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理论评述 [打印本页]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5 03:01
标题: 中医理论评述
1、中医理论来源探索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题目。有人总结有以下几种可能:
1)临床经验总结。这是官方的说法。但是我觉得有些弄反了。因为不是中医在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才总结的中医基础理论而是中医基础理论出现后指导了中医临床几千年之久。这个几千年至少有三千年。
2)古代哲学。因为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很多古代哲学的内容(阴阳五行八卦)所以才有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来自于古代哲学。这里首先要了解是先有医学理论还是先有哲学。显然是先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商末)后有的古代哲学(春秋战国)。因此中医基础理论不可能来源于古代哲学。古代哲学只能是后加进来的。
3)外星人说。首先外星人的说法有些玄幻。即便是有外星人移民地球也是在晚期智人时期(一万至五万年前)。中医基础理论是在三千年前的事情。这是一个不靠谱的说法。
4)医学实验说。在商朝末年,姬昌组织了一个较大型的医学研究团队。通过很多原始的医学实验研究和统计建立了一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这些内容需要有的条件是:(1)经验医学的基本成熟;(2)文化发展的较高程度(文字、数学、科技等);(3)经济实力;(4)行政权力;(5)专业人才。可以认为姬昌具备以上的基本条件。
2、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评价
理论又称学说或学说理论。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按照已有的实证知识、经验、事实、法则、认知以及经过验证的假说,经过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总结。中医基础理论的产生符合第4种说法。
3、中医基础理论的价值
来自于医学实验和统计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最基本价值就是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具体来讲就是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至于说理的广告效应还在其次。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可以治疗医生没有经历过的疾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没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就只能蒙治或不治那些没经历过的疾病。
4、中医基础理论的局限性
中国的医学理论有两大流派。其一是来自于医学实验的医经派;其二是来自于方药使用经验总结的经方派。由于用途不同就会有较大的理论差异。后人有把两派理论混合的趋势。仅就流派的差异就存在着很大的理论局限性。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也有很多的不完整性。其实这是符合理论需要不断补充完善以便更加接近真理特点的。
5、中医基础理论有错误
任何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或出现错误的情况。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一样。由于实验的条件限制,得出的结果会有不同的解读。解读错误不可避免。知错不改,保守固执是不对的。例如刺激井穴诱发的感传都是向心的。其实是向心和离心双向传导的。由于人为的忽略了离心的部分就导致经脉都是向心的错误了。
6、中医基础理论是假说
假说就不是真理。当然所有的理论也都是假说。差别只在接近真理的程度不同而已。用假说而不用真理的原因就是时刻提醒着人们理论是需要不断完善的。那种把假说当作圣经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错误的假说剔除,把基本正确的假说搞的更接近真理。《内经》是经典不错,《内经》不完整是事实,《内经》有错也是事实。重复《内经》医学实验,补充《内经》的缺失内容,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科技水平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5 03:20
作为一种假说或理论需要有一个整体的逻辑体系。中医基础理论在这一点上较差。尤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更差。因为编教材的专家们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他们仅仅是在局部章节中具有统一的逻辑性,而在整体上就各自为政了。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文献汇编式的教材。最好的教材应当是一个逻辑格式贯通所有章节,丝丝入扣。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就是在逻辑上不统一的最大表现。近年来有些人把用药的气化理论用于穴位理论(穴性),讲的内容云山雾罩的就是不实用。其实系统的逻辑性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需要重新做实验,做统计,做研究。在暂时不能统一的情况下也要做到在局部或专科方面的一致性。硬性的混合是错误的。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不通就保持原状。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5 05:35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4-6-24 19:20
作为一种假说或理论需要有一个整体的逻辑体系。中医基础理论在这一点上较差。尤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更 ...

