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09|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3 19: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23 07:44pm 第 1 次编辑]

银元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6一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1pm 时添加 -=-=-=-=-
简介 ······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作者简介 ······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赴港行医。
  1957年,被推选为香港高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
  1964年,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
  1970年,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
  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
  1990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3pm 时添加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再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5pm 时添加 -=-=-=-=-
 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17pm 时添加 -=-=-=-=-
1973年香港版的資料如下:
扉頁四幅 / 張善孖畫, 于右任書, 吳昌碩畫, 溥心畬書
沈序 / 沈葦窗
署端 / 張大千書
(一) 一塊錢盡是血淚:
一塊銀元 七錢三分 先習西醫 再學中醫 慘遭逆境 家破父喪 遷出舊宅 生活艱辛 猪棚河邊 結鄰三年 賺錢不易 理財領敎
(二) 地窟下藏銀揭秘:
富家地窟 窖藏銀元 受敎甘翁 突遭波折 仲師寬大 備受優遇 書寓風光 別有天地 報紙出版 風行一時 遵奉慈命 盛宴親友
(三) 章太炎事以師禮:
垂詢家世 立雪程門 積欠房租 董康解圍 昭慶寺內 師作嘉賓 訪曲園居 牆壁題詩 小遊杭州 收入意外 反璞歸眞 願葬青田
(四) 結婚前失戀滋味:
漸入佳境 成家心切 意中有人 兩相心照 情事生變 壯士斷臂 摒棄萬慮 寄情遊樂 迅速成婚 以免麻煩 遊頤和園 四次進宮
(五) 抗爭後中醫不廢:
廢止中醫 軒然大波 全滬停診 開會集議 各省代表 如期雲集 三月十七 召開大會 代表出發 千人歡送 車抵南京 聲勢浩大
(六) 藥王廟遭遇離奇:
藥王廟中 闖下大禍 階下之囚 身不由主 四大名醫 折柬邀宴 舊地重遊 榮辱懸殊 廟中施診 南風北漸 水木淸華 垂老北大
(七) 吳稚暉妙喩性理:
門禁森嚴 機關重重 鬻書生涯 自給自足 風趣幽默 不同凡响 玩世不恭 異乎常人 談男女事 逸趣橫生 修心養性 獲致長壽
(八) 于右任圖報知己:
貴婦引見 結識髯翁 煮茶論字 博古証今 感恩圖報 深入花叢 一枝筆桿 競選失敗 意志堅强 克服痕癢 噩耗傳來 右老仙逝
(九) 丁福保指導購地:
丁翁敎導 初次置業 左邊青龍 右面白虎 以錢賺錢 何其易也 生財之道 預定方針 æ集古錢 分別朝代 康熙通寶 已成稀見
(十) 李時珍墓前萋萋:
遊莫干山 小有所獲 藥學辭典 好夢成空 挫折橫生 工作不輟 遠遊蘄春 訪李氏墓 坐牛角車 咿咿哇哇 李氏墓碑 攝得一影
(十一) 編藥典百折不移:
埋頭苦幹 傳票飛來 重要文件 意外得來 一堂了案 化險爲夷 幫助同道 取囘執照 編纂工作 按步進行 出版前後 枝節橫生
(十二) 城隍會別具深意:
工作疲勞 竟然病倒 上海勝跡 遊訪爲樂 遊城隍廟 查城隍史 上海小吃 別具風味 城隍出巡 會景盛大 雖屬迷信 亦有寄意
(十三) 遊日本風俗怪異:
理財之道 眞有一套 忽獲鉅欵 擬遊日本 首次出國 一路順風 初試風呂 難以爲情 歸來一年 完成叢書 年晚習俗 儀式繁多
(十四) 接財神空有所期:
整裝祭祖 兜喜神方 爆竹聲中 滿口好話 愛儷園中 新年景象 新正開診 氣象一新 閱人既多 深信因果 幣制多變 銀元不變
(十五) 謝利恒師情囘憶:
地理世家 研求精湛 出任校長 學生胡適 編纂醫典 名震全國 晋京請願 居功最偉 演講地理 哈定拜服 及門諸子 馳譽各地
(十六) 上海灘人才濟濟:
人才輩出 甲於全國 大實業家 紛紛產生 小本經紀 能成大業 上海滑頭 三個有半 日夜銀行 倒閉風潮 身後風波 出人意表
(十七) 法幣成功銀元廢:
白銀單位 素來可怕 支票不硬 莊票不退 銀樓缺銀 改用銀片 廢元改幣 幣值穩定 銀元滄桑 拓本留影 袁寒雲家 獲洪憲幣
(十八) 市面繁榮改風氣:
西僑產業 紛紛轉手 經濟侵畧 言之可怕 婦女風氣 影响全國 銀元絶跡 鎳幣出世 幣制改革 物穩定 牽入兇案 飽受虛驚
(十九) 爲防牽累急走避:
人人損失 我亦難免 突接電話 棄家出走 旅途寂寞 邂逅麗人 困居蘇州 痛苦萬分 參加悼亡 忽獲喜訊 由蘇返滬 日人來訪
(二十) 一枚銀元值千億:
中日戰亂 舉國震驚 日本軍票 推行困難 戰亂初期 五洋獨漲 興建新厦 謠諑頻傳 幣制動搖 紙比幣貴 銀元時代 從此結束
........陳存仁曾接受香港《大人》雜誌之邀,連續撰寫了《銀元時代生活史》和《抗戰時代生活史》兩部關於舊上海生活的書,當中有不少關於醫藥界的軼聞。《銀元時代生活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0年重刊,可以作為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史料看待.........
http://www.hkbu.edu.hk/~sosc1/hist/hist/Jourvol4_2/journal14.htm
...........本書作者陳存仁 (1908-1990) 是一位著名的中醫師,編寫了很多有關中醫藥的書籍。這本《銀元時代生活史》卻是一本傳記,記載著作者由清末至二次大戰前居住在上海時候的生活回憶。全書以當時的一種貨幣「銀元」為中心,透過個人經歷,細緻地刻劃出上海在那三十年間,社會、經濟和政治各方面的變遷。書中包含近代中國歷史、中醫發展和作者的處世人生哲學,亦有描述一些名人,如吳稚暉、于右任等的趣聞逸事,可謂資料性與趣味性兼備,既可作歷史研究,也可作消閒閱讀..........
http://www.lib.cuhk.edu.hk/collections/goodreads/chi/yinyuan_shidai.htm
轉貼自华夏快递的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 ·方壶斋·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所以说读后感,只是部分的。因为觉得很好,所以写一点杂感,以引起别人的兴趣,算是推荐吧。
我比较喜欢读历史的东西,正史,野史都喜欢看,但是最近,有一个念头一直萦绕心中:我们读历史干什么?历史已经过去,于今无补。为现实生活计,不如读一点炒股票买房产的书,增加一点赚钱的本事。就连读怎么做饭的书,也比读历史强。历史一词,在一些人的话语中,往往是推托现实责任的借口,更显其与现实无关的特性。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黑龙江一位官员说:“我们黑龙江省是老的工业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下岗的家庭比较多。“我想,放你老娘的屁,什么历史原因,谁让工人下岗,是满洲国啊还是生产建设兵团啊?分明是现实原因,偏要说是历史原因,就是想说,和我无关。
最近在网上频频读到假设历史的文章,比如说假如我们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是否会好得多,假如中共没有上台,中国会怎么样,等等。这种历史假设学,不妨也成为一种学术探讨的分支,可以侧重于研究历史事件与民生幸福的关系,但是总结出来的道理,能够应用在哪里呢?中国今天还能再立宪吗?也许可以,你看在电影里民众的清史情结的确是很深。可是在现实中,君主立宪再好也无法在中国实行了。这就好比人老了以后想,假如当初我没有和我老婆结婚会怎么样。
还有一个读书潮流是为历史翻案。这倒是有一点现实意义,因为翻案的目的,不是为了古人,乃是为了今人,如果制造冤假错案的集团还在的话。因为它至少可以让现在的人认识到,这个集团如何动用宣传机器欺骗了读者许多年。不管这种欺骗的目的和历史背景是什么,欺骗总归是欺骗。
不过我读这本书,没有要特意寻找翻案资料的意思。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封皮,其设计就让我觉得好,主色调是银灰色的,是我喜欢的一种颜色。翻开目录一看,每一章的标题都是大白话,告诉你写的是什么,如“结婚前失恋滋味“,而且有点章回小说的味道。每章内的小节标题,都是八字一个,很有趣味。随便翻翻,见到书里不但有历史照片,还有书法影印,钱币拓片。择一二段读来,立刻感到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很耐读。
借回家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竟有不忍释卷之感,有时看到过半夜。本来以为书的名字中的银元时代,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一看书才知道,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情况,记录甚详,看来他是保存了自己的日记,否则得经过多少内查外调才能准确写出从哪到哪的汽车票是多少钱一张,一顿饭是多少钱,一双儿童皮鞋是多少钱等等。他是上海名医,就算上海人精细,我想做医生的,也不是个个都对钱那么仔细,所以读这位医生写的书,处处见其经济眼光,颇为有趣。
作者曾经到北京琉璃厂买医学古籍,没去北京的时候,也常常邮购琉璃厂的书,可见那个时候,古旧书方面,北京的确是胜过上海一筹的。他在书里对那个时代的琉璃厂的书店服务,有详细的描写,令我看了好不羡慕。琉璃厂我过去是常去的,但是作者提到的那种服务,我压根就没见过:书店里有八仙桌供顾客浏览书籍之用,掌柜的还免费给茶和鼻烟。书店还代替读者到各处搜书,价格比读者自己去买便宜很多。不过不知道这种服务,是只提供给有身份的人还是任何去逛书店的人都一样,我还不清楚。
作者买了上千本书,却遇到邮寄问题,说是北方保护学术资源,不准大批把这类书往南方寄。这读起来真是让人觉得当时的中国,南北好像两个国家一样,存在着一个关卡。对此从前可是闻所未闻。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大一统的红旗下,这种文化地方主义真是没有经历过。想想中国有过长期的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历史,一个安定团结的统一的全国上下一盘棋跟当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在核心周围的中国还真是最近才有的事。
作者去访问清华大学,因为他的太太的哥哥在清华工学院任院长。因为逢寒假,只有去学校值日的时候可以带作者去看看。去值日,学校有车接送,但是他要求作者自己雇车去。依着现在,当官的公车私用,已经是常事。可见当时的教育界干部,还是廉洁得很。由此想到以后应该看一些民国时期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的书,看看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人们所依据的行事准则是什么样的。
作者因为是上海名医,接触不少名人,对其逸事叙述甚详。读者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看就是了。
轉貼自上海新民晚報的 "闲谈《银元时代生活史》" ·刘冰·
八十年代经常有对老夫妇或餐前或餐后,到我店里逛逛,看书买书,来得次数多了,人也熟了。他一口上海地方话,互通姓名,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陈存仁医生夫妇,退休后由港来美蒙市定居,文化人饭不能不吃,书也不能不读。
1972年我初来美,开饭店,闲着无聊,买了一本陈存仁医生著的《银元时代生活史》看得津津有味。近年其哲嗣陈树桐兄纪念其先翁,在沪重印此书,嘱长青代为在美发行,又有机会重读一遍,其中甚多叙述,均有同感,今特别提出。或许也可说是对本书部分的介绍吧!
陈存仁先生祖籍虽非上海,但是世居上海老城隍庙,对上海人是了解的。我比著者小了十二岁,有些事只在小时候有听大人说过,书中谈及的“出会”情景,游行者肚脐上贴膏药等,均历历在目。沙船、郭半城,这可能就是我的外婆家。
本书提到的人物、地方、情景,对老上海来说均极为熟悉,城隍庙、桂花厅、乔家栅使我想起很多上海名店,如张祥丰糖食店、严大先寿衣店、胡裕昌木材行、雷允上药材及名医伤科石筱山、外科顾小严、小儿科徐小圃。
书中谈到他为丁福保编辑《古钱大辞典》的贡献。丁福保是上海名医,他的儿子丁惠康创办“中西及虹桥疗养院”,丁惠康的妻子和先母是表姐妹,且时常走动,我们称她“丁家姆妈”。再说我在世界书局服务时,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将《古钱大辞典》列入丛书之一。
他去北京琉璃厂买旧书,看到锦装巨册手抄《永乐大典》医学门残本一册,《永乐大典》原本为手抄,陈先生说的残本未知那卷是否已失传。世界书局当时重印《永乐大典》,杨家骆补了很多,未知此篇是否已印在现今出版的《永乐大典》内。
书中谈到于右任说要写一套《怀素千字文》送给陈存仁,我不知道送了没有,倒是于右任写了一本《怀素千字文》送给他的学生吴开先,吴开先再转送给家父。近年,我将此本千字文捐给陕西于老老家,陕西博物馆珍藏。
陈先生著《中国药学大辞典》在台湾再版时可惜我已离台到美国了,未逢其盛。世界书局出版的《药学大辞典图谱》八册印制不同开本,这是生意经也。
陈存仁先生著作很多,五六十年代人不在台湾,都被他人翻印,如《津津有味谭》被台北宏业书店翻印。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由于此书停印已久,但仍为读者欢迎,故于数年前逐期转载。
陈存仁先生哲嗣树桐兄,现在事业成功,为纪念他父亲,将已绝版书《银元时代出版史》重排印出版。我对先父所著《上海闲话》没有再版,有点惭愧。此书亦为世界书局出版,这次在台湾与世界书局阎总经理晤会,得允再版,这或许也是受《银元时代生活史》的影响吧!
http://www.xmwb.com.cn/20030727/ygb/200307260136.htm
終於看完此書了, 個別章節寫得相當有意思, 特別是 "結婚前失戀滋味", "李時珍墓前萋萋", "城隍會別具深意", "法幣成功銀元廢"...........絕對是個人口味, 容後再補述! : )
但正式的讀書專家卻對陈存仁先生筆下的名人軼聞較感興趣, 像下面朱维铮博士的一篇文章:
《银元时代生活史》: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朱维铮·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类史料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在作者都曾经亲见、亲历或亲闻,却往往是其它文字材料尤其是同时代官方材料所失载、误记乃至扭曲的。因此,要想了解相应的历史实相,非利用回忆录不可。
然而利用回忆录又非小心不可。谁都知道个人的记忆未必可靠。回首当年的人或事,即使意在存真,也可能囿于一己见闻,或者出于年龄与环境等因素,颠倒时序,错记场合,详细节而略要点,甚而张冠李戴,把想象当作真实。况且有的回忆录,撰写的本意非为述史,而是旨在彰显个人,取悦受众,替与己有关的人或事辩护,那就更使研究者倍感棘手。
近阅《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其中关于章太炎、吴稚晖、于右任等民国元老晚年生活的回忆,便再度同时引发上述两方面的感受。
本书作者陈存仁,原是旧上海的名中医,编有《中国药学大辞典》,初版于一九三五年。多年前,我初见这部辞典封面由吴稚晖题签,首序乃章太炎手迹,便颇感诧异。号称缔造民国有功的那两位老人,不是早在清末便已交恶么?不是迟至一九三六年章太炎死前仍然宿怨未消么?据陈存仁自述,他于民国十七年(1928)拜章太炎为师,年方二十,到辞典编成。也不过是悬壶只数年的青年中医,居然能够同时请出势如水火的民国二老,揄扬他的一部药典,过后也未闻双方责言,岂不可怪也乎?
因此,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偶于图书馆见到陈存仁著《银元时代生活史》,竟有两章分别专记作者与章、吴二人的交往,就很感兴趣,惜匆匆不及细阅内容。这回得到重印本,当然先看题作“事章太炎以师礼”、“吴稚晖妙喻性理”那两章,发现所记虽非秘闻,若干情节却较他书为详。
比如北伐战争以后,章太炎曾一再被国民党沪、浙党部呈请通缉,而吴稚晖则贵为国民党中常委,两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得意适成反比,谋生手段却相同,都主要靠卖文鬻字维持生计。这在陈书中都有颇为生动的描述。
比较起来,章太炎更穷,本人卖文虽不唯钱是问,而主持家政的夫人就不能不追求经济效益,因此他为人做寿序、写墓志,便不免手软,时出谀辞。这很受舆论诟病,其中尤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使他作为“国学大师”的声名大跌的一文,就是民国二十年他为上海黑社会大亨杜月笙所写的《高桥杜氏祠堂记》。
此文居然替杜月笙寻出远祖,就是传说中唐尧所封的豢龙氏刘累,又居然考出杜氏世系传自西晋名将兼经学大师杜预,这岂非纯属附会吗?虽说后来的认祖风越刮越烈,连生父不明的蒋介石也自称是周公嫡系,而各种新修谱牒追认显赫祖宗的荒诞程度,只可用俗云“把别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屋里来哭”一语来形容。但章太炎一贯声称“保存国粹”的定义,就是要人爱惜汉种的历史,并曾著文强调述史首重征信。而今他公然藐视历史真实,把一名大流氓说成接续三代至汉晋文化传统的表征,这能不令人怀疑他见利忘义吗?
然而我始终怀疑此事另有底蕴,因为见利忘义不合此人的毕生大节。没想到陈存仁书中却有《高桥杜氏祠堂记》由来的回忆。据陈说,替杜月笙出主意,求章太炎作碑记的,是前北洋政府总长章士钊。但章士钊不肯出面代求“吾家太炎”,而杜派出的说客又碰壁而返,于是谋及兼做家庭医师的章门弟子陈存仁。陈医果然不负主托,见章师先大谈太史公做《游侠列传》,诱发老师垂询杜氏生平。于是弟子逐一道来,“他老人家越听越高兴,章师母也从旁鼓励”。于是老师当场挥毫。被章士钊赞为“真是传世之作”的这件墨宝,就挂入了杜氏祠堂。事后杜月笙“封了一包墨金”,交作者送给“出了大力”的章师母,“维持了几个月的生活”。
陈存仁的这段回忆,虽乏佐证,却合逻辑。章太炎于一九○六年出狱到东京主编《民报》,随即发表《革命之道德》,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曾震动同盟会内外。文中宣称道德依职业分等,农工裨贩的道德最高。“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这很像《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蓝本,但章太炎似更重视游荡各地而习拳好勇的裨贩,“其高者乃往往有游侠之风”。那时他与蔡元培、陶成章创办的光复会,联络东南会党实行“排满革命”,就意味着寄希望于“有游侠之风”的下层民众。不论陈存仁见章太炎的说辞,是否老师所称的“吾家行严”指授,但显然搔到了老师的痒处,使老师联想到杜月笙可能就是当今的朱家、郭解,自己怎能不追步司马迁写出当代游侠传?至于事后章夫人接受杜月笙送来的巨额“墨金”,他也许真的不知,也许佯作不知,都有可能。
类似例证,在书中记叙吴稚晖、于右任或丁福保的有关章节比比可见。我因此感到这部《银元时代生活史》,作者据亲见亲闻所作的在旧上海生活三十多年的回忆,态度尚属认真,所记颇多实相。
可是据书中作者自述及书末其子后记,可知此书撰于一九六○年代。那时作者自沪移港已逾四分之一世纪。作者抵港仍操旧业,为打开行医局面,便在港报开辟食疗专栏,不取稿酬,但广招徕。以后作者又有《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部回忆录在港刊连载,而后结集成书。虽说作者屡称忠于事实,但写作既为取悦受众,记忆又难免失真,因此书中夸张不实,叙事讹误等毛病,也难以枚举。
再以记章太炎一章为例。这章共六节,其中篇幅最长的一节,回忆作者在“某年春间”,与同学章次公一起,陪同章太炎夫妇“客居杭城、题诗讲学”。作者已自述拜章太炎为师,时在一九二八年(第60页),稍后由他介绍,章次公“也立雪程门”(第65页)。章太炎于一九三四年中移居苏州,不过两年就死了。因而此行必定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中间的“某年”春天。由于章太炎的各种传记,在记载他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下旬回乡扫墓之后,都没有提到那六年里他再有一次杭州行,因此陈存仁的这段亲历记,自然令我倍加注意。
作者于此节着墨也更用力,从章太炎被杭州昭庆寺方丈送的“方柿”引发多思,“吵着立刻要上杭州”(第66页)写起,直写到听说家中失窃,“决计匆匆返沪” (第70页),中间详述章太炎在杭活动的种种细节,绘影绘声,煞是热闹。描写章太炎在楼外楼小酌,“蒋主席偕夫人由周象贤陪同登楼”,章蒋邂逅并对话的那段,尤其有趣。据作者说,当时章太炎拒绝了蒋介石的关照,只接受蒋介石赠送的一根自用手杖,“次日,杭州各报大登这件新闻,说章师‘杖国杖朝’,蒋主席对故旧极为关怀。”(第67页)
真有此事吗?我没有查过那几年的杭州报纸,但遍查手头所有关于章太炎晚年活动的资料,都不曾发现蒋介石夫妇与章太炎夫妇在杭州相遇一事的踪影。由此可以推知,陈存仁要么是移花接木,将他未识章太炎以前两年有关报章的各种花絮加以改编,冒充自己的亲见亲闻;要么是以假乱真,将他闻自章门弟子戚友所传章太炎生平轶事集合起来,再凭想象添油加醋,以满足无知读者的好奇心。但有一点似无可疑,那就是这一节必非作者亲历的真实记载。
《银元时代生活史》,作为旧上海掌故,还是颇有趣的,但作为个人回忆录,那可信程度就难说了。别的回忆录呢?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1019/200010190045.Html
轉貼自经济观察报的 " 《中产者的迷梦与沾沾自喜》 "·高骥·
这是作者在香港“大人”杂志上连载的文章,它主要记述了作者及他所生活的那个使用银元的年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是咸丰六年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是因为上海当时的运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当时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
由于作者出生于1908年的上海老城厢一个世代经商之家,祖上也饶有资产。只是在作者八岁那年,由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两家衣庄及绸缎庄全部变卖还债;而后作者在伯祖的资助下,投考了由丁甘仁先生创办、谢利恒先生任校长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1948年底,上海物价狂涨,货币贬值,生活无以为继,作者不得已决定离开上海,到香港另谋生路。
以后,作者一生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1929年,他发起《银元时代生活史》是当年上海名医陈存仁的回忆录,读它时我不断地想到鲁迅先生。差不多生活在一个时代,又同样面临着令人窘迫而心酸的家道中落,然后同样要靠个人奋斗来从头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可陈存仁先生与鲁迅先生的感受却如此相异,一个沾沾自喜,一个恨意满腔。陈先生选择了认同社会规则,并投身其中,借它们提供的机会致富,跻身中产者行列;而鲁迅先生,尽管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亦属中产阶层,他却采取着另一种斗争与批判的姿态,终身不渝。
陈存仁先生所言银元时代,即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的若干时段,国家获得了一小会儿休养生息的时间,所以陈先生用“白银时代”为它命名,至少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那时节银元还真的在叮叮当当地流通;二是,那段时间虽然称不上是黄金时代,但已足以令人珍惜了。陈存仁先生少年失怙,遵父亲遗命学医。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向旧社会投枪的时候,陈存仁正在为成为一名好医生而苦读。这样的生活,没有革命的豪情,没有对社会的痛恨,只有为生活而奔波的碎屑与精明。当鲁迅先生为把铁屋中的人们唤醒而竭尽全力的时候,陈存仁想的是:我的诊费定价为一元二是不是太贵了?在行医同时,他还著书,一部《中国药学大辞典》让他赚到了一万元银洋。陈先生还曾用行医赚来的钱投资地产并获利。由此,他终于完成了一个中产者的自我制造过程。
对于金钱的态度,陈先生在书中表达得真切而露骨,一点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产者与穷人的最大不同即是,中产者一定会用行为及语言告诉孩子,钱是命运的代名词,要尽快掌握金钱增值的方法;而穷人的孩子要知道钱的重要性,多半是在自己陷入了生活困境的时候。陈先生有一套关于是否借予别人钱财的理论:你借钱给别人,不是帮他,是害他,因为助他养成了没钱乱花的臭毛病。真佩服陈先生对钱的敏感,对于几十年前的事情,只要是涉及到钱,哪怕是一张电影票价,他都记得起来,且津津乐道,不愧中产者的名声。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他恪守着老师的教训:交朋友要交比你强的人,而娶妻就一定要娶不如你的。他也有痛苦,但是花上一些钱去骑几次驴,一切的不快也就平复了。
只需倒退二十年,陈先生所叙述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宣扬的生活观念,就一定是我们嘲弄的对象。那就是一个中产者的奋斗史,谨小慎微,理智有余,有一点庸俗,有一点自扫门前雪,还有一点点虚伪。可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一切已经悄悄变成了我们的理想。成为中产者,时下正成为生活成功的标志之一。早年间,每当社会上出现令人讶异的罪错,大家都爱说,这是因为旧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正在崩坏,而新的还没有建立,隐隐表达着一种无奈的憧憬。今天,当中产者静静涌现,带动一大批人仰望着他们生活,一种新的道德观,一种新的价值观,是不是就已初见端倪?
组织了三一七国医抗争活动。1948年,作者又被沪中医界选举为“国大代表”,他在大会中,对国事倒行逆施,感慨不绝。除中医提案外,不发一言,选举总统时,竟未投票,并将选票带回。70年代中期,作者被聘入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这是在香港上海人的民间组织,历来由工商界的顶级人物担任名誉职务。
1985年,因年龄和健康的关系,作者宣告退隐,并移居美国洛杉矶市。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21pm 时添加 -=-=-=-=-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昨天,已故著名中医师、学者陈存仁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陈存仁生活札记,记载了作者由清末民初至二次大战前居住在上海的生活。
  陈存仁师从章太炎,是一代儒医。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理财家,阅历丰富,思维敏锐。他把自己的经历与观察所得凝聚为《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本生活札记。《银元时代生活史》以当时的一种货币“银元”为中心,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30年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物生活、思想状况,比如章太炎的孤傲、吴稚晖的幽默、于右任的多情……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普通生活的一面。书中,作者细致地刻画出了上海在那30年间,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变迁,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着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的披露,均对后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众多作家、学者的鼎力推荐。作家阿城认为,该书是他所读过的写老上海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学者沈昌文说,读这样的书,让他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开眼界。雷颐评价道,陈存仁在诊治病人的同时,也对社会“望、闻、问、切”,将鲜为人知的深层世态披露出来。
  作者:卜昌伟
  (来源:京华时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9:24:4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干祖望医话
干祖望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26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1)
--独具风仪的中医四部解剖学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4期 干祖望 
     
