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9:34:27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论坛反应与交流》
《大医精诚中医在线 →医理探源》
蒋新民:请您谈谈中医的前景,您觉下文过火吗?请说说、下文:
让《经络图示仪》帮助《思考中医》
也许认为话大了、其实以《经络图示仪》做为研究和解惑中医是从手段的可行性和使用的可操作性来讲的,有了航天飞机才能更高更全地了解地球、所以讲有了《经络图示仪》做为研究和解惑中医总比赤手空拳要容易和客观。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至所以从对经络、臟象上来归纳和演译中医、完全是建立在多年积淀的临症参数来认识中医的针灸穴点的主症根由所在、从而提出了 〔 四维网络 〕的动态变形理论、指导构成了《经络图示仪》的核心技术、使研究和解惑中医有了方向和方法。对于中医现状、借篇论文代我之意所述:“现代化是现代人关注的一个大课题。其实不仅是中医,任何一门传统的学问都要面临现代化。我觉得“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道路”,这实际应该是一个永恒的精神、永恒的话题,只是中医界在实践这一精神的过程中,把传统与现代完全对立起来了,有一点你死我活的味道。好像要搞现代化就必须改造传统,就必须让传统跟现代一样,结果怎么样呢?现代的味道好像有了一点,可是传统的特色却越来越少,传统的东西却越丢越多。如果搞现代化是以这样的代价为前提,那么,这样的“现代化”对中医、对西医,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感到对于现代化我们需要重新来理解,尤其不应该站在传统的对立面来谈现代化,应该统一起来。实际上,中医在21世纪存在,中医为21世纪的民众服务,她已然是现代化了。如果现代的人不接受中医,那要你中医干嘛?中医自然就死掉了。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现代人还接受你,需要你,而且这个需要的程度越来越大,这个事实本身就很好地说明了传统跟现代实际上是不相违的。现代人需要传统,那这个传统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了吗?现在我们把“现代化”看死了,看得太片面了,总希望在现代之外去另外找一个现代化,就是背着儿子找儿子,这样一来,很多弊端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都要科研来点头,什么是科研呢?辨证论治不是科研,你必须加进现代实验室的这一套才算科研。用中医界的笑话说,必须小白鼠点头才算科研,才能获得通过。
进人21世纪后,人们对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性,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呼声。可是中医界在这个问题上恰恰犯了一极化、单元性的错误,一个中医现代化实际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扼杀了中医本具的活力,其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估量的。现代化的内涵是非常现实的,怎么样使中医更好地为现代人服务,或者说怎么样能使中医在现代社会更加突显出她的服务特点、她的优势,这个就是根本意义上的现代化。如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医需要越来越传统的话,那我觉得这个传统就是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中医抛弃成见,需要中医向西医靠拢,需要中医西医化,那也应该在所不惜。也就是说我们不要预先设定一个范式、一个模式,只有这个才是现代化,而其他的都不是,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刚刚我们谈到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性,而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个学术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早些年杨叔子院士提出来的。我觉得在学术界谈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术界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是搞单一的发展模式,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是很严重的一个弊病。有关这一点,我们从这些年的单一的人工植树造林中应该已经看到了它的后果。自然是各种内因外力长期作用以至均衡的产物,而人类由于利益的驱使,往往目光短浅,破坏这种均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垦荒山,砍伐树木,“敢叫荒山变粮田”就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口号。这个方法确实也解决了一些暂时的困难,可是几十年过后,人们才发现荒山树木对于人类的长久生计似乎有着比粮食更重要的作用,这个时候才又忙着退耕还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彼此相关,正如庄子所云:生物之以息相吹。中医作为仅存不多的传统学问,不但在医学界,而且在整个人类的学术界都是一方难得的净土,就整个学术生态而言,她就像仅存不多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作用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为什么要急着去把她变成“粮田”。前车之覆,应该成为后车之鉴!
