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腧穴归经的历史概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5 02:5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5/15 08:47pm 第 1 次编辑]

根据腧穴归经的历史简况,可以进一步理解经和腧穴的关系:
针灸学的发展史表明,腧穴的发现和归经,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内经》记载了《内经》成书以前发现的主要腧穴,共386个,大部分没名称,有名称的仅161个。在此基础上,归经的腧穴逐渐增多,《针灸甲乙经》和《千金翼方》记载了349个,《十四经发挥》记载了354个,《针灸大成》记载了359个。到清代,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补足了361个。从《针灸逢源》以后,虽然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腧穴,但归经的腧穴没再增加。所以,迄今为止,经穴仅361个。这说明,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
但是,在《内经》和《针灸甲乙经》成书时期,并没完成腧穴的归经。当时,头面躯干的腧穴,都是按分区或划线排列,并没规定腧穴专归十四经,而是各“经”都有腧穴。比如,《素问·气府论》和《针灸甲乙经》都记载了冲脉20多个腧穴和阴阳跷脉各一穴,但后世医家把腧穴都归了十四经。到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才把腧穴和“经络”的循行路线密切结合起来,并把354个腧穴分别归属于十四经,不再归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等六“经”,故称“十四经穴”。因此,这六条“经”都成了无穴之“经”。此后,在354个经穴的基础上,《针灸大成》增加了5个,其中,“眉冲”出自《脉经》,“风市”出自《肘后》,“督俞”、“气海俞”、“关元俞”三穴出自《圣惠》。《针灸逢源》又增加了“中枢”和“急脉”,皆出自《素问》。这说明,腧穴是逐渐发现的,最初没有“经穴”和“经外穴”之分。归经的腧穴,是陆续补充的。凡有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的腧穴,已归经的为“经穴”,没归经的为“经外穴”。“经外穴”绝大部分是确定了“经穴”以后发现的。“阿是穴”和“异常反应点”,因没固定位置,也没具体名称,所以也没归经,但是,应该明确指出,没归经的腧穴和“异常反应点”并不是不能归经。
从腧穴归经的历史过程和针灸学的历史文献可以看出,“经穴”和“经外穴”,在实质上没区别。如果把“经外穴”归经,“经外穴”也可成为“经穴”。比如,“膏盲俞”和“风市”,在《千金》中尚未归经,为“经外穴”,后来,分别归入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成了“经穴”。再如,“中枢”和“急脉”,在《素问》早有记载,到清代才归经,也成了“经穴”。再如,《内经》记载了归属冲脉的20多个腧穴,但《十四经发挥》把全身的腧穴都归了十二经和任督二脉,没再归冲脉。所以,“经”和腧穴的关系,并不是“经”和腧穴有组织结构上的联系,而是按腧穴的位置和诊疗作用,通过总结和归纳,分别归属于各“经”。所以,凡归同一“经”的腧穴,对本“经”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或诊断作用,但不是诊治“经”本身的疾病。并且,对腧穴的剌激,也不是对“经”的剌激。同理,若某一个“阿是穴”或某一个“异常反应点”对某“经”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或诊断作用,也可以命名或归经。正如《灵枢·背俞篇》所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所谓“俞”,与“腧”通,即腧穴。这说明,若把“阿是穴”或“异常反应点”命名,归属于“经”,也可成为经穴。这是因为,中医学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经”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具有归纳、概括和联结作用,既可概括或联结各脏腑组织器官,又可概括或联结全身的腧穴,也可概括或归纳临床常用的药物,还可以把人的体表和筋归属于十二经,称“十二皮部”或“十二经筋”。因此,全身的腧穴和异常反应点、以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和体征、证候、乃至临床常用的药物,都可以归经。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体现全身的腧穴和“异常反应点”都有诊断作用,都可作为辨证的参考依据。
自古以来,腧穴都不单纯是有治疗作用,而且还有诊断作用或保健作用。所以,历代医家都把腧穴和异常反应点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灵枢·邪客篇》也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所谓“十二原”,是脏腑的原穴,共12个,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分别归属于十二经。原穴、募穴、俞穴、络穴、郄穴、合穴、交会穴等,都是特定穴,对各“经”所属脏腑的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作用和诊断作用。这说明,在《内经》时期就根据腧穴和“异常反应点”诊断疾病,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内经》的基础上,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家又不断发现了新的腧穴和异常反应点。比如,《千金方》记载了187个经外穴,《奇效良方》记载了26个,《针灸大成》记载了35个,《类经图翼》记载了88个,《针灸集成》记载了144个。在近代,也发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新腧穴和异常反应点。比如,阑尾穴、胆囊穴、牵正穴、安眠穴、利尿穴、上廉泉、外劳宫、以及主要用于诊断肿瘤的新内郄穴和新大郄穴等,经临床验证,都有一定实用价值。比如,以五俞穴为例,肺俞穴出现梭形结节,多为肺经实热证。若出现条索,多为肺气虚证。脾俞穴凹陷多为气虚下陷证,主内脏下垂。肝俞穴出现硬结节,多为肝失疏泄,气结血瘀,或为肝癌晚期。肾俞穴空软或虚浮,多为肾虚证。心俞穴若有结节、隆起、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常见于水气凌心之证。据临床观察,胰腺炎的病人在左脾俞穴常有明显压痛;肾结核患者常有肾俞穴压痛;胆道蛔虫的压痛点多在肝俞或胆俞穴。再如,以新发现的腧穴为例, 阑尾炎患者的压痛点一般都在阑尾穴或天枢穴;胃溃疡的患者多在承满穴或右溃疡点有压痛;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在至阳穴或肝炎点有压痛;肝硬化的患者在兴隆穴压痛非常明显;良性肿瘤多在新内郄穴有明显的异常反应,恶性肿瘤多在新大郄穴有异常反应。并且,现代医学所谓“内脏反射痛”(也称皮肤内脏反射),如心绞痛向左肩胛区放射、胆绞痛向右肩胛放射、阑尾炎患者出现的麦氏点及反跳痛;三叉神经痛患者面部出现的“板机点”等,实际都是腧穴或体表部位的异常反应。所以,在诊疗实践中,按腧穴的归经和异常反应点辨别证候,可供参考的重要依据非常丰富,古代的经验和近代的经验都可以借鉴,还可以和现代医学的辨病结合起来,临床都很实用。
2
发表于 2023-11-19 01:56:20 | 只看该作者
穴位归经有以下几种类型:1)绘图归经-以绘图方便为主。看着顺畅,实用性降低;2)临床归经-以最强的经脉感传为主。疗效最好,归类混乱;3)综合归经-包括交会的经脉和泛经的经脉。结果类似于药物归经。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2:30 , Processed in 0.0503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