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7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驳“伏邪”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5 18:3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伏邪学说的源头是《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句话是要说明,疾病和季节有密切的关系,冬天多寒邪致病,春天多温邪致病。但不是绝对的。“春伤于风,邪气留恋,乃为洞泄”。也就是说,春天也可以拉肚子。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表现。不是什么“伏邪”学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两句是并联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更不是递进关系。传染病的潜伏期和“伏邪说”是两码事。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不是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为温病,是冬多伤寒,春多病温之意。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重新排列组合“冬伤于寒,冬生咳嗽;春伤于风,春必病温,夏伤于暑,夏生飧泄;秋伤于湿,秋必痎疟.”[/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11-25 21:22: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不懂重阴必阳之理。
刘渡舟讲伤寒:“比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我在临床上我看到过。温病是伤阴的,伤寒是伤阳的。温病伤阴能伤到什么程度呢?从即病之温病来说,那个病轻,吃点药就好。要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那个伤阴,就厉害了。我在大连我治一个病人,生地麦冬玄参,论斤来计算,这个病我给治好了。大剂的生地、麦冬、玄参。所以伏邪伤阴伤的厉害,而外感的很浅,吃一点药就好了”。
3
发表于 2007-11-25 21:23: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冬为阴,寒亦为阴,两阴相逢为重阴,至春遂转而发生温热的阳性病证.此重阴必阳之理也。
此解非我创,清代叶霖叶子雨撰著伏气解。乃叶霖之论也。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是后世论述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
王叔和说:“冬伤于寒,------即病者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喻嘉言分病温有三,一为冬伤于寒,二为冬不藏精,三为既伤于寒又不藏精。
吴又可似为反此说者,强调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
但是又说:“伤寒感而即发,瘟疫感而后发。”
“瘟疫之邪,伏于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募原,必待其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引出去, 邪尽方愈。”
于此可见,吴又可不排除伏邪之说。只不过与传统看法稍有不同而已。
邪气感而未发,伏藏于内,待时而发,理论上有根据,临床上对于区分温病的不同证型,标示病变的浅深及转化趋势,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发表于 2007-11-25 21:25: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冬伤~~春必~~。并联?非因果?
此论非但“生气通天论“有之,“阴阳应像大论“亦有之:“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泻,---------”
此论是内经重要思想,内经不吝文墨反复重复。
不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因果递进关系,就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论与下文也是上下相承的关系,冬伤~~春必~~,春伤~~夏生~~,夏伤~~秋必~~,秋伤~~冬生~~。
下文是以四季疾病产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具体的阐述论证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理论。
故张介宾曰:“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病反热,是即上文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之义。”
并联乎?因果递进乎?
张贤介宾误乎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21:4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总版好,欢迎讨论,欲言古者,必先验之于今,拿什么来证明呢?文献乎?圣人乎?
6
发表于 2007-11-25 22:16: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温病伏邪的实质是:具有两个发病高峰的传染病.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7年11月25日 11:07pm 时添加 -=-=-=-=-
真是今天发表的题目,请参看.
7
发表于 2007-11-25 23:2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11/25 11:34pm 第 2 次编辑]

马版主好。刘渡周说的不是实践吗?不是验于今吗?
既是古医贤,见解不卓越,不会名标医史典籍。推翻古医籍的至理不是脑瓜一热信口而言,越标新立异越显风光,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8
发表于 2007-11-25 23:26: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11/26 06:28am 第 2 次编辑]

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根据不足的新见解来诠释内经,没有什么充足的依据, 那么内经的理论就面目全非了。
9
发表于 2007-11-26 06:34: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11/26 06:41am 第 1 次编辑]

