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4:25: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3/13 02:10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需要大量临床实干者,也需要大批理论探索研究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莫嫌阳春白雪和者多寡,唯志一声长唳鹤鸣天际!
谢谢总版支持。是的,中医需要大量临床的实干家,也需要理论的探索,两者不可偏废,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因缘造化,各尽所能而已。
18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点穴与营卫
以点、戳、打、拿不同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脆快猛地运用功力,点击人体要害穴位,从截断敌方营卫之气,使气血闭塞不能流通,达到制服对手、保护自己的目的。
18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5:35: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卫气循行与子午流注的形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9-04 14:40:43
查看( 23229 ) / 评论( 0 )
--------------------------------------------------------------------------------
由于子午流注的组成理深义奥,各教材及文献又多言其使用原理而少论其形成原理,往往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子午流注针经》序中说:“非得《素》、《难》不传之秘,孰能至此哉?”但《针灸问对》却说:“此皆臆说,《素》、《难》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多矣”。于是,孰是孰非使人难辨,疑惑更增而不利于子午流注的发展。今从《内经》和《难经》出发,就卫气循行谈谈子午流注形成。
1          卫气循行与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
受《灵枢·禁服》“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始……”的影响,《子午流注针经》明确指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是“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卫气是从头向全身散行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的。如《灵枢·卫气行》说:“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颌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因此,它不是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很难从其循行中直接找出某一时刻卫气流注何经、何穴,故不能从卫气循行中直接得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
2          从《内经》和《难经》推导出子午流注的可能性
《灵枢·卫气行》认为针灸治疗应“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以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但是从卫气的运行中却不能直接找出某一时刻经气到达何经、何穴,于是,诚如《灵枢·卫气行》所言:“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可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象比类法则是古代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其原理利用天干、地支作演绎工具还可推导五行气运及气候、物候、历法等自然现象。受其哲学思想影响,在《内经》和《难经》中,取象比类法及阴阳、五行、干支普遍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取穴、刺法等方面的归纳演绎,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夏,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因此,在注重“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与重视时间医学“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难经·七十四难》)等思想影响下, 要达到《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的“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的按时取穴这一要求,利用阴阳五行及干支配合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等原理来推算出卫气某一时刻在何经、何穴是可能的,亦即据此而推导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是可能的,实践则证明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治疗确能提高临床疗效。
3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
在天干所主的甲、乙、丙……十日之周期规律运动中,因《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于是根据《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及天人相应原理可推出:甲日胆经值日,胆引气出,乙日肝经值日,肝引血行……。而要维持经脉正常的生理功能,经气必须保证阴阳的动态平衡。在按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相生渐旺的卫气循行过程中,因这一过程可视为阳长,阳长则阴消,故体现这, 一阴阳消长平衡的井穴开穴时间相应地,其干支组合应遵循阳进阴退这一原则:天干从甲向癸顺列,地支从亥向子倒排。由于《灵枢·卫气行》“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胆经属阳,故其井穴开穴时间必在阳时而不能用亥只能用戌。于是,胆经井穴窍阴的开穴时间为甲日甲戌时,肝经井穴大敦开穴时间为乙日乙酉时……。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五输穴乃全身腧穴精华所在,临床常用它调治全身病变,是人体经穴的缩影,对全身经穴有提纲挈要的作用。故子午流注的开穴就只取五输穴为主的特定穴而不遍取周身经穴。
由于卫气循行五十周于身是从头向全身散行的,不是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故开井穴后,余下的荥、输、经、合穴位虽应仍按相生关系开穴,但却不能在同一经脉中按相生关系开穴,必须在十二经脉中按经生经、穴生穴的相生关系来交叉开穴。于是得出: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穴陷谷……。
4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形成
在上述开穴中出现一个矛盾,即不能得出三焦、包络两经的开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三焦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只能通过三焦才能将人体最根本的气———根于肾的原气充沛于全身。《难经·三十八难》认为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六十八难》又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正义》则明确指出:“三焦为阳气之根,六腑属阳,其气皆三焦所出”,故可将三焦看成“阳气之父”而统领诸阳经经气运行。于是,每当阳时的第一个阳时阳气从三焦出发,历经诸阳经,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后,在最后一个阳时必须回到三焦经,这样才能保证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过程。同时,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包络为心主的宫城,有保护心脏不受外邪侵袭的功能并常代心受邪,故心包功能正常与否在血行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包络经与三焦经互为阴阳表里两经关系,由三焦主持气行亦证明包络经能主持血行而为“阴血之母”,卫气行过诸阴经后亦应回到包络经。最后,十二经脉中独三焦、包络两经不具五行属性也说明其位独尊而主持气血运行。
在日周期规律运动中,因天干为十,地支十二,相配后每日时辰中,阳时的时干起于甲而以甲结束,起于丙而以丙结束……,阴时起于乙则以乙结束,起于丁则以丁结束……,即一日中最后一个阳时的时干与第一个阳时的时干相同,最后一个阴时的时干与第一个阴时的时干相同,故谓之日干重见。此时一日已毕,卫气运行一天完成一个循环周期当返回三焦经或包络经;卫气回到三焦经称气纳三焦,阴血回归包络经叫做血纳包络;《子午流注针经》在此时将三焦经或包络经五输穴和原穴全开。
《难经·六十六难》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乃三焦原气与十二经脉经气交通之处,取十二经原穴亦即取三焦之原气。输穴在五行属土,土载万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难经集注》虞注:“输者,法土应脾”。由于原穴与三焦原气相通,输穴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土相应,原气为经气之本,脾土为气血之本,故开输穴时同开值日经原穴,同气相求耳。因经气流经输穴时,取有返回根本,归于原始处之义,故曰返本还原。这样,就形成了子午流注纳甲法。
5          养子时刻取穴法的形成
《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干支组合可大可小,可代表年,也可代表月或日乃至时。于是,将纳甲法中甲日的开穴看成是甲时的开穴,乙日的开穴当作乙时的开穴……,又形成了子午流注养子时刻取穴法。
6          用卫气循行推导纳甲法的根据
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来按时取穴的一种方法。在经脉内流注的物质是营气和血,卫气则在脉外营周不休,为什么不根据营血的循行来推导子午流注纳甲法而独选中卫气的循行?《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故有营属阴,卫为阳之说。而《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干纪天气故为阳,地支纪地气而为阴。于是乃用阴阳属性相同的营气流注演算纳支法而以卫气循行推导纳甲法。
http://www.jzjk.cn/?uid-125-action-viewspace-itemid-1095
184
发表于 2009-3-13 15:46: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响应王不留行周先生的倡议,营卫对人体重要的调节作用,与经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网络调节系统,值得研究.
18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5:4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3 03:52pm 第 1 次编辑]