    虽然很早在《灵枢?经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见到了解剖一词,可是礼义之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道也”《孝经》这16个字,就轻轻地把解剖学扼死了,所以中医唯独没有解剖学言正名顺地树立起来。直到清末,中医们才敢偷偷地研究了一些。虽然宋代已有一本《欧希范五脏图》出现,但非出医者之手,我们总不能掠为已有。所以中医文献浩如瀚海,但几千年来中医的解剖书仅仅四部。
1  《存真图》
    宋?庆历间(1041~1047年),广西以欧希范为首的一伙大盗共56人,斩磔于市。州吏吴简主其事,吴乃令画家用这一批尸体内脏作标本,描成《欧希范五脏图》。
     宋?崇宁中(1102~1106年),泗州也杀戮一批大盗,郡守李成,也请画师解剖尸体来描写脏腑,一一绘成图画,但不知此册名何?   
    宋?两朝(北宋、南宋)交接之际(1127年左右),太医杨介,系泗州人(今江苏盱眙),世医出身。把《欧希范五脏图》及李成的两图,合并起来,再配上中医的十二经,编成《存真图》,可惜此书已无法看到,但根据杨介的介绍谓:“喉中有窍,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傍有膀胱。……”基本上符于实情。
2  《骨释》
    作者,沈彤,字冠云,吴江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赴考,落弟,乃究考古文经书,精于医。取《内经》所载人身诸骨,又参照其他各书有关骨骼记载,一一罗列,并加注释,写成《骨释》一卷。排除注释,真正的正文,仅仅930字,仅有骨骼。所以只能称为解剖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3  《医林改错》
    整部《医林改错》的三分之一,是解剖学。作者为清?直隶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王清任(1768~1831年)。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如果“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同时又叹“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以上都引于《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所以他在很差条件下将弃尸一百多具,连续观察7天,内脏比较完整的共30多具。唯以横隔膜没有看清,后又两赴刑场观察剐刑。又请教多次见过战场尸体者加强认识。前前后后费了42年精力,才完成了此书。
    书中25幅图,也比较接近实情,更其是一幅“新改正内景之图”,配以三焦、膻中,也颇合乎情理。
    我们更要知道,在鸦片战争之前,虽然国内已有西医踪迹,但要求得西医文献是十分困难的。王清任能在没有最起码的蓝本下描出这样图象,是不简单的,不比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肝、心、脾(内附甜肉,注明取用《医林改错》的)、肺、肾、大肠、胃、膀胱、三焦九幅图象(根据光绪34年?千顷堂石印版),可以在大量西医解剖书中参考,借景甚至转载。
4  《华洋脏腑图象合纂》
    作者朱沛文,清?广东南海人,约出生于咸丰年间(1851~1861)。为世医家庭,古今中外医书,无所不读,曾进修于西医医院,所以也是力主中西医结合的一位中坚分子。他把中医《内经》与西医解剖予以综合,写有《华洋脏腑图象合纂》3卷,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出版。
    其中西医方面,大多采用咸丰元年(1851年)合信氏的《全体新论》,不少图象与《全体新论》如出一辙。
    当时与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同时梓版刊行,也曾引起医务界的刮目,但最后的命运,何其悬殊乃尔。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27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2)
--医书同名何其多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5期 干祖望
   
    各种类型书籍的同名,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医文献特别多。其中最多为《脉诀》,自晋代王叔和(170-255年)《脉诀》起到清末有以脉诀为书名者,共有31部。见《医籍考》者10部、《中国分省医籍考》21部。未被这两书所搜罗者,尚不知有多少?
    次之为《医镜》,共14部。《医籍考》搜4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0部。内中流传最广的为清康熙(1662-1722年)时太医彭松园的16卷,尽管他写得最迟的一部。
    再次之为《医说》共13部。《医籍考》2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1部。其中最有名的为南宋安徽新安张杲的10卷。  
    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伤寒论》名其书者,也有13部之多。  
    继明代李木延《医学入门》之后,又有7部同名,最后一部为秦伯未(1901-1970年)所撰。
    明代徐春甫(1520-1596年)100卷《医统》,是中医书林中一部有名巨著。但还有以医统为名的4部。一为明代杭州张懋忠;二为安徽凤阳蔡溥;三为清代安徽广昌魏国仪;四为北京卢昶。
    明代楼全善(1332-1401年)40卷《医学纲目》,也是属于名著之列。但在他稍后几年仍然是明代,又有太仓邵弁和山阴黄式写的两部。
   《药性赋》作者何人无考,但知其为金元时代作品。内容是248种常用药分成寒、热、温、平四类。中医启蒙一直奉为必读之物。之后又有同名的五部,为明浙江嘉兴严萃;清代山东庆云郑作霖;清代安徽怀宁丁悦先;清代广西平南甘庸德;清?江苏嘉定沈步清。
   《医史》有三部。第一部为广东琼台邱敦著。邱生辰无考,殁于宏治3年(1490年)。第二部为明代河南开封李濂(1488-1566年)撰;第三部为明?江苏苏州周恭撰。但现在我们见到的仅仅是李濂的一部。
   《医述》16卷,乃清?安徽歙县程文囿所纂辑,对医界影响很大,公认为一部佳作。但同时还有三部《医述》。一为四川成都向廷赓的4卷;二为江苏江宁王履中的4卷;三为浙江嘉兴沈宝篆的2卷。
    6卷《医学心悟》,系清代程国彭的得意之作。之后又有两部同名的医学文献,一为作者和尚般若,也是四川人。二为湖北德安马负图,计16卷。
    5种《外科心法》,最早两部,为同一时代明朝的江苏苏州薛已(1487-1559年)和湖北罗田万全(1488-1578年)撰写,薛为7卷;万为12卷,两者在外科界很有声望。第3部为《医宗金鉴》中的第61~76卷,也称《外科心法》,当然名气更大。第4种为清代湖南长沙易凤翥撰,计4卷;第5种为广西全县唐式谷所撰,笔者未见过。
    明代江(1503-1565年)12卷《名医类案》,因其实用而在医界很有影响,因之为它作续集者不乏其人,笔者读到的计有3种,其中负有盛名的为清代魏玉横(1722-1772年)36卷《续名医类案》。此外还有清浙江海盐吴日希渊的及浙江桐乡以写《冷庐医话》出名的陆定圃(1802-1865年),也有《续名医类案》16卷。
   《医学指南》一书,在《医籍考》58卷中,仅谓“医藏目录,十卷,未见”。未知是否为明代浙江海盐廪生吴文冕的十卷。此外清末河北徐水张露锋,写有《医学指南》2卷;同一时代河北交河李德中也写有《医学指南》。这样则《医学指南》至少有3部。
   《医通》两种,都很有名,一为明?韩?的上下2卷;一为清?江苏苏州张路玉(1617-1698年)的16卷。此外还有清代江西万载辛炳炎和江西淳安沈国柱各有一部。则据我所知为有4种。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28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3)
--张山雷写的一部西医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6期 干祖望
   
   近代名医,教育家张山雷(1872-1934年),名寿颐,上海嘉定县人,系典型饱学之士的儒医,任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教学、临床之外,勤于写作,计撰有《重订中风觏诠》、《疡医纲要》等15部高水平中医专著。但还有一部西医书,可能知者甚鲜。
   此书为张山雷在民国丁卯年(1929年)付梓,书名《合信氏全体新论疏注》,共上下两卷合计一本。为四眼线装,15×26开本,泽连丝纸,老宋铅印,35×12字,有框天地头奇阔,含序文目录计80页(因中装书,内两页作一页)。兰溪中医学校梓印发行。
    为人师表的高水平中医,为什么写这样一本西医书?他在序文中谓:“本校创始以来,于今九载,诸科讲义约略初具,惟生理一门,在已未(1919年)开课之初,曾有某君编纂数页,简略殊甚,不适于用。兹当五届预科始业,爰采合信氏原书,重录一遍……,名曰疏证。以为初学习医入门之一助。”原来当时中医学校,缺乏适当的生理教材而特地为之编写的。但取原著对校,其中不尽相同,而且章节也予以重新安排,是张山雷“删其浮词,节其要义,间亦以已意疏通而证明之”(序文原句)有意加以调整的。
    合信氏何人?序中也稍稍一提,谓:“英医合信氏,行其道于粤东之惠爱医局,撰有本体新论一书。南海陈君修堂相助为理”。因之,我们仅仅知道合信氏为英国人,在中国广州惠爱医局搞临床工作,此书为与陈修堂合撰的。为了知道合信氏,翻了不少资料,这位有功于中国医学的英国大夫一点也无法了解。
    前夕偶读清末改良主义政治家王韬(1828-1897年)《瀛濡杂志》,内有一篇散文言及合信氏。谓:“施医院即今仁济医馆也,与墨海毗连,专治华人疾病。主其事者为西(洋)医各隹颉,称刀圭精手。……各隹君后往京师,继之者不一人,而推合信氏为巨擘。合氏前时行医于粤东。著有《全体新论》,讲论脉络脏腑,殊为精详。……至泸后,延金陵管君小异为师,专治著作,译有《西医略论》、《医科新说》、《妇婴新说》三书。……”。同时再参阅原版《全体新论》序文“近得华友陈修堂相助,乃集西国……。”合氏另一著作《妇婴新说》序文:“去岁,余来上海……”。又一著作《西医略论》序文“比岁在粤东,专司医局,未遑著述,今年游上海,旅馆多闲。适江宁管茂材,谈论医学,固相与商确,共成此书。”
    我们把这些片言只字,予以综合分析,则合信氏及其四部著作的来龙去脉,即有其完整的轮廓。
    考王韬所谓的“墨海”,就是《全体新论》在广州与陈修堂写成,到上海在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当时在清政府通缉,逃到香港之前的王韬,就在这个墨海书馆里工作。医馆与书馆为毗邻,两人都在英国教会领导下单位里工作,所以,王韬对合信氏是相当熟悉的。
    合信氏在1851年左右,在广州惠爱医局工作。在此期间与当地人陈修堂合作写成《全体新论》。
    1857年,上海仁济医馆主持者各隹颉调京离沪,合信氏也即调至上海接班。后在南京遇管茂材(王韬称小异,可能是别号),从此又与管合作写书3部。为:《西医略论》3卷,咸丰七年梓版(1857年),《妇婴新说》1卷,咸丰八年梓版(1858年),《医科新说》(待考)。
    以上诸书,笔者一直妥为珍藏。《医科新说》文革中告失。宋?陆游《剑南诗稿?抄书》“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现在一套完整的珍本书(可能还是绝版)而玉碎,这个书生的懊丧也不言可喻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29pm 时添加 -=-=-=-=-
干祖望医话(4)
--繁冗削尽留清秀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7期 干祖望
      
