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3 19:24:4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干祖望医话
干祖望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6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1)
--独具风仪的中医四部解剖学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4期 干祖望
虽然很早在《灵枢?经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见到了解剖一词,可是礼义之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道也”《孝经》这16个字,就轻轻地把解剖学扼死了,所以中医唯独没有解剖学言正名顺地树立起来。直到清末,中医们才敢偷偷地研究了一些。虽然宋代已有一本《欧希范五脏图》出现,但非出医者之手,我们总不能掠为已有。所以中医文献浩如瀚海,但几千年来中医的解剖书仅仅四部。
1 《存真图》
宋?庆历间(1041~1047年),广西以欧希范为首的一伙大盗共56人,斩磔于市。州吏吴简主其事,吴乃令画家用这一批尸体内脏作标本,描成《欧希范五脏图》。
宋?崇宁中(1102~1106年),泗州也杀戮一批大盗,郡守李成,也请画师解剖尸体来描写脏腑,一一绘成图画,但不知此册名何?
宋?两朝(北宋、南宋)交接之际(1127年左右),太医杨介,系泗州人(今江苏盱眙),世医出身。把《欧希范五脏图》及李成的两图,合并起来,再配上中医的十二经,编成《存真图》,可惜此书已无法看到,但根据杨介的介绍谓:“喉中有窍,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傍有膀胱。……”基本上符于实情。
2 《骨释》
作者,沈彤,字冠云,吴江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赴考,落弟,乃究考古文经书,精于医。取《内经》所载人身诸骨,又参照其他各书有关骨骼记载,一一罗列,并加注释,写成《骨释》一卷。排除注释,真正的正文,仅仅930字,仅有骨骼。所以只能称为解剖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3 《医林改错》
整部《医林改错》的三分之一,是解剖学。作者为清?直隶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王清任(1768~1831年)。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如果“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同时又叹“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以上都引于《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所以他在很差条件下将弃尸一百多具,连续观察7天,内脏比较完整的共30多具。唯以横隔膜没有看清,后又两赴刑场观察剐刑。又请教多次见过战场尸体者加强认识。前前后后费了42年精力,才完成了此书。
书中25幅图,也比较接近实情,更其是一幅“新改正内景之图”,配以三焦、膻中,也颇合乎情理。
我们更要知道,在鸦片战争之前,虽然国内已有西医踪迹,但要求得西医文献是十分困难的。王清任能在没有最起码的蓝本下描出这样图象,是不简单的,不比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肝、心、脾(内附甜肉,注明取用《医林改错》的)、肺、肾、大肠、胃、膀胱、三焦九幅图象(根据光绪34年?千顷堂石印版),可以在大量西医解剖书中参考,借景甚至转载。
4 《华洋脏腑图象合纂》
作者朱沛文,清?广东南海人,约出生于咸丰年间(1851~1861)。为世医家庭,古今中外医书,无所不读,曾进修于西医医院,所以也是力主中西医结合的一位中坚分子。他把中医《内经》与西医解剖予以综合,写有《华洋脏腑图象合纂》3卷,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出版。
其中西医方面,大多采用咸丰元年(1851年)合信氏的《全体新论》,不少图象与《全体新论》如出一辙。
当时与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同时梓版刊行,也曾引起医务界的刮目,但最后的命运,何其悬殊乃尔。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7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2)
--医书同名何其多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5期 干祖望
各种类型书籍的同名,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医文献特别多。其中最多为《脉诀》,自晋代王叔和(170-255年)《脉诀》起到清末有以脉诀为书名者,共有31部。见《医籍考》者10部、《中国分省医籍考》21部。未被这两书所搜罗者,尚不知有多少?