搜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可以做为我卫气循行文章的补充
卫气散行
内经博士研究生  高嘉骏
      指导老师  王洪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就卫气在人体之中的散行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卫气散行,主要是指以络脉与膜原为主要循行途径的卫气而言,并且认为此一部分的卫气,不单只有散而不收,持续布散于外的活动特点,同时还应该具有循环往复,即“散而可收”的一方面
  
关键词:《内经》卫气 散行 膜原 络脉
  
《内经》关于卫气运行路线历来存有争议,现今比较公认的运行方式为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所提出的:“①与营气俱行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③不参与上述循环而散行”。前二类都有其固定的运行途经,或循经脉而行或循行于五脏,一般多将其视为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而惟独“散行”一说,叙述较为简略,似乎仍留有值得探寻的余地。由于散行,是指部份相对于循于主体线路的卫气而言,因此本篇通过对卫气散行线路的初步理解,分别就膜原与络脉的关系,散行的特点以及循行规律进行探讨。
1 对卫气散行线路的初步理解
营卫之气在人体中的循行虽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是以《灵枢·卫气》所言:“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就是说,无论卫气在人体之中的循行路线为何,都是以营卫相互灌渗,卫中有营,营中有卫,营卫相随,周于全身。《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对于卫气主体线路的记述主要有二: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⑵与营气相随,同周共度。即“循十二经之序,或二十八脉之序循环之”,以营气循环线路为主干的循行方式。由于此二类循行线路,在经文中都有相对明确的记载,并且都有着相对固定循行于经脉或五脏的路径,因此将之称为卫气循行的主体线路。就卫气主体线路来看:在第一种循行中,卫气在白昼主要是围绕着足手三阳经进行循行。《灵枢·卫气行》中,以“散”、“别”此种与络脉相关的方式,间接的叙述了手三阳经在手掌部位彼此沟通联系的通路,突出络脉对于循行的重要性;夜间卫气,周于五脏,其间虽有经脉与之相连互通,然而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九·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更是明确指出卫气:“夜行于五脏募原之内”,突出卫气与膜原之间亦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次,在第二种循行中所云,二十八脉中的蹻脉,其为正经之别,有阴阳之分,左右则当为四条经脉,《灵枢·脉度》释曰:“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故男子以阳蹻为经,阴蹻为络;女子以阴蹻为经,阳蹻为络。计数者为经脉,包括在二十八脉之中;不计数者为络脉,排除在二十八脉之外。络脉之中虽亦有营气,然而实际上《内经》并未将其纳入主体的循行体系之中,因此与营气相随而行的卫气也自然被排除于二十八脉的主体路线之外。
由此可知,所谓卫气的散行,实际上是指以络脉与膜原为主要循行途径的卫气而言。然而由于络脉多作为附属于经脉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故而被排除于经脉的主体循环系统之外,以致对其循行的认识偏于简略。而“膜原”及其所构成之空隙部位“肓”,虽说也是卫气发挥其生理功能的通道之一,但是由于传统对其定位的不明确而常被忽视。因此,如何理解络脉与膜原在卫气散行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探索卫气在人体中循行路线的整体认识,体现营卫之气,阴阳相随,相互交贯,围绕环周,循环往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 膜原与络脉的关系
膜原与络脉虽分属两类不同的系统,然而彼此之间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分述如下:
2.1膜络相依,相辅相成。所谓膜络相依,是指膜原与络脉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膜”,《说文》言其为:“肉间脉膜也”。言其“肉间”知膜居肌肉之间,言其“脉膜”知膜中有血脉之分布,说明了古人认为“膜”乃是存在于肌肉之间并有血脉行于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诸卒痛》曰:“膜,筋膜也”,《类经·疾病类·痿证》:“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纷),血气必繁,故谓之膜原,亦谓之脂膜”,指出膜原的实质即为人体内的筋膜、脂膜。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鼻衄》指出:“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也说明了络脉“依附”于膜原之中,两者之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由于二者之间紧密相连,一方面络脉通过其渗贯气血之功,对膜原进行濡养。