所以中医界应该多样化一些,不能只搞一个模式,应该允许一部分人搞传统,搞地道的传统,这个允许当然要能够在政策、体制、法规等方面予以保证。城市化建设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但是如果将这个“城市化”搞到了黄山,搞到了九寨沟,那会是什么结局呢?这就毫无文明可言了。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只能让我们越来越方便地到达黄山,到达九寨沟,而绝不是为把黄山和九寨沟变为都市,我想中医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之,虽然我在《思考》中表现出一些忧虑,但我相信这种忧虑会很快成为过去,中医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目前,中医的教育、中医的科研,以及中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误区,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但是历史必将会证明,中医内在的源自于自然的强大的生命力是会经受住种种摔打的。中国佛协的法闻帅父曾经为前面提到的王凤仪先生作过一副对联,联曰:几见骅骝无道路,是真龙虎有风云。联中的蕴义便是对中医的一个真实写照。 ”讲到中西医的认识方法上:“ 当谈到中医这门学问与西医有什么根本不同时,我给他作了一个比喻,比如一颗橘子是甜的,现在我们要设法使它变酸,怎么办呢?西医的方法是充分地研究橘树,了解它的基因,然后通过改变橘树基因的某个片段,来使橘子变酸。那么中医呢?中医的方法很简单,让它过淮就是了,不是有橘过淮则酸的故事吗?淮橘为枳,中医用的正是这样一个方法。通过改变时空,改变方位,改变事物所需的条件,从而使事物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以这次的“非典”为例,如邓老所说,“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但是中医是否也需要像西医那样,要完全搞清楚这个SARS病毒以后,才能制订出一个治疗措施呢?不,完全不需要!通过辨证就能够制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SARS病毒再厉害、传染性再强,它也需要一个基本的致病条件,而中医通过辨“证”就能够把握这个条件,再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改变这个条件,条件没有了,SARS病毒也就不攻自破,不杀自亡,这正是中医治病的方法。而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通过多年的以〔 四维网络 〕的动态变形理论、指导构成了《经络图示仪》的在人群中的使用、利用《经络图示仪》的拆分测头进行自助式针灸的发痕调治、通过刺激〔 四维网络 〕改变动态使之正态“变型”达到新的平衡稳态,也就是通过改变时空,改变方位,改变事物所需的条件,从而使事物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四维网络 〕的动态变形理论,就是以人体的正常态的动态经络臟象的四维网络同动态的进入非常态时的网络变型来归纳和演译出可以预见到的变型趋势来预诊断或以此施药来研判药理过程效果,达到中医的望、闻、问、切的综合,“切诊”在客观上表达清楚和备案记录上难以完全,用《经络图示仪》的图示记录补充了不足。《经络图示仪》采用模型的方法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四维网络 〕的动态变形理论,形成了模型论科学。有学者认为模型的方法也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实际上两者采用的“模型’是不同的,中医学、中国传统科学采用的模型是思维模型,而现代科学采用的模型是物质模型。思维方式若以西医药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不了中医的提高。借文说之:“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唯一沿用至今的学科,它集中体现了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科学的特征。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室检验。这是客观事实,没必要遮遮掩掩,从理论特征上说,中医还不是一种结构的、几何的、公理论的科学,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却是-种宽泛意义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物质模型是以某种速度、形式相似、人造或自然的模型实体去再现原型,物质模型是摸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中国传统医学,从《内经》开始采用思维形式的模型法(而不采用物质模型法),其思维模型主要有:阴阳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河洛卦象数理模型,可统称为“象数符号模型”。而以阴阳五行为最基础模型,它是中医及整个中国传统科学建构的基础。这个思维模型是定性化的,并不用以表量,虽然也能进行简单的运算,但不是作为严格的量的依据,而是提供定性和推论的依据。”;以〔 四维网络 〕的动态变形理论,形成了模型论为指导研制成《经络图示仪》硬件、其核心软件基础的思维模型依据近年来正在兴起的非线性科学。非线性科学混纯研究对于认知生命现象可能具有根本性的启发作用。非线性科学的系统性、自组织性、自相似性原理与中医的整体全息观念较为一致。可以操作的经络臟象理论需要综合能够融合成立体的“网络球”或“网络正方型实体”这样依据该体型的变型因果、采用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才能完善思维模型。“近20年来非线性科学在探求非线性现象的普遍规律、发展处理它们的普适方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相干结构的孤子揭示了非线性作用引起的惊人的有序性;确定性系统的混纯使人们看到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而人们多年来视而不见的一种运动形式;分形和分维的研究把人们从线、面、体的常规几何观念中解放出来,而面对更为多样而真实的自然;自组织现象和图形生成反映非线性地耦合到一起的大量单元和子系统中由于有序和混饨竞争而形成的时空组织或时空过程。”由于《经络图示仪》的在人群中的使用、证明图示变型的动态时空<即时记录>、丰富了中医的诊断手段其简单又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积淀性,促进中医药学的探索。认清中医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经络图示仪》的临症记录使中医理法方药有了说服力极强的依据。这对沟通中西医找到共享点有了参照点。对中医概念、中医理论进行现代阐释有帮助。这些论点请同仁们试试、並恳请商榷。提出指教,谢谢!
