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3 18: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在老师仙逝三周年之际重发下文以资纪念
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胡连玺
原载《山西中医》2005年8月第21卷第4期46-47
    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辞世已经5月,然先生之音容宛在,精神长存。其不遗余力致力于中医事业之精神,仍在不断激励侪辈努力奋进。
    先师早岁学医,于1925 年在长治市创设友仁医院,并附设友仁医社,广纳中西医师为其社员。每周组织1次专题讨论。如是3年,学乃大进,名亦大噪,以致危重证之病家必求先师一诊以决生死,方得无憾。抗日战争时期,师先后移壶于西安、天水等地。在天水期间,应诸多学子之要求,诊余之暇,为之讲授《伤寒论》。在师之主持下,众学子将讲授内容编为《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仲景药能观》三书。适逢抗战胜利,先师急于返里,末及付梓而稿已散失,实在可惜。
    先师之医德高尚,确为侪辈之典范。其诊病无论贫富,普同一等。师之自奉,至为简约,无烟酒之嗜好,布衣素食而已。而遇贫困无力购药者多全力周济,实可谓“普救含灵之苦”。1946 年,先师在我市济华药庄坐诊,由于疗效卓著,求诊者甚多。计其所得,除资助贫困者外所剩甚微。药庄经理谓师曰:“先生如此理财,入一出一,如遇急须奈何?请容我为先生管理三日,以备急用。”师颔之。遂以三日之诊金购得蜂蜜两瓮。三月后师返里时,仅以此蜂蜜所折作为盘缠。
    先师之诊病多奇验。昔在西安时,某商号副理陪经理求师诊治,诊毕,副理亦求一诊其脉。诊得细而空虚,时隐时现,重按豁然。询其有何苦,对曰一无所苦。其脉即世俗有谓鬼脉者,《难经》曰:“脉病人不病,号为行尸,此之谓也”。遂曰:“汝先归店,我与你经理尚有他事”。谓经理曰:“其病颇危,宜速归。”经理归后谓副理哄言曰:“适得尔家中口信,令汝急归。”遂赍资遣返,未及家而死于途。又,1960年时,师参与西山某病之中西医联合抢救。诊疗之余,延师至病房一诊二位危重病人。诊毕谓院方曰:“甲某之病危在旦夕,乙某之病一时尚无危险。”甲某果夜半卒。诸医问所以然之故。师曰:“《伤寒论》曰,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今甲某之脉,跌阳、太溪皆不可得,此为胃气、肾气已绝,故断其只在朝夕之间。而乙某之脉虽弱。而跌阳与寸口相应,故断其当下无碍。”又,农民武某,患周身起硬核数十枚,经某研究所查为绦虫包囊,归来太原求师诊治,除脉弦外他无所苦。师遂嘱余疏攻坚汤,另以雷丸15g为末,分3次用药液送服。4剂而硬核全消。
    师之治学,法度谨严。尝谓:“文以载医,虽一字之误,动辄关乎死生,不可不慎。”如《伤寒论》猪肤汤证:“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虽解其为阴虚有热,而用阴柔滋腻之猪肤施于下利,恐终非所宜。而千八百年之文献能无鲁鱼亥豕之误,考虑“下”字为“不”字之讹,若径改为“不”字,则全证可通,用亦不爽。
    师之治学,不拘一格。有关医籍,无不涉猎,无中西门户之见。虽边缘之学,如全息论、自动控制论等亦多详参。尝谓:“学术问题,当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应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至九旬高龄,仍奋学不已。故其说能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曾有诗一首。以勉门下。其诗为:“一汪大海渺无涯,敢驾轻舟探由来,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彼岸有亭台。”
    师之于古医籍,最推崇者首推仲景之《伤寒论》,认为辨证之精为诸法之冠,组方之妙为医方之首,故穷毕生精力以研习之。然今所见之《伤寒论》,已非仲景原貌,经孙真人之搜集,宋儒之校雠,方得流传至今。然遗漏、错简、缺失、后师增入等失误常有,使学习不便,运用困难。爰对于《伤寒论》之整理,仅注释不足已其事,正如先贤所说:如拆旧房,营新屋,非有大匠之才不可。绍师即独具匠心,而竞此事。至上世纪70年代,规模粗备,为区别于原书,而名曰“三部六病”,1979年,郭维峰兄与我整理之初稿,由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内部刊行。2004年,由刘惠生先生重编之《三部六病精义》正式出版。此说以表、里、半表半里三部论病位,以阴阳论病性,每一部中均有一阴一阳相对立之二病,遂成六病。即表部有太阳病与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与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与少阴病。完全符合把阴阳的对立统一法则。诊断一确立,冶法亦相应确立。如治疗三阳病:太阳病用辛凉解表法,阳明病用攻下法,少阳病用清热法。至于合病、兼证之证治皆各井然。六病辨证法既用于外感热病,亦可用于杂病。然杂病之损害,每为集寒热于一身,合虚实于一体,用六病法辨析又多感不便,师遂又倡“协调疗法”。所谓协调疗法,即使失衡之阴阳归于协调,以恢复体工之自然疗能,再合入局部之治疗,从而使病得愈。师常谓:“若无全身之协调,则难获局部之改善。”自拟调心、调肺等协调诸方,施之临证,每获良效。
