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1-29 17:21: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转一份帖子,增加一下气氛

关于根本解决中医问题致温家宝总理的一封公开信
温总理,您好!
   
   取缔中医,唯恐会对历史犯罪,中医的确可以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广中医,中医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怎么治好的病说不清,怎么治坏的病道不明。如何管理中医,既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又能让中医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各级管理部门最为头痛的。
   一、中医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基础理论的问题
   没有逻辑自洽严谨理论体系的学科是不能说服于人的,是无法走向世界的。中医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基础理论的问题,基础理论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当今中医教材为代表的所谓理论,不像西医那样有着确切的概念、严谨的逻辑、可重复验证那样,客气的,说是哲学思辨;不客气的,说是牵强附会。中医院校毕业生临床90%不用教材,用教材的90%不顶用,使得中医整体服务能力几近消亡,不得不组织博士后等高级人才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这样的理论如同鸡肋,为了取得说服力,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在西医理论框架内寻找根据的科研中去。这种研究就如同用经典力学研究暗能量,其结果皆同经络实质研究浪费20多亿无果而终一样。
   其实,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构建的中医固有理论体系更优于西医,不是由不同的理论堆砌起来的,而是从生命的混沌化秩序化机制(阴阳)、空间机制(经络)、时间机制(四象、五行、六节藏象)、全息机制(人体的“自相似性”),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意识机械联系机制(精气神形等)多角度全方位交叉融合统一进行理论建模的。现代中医人之所以不能确切地理解其概念,原因就在于没有突破西医的思维定势。固有的中医思维方式就像高能物理一样,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采用间接的验证手段来证明提出来的“标准模型”。
   二、中医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盛世修典,以现时代的知识储备智力储备,完全揭示中医固有理论并使中医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这种理论性研究无需大投入,几十名专家通过一两年的时间,不过花些会议费开支,就可以把《黄帝内经》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后世依此形成的各家学说梳理出来,让世人能够理解掌握,使得中医两千来年的经验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中医固有理论的研究,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增强民族自信心,随着中医严谨的理论被世人所理解,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势必被世人所折服;二是,促进科学的革命性进步,就像牛顿力学、相对论这种原创科学诞生带动科学整体进步一样,中医这门原创科学的揭示带来的科学进步是不可估量的;三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体现在开源节流两方面,随着理论研究带来标准规范,随着世界对中医的认同,简便验廉的中医技术发挥出更大作用,降低医药支出,同时走向世界赚取知识产权收益;四是,以医学带动制药、贸易、种植、保健等相关产业链的形成,提供就业空间。
   三、中医理论研究应该打破现有的研究模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科研模式理应具有中国特色,跟踪仿制是无所谓超越的。由于中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与西医有着本质的区别,故不能采用西医的研究方法,起码在固有理论揭示研究过程中是这样的。
   参加研究的应该以物理学、天文学、信息学等其他专业人员为主,医学尤其是中医专业人员为辅。不仅仅因为大多中医人员思维方式的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更因为某些中医人员在以往的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自我知识安全保护意识根深蒂固。
   基于这两点,我们不可能通过正常学术途径完成这一设想。不得不求助于您,提供一个公开演讲答辩的机会,把已经揭示出来的理论框架公布出来,吸引有志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人士,共同完成这一伟大事业。
   此致,国运昌平万事胜意!
           陈功 于建成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四日
  




《中医固有理论框架结构》
http://blog.sina.com.cn/yszyzy
《医学批判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jczyzy
52
发表于 2009-1-29 17:4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请简要介绍:三阴三阳的辨证体系。
53
发表于 2009-1-29 17:50: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29 05:41pm 发表的内容:
请简要介绍:三阴三阳的辨证体系。
三阴三阳是中医的非常重要的思辨框架。也是内径、伤寒论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经络体系的构建,伤寒论辨证方法的确立,三阴三阳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们学经典,用经典,其中三阴三阳是经典的灵魂。
54
发表于 2009-1-29 17:55: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64排CT没有检查冠状动脉是无创检查。
个人认为这是证明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最好证据。
如果谁认为自己可以治愈冠心病,最好让病人检查对照。
只要拿出证据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与西医探讨问题了,毕竟到今天为止西医无法是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
不知道那位中医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
楼主是否赞同我的看法?