8/31/2005
蒋新民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9:37:1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杨鸿智:
散论-7  后现代理论医学对中医的认识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中国的医学界,对于中医学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想,为了要说清楚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个是直接讨论中医问题,另一个是要讨论现代科学问题。因为,所谓中医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在出现了现代科学以后,并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进行对照以后产生的。所以,我下面的讨论分两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第二部分:讨论现代科学问题。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一  中医学是否科学
关于经验医学第一个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它是否科学?就我们中国来讲就是: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在现代西医产生并传入我国之后才产生的。在我国几千年、数万年历史中,有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吗?经验医学是认识论中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的成果。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认识过程的某一部分给予否定。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提问者不明白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产生的正确过程。我们前面曾提到,因为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直接派生出来的,不可能由经验医学直接上升为现代实验医学。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经验医学在认识史上的感性认识的地位及与现代实验医学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它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部分的身份,与自然哲学一起向近代实验科学转化,并成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基因与个体生命的关系作比喻: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以为是父母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身体是由上一代基因增殖分化而来,这个机体一旦形成,只能走向死亡,只不过在父母的身体死亡之前,基因离开他们的身体,又发育成了我们。我们与父母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和父母都是基因的产物,是基因的依据,是基因的房子。这个观点,出自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相联系,产生了一种为许多人接受的流行的说法,即: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企图以中医与西医无关系来避免对中医的否定。既然无关,既然无可比性,可就无所谓谁科学,谁不科学。然而,研究科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结构的物质只能有一种与该结构相对应的运动规律。不可能有两个。这在哲学上也形成一个规律,就叫做结构与运动的相关性。如果我们现在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是说明同一个生命结构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理论体系,那就等于实际上承认,这两种医学中一定有一种是不科学的。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增加了否定中医的可能性。为此,我认为,还是将中医学视为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以此来保证它的科学地位更好些。
二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这个命题是说,中医学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有数千年,数万年的历史,因而它所积累的经验,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能解决眼前疾病治疗的需要,(即使尚不能给出完全清楚的解释),甚至可以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启示,提供课题。具体来讲,与西医相比,在有些方面,中医所积累的经验是西医尚未触及的领域。与“宝库”的命题相对应的是中医学界提出的一个口号“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西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是不可能有这个口号的。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中医的一统天下。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不会有这个口号,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主要的口号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和承认中医的存在。中西医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中医的保护政策。既然已经在保护之中,中医没有在“存在”方面受到威胁,因此,也用不着提什么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医学界进入市场之后的产物。医疗市场的逐渐形成,促使患者在就诊时又有了中医、西医的选择,这种选择,又将中医放在西医对立的情况下。事实上,由于这种人为的选择,中医界又受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中、下层医疗市场上,特别明显。中医院或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同级别的西医院或西医科室。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口号被重点提出,并成为中医界办院、行医的主要方针。这个方针在保持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中医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是肯定有实际效果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医学是医学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些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保持和发扬现在的中医学,使中医学停滞的目前的感性认识阶段,那就有些不合理了。我们对于宝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它已经具有的眼前效益,更应当看到它的战略的长远效应。就是说中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起点。中医学这个大宝库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本身,而是为了未来医学的出现。这正如一个受精卵的价值,受精卵就是一个宝库,它包含着一个未来生命的全部信息。可是,如果永远保留着一个受精卵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促使它生长、发育成一个婴儿,再长成一个能创造生活的人才,那才真正体现出这枚受精卵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按着这个逻辑,我们认为,中医学只有在向着后现代医学发展时,才有意义,有生命力。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将更能使中医学的宝库作用得以体现。离开了前进和发展,静态地死守宝库不改变,只能使中医学失去活力,最后宝库变成历史博物馆,失去了实用价值。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9:37:5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三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政府在卫生工作方面的一个基本政策。它除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思想外,更主要地是体现了国家对中医学的保护政策。几十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两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大的成绩是不论在医学界内部,还是在一般的社会领域中,中医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中西医结合方针,在保护中医这方面来讲,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学术方面,这个方针却未取得同样的成功。