公职,也要保证每周几个半天的出诊,“文革”期间,他也寻找机会为干部群众看病。他在被任命为市卫生局副局长时,向上级提出的请求就是,允许他半天行政办公,半天门诊查房。同事们都知道,在公务繁忙之时,他门诊后往往顾不得吃上一顿正式的午餐。

  秉承“五勤”的治学精神,张镜人在内科杂病临证,如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其显著特点是重视调理脾胃和活血化瘀治则。

  张镜人认为,“脾胃强则诸脏强、脾胃弱则诸脏弱”,无论养生或治病都应重视脾胃。诊治慢性胃炎,他确立了升降并调、燥湿相适、寒温同用的治疗原则,并提出辨病分阶段,论治有“十法”。“十法”即清热和胃、疏肝和胃、益气养胃、养阴益胃、清化瘀热、调气活血、寒温相配、升降并调、化湿和中、消导悦胃。

  对脾胃病之外疾病的诊治也有体现,如对慢性肾炎,一般都比较强调治肾,而他在论治此病时兼重脾肾,尤其重视对脾胃的调治,强调健脾以补土、益肾以壮水,二者不可偏废。在论治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时,亦强调饮食不节与脾运不健两方面互为因果。治疗时先立足于健脾化痰,脾运健旺,痰浊自蠲,使脂质代谢从根本上恢复正常。

  张镜人重视活血化瘀法在内科领域的应用。他认为,人体气血,贵在流通,一受病邪,气血必碍。血流泣涩,导致“恶血”、“蓄血”、“干血”等血瘀病变,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而造成血瘀的病因很多,因此,他主张,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中的“五结合”,一是与行气相结合,二是与补气相结合,三是与散寒相结合,四是与清热相结合,五是与祛痰相结合。

  此外,他诊病时不受西医病名的局限,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细问病情,四诊合参,探求疾病本质,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他也倡言“借助微观检测手段,为我所用”,认为中医学的研究,尤其是临床研究和科研工作,应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仪器设备及理化实验手段。比如诊治慢性胃炎时,他主张借助胃镜直观及病理组织活检的微观所见,了解胃黏膜病变情况,指导辨证用药。他认为,将微观所见参于中医辨证之中,可使中医望诊获得延伸和发展。

  他历年来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如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打破了胃黏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点,为中医药防治胃癌开拓了新思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和分析脉象客观化的成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成果,获得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另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高脂血症、红斑狼疮等多项临床和实验成果获奖。

  厚德仁心的传道人

  他热忱培养岐黄传人,授之以术,育之以德;流风遗泽,润物无声,“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

  张镜人一生授业解惑,育人无数。他带教出严佩贞、张存钧、石蕴玉、张亚声、徐国缨、王松坡、沈遐君、宋安妮、朱凌云等一大批门人,其中许多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专家,活跃在上海、外埠以及世界各地。

  在上世纪50年代,他主持上海市中医工作时,重点抓了全市的中医带徒工作,同时还在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等高校兼任教职,参与培养了成批的中医人才。“文革”期间,他无论下放到乡村还是基层单位,都要主动自编教材,带教赤脚医生和工人医生。1973年起,他受市卫生局委托主持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的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后,他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开始在科室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带领大家温习经典、医论医著;跨入新世纪,他以八旬高龄担任了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的指导老师。同时,他还作为全国和上海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亲自带教多名学生。

  对于读书之道,张镜人常教导学生:“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宜变化在我,唯求实效”。他组织的“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进行专题讨论,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他所作的专题发言,从理论到临床体会,使大家获益良多。几年前,他因年老体衰,把“读书会”活动转移到自己家中进行,一直坚持到他住进医院。

  他的教学门诊,从病例选择、辨证论治到处方用药,每次都认真准备,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深受启发。学生提交的临证体会文章,他总是细致阅读,认真批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是从头改到尾。

  除了精湛的医术,老师的厚德仁心更为学生所高山仰止。他教导学生,望闻问切,探病求源,更要注意悉心辨证,首先须有视亲之想,把病人当亲人,这样才能认真诊治,切中病机。

  弟子们回忆,跟师多年,他从未在门诊时间里稍事休息,哪怕上一次厕所,连续门诊八九个小时也是如此。老师在诊疗时对待病人耐心细致,从不主动叫病人离座。他对每一张处方,每一味药物,每一个剂量都仔细揣摩。在他书写的病历中,不会见到上方(指上次开的方)加某药物的医嘱格式,每次处方都必定是一张完整的处方。他平等对待每位病人,在他的病人中有很多老干部,按政策需要照顾。为了不给普通病人带来影响,他坚持提前1个小时上班,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先为老同志诊疗。老师病后在家休息,仍有不知情的老病人找上家门去,他从不拒绝。

  张镜人的国学功底深厚,也让弟子们追慕不已。他青少年即秉承中医讲求儒医相通、注重文化的传统,书法、诗词、绘画水平也日趋精进,尤其是古诗词造诣颇深。他每有感而发,思绪如潮,涌向笔端,佳篇天成,2006年结集出版有《张镜人诗集》。他40岁时,裘沛然赠诗《庆张镜人医师四秩寿辰》七律,其中写到:“借问江东吟咏者,风流人物属张生。”赞他能诗之名。

  昔日的江东张生已远行,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世家子弟,一个青年才俊,一个卫生官员、一个国医大师,一个智慧老人叠加的背影。他在晚年曾作《醉花阴》一首,述及平生情怀,值得后人吟咏,其中写道: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



  张镜人小传

  1923年,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为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

  1945年,独立挂牌应诊;

  1954年,出任上海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

  1990年,成为全国首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1年,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获“上海市名中医”;

  2004年,成立“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

  2009年,荣获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任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5:33 , Processed in 0.0493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