另一方面膜原亦如明·张介宾在《素问·痿论》注中所言:“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通过其“屏障”、“幕覆”的功能,以屏障络脉之气血,藏护保卫络脉。膜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络脉气血运行的通畅。由于膜络相连,故此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膜原屏障络脉,络脉主运行气血,若邪气侵袭,络脉之气血运行涩滞,小络之血不能入于大经,郁于膜原,日久就会导致积块病的发生。而《素问·腹中论》所载之“伏梁”病之“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在病位与病机上,似乎也与此相关。
2.2通行卫气,交通表里。“膜原内通脏腑,外达肌腠,处一身半表半里,是人体内相互联系并且广泛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胸腹、腠理之间,及其空隙之处的一个筋膜状组织结构” [1]。也就是说,膜原实际上是筋膜及其所构成间隙所共同组成的结构。膜原所构成之空隙部位称之为“肓”,又称“肓膜”[2],“为皮肤、分肉与脏腑之间隔,共同构成的彼此相连,相互贯通的空隙”,更是“卫气循行的通道之一” [2]。络脉别出于经脉,其气与经相通,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者”。说明营卫之气通过络脉,滋养周身,对于维持表里气机的平衡协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其功能的体现更是以孙络尤为明显,故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气穴论》:“盖大络之血气,外出于皮肤而与孙络相遇,是以脉外之卫、脉内之营,相交于孙络皮肤之间,是孙络外通于皮肤,内通于经脉,以通营卫者”,一方面说明了孙络对于皮肤与经脉之间营卫之气的相互贯通,同时由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更进一步证明了络脉实际上也是为其赖以循行并且发挥其生理效应的重要通行线路。在病理上,《灵枢·胀论》认为“胀”病,乃是由于卫气运行失常,气聚于无形之气分,以致撑胀于“脏腑之外”,空廓之中,内则“排脏腑而郭胸胁”,外则“胀皮肤”的一类疾病,该篇所涉及的相关疾病包含了“脉胀”、“五脏胀”与“六腑胀”,皆为卫气聚于肉肓之中不得散所致之疾病。故此一旦肓膜之卫气不得入于络脉,便会逆而撑胀于脏腑之外,空廓之中,皮肤之间,导致《灵枢·胀论》所述“脉胀”、“五脏胀”与“六腑胀”的一类疾病的发生。
由于膜原与络脉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络脉以其渗贯气血之功,以濡养膜原。而膜原以其“屏障”、“幕覆”的作用,一方面藏护保卫络脉,同时保证络脉气血运行的通畅,而从属于膜原的“肓”更是卫气通行的正常循行通道之一。共同形成了一个以膜原为载体,络脉为路径,肓膜为通道的循行系统,其中尤以络脉运行营卫气血之功,为其发挥生理效应的中心。为联系皮肤、分肉、腠理、经脉、脏腑,表里气机的交通以及营卫之气相互的贯通与循行,提供其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通道。
http://jerryyt.spaces.live.com/blog/cns!C2AA44419278381C!8881.entry
186
发表于 2009-3-13 15:53: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4/03/13 04:53pm 发表的内容:
论卫气为百病母
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出自于《灵枢·禁服》篇,原文如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调诸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卫 ...
七情失调,病由营卫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综合上面所述的这段经文,《内经》论述九气致病机理时明确提到“营卫”的就有三处,其余所论通过上下文推测也主要指的营卫之气。可见七情失调也是通过影响营卫功能而发病的。
今日西方研究已證實
七情是所謂未完全處理的神經傳導物質累積造成
首先關係到的是經絡
先生要研究
西方的相關文獻也要收集才是
187
发表于 2009-3-13 16:00: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3/13 02:48pm 发表的内容:
点穴与营卫
以点、戳、打、拿不同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脆快猛地运用功力,点击人体要害穴位,从截断敌方营卫之气,使气血闭塞不能流通,达到制服对手、保护自己的目的。
點穴也可治病呢?
18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6:1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3 04:35pm 第 1 次编辑]


