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载]中医适宜技术
[打印本页]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3-10-22 19:22
标题:
[转载]中医适宜技术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23-10-22 19:28 编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 ... 80%E6%9C%AF/5554717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
中医保健
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
传统医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文名中医适宜技术别 名“中医传统疗法”、“中医药适宜技术”特 点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类 型中医药技术
目录
1
历史背景
2
技术特点
3
分类
4
理论
5
物理学
6
应用
7
常见病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3-10-22 19:27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23-10-22 19:28 编辑
历史背景
[url=]编辑[/url]
[url=]
播报
[/url]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
神农尝百草
”或“食药同源”。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
石针
等作为医疗工具。
新石器时代
,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砭石”、“砭针”切开
脓肿
腔排出
脓液
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
砭石疗法
”。据《
山海经
》载:“
高氏之山
,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说文解字
》注目;“砭,以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
矾石
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
拔罐疗法
之“
角法
”。这些都属于最早的
手术器械
,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
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最早的临床
医学文献
,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
药浴
、
熏蒸
、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
外科
消毒之源。《
黄帝内经
》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3-10-22 19:29
技术特点
[url=]
编辑[/url]
[url=]
播报
[/url]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3-10-22 19:31
分类
[url=]
编辑
[/url]
[url=]
播报
[/url]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一、针法类:“针”是指“
针刺
”,是一种利用各种
针具
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
体针
、头针、
耳针
、
足针
、
梅花针
、
火针
、
电针
、
穴位注射
、
小针刀疗法
等。
传统医学
对
疑难病
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
针灸疗法
,重在得气,得气方法,
提插
捻转,虚实分清,
补泻
适宜”。
针法类包含
体针疗法
、
放血疗法
、
头针疗法
、
耳针疗法
、足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
梅花针疗法
、
火针疗法
、
电针疗法
、穴位疗法、
针刀疗法
、
艾灸疗法
、
火罐疗法
、
刮痧疗法
等。
二、
灸法
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
熏蒸
、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
行气活血
、驱寒逐湿、
消肿散结
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
足三里
、
三阴交
、
关元
、
气海
、
命门
、
中脘
、
神阙
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
按摩疗法
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
足底按摩
、
踩跷
疗法、
整脊疗法
、
捏脊疗法
、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
涌泉穴
、
小儿推拿疗法
、
点穴疗法
等。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
养生保健
,益寿延年的功效。
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
刮痧疗法
、
灌肠疗法
、
火罐疗法
、竹灌疗法、药摩疗法、
天灸
疗法、
盐熨
疗法、
熏洗疗法
、
药浴疗法
、
香薰疗法
、火熨疗法、
芳香疗法
、
外敷疗法
、
膏药疗法
、中药
蜡疗
、
敷脐疗法
、
蜂针疗法
等。
五、中医内服法;还应该包括方药应用(
老中医
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
成药
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
药酒疗法
、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
养生保健
、
中医护理
、
膏方
疗法以及
冬病夏治
等。
六、
中药炮制
适宜技术
;“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包括中药材、
中药饮片
和
中成药
三种。
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久,经过炮制的
中草药
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果。
理论
[url=]
编辑
[/url]
[url=]
播报
[/url]
中医传统疗法有着较深的理论基础,它与中医
脏腑学说
、
经络学说
、
中医体质辨识
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中医脏腑学说;脏腑,古代称为“
藏象
”。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征象或形象,这里是指内脏的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二、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
九窍
、筋脉肌肤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
中医体质
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
学科体系
。2009年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开始从事
中医体质学说
的理论、基础与
临床研究
,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
理论体系
,确定了包括
平和质
、
气虚质
、
阳虚质
、
阴虚质
、
痰湿质
、
湿热质
、瘀血质、
气郁
质、
特禀质
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
、
病理反应
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物理学
[url=]
编辑
[/url]
[url=]
播报
[/url]
中医理疗
是以
中医理论
为基础,
经络理论
为指导的
外治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同时我们又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早在人类
远古时代
,人们就会利用自然带来的阳光、温泉水、冷水治疗疾病,
强身健体
。中医理疗是通过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有利的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过人体局部
直接作用
,和对神经、体液的
间接作用
引起人体反应,从而调整了
血液循环
,加快了新陈代谢,促进对细胞组织的修复,调节
神经系统
的功能,提高
免疫功能
,消除致病因素,改善
病理过程
,达到治病目的。常用的物理因素有电、光、声、气、磁、温度和机械力等。
电疗
分
直流电
、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和静电等疗法,
光疗
分
红外线
,
远红外线
、可见光线、
紫外线
和激光等疗法。
应用
[url=]
编辑
[/url]
[url=]
播报
[/url]
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药事业的组成部分,研究、发掘利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中医传承工作。深受社区居民和
农村居民
的欢迎。
2006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
技术推广
计划项目(国中医药通〔2006〕1号)。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2009年5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18号)。