最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西医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宣布: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在学术上再一次肯定中医学的地位。然而,一个非常深层的信息表露出来:既然这两个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那么怎么会有相互结合的可能呢?这一共识宣布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学术上的终结。现在,我们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属早期为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暂时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阶段,使认识产生飞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将两个认识阶段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在实践中是缺乏可操作性。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经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到了老年。请设想一下,我们如何可以将童年和中年结合起来呢?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同阶段,最后,它们都将上升到后现代理论医学阶段。一旦到了这个认识阶段,中医和西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将只有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一医学。但那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后现代医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后现代医学的直接来源是后现代自然科学,后现代医学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后现代医学的出现是对中医学的否定,也是对现代西医学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科学和哲学意义的否定,不是生活中感情意义的否定。
四  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是机械论、还原论。目前,我们所讲的后现代医学又提出了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这样,医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朴素辩证法——机械唯物论——辩证法(系统论、整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与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更接近,所以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转化更方便些。后现代医学的诞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0年10月4日《健康报》报道,周光召考察中医研究院时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中医整体论符合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周光召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科技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民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目前,科学正处于还原论向整体论发展的趋势中,中医注意整体、系统的观点,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中医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中医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上观点不仅发自中医之外的研究人员,在中医界内部一些敏感的研究者也触及到这个问题。如现任天津市精粹国医研究所所长,南开区红十字会博爱门诊部主任张维耀,津门一代中医宗师邢锡波的传人,1994年出版了《中医的现代与未来》一书。在这部医著中,张维耀认为必须用自然辩证法和其他现代哲学流派的合理观点剖析中医经典著作,才能看清中医理论体系的真髓所在。正确地认识中医,首先要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古代哲学已转化成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核心,在古代自然哲学发展初期有功可叙,而当今已成为中医升华的桎梏。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评价中医理论体系和要素构成,探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合理内涵,确定严格的定义和原理核心。该淘汰的不能勉强固守,该保留的也要翻新。如对阴阳学说,要限定其外延,才能明确它的合理内涵;对五行,去除单一循环的生克关系,保留制度化原理,为引进系统论思想创造条件。张维耀鲜明地指出:探讨现代中医的方向,首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加强实验技术研究是战术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标”;突破基础理论,是战略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本”。他倡导以现代哲学作为发展中医的指导思想。
五  中医后现代化
中医保持经验医学本色不变,只能说是保持历史,不再前进。虽然有“落后”的批评,但仍能存在并与西医争衡。现在,后现代医学的诞生,它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理论,势必淹没中医学的低层次的整体论。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医学再不前地是不行了。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前进,是中医学最好的出路。过去曾有过中医现代化的提法,但这种提法,在实践操作后,只能是西医化。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自从后现代医学诞生以后,现代医学也面临着自己的消亡。这样一来,中医现代化也自然不存在了。后现代医学是医学的理性思维阶段。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都将前进一步,达到后现代医学。届时,中医学也许仍将保存下去,但它的现实意义会越来越小,历史意义会越来越大。这对中医界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大多数中医工作者将在后现代医学的队伍里重新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在可以预料,中医界向后现代医学的转化,也许会比现代西医学更早些,更快些。这也许就是周光召所说“中医药科技界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的内在含义。所谓“突破”,就不是“保持”而是变化,而且要大变化,本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后现代化。
     中医的“阴阳自和”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组织”这个名词概念,但是实际上中医已经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而这些是用后现代科学的混沌论和协同论才能认识到的科学道理。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后现代医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医之门,同时也为中医在未来后现代社会的更大发展打开了一个更大的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西医不能理解中医。通过对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对比分析,我们就可知道现代西医为什幺不能理解中医。因为现代西医所依据的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整体负反馈调节理论。而中医则是依据促进子系统正反馈调解从而达到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的自组织理论。只不过中医的这个自组织理论是扑素的原始的,而后现代医学则可使中医进入科学的理性的新阶段而已。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医学的语言。通过这个语言的桥梁,中医学才可能走向世界。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学懂后现代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我们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与“阴阳自和”、“自主调理”的中医理论相配合,中药的作用靶点也不是机体的临床症状,而是按中医所理解的这些症状后面的机体深层的变化。也就是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胞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完全苻合系统理论的。与此相比,现代医学用简单机械的思想来理解中要的作用,将中药的作用与临床症状直接相联。而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根据的对中药的研究,是希望在中药众多成分中找到一种与临床症状直接对应的成分。实践证明,这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理的歪曲。中医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半个世纪来,我国在中医方面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并未真正解决中医发展前途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医结合正是出于保护中医的目的提出来的。而目前医疗市场的重新建立,中医面对医疗市场的竞争,又处于不利状态。后现代医学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出路,中医的前途不是“现代化”,而是“后现代化”,中医将跳过现代西医一步到位进入后现代医学阶段,成为后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9:39:1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六  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中医学在医学发展史上的位置