3.2营卫相随,阴阳相贯。由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散行的卫气,禀其慓疾之性,不按昼阳、夜阴,也不以十二经为循行路线运行,而是循着膜原之中的络脉,与脉内营气相互随行,相互贯通,其入于脉则为营,出于脉则为卫,二者相互感应、交会、贯通。《灵枢·邪客篇》:“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急,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经脉》:“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素问·痹论》:“卫者……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说明此一部分的卫气与主体线路的区别在于:首先膜原中的卫气,并非按十二经循行之,而是循四末、皮肤、分肉、脏腑运行,具有自成体系的循行路线;其次,运行的方式并非是按“昼阳、夜阴运行”,而是通过络脉持续“不休”地充盈于四末、分肉、皮肤、胸腹之中,布散于全身,具有独特的活动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持续不休并非只指卫气毫无限度的布散于外,实际上卫气通过腠理与玄府的调控作用,也不断将布散于外卫气进行一定限度的控制,以维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如若不然就会出现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的一类疾病。因此散行的卫气不仅只有“散而不收”一种形式,同时还有散而可收的一方面;其三,由于卫气无时无刻持续充盈于膜原之中,因此对于机体所发生的各种应激情况,具有快速而直接的反应。
4 小结
《素问·玉版论要》:“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说明人体中一切的事物,都必须沿着一定轨道进行不停的、有规律的、有限度的运转,一旦违背或逆转了正常的运行,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生机。通过对于膜原与络脉之间关系以及卫气散行规律的探讨,不难看出,所谓卫气散行不仅为“散而不收”的“既不循于十二经,也不按昼阳、夜阴运行”,“循皮肤、分肉、肓膜、胸腹不受约束行全身” [3]而言。实际上还应该包含了相对于主体路线为循行途径,并且与络脉以及膜原关系尤为密切的卫气。卫气在皮肤、分肉、肓膜、胸腹之间,通过以膜原为载体,络脉为路径,肓膜为通道自成体系的循行路线,一方面通过玄府与腠理的调控作用,使卫气有限度的布散于外,一方面通过脉内外营卫之气的相互交会与融合,络脉的行有逆顺、循行往复,使卫气循着相应的轨迹,为联系皮肤、分肉、腠理、经脉、脏腑,表里气机的交通以及营卫之气相互的贯通与循行,使卫气“散而可收”,共同完成卫气“温分肉”,以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充皮肤,肥腠理”,构成机体抗御外邪的首要屏障;“司开阖”,司玄府之开合,以调节体内外环境阴阳的平衡。就此观之,似乎更能体现卫者“围绕环周而守卫”[4]之意。
  
参考文献
[1]高嘉骏. 膜原部位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14~16
[2]高嘉骏. 内经肓义探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4):237~239
[3]王洪图主编.内经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115
[4]王洪图总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1106~1108
  
作者简介:高嘉骏,男,31岁,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博士研究生

18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3/13 03:53pm 发表的内容:
七情失调,病由营卫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 ...
谢谢提醒。
营卫的意义这么难以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呵呵
190
发表于 2009-3-13 16:35: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诚邀有志于营卫学说研究的同志者加盟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3/13 04:24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提醒。
营卫的意义这么难以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呵呵
营卫的意义本來沒這麼難理解
是先生企圖去擴大解釋
是先生的解釋難以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7 01:00 , Processed in 0.0854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