你认为的标准?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5 05:48
我的标准是望闻问切,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触摸到的客观规律,就是实践认知感觉的客观规律。人的科学知识水平不同,认知感觉到的客观规律也不同,有人认为是臆想的,有人认为有错误,有人认为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认知能力与科学知识水平有关。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5 06:02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4-6-24 22:05 编辑

看看内经王冰叙:“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自己学的科学知识就没有,内经在“言大道也”自己也看不懂,内经言大道你说是臆想的有错误,自己没有错误。每天看到自己的身体不知道言大道,言大道乃理学也。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5 06:09
看看王冰叙:“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5 06:19
中医四诊可以验证中医的基础理论,但是很难建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指导四诊结构的建立。例如:
1)脉诊就是建立在经脉理论基础上的。脉诊诊的不是脏腑而是经脉。
2)舌诊也是建立在经脉理论上的。舌诊诊的是经脉。
3)穴位的切诊也是建立在经脉理论上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5 06:43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4-6-24 22:19
中医四诊可以验证中医的基础理论,但是很难建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指导四诊结构的建立。例如: ...

四诊是基本的实验方法,经脉是什么?你看到了经脉不知道是经脉,比如你看到了身体的形态,不知道有经脉,脉诊不仅诊断经脉,还诊断五藏六府,舌诊诊断的是五色五形,切诊诊断的是刚柔,这些就是大道,直接就是中医理论体系。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5 09:27
因为医学流派的不同对经典的解读就会不同。不过再有不同也逃不过重复古人医学实验的验证。毕竟读经典和做经典的感受差异太大。为什么中医的脏腑与现代的脏腑功能有差异?因为古代的脏腑指的是脏腑经脉,离开了经脉解释心肾不交是解释不通的。心经与肾经的交接地点在心尖。如果从解剖的角度讲的话,心脏与肾脏并无直接的关联。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5 10:10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用的是解剖学基础上的生理学方法,四诊研究用的是生理学基础之上的病理学研究方法。他们研究的目的明显不同。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5 11:34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4-6-25 01:27
因为医学流派的不同对经典的解读就会不同。不过再有不同也逃不过重复古人医学实验的验证。毕竟读经典和做经 ...

与流派没有任何关系,与认知的规律有关,中医理论认知的是大道,你认知的不是大道。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5 12:15
医经派和经方派对气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
医经派的气指与经脉有直接关联的气。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运行经脉中的血液。
经方派的气就很庞杂。包括元气、宗气、脏腑之气、阴阳之气、先天和后天之气等。
一个名词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处理方法。原因何在?我觉得通过经脉实验认知的气只能是经气;通过经验认知的气就会多种多样。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盲人摸象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6 02:43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个事的解剖基础何在?如果用现代脏腑理论是很难解释得通的。似乎只有心和肺有直接的联系(肺动脉和肺静脉),其他的脏腑就找不到什么了。在临床中发现肺的确与其他的脏腑有关联,就是找不到具体的联系途径。
万幸的是我做内脏经脉感传的时候发现:肺是一个经脉全息的器官。其中肺经和大肠经是可以到肺脏的所有区域,其他的十条经脉各自分布在对应的三级支气管和小叶中。实际上肺脏对应的经脉有十五条(十七经脉缺任脉和督脉)。不仅是肺是经脉全息的,胃也是经脉全息的(有强弱的差别)。这是通过经脉感传实验得出的结论。此结论提供了上述经文的解剖基础。以往对脏腑的经脉分布有少量记载,但是具体的情况就比较模糊。例如心脏的经脉有六条: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脾经和肾经。具体分布就没有了。如果了解到具体的经脉分布情况,在治疗心脏疾病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了。精度不够是因为古代研究经脉的水平较低,今后可以提高精度。这次新冠肺炎在照片中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是在胃经分布的肺小叶比较多见。因此在病机上体现出胃寒的情况。中医基础理论很重要,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6 05:44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文言文知识来说,肺,名词,名词转动词,就是肺的运动。从王冰叙:“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道,运动轨迹。再说解剖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只有肺的形态运动轨迹,内经这句话是围绕主题“言大道”而写的。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7 03:23