    师之课徒,不知疲倦,学而有成者甚多,遍及江河南北,已成当代名宿。余从师最久,然性驽钝,所获未及师之十一。即此余绪,亦常得起沉疴,愈顽疾。然未能使师学广大,心常惴惴。师今去矣,难得再聆教诲,早夜以思,怀念尤切,遂于春节前学填《满江红》词一首以志之,并与诸同门及后学共勉。
满江红
述三部六病怀念刘绍武老师
    病六部三 [1] ,出仲景伤寒宏集。其理法,幽微精妙,后学圭臬。前承周秦诸贤圣,后启唐宋众明哲。勿缠绵不经注疏言,成空说 [2] 。
    建安著,已早佚。治平校,有遗失。按实践为准,擘磨研索。表里可分邪深浅,阴阳能别证寒热 [3] 。赖绍师重整纲和目 [4] ,功无极。
注:
[1] 病有六而部有三,即三部六病,因平仄所需而颠倒用之。
[2] 章炳麟曰:或假借运气,或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
[3] 阳证为热,阴证为寒,为人所共识。然太阳病只麻桂二证,显系寒证,与大法相悖,师为之正之。
[4] 原提纲证有不能系目者,如厥阴病即是;又有目与纲不符者,如少阴篇三急下证即是。师皆为重整。
作者简介:胡连玺,男,1939年11月生,主任医师。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030009) 。
闫云科
原载于2005年1月14日《中国中医药报》
2004年12月2日,我的恩师刘绍武先生以98岁高龄于海口谢世,噩耗传来,心中甚感悲痛。月余来,恩师之慈容每现于梦中,恩师之声音常萦绕于耳际,遥忆恩师之谆谆教诲,如在昨日。感念交集,潸然下笔。
  刘绍武先生系山西省襄垣县人,他是我国首批师承教育500名指导老师之一。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蜚声全国的名医竟是全凭自己的苦学钻研而成才的!先生幼年仅读过高小,从17岁开始学医,以书为师,七年后,他便在长治组建了友仁医院和友仁医社,名扬晋东南,求诊者络绎不绝。
  先生谙熟《内经》、《难经》,精通《伤寒》、《金匮》,对《伤寒杂病论》诸条文熟背如流,见解独到。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根据六经辨证方法,将部证、病证、汤证等进行归类,通过反复临床实践,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及相关理、法、方、药治疗体系,著有《三部六病精义》一书。三部六病学说乃学识、技术并茂之学说,是中西医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之新型学说。这是先生突破传统文献,做到古为今用的创新之学,已为越来越多的医界同仁所服膺。
  先生临床,重证据,抓主证。他无证不信,无由不舍,谨遵定证、定方、定疗程"三定"原则。定证者,首要认证准确,然后据证定方、守方,证不变则方亦不变,非有胆有识孰能如此?定疗程者,乃据病症之轻重,以决定疗程之短长,来减轻患者之忧,坚定服药之信心。
  "上鱼际脉主肝阳上亢,聚关脉主肝气郁结,弦长脉示肠道疾患,涩脉示心脏功能低下"系先生七十余载以脉测证、凭脉论治之经验结晶,先生还依此创立了相应施治方剂,很易于学习,便于掌握。
  涩脉一脉,《濒湖脉学》有言:"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止复来,或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此等形容之句,学者很难领悟把握。对此,刘老释之曰:"涩脉者,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他以此"三不等"教人,则容易领会多了,并能以此执简驭繁,出奇制胜于临床。
  先生不仅博通中医典籍,而且于西医书籍亦广为涉猎,有相当的造诣。在中西医学术上,先生最不存门户之见。他常说:"学术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这是先生的学术观,这是先生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常新常进的治学态度。惟其如此,才有他那三部六病学说的创立。先生天资聪颖、兴趣广泛,记忆力又特别好,他不独深研医籍,且旁及经学周易、诸子百家、文史艺术诸书,甚至一些宗教典籍亦无不观览。这也许就是造就他那能够博采众长的渊源吧。