哲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感性阶段,第二是分析研究阶段,第三是理论研究阶段。医学是人类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也离不开哲学所揭示的这三个阶段。与认识过程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医学也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感性认识阶段对应的是古代经验医学,与分析研究阶段相对应的是现代实验医学,与理性认识阶段相对应的应当是后现代理论医学。
     1.古代经验医学
许多有悠久历史民族都有自己经验医学,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我们中国的中医学。经验医学就是将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而对医学机制的说明,不是用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是用物质运动的一般理论,即用哲学理论来解释。古代的这种容自然科学与哲学为一体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一段空白,只能用哲学推理相联系。人们公认,这种理论属“黑箱理论”。经验医学所产生的时代是在人类社会的古代,它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人体的整体,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黑箱理论,它思维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
     2.现代实验医学
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在医学中的应用,“黑箱”逐渐被打开,人们看到了人体内各种精细的构造和各种复杂精密的功能。这样,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实验医学开始了。这时期的代表有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巴期德的微生物学等等。这期间发明了听诊器、体温表、X光、心电图,以及临床化验的出现,使诊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消毒、应用全身麻醉和输血及吸氧技术的出现,外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初,抗疟药、磺胺药,以及后来青霉素药出现,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和大部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感到空前的解放。人类平均寿命和全世界人口数也空前延长和增长了。这时,人们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通过这些,人们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机体是由不同功能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组成的。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共同的基本结构物质。所谓疾病是细胞结构、功能改变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整个的机体,而是细胞。因此,现代医学又称“细胞医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从大体解剖到细胞显微镜观察,以及进一步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或者再包括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因此,现代医学又称“实验医学”。而正如本文前面分析指出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由现代自然科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机械论和还原论。
     3.后现代理论医学
正象现代科学产生现代医学一样,后现代科学向医学的渗透将使医学也发生阶段性的新变化。这个新医学因为是在现代医学之后,故可称“后现代医学”。后现代医学不仅在思维方法上进入了辩证法阶段,而且研究的物质层次也进入分子或超分子层次。后现代医学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它不仅象现代医学一样,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更增加了将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向医学领域引进的工作。因此,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面,是理论的整理工作和用理论指导临床医疗的形式。因此,可以将这种形态的医学称“理论医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也终于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现代医学也有理由称为“理论医学”。总之,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综合,思维方法是系统理论或称辩证法。
4.医学发展三个阶段的比较
时间物质层次研究方法思维方法
古代经验医学整体医学黑箱理论扑素辩证法
现代实验医学细胞医学实验分析机械论、还原论
后现代理论医学系统医学理论综合辩证法、系统论
5.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发展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间有什幺关系呢?一般人可能认为那就是由古代经验医学开始,发展成为现代实验医学,最后上升为后现代理论医学。如用图表显示,可以画成一个直线前进的串联系列,如下:
    古代经验医            现代实验医学         后现代理论医学
这个图标的内涵是说,现代医学是由经验医学产生的,后现代医学是由现代医学产生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医学虽然有这三个发展阶段,但这三个阶段之间却没有直接的联系。现代西医不是由中国的中医产生的,当然现代西医也不是西方经验医学的产物。同样,后现代医学也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就是: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正是这些学科的发展,它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向医学的应用,才造成医学的发展,是自然科学由经验向实验科学的发展再到理论科学的发展,促成了医学三个阶段的出现。即每个阶段的医学,是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的产物,而不同阶段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曲折地由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来体现的。那幺,各个医学阶段之间总该有点联系吧,这个联系就是:新阶段医学对旧阶段医学的内容,正确的就吸收,错误的就淘汰。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9:42:3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论坛反应与交流》
《燕南社区 &raquo; 健康论坛 &raquo; 东西方差异与习惯性思维》
