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五期——陈斌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4-3 00:46:3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03
方证相对学说,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以方名证,证以方名,方证相对。之所以出现以方名证,可能是方所对应的适应病症,其内涵丰富复杂,传统既有的证名,已不能充分完全的概括反映之,故直接以方名命之。不同的方剂其适应病症有其相对的特异性,一方只适用于某一方证,一方证只适合应用某一方[1] 。
方的适应病症,或使用指征,从既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有三个层次或方面:一是症状,一是传统的证名,一是西医的病名。以小柴胡汤证为例,其适应病症,可以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症状),可以是少阳证(证名),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病(西医病名)[2]。
方的适应病症(方证)的本质,有学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学说,认为方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体质,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这里面似乎有些内涵不甚明确。何谓“病的人”,何谓“人的病”?体质有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之分,异常体质属不属于“病”的范畴?个人认为,所谓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发结核的结核杆菌、引发乙肝的乙肝病毒、引发伤寒的伤寒杆菌……,或指某种特定的局部的形态结构异常(总体上),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谓病的“人”,即某种体质禀赋的异常,从本质上言,也是一种病,一种机体所处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一种以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浊体质,本质上仍是一种“病”,可以纳入内伤杂病的范畴[5][6]。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方证相对学说的提出,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及积极性的意义。中医的治疗,最终是要落实到方剂草药和针灸等具体治疗上。方证学说的提出,以方剂为纲,系统的研究其适应病症、使用指征(中医的和西医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症状的和病理本质的)、作用机理,将有效的提高方剂的使用水平及质量。以方证学说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医和西医、传统和现代、典籍和实验、症状和病理本质联系起来,而成为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与内容。
方证对应学说亦有其不足之处。方证学说是以方为纲,病症为目而建立的一个医学体系,在传统中医研究里甚则只是以症状为使用指征,有是症用是方,这样的理论体系,其于医学病症诊治实践中,所带来的缺陷有:一、有是症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医学诊治实践中,病人来诊治病症,不仅仅是要求治疗疾病,还要求了解认识疾病,做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仅要为病人治疗疾病,解决痛苦,还应当向病人充分解释说明疾病,这是一个现代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二、由于是以方为纲而建立的医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对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规律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缺乏系统性的预测及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动态的把握病症诊治过程的全局;三、由于此体系是以方为纲,这样在病症诊治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方剂草药在病症诊治过程的作用与地位。事实上方剂草药与其它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及局限性,而不是万能的。同样的一个病症,可能方剂草药有效,但在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许是针灸、或是相对应的某些西药、甚则是开刀手术。而如何合理适当的看待安排这种种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则不是方证医学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应当放在一个以病症为纲,各种治疗方法为目的病症诊治体系中[9]。
22
发表于 2009-4-3 00:49:2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1726&show=250
解读伤寒论,有多种的途径可以入手,自然也包括从文字训诂释义的角度。但个人认为,解读医学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入手。任何文字的训诂释义,不应违背医理。违背医理,假设不是后来者读错了,那么,就是原著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现了错误。需要更改的是原有的理论表达和误读,而不是医理。
如果伤寒论的六病,仅仅是六经的病变,是以经络为主的病变,那么,理论上来说,似乎可以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就应当能解决之。而临床的事实,则似乎不是这样的。
如果伤寒论的六病,是以经络为主的病变,那么,其传递应当是严格的依照经络循行的路径进行,而临床上的实际所见,也不是这样的。传统的中医对此解释为循经传,表里传,越经传,循经传中,又有两种说法,一是从太阳至阳明至少阳至太阴至少阴至厥阴,一是从太阳至少阳至阳明至太阳至厥阴至少阴,坦率的说,这种解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有时是一种理论上的自洽的产物,是不够严谨的。
从逻辑上讲,伤寒论的病证中,伤寒是病的概念,是指机体受了风寒所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变;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则是证的概念,是伤寒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概括。这种病理概括,包含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病位,一个是病性。在病位上,大体分三大层次,表、半表半里、里,这已不是经络所能涵盖的了,事实上是以体表与脏腑定病位为主的了。
至于太阳证中,又分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中,又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等,彼此的关系,是总证与分证的关系,分开来为太阳诸分证,合起来为太阳总证,而不能称作是病和证的关系。其它六经证与各经下分证亦是同样的关系。
