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54|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27 19:1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五积散|哲医|威望由 3 增加至 4|学术价值高|1172581410][ADMINOPE=五积散|哲医|奖励积分 50|鼓励原创。|1172581354][watermark]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哲医曾说过,对经络的研究,靠西医的方法不行,靠洋人的方法也不行。只有靠中医自已,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尤其要以《内经》为依据,通过解读《内经》,才能逐一解开经络之谜。
    以前,哲医曾在本论坛公示《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引发一些争议,这是很自然的。哲医感谢各位同仁及老师的热心参与。
   最近,哲医为尽快结束因一项任务而对经络系统相关概念的释义,解读《内经》又一谜,现予发表,敬请各位同仁及老师批评指正,参与讨论,欢迎提出不同见解。为保证文明进行学术交流,望相互之间,勿用恶言秽语。谢谢大家!!!
   以下原文,出自《内经》的《灵枢经脉篇》。大家一看便知,这是《内经》对十五络脉的论述,也是最早记载十五络脉的经典文献。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家对十五络脉的论述,都是以这段经文为原始依据。但是,寓含在这段原文的玄机,却罕为人知。受此影响,直接制约着对经络的研究。
   为方便起见,先摘出原文如下: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遣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
   很明显,在以上原文中,《内经》首先介绍了二十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其次是介绍了脾之大络。《内经》在介绍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时,直接称其为“某某之别”。在介绍脾之大络时,没有称其为“别”,而是直接称其为脾之大络。所谓“玄机”,就在最后一段,即:“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从《内经》以后,很多注家都把“凡此十五络者”六个字,视为并不分开的完整句子。其实,这是有违《内经》原意和临床实际情况的。
  先说临床实际情况:凡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都知道,在临床上,脾之大络是可以观察到的,在大包穴处最明显,与第七肋间的动脉和静脉相吻合。在实证中,若体质不胖,往往可以很明显的显现出来。并且,若大包穴处不明显,也可在大包穴周围寻找,此即《内经》所说“视之不见,求之上下”。在虚证中,则常因陷下而不外露。但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根本不具备这种特征。无论实证或虚证,无论体质胖瘦,都见不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显现。假如能够见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那么,循着找下去,对经络的研究,早完成了。事实上,曾有很多科研机构,根据〈内经〉所说,循着脾之大络找经络,发现的只是动脉和静脉。
   再说《内经》原意:《内经》的原意,应该是把“凡此十五络者”六个字分开来读。即“凡此十五,络者,”。这样分开读,则只有“络者”具备“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但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不具备“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所谓“络者”,专指脾之大络,不包括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哲医作如此解读,是根据《内经》的上下文,是以经解经。比如,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合为十四,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故曰”凡此十五“。因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皆称“别”,唯脾之大络称“络”,故可曰“络者”。再如,《内经》在这段原文的最后说:“络脉异所别也”,所谓“络脉”,即指脾之大络。所谓“异所别也”,则是明确指出,脾之大络与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有严格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在这段原文中,称“络”者与称“别”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可惜的是,由于《内经》的注家一般都没把“凡此十五络者”分开读,确实出现了混淆。实际上,脾之大络的实质,是血脉,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实质,是“经”的分支,这是不能相混的。
   通过以上解读,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对经络的研究,若离开《内经》,必然步入歧途。
   另外,《内经》还说:“人经不同”,这四个字,对研究经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玄机,哲医也已解读清楚,暂且不说。留给各位同仁和各位老师,若有所悟,不妨发表,以求共磋。
   最后,哲医再补充一句,继续解读《内经》,可以把经络学说的一切学术问题和疑难问题都解释清楚。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7年02月27日 09:26pm 时添加 -=-=-=-=-
解读这段原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内经在论述经络时,经常提到,有的可见,有的不可见。比如,《内经》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寸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既看不到经,也看不到络,所以,必须通过解读《内经》,才能弄清〈内经〉所言看到的是什么。这对研究经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问题,〈内经〉并不是没有解释,只是需要解读,走马观花的读法不行,没有悟性也不行。
2
发表于 2007-2-27 20:41: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人经不同是否应是人异于经?
3
发表于 2007-2-27 21:05: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有了新的想法马上公布出来,翘首以待!
4
发表于 2007-2-27 21:14: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2/27 09:1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2/27 07:18pm 发表的内容: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内经》这段话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很大的,浅见:也可以理解为脏与腑的问题。
其实搞方脉医的很多问题不好理解,其实答案都在针灸里:学习针灸的感悟。
尤其是叶天士这样的大家,在他的医案里,虽然没有见到针灸的痕迹,但相关议论则比比皆是,真的怀疑他是否是针灸医出身。
5
发表于 2007-2-27 21:32: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但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根本不具备这种特征。无论实证或虚证,无论体质胖瘦,都见不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显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6
发表于 2007-2-27 21:3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素问·皮部论》
7
发表于 2007-2-27 21:4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1:55: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7/02/27 09:32pm 发表的内容:
但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根本不具备这种特征。无论实证或虚证,无论体质胖瘦,都见不到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的显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 ...
薄涛老师你好:
关于胃之大络,哲医也解读过了。经考证,胃之大各与脾之大络同理,也不是十二经之别和任督二脉之别,故也可见,且其动应衣。至于胃之大络的实质是什么,我想薄涛老师早知道了。
9
发表于 2007-2-27 22:01: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2/27 10:0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08:41pm 发表的内容:
人经不同是否应是人异于经?
小人的表述不清晰,“人经不同”并非是指不同的人经也不同,而是人和经不同,此处的人应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或是阴阳,或是气血....
10
发表于 2007-2-28 12:5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经络的研究,解读《内经》又一谜

胃之大络的实质是什么虚里是什么  还请哲医先生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个挺有意思 交流交流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2:28 , Processed in 0.0880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