禾田童生:谢谢!首先谢谢杨鸿智兄对本帖的关注及回复。上文我重点要阐明的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及由此对我们各种行为方式的影响,举例中医,只在于一方面本人对她的了解,另一方面大家对她的熟悉而较能体味我想阐明的事由。诚如之上我所表达的,中西方,一个是从抽象到具体,一个由具体到抽象,思维模式的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后果。在各个领域都会有不同的体现,即然您举了那么多的关于中医的例证,或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虽然您知道我的重点不在于此,同时这方面的争论实在太多了,孰是孰非,真理过一步也许就是谬误。上文中您不认同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更愿意将中医学视为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并以此来保证它的科学地位。同时您据以思辩的根据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没有任何理由对认识过程的某一部分给予否定。 那么,请问您,您认为中医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您愿意她继续以阴阳学说等方式达到您说的目标,还是据以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分析,中药的药理分析等来达到您想要的中医的终极繁荣?继续对您第一段:“中医学是否科学”提出我的疑问。您说:关于经验医学第一个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它是否科学?就我们中国来讲就是: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在现代西医产生并传入我国之后才产生的。在我国几千年、数万年历史中,有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吗?我想:首先要明确的是科学的定义,以及您是否会以我们普遍认为的科学的定义来对中医的所谓科学性进行理论性阐述?没有把这个弄清,又如何能以几千年前的人没有怀疑中医学就认为她充满科学性呢?你是不是想说,古代人说她是对的,所以她就是科学的?睡觉先了,以上其实是些老问题了。为什么转到了健康论坛?文中中西医不过是一介质,并不是最终想要表达的东西。
杨鸿智:
《您认为中医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您愿意她继续以阴阳学说等方式达到您说的目标,还是据以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分析,中药的药理分析等来达到您想要的中医的终极繁荣?》
我现在所要说的是“医学”发展的目标,而不是“中”医学发展的目标。我认为医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中医)和分析研究阶段(西医),下一步应该进入理论医学阶段(后现代理论医学)。在理论医学阶段将不再分中医和西医,只有一个统一的新医学。这个新医学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一切以现代医学的病理和药理对中医进行的研究和改造,只是使中医西医化,只是消灭中医,我是不同意这样的“中医现代化”的。
现在,我们许多人已经把科学神圣化了,永恒化了。实际上科学作为一个上层建筑,也是有时间性和具体内容的。现在所说的“现代科学”,是指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机械论自然科学。我们的中医和我所宣传的系统论科学(后现代科学)都不在“现代科学”的范畴内。正因为如此,根本没有办法对中医进行“科学评价”。因为我是这样的观点,所以,我所用的“科学”概念,只是应用了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正确”的意思。现在,许多人把在现代机械论科学之外的东西都称为“伪科学”,认为大逆不道,不得了。其实,在机械论现代科学的故乡,已经进入后现代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干脆打出“反科学”的旗号。我们一些人见此更是不能理解。其实,所谓“反科学”,是反对“机械论科学”,而不是不要科学。反对机械论科学的武器是系统论科学,反对机械论科学的目的,是要建立系统论科学。这里关键是要明白“科学”二字的时间概念和机械论的具体内涵。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14:08:37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第155篇  细菌遗传物质的现代研究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一  细菌的染色体
(一)细菌染色体的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细菌细胞中不存在真正的核,DNA被局限在细胞的中心部位,它被细胞的其他部分所包围。与真核细胞相比,这个局限细菌DNA的区域常常被称为细菌的“核”;而细胞的其余部分常常被称为细菌的“细胞质”。在这种核与细胞质之间,不存在使二者隔离的膜,即细菌没有核膜。而细菌的DNA,尽管并没有象真核细胞的DNA那样与蛋白质结合,也常常被称为细菌的“染色体”,其分子量大约是1~6×109道尔顿。在这种染色体上,排列着细菌遗传的全部或大部分基因,它是细菌赖以生存的基本遗传物质。细菌的染色体实际上是一个环状双链DNA分子,在很多时候是以超螺旋状态存在。
早在1957年,韦尔曼(E.L.Wollman)和雅各布(F.Jacob)进行大肠杆菌遗传重组的一系列实验时,就发现其基因传递序列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次序,即无论传递的起点如何,任何一对相邻的基因在所有传递中都是相邻的,尽管有时传递的方向可能不同。因此,韦尔曼和雅各布大胆地提出了一项推论:大肠杆菌的染色体是圆圈形的。这一推论,后来由凯恩斯(J.Cairns)所证实。
凯恩斯把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大约经将近两次细胞分裂的时间,用溶菌酶将细胞壁部分消化而使细菌裂解,让裂解产物在一张半透性膜上慢慢沉降。然后把这张膜放在一片显微镜载片上,罩上一张照相底片,放在黑暗处,“曝光”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终了,把底片显影。在显微镜下观察所得的自放射照相,显示出一些黑色的照相乳胶颗粒,这是由细菌DNA的胸腺嘧啶残基中放射性3H原子的电子放射所致。这张显微相片显示出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完好无损地释放出来,并且是一个封闭的圆圈结构。
(二)细菌染色体的复制
细菌染色体DNA的复制是按照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的,这种复制模式被Mesclson和斯塔尔(Stahl)的实验所证实。由于细菌染色体是环状结构,从一个起点开始复制,可以产生二个复制叉。通过同位素标记和放射自显影观察,复制结束的位置与复制开始的位置,处在环上大致相对的两处,这表明复制是在二个复制叉上双向进行的。噬菌体转导实验也证明了大肠杆菌染色体的复制是双向的。两条新DNA链的合成,起初都是“不连续”的DNA片段,后来再由DNA连接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DNA分子。
(三)细菌染色体在遗传工程中的作用
细菌是有代表性的原核生物,一直方便而广泛地用于遗传学研究,在遗传工程中,常常被用作目的基因的受体。因为细菌只有一组染色体,是单倍体生物。单倍体生物遗传物质改变可以导致表现型立即改变。而二倍体生物遗传物质的改变则可能在表现型上不表现或表现很少的变化,因为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成对染色体之一发生突变,可能产生隐性基因,它会由于相应的未突变染色体上显性基因的存在而被掩盖。
细菌被广泛应用,还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
①比较容易培养,生长条件便于控制;
②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短期内能获得大量细胞;
③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能迅速积累大量代谢产物。
所以用细菌作遗传工程中的受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家所熟悉的胰岛素、干扰素等许多遗传工程产品,都是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再经发酵生产得到的。
细菌也可作为某些特定基因的供体。在自然情况下,某些特殊基因只存在于细菌中,如果将这些基因通过遗传工程手段转移至动植物体内,则可使这些动植物获得新的特性。比如世界著名的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ringensis),含有一种编码杀虫晶体蛋白的基因。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Agrecetus公司的科学家将这种基因转移至云杉细胞中,再经诱变、育种、栽培,已成功地获得能自我杀灭害虫、无须喷洒杀虫剂的世界上第一株杀虫转基因云杉。
二  质粒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在研究玉米的遗传规律时发现,玉米的某些性状的改变是和一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变动有关的。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这些基因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个染色体。于是她便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因子”的概念。直到7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证实了“可移动的遗传因子”确是存在的,而且还发现这些因子并不罕见。它们还对有关的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有人便给这些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转座子,麦克林托克也因为她在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奖。
转座子中包含一些基因,这些基因可以使转座子从原来的DNA链位置上断裂开来,然后再插入到另外的DNA链位置上。当插入到一个新的位置后,转座子对附近基因的功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离开该位置时,它又有可能把一些附近的基因也一起带走。转座子的这种行为有点“唯我独尊”,是基因的自私性的一种表现。但无疑,转座子对基因组的进化是有很大作用的。还有一种转座子的自私性就更厉害了。这种转座子本身并不离开原来的位置,而是先转录出RNA,再由RNA反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基因组的其他位置上。反复进行这一过程,就会使这种转座子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不断增加。由于这种转座子的特殊性,因此又把它们称为逆转座子。