  先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手到病除,活人无算,感恩戴德者遍于三晋,但他从不骄人,更不把高超的医术作为获利的工具。凡感恩赠礼者,一概谢绝,此一规矩,终生不破。他淡薄名利,贱视金钱,以医德为生命。生前常以大医孙思邈"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之语自警,且以此语育人。其医德之高尚,令人无不敬佩。先生生活简朴,终生布衣蔬食,从不追求物质享受,亦无烟酒嗜好。他的室内陈设简陋,除书籍外无任何装饰之物或高档家俱。自患高血压后,戒绝肉食钠盐,几十年淡食如一日,于此亦可见其超人的毅力,此也是先生高寿之秘诀。
  1976年,我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进修,这一年也正是我亲受先生教诲之年。其时,适值先生病休在家,我与郭维峰等同志不时登门求教。他为我们传授自己学伤寒、用伤寒之经验,讲述其三部六病学说。由于他有精深的理论,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讲述任何一个问题,皆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生动诙谐。先生又善于比喻,聆听其课,如灌醍醐。自太原进修之后,我与先生便结下了不解的师生之谊,每逢到省城,必拜谒恩师,求教释疑。至于我与先生之间书信往来,更属不鲜,先生谆谆教诲后生之意溢于字里行间。某次,在先生赐我的书中写道:"《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一本核心著作,你要立志钻研此书,我每逢言念及你,心中就有说不出来的欣慰,像我这七十岁的人,在晋北看见了你这青年新生的力量,怎能抑住这种内心欢畅呢?祝你继续攻读,在中医的征途中放出曙光。"我闻此言,不禁汗颜。这不过是先生对我们的鼓励罢了。扪心自问,自己虽在伤寒园地耕耘三十余载,然未能给医林增添绿意,我只有以恩师的话鞭策自己,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医林国手了!

晋中市中医院    赵卫星
(山西中医杂志2005,3,43-44)
    惊闻我的老师刘绍武先生于2004年12月2日在海口谢世,我心中十分悲痛。当我上《三部六病》网站重新浏览先生的生平时,我泪流不止,许多往事历历在目。
    我是1983年认识刘绍武先生的。那时,我正在校《探春学报》编辑部工作。有一天,我们到太原市中医研究所见习,我就把随身带的一张《探春学报》给了先生。先生一开始以为是学校办的报纸,当他仔细看过后,知道是学生自己办的报纸后,马上喜上眉梢,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不简单,不简单啊!”。后来我才知道,先生当年在长治创办“友仁医社”,就是取“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达仁”之义,怪不得先生这样欣喜呢?
    过了几天,先生托人转告我,约我去他家谈谈,他家住在新泽公寓。我不禁感到有点受宠若惊。他是名扬三晋的名中医,我这个初学中医的小学生,能同他谈点什么呢?为了避免拘束,我手中拿了一本W•坎农著的稳态学的著作《躯体的智慧》,为这本译著做序的是陈步教授,题目是“稳态与中医学”,或许我们能谈点这方面的话题。

   先生把我迎进客厅,让我坐下,客厅很大,两面全是书柜,收藏有古今中外的大量医学书籍。中间挂着个条幅“医理通哲理”。先生亲自给我倒水沏茶,又端过桌上的一大盘水果给我吃。看到先生对我这样的无名小辈这样热情,我的拘束感消失了。我把陈步教授写的“稳态与中医学”拿给他看,先生粗略看了一下以后,给我讲了许多稳态学的知识,这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先生对稳态学竟是这样的熟悉。从稳态学谈到中医,从中医又谈到“三部六病”……我们畅谈了三个多小时。以后,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到先生家,我把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写在一张纸上,逐个向先生提问。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详细回答。
    有一次,先生病了,我到家中去看他。先生躺在床上,一见我来了,忘记了自己是在病中,拿起身边的一本杂志说:“你看,日本人扬言要在几年内超过中国,以后要让中国人到日本去学中医,我们要快马加鞭呀!”接着,先生从理论现代化,诊断技术现代化,剂型现代化三方面给我讲了发展中医的几个重要思路,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直讲得口干舌燥,一阵咳嗽。我赶紧倒了些水,给先生端过来……
    先生酷爱中医事业,这种感情是从实践中来的。先生早年事医,住在长治南门外经坊煤矿,周围四十里无医生。时值瘟疫流行,求医者络绎不绝。先生运用《伤寒论》方,登门医治,昼夜不息。治愈了许多危、急、重症。这使先生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也使先生深深地爱上了《伤寒论》。
