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请教我想学习中医养生 [打印本页]

作者: weed    时间: 2009-4-30 22:30
标题: [原创请教我想学习中医养生
请教我想学习中医养生具体不知道怎么开始,对于中医基础不了解,哪位尊者可指教一二呢?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09-4-30 22:50
标题: [原创请教我想学习中医养生
本论坛·中医初涉栏目有我的“学习和应用中医的一些体会——兼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一文,可供先生参考。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5-1 00:01
标题: [原创请教我想学习中医养生
下面引用由weed2009/04/30 10:30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我想学习中医养生具体不知道怎么开始,对于中医基础不了解,哪位尊者可指教一二呢?
编辑词条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5月01日 00:02am 时添加 -=-=-=-=-
中医养生学精华【正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卖家:iasmq001  一口价
32.00 5.00  广西桂林
中医养生康复系列丛书 中医养生学 95品 上海中医学院 压膜2073
卖家:清水书城  一口价
20.00 5.00  山东济南
中医养生学 汉英双语教材
卖家:杰出图书网  一口价
51.00 8.60  北京
中医养生学 汉英双语教材
卖家:医学图书城  一口价
51.00 0.00  北京
中医养生学
卖家:文海图书  一口价
51.00 10.80  北京
中医养生学精华|6049768
卖家:中央书店  一口价
31.92 5.00  黑龙江哈尔滨
《中医养生学》 王玉川 主编 上海科学
卖家:浩然斋主  一口价
15.00 5.00  江苏淮安
正版:中医养生学 (刘占文)人民卫生出版社
卖家:梅梅正版书店  一口价
53.00 8.00  北京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5月01日 00:03am 时添加 -=-=-=-=-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008-07-20 10:48:41)标签:健康   分类:中医养生知识
   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老子、庄子一派提出“归真返朴”、“清净无为”的养生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例如:《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庄子·刻意篇》说:“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里包括两方面养生的方法:一是充分认识到吸纳新鲜空气,吐出废浊之气,才能维持生命,保健延年(此即吐纳、气功);一是提倡运动,可以加强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各方面的机能(此即导引、按摩)。庄子所谓的“熊经鸟申”,向来没有实证。幸运的是,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导引图,描绘了四十多个姿势的图象,内中的“熊泾”(显见系熊经之抄讹)、“鹞背”(可能与鸟申同属一类),可以引为借鉴。此图中有一图,题为“信”上文已看不清,有人认为信即伸,其上应鸟字。但其图明为兽形,实不敢苟同。
    管子认为“精”是气的物质基础,是人生命之源泉,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如《管子·内业篇》:“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此外,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即节欲存精是也。《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如《尽数篇》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老、庄主张“静”以养神可以长生;吕不韦却主张动,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肿、为风;处耳则为锔、为聋;处目则为蠛、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吕氏还指出气不宣达与血脉壅塞都是不能长寿的原因,所以“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以外,子华子也是主动的,他认为:“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孔子则主张要动静结合,如《孔子家语》载:“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
    此外,诸子还都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例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但老庄是主张消极的顺乎自然的;管子则主张主动的与自然相适应,如《管子·五行篇》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至于荀子,则更积极地主张改造自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
    先秦诸子的养生思想与实践,到了《内经》可谓来了一个大总结,它从医学的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内经》对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有很精妙的观察与概括;对衰老、变老的机理,有很确实的认识;还明确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预防病变、保健延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内经》对于养生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防病、防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侵袭。《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是比较全面的概括。《四气调神大论》中,则更具体地阐述了四季的不同养生方法。此外,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术,如《异法方宜论》的导引、按蹻等。《内经》的理论,对后世影像很大;历代的养生著作,多数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后汉时期: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因而,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术的方士和得到的神仙,道家也得到很大发展,以后更益以佛家。于是,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就拿《汉书·艺文志》来说,把医书列为方技类、下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前两种合计18家,400多卷;后两种其数相若,可见当时影像之大。当然,这些书今日所见甚少;而且,我们也不能抱一概否认的态度,而要提倡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发掘其中的宝藏。