    什么叫清?就是一无杂质,好象泉水一样尽管多深,一眼望下去,清澄到底。什么是秀?没有臃肿,没有庸俗,当然更没有丑陋的,就是秀。
    好文章就是在清秀中形成的。如何求得清秀?就只有“繁冗削尽留清秀”。低级的文章,就是“空”“长”“杂”“乱”,犹如一株未经修剪的树木,满是臃枝累叶,从遥远处看来好象很茂盛,但接近一看,就不堪入目了。
     《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谓:“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意即写文章,一个会搜集资料的,远远不及一个会削繁删冗的作者高明。南朝梁?刘勰(?-520年)就直捷爽快的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见《文心雕龙?情采赞》),用现代语来说,是繁琐的文采,一上口就厌恶了。且看刘禹锡(772-842年)《陋室铭》仅仅81个字,流传了1200年,读起来还是齿颊凝香,因为他的确做到了削尽了繁冗,达到了“实”“短”“纯”“清”的超尘脱世境界。
      因而,不能不想到我们处方用药,也一如写文章一样,力避“空”“长”“杂”“乱”。消灭了空洞无物、冗长累赘、庞杂不纯及凌乱无章,当然就能“实”“短”“纯”“清”了。不管文人的文章也好,医生的处方也好,就成了精品。“技无大小,贵在能精”(引李笠翁(1611-1679年)《闲情偶记?结构》语),所以笔者把文章与处方作了一个等量齐观来联系,古人早有此思想了。
     现在劣质处方,遍地皆然,可以说已占整个处方的3/5以上,中医那能够振兴。一般不及格处方,问题就出在空、长、杂、乱四个方面。
       空洞无物: 每立一方,必有主药,古人称为“君”。现在病不分轻重,证不辨标本,东一味补,西一味攻,南一味温,北一味凉,毫无实质可言。
     冗长累赘: 正因为没有掌握一套辨证论治的手段,头痛几味药,发烧几味药,痰多几味药,几味几味再加几味,那能不多,16味、18味、20味甚至还要多些,你看还能求得短(少)吗?
     庞杂不纯: 头上戴的是皮帽,身上穿的棉衣,脚下拖的是保暖鞋,这是纯。如其头上皮帽,身上香港衫,脚上套鞋,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除非是疯子。但处方上经常可看到:升麻与磁石、桔梗与代赭石、荆芥与诃子肉、薄荷与五味子……用在一张处方里,试问这还能称为处方吗?
     凌乱无章: 一个急性咽喉炎,证属风热挟痰,一首六味汤可以解决,实、短、纯、清的六味药。但也有人以其头痛而加川芎、白芷;有凛寒又加荆芥、防风;咽喉疼痛加射干、马勃;声音嘶哑加蝉衣、玉蝴蝶;咳嗽加光杏仁、象贝母;痰多加陈皮、半夏;见到充血又加银花、黄连;假定还有便闭而用大黄、芒硝;小便黄赤加竹叶、灯心;饮食呆顿加山楂、六曲……。其实这许多零星症候都是急性咽喉炎必然具备的证候群,现在用药不是中医的“对症下药”,毋怪乎一个急性咽喉炎而用上二十来味药,还有什么章可言。
     劣等的文章,我们可以不看。劣等的处方,我们咋办?但事实上也巧妙,病人不一定是内行人,劣等的处方根本鉴别不出来。  
   最后,我专对中医同行说句话:请你们首先提高你的中医业务水平,别再写出这样空、长、杂、乱的处方,必须写些实、短、纯、清的处方。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9:36:49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疑难病证思辨录
(增订评释本)
柯雪帆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8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37pm 时添加 -=-=-=-=-
中西医结合诊治,章回体医案小说,话医理谈方论药,融古今探索评量。本书是对上一版《疑难病证思辩录》的修订、增补,由病休后70余岁的作者亲笔撰写。在上一版30回章回体医案小说基础上,增加了20回。这50回精心挑选的病例,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读者在饶有兴趣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就可以了解中医面对疑难病证时的四诊经验、病机认识、辨证方法、治疗思路、组方遣药体会,乃至对服用西药后原病状被掩盖或出现副反应时的中医分析。限于小说体裁,原书中有一些中医药方面的重要内容言而未尽,故新增加了30篇评释文章,围绕小说中涉及的问题,分专题作了阐述,精彩纷呈,提出了不少既出自中医又源于当今临床的新见解、新方法、新经验,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培养的首届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几十年教学、临床、科研中严谨治学、辛勤探索、理性思索的成果,可作为中医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优秀读物。【作者简介】-疑难病证思辨录:  柯雪帆,1927年生,江苏常熟人。17岁从师学医,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伤寒论教研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副理事长兼内科分会主任等职。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医林掇英》、《伤寒论选读》(全国规划教材)、《中医辨证学》、《中医外感病辨治》、《疑难病证思辨录》等。【图书目录】-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评释本上篇医案小说第1回老海员急病多反复,钟医生妙用伤寒方第2回赴急诊钟老下决心,合心衰中西医结合第3回陈某临垂危而获救,钟老融古今于一炉第4回论辨病巧断蛔虫症,用土方消散大肠痈第5回辩主次钟老抓重点,论标本《素问》有明文第6回论病情集各家所长,治湿热得守方之效第7回选药务须精当慎重,治痿何必独取阳明第8回评五行宜一分为二,论心火有物质可求第9回审病情分虚实动静,论针麻辨寒热阴阳第10回论虚火虚中岂无实,辨异病异中却有同第11回阴得阳升泉源不竭,病与证合法度宣明第12回外病求内在之根源,中医用X线以辨证第13回治腹痛用甘缓辛散,论眩晕主痰火风虚第14回知常达变辨证严密,酌古论今施治精详……下篇评释附1第1版(自序)附2 (第1版)跋附3(《医林掇英》)序附4(《医林掇英》)后记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9:42:1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临证本草
陶御风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43pm 时添加 -=-=-=-=-
喜读《临证本草》
黄 煌
初识陶御风先生,是看他编的《中医病证小方辞典》。那本辞典编得很好,是我研究单味药物应用的指征及配伍的规律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学中医难,难就难在方药应用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学习中医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尤其是方药文献整理研究,是中医临床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前人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需整理,许多散乱的经验需总结。没有这些工作基础,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是十分困难的。陶先生就是做这个工作的。他为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切实翔实的文献资料,提供临床借鉴参考的思路和经验。《中医病证小方辞典》是这样的书,最近,他潜心十年编著的《临证本草》也是这样的一本临床参考用书。
空论少,经验多,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以前许多中药书,都是大讲药性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空洞理论,而对于此药如何具体使用等临床医生关心的关键问题,如配伍如何,剂量如何,服法如何,有何禁忌,有何特别注意点等,往往一笔带过,草草了事。而本书则对临床应用浓笔重彩,最为重点,故书名《临证本草》。特别是“论治备参”中,将各家经验罗列在一起,真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感觉。比如麻黄条下,麻黄甘草用量在4:1发汗的经验,麻黄大量久煎治疗心动过缓的经验,麻黄治疗阳萎的经验,疏肝方中加入麻黄6克治疗气郁的经验,还有麻黄治疗哮喘宜间歇服用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实用经验,值得参考,能够验证。
是介绍,也是论证,是本书的编辑特色。本书不是泛泛地堆砌一些文献记载,而是在介绍某药的主治时,常常是将古今的经验对照比较。这是一种论证式介绍,是一种研究式整理,具有启发性,增加了说服力。比如在介绍麻黄治疗嗜睡一节中,编者不仅有《肘后备急方》的疗人嗜眠喜睡方,还有《名医别录》麻黄“止好睡”的记载,更有现代两则麻黄配伍苍术、附子等治疗嗜睡的报道。如此,麻黄兴奋提神功效便跃然纸上了。再比如介绍桂枝治疗冲逆证的经验时,编者首先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仲景用药法的总结,然后是张锡纯、陆渊雷两位大家的论述,还有1994年《中医杂志》有关桂枝加桂汤治疗胸椎板切除术及食管癌放疗后出现冲逆证的报道。通过古今对照,读者对桂枝平冲降逆的功效就清楚了。我知道,陶先生在文献整理工作的同时,多年坚持门诊,正因为有临床经验,才能对临床文献有敏锐的鉴别力。《临证本草》所采用的这种文献整理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药是常药,方是小方,不炫奇标异,本书显得朴实通俗。本书介绍的药物,是120味临床常用药。中医虽然药物数千,其实临床常用的,也就在100多种。本书围绕常用药做文章,就突出了本书的实用性,也有利于初学者。方,是药物的配伍,是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载体,讲中药,不能不讲方。但本书所选之方,多为小方。这些小方,药味仅在3味左右。通过这些小方,就比较容易了解药物的功效,方药贯通,也有利于当今临床,十分通俗。全书没有哪些神秘的东西,一切非常平实。所以,即便是初学者,这本书也可读,也当备的。
从《临证本草》的资料占有量来看,陶先生是下了相当功夫的。全书资料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中辑录而来,书中引用数为4688条,但沙里淘金,不知他要花多少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寻觅。想到他“鸡鸣即起,午夜一灯,寒来暑往,倏忽十年”的情景,不禁敬意顿生。当今做中医的文献研究工作,是十分清苦的,但没有如此艰苦的劳动,不可能得到丰硕的果实。当今中医新书架上常常好书难觅,这与当今缺乏潜心做学问的学者是相关的。我真希望中医界有更多的象陶先生那样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学者,这样,中医学的研究,才有功底和活力。
如果说《临证本草》的不足之处,本人感觉全书的编辑分类似乎碎了一些。每药按“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层分类,三类之中还有分级标题,但是每类之间感觉内容基本相似,很难截然分开。另外,有些标题要推敲,如“古用发微”与“古法借鉴”,如“临证参考”与“论治备参”,各自的特征表述不明显。还有,“论治备参”各条,如果能注明文献出处或何家所言,对正确理解原文精神就更方便了。以上一孔之见,仅供陶先生参考。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9:49:5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蒲辅周医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0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应诊和会诊的治疗病案进行整理的。全书共分内科治验、妇科治验、儿科治验及其他治验四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治病用药的特点。每个病案政的按语则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2pm 时添加 -=-=-=-=-
蒲辅周医案
                                                   高辉远    等    整理
                                                   中医研究院    主编
                                                       (内部发行)
毛主席语录(省略)
整理的几点说明(省略)
目录(省略)
                                                                   一、内科治验
                                                                              