    先生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杂病,善用合方,这是受《皇汉医学》的启发。解放后,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局部病的增多,先生引申和发展了《伤寒论》中的和法,独创协调疗法。一方之中寒热并用、补泻并施、升降并举、收散同进、动静结合、阴阳两调,充分发挥和调动机体的自身康复功能。其组方之妙,运用之广,疗效之佳,堪称一绝。有一次,先生运用协调疗法给一干部治十二指肠溃疡时,结果右肘上的一个鸡蛋大的肿物也随之消失了。连先生自己也感到神奇。
    许多人不理解先生经常让病人服100多付药,并且很多情况下是一方到底。岂不知,将灵活易变的整体证与顽固恒定的局部证区分开来,是先生的一个重大发现。局部病证有其稳定性,所以治疗时要有肯定性,要有方有守。所以先生又提出定证、定方、定疗程的三定原则。非有胆识者,谁能如此?
   先生特别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他认为中医经典是中国的“经”,是民族的“典”。
先生谙熟《内经》、《难经》,精通《伤寒》、《金匮》。每年都要把《伤寒论》从头至尾背诵两遍。我在学校《探春学报》工作时,曾组织学生听先生讲授《伤寒论》。先生在讲授过程中,从不拿讲稿,每一条文都能倒背如流。并且能结合临床,使二者相互补充。
对有人认为中医经典已经过时,应扔到故纸堆的说法,先生明确指出:“学说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当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以先进代替落后。对于祖国医学遗产中先进的东西,必须完全接受,对于西医科学的东西,也必须完全吸收,中西医学中的某些已经被证明了的不科学的东西,则必须完全摈弃,中医中某些至今仍然没有搞清的东西,则应当认真研究,决不能轻易肯定或否定。
    除了看病以外,先生几乎是手不释卷,每当临床遇到难题,先生总是涉猎群书,务求博通。他学习的兴趣很广,肯于向古人学习,向洋人学习,向今人学习。中医、西医、哲学、生物学、系统论……无所不好。正因为他有这样深厚的基础和知识,所以先生能在学术上独树大旗,巍然屹立,又能吐故纳新,跃马长驱。
   先生最善于发现人才,他就象一团火,走到哪里就能把哪里青年中医的心点燃起来,一起为祖国的中医事业而奋斗。他一但发现了一个热爱中医的人才,就好象一个有眼力的宝石匠,发现了一个粗砺的宝石一样,总是竭尽全力,千锤百炼,精雕细刻。我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实习时,先生手把手地教我号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右尺长弦脉,先生一一让我领会。学涩脉时,先生先告我涩脉的要领,又挨个让我从患者脉中体会。也可能是我这个人太笨了,学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学会。但先生还是耐心教我,直到有一天,我自己能独立号出病人的涩脉了,先生喜出望外,高兴地对我说:“毕业了!毕业了!”。
    先生对中医事业是有极大抱负的,他创立“三部六病”学说,就是想在理论和临床上创出一条新路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创立我们民族的新医学。事实上,他为这个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他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
先生走了,带着他对中医的情,对中医的爱。而发展中医,振兴中医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只有潜下心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竭尽全力。以先生为榜样,把一切献给祖国的中医事业,才是对先生最好的回报。
2005年4月29日
追求的一生、奋斗的一生
为纪念家父刘绍武百年诞辰而撰
刘惠生
清朝末年,灾荒连绵。曾祖三代,举家西迁。离齐鲁而过直隶,越太行而落古韩。村小屋陋,粗食缓胃肠之饥;人稀地广,野草驱漏屋之寒。酷暑严冬,劳作无闲。曾祖丧消渴之症,姑伯亡疫疠之染。原地居民之排他,时遭欺凌;租园植树之果实,常被糟践。仓天不济,命运多舛;灾祸横夭,六人黄泉。家父青壮,接家庭之重担;慈母干练,承繁忙之劳煎。合家共作,积蓄稍显;粮食成囤,田亩连片。
父有书癖,尤爱医道。缺书籍而四处觅,无师教而自钻研。勤奔走于病家,常观察于床边。怜病人之痛苦,展高超之医术。凶险病症,起死回生;缠绵沉疴,细调复原。尽心竭力,得病家之赞誉;好善乐施,获世人之尊敬。重人命,轻钱财,权贵难得其依,豪富易遭其拒。衣食俭朴,胸怀恬淡之心;知识渊博,情操通达之理。名振一方,学贯中西。技术与学说齐高,品德与行为一致。美名载誉,响彻三晋之内;学说传世,福泽九州之外。
雄心在怀,壮志凌云。金针度而众徒应,箴言出而闻者明。新民陋屋,难忘追求之标;公寓高楼,常想光大之梦。髦耋年,天涯路。率儿孙于他乡,聚门徒于海滨。
海阔天空,觉腾飞之无翅;众生纭纭,感人才之有限。盼重视于政府,寄厚望于达贤。年事高而精力竭,天命奥而前程暗。光阴易逝,又沦异乡之客。时运难握,未遇伯乐之荐。怀普济而不逮,扬宏愿以何年?