    张仲景不但是个临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他曾抨击那些平时不注意摄养身体的人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救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至于具体的养生原则,他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曾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导引、吐纳”、“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以及“饮食禁忌”等等,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华佗不但是个一专多能的外科专家,他对养生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他主张积极的体育锻炼,认为是却病延年的重要途径。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他根据古导引法,创造出“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华佗坚持作五禽戏,“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吴普仿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师徒二人,都是养生有道的光辉范例。
    东汉时王充在《论衡》中也有养生专论,并已有寿命与遗传有关的创见:“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所谓禀气,即先天的禀赋,应与现代的遗传有关。
    两晋至隋唐,佛、道两教盛行,也影像到医学。有些医学家,其实也就是道家,如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等。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与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都是养生学的重要著作。上层阶层炼丹、服石的遗毒,直至明代还时有兴者。对于神仙迷信之说,当时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张华《博物志》即用实例来揭穿方士的骗术,否定得道成仙之说,并提倡确有实据的长寿老人的长寿经验。嵇康《养生论》中婉转地提出神仙是不可学得的,主张从实际出发进行养生(如弃厚味、服补药、饮清泉、浴阳光、节色欲等)。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以自己亲身经历教育后代不要学神仙,而要“爱其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温、禁忌食欲,将饵药物”,便可“遂其所禀,不为夭折”。
    唐·孙思邈虽然受佛、道二教的影响,但他毕竟是临床医学家,所以他养生的主导思想仍是实事求是的。他本着“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丐可行”以及“易则易行,简则易从”的原则,对养生之道作了具体详尽而又通俗的论述,叫人一看就会,而不似老庄之学那样虚无缥缈。他既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既提倡食疗,又主张药治;既要求简朴,又注意卫生;既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不但衣、食、住、行都谈到了,还专题讨论了老年保健;不但养生,而且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孙氏养生有道,并且身体力行,据说活到一百零二岁(有的考据认为百廿岁)。孙氏著作中有关的养生资料,是唐以前和他自己经验的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后,附有《孙真人养生法》节文一卷;今存的文献还有《唐孙思邈卫生歌》和《摄养枕中方》两种,《千金》食治篇与养性篇,也有单独梓行者。
    至今尚存的养生学专著,以这一时期为最早,有晋·许逊《灵剑子》、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隋·巢元方《巢源补养宣导法》、唐·司马承祯《天隐子养生书》、唐·施肩吾(栖真子)《养生辨疑诀》、唐·王焘《外台辑养生导引法》等,共十一种。其书佚存目者,尚有张湛《养生集要》、王仲丘《养生纂录》、高福《摄生录》、郭霁《摄生经》、斐煜《延寿赤书》、郑景岫《四时养生论》、穆殷《四气摄生论》等7种。
    3.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刘河间在《原道论》中,强调气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他认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指出当时常用的养生法如调息、导引、内视、咽津等,其机理在于调气、定气、守气、交气,起灌五脏和阴阳的作用。李东垣一本刘河间对气的重视,因人体之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以在论养生时特别提出《脾胃将理法》。朱丹溪改弦易辙,强调阴精对人体的作用,认为人之一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在治病与养生上都以滋阴为主。朱氏认为随着年龄增大,其阴更衰;故老年病,更多由阴虚造成。由于对阴精的重视,朱氏特别强调节欲,提倡晚婚,著有《色欲箴》;还有《茹淡论》,主张老人饮食清淡,避免因“厚味”助“阴火而致毒”。金元四家以外,严用和倡“补脾不如补肾之说”,认为“肾气若壮,丹田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均见《养生方》)。严氏补肾之说,为后世广泛运用补肾法抗衰老,防治老年病和其他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一时期的养生著作,今存者计有宋朝的11种:李昉《太平御览·养生篇》、周守忠的《养生类纂》和《养生月览》、佚名的《养生秘录》、蒲虔贯《保生要录》、姜蜕《养生月录》、韦行规《保生月录》、愚谷老人《延寿第一绅言》、赵希鹄《调燮类编》、陈直《养生奉亲录》。这一时期的文人学士对养生学也很重视,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等(见《苏沈良方》)见重于时;其他如马永卿《攋真子·论养生》、陆游《养生诗》等。
    元朝的养生专著,共有七种:丘处机(长春子)《摄生消息论》、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王珪(洞虚子)《泰定养生主论》、汪汝懋《山居四要》、瞿佑《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忽思慧《饮膳正要》。其中,《泰定养生主论》从幼年就开始注意养生,自幼及壮至老调摄有序,与今日所知变老过程是在老年到来以前很早就开始的论点暗合,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一些子集以至笔记文学中,也散见许多养生的文章。如宋·任元受、初虞世《老学庵笔记》中,有很多专治老年病的自疗。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由于养生学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专著比较多,医学家中高龄的也比较多,前述80岁以上的中医107人中,明代即占86人。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因年代较近,大多今日尚有存者。仅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即有六十来种,以冷谦《修龄要旨》、万全(密斋)《养生四要》、高濂《遵生八笺》、胡文涣《养生集览》、李士材《颐生微论》、龚廷贤《寿世保元》、《正统道藏养生书选录十六种》、《洪缏集刊养生书六种》、《格致丛书·养生书选录十二种》、《夷门广牍·养生书选录三种》等比较重要。