次之为《医镜》,共14部。《医籍考》搜4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0部。内中流传最广的为清康熙(1662-1722年)时太医彭松园的16卷,尽管他写得最迟的一部。
再次之为《医说》共13部。《医籍考》2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1部。其中最有名的为南宋安徽新安张杲的10卷。
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伤寒论》名其书者,也有13部之多。
继明代李木延《医学入门》之后,又有7部同名,最后一部为秦伯未(1901-1970年)所撰。
明代徐春甫(1520-1596年)100卷《医统》,是中医书林中一部有名巨著。但还有以医统为名的4部。一为明代杭州张懋忠;二为安徽凤阳蔡溥;三为清代安徽广昌魏国仪;四为北京卢昶。
明代楼全善(1332-1401年)40卷《医学纲目》,也是属于名著之列。但在他稍后几年仍然是明代,又有太仓邵弁和山阴黄式写的两部。
《药性赋》作者何人无考,但知其为金元时代作品。内容是248种常用药分成寒、热、温、平四类。中医启蒙一直奉为必读之物。之后又有同名的五部,为明浙江嘉兴严萃;清代山东庆云郑作霖;清代安徽怀宁丁悦先;清代广西平南甘庸德;清?江苏嘉定沈步清。
《医史》有三部。第一部为广东琼台邱敦著。邱生辰无考,殁于宏治3年(1490年)。第二部为明代河南开封李濂(1488-1566年)撰;第三部为明?江苏苏州周恭撰。但现在我们见到的仅仅是李濂的一部。
《医述》16卷,乃清?安徽歙县程文囿所纂辑,对医界影响很大,公认为一部佳作。但同时还有三部《医述》。一为四川成都向廷赓的4卷;二为江苏江宁王履中的4卷;三为浙江嘉兴沈宝篆的2卷。
6卷《医学心悟》,系清代程国彭的得意之作。之后又有两部同名的医学文献,一为作者和尚般若,也是四川人。二为湖北德安马负图,计16卷。
5种《外科心法》,最早两部,为同一时代明朝的江苏苏州薛已(1487-1559年)和湖北罗田万全(1488-1578年)撰写,薛为7卷;万为12卷,两者在外科界很有声望。第3部为《医宗金鉴》中的第61~76卷,也称《外科心法》,当然名气更大。第4种为清代湖南长沙易凤翥撰,计4卷;第5种为广西全县唐式谷所撰,笔者未见过。
明代江(1503-1565年)12卷《名医类案》,因其实用而在医界很有影响,因之为它作续集者不乏其人,笔者读到的计有3种,其中负有盛名的为清代魏玉横(1722-1772年)36卷《续名医类案》。此外还有清浙江海盐吴日希渊的及浙江桐乡以写《冷庐医话》出名的陆定圃(1802-1865年),也有《续名医类案》16卷。
《医学指南》一书,在《医籍考》58卷中,仅谓“医藏目录,十卷,未见”。未知是否为明代浙江海盐廪生吴文冕的十卷。此外清末河北徐水张露锋,写有《医学指南》2卷;同一时代河北交河李德中也写有《医学指南》。这样则《医学指南》至少有3部。
《医通》两种,都很有名,一为明?韩?的上下2卷;一为清?江苏苏州张路玉(1617-1698年)的16卷。此外还有清代江西万载辛炳炎和江西淳安沈国柱各有一部。则据我所知为有4种。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8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3)
--张山雷写的一部西医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6期 干祖望
近代名医,教育家张山雷(1872-1934年),名寿颐,上海嘉定县人,系典型饱学之士的儒医,任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教学、临床之外,勤于写作,计撰有《重订中风觏诠》、《疡医纲要》等15部高水平中医专著。但还有一部西医书,可能知者甚鲜。
此书为张山雷在民国丁卯年(1929年)付梓,书名《合信氏全体新论疏注》,共上下两卷合计一本。为四眼线装,15×26开本,泽连丝纸,老宋铅印,35×12字,有框天地头奇阔,含序文目录计80页(因中装书,内两页作一页)。兰溪中医学校梓印发行。
为人师表的高水平中医,为什么写这样一本西医书?他在序文中谓:“本校创始以来,于今九载,诸科讲义约略初具,惟生理一门,在已未(1919年)开课之初,曾有某君编纂数页,简略殊甚,不适于用。兹当五届预科始业,爰采合信氏原书,重录一遍……,名曰疏证。以为初学习医入门之一助。”原来当时中医学校,缺乏适当的生理教材而特地为之编写的。但取原著对校,其中不尽相同,而且章节也予以重新安排,是张山雷“删其浮词,节其要义,间亦以已意疏通而证明之”(序文原句)有意加以调整的。
合信氏何人?序中也稍稍一提,谓:“英医合信氏,行其道于粤东之惠爱医局,撰有本体新论一书。南海陈君修堂相助为理”。因之,我们仅仅知道合信氏为英国人,在中国广州惠爱医局搞临床工作,此书为与陈修堂合撰的。为了知道合信氏,翻了不少资料,这位有功于中国医学的英国大夫一点也无法了解。