嗟乎!父生如云,漂泊辗转。英年医名,家喻户传。避战乱于西安,复遇兵乱;传经典于天水,曾多劫难。所赖友人帮助,适保命全。日寇不降,空有还家之愿。国共相斗,何寻安宁之年?望和平而难爽,处动荡而无欢。内战结束,匆匆而还;妻儿老小,想见恨晚。高堂健在,方了奉养之念;双子尚幼,才得求学之缘!
父,达人知命,谨慎一生。官场险恶,常婉言之答谢;庶民善良,倾心扉之畅谈。舍钱财于百姓,施良术于病患。非沽名之钓誉,诚仁爱之心田。既托上帝,祷告不断;从早到晚,始终检点。独辟蹊径,承传统而自悟;海纳百川,取精华以应变。
呜呼!老居海口,寿终南天。逝前无言,众亲寡见。桃李天下,痛哭悼于灵前;子女繁茂,悲泪流于颜面。凭吊云涌,乡人思念。远道来客,虔诚仰瞻。大家风范,永久怀念。叹曰:
一生坎坷医志坚,全部心血为民献。勤向疑处寻别意,敢破世俗著新篇。
离经叛道遭批评,标新立异站高端。三部六病留世间,光辉思想待发展。

刘绍武先生生平(1907年——2004年)及“三部六病”学说发展年表
1907年4月3日(农历丁未年二月二十一日),先生生于山西省襄垣县十字道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24年,先生从山西省长治市第一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幼年体弱多病,遂立志学医。常因痴学读医书而耽误农活。
1925年,先生到山西省长治经坊煤矿当学徒,业余时间,为百姓义务治病,分文不取,名声渐扬,与当地人民结下鱼水深情。
1928年,先生购到中华书局翻译出版的《皇汉医学》一书,从中得到启示,开始在实践中应用《伤寒论》方剂,走上“一病一方”和“合病合方”之路,名振上党。每回家中,病人蜂拥而至,走后数日,求医者尚络绎不绝。
1930年,先生与同仁在山西长治创办山西第一家私立医院——友仁医院,附设友仁医社,成员多来自当地的教员和社会名流。先生被推为院长和社长。医社成员医学水平提高很快。
1933年,在长治医生考试中,共取12名,友仁医社占到10名,社会影响很大。
“友仁医社”成立后约有140余次学术活动,后因阎锡山禁止集社而停办。
1936年,经多年临床实践,先生开始认识到《伤寒论》的根本问题在于“纲不系目”。遂欲重立《伤寒论》之“六纲”。《三部六病》学说思想开始萌发。
1939年底,因日寇侵华,家乡沦陷,先生出走西安,开始了近二十年的动荡生涯。
1942年2月到达西安,先生取得“中医师证书”后,开办了诊所,在尚仁路公字1号挂牌行医。当时,西安中医学会在600名医生中,挑选了60名中医,轮流在中医学会坐诊,一人半日,一月轮流一次,先生名列第十一位。
在西安期间,先生曾与傅仙坊(西安中医学会理事长)、王新武(副事长)、宋紫峰、史寿之等人,为弘扬中医,共同创编《国医周报》,每周刊发一次。
1943年,先生参加国家考试院考试,获得《考试及格证书》,领取《医师资格证书》,获得当时医生最高级别。后因日寇进攻潼关,西安疏散人口,又被迫前往天水避难。
1944年,在天水期间,先生又开办了“友仁诊所”,恢复了“友仁医社”。成员多是逃难来此的同乡和社会名流。医社由先生每天下午主讲,历时一年,讲稿由原山西大学理化系主任张辅轩先生记录整理,名为《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仲景药能观》。这是三部六病学说的早期模式,曾拟出版。1945年,日本投降,惊喜之际,急于还乡,途中部分原稿失散。
1946年6月,先生回到太原,在红市街济华药庄坐堂行医。由于疗效显著,就医者甚多,名声大振。
1947年,先生辗转经银川、兰州,于1947年11月到达天水,继续行医。
1948年6月先生由天水到武威,在当地最大的药庄——同济药庄坐堂行医。
1949年11月,华北地区解放,先生回到原籍。
1952年,先生又开始在长治西街“同仁诊所”坐诊。研制的“团鱼丸”、“小红丸”等药独具特色,医名更盛。
1956年春 被太原基督教会个别人诬告为反革命,关在太原小东门拘留所审查,至9月无罪获释,被留太原市工作。一家三口人居住11平方米房间长达25年。
1957年,先生在太原市“大仁堂药店”坐堂看病,疗效显著,病人甚多,当时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刘绍武、韩玉辉、李学文、李翰卿)之一。
1958年,先生参加太原“坝陵桥保健院”工作。
1959年,先生参加筹备“太原市中医研究所”,被任命为“研究员”。日门诊量常在百人以上。同时,还给五年制“中医大学班”、一年一届的“高级西医中医提高班”、“中医中级班”等带教,除门诊外,还主管“溃疡病”三十张床位和“脉管炎”二十张床位的临床科研工作。
1964年,先生前往北京参加“华北地区中医学术交流会”七天,会上发表“溃疡病”、“脉管炎”学术论文,受到好评。
1966年,文革爆发,先生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遣乡。在原籍为民疗疾治病,深受群众爱戴。批判反动路线后返回原单位工作。在恶劣环境中仍坚持试验协调方剂,治疗上坚持“一方到底”, 创建了“定证、定方、定疗程”方案。由此遭到同行个别人嫉恨,被告到太原市委,所长曾好意两次劝停,先生矢志不移。