                                                                              类中风
     
邓xx,男,72岁,干部,1961年5月15日初诊。十一年前曾突然昏倒,当时经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并请中医重用朝鲜参及真武汤等中药而逐渐好转。自1958年起,常服补心丹,今年有一次开会,突然又晕倒,全身发颤抖,曾住某医院二十余天,治疗渐好转,近来又觉头晕目眩,有时四肢颤抖,甚则身动摇,不敢步行,耳鸣,口涎自流,咯痰不咳嗽,目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睡眠不实,恶梦多,大便不畅,小便少。其人体丰面赤,脉两寸关微,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两尺沉迟,舌质暗红,苔白腻,由操劳过度,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肝风将动之象。治从肝肾,此属虚证,不可作实火治,宜益阴潜阳。处方:
     生龙牡(打)各六钱        煅石决明八钱         灵磁石四钱        生玳瑁(打)三钱       生龟板(打)六钱       红人参三钱
     川熟附子三钱                 酸枣仁四钱             远志肉一钱         
  连服三剂,每剂两煎,慢火煎两小时,取300毫升,分5次温服。
    5月19日二诊:服药后头晕及痰涎均减少,小便较增多,有时微渴,大便正常,脉如前,原方去磁石加山萸肉二钱,再进四剂。
    5月26日三诊:连服四剂后大见好转,晕眩基本消失,身已无动摇,食欲好转,二便调和,唯行动气力尚差,六脉沉缓有力,舌正苔减,乃阳回之象,原方再进三剂,后以原方去玳瑁加杜仲四钱,破故纸(北京叫木蝴蝶,下同)三钱,以五倍量浓煎,去渣入蜂蜜为膏,每日早晚各服三钱,白开水冲服,以资稳固。
按:患者旧有高血压心脏病,曾服参附等药治愈,但过劳则有晕倒,全身震颤,甚则动摇,耳鸣目眩心慌等,皆五志过劳,肝肾阴虚,阳越于上,实为阴不潜阳下虚之故,故以育阴潜镇之品为主,佐以附子回阳(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消,震颤平息而愈,此病虽见耳鸣、眩晕、口苦、面赤,不可误作实火治之,因脉微而迟,舌暗苔白,口苦不渴,乃真虚假实之征,临床时不能为假象所蒙蔽。
(待续)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3pm 时添加 -=-=-=-=-
健忘头晕
                                                                (高血压症)
      艾XX,女,41岁,1960年1月6日初诊。
      素有健忘,精神不集中,俯首则眩,劳动则头部自觉发热、血压随即上升,右胁下时有挚痛,有时胃痛,大便有时稀溏,胃纳尚可,睡眠不佳,脉沉细数,舌红无苔。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症,曾服凉药甚多,证未减轻,此属肝郁血热,宜平肝清热。处方:
          抱木茯苓三钱    酸枣仁三钱    石斛三钱    白芍三钱     香附(炒)二钱       栀子一钱五分     石决明(煅)五钱    夏枯草三钱    地骨皮三 钱    丹皮一钱五分     荷叶三钱     竹茹二钱     服三剂。
     复诊:服药后无多大变化,偶有心慌,脉舌同前,前方去香附、地骨皮,加蒺藜二钱、菊花一钱五分、远志(炒)一钱。
     三诊:睡眠转佳,诸症均减,尚微感头晕欲吐,原方去栀子、丹皮加广陈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兼调胃气,再服三剂。
     四诊:除有时微感头晕、睡眠不稳固外,余症均减,拟以丸药调理肝脾,兼滋心肾,以资巩固。处方:
   炙黄芪八钱    当归三钱   吉林参四钱   白术三钱  茯神五钱   远志肉(炒)三钱  酸枣仁六钱 炙甘草二钱  木香二钱   白芍五钱  血琥珀二钱  五味子二钱   干生地五钱   珍珠母五钱   龙眼肉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晚一丸,温开水下,服后诸证悉平。
  按:健忘,眠差,胁痛,俯则头眩,劳则血压上升,皆系肝郁血热所致。徒用凉药,而不平肝,则肝愈郁,而脾胃反受其损,所以时有胃痛便溏之象。蒲老先用平肝潜热,终用肝脾两调,先后本末,各有兼顾。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3pm 时添加 -=-=-=-=-
眩晕(一)
                                                                (美尼尔氏综合征)
        李XX,男,57岁,已婚,干部,1961年4月17日初诊
        从1952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二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西医认为荨麻疹,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根据脉证认为属中虚脾弱挟痰,兼心气不足,治宜先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
       炙黄芪四钱  党参二钱   柴胡八分   升麻八分   白术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茯神二钱   炒远志一钱   法半夏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五剂,隔天一剂。
       5月12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六天前又失眠严重,经某医院诊治,给与镇静剂后好转,但大便有时燥,近日二便稍调,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宜调和脾胃,健强中气兼消胃滞,原方黄芪改为二钱,加枣仁二钱、焦山楂一钱,服三剂。
       5月13日三诊:服上药后自觉很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较前久些,但超过二小时就觉烦躁及头部发紧,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改用心脾肝并调,以丸剂缓治。
补中益气丸八两,每早二钱,归脾丸八两,每晚服二钱,感冒时停服。药后头晕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发时止,多用脑后宜发,而且呕吐欲倒,并有脱肛等症,中医系眩晕为病。其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一、风眩:始见《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孙思邈、沈芊绿等均认为肝风引起眩晕。二、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等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三、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以为由火致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四、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等亦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五、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均可引起眩晕,亦是临床常见到的。虽病状繁多,只要详为辨证施治,即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本例既非风、火、痰的实证,亦非肝肾不足之虚侯,其脉弦细无力,其证纳差、脱肛、不能用脑等,系中虚劳伤兼心气不足,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加茯神、远志安神宁心,法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诸证均减,以后又加枣仁安宁心、养肝、补血,焦山楂助胃健脾而更好转,最后用补中、归脾丸而善其后。倘偏执无痰不作眩而重于祛痰或拘泥肝风成眩,用平肝熄风,抑或清火而泄热,则恐本病非但不效,并且不无虚虚之弊。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4pm 时添加 -=-=-=-=-
眩晕(二)
                                                                  (高血压)
        陈XX,女,48岁,1964年3月24日初诊。
        1960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间。心慌,虚烦懊禯,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据某医院检查为:1、高血压,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后根苔薄黄腻、血压168/98毫米汞柱。病由阳虚湿盛,治宜温阳利湿。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打)一钱五分   桑寄生三钱   狗脊(炮)三钱    杜仲三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1964年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暗红无苔,虽阳虚湿盛,阴亦不足,治宜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处方:
       党参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先煎)六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熟地二钱    桑寄生三钱    狗脊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五剂。
        1964年4月14日三诊: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禯,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仍不佳,血压118/78毫米汞柱,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宜温阳益阴。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先煎)一钱五分   熟地二钱  枸杞子二钱   桑寄生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龙骨(打)三钱   牡蛎四钱     五剂。
         1964年5月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气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中阳不足以致湿痰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处方:
         茯苓二钱   法半夏二钱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   远志(炙)一钱   九菖蒲一钱    枣仁三钱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生姜两片   小麦(炒)三钱   大枣(掰)三枚   五剂(隔日),随访诸证皆愈。
         按:患者头晕血压高,然而脉沉迟、沉细迟皆阳虚阴盛之象,舌质不红,形体发胖,四肢自觉发胀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频数,综合脉证又为阳虚湿盛之征,法宜温阳利湿,若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更损真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病情必因此而增变。蒲老用附子汤温阳益气利湿,龙骨、牡蛎养阴潜镇虚阳,佐以桑寄生、狗脊、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此方略予增减共服十五剂而头晕心中虚烦皆除,血压降至正常。但胸膺憋闷,睡眠欠佳,改以十味温胆汤加减,调心气,化痰湿善其后。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4pm 时添加 -=-=-=-=-
心气虚痛(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于XX,男,51岁,1964年2月17日初诊。
          1960年3月某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当时检查心电图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片:由主动脉增宽。病由心跳气短,下肢浮肿等,血压偏高已六年,现检查已属高血压第二期。1944年起有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天气改变即疼痛。自觉症状: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牵连背部,向左腋下及臀部放射,手臂不能上举,伸举即疼痛加甚,每日发作频繁,不能活动,走路即有心慌心跳,容易出汗,夜间难以平卧,每隔十多天即有一次类似休克样的发病,常有头晕头痛,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两小时,心绞痛发作甚时饮食即不好,曾服中药近500多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诸证未见改善。血压200/120毫米汞柱,诊其脉右关沉微缓,余脉沉细涩。摄政,微有薄黄腻苔,唇紫,此由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治宜调营卫,通心气化湿痰,以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
          西洋参一钱    茯神二钱    枣仁三钱    远志一钱    九菖蒲八分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    川芎八分    丹参一钱五分     柏子仁(炒)二钱    大枣(擘)三枚   五剂,慢火煎两次,共取160毫升,分两次温服。
          1964年2月27日二诊:服药后头晕减,饮食稍好转,有少量黄而灰的痰咳出,仍耳鸣,睡眠不好,左关微弦细数,余脉同前,原方去丹参加桑寄生三钱,石决明六钱,七剂。
          1964年4月9日三诊:上药共服二十多剂,诸症悉减,心前区疼痛已大减,发作次数已不频繁,每月两~三次,未再发生类似休克样的表现,但自觉最近进步较前一段为慢,胸膺尚发闷,手臂伸举虽无牵制,但尚有放射性酸痛,睡眠略有进步,已能平卧,睡后亦觉舒适,饮食、二便皆正常。脉沉细涩,舌质色正,中心微有薄黄腻苔,近日因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疾病的转变,原方去大枣,西洋参改用白人参二钱,加宣木瓜一钱,血琥珀粉三分(分两次冲服)续服。
          1964年5月7日四诊:一般情况已很好,心区仅偶然闷痛,但发作疼痛时间已很短,睡眠已好,手臂尚微痛,腰及腿部也微酸痛。脉沉细,舌正常,苔中心白腻,宜原方去竹茹、石决明加萆薢二钱,怀牛膝二钱,狗脊(炮)二钱,除感冒则停服外可常服。此后病情遂趋稳定。
          按:心绞痛一证,在祖国医学应如何辨别,目前尚在探索,有按胸痹论治的,有按心动悸论治的,本例曾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及炙甘草汤,亦即根据这些观点出发的。但已服药500多剂,卒未见效,证明不能再按胸痹、心动悸论治,蒲老分析其症状及病情经过,结合脉涩唇紫,断为营卫不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以心主营,营不调则卫亦滞,故重在通心气以调营卫,用十味温胆,通其心气,兼化痰湿,加川芎,丹参和营,营气和则卫亦利,仅四诊而病情即能稳定,心绞痛亦能控制。从这里可以看出,运用祖国医学,治疗现代医学确诊的疾病,不要拘泥某证即现代医学的某种病,必须充分根据辨证论治的方法,区别对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5pm 时添加 -=-=-=-=-
心气虚痛(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金XX,男,52岁,1963年10月9日初诊。
        去年九月发生心绞痛,一度严重,住某医院治疗七个月,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迄今未上班。心绞痛发作无规律,近来发作频繁,胸痛彻背,胸闷,心慌,血压偏高已多年,达180/130毫米汞柱,现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睡眠很不好,每晚皆服安眠药片。平时不吐痰,饮食、二便尚正常,面色灰暗,脉右沉濡,左沉弦细,舌正无苔,属心气不足,营气不调,治宜调和营卫,补益心气。处方:
        茯神二钱   党参一钱   枳实(炒)八分    炙甘草五分    法半夏一钱五分    远志(炒)一钱     九菖蒲八分    枣仁(炒)三钱   柏子仁一钱五分   浮小麦三钱    大枣(擘)三枚     七剂。隔日一剂。
        1963年10月21日二诊:开始服两剂药后心慌及心区疼痛未犯,继服则仍有心前区疼,可能因寒流气候突然转变而又诱发之故,脉舌如前,原方去法半夏加香橼皮一钱,黄芪一钱五分,血琥珀粉(另包冲服)三分,七剂。
        1963年12月5日三诊:心慌已很轻微,心绞痛未发,睡眠亦略好转,但不能多看文件,脉见上盛下不足,仍宗原意,易汤为膏缓缓服之。处方:
       茯神二两   党参一两    黄芪一两半  炙甘草五钱    远志一两    九菖蒲八钱   枣仁三两     大枣(擘)十五枚    枳实五钱    香橼皮一两    血琥珀粉(另包)三钱     慢火浓煎,去渣加蜜熬成膏,和入血琥珀粉,早晚各服一小匙。
        1964年2月18日四诊:膏剂已服完,春节外出活动较多,尚能适应,唯劳累后胸膺尚觉不舒,心绞痛已很少发,发时亦轻,脉转缓和,舌正无苔,原方加龙骨一两,沉香粉一钱,为膏继服。
        1964年4月6日五诊:药效甚著,平时胸膺已舒,工作繁忙或久坐之后,仍有胸闷现象,睡眠尚可,面色较前好转,精神亦较佳,食纳、二便皆正常,有时发风疹。脉弦缓有力,左寸仍不足,舌质正常无苔,原方加龟板(打)四两,胡麻仁(炒)二两,以后诊治,皆以此方略予增减,暑天则改为粗末,每包四、五钱,每日煎服一包,由是病情日渐好转和稳定云。
       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无此病名,但有类似此病的记载。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本例属心气不足,故以枣仁、茯神养心气,菖蒲、远志通心气,甘草、大枣甘缓悦脾宁心,即经所谓“虚则补之”之意。然补中应有通,故又有枳实之降,法半夏之辛,同时,冬则用膏,夏则用散,使能与季节相适应。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5pm 时添加 -=-=-=-=-