【前人之所以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大类,主要是根据四时温病初起的证候表现,并联系时令致病之邪的临床致病特点而划分的。
2.1、伏邪温病
伏邪是与新感相对而言的,顾名思义是指病邪的伏藏。伏邪温病的确切含义应是指发病初起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的温病。四时伏邪温病的成因、发病季节、临床证候各有不同,但从发病初起的临床表现及其病机传变则有其共同特点。即初起证候表现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一致。具体地说,伏邪温病的发病特点是初起必见里热内郁的症状,部分患者初起虽可兼见表证,但必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对于里热而兼有表证者,古人称之为“新感引动伏邪”。
伏邪温病的基本病机及其传变趋向是邪郁伏于里,里热既可由里达外,亦能进而深陷。由于伏邪温病感邪有轻重,患者体质亦有差异,因此里郁之热尚有浅深可分。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析,浅者热在气分,以热郁胆、胃、肠等胃病变中心;深者热在营分,以热灼心营为主要病机变化。热邪郁于气分者既可外透而解,亦可进而深入营血;热郁营分者既可向外透出气分,亦可深入血分,内陷厥阴。
2.2、新感温病
新感温病的原始含义是指感受外邪当时立即发病的一类温病,因为这类温病是由于新近感邪而发,故称为新感温病,凡是新感温病初起证候均与时令之邪的致病特点,包括邪犯部位、病机变化,证候特点等相一致,亦即是说,病变初起的临床证候正是当令时邪致病的特异表现,由于时令外邪侵犯人体多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规律性,所以新感温病,除暑温病等少数病外,初起临床证候都以卫表见症为主要表现,所以近代文献中常据此而把新感温病的发病类型称为“病发于表”者。但这是就大多数新感温病的临床表现而言,如暑温除外。
      新感温病的病机传变基本趋势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由卫入气,再深入营血。就大多数新感温病而言,初起邪从外受,病在卫表;若表邪不得外解,则可内传入里,从而反映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即使夏令暑温初起即见阳明气分里热证,没有明显的卫分过程,但其传变亦是由气入营入血,仍然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发展规律。
----------------------------------------
临床价值探析
4.1、区分发病类型
新感伏邪学说的临床意义并不在于探究感邪后的即发与伏藏,而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温病不同的发病机理,即发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的为新感,如春季的风温、秋季的秋燥等;发病初起径见里热证的为伏邪,如春温;而初起既有表证,同时又有里证者,为新感引动伏邪,如伏暑。从现代临床的角度审视,新感都属于表热证类温病,伏邪大都属于里热证类温病,所以辨别新感伏邪,实际上就是区别温病初起的不同发病类型。
4.2、判断病情轻重
     新感与伏邪,由于初起发病类型有别,故其病情的轻重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新感温病除暑温外,治疗得当,邪不内传,病可速愈,故病程多不长。伏邪发病里热外达,充斥肆逆,病发即见一派里热证候。如无外感激发,一般无表证,如由外感引发者,则可同时伴见表证。伏邪为病一般病情缠绵,病势较重,变证较多,病程较长,难于速愈。因此,运用新感伏邪学说能够判断温病初起之病位浅深及病情轻重。
4.3、揭示传变趋向
新感温病虽然病因不同,证候各异,但其病邪传变具有共同的规律。初起邪在卫分,以卫表失和为特征,病位最浅,病情亦轻,如果传变,一般情况下多循卫气营血的层次,由表入里,依次深入,病情随之而相应加重,间或亦有邪在肺卫跨越气分径入心营者,虽为突变,病情骤然加剧,但亦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范畴。而伏邪温病,如春温、伏暑等发病初起则径见里热炽盛表现,或热郁气分,或热炽营分,间有因“新感引动伏邪”而兼表证者,其表证较轻且为时短暂,病位较深,病情亦重。其传变,亦较新感温病复杂。热郁气分者,可传入营分和血分;其间夹湿者,或郁蒸少阳,或蕴阻中焦,或与积滞交阻胃肠,变化最多;热发于营分者,既可以透出气分而病情由重转轻,也可进一步深入血分而使病情更为深重,可见,新感伏邪学说能够揭示不同温病的传变趋向。
4.4、提示治疗大法
      新感伏邪学说可为确定治疗大法提供依据,新感温病病发于表,传变趋向为由表入里,故其治疗初起以解表透邪为基本大法,且多以辛凉宣泄肺卫为主,使新感之邪透达于外,以截断病邪传里,达到早期治疗之目的,及至传里,当辨别病位及证候,而用清气泄热,凉营透达、凉血止血等法。伏邪温病由于病发于里,热郁化火,以里热证候为基本特点。所以初起治疗以清泄里热为基本大法,以使里郁之邪向外透解,以免其进一步内陷为患。若因新感引动伏邪者,配合散解之法,以透邪外出。总之以伏邪向外透达化解为顺。若继而内陷深入,或动风或动血或闭窍,甚则内闭外脱等种种变化,皆属病情危重之候,其治疗与新感受传入者无异,但因其病位较深所以较之新感陷入传变者病情更为严重,这在制订治疗伏气温病原则时须注意及此。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指出:“伏气由里而发,治之者以清泄里热为主。其见证至繁且杂,须兼视六经形证,乃可随机立法。暴感风温……其病与伏温之表里出入,路径各殊,其治法之轻重浅深,亦属迥异,”对伏邪与新感的治疗,可谓要言不繁。】
(以上节选现代某医家之论述,足可以说明伏邪说在现代临床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0
发表于 2007-11-26 08:36: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驳“伏邪”说