1975年,先生遭疯狂打击迫害,心情不畅,又长期超负荷工作,血压急剧升高,两次晕倒,只得在家休息养病持续到1980年。
1979年,先生卧病在家期间,心忆口授,由时任北京军区282医院医务科主任的郭维峰在宿明良等支持下,历时三年写成《三部六病》学说书稿,约8万字,作为内部资料在医界交流,引起重视。
1980年,改革开放春风沐浴山西,在新成立的山西省高级和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启动后,先生被评为太原市唯一的中医主任医师,四级。后担任此评委会常委,主管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职称评审工作。同年,被选为太原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常委、第七届政协常委、山西省中华医学会理事、太原市科协常委。
1981年,乔迁于山西省专为高级知识分子修建的高级住宅楼——新泽公寓。
1982年,在先生指导下,弟子李兵林、贾明白手起家开办第一所三部六病门诊部,同时开展三部六病中药制剂研究。为三部六病剂型改革向规范化、规格化、规模化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1984年,由先生弟子宿明良整理、李兵林出资的《三部六病》第二版出版,内容上增加了先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研究医学的新思想、新成果。在医界及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同年,山西省中医学院成立“三部六病研究学社”,探索培养三部六病事业的后备人才之路。
1986年,先生作为山西省代表,在弟子宿明良、胡连玺陪同下,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中医学术研究会”,首次向全国中医界公开“三部六病”学说,受到与会者极大关注。同年退休。
1987年,《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成立,离休老干部程耀华任所长,子刘惠生任常务副所长。同年,北京军区三部六病研治所成立,北京军区282医院院长徐黎明亲自兼任所长,弟子宿明良任副所长。此二所的成立标志着三部六病医疗实体进入正规化发展阶段。同年,由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刘绍武专家诊疗系统”被评为1986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山西省计算机应用一等奖。
1988年,先生被国家中医药局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具有了“带徒弟三年、徒弟可直接晋升高级职称”的资格。同年,孙子刘东红在山西医学院创办“三部六病学社”,积极探索三部六病人才培养新路。
1989年,北京军区282医院院长徐黎明携四十本《三部六病》书前往日本参加“世界肿瘤大会”受到关注,日本医界数次邀请先生赴日讲学被拒。
1990年,由弟子宿明良、刘海涛等研制的第二代“刘绍武专家系统”获得年度中医界唯一的“全军科学进步成果二等奖”,全军评审委员会主要成员专程前来太原市看望先生。同年,先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之一。
1991年11月,先生携孙刘东红前往海南,在当地为老百姓疗疾治病,由于疗效奇特,名震海岛。
1992年6月,在先生倡议筹划下,“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成立。海南省卫生厅领导亲临祝贺。《海南日报》、《华侨商报》对先生事迹作了专题报道。先生惊叹:“天涯长梦数,疑误有新知”。先生遥望山西,思绪万千,写下“三晋亲朋若相问,悬壶济世度晚年”的意愿。
1995年,弟子宿明良主持研究的“三部六病中医脉象仪”通过国家科委鉴定,认为该成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1996年,弟子张宏刚主持研究的治疗糖尿病新药“胰康”通过山西省科委鉴定,认为对坏死的胰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属国际先进水平。
1997年3月“中医三部六病(中山)诊疗中心”成立,4月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刘惠生等研制开发的新药“血糖平”获得国家健字号新药证书,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三部六病(深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
同年6月15日刘老在海南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情怀写诗三首以共勉:
(一)
携孙旅游到海南,风景气候别有天。
三晋亲朋若相问,悬壶济世度晚年。