心气痛夹痰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苏XX,男,45岁,于1963年12月30日初诊。
        1962年初,心前区有时闷痛,而月份至某医院检查,诊为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而病情逐渐加重,心前区发作性绞痛,每两~三天即发一次,绞痛时间约四、五分钟,伴有胸闷憋气,经常服硝酸甘油片,但只能解决发作时的难受,如饮食不节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即诱发,形体发胖,平时吐痰多,容易头晕心条,大小便正常,脉弦滑,舌质正红,苔白腻边缘不齐,由本体湿盛,湿聚为痰以致影响心气运行,治宜温脾利湿,和胃涤痰,方宗温胆汤加味。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炙甘草七分    炒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    姜南星一钱    白芥子(炒)一钱    茅术一钱    厚朴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十四剂,隔日一剂。
       1964年1月24日二诊:效果甚为明显,二十天来心绞痛仅发过三次,疼痛程度亦减,发作时未再服西药,咽间痰减少,头晕依然如前,平时胸尚憋闷,纳食、二便皆正常,脉沉弦滑,舌正红,苔中心黄腻,仍以温化痰湿,原方去茅术加远志一钱,九菖蒲八分,五剂,隔日一剂。
       1964年4月10日续诊:前方随证加减四次,心区疼痛一直未发,偶于饭后胸膺微闷。最近消化微差一点,自觉饭后胃胀,大小便尚正常,晚间仍头晕,脉弦缓有力,舌淡红、苔秽腻,近来气候隐语,湿热郁闭,外湿与内湿相应,故胸膈不利,治以原法加开胸利膈,清利湿热之品。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炙甘草七分   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   白芥子(炒)一钱    远志一钱   九菖蒲八分   黄连(炒)五分    薤白二钱    厚朴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麦芽二钱    生姜两片      三剂。
      1964年4月17日续诊:十五号晚间心区疼痛又发作一次,最近两天一般情况尚好,饮食又转佳,二便正常,尚吐少量痰,胸膺发闷,脉沉弦,舌正苔薄黄腻,仍属痰湿阻滞,胸阳不畅,续宜温化痰湿。处方:
      茯苓二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    桂枝(去皮)一钱    白术一钱    郁金二钱    厚朴一钱五分   五剂。以后病情稳定,未再服药,嘱其善自颐养。
      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中医辨证方面是多种的,本例心绞痛,不仅由一般心气作痛,而兼本体湿盛,痰湿阻滞,故重点温脾利湿,和胃涤痰。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6pm 时添加 -=-=-=-=-
胸痹
                                                                             (心绞痛)
       苏XX,女,36岁,于1964年4月29日初诊。
       发病已六年。1958年因心前区阵发性剧烈绞痛住莫斯科医院检查诊为心绞痛。经治疗未效。1959年回国后渐觉腰部绞痛继起,向下放射,小便检查有红细胞,肾盂造影未发现结石,1962年初即住某医院,渐致不能起床,1963年初右胁下绞痛,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400单位,并经各种检查确诊为:1、心绞痛,2、慢性胆道炎、胆绞痛,3、慢性肾盂肾炎、肾绞痛。其症:心前区阵发性绞痛,发作频繁,每日五~七次,胸痛彻背,牵引肩背上腹挚痛,胸感发憋发闷,指甲发青,略有咳嗽,疼剧时有大汗出,据述前不久汗出浸湿之内衣拧出半盆汗液约2000毫升,右胁下绞痛及肾绞痛亦经常伴随而作,或单行发作性疼痛,有时恶心,口苦,大便偏干躁,睡眠亦差,形体尚胖,面色苍白,腹不满,卧床不能下地活动已年余,经用各种方法治疗均未见效,病情反日渐加剧而于1964年4月29日请蒲老会诊。脉象寸尺沉弱,右关动数,左关弦细,舌质略淡,后根苔薄秽腻,月经尚不大差,据病程已久,肝胃失调,心脾不和,阳气不宣,宗气阻滞,以致胸痹绞痛走窜,属胸痹,先宜通阳宣闭,降逆和中。处方:
      全瓜蒌(打)六钱   薤白三钱   枳实(炒)一钱    法半夏二钱   柴胡一钱    降香一钱    三剂,每剂煎两次共取160毫升,分两次温服。
      1964年5月11日二诊:药后心绞痛次数减少,大发作仅两次,一般发于饭后,疼痛程度减轻,服药当天很少发,停药则发作尚频,胆绞痛发作一次,饮食稍增,大便每日一次,脉象寸尺沉细,右关弦缓,左关弦细,舌正红苔秽腻略减,续宜理心气,和胆胃。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广陈皮一钱   枳实八分   竹茹一钱   九菖蒲一钱    远志一钱    白芥子(炒)一钱五分    高良姜一钱    川楝子(炮焦)二枚    麦芽二钱    三剂,隔日一剂。
      1964年5月19日三诊:服药后心绞痛很少发作,吃油腻物或吃牛奶后易诱发,右胁下疼痛阵发如前,伴有恶心,上肢及下肢经常起紫斑,大便已不干,精神更见好转,脉象左脉渐缓和,右沉细涩,舌正红、苔腻再减,续宜原方佐以行滞活络之品。处方: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广陈皮一钱    炒枳实八分     九菖蒲一钱     炒远志一钱    炒白芥子一钱五分    炮焦川楝子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桃仁一钱    血竭五分    血琥珀五分   焦山楂一钱五分    麦芽二钱     三剂。
       四诊:紫斑消退,心绞痛未犯,仍宗原方再服三剂。
       1964年6月22日五诊:精神更见好转,能下床活动如散步等,前天进行肝穿刺,病理变化属迁延性肝炎,现觉胃不舒,泛酸嘈杂,口酸,呕吐一次,大小便正常,出汗较少。脉象两寸尺沉细,右关沉弱,左关弦细涩,舌质正常无苔,由肝胃不调,心气未和,治宜调肝胃,降逆气佐以养血。处方:
       党参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炒小麦三钱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熟地二钱    炮狗脊一钱    法半夏一钱五分    代赭石三钱   干姜四分    黄连五分    琥珀五分   沉香三分    第一煎煎一小时,取150毫升,分三次服。
       1964年9月3日来我院门诊:出院已一个多月,住北戴河休养,心绞痛仅犯过三次,每次疼痛时间较短,疼痛程度亦轻,但仍彻背和向右手臂放射,伴有憋闷感,走路气短头晕,不发作时已能稍微活动和散步。右胁下绞痛比较稳定未发,有时腹胀及胃脘疼痛,心情依然很悲观,时时欲哭,睡眠不好,脉象沉细微弦涩,舌质正中心微有秽苔,脏腑失调,五气不和已久,但病情逐渐好转,宜续调肝胆,滋心脾。处方:
       炙甘草一钱五分   杭白芍三钱    炒小麦四钱    大枣(掰)四枚     茯苓三钱   枣仁三钱     香橼皮一钱     高良姜一钱   焦山楂二钱    麦芽二钱    血琥珀五分,冲服,七剂,隔日一剂。
       1964年10月23日再诊:上方随证加减三次,症情趋向稳定,心绞痛很少发,饮食亦好转,唯少腹有时发凉,脉沉细舌正无苔,续宜强心气,养肝脾以资巩固。处方:
       黄芪二钱   党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熟地二钱    五味子八分   炒远志一钱   陈皮七分   肉桂(后下)二分  七剂。慢火浓煎两次,共取300毫升加蜜一匙,分两天四次服,最后改用丸剂,朝服养荣丸一丸,晚服左归丸一丸。至11月底症情更为好转,食欲增加,精神大振,睡眠亦佳,体力增强,活动已不气短,诸痛皆平稳,脉缓有力,舌正无苔。欲回新疆工作,遂嘱续服养荣丸每日一丸,以善其后云。
       按:本例现代医学确诊有:1)心绞痛,2)慢性胆道炎、胆绞痛,3)迁延性肝炎,4)慢性肾盂肾炎、肾绞痛等症。并长期住院卧床,病情极为复杂。蒲老根据中医审证求因:不外是六淫之邪,由表入里,未能及时透邪外出,以致附着脏腑,或内伤七情以致机体功能紊乱,或两者相合为病。今患者病程已六年,脉寸尺沉弱,体制已虚,而见症皆实,如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胸感憋闷,指甲发青,恶心,大便干,右关动数,左关弦细,知其气机闭塞,胸中阳气不宣,急则治标,遂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柴胡、枳实、降香通阳宣闭,调和肝脾。服后疼痛次数及程度皆大减,但停药则发作仍频且甚,右关由动数转弦缓此胸中阳渐通,气机初启,而心气不足,胆胃未和,故以十味温胆汤加减,益心气,和胆胃,再加高良姜温阳散寒,川楝子降逆清胆,麦芽和胃舒肝,又因上下肢有瘀斑加川芎、桃仁、血竭行瘀和络。至五诊精神好转,已能下床活动,但其胃尚不舒,泛酸嘈杂或呕吐,改用法半夏、干姜、黄连、代赭石、沉香调肝脾,降逆气。出院休养。然而仍见心情悲观,时时欲哭,睡眠欠佳,故用芍药甘草汤合甘麦大枣加味,滋补心肝,健脾和胃。终则改服人参养荣丸,后加服左归丸,心、肾、肝、脾并调,补其不足以资巩固。从而精神、睡眠皆佳,饮食、二便正常,而回新疆工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7:57pm 时添加 -=-=-=-=-
心悸
                                                                      (风湿性心脏病)
      舒XX,48岁,已婚,演员,于1963年2月12日初诊。主诉1948年开始在工作劳累后不能平卧,1949年冬季劳累后有气短、咳嗽欲吐,不能行动,经医院检查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用毛地黄治疗而症状逐渐消失,后每年冬天易犯感冒,而喘咳不能平卧,有时天热亦发作,以后西医检查发现肝大,未作彻底治疗。1953年起又喘咳痰内有小血块,经中西医治疗,将近一年才好转。1956年起,又因心脏功能差而常服毛地黄渐好转。1957年至1959年间,未发过病而能演出,1960年起又常犯病,有时低热、咳血。去年得过肺炎,后慢性心力衰竭,常有下肢肿胀,现夜间失眠较重,往往彻夜不寐,并有心慌气短,常服西药利尿剂后小便才多,食欲尚佳,自觉胃空,嗳气吐酸,去年十月其胃部隆起,以午后及夜间较甚,按之不痛,舌有麻木感,口干不敢饮,不知咸味,而对甘、辛、苦、酸均能辩别,头晕、疲乏、个性急躁,大便尚佳,月经尚准,本次月经量少而刚过,经期不舒,但不知所苦,面黄,脉寸尺沉细,两关弦大而急,舌质深暗,苔黄腻乏津,由于心肺早有损伤,因之血瘀气滞,目前肝胃火盛,治宜先调肝胃,方宗温胆汤加味: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广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枳实八分    竹茹一钱          玉竹三钱    核桃肉两枚     服三剂。
     同月15日二诊:服第一剂药后胸部舒畅而入睡佳,第二剂后尚失眠,昨夜服第三剂后,睡眠很好,心慌见轻,多说话后有咳嗽,稍有白沫痰,食纳欠佳,二便正常,口干喜热饮,尚不知咸味,下肢有轻度浮肿,血压100/70毫米汞柱,脉两关弦急已稍缓,舌苔同前,原方加泽泻一钱。服三剂。
     18日三诊:药后口渴见轻,仍失眠易醒,尚感舌麻不能辩咸味,食纳及二便正常,脉转沉弦细数,舌质仍暗,黄苔见退,改用舒肝活血化瘀之剂,方宗血府逐瘀汤:
     赤芍一钱五分   干生地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五分(去皮)  红花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炒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川牛膝二钱    服三剂,隔天一剂。
     25日四诊:药后已稍知咸味,睡眠转佳,易咳嗽,鼻唇微干,近日腿肿明显,小便黄,大便正常,脉较初诊缓和,舌质转略暗,舌苔见退,原方再进三剂,隔天服一剂。
     1963年3月4日五诊:药后口渐知咸味,今日月经来潮,距上次23天,小腹微胀,量稍多,色红,足仍浮肿,昨日稍有气喘,咳嗽无痰,食欲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差,脉右沉濡,左沉微弦,舌暗中心微有黄腻苔,根据脉象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利水,用桂枝八分(去皮)  白芍一钱    炙甘草八分    生姜两片   大枣两枚    川熟附子八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煅龙骨三钱    煅牡蛎二钱。   三剂,隔天服一剂。
     3月11日六诊:药后腿肿消减较显,但胃脘部微痛,四天前因感冒而曾恶寒发热,现已不热,咳嗽吐白痰,食欲稍差,口乏味,已能辩清咸味,饥则不寐,饱则寐佳,大便日二、三次,不稀,小便正常,肝区有时隐痛,脉左寸沉细关弦虚,右寸浮弦关弦滑,尺沉细,舌质暗,中心及后根薄白腻苔。由轻感引起脾胃失调,宜标本兼治,用茯苓三钱   法半夏三钱    广陈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炒枳实一钱    乌药一钱五分   砂仁一钱   木香五分    焦山楂二钱   生姜三片。  四剂,隔天服一剂。
     3月18日七诊:药后胃痛见减,尚嗳气,胃部稍隆起,按之软而不痛,偶咳嗽,微有白沫痰,口舌及咽部发凉感,腿肿已基本消失,食纳佳,口已知五味,睡眠转佳,二便正常,脉缓有力,舌质转红,中心有薄白苔,仍宜调心气,和胃气,兼和络消瘀。原方加厚朴一钱五分,红花一钱,学界一钱。四剂,隔天服一剂。
     3月底八诊:药后胃部已不胀,局部不隆起,睡眠转佳,偶有失眠,腿已不肿,食欲、二便正常,脉同前,舌正无苔,拟用丸剂缓调之,以善其后:
     白人参五钱    茯神、茯苓各五钱    白术五钱    广陈皮三钱    法半夏五钱   炒枳实三钱    枣仁一两    远志三钱(甘草水制)    菖蒲三钱    柏子仁五钱   丹参五钱    川牛膝(酒制)   杜仲(盐水炒)五钱     炮狗脊五钱    泽泻(盐水炒)五钱   川断五钱   炙甘草三钱   破故纸五钱    胡桃肉二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早晚各服一丸,食前白开水送下,感冒时停服。以后一切症状消失而停药。
    按:患者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有慢性心力衰竭,血循环障碍,而临床上表现为舌质暗紫,心慌气短、胃脘部隆起、不知咸味、失眠、浮肿、腹满。开始以温胆汤加味,脾胃得和而气短心悸渐平稳。继则用疏肝、化瘀、活血法,使血运畅顺,脘隆平、口知咸、气血调和,舌暗转红,诸症渐消,再以桂枝、附子、龙牡、白术等温阳镇逆,使营卫调和,脾胃健运、而水湿消,最后以益心神,和胃补血而症状逐渐消失,恢复健康。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9:59:4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岳美中医话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11pm 时添加 -=-=-=-=-
【作 者】:岳美中著;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编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13pm 时添加 -=-=-=-=-
岳美中医话集1
述 学
余学医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得自救。且习医的经历较多坎坷,学术思想的发展亦多曲折。约可概为三个阶段:
初学医时,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参半,亦觉其方琐细冗弱。自思,我国四千年医道之流传,其愈疾之术竟若是之疲弱乎?还是自己于此道未深入呢?饥渴之中,再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后又钻研唐代《千金》、《外台》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当,亦有如鼓应桴之效。从1934年到1949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益坚信其中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因此,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无收获。这是第一阶段。
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逐渐感觉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临证时遇到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时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另一方面,经主中有侧重温补处,倘有认证不清,则必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偏重,其失得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见,则对真理的认识即不能精确,所谓“一尘迷目,四方异位”。对疾病的治疗,则难期完整的疗效。40年代末50年代初,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认识进了一步,体会到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鹜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鹜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当时,曾对这一阶段学习与临床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症,要用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
1954年以后,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前此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发展。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需有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找出使用的标准和范围,才能活用古法。从中医治病取效多为复方这一事实出发,在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历史演变的痕迹中,寻求它的规律性。这是第三阶段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对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施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15pm 时添加 -=-=-=-=-
医有五等说

