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五期——陈斌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4-4 07:31:4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下面引用由墨魂浓醇2009/04/03 08:11pm 发表的内容:
如以“肺痨”一词为例,以你认识应是“证”名还是“病”名,或者是“症”名?
确定后怎么论治?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首先,我个人认为,肺痨肯定不是证名,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诸辨证,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诸辨证体系中,都没有一个叫做肺痨证的;
其次,在内伤杂病领域,大多数的病名,实质上是症名,如咳嗽、哮证、喘证、自汗盗汗、心悸、不寐、胃痛、呕吐、泄泻、腹痛、胁痛、眩晕、头痛、水肿……但肺痨则与上述病名似有不同,肺痨不是一个独立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对肺痨的定义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其特征。并且在现时代,提及肺痨,不论是医生,还是社会上的人群,都自然的将其等同于“肺结核”,所以我个人认为,就“肺痨”言,其是一个病名。它有自己的症状表现,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它有自己的证候转变规律,主在阴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久延病重,阴伤及阳,可见阴阳两虚。
关于确定后论治,这个病从现代医学而看,治疗的重点,应在于结核杆菌,应当抗结核治疗为主。传统中医论治此病,辨证论治,所辨出的证,从实质上看,是机体感染了结核杆菌后,引发的不同的病理状态。从整体上看,该病当以病因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配合病理状态调节、改善,这样整体上可以恢复得更快,更好些。但调节改善病理状态,只能做为该病的一种配合治疗,而不能单独的或做为主体的治疗手段来应用于该病。
42
发表于 2009-4-4 08:07:1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4/04 07:00am 发表的内容:
却波先生游了不少的地方,主要的景点都到了,有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阅江楼、雨花台等。南京的新街口是南京的经济中心,南京的地铁站(最大的就在新街口下)也非常气派有特色,可以当作景点一游。
呵呵,98--01年,孩子在南京读书,去过几次。新街口去过,新地铁是近年修成的吧,时
尚在施工中。鼓楼广场、中华门等处亦均有可观,诗中未道及。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04日 08:11am 时添加 -=-=-=-=-
古籍书店,每去必往,店不算大,收书颇有特色。
43
发表于 2009-4-4 09:13:5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730&show=0
至于建立现代方证体系的问题, ...
[/quote]
    至于建立现代方证体系的问题,个人的观点,认为这一体系有其积极的作用与意义,但同时个人认为,建立一个病症的诊治体系,对于一个临床的医生而言,可能更为重要。
================================================================================
【建立现代方证体系】  
【建立一个病症的诊治体系】
  这两个体系的关系是什么?其中的“病”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请赐教。
   
44
发表于 2009-4-4 09:45:2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就“肺痨”言,其是一个病名。它有自己的症状表现,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它有自己的证候转变规律,主在阴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久延病重,阴伤及阳,可见阴阳两虚。”b
既然大家都承认了中医里是有“病”名的,而且在“病”病中进行了阴虚、气虚、阳虚等“证”的分别,从中也证实出中医里有“病”包“证”的存在。可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怎么就没在中医的实践里体现出来呢?
不知板主怎么认识?