细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除了染色体DNA以外,还有染色体外DNA——质粒。质粒(Plasmid)原指一切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但现在习惯上专指存在于细菌等微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质粒是能自主复制的染色体以外的双股环状DNA, 携有遗传信息, 控制非细菌存活所必须的某些特定性状。细菌的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可几个质粒共存于一个菌体、可自然丢失, 以及可通过结合或转化转移至受体菌等特性。
(一)质粒的大小和数量
质粒的分子量比染色体DNA小得多,一般在1~100×106道尔顿,约为细菌染色体DNA的0.5%~3%。质粒在细胞中的数目很不相同,有的只有一个,有的则可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拷贝。而且,质粒的分子量愈小,数目却愈多。
(二)质粒的结构
质粒DNA在细菌细胞中是双链环状形式的分子,以共价闭合(超螺旋)和开放两种状态存在。但是,质粒DNA的什么部分在细胞中保持共价闭合环状分子形式和什么部分保持着开放环状分子形式,这个问题仍在研究中。在严格标准化条件下分离质粒DNA,各种分子的含量有很大变化。所以,在个别的一些质粒中,闭合DNA分子的量显得相当少,可能是由于质粒DNA分离程序本身使其结构破坏的结果。质粒DNA环状结构,对维持质粒复制或者对其接合传递是重要的。
(三)质粒的表型效应
质粒编码的基因,可以影响宿主细胞的表型特征。如:F因子(致育性质粒)可使细胞产生性繖毛,或叫F繖毛,细菌可通过性繖毛进行接合,专性噬菌体也可以通过性繖毛感染细菌。Col因子(产细菌素质粒)可以使细菌产生蛋白质类的细菌素,这些细菌素可以杀死与产生菌同类的细菌。R因子(抗药性质粒)可使细菌对几种抗菌素或其他药物呈现抗药性。带有T1因子的农杆菌,可使它感染的植物茎部产生瘤状突起。除了这些质粒以外,还有许多其他质粒,也可以依其表型效应而称为某某质粒或某某因子。当然,也有一些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被称为隐秘质粒。所谓隐秘,无非是没有发现而已,并不能肯定它没有任何表型效应。同样,已发现某种质粒具有某种表型效应,并不排斥它还会有其他表型效应。但质粒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细菌在正常条件下的生存。
(四)质粒的复制
质粒通常编码若干个基因。它们可以自主地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复制,稳定遗传;也可重组到细菌染色体上,与染色体DNA同步复制,这种质粒又称附加体。
(1)质粒复制的类型 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是受到一定控制的,按其所受控制的程度可分为两类:严紧型和松弛型。严紧型质粒的复制受到严格的控制,每个细胞中的数量只有1~2个,它们似乎与染色体的复制受相同因素的控制,在一定的细胞周期内复制;染色体不复制时,质粒也不复制,如F因子。松弛型质粒的复制不受严格的控制,在整个细胞生长周期中可以随时复制。当用药物抑制了染色体的复制后,它们可以照样复制,显示出与染色体复制受不同因素的控制,因此它们在细胞中可以有较多的数量,一般可达10余个甚至更多,如ColE1质粒。质粒复制控制的类型,有时是和它存在的细胞有关,如某些R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复制是严紧型,而在变形杆菌中则是松弛型。
(2)质粒的消除 质粒能够自发地消失。细胞分裂周期中,质粒的复制有时会落后于染色体的复制,此时会出现不带质粒的子细胞,这就是质粒的消除。质粒也可以通过化学药剂或高温等手段处理细胞而消除或被抑制,但质粒DNA并没有被破坏。没有质粒的细菌,可以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从具有质粒的细菌中获得质粒,但不能自发地产生质粒。
2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14:09:1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五)质粒的转移性
按照转移性,质粒可分为转移型和非转移型两大类。转移型质粒可以从一个细胞转移至另一个细胞。它们可以不依赖染色体独立地进行转移,也可以携带染色体DNA的片段一起转移,还可以带动自身不能转移的小质粒进行转移。这类质粒的分子量一般比较大,如F质粒,分子量为62×106道尔顿。非转移型质粒分子量一般比较小,如ColE1质粒,只有4.2×106道尔顿。
(六)质粒的不相容性
不相容性是指成对的亲缘关系密切的质粒不能稳定地保持在一起;如果两种质粒同处在一个细胞中,一种质粒可以抑制另一种质粒的复制和表型效应。如R因子和F因子同处在一个细胞中时,F因子的许多表型效应遭到抑制。具有不相容性的质粒属于同一不相容群或不亲和群。这一特性已用来作为质粒分类的基础。
不相容群和质粒赋予宿主细胞的表型效应无关。表型效应不同的细菌质粒可以属于同一不相容群,表型效应相同的质粒不一定属于同一不相容群。不相容性主要为质粒DNA本身所决定。属于不同的不相容群的质粒,可以稳定地共存于同一。
(七)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
    (1). F质粒(因子)(fertility plasmid): 编码细菌性菌毛, 有F 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 没有的为雌性菌(决定细菌致育性);
    (2). Vi质粒(virulence plasmid): 编码细菌毒力如粘附菌毛;
    (3). Col质粒(colicinogenic plasmid): 大肠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含有, 可产生细菌素;
    (4). R质粒(resistence plasmid): 带有耐药基因, 可控制细菌产生灭活药物的酶,或降低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有的R质粒为接合性质粒, 可凭借自身转移功能(性菌毛), 在细菌间播散。
    (5). 青霉素酶质粒: 见于革兰阳性耐药性的葡萄球菌中, 属于非传递性质粒, 主要通过噬菌体携带此质粒转导进入敏感的细菌中进行散播。
质粒的命名, 以小写字母p表示质粒, 后接两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发现该质粒的实验室或作者, 其后的数字表示质粒的编号。如pBR322即是一个人工建成的带有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性基因的重组质粒。
质粒(Plasmid)绝大多数菌含有,它能与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组合。它是菌体染色体外有遗传性和可变异物质。能随体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并不裂体细胞,并可遗传给予子代。也可脱离下来独立复制增殖一定数量细菌保持菌间数量平衡。质粒进入体细胞也将其活性代入了体细胞。一般以共价键闭环双股DNA分子组合,这在结构上决定了它能与体细胞基因组合的特性,被酶切割后便与体细胞染色体组合,菌种多质粒亦多,因而除同卵双胎外极少有相同的子代,人类10万条基因库能否包罗还是个疑问。质粒有为适应选择压力而变异的特性,如在药物生境下产生的耐药性因子等。
三  转座子
DNA的转座,或称移位(transposition),是由可移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已经发现"转座"这一命名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转座过程中,可移位因子的一个拷贝常常留在原来位置上,在新位点上出现的仅仅是拷贝。因此,转座有别于同源重组,它依赖于DNA的复制。
(一)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a. 简单转座子
      转座子(transposon,Tn)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
     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而常被称为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一个细菌细胞常带有少于10个IS序列。转座子常常被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中,造成该基因突变。IS序列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单元,带有介导自身移动的蛋白。
b.复合式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表明IS序列插入到某个功能基因两端时就可能产生复合转座子。一旦形成复合转座子,IS序列就不能再单独移动,因为它们的功能被修饰了,只能作为复合体移动
(二)转座作用的机制
      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3-12bp)、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不同转座子的靶序列长度不同,但对于一个特定的转座子来说,它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都是一样的,如IS1两翼总有9个碱基对的靶序列,而Tn3两端总有5bp的靶序列。
      转座可被分为复制性和非复制性两大类。在复制性转座中,所移动和转位的是原转座子的拷贝。转座酶(transposase)和解离酶(resolvase)分别作用于原始转座子和复制转座子。TnA类转座主要是这种形式。在非复制性转座中,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IS序列、Mu及Tn5等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转座。
(三)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① 转座引起插入突变;
② 转座产生新的基因;
③ 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
④ 转座引起的生物进化.