       来源:《岳美中医话集》
       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内经》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分为三等。《周礼•医师章》也依技术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今天的中医,除了年高者尊为老中医外,多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细细一看,可以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只会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于中医学术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冀其有效,自不可能。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正式学过中医基本理论,懂得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但是应用不好。一般的病可以治,病情稍一复杂就束手无策。因为所学尚在皮毛,辨证自然不清,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者少。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正式受过老师教训,学师承,对于中医学下过一番功夫,比较精通,有点根底,会一点辨证,也能够综合分析,辨证施治。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此类。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学验具丰,最为可贵。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着复杂的病,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多么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轻拢慢捻渐得丝头,用药如解死结,徐引缓导切中症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在从容和缓之中,即愈大症。这种医生内里蕴藏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堪称名医。
       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好的病,一到他手,往往著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症。可惜这种医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过去,一些老大夫可以稍稍当之。
       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经典,从书学;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要敢于反躬自省,要臻于至美,终可成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天下为医者共勉之。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0:06:49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中国药业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08pm 时添加 -=-=-=-=-
《中国药业史(第2版)》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厂中国药业的特色地位、形成发展、商品来源、对外贸易、经营技巧、行会组织.庙会药市、假药防治、开发利用、基本名词探源和著名百年老店等11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药业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形式上采用通史与专论相结合。叙述上史沦结合、观点明确、资料性强、可读性强。为作者历时20年之开创性、奠基性力著,填补厂系统研究中国药业史的空白。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现实的借鉴作用。
本书以医药行业的主管部门、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医药院校师生为主要对象,亦可供从事医学吏、药学史、经济史、商业史的研究人员和其他爱好者参考。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08pm 时添加 -=-=-=-=-
【作者】唐廷猷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1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0:38:5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23 08:56pm 第 2 次编辑]

