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旻珺编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5:50:57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第一章  绪论
    一、关于化学中药的概念
    什么是化学中药?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中药。《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可见,这个概念有两个要件:即“中医药理论”和“药物”,而其中最核心的要件当属“中医药理论”,无疑,它是对该类药物属性的限定。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才能称为“中药”,换言之,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
    有人会问,化学中药与一直以来所说的“西药中用”或“辨证应用西药”有何不同。回答是:大有不同。西药中用也好,辨证应用西药也罢,都是一回事,其药物本身始终姓“西”而不姓“中”,虽说“中用”、“辨证应用”都离不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但这种“用”,解决的是个别的或是部分的问题,而不是此类药物普遍的问题;这种指导,只是个别的、部分的指导,而不是系统的、整体的指导。因此,“中用”或“辨证应用”的“西药”,并不具有中药的特性,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配伍、升降浮沉等。而化学中药则不同,化学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应用中医对传统中药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对化学药物的中药属性进行理论思辩和临床应用研究,使该类药物拥有中药的身份,具有中药的特征性标识,从而能够普遍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可以说,“西药中用”或“辨证应用西药”是解决个别“用”的问题,而“化学中药”研究解决的不仅是“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理”的问题、药物的体系问题,最终使该类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会说,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实际上就是“西药中药化”。不错,从过程来说,从现阶段来说,化学中药的研究,首先是借鉴现代医学应用化学药物的经验,将已经作为“西药”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中药特性和应用规律的研究。但从方法论来说,从历史的长远的角度来说,化学中药的研究不是“西药中药化”,一来化学物质入药,中医古已有之,二来我们不是等出现一个新西药就研究这个新西药并将其中药化,而是期望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化学中药研究的方法体系后,中医药学家会对那些尚未作西药用的化学物质的中药特性和应用规律进行研究,也可能根据中医应用的需要,用化学的方法去生产新的化学中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对化学药物的研究称之为“化学中药”研究。
……
    三、关于开展化学中药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理论上说,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的药物都是中药,那么,只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应用化学药物,化学药物成为中药就是不难理解的事;另一方面,在传统中药中,有植物药(如麻黄、桂枝)、动物药(如鹿茸、阿胶),也有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等,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或经人工加工的治疗疾病的物质,化学药物也是一类治疗疾病的物质,毫无疑问,此类药物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成为中医的常用药物,即中药。中药中除了植、动、矿物药外,理所当然应该有化学药物。
………
    我们将所讨论的命题限定在“化学中药研究”上。这样可以避开了西药与中药两个带有不同学科理论体系特征的事物的争论。在这一命题中,我们从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将化学物品作为一种防治疾病的物质来研究,更加直接地说,我们研究的是“西药”的原料而不是“西药”本身。举一个例子来说,面包和饺子都是用面粉做成的,若我们研究如何用面包做成饺子,恐怕是十分困难的,或者说是根本做不到的,但若我们研究用来做面包的面粉如何做成饺子,那应该说是可行的,至少是可以尝试并有望获得成功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以下几点是必须要说清楚的:
    1.化学物质入药(用作中药)自古有之。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原生态的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如石膏、雄黄、朱砂、岩盐等;另一种是采用人工提炼或人工合成等方法获取较纯的化学物质或新的化合物作为中药使用,如升丹、降丹、秋石、芒硝、西瓜霜、砒石、龙脑等。
    2.新物质入药在中医药发展史上从不间断。这里既包括中华民族本土不同疆域所产的植物、动物、矿物、化合物作为新的中药使用,同时也包括不少来自外埠的“舶来品”作为新的中药来使用。对于汉民族来说,其他民族的药用物质也是中药新的资源,………这些新增的品种和外来药物,肯定经过从无知到初知到熟知,从不能入药到个别的、局部的民间应用到众多的、广泛的行业应用的过程。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过程,肯定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种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整个中药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原创与吸收同化,不断创新和不断丰富的过程。