解读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之广泛无出其右。即便是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它的运用(注:是潜移默化的运用。例如阴性阳性)。具体的内容或律条有很多,都是在医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对立统一说、虚实说、表里说、寒热说、方位说、气血说等。在临床中阴阳学说的符合率在90%以上。不过也不是绝对的100%。有例外的情况存在。例如半表半里、瘀血证、外伤、骨折、脱位、阴阳或表里同病、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中毒、日光灼伤、冻伤、溺水等。医疗不必穷究其理,但求见效。在《脉要精微论》中右寸脉的脾(经)和胃(经)就与其他表里经脉的排列位置颠倒了。就阴阳规律来讲有可能是抄错了。但是古人没改,今人也没改。重复脉诊寸关尺诱发的经脉感传实验发现《内经》没抄错。因为实验结果就是这样,改就错了。在医学领域实事求是是最正确的做法,为了规律而人为的改动实验结果会害死病人也害了医生自己。这不仅是古人的科学原则也是今人的科学原则。编造论文数据是可耻的。但是不能因为有中医人编造数据就认为中医人都编造数据。其实即便是在国外的医学科研机构也是有编造数据的情况。我相信大部分的中西医科研人员都是有科学原则的。我认为今后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阳学说值得保留。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7 04:57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文言文知识:.....者,....也。就是定语,肯定句,说白了就是定义,天,时间;地,作用面;道,运动轨迹,这些都是名词,依据文言文知识名词转动词,翻译:阴阳是时间运动与作用面运动的运动轨迹。中医理论教材说是哲学,是对立统一,显然定义不同,用左为阳右为阴,人体的左右对立吗?人体的左右事实上是对称,有边界,这些物理性质是存在的,事实证明中医理论教材是错误的,内经的阴阳定义是有客观规律依据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7 07:02
基础科学知识就是认知辨别客观规律的工具,工具就不知道,如何用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客观规律存在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7 08:45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4-6-27 08:49 编辑

中医五行的来龙去脉。五行理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医五行理论是五行理论中发展较好的用途之一。在其他方面的五行理论陆续被历史湮灭了。中医理论起源于商末时期的医学实验,当时还没有五行理论。在汉朝五行理论被借用与医学,用来作为说里的工具。为什么来自医学实验的中医理论被五行所取代或被掩盖?因为在汉朝官府是反对医学实验的。西汉董仲舒提出罢拙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医学实验研究就被禁止了。已经做过的医学实验结论也只好用五行哲学所掩盖。但是简单的五行是无法适应医学的。于是生克乘辱等内容就应运发展起来了。不过尽管如此,五行在临床中的应用也仅仅是说里的工具。说白了也就是唬人的理论。如果有人真的信了五行可以指导临床,那医疗官司就会等着他了。同样是古代哲学用于医疗。阴阳用于临床行之有效,五行用于临床能够蒙对一半就算是幸运儿了。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是“说里工具”。那么临床中到底依据什么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呢?如果不用实验的结果或理论就只能靠经验了。民间说:老中医有经验。在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理自古名医也是出自少年人。或者有名师指导;或者掌握了来自医学实验的理论在临床中得心应手。后者必须要除去五行的外皮,掌握实验的内核。其实五行学说是掩盖不住医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但凡细心探索的医生都会去伪存真。会背《内经》的不一定会用,会讲《内经》的不一定真懂,只有敢于核实《内经》医学实验的才能够得到中医的真谛。五行只是一个历史的大旗,舞来舞去的吓唬病人和官府。医学有自己的规律。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7 11:36
考古发现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玄武在八千年前的墓葬里。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7 23:39
经络体系是一个大杂烩。经络体系应当是在58年建立中医学院前后经由一些从事针灸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老师们总结归纳的表格。其内容来自《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涉及的主要医学流派有黄帝医学流派和扁鹊医学流派。具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孙络、浮络等。在总名称上自称为体系,实际上并非体系。因为其中有不同的流派和体系,有重叠,有错误,有缺失,有实验水平的较大差异。所以所谓的经脉体系只不过是当时为了教学(编教材)而临时拼凑的古人对经脉研究内容。此体系毫无系统可言。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是古人研究经脉的结论。下面是具体的论述:
1)十二经脉。经云经脉有二十八条,左右对称分布。每侧有十四条经脉(《营气》)。十二经就建立体系似乎急了一点吧!