名老中医之路
  



作者: 周凤梧 张奇文,丛林 编

页数: 1229
定价: 65.0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出版年: 2005-7-1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40pm 时添加 -=-=-=-=-
简介   · · · · · ·  
  名老中医之路?是的,不用怀疑您的眼睛,岳美中、任应秋、施今墨等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中医泰斗,他们的治学之道、学术成就、医德医风曾经启迪、诱掖了多少的中医后学。今天,本书载着广大读者的关爱和厚望又与您见面了,相信她带给您的不仅仅是惊喜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44pm 时添加 -=-=-=-=-
zhangyin812 发表于 2005-1-1 18:03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这些天在读《名老中医之路》,曾经在图书馆中看到过这本书,当时却没有在意,以为学医就该多读医书,不该把精力放在别处,但细读了这本书后觉得如获至宝,就好像古代或近代政治家都爱读史书,前车之覆可以为鉴。前代名老中医的学医和临床经验可以给我很多的启发。
  首先是学习方法。面对浩瀚的医林,我也迷惑过,甚至还浪费了许多的时光,现在进了中医药大学到第五年才领悟到如何来学中医。期间真是走了很多的弯路,我很遗憾自己没有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可以读一读它。不过我还是很庆幸,至少我比其他更多的人先走进了中医学习的殿堂。
  学习中医首先是要背,背什么,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这些是基础。再有就是背《内经》,《金匮》,《伤寒》。《内经》的重要条文,《金匮》,《伤寒》的重要条文,带方的条文都要可以信手拿来。
  其次要看书,我以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看《金匮》,《伤寒》,然后由次上述至《内经》,下循至医学各家著作。四大经典要精,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程度。其他医家的著作要做到博览群书。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扣,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任应秋老中医读《内经》时由个不错的方法。先从篇章句读下手,根据文章的含义把每篇文章分节,然后在对《内经》原文熟悉的程度下再细读注家的著作,比较值得推荐的是张介宾的《类经》。姜春华老中医学习《伤寒杂病论》,以为掌握仲景配伍的规律最为重要。刘渡舟老中医推荐学习《伤寒论》要先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在此基础上,再看不带注解的原文。至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牢记熟背。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看注了,推荐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解》,及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丹波元简的《伤寒论缉义》。《金匮》的学习方法类似于《伤寒》。注家方面比较值得推荐的是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曹颖甫的《金匮发挥》,陆渊雷的《金匮今释》。对于这几本经典在熟读原文和注解之后就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直到掌握精神实质。“每一本书皆作数过尽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读经典要遵循读书宁涩勿滑的原则,但也要钻得进去,跳得出来,读好书不求甚解,不要钻牛角尖。在读完经典后也可涉猎历代名医的著作。姜春华老中医推荐可以从《外台秘要》中统计治疗某种主治的药物,然后再以仲景配伍之法辨证论治以解决仲景方药少不够用的困难,读诸家的医书要懂得由博反约,就是从全面的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也要懂得取舍,后世诸家难免由一家之言,故应客观对待,择其善者从之。
  其次要善于写,边读边写,边临床边写,勤于积累。读书可以写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可以写纲要笔记,即写作提纲,依原文的次序进行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另外就是摘记,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主要的加以标志,散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上己见。另外还可以写心得笔记,把自己的收获,体会见解,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临床时要认真记录下病人的病情,用药,可资今后的分析。
  再次要会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要学其他医生的独到方法,还要善于向病人学,久病成良医,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及用药都是很了解的,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再有也可以学西医的长处,不能固步自封,但也不能象现在某些中西医结合,以西药为主,中医作为点缀。
  除了学习方法,老中医们给我的感动更是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的,而我们现在学医的条件还算不错的,更应该勤奋努力,知难而上
xuanhujusi 发表于 2005-1-1 19:53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45pm 时添加 -=-=-=-=-
读《名老中医之路》 [原创 2005-03-30 09:26:03 ] 发表者: lsmodel   
读《名老中医之路》

是书记二十五位医林前辈之治学经验。上摘出一隅。亦可见医之道,无捷径,唯用心矣!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岳老还有几句话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
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说的好。《四库》著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
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入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读到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一段,才知道我的错误。金老之治学严谨令人佩服,医德的高尚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业精于勤荒于嬉-李聪甫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还必须注意,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攻,有所专攻才有所识,有识才有成。
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余还以为医道同源,所以道书更是要学习。
再有就是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专家,我是知道的,而且手中还有刘老的《伤寒临证指要》只是自知根基还未建好,所以未曾看过,这次先看看刘老对于中医学习的指要。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无捷径贵在恒心-彭履祥
恒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因为医所以寄生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
一曰信,坚定信心、二曰静,心静、三曰细,剔除错误,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陈修园: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当于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现在我知习医还远未得门径,因此仲景书未读,我想当能够谓之能读了,医术的理论知识也就具备了。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剔错、辨讹,去伪存真,是读书必下的工夫。
是书记二十五位医林前辈之治学经验。上摘出一隅。亦可见医之道,无捷径,唯用心矣!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51pm 时添加 -=-=-=-=-
傅文录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名老中医之路》书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笔者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通过媒体介绍得知此书之发行,当时非常渴望能得到一本一睹快,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如愿,信念在自己心中悬挂了近20年,如今终于如愿看到了此书每于晚上阅读一篇,慢慢品味这些名家为中医事业奉献一生的酸甜苦辣。
  《名老中医之路》之书中的60余位名老中医,都亲笔撰写了自己一生的求医生涯,字里行间,透射出他们求医行医之路途上的艰辛与困惑,汇总他们的共同特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坚忍不拔的求医信念与毅力:这些名老中医大都出生于解放的战乱年代,为了学习中医,不惜千里求学或拜师,为了完成学业,在颠沛流漓、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起早贪黑,抓紧一切时间去自学或背书,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这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普渡众生的慈悲心怀:这些名家在一生的求医行医过程中,始终怀着“普渡众生”的心愿,乐善好施,济危救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普救“含灵之苦”做为自己终生的追求。
  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背书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一般从四小经典(《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脉诀》)开始,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可见”之说,而且只有熟读会背才能使人联想丰富、触类旁通,有利于加强理解、增强长久记忆的效果,这些名家不仅要“闻鸡起舞”,而且还“夜焚膏油”,虽然当时“一知半解少不懂”,但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却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背书的基础上,逐渐接触或学习四大经典(原指的是《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本典籍),同时还旁涉历代诸子百家名著名作,特别是重点内容需要背诵,当时不理解者、存疑后释成为悬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表明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发挥,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名家大都一开始就接触临床,如白天出诊跟师抄方,或抓方司药,或炮制药材等,同时老师在临证中结合病人讲解书本上的理论,使书本上的知识在病人身上具体化,为以后独立行医临证打下基础。他们在临证中边学习、边存疑、边求知、边读书、边思考从而得到锻练和提高。中医的诸多发现与真知灼见,都是从临证发现并得到的,这些提练的精华都是在临证中总结并与书本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博大精深就体现在临证中顽强的生命力上。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所谓“文是基础医是楼”,这些名家不仅精研中医药经典著作,同时也广开视野,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阅读诸子百家,更热爱传统的诗、书、礼、仪、经、儒等中国历史文化,这是中医名家成功的必然条件。
  《名老中医之路》中的诸多名家成功的路径不一,但其勤奋、认真、博学的身影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管任何学科,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名老中医们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条成功之路大概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8:54pm 时添加 -=-=-=-=-

《名老中医之路》1--3辑所载95位名医名录:
  
