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期——孙曼之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1-10 11:14:1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1/10 11:31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08 10:18pm 发表的内容:
  脉象肯定是血液流动过程中对血管臂的压力造成的,只是人通过自己的指头感觉出来的,通过取象比类,搞出几十种脉象。
  血压是用血压计测出来的,是科学出来的!只有一套数字。
  脉象与血压风马牛不相及!
  为什么会这样?
  
脉象,可以看作是了解评价机体整体生理病理功能状况的一个窗口。
机体的整体的生理病理功能,主要包括循环、血液、神经、内分泌(代谢)、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通过脉象,可以直接的了解部分的循环系统功能状况,如心脏与血管博动的频率、节律、力度等。
而循环系统功能的状况,又间接的受制约、受影响于机体的血液、神经、内分泌(代谢)系统的功能状态。
42
发表于 2009-1-10 11:27: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取象类比方法”应是多种结合,不是单一的。
43
发表于 2009-1-10 11:34: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
在经过多年的思考以后,我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各种建构,其实都是取象比类的推演,就连比较“玄”的脉学也是如此。比如,洪为火热之火光炎炎,又为气虚的涣散不收,弦为寒为痛之收引拘束,滑为痰饮之如浆如水,细为气虚阳虚之缩缩涓流,动为惊之厥厥动摇,短为气虚气郁之缩头缩脑,都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在临床上随时应用与病机分析而不必拘泥于28种脉-------------..。

------------------------------------------
     能认识到中医认识生命、认识疾病的客观依据是象,则抓住了中医的真谛、走进了中医是殿堂矣。

     象是中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依据,是中医思维的起点。
44
发表于 2009-1-10 11:42: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10 11:43am 第 1 次编辑]

    取类比象,是中医的思维方法之一。中医学主要是以象为依据进行逻辑思维,得出理性概念,指导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印证、收获、修正、发展、提高。

    象是生命的原型,实践是生命的原型。思维是对客观生命原型的抽象。
45
发表于 2009-1-10 13:03: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1/09 02:55pm 发表的内容:
回#15gonmai先生:
     1.伤寒论的病机发展演变过程,自从唐宋以来就始终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因此才有各种互相抵牾的不同解释并形成了多家流派。我对于伤寒论病机演变线索的文字解读,自认为是伤寒论 ...
中医方法的科学性、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能以在古没有科学作为理由就能否定得了?
如果一种方法、一种理论能引导人类对客观实体或客观实体规律的达到了相符合程度的认识认知,那,你能得以否定这种方法、这种理论没有科学性?!
一个人如果是以一位专业内大师的面目出现,那么,他的学术认识对业内人的影响就很重要了。不是把人们引向正确就是引向错误。你认为中医理论和中医的认识方法都不科学或不具科学性,那么, 中医还有存在的必要?
46
发表于 2009-1-10 13:18: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1/09 02:55pm 发表的内容:
回#15gonmai先生:
     1.伤寒论的病机发展演变过程,自从唐宋以来就始终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因此才有各种互相抵牾的不同解释并形成了多家流派。我对于伤寒论病机演变线索的文字解读,自认为是伤寒论 ...
尚不你对《伤寒论》的“病机演变线索的文字解读”如何,但有一点是要向你提醒,伤寒六经只是六位。不与中医经络相通相联。
47
发表于 2009-1-10 13:25: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对于学术,重要的是较真。。。!对中医学术人物,更在于在学术上更为重要。
48
发表于 2009-1-10 15:21: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含灵普渡2009/01/09 10:49pm 发表的内容:
冒昧请教孙总版:如果黑豆是古人用取象类比方法得出可以补肾的,那么为什么黄豆和刀豆青豆都是肾型,但为什么古人不说这些豆也补肾呢?是先发现黑豆可以补肾还是因为黑豆象肾才认为可以补肾的呢?
回先生:
     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也最有趣味。黑豆的形态最像肾形,而黄豆、刀豆却并不接近肾形,所以才说黑豆补肾,这就更证明了取象比类的有效性。有一个方剂叫做三豆汤,黑豆、绿豆、白豆三味组成,清热补脾肺肾,就是根据色泽而定的。完整的胡桃内穰从外面看很像一个大脑,还有中间的脑沟,于是民间山区俗称胡桃补脑,中医认为补肾,你说岂不有趣!至于到底是先有药性的规定,然后才给这一种药物起名,如升麻之升清,鬼箭羽之能驱除鬼祟,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究竟“是先发现黑豆可以补肾还是因为黑豆象肾才认为可以补肾的呢?”我认为,绝对不是先发现黑豆可以补肾然后才规定黑豆可以补肾的,因为这不符合中医认识药物的传统方法,事实上,几千年以来,中医使用中药的原则还是主要以四气五味取象比类为依据的。神龙氏尝百草只是一种说法,中药性能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四气五味与取象比类而不是实验的方法,有一些药物特异性功效的发现是由偶然的实验或观察而得知,但这只是少数情况。

-=-=-=-=- 以下内容由 孙曼之2009年01月10日 10:13pm 时添加 -=-=-=-=-
取象比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概念,具体情况还是很复杂的。《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可见豆类果实均属于肾,但根据颜色的不同又兼有其他脏腑的治疗效果,细想起来,豆类果实沉降,至于下焦而入肾属于自然之理。
49
发表于 2009-1-10 16:3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杉树在 2009/01/10 04:31pm 第 1 次编辑]

很遗憾 大家都舍弃了根本而执着于枝节 古之庖丁解牛 必胸有全牛 观乎今之医者 胸无全人 而妄施医药 孰不知道经络学说之于中医 无异于生理解剖之于西医 基础未稳而欲建大厦 于人于己有弊无益 古人云 知常达变 常尚未知 何以明变?.......................
50
发表于 2009-1-10 18:34: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在向孙老提问之前  我考虑再三 不知道我的问题是否该提 因为孙老已经表白 自己对经络甚少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 我再提这样的问题 有强人所难之嫌 但最后 我还是提出了这个问题 因为这是中医的根本 以孙老之经历 尚且忽略之 后来之学人则可想而知了 为中医之未来计 此问必须提 故惟有冒昧请教孙老了 望孙老原宥则个 某亦不得已而为之............

-=-=-=-=- 以下内容由 红杉树2009年01月10日 07:26pm 时添加 -=-=-=-=-
本问题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非独向孙总斑竹请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0:29 , Processed in 0.0623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