2)十五络脉。原文的络指穴位的泛经或串经。别指泛经到相表里经的感传线。其中记录的感传线主要是穴位本经的不完整感传(用经脉较敏感人做的实验)和相表里经脉的提示。汉朝时把络的本意(入侵他邑,绑架壮丁妇孺)改成了经脉的分支。于是后人就把十二经脉的不完整感传线当成了十二经的分支(任督络和脾之大络的确是分支)。
3)奇经八脉。这是刺激八脉交会穴诱发的经脉感传线。古人早就发现刺激穴位后会诱发出本经的感传线和其他经脉的继发感传。因为每一个穴位的泛经不同,所以不同的穴位就有不同的感传线路。这就同一辆汽车在城市中可以走不同的路线一样。道路没变,走的路途可变。因此在黄帝医学流派抛弃了刺激穴位感传作为厘定经脉的方法,改用固有频率厘定经脉法。这是两个医经流派在经脉研究水平和方法的上明显差异所在。奇经八脉中任督补充了十二经脉的不足,带脉和冲脉是肾经前线的一部分,跷脉和维脉十几条十二经片段组成的临时性行走路线。
4)十二经别。这也是十二经穴位在肘膝部位出现的表里经泛经现象。泛经在穴位感传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超过98%)。
5)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血濡养的肌肉筋健。很明显不完整(完整的应当是十七经筋)。这也能说明经脉的生理功能是对所过组织的直接营养作用(不像动静脉那样只是运输血液)。
6)十二皮部。与十二经筋类似,只不过濡养的组织是皮肤。
7)孙络。孙络指比大络更进一步的分支。经脉有很多种类的分支,但是也有很多分股(大、中、小)。在分股的部分分不出来主干和分支(络)。在这部分内容经络体系是一个糊涂账。本意是蒙混过关。但是一旦认真的话就会发现再细的分股也不是经脉主干的二次分支(例如胃经在足部的六条分股)。很明显孙络在概念上是有问题的。
8)浮络。浮络只是与经脉有关联的皮下小血管(小动脉或小静脉)。这不是经脉。归类错误。
以前为了急于编教材就凑合用了。今后呢?就不能重新探讨一下吗?临时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已经临时了六十多年不该重新研究一下吗?通过核实、验证、补充、归类,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经脉体系。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9 11:16
表里学说。表里学说是八纲的内容。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并没有讲透彻,只是有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表里源于经脉。经脉的表里表现在:
1)在手指或足趾的两侧或在肛门前上方的中线附近,有成对的经脉共用一条小动脉。
2)这些成对经脉的固有频率成倍频状态(阳经频率是阴经频率的一倍)。
3)在很多经脉全息部位这些成对的经脉紧邻排列着(例如寸口脉,舌,牙龈,唇,鼻等)。
4)在经脉大循环中这些成对的经脉相互连接着并成气血接续运行状态。
5)这些成对的经脉中气血运行的方向是一向心一离心或一上一下(任脉和督脉)。
6)这些成对的经脉具有对立统一的现象。
7)在手指和足趾的两侧,阳经在赤白肉际的背侧缘,阴经在赤白肉际的掌侧缘。
教材中主要是把表里概念用于解剖和证型方面了。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但舍本求末是没跑了!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6-29 13:19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4-6-29 03:16
表里学说。表里学说是八纲的内容。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并没有讲透彻,只是有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表里源于 ...