    3.化学药物入药已有了最初步的、但又极为重要的理论准备与实践探索。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为开展化学中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对化学药物之中药特性的认识。近二十多年来,众多学者知难而上,开展大量的“西药中用”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不仅对“西药中用”的研究模式、方法等进行了宏观的设计,而且还对阿司匹林、阿托品、头孢拉定、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心得安、吗丁啉、强的松、利血平、D860、抗抑郁药、钙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β-受体阻滞剂普萘罗尔等化学药物的中药属性进行了临床研究。这些可贵的探索,无疑为开展化学中药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4.极其重要的认识论上的问题,即物质的使用价值,不在于该物质的来源,而在于该物质自身的物质属性及应用该物质的认知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该物质的应用目的。中国人发明并广泛用来制鞭炮烟花的火药,外国人用来制造子弹;外国人常用来制作匕首和工艺品的犀角,中国人却用作清热凉血的良药。
    5.化学中药研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会也不可能像一些学者所称:“一名中医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绝对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2000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这样的观点有点过于理想化了。诚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依靠政府强大的科技引导,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这一研究,无疑会加快对化学药物中药属性的认识,探索出初步的可以指导中医临床的应用规律。但要使化学药物真正纳入中药的体系,真正成为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根据中医药理论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化学中药”,还有很多诸如政策法规、技术方法与规范等问题。因此,一不能急于求成,二不能因“西药传进中国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从张锡纯把阿司匹林当解表药加入汤剂开始,并不是没有人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应用过西药,但是至今阿司匹林也未被中药学概括到解表药类中去”,从而怀疑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可能性,因为个别人的觉悟和尝试与普遍的认同和共同实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5:57:28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呵呵,我的名字太男性化了,所以取个自觉比较女性化的笔名,不想还是被版主称为“先生”了。
13
发表于 2009-1-12 17:00:51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因为有名人效应,书可以畅销。
     作者以及邓铁涛忘记了取象比类与、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已经失败,难道以中医为参考系研究西医能够成功吗?邓铁涛先生舍弃阴阳五行学说创立新的五脏相关学说,得到1800万人民币科学研究经费,这是名人效应。这是他积极倡导纯中医的回报,而他自己的中医纯吗?!这是先造反,后招安,造反的目的是为招安作铺垫。
14
发表于 2009-1-12 18:05:02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下面引用由旻珺编辑2009/01/12 03:57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的名字太男性化了,所以取个自觉比较女性化的笔名,不想还是被版主称为“先生”了。
呵呵,对不起了,旻珺女士,我以前对来论坛交流的朋友都称先生了,谢谢介绍的内容。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7:45:10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嗯,谢谢大家诚心为作者出谋划策!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第一章  解表化学中药(节选)
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功效,治疗表证的化学药物,称为解表化学中药。
中医认为:风、寒、热、湿等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肺气不宣可导致表证。表证多在肺经与膀胱经,常见证型有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两类。风寒表证可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症;风热表证可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症。
本章所述的化学中药具有消除或减轻上述各种症状的作用。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贝诺酯等可用于发汗解表、祛风退热;双水杨酯、异丙安替比林、乙水杨胺等则可用于发散风热。在现代药物学中,主要归属解热、镇痛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Paracetamol
本品又名醋氨酚、扑热息痛、泰诺、Acetaminophen,为乙酰苯胺类药物,呈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分子式为C8H9NO2。
【性味归经】性温,味微苦、辛。归肺、肝、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退热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本品发汗解表作用良好,长于退热,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类似,为风寒表证之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的常用药;取其退热作用,风热表证发热明显者也可用。
2.用于风湿痹痛、偏头痛。本品有缓和的祛风止痛作用,可用于风湿痹证,如肢体关节疼痛以及偏头痛、头痛。也可用于癌性疼痛与手术后止痛。