《伤寒论》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具体的言,在伤寒论中,强调的是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以发热为主的一类病症,通常可见于普通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胆囊炎、盆腔炎等,及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流脑、SRAS等。这二类病,从总体上言,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从而有着不同的诊治规律。在张仲景时代,还不能区分出这两类病症的不同,笼统的称之为伤寒病,而后来者在病症的诊治的实践中,发现用伤寒论的方法,有许多的发热性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事实上就是将后一类的发热性疾病,即一些烈性的传染病,从全部的发热性疾病中分离出来,和普通感染性疾病区分出来,这就是温病学说产生的客观背景。反过来,我们似乎可以说,狭义的伤寒,则是以处理普通感染性疾病(各系统感染)为主(从六经证的临床表现的描述来看),六经辨证的实质,似乎就是反映了各系统感染的不同类型,与不同发展阶段。
伤寒论在处理诊治临床疾病时,是有着一定的适应范围的。所谓的伤寒钤百病,这是将伤寒论的作用过于放大了,同时也是将临床病症诊治的复杂性过于简单化了。
另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伤寒与温热病的分开诊治(寒温之分),是客观疾病种类的不同而产生的客观要求,是学术上的进步。而目前中医学术界有一些呼声,试图将寒温统一,则似乎是“真理再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了”。
又,方证学说的缺陷,在于忽略了(未充分强调)疾病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疾病的认识,其病因、病机、转归预后,对医者,对病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不能充分认识掌握病人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不能算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23
发表于 2009-4-3 01:30:2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4/03 05:02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4/03 00:19am 发表的内容:
尽管对于某些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同志们否定中医基本理论的倾向并不赞同,但我是赞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的,因为中医队伍里面总是需要有人做这一部分工作的。陈斌同志对于证与病概念的研究我认为还是站在目前国内的先进水平的,尽管很多专家都在讨论这一课题,但是他们的所见所识也并没有超出陈斌研究的范围与深度,这是我通过网上搜索所得出的结论。
感谢孙总版主对个人部分学术观点的肯定与支持。在论坛人物专访刚刚开始的时候,孙总版主就提出过,让我做一期人物专访,在这里,向孙总版主表示个人的谢意!正如孙总版主所说,赞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因为中医队伍里面总是需要有人做这一部分工作,我个人也认为,术业有专攻,只是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在现阶段,传统中医工作者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学习的结果是二者共同促进提高,而不是相互排斥、贬低与攻讦。我个人就清楚的意识到,我只是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领域,有一些研究与看法,而在传统中医领域,在具体的遣方用药的技巧上,在文献的考证训诂上,那还只是一个小学生而已。
24
发表于 2009-4-3 03:56:5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首先,非常赞同陈先生关于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初步框架的阐述及对“证”的认识,基本体现了用西医方法辨病,中医方法辨证的原则,这是大势所趋。
此外,陈先生对伤寒论所谓“六经病”的解释也非常合理,实际上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并非专指经络,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上带有时代的局限,并非尽善尽美,伤寒论的优点在于总结了中医辨证的方法。
其次,感谢陈先生对论坛的贡献,感谢陈先生对弘扬中医所作的努力,这是有目共睹的。
当今,像陈先生这样对中医有清醒认识的学者不多,我敬佩陈先生的学识及胆识。
25
发表于 2009-4-3 06:53:1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所以,在内伤杂病领域,现行的以西医病名为纲,中医“证”为目的病证结合模式,是不妥当的,是分型论治,不是辨证论治。”说得好,说的深刻。陈斌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所以他能深刻的阐明中西医病症的各自特点和其间的联系 ,这就不足为怪了。做事认真,再结合勤奋,常常是一个人一生事业有成的关键。这方面我由衷地钦佩陈斌先生,并常以此来警示自己。陈斌先生为论坛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衷心地向他表示敬意。
26
发表于 2009-4-3 07:12:4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从南京陈斌身上我看到了中医的希望。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27
发表于 2009-4-3 11:18:1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谢谢罗、千、铁诸位的支持与抬爱。在这里,尤其要向千总版主表达一下个人的敬意。初上论坛时,千秋雪老先生已是论坛的总版主了,作为总版主,对当时刚出道的我,在精神上给予了很大地鼓励与支持,令当时的我觉得很温暖。这种温暖的感觉,至今未曾忘怀。
28
发表于 2009-4-3 12:18:1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4/03 05:03pm 第 2 次编辑]


为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为大家上传两张生活照,大家可不要笑话哟。
29
发表于 2009-4-3 12:22:4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呵呵,这是女儿和我玩闹时拍下的。女儿今年八周岁,读二年级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0
发表于 2009-4-3 12:33:1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期——陈斌


这张是三天前在北京颐和园旅游时拍下的。北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不错,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很大气,如故宫、十三陵、天坛公园等。现代的建筑,则和南京较相似,走在北京的街头,有时就象感觉走在南京的街头上。气候早晚温差较大,有些不适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1:04 , Processed in 0.1648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