-=-=-=-=- 以下内容由 zhongyiao2009年01月29日 05:58pm 时添加 -=-=-=-=-
64排CT没有检查冠状动脉是无创检查。
应当是:64排CT检查冠状动脉是无创检查。
55
发表于 2009-1-29 17:55: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发一篇老文章以回答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欢迎指教!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主题词: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提要:“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不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完善,是矛盾的统一,是阴阳的平衡,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属性论。中医的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时、位、性三种特性。《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是中医的时、位、性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周易•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六爻者,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
56
发表于 2009-1-29 17:58: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一、一分为三对人体结构和部位的划分
1.上、中、下三部的划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古人把人体头、胸、腹称为上、中、下三部。按解剖学观点命名当称作“三腔”。《灵枢•百病始生》从病邪入侵途径阐述了三部的病位,说:“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三焦的划分:《灵枢•营卫生会》说:“愿闻三焦之所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古人把营卫循环于躯体的头胸、上腹、下腹不同的功能称作上、中、下三焦。《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气游三焦”的观点,明确了中下二焦的分界线:“半,所谓天枢也”。
3.表、里、枢三部的划分:《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为表,二阳为里,一阳游部”。其三阳为太阳、二阳为阳明、一阳为少阳,游部即枢部,介于表里之间,故《伤寒论》把它称为(半在里半在外)半表半里部。《灵枢•寿夭刚柔》称作“不表不里”。
57
发表于 2009-1-29 17:59: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二、三阴三阳在划分时位上的应用
1、时间的三阴三阳划分:一昼一夜,一寒一暑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天之中的六时(上午、中午、下午、前夜、子夜、后夜),一年之中的六节(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才是对时间的一分为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把一年分为六节和六步。
2、空间的三阴三阳划分:上下、左右、前后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分为三的三维空间划分才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三。”《伤寒论》的空间病位完全依据三阴三阳划分为三部六位。
58
发表于 2009-1-29 18:00: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三.三阴三阳的含义:
1、四时阴阳中太少的变化。最初的太少只是一个先后排序概念,太为初、为始、为一,少为次、为中、为二。后来发展成为老少、大小、多少的含义。太阳为阳中之阳以应夏、少阳为阴中之阳以应春、太阴为阴中之阴以应冬、少阴为阳中之阴以应秋。丰富了四时阴阳的内容。但为以后的阴阳排序造成了混乱。尤其是与医
学结合以后,其演变过程为: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9年01月29日 06:01pm 时添加 -=-=-=-=-
图像复制不上来!
59
发表于 2009-1-29 18:02:3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2、六时阴阳中三阴三阳的含义及排序。三阴三阳在六时中太为初、为始、为一,少为次、为中、为二,阳明、厥阴为终、为未、为三。《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阳明为二阳之合,厥阴为二阴之交,阳明、厥阴在三阴三阳中只有次序的含义,仅表示阴阳的消长顺序和过程。同样,三阴三阳附于气之多少概念后,其意义和排序则发生了演变。如图示:
60
发表于 2009-1-29 18:03: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四、三阴三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三阴三阳在《内经》时代已经形成并开始应用于医学理论的构建。
1.六经三阴三阳。《灵枢•经脉》中的“六经”完全采用了三阴三阳的框架,六经的三阴三阳的排序和对应关系与六时三阴三阳发生了重大变化,三阴经的排列顺序厥阴排到了少阴之前。《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多)血,此为天之常数。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2.运气三阴三阳,五运与六气的结合形成了运气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三阴三阳也”。运气学说把三阴三阳分作一二三。《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厥阴也,厥犹尽也”。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为,一阳少阳,二阳阴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内经》中除七大论专门讲运气的内容外,其它许多篇章也是按运气三阴三阳论述的,如《素问•热论》、《素问•厥论》、《素问•经脉别论》、《素问•阴阳类论》等。
3.脉诊三阴三阳。《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灵枢•四时气》说:“气口候阴,人迎候阳”。阳主外、阴主内,故《灵枢•禁服》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其诊脉方法《素问•六节藏象论》讲述得非常清楚“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在三阴三阳之外补充了格阳、关阴。《灵枢•终始》所论更为详细具体,把手足十二经脉尽为列出,其排序为:少阳、太阳、阴明、厥阳、少阴、太阴。《内经》许多篇幅三阴三阳的内容讲的是人迎、寸口的脉诊法。如《素问•四时刺逆论》、《素问•腹中论》、《灵枢•终结》等。
4.生理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合枢是三阴三阳在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的三阴三阳排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主开,厥阴主合,一开一合,主司表部功能;阳明为合,太阴为开,一开一合主司里部功能;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主司半表半里部的功能。三阴三阳分之为三,合之为一,周而复始,循环无端。
5.病理三阴三阳。《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热病的病位、病性、病时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把病证分为六大类:病发于表,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太阳,病证为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者称作太阳证;病发于枢,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少阳,病证为口苦、咽干、目眩、胸中热烦、发热或往来寒热者称为少阳证;病发于里,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阳明,病证为胃家实,大便难、日晡所发潮热、自汗出者称为阳明证;病发于里,病性属阴,病时为太阴,病势为寒为虚,病证为腹满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称为太阴证;病发于枢,病性属阴,病时为少阴,病证为心动悸、短气、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为少阴证;病发于表,病性属阴,病时为厥阴,病证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肢节疼痛者称为厥阴证。如表。
    生理的三阴三阳与病理的三阴三阳,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和六时阴阳是相同的,其一脉相承,源渊流长,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辨证用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必须加以发掘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0:36 , Processed in 0.09035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