    明代有些颇具影响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其实并不在养生专著之中。例如:李梃《保养说》力驳佛道二家唯心的养生说,认为《内经》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精神内守”是保养的正宗,提出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寡言语等切实可行的养生法。张景岳在《类经》“摄生”类中汇集了《内经》的论述并加阐发。他自己的创见则集中地见于《治形论》,他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消极厌食人生观,辨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认为形是神和生命的物质基础。因而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张氏以前的养生家多重养神,从未响亮地提出“养形”过,张氏此论确为创见。其实,张氏的养形还是重在精血,认为“精血即形也”。张氏常用温补药以养精血,成为继薛立斋之后地温补派首领。所创左归饮、右归饮,就是一补阳精,一补阴精,是防治老年病常用的名方。赵献可继承薛立斋、孙一奎之说,突出地发挥了命门的学说。他提出:“余所以谆谆必欲明此论者,欲世之养生者、治病者均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赵氏对许多病都用水火阴阳来概括,治疗则以六位丸、八味丸为主方。李士材的论点比较全面,他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分水火论治,后天分饮食、老倦论治。明末汪绮石《理虚元鉴》所称的虚劳,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老年病在内。他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在防治方面,提出六节、八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等理论,确有很大的防病治病、抗老保健的意义。六节以七情内伤为主:“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八防以六淫外感为主:“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明代还有两个御医,龚廷贤和龚居中,对养生学也有一定贡献。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不但有许多前人的养生理论,而且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并把重要者编成口诀,所以流传较广。他还写了《衰老论》,对变老的原因作了专题研究。龚居中著有《万寿丹书》,分延龄、安养、饮食三篇,亦颇多发挥之处。
    清代的养生学没有很大发展。有关著作大约有六十多种,以曹慈山《老老恒言》、汤灏《保生编》、叶志先《颐身集》等较重要。非专著的养生论述,要以徐灵胎与叶天士最为重要。徐灵胎虽是崇古尊经的学者,但在寿命问题上却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寿命在受生之时已有“定分”,这定分就是元气。寿命的长短决定于元气的盛衰,所以强调“谨护元气”是养生、治病首先要注意的事。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三百多例老年病的治验,并提出中年以“阳明脉衰”为主,六十以后以“肾虚”为主。叶天士对一些老年病的病机,常有精到的阐发。如认为老年中风是“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制”、“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并据此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的著名论点。对一些老年病的治疗,除着重阳明与肾以外,提出“久病入络”的新理论,为老年病开拓了活血化瘀的治疗途径。养生方面,他认为“颐养功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还特别强调戒烟酒。
    曹慈山(廷栋)的《老老恒言》根据自己的长寿经验,并参阅三百余家有关养生的著作,从日常生活琐事、衣食住行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还根据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编制了粥谱,以“备老年之颐养”,各种粥有百种之多,既有平时保健之粥,又有病时治疾之粥,可谓集粥之大成。
    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有关著作虽也有六十来种,多属陈陈相因之论,已成强弩之末了。至此,我国现存有关养生的著作共两百多种。到金元为止仅29种,明以后有一百八十多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国际上老年学蓬勃兴起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的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也承中医养生学的余烈,得到很大发展。展望新世纪的宏伟目标,深信中医养生学必将更加受到重视。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5月01日 00:09am 时添加 -=-=-=-=-
http://www.100md.com/index/0L/z1/18/————连接————   编写说明
   中医养生学.doc
  
上篇 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第一节 上古时期
   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第一节 生命
   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篇 常用的养生方法
   第五章 精神养生
   第五章.第一节 情志变化
   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第六章.第一节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第七章.第一节 起居有常
   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第八章 睡眠养生
   第八章.第一节 睡眠的生理
   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第九章 饮食养生
   第九章.第一节 饮食养生的作用
   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第十章.第一节 房事养生教育的重要性
   第十章.第一节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第十章.第一节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第十章.第一节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第十章.第一节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第十章.第一节第六节 房事禁忌
   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第十一章.第一节 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第十二章.第一节 娱乐养生的意义
   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2) 旅游
   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3) 花木、垂钓
   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第十三章.第一节 浴身保健的分类
   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第十四章.第一节 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及异同
   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第十五章.第一节 药物养生的机理
   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第十五章.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下篇 审因施养
   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第十六章.第一节 胎孕保健
   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第十七章.第一节 体质学说与养生
   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第十八章.第一节 口腔保健
   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第十九章.第一节 因时养生的原则
   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第二十章.第一节 区域划分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5月01日 00:12am 时添加 -=-=-=-=-
以上内容均搜索自————百度————更多内容请进一步上网搜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