有机体中天然的跳跃基因数目多少不同,比如酵母,在它的基因组里只有十几个跳跃基因,哺乳动物却包含成百上千个跳跃基因片断,这使得分辨它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甚至于是否有过跳跃过程变得很困难。
人类基因组的 70% 含有自然转座子的 DNA,可能降低基因产生的 RNA量,并可能改变基因信号和其中制造蛋白的区域。转座子的存在如果对细胞或人没有伤害,将会代代相传;否则会在基因组中逐渐消失。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14:09:4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系统的确认》(3)— 系统如何永远保持最大适应度

第156篇  “相容突变”与“不相容突变”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前面的内容一方面从宏观上做出预适应的推理,另一方面从微观的基因水平上对自然选择前的基因随机突变做了证明。问题是否到此完全解决了呢?实际上还有问题。第一,这些突变与原来生物遗传基因的关系,是全盘否定原来基因呢?还是在原来基因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基因?第二,这些突变如果说是为了将要发生的环境改变做准备的,那么这些突变与现在实际的自然环境是什么关系?它是否会使现在的生物不适应现在的自然环境而死亡呢?我们的回答如下:第一,这些突变不是全盘否定原来基因,而是对原来基因组进行局部修改或者在原来基因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基因。第二个问题,随机发生的基因突变可分成两大类。一类可称作“相容突变”。这些新增加的基因所带来的生物个体的解剖结构的改变和生理功能的改变,与当前的现实自然环境没有根本的茅盾冲突,不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第二类可称作“不相容突变”。这些新增加的基因所带来的生物个体的解剖结构的改变和生理功能的改变,与当前的现实自然环境发生茅盾冲突,生物个体不能继续生存。
突变产生于变化之前——这个时间差使新的突变种不能生存。这个问题是经典达尔文主义所遇到的难题。也是基因在选择前随机突变理论没有给以说明的问题。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适应新环境的新物种迎接新环境的到来。所以,适应新环境的突变一定是与原来的基因型相容的。突变基因利用原来的基因而在原来生存条件下生存下来。到环境发生改变,新环境到来的时候,原来的旧基因组又依靠新的突变基因的帮助,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新旧基因的相容性,成为原来生物个体的“翅膀”,使中心生物在自己生存的山峰行将下降的时候,飞到临近正在升起的新的山峰上去。这种相容性突变对生物发展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或者可以说这是物质系统前进的基本方式。它不可能完全丢掉原来的系统去完全建立一个新的系统。因为,这样的“成本”太大。比如汽车的发展就是这样。每一个新款汽车都是在原来汽车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进而成的。没有一辆新车是真正的完全的新车。

《论坛反应与交流》
《凤凰论坛首页 -> 世纪大讲堂》
明心斋主人:
杨先生啊,你脸皮还真厚阿!为了稳妥起见,我又拜读了《在后现代科学背景之下的中国现代化之路兼论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出现》和《后现代理论医学—自体原位器官重构技术的理论探讨》两篇大作。之后才放心提出对你的进一步批评。
    第一:你对“现代性”的基本含义丝毫不懂。对现代化的理解十分肤浅。
    第二: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还原论,而且比别人走得更远。
    第三:你所运用系统论的方式只不过是强奸人家的观点。                                                                                                                                                                                                                                                                                                                    
    第四:你对西方后现代思想毫不知情。
    退一步讲,如果容忍你的无知,所谓无知者无畏,权且把后现代医学算作你的独创(实际上人家格里芬早就提出来了),就算后现代是“更现代的”“更先进的技术”,你所谓的系统论医学、信息论医学也算不上。唉——我很不愿意说这是学术腐败的结果。但是真希望中国医学理论有关管理部门把视野放得远一点。(其实《医学与哲学》在九十年代末发表过两篇关于后现代医学的文章,完全可以作为基本的参考的) 杨先生,在下郑重地劝你,悬崖勒马,以免晚节不保。方案有两种:恶补后现代思想。 退休。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回复:后现代理论医学
    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5-11-14 11:16:34
    很明显,杨鸿智先生对后现代思想并不了解。因为后现代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理解都与他所说的意思无关。 后现代一般而言有两种,一种是反现代;一种是超现代。前一种似乎勇气有余,智慧不足,在反对所谓基础主义的过程中,反而上了基础主义的套。别人的批评是对的,那种后现代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立场。后一种后现代则试图同不二哲学入手,试图超越同时包容现代。这两种思想在杨鸿智先生的帖子中都看不到。不知道他讲的是何种后现代。很期待杨先生能澄清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0:21 , Processed in 0.06718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