  温病伏邪的实质是:具有两个发病高峰季节的传染病

     温病从伤寒分离出来之后,温病的病因也是按照“审证求因”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与天地相适应”的理论框架推导出来的。因为温病与伤寒都是研究发热这一大类疾病的,二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推论其病因也一定不同。伤寒的病因是寒邪,那么温病的病因就是温邪。温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风,因此在春季发病的多数为风温,其病因是风热病邪;夏季酷热,夏季容易发生暑温,其病因是暑热病邪;长夏多雨潮湿,多发湿温,其病邪是湿热病邪;秋季干燥,易患秋燥,病因是燥热病邪。温病讨论冬季发生的疾病比较少,因为冬季发病其病因是寒邪,疾病以伤寒多见;冬季的温病称为冬温。这是一般情况,发病季节与临床表现相符合。另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与暑温、暑湿相似,却发生在冬季,称为伏暑;发生在春季的另一类温病与风温不同,起病即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称为春温,这两种病邪称为伏邪。
    春温是由冬令感受寒邪,郁伏化热,发于春季的一种伏邪温病。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病急,初期即可表现为一派里热证候,表证一般为时甚短。②发病大多急暴,严重。③大多病情危重,变化迅速,但是病情多有反复,缠绵难愈。④发病不久,即可迅速耗损阴精,发生诸多肝肾精血亏损之证,或邪毒内陷迅速导致死亡。即使救治生还,也会遗留痴呆、抽搐等难愈之症。⑤春温初发之时,其里热证候表现有在气、在营、在血之别,而证候的转归则有顺逆之异。一般说来,病发于气分而止于气分,邪热未再深入,且能透达于外,属顺;病发于营分,而伏热尚可由营转气,具有外透之机,亦为顺;若邪热深伏营血,不得外出,甚至变证峰起者,则为逆,预后不佳。春温指的是西医的危重型春季感染病,而且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根据春温的发病季节与临床表现,流行性脑膜炎是春温的代表,因为流脑具有两个发病高峰,以春季为主,称为伏邪春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流脑全年均有发病,具有两个发病高峰,冬季与春季,但以2-4月多见,故名春温。
   伏暑的代表疾病是流行性出血热,暑湿的代表疾病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它们的基本病理变化都是全身小血管或/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它们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1.起病急,突然高热等毒血症表现;2.充血性表现: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结膜充血,极似酒醉貌;3.头痛、肌肉痛;4.出血。除此而外,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伤寒的暴发型、回归热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上述表现。
   中医认为,伏暑:凡在深秋冬月(农历寒露前后~大寒前后,公历10月~次年1月)发生的急性热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伏暑发病,因其所伏邪气和邪气所伏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于气分而发,其病变则以气分暑湿郁蒸为主;一类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伏于营分而发,其病变则以营分暑热炽盛为主。无论那一类,皆需外感秋冬时令之邪引动,故其初起必兼卫表证候,分别表现为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伏暑与春温一样,均系伏邪内发,应以自里出外为顺,反之则逆。但在病变过程中亦常见到邪正反复抗争,病势反复进退的情况,如发于气分而后内陷营血,继又由营出气,或先发于营后出于气继又反入营中,故致病情缠绵难愈。温病中的气分证与营分证的反复、进退和感染病学中的病原体血症与器官系统感染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某些病毒等他们通过昆虫媒介或者通过破损的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引起病原体血症及毒血症,临床上前驱期很短,起病即见病原体血症、毒血症的表现(卫气同病或者营卫同病),病原体经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器官与系统,引起器官系统的感染,出现器官系统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如肺出血、肝细胞黄疸、特异性皮疹等(脏腑气分证),病原体在各器官系统内被网状内皮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消灭,病情减轻向痊愈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由营转气”向痊愈转变;如果病原体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或者脏腑内大量繁殖,再次释放入血液循环,引起二次病原体血症,病情加重,这个过程就是“先发于营,后出于气,继又反入营中”。不同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毒力不同,机体的免疫力不同,营血分证与气分证相互转变的类型也会不同,以致病情缠绵难愈。
    西医,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季节有双峰与单峰两种类型,双峰型系指春夏季(5~6月)有一小高峰,在冬季(10月~次年1月)为主高峰;单峰只有秋冬季一个高峰。发病高峰与鼠的类型、密度及活动度有关,野鼠型以秋冬季为多,家鼠型以春夏季为多。中医没有认识到一个疾病会有两个高峰,以为秋冬季发病的病人是因为在夏季感染暑湿或者暑热病邪之后,病邪潜伏于气分或者营血分,到了秋冬季再受到寒邪的侵袭,诱发致病。根据其发病的急缓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暑热病邪的特点相似,应当属于暑温,但是疾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与暑温的发病季节不同,发生在夏季的自然称为暑温,发生在秋冬季节的,称为伏暑。所以,流行性出血热发生在夏季的流行性出血热属于暑温或者暑湿,发生在秋冬季节的属于伏暑。(参考温病伏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05 , Processed in 0.1412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