【用法用量】口服:1次0.3~0.6g,1日0.6~0.8g。1日量不宜超过2g,疗程不宜超过10日。儿童12岁以下按每日1.5g/m2分次服,或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剂量。肌肉注射,1次0.15~0.25g。
【制剂】片剂:每片0.3g、0.5g;胶囊剂:每粒0.3g;咀嚼片:每片80mg;泡腾冲剂:每袋0.1g、0.5g;口服液:每支0.25g(10ml);栓剂:每粒0.15g、0.3g、0.6g;直肠给药:1次0.3~0.6g,1日1~2次;注射液:每支0.075g(1ml)、0.25g(2ml);凝胶剂:每支120mg(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者慎服;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
【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脸色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肝肾功能损害。
【备注】现代药物学将本品归为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
Aspirin
本品又名乙酰水杨酸、醋柳酸,为水杨酸类药物,呈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分子式为C9H8O4。
【性味归经】性温,味微酸、辛、苦;有小毒。归膀胱、心、肾经。
【功效】发汗解表,退热,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身疼。本品芳香疏散,功善发汗解表、祛风退热止痛,是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的常用药。取其退热作用,对于风热表证之发热重者,亦为适用。
2.用于风湿痹痛、牙痛、痛经等痛症。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性走窜,有较强的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作用,为治风湿痹痛、肌肉关节疼痛的常用药。因本品长于止痛,亦适用于牙痛、痛经等痛症。
3.用于胸痹心痛、中风、卒中。本品能温通血脉、行血散瘀,对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所致的胸痹心痛、中风、卒中等有预防与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用于外感发热:每次服0.3~0.6g,1日3次,需要时可4小时1次。直肠给药:1次0.3~0.6g,1日0.9~1.8g;儿童按年龄或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剂量。用于风湿痹痛:1次0.6~1g,1日3~4g;服时宜嚼碎,并可与制酸剂合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3个月为1疗程。小儿1日0.1g/kg,分3次服,前3天先服半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用于预防胸痹心痛与血瘀证,每日1次,每次75~150mg。
【制剂】片剂:每片0.05g、0.1g、0.2g、0.3g、0.5g;泡腾片:每片0.3g、0.5g;肠溶片(胶囊):每片(粒)40mg、0.15g、0.3g、0.5g;散剂:每袋0.1g、0.5g;栓剂:每粒0.1g、0.3g、0.45g、0.5g。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表证汗出者慎用。脾胃虚弱、肝肾不足、心气虚者、哺乳期妇女慎服,孕妇不宜用。
【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脘腹不适或疼痛、胃肠道溃疡、出血或穿孔、哮喘、隐疹,甚至高热、大汗、谵妄、神昏欲脱等。
【禁忌证】活动性溃疡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禁用;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维生素K缺乏、血小板缺乏症、血友病患者忌用;出现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者、出血体质者也应禁用。
【备注】现代药物学将本品归为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古代最初是从柳树和绣线菊中提取,19世纪始利用化学合成制取。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8:00:35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1/13 06:01pm 第 1 次编辑]

作者关于化学中药研究解问之一
    第一、提出化学中药研究,是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基本问题的洪潮下,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应用中医的方法论研究现代事物(包括现代自然环境、现代社会环境、现代人文环境等),从一个方面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第二、应用客观存在的物质或创造人类所需的物质来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研究的课题,中医学也不应也不会另外,因此,我们提出对普遍存在的化学物质作为中药应用的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一种学科责任,化学物质的中药属性及其中医药的功效表达与应用,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正如有位朋友所问: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指导医学的临床实践呢?寒凉属性能说明什么问题?如何用于临床?等等,都是必须正视和必须通过长期的研究去回答的问题。但倘若我们不提出这个命题,不以此引起从多学人对此的关注,又何来这样的问号?
18
发表于 2009-1-14 12:19:53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内容很丰富的,谢谢分享。
19
发表于 2009-1-14 18:43:35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谢谢分享
20
发表于 2009-1-14 20:52:31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值得学习与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3:48 , Processed in 0.10412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