45
发表于 2009-4-4 11:13:1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哈哈,陈版主一表人才呀。
46
发表于 2009-4-5 11:39:0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9/04/04 11:13am 发表的内容:
哈哈,陈版主一表人才呀。
呵呵,让哲医版主见笑了。
47
发表于 2009-4-5 11:44:5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4/04 09:13am 发表的内容:
【建立现代方证体系】  
【建立一个病症的诊治体系】
这两个体系的关系是什么?[color=#0000FF]其中的“病”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8/07/27 02:23pm 发表的内容:
五、之所以在第一条中提及现阶段,是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发展,中医的“证”体系有可能会被完全的、有机的融入西医的“病”体系。或者是一部分的“证”,已能够在现有的西医的“病”体系中找到某个或某些相对应的诊断,这部分“证”就会逐渐被现有的“病”名所取代;或者是一部分“证”,其不能在现有的西医的“病”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关系,具有一种独立的诊断地位及价值,这部分的“证”,将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诊断被吸收纳入到西医的“病”体系中。如此一来,中医“证”的诊治体系将有可能会最终消失,而留下的,将是一个渐趋成熟而全面发展的西医的“病”体系。
请参阅:关于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初步框架及几点补充说明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965&show=0
48
发表于 2009-4-5 11:52:1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4/04 09:13am 发表的内容:
【建立现代方证体系】  
【建立一个病症的诊治体系】
这两个体系的关系是什么?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7/25 03:38pm 发表的内容:
方证对应学说亦有其不足之处。方证学说是以方为纲,病症为目而建立的一个医学体系,在传统中医研究里甚则只是以症状为使用指征,有是症用是方,这样的理论体系,其于医学病症诊治实践中,所带来的缺陷有:一、有是症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医学诊治实践中,病人来诊治病症,不仅仅是要求治疗疾病,还要求了解认识疾病,做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仅要为病人治疗疾病,解决痛苦,还应当向病人充分解释说明疾病,这是一个现代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二、由于是以方为纲而建立的医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对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规律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缺乏系统性的预测及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动态的把握病症诊治过程的全局;三、由于此体系是以方为纲,这样在病症诊治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方剂草药在病症诊治过程的作用与地位。事实上方剂草药与其它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及局限性,而不是万能的。同样的一个病症,可能方剂草药有效,但在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许是针灸、或是相对应的某些西药、甚则是开刀手术。而如何合理适当的看待安排这种种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则不是方证医学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应当放在一个以病症为纲,各种治疗方法为目的病症诊治体系中[9]。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4/03 05:54pm 发表的内容:
……但同时个人认为,建立一个病症的诊治体系,对于一个临床的医生而言,可能更为重要。建立了病症诊治体系,医生则可以籍此认识诊断病情,推测了解病因与转归预后,决定治疗手段和方法(包括西医的、中医的、药物的、非药物的等等)。而方证体系只能是对前者(病症诊治体系)在某个方面的强化补充,如治疗过程中的中药的使用层面或环节。
请参阅: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03
49
发表于 2009-4-5 12:15:1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下面引用由墨魂浓醇2009/04/04 09:45am 发表的内容:
“就“肺痨”言,其是一个病名。它有自己的症状表现,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它有自己的证候转变规律,主在阴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久延病重,阴伤及阳,可见阴阳两虚。”b
既然大家都承认了中医里是有“病”名的,而且在“病”病中进行了阴虚、气虚、阳虚等“证”的分别,从中也证实出中医里有“病”包“证”的存在。可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怎么就没在中医的实践里体现出来呢?
不知板主怎么认识?
个人认为,肺痨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在我个人的认识里,中医诊治病症,是先辨“病”,后辨“证”的。但中医的辨病,是特指的,指伤寒病(狭义的)、温热病(可再分风温、春温、湿温、秋燥、暑湿、伏暑等)、内伤杂病,在确定了这些“病”的诊断后,即进入“证”的诊断程序或步骤,伤寒病从六经、温热病从三焦或卫气营血、内伤杂病从脏腑气血津液辨证体系去辨证,这就是中医的“病”包“证”(证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理概括)。
至于内伤杂病中诸病名与证的关系,个人认为,整体上看,内伤杂病中的诸病名,其实质是症状,二者的关系是症状与病理,现象与本质,象与体的关系。一个症状可见于多个内在的病理改变(证),一个内在的病理改变(证)可表现为多个症状。二者不是病包证,过程与阶段的关系(所谓证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理概括)。
50
发表于 2009-4-5 13:00:0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个人认为,肺痨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中医的“病”名其实不少!有上书记载的,更有民间流传的。当然,根据有其“病”则有其药其方治之。
如“蛔虫病”,在平时可以直接吃杀虫药治病,也可以知道有“蛔虫病”后出现的“症病”,辨“证”安蛔,这也属于是“病”包“证”的。
所以,在中医里的辨“病”论治和中医里的辨“证”论治应是平起平坐的,总归于中医的辨证论治大统一思想指导下。
有空再请教辨“证”论治永远占据中医半壁“江山”的事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1:02 , Processed in 0.13944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