你说的符合现代初中科学知识吗?符合初中实验方法吗?你在初中实验室做过实验呢?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29 21:34
一条小动脉伴随着两条小静脉的说法来自于现代大学的生理学或解剖生理学。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有一条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可以上网看微循环的图示或显微图片。关于表里经的固有频率可以参考《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线的医学实验。这是姬昌用六弦琴诱发的感传线记录。从中可以发现六音与六律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倍频和两个八度乐音。表里经的链接情况请参阅《灵枢营气》。表里经的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中就有记载。共用一条小动脉或在指、趾侧的情况《灵枢经脉》有部分记载(例如食指绕侧有肺经和大肠经),经脉感传实验也可以证实。共用一条小动脉就会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类比小水沟灌溉两侧农田的情况)。只要深入研究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不动脑子的就算了,只能背书本。中医背了三千多年了,所以才停滞不前。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6-30 01:40
借用一段当前对医学的评价: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哲学。但是医学包含了科学和哲学,也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因而,我们不能笼统地用科学的范畴来解释医学,也不可以简单的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学。有人以为现代医学已经是完美的纯科学了。这是对现代医学的误解,现代医学依然不是完美的纯医学,以后也做不到这个程度。由于某些人的误解就要求用现代医学取代中医学。由于某些人的误解就要求医生必须把所有的疾病都给治愈,否则就要医闹、就要伤医、杀医。他们认为:“我花钱了就必须给治好”。对中医则更甚一些,治不好病就要取替中医。病人死了就得赔付巨额金钱。假如有一天医学真的达到了完美的科学水平。人们都会万岁万万岁了,那么地球还会有占脚的地方吗?目前医学的理论在不断的发展着,中医的理论也需要发展进步。中西医结合只能是尝试。反中医只是一个笑话。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7-7 01:57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4-7-7 01:59 编辑

虚与实。中医的虚与实基本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明明说的对也有事实表现,可就是无法定量的描述或测量。我不知道其他的领域如何厘定虚实,但是我可以从经脉的角度测量或厘定虚实。毕竟八纲是从经脉总结出来的规律。如果经脉的实质是循经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的话,在每一次开放的过程中就可以分成三个区域:正常范围,虚证范围和实证范围。经脉开放的时间一般在2.6分钟左右,如果低于1.6分钟应为虚证,如果高于4.6分钟应为实证。中医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这个通路不是持续开放着的而是间断地开放着。因此开放的时间长短就是经脉虚实的本质。如果用导电量的相对数描述就可以画出一个类似伏安特性曲线的图形。用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厘定出正常值的范围和虚实范围。如果把经脉的虚实扩展到其他领域,中医的虚实理论就坐实了。在定性,定量和定位诊疗原则下,中医就会走上更为科学的道路。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7-9 04:30
天人合一。这个观点源自萨满。即便是在夏商时期医学从整体上脱离了巫术,但是在这一观念还是被继承下来了。其实天人合一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例如:早晚、昼夜、月圆月缺、季节变化、风雨雷雪、温度高低、植物盛衰、干旱洪涝…。人体的适应能力及六淫致病都是医生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那种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只有在实验室中才有。但是病人不是实验室中的小白鼠,所以中医必须考虑自然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7-9 06:20
天人合一按照文言文知识翻译:时间运动与人的生命运动无限大的对接。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4-7-11 05:22
给中医基础理论定一个范畴。
1)不是解剖,但会用到解剖。中医学生学的都是现代医学的解剖。可以洋为中用。
2)主要是生理。这个生理是现代医学还没有研究过的生理。
3)如果把中医诊断学并入中医基础理论也会涉及到部分病理。这个病理是建立在中医生理学范畴之上的病理内容。
4)涉及到中医诊法。
5)针灸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比较规范,方药用的中医基础理论经验推理内容为主。以往是用方药理论一统针灸。也可以用针灸理论一统用药。
5)涉及到辩证。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4-7-11 07:26
生理是生命运动的物理性质,辨证就是辨别人体物质的物理现象。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