前夕偶读清末改良主义政治家王韬(1828-1897年)《瀛濡杂志》,内有一篇散文言及合信氏。谓:“施医院即今仁济医馆也,与墨海毗连,专治华人疾病。主其事者为西(洋)医各隹颉,称刀圭精手。……各隹君后往京师,继之者不一人,而推合信氏为巨擘。合氏前时行医于粤东。著有《全体新论》,讲论脉络脏腑,殊为精详。……至泸后,延金陵管君小异为师,专治著作,译有《西医略论》、《医科新说》、《妇婴新说》三书。……”。同时再参阅原版《全体新论》序文“近得华友陈修堂相助,乃集西国……。”合氏另一著作《妇婴新说》序文:“去岁,余来上海……”。又一著作《西医略论》序文“比岁在粤东,专司医局,未遑著述,今年游上海,旅馆多闲。适江宁管茂材,谈论医学,固相与商确,共成此书。”
我们把这些片言只字,予以综合分析,则合信氏及其四部著作的来龙去脉,即有其完整的轮廓。
考王韬所谓的“墨海”,就是《全体新论》在广州与陈修堂写成,到上海在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当时在清政府通缉,逃到香港之前的王韬,就在这个墨海书馆里工作。医馆与书馆为毗邻,两人都在英国教会领导下单位里工作,所以,王韬对合信氏是相当熟悉的。
合信氏在1851年左右,在广州惠爱医局工作。在此期间与当地人陈修堂合作写成《全体新论》。
1857年,上海仁济医馆主持者各隹颉调京离沪,合信氏也即调至上海接班。后在南京遇管茂材(王韬称小异,可能是别号),从此又与管合作写书3部。为:《西医略论》3卷,咸丰七年梓版(1857年),《妇婴新说》1卷,咸丰八年梓版(1858年),《医科新说》(待考)。
以上诸书,笔者一直妥为珍藏。《医科新说》文革中告失。宋?陆游《剑南诗稿?抄书》“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现在一套完整的珍本书(可能还是绝版)而玉碎,这个书生的懊丧也不言可喻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29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4)
--繁冗削尽留清秀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7期 干祖望
什么叫清?就是一无杂质,好象泉水一样尽管多深,一眼望下去,清澄到底。什么是秀?没有臃肿,没有庸俗,当然更没有丑陋的,就是秀。
好文章就是在清秀中形成的。如何求得清秀?就只有“繁冗削尽留清秀”。低级的文章,就是“空”“长”“杂”“乱”,犹如一株未经修剪的树木,满是臃枝累叶,从遥远处看来好象很茂盛,但接近一看,就不堪入目了。
《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谓:“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意即写文章,一个会搜集资料的,远远不及一个会削繁删冗的作者高明。南朝梁?刘勰(?-520年)就直捷爽快的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见《文心雕龙?情采赞》),用现代语来说,是繁琐的文采,一上口就厌恶了。且看刘禹锡(772-842年)《陋室铭》仅仅81个字,流传了1200年,读起来还是齿颊凝香,因为他的确做到了削尽了繁冗,达到了“实”“短”“纯”“清”的超尘脱世境界。
因而,不能不想到我们处方用药,也一如写文章一样,力避“空”“长”“杂”“乱”。消灭了空洞无物、冗长累赘、庞杂不纯及凌乱无章,当然就能“实”“短”“纯”“清”了。不管文人的文章也好,医生的处方也好,就成了精品。“技无大小,贵在能精”(引李笠翁(1611-1679年)《闲情偶记?结构》语),所以笔者把文章与处方作了一个等量齐观来联系,古人早有此思想了。
现在劣质处方,遍地皆然,可以说已占整个处方的3/5以上,中医那能够振兴。一般不及格处方,问题就出在空、长、杂、乱四个方面。
空洞无物: 每立一方,必有主药,古人称为“君”。现在病不分轻重,证不辨标本,东一味补,西一味攻,南一味温,北一味凉,毫无实质可言。
冗长累赘: 正因为没有掌握一套辨证论治的手段,头痛几味药,发烧几味药,痰多几味药,几味几味再加几味,那能不多,16味、18味、20味甚至还要多些,你看还能求得短(少)吗?
庞杂不纯: 头上戴的是皮帽,身上穿的棉衣,脚下拖的是保暖鞋,这是纯。如其头上皮帽,身上香港衫,脚上套鞋,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除非是疯子。但处方上经常可看到:升麻与磁石、桔梗与代赭石、荆芥与诃子肉、薄荷与五味子……用在一张处方里,试问这还能称为处方吗?
凌乱无章: 一个急性咽喉炎,证属风热挟痰,一首六味汤可以解决,实、短、纯、清的六味药。但也有人以其头痛而加川芎、白芷;有凛寒又加荆芥、防风;咽喉疼痛加射干、马勃;声音嘶哑加蝉衣、玉蝴蝶;咳嗽加光杏仁、象贝母;痰多加陈皮、半夏;见到充血又加银花、黄连;假定还有便闭而用大黄、芒硝;小便黄赤加竹叶、灯心;饮食呆顿加山楂、六曲……。其实这许多零星症候都是急性咽喉炎必然具备的证候群,现在用药不是中医的“对症下药”,毋怪乎一个急性咽喉炎而用上二十来味药,还有什么章可言。
劣等的文章,我们可以不看。劣等的处方,我们咋办?但事实上也巧妙,病人不一定是内行人,劣等的处方根本鉴别不出来。
最后,我专对中医同行说句话:请你们首先提高你的中医业务水平,别再写出这样空、长、杂、乱的处方,必须写些实、短、纯、清的处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