  岳美中 任应秋 姜春华 金寿山 郭士魁 李聪甫
  刘渡舟 彭履祥 何 任 周凤梧 李克绍 方药中
  赵金铎 王伯岳 万友生 魏长春 陈耀堂 彭静山
  陈苏生 董廷瑶 徐荣斋 朱良春 凌耀星 贺本绪
  龚志贤 刘炳凡
  邓铁涛 王渭川 王鹏飞 叶橘泉 刘树农 关幼波
  江育仁 朱仁康 孙允中 沈仲圭 沈六吉 何世英
  陈源生 杨永璇 吴考槃 张伯臾 张珍玉 周筱斋
  哈荔田 洪子云 祝谌予 施维智 高式国 钱伯文
  韩百灵 屠揆先 董德懋 谢海洲 楼百层 路志正
  蒋洁臣 裘笑梅 赵 棻 赵炳南 赵绍琴 谭日强
  潘澄濂
  肖龙友 陈鼎三 曹炳章 袁鹤侪 施今墨 王静斋
  孔伯华 汪逢春 徐小圃 蒲辅周 吴棹仙 李斯炽
  姚国美 王文鼎 吴少杯 时逸人 陈慎吾 齐赤选
  余无言 刘惠民 朱小南 秦伯未 赵锡武 黄文东
  程门雪 赵心波 韦文贵 章次公 陈达夫 杨志一
  刘季三 陆瘦燕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9:00pm 时添加 -=-=-=-=-
解读“名老中医”
文章来源:阳光妇科医院 发布时间:2007-9-4 [ 大 中 小 ] 【关闭】
核心提示:解读“名老中医”  
http://www.ygfk.com 字号:【大 中 小】
  吴康衡、岳美中、任应秋、施今墨、蒲辅周……一位位如雷贯耳的中医泰斗在后学者心目中矗立起不朽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景仰。为什么他们能成就名老中医的殊荣?细细品读完《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名: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方成其名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名气这块“馅饼”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专心读书,小心临证,通过长年累月的医疗实践逐步提高医术,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口碑。比如原重庆中医研究所顾问陈源生初到重庆时人地两疏,诊务清淡。但他并没有因此就荒于医学,而是把诊务清淡当作重新学习的良好环境。在书中他这样写到:“条件允许我每治一个病人都详细立案,反复推敲,病家服药后,必询疗效,甚至登门随访以察究竟。临证遇难,遍检医书以求答案;读书有悟,践之临床以期印正。如斯者约有三四年光景,使我在学术上长进了很大一步。”反观现今某些中医学者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为此甚至不惜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殊不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恰恰只有像名老中医那样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方能成名,成真名家!
  老: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名老中医的一生也就是勤奋读书与认真临证的一生。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医事业,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岳美中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中医生涯,基本上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也正是凭着几十年来刻苦钻研中医典籍和认真临证处方用药所下的功夫,他们才得以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即便如此,到了晚年许多名老中医仍然觉得自己学得不够,表示还要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中: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
不少名老中医如丁甘仁、陆渊雷、肖龙友、施今墨等都曾致力于中医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许多名老中医都纷纷著书立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证经验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传给后学。关幼波就曾说:“我以为我应当是祖国医学历史中的接力赛跑队员,继承了古人的遗产,又传下去。”赵炳南老先生也表示自己的经验不带走,要把点滴经验和体会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传给青年一代,绝不带进坟墓。名老中医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的精神令后学感佩!
  医:大医精诚,以德统才,德艺双馨
  作为医生,不仅对医术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精诚大医。在这方面,名老中医堪称后学典范。原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李聪甫就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医生要赤诚地对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急其痛苦,急其困难,急其危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刘炳凡也曾指出:“为病人服务要全心全意。这并非粉饰之词,更非政治口号,而是必须毕生身体力行的医德。否则,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
  这就是名老中医: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活到老,学到老;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以德统才,德艺双馨。作为后学,惟有加倍努力,希冀有朝一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04:0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用药心得十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9:05p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用药心得十讲》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文搞曾在《赤脚医生杂志》(现为《中国临床医生》)上以讲座形式连续发表,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应读者要求,1977年我社把它汇编成册出版,供基层医生参考。
  本书这次的修订工作,改进了上一版的错误,补充了作者最新用药心得;结合当今中医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等对上一版原文中个别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书末对第2至9讲各类药物运用心得分别用表格做了归纳,既能清晰的反映出作者的认识与用药经验,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复习、比较书中涉及的300多味中药的性味、主要功能、主治、配伍应用、剂量、使用注意等。以表格形式总结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提高了本书的使用功能,是为满足当代读者更高需求的一种尝试。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用药心得十讲》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文搞曾在《赤脚医生杂志》(现为《中国临床医生》)上以讲座形式连续发表,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应读者要求,1977年我社把它汇编成册出版,供基层医生参考。
  本书这次的修订工作,改进了上一版的错误,补充了作者最新用药心得;结合当今中医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等对上一版原文中个别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书末对第2至9讲各类药物运用心得分别用表格做了归纳,既能清晰的反映出作者的认识与用药经验,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复习、比较书中涉及的300多味中药的性味、主要功能、主治、配伍应用、剂量、使用注意等。以表格形式总结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提高了本书的使用功能,是为满足当代读者更高需求的一种尝试。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焦树德,男,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医学研究院学术顾问,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永远学术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副主任 焦树德教授著有《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等。1986年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 焦树德教授在中医内科教学、疑难病诊治方面颇有建树,创立了中医新理论。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热性疾病,肝、肾、胃、肠重病和各种疑难病。曾获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研制了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降脂茶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病。在《新中医》等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
[编辑本段]目录
  第1讲 用药需注意什么
  注意辨证论治与理论方药的一致性
  注意配伍变化和用量大小的变化
  注意药物炮制与生用的不同
  注意药方的随证加减
  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科研成果
  尽量能认识中药饮片
  注意煎服方法
  第2讲 发散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紫苏
  羌活
  独活
  白芷
  藁本
  细辛
  辛夷
  苍耳子
  香薷
  生姜
  薄荷
  菊花
  牛蒡子
  蔓荆子
  浮萍
  柴胡
  蝉蜕
  第3讲 泻利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巴豆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
  第4讲 补益药
  第5讲 理气药
  第6讲 寒凉药
  第7讲 湿热药
  第8讲 活血化瘀药
  第9讲 其他药物
  第10讲 谈谈组织药方
  附一 常用药物小结表
  附二 中草药名索引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1:12:4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9:13pm 时添加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Z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评述《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沈敏南
    <正> 《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以下简称《范案》)选编范氏医案69例,以六经为序。选案内容丰富、辩证独树一帜,用药简洁明了,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医案佳作。病因、诊断之特色《伤寒论》记载113方,治疗阴寒证方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王店医院
【关键词】:六经辨证;医案
【DOI】:cnki:ISSN:1001-5426.0.1988-Z2-045
【正文快照】:
  《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以下简称《范案》)选编范氏医案69例,以六经为序。选案内容丰富、辩证独树一帜,用药简洁明睐,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医案佳作。 病因、诊断之特色 《伤寒论))记载113方,治疗阴寒证方剂为多。范氏善用伤寒方治阴寒证,他注重研究阴寒证的成因,以医案分析可归纳成五种。(一)阴寒外邪:范氏认为阴寒外邪侵入人体,易损伤阳气,以致阴寒证。如此案,因“在校义务劳动中遇雨,全身湿透,”(《范案》24页)因寒湿致阴寒历节病。又如刘案,因“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当时气温降至零下20度,在雪地临时架设帐蓬办公和食宿,”(《范案》29页)因…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3日 09:19pm 时添加 -=-=-=-=-
【内容介绍】
  

范中林(1895?1 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享年94岁,蜀中现代名医,
曾师从潘竹均(音)等多人。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
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之祖郑钦安思想的影响。在运用六经辨证规律治
疗若干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对许多虚寒证、疑难
病的疗效尤为显著。
本书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辨证诊疗的60多个病例,其中有以麻黄汤治
愈三年低热的太阳证发热案,有以四逆汤治愈严重前列腺炎的少阴证淋病
案,还有以理中汤辈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的太阴少阴证案
。范氏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味精量重为特点。

  

【本书目录】
  

太阳证发热(长期低热)
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太阳证咳嗽(支气管扩张)
太阳证咳嗽(急性肺炎)
太阳证哮喘
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
太阳证柔痉(颈椎病)
太阳证风湿(风湿性关节炎)
太阳证风湿(急性腰扭伤)
太阳证风寒湿痹(风湿)
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
太阳证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
太阳证风寒湿痹(周期性麻痹)
太阳证水疝(阴囊疝)
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
阳明证高热痿蹙
阳明证臌胀
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太阳阳明证结胸
少阳证发热
少阳证癫狂(神经官能症)
太阳少阳证胁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太阳少阳证腰痛[腰椎错位、风湿(疑似)]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
太阴证胃脘痛(胃溃疡、胃癌待查)
太阴证水肿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太阴少阴证痉病(脑溢血后遗症)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
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舞蹈症)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征)
太阳少阴证头痛
太阳少阴证胸痹(神经官能症)
太阳少阴证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
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慢性气管炎、肠炎、尿道萎缩)
太阳少阴证鼻衄
少阴证鼻衄
少阴证头痛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少阴证喉痹(慢性喉炎、瘛肉)
少阴证喉痹(慢性咽炎)
少阴证舌强(脑震荡后遗症)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少阴证虚损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
少阴证气厥(心力衰竭)
少阴证寒厥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
少阴证淋病(前列腺炎)
少阴证淋病
少阴证淋病
少阴证淋病(肾盂肾炎)
少阴证经闭
少阴证不孕
少阴证胎黄(新生儿黄疸)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厥阴证肠?(急性痢疾)
厥阴证骨痹(风湿性关节炎)
厥阴证骨痹(坐骨神经痛)
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
附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第一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脉法第二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杂病论卷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卷第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九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
辩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三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六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11:44pm 时添加 -=-=-=-=-
范中林学术思想探讨(上)张存悌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文章摘要: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多年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辨证以六经为法,在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虚寒证的疗效尤为显著。擅用大剂附子,而有“范火神”之誉。著有《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辨证诊疗的69个病例,多属疑难病例,论治皆有新意。临床尤以舌诊见长,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药精量重为特点。从学者甚众,成都唐步祺先生为其早期弟子。
文章主题:支气管哮喘 甲状腺囊肿 闭经 胎黄 四逆 附子 范中林 学术思想 医案医话 文章内容: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33卷第8期范中林学术思想探讨(上)张存悌(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囊肿;闭经;胎黄;四逆;附子;范中林;学术思想;医案医话中图分类号:249.7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1719(2006)08—1025—02范中林(1895——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多年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辨证以六经为法,在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虚寒证的疗效尤为显着.擅用大剂附子,而有"范火神"之誉.着有《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辨证诊疗的69个病例,多属疑难病例,论治皆有新意.临床尤以舌诊见长,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药精量重为特点.从学者甚众,成都唐步祺先生为其早期弟子.范中林对伤寒论十分推崇,赞同"仲景约法能合万病"(《伤寒论翼》语)的观点,主张"伤寒之中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69个内外妇儿科各案均用伤寒之方.同时深受郑钦安学术思想的影响,传承了火神派注重扶阳,擅用大剂附子的独特风格,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曾两次引述郑钦安着作原文,可以窥见其与火神派的传承关系.1病有万端治之但扶真元范氏继承了仲景和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握要之法也"(郑钦安语).也就是说,并非见风祛风,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范氏传承了这一学术思想,认为要"抓住根本,坚持回阳救逆,益火消阴,大补命门真火,峻逐脏腑沉寒",并以诸多案例实践了这一学术主张.1.1支气管哮喘罗某,男,26岁.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经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经治疗基本缓解.964年春复发,遂来求诊.初诊:喉问痰声漉漉,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清稀,精神萎靡,恶寒肢冷,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处方:制附片(久煎),生姜各30,炙甘草5,上肉桂(冲服),砂仁2,白术2.二诊:服上方4剂后哮喘减.原方加茯苓,续服5剂.哮喘明显减轻,继服上方月余,以巩固疗效.1979年6月追访,4年未见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下同).范氏认为,本例气急喘促,不能续接,张口抬肩,得长引一息为快,应属元气不足之虚证.这与气促壅塞,收稿日期:2006—06—18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一),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研究.?025?不能布息,得呼出余气为快之实证不同.气藏于肺而根于肾,此证虚喘汗出,动则尤甚,恶寒肢冷,面浮神疲,痰涎稀薄,舌淡苔白,一派少阴虚喘之象.故自始至终未用平喘套方套药,坚持扶阳驱阴,补肾纳气之法,阳旺阴消,哮喘自平.1.2甲状腺左叶囊肿宋某,女,36岁.体质素弱,常患感冒.977年5月,患外感咳嗽,服清热止咳中药数剂后,表证解.越数日忽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3,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未允,同年7月求诊.初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个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入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昏.舌黯淡,苔淡黄而腻.认为此属瘿病,主证在少阴,兼太阳伤寒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表,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麻黄,制附片(久煎)60,辽细辛6,桂枝1,干姜,甘草各30.上方服3剂,包块变软,2"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3味加倍,再服3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腻减.又以初诊方续进10剂,包块逐渐消失.范氏认为,患者颈侧包块,触之硬结,不与皮肤粘连,皮色如常,随吞咽而动,系瘿病证候.风寒湿邪先袭太阳,日久深入少阴,表里同病.阳气渐衰,寒凝气滞,日益壅于颈侧而成结.故此案未泥于一般瘿肿多属痰气郁结,未用一味软坚散结套药,而是从太阳少阴证论治,温经解表,以畅气血;通阳散寒,以开凝聚,同样收到消瘿散结之功,体现了"治之但扶其真元"之旨.按此案三次投方用药内容未变,但药量增减变化颇有寓意.二诊时"包块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认为"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在取效的基础上,加重药量,可谓胆识;三诊时"包块明显变小",又减量改回初诊方,可谓审慎.体现了药随证转,"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经旨.1.3经闭胡某,女,38岁.经闭4年,渐至形寒,肢冷,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须人搀扶.初诊: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倦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证经闭,阳虚水肿,法宜通阳渗湿,暖肾温中,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主之:茯苓30,潞党参15,炙甘草30,干姜60,制附片(久煎)120,桂枝,炒白术各12.服完1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50.继服2剂,肿胀明显好转,颤抖停止.原方再进3剂,并以炮姜易于姜,加血余炭30,返家后续服,月余病愈.范氏认为,此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积,而以少阴虚衰为主.畏寒,肢冷,神疲倦卧,声低气短,面色青?026?暗,舌淡脉伏,皆一派少阴寒化之明症.治以茯苓四逆汤,姜附回阳逐阴,甘草缓中,茯苓渗利,党参扶正.加白术补脾燥湿,增桂枝以通心阳而化膀胱之气;加炮姜易干姜,取其温经助血之行;再加血余炭,既有去淤生新之效,又具利小便之功,以促其肿胀消除.全案始终未用一味通经活血之药,功夫全用在温阳祛寒上,"治之但扶其真元",确显火神派风格..4胎黄吴某,男,新生儿55天.患儿足月顺产,初生即周身发黄.体重1.5,身长3多(2.身面长满黄色细绒毛,长约1,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11:45pm 时添加 -=-=-=-=-
范中林学术思想探讨(下)评论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全文
张存悌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

《辽宁中医杂志》
2006年第33卷第9期摘  要:2.5 熟谙反应 范氏善于投用附子,对服用附子的药后反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必须指出,阳虚阴盛之人,初服辛温大热之品,常有心中烦燥,鼻出黑血,喉干,目涩或赤,咳嗽痰多,面目及周身浮肿,或腹痛泄泻,或更加困倦等,此并非药误,而是阳药运行,阴去阳升,邪消正长,从阴出阳之佳兆。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现红润。此时即可用少量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阴阳互根相济,邪去正安。”范氏这些体会,丰富了郑钦安总结的“阳药运行,阴邪化去”经验认识。在其医案中,常有服用附子后的各种反应,均能应付裕如。 (共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3:18 , Processed in 0.0833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