(二)
一望大海渺无烟,敢驾轻舟探由来。
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对岸有亭台。
(三)
寻求钻研七十载,犹如长江水东流。
为了群众三部疾,俯首甘为患者牛。
2002年,先生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由学生马文辉带进“中国中医研究院”,并就向国内外推广事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2003年,由先生次子刘惠生编撰的《三部六病精义》出版,对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作了一个划时代的总结。
2004年12月2日,先生在海口市与世长辞,享年98岁。
怀念刘绍武先生
——百岁诞辰有感
大医高风垂先范,
哲理医道皆精湛。
四诊八纲新篇谱[1],
三部六病系统观[2]。
泽被晋阳橘井香,
惠及海南杏林暖[3]。
古今中外求真理[4],
乘风破浪登彼岸[5]。
山西中医杂志社
任光荣
2007年4月8日
注:
[1]刘老对脉诊等有丰富经验;
[2]刘老创立“三部六病”学说;
[3]刘老晚年在海口市医绩卓著;
[4]刘老有学术“不分古今、中外、尔我”之说;
[5]刘老晚年有“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彼岸有亭台”的诗句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8-2-3 23:3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2/04 00:06am 第 1 次编辑]

缅怀三晋一代名宿,沉痛悼念刘老仙逝!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2月03日 11:42pm 时添加 -=-=-=-=-
海角天涯祭万里,三部六病谱传奇.一代名宿仙去远,六州同仁心戚戚.
3
发表于 2008-2-4 09:37: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从楼主的文章看到,刘绍武先生是一个注重传统又有创新的实践家和理论家,值得我们学习。
更可以看到,他的学生也是很可尊敬的,没有忘记先人的事业和遗愿。
我们一起努力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老先生千古!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0:4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一]
                        海角天涯寄万里,
                        三部六病谱传奇,
                        一代名宿仙去远,
                        九州同仁心凄凄.
                              [二]
                        七秩探索已见奇,
                        一生坎坷至期颐,
                        三晋犹怀刘绍老,
                        四海归时还遥祭.
                             山西省交城县中医医院石宝宝拜祭于古却波湖畔
  


5
发表于 2008-2-5 20:30: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一人飘渺起三晋,婉转咸阳汇古今.传奇36过天涯,不见身形可见心.
6
发表于 2008-2-6 17:09: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真正的悼念,应该是学术的继承和发扬!
7
发表于 2008-2-13 21:28: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刘师后人是否有做强机遇。
8
发表于 2008-2-13 22:43: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深切悼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谢谢文辉老乡!!!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2月13日 10:52pm 时添加 -=-=-=-=-
任总编,是老相识了,刘老的方子,34年前就拜读了,见到你们的怀念文章,感触颇深,故有是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38 , Processed in 0.0522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