常见病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3-10-22 19:32
常见病
[url=]
编辑
[/url]
[url=]
播报
[/url]
感冒头痛
毫针
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
太阳穴
、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
肘窝
、
腘窝
。
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
头维
、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
肩胛区
的红色反应点
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牙痛
毫针
刺:合谷、
颊车
、
下关
、
内庭
急性
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
商阳
、
鱼际
、耳尖
落枕
毫针刺:
天柱
、
大椎
、
后溪
、
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急性胃痛
毫针刺:
中脘
、
足三里
、梁丘
艾灸:
中脘
、足三里、
神阙
;
隔姜灸
适用于寒性
胃痛
刮痧:背部:
脾俞
、
胃俞
;腹部:中脘、
天枢
;上肢部:内关、
手三里
;下肢部:足三里
痛经
毫针刺:
关元
、
中极
、合谷、
地机
、
三阴交
、
次髎
艾灸:
关元
、
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
次髎
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
腰痛穴
、
阿是穴
、
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
委中
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
腱鞘
附近,
囊肿
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肱骨外上髁炎(
网球肘
)
肘关节
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
围针加灸
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
腮腺炎
灯心草
蘸
食油
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
点刺
:少商、
关冲
放血
小儿泄泻
1.辨证
(1)
伤食
: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
嗳气
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
阳虚
: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
泄泻
不止,或
五更泻
,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
恶寒发热
,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
暴注
下迫
,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
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为
湿热
。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
取穴
: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
七节骨
、龟尾。
(2)操作:
1)患儿
坐位
或
仰卧位
: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
逆时针
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
俯卧位
:按
揉龟尾
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
伤食泻
:加揉
中脘
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
板门
100次。
(2)
阳虚
泻:加补肾经200次,
推三关
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
开天门
100次,
运太阳
100次,
推坎宫
100次,推
天柱骨
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小儿食积
1.
食积
夹寒型
(1)基本治法:
推法
,捐
摩法
,掌摩法,
揉法
。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
足三里
、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
指间关节
,由拇指
桡侧
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
无名指
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
桡侧
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
仰卧位
,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
胸骨
下端,沿
肋弓
分推至两侧的
腋中线
,分推200次;
6)摩揉
脐腹
: 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
摩法
,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
揉法
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
食积
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
四横纹
、外劳宫、腹阴阳、
足三里
。
(3)操作:
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
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
先清
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3)分推腹阴阳100次;
4)
推三关
200次;
5)退六腑600次;
6)推
四横纹
:四横纹在食指、中指、
无名指
、小指的
掌指关节
掌侧横纹处。以
推法
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7)揉外劳官一般作
顺时针方向
的指100次。
小儿遗尿
1.毫针刺并
艾条
温和灸:
关元
、
中极
、
三阴交
、
肾俞
、
膀胱俞
2.推拿治疗:
(1)取穴:肾经、上马、三关、外劳宫、肾俞、
八髎
、龟尾、百会、
丹田
、三阴交
(2)操作:
1)患儿正坐位:补肾经200次,揉
二人上马
100次,
推三关
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2)患儿
俯卧位
:以掌擦两肾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
揉龟尾
100次,按揉百会、三阴交各100次;
3)患儿
仰卧位
: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
逆时针方向
掌揉200次。
肩周炎
1.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
渐进性
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
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
活动受限
,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
肌肉萎缩
。
(4)
X线
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
骨质疏松
。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
条口
透
承山
、
肩髃
、
肩髎
、
肩前
、
曲池
、外关、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
针感
,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
行针
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
肩关节
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
极泉
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
直刺
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
曲池
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
针刺
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颈部(
哑门
、风池、
大椎
)、肩背部(
肩井
、天宗)、胸部(
中府
、云门、缺盆)、上肢部(
肩贞
、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
足三里
、
条口
)
(3)推拿治疗
1.诊断
(1)有
慢性劳损
或
外伤史
,或有颈椎
先天性畸形
、
颈椎退行性变
;
(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
放射痛
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
(3)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
肩胛骨
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上肢
肌力
减弱,受压
神经根
皮肤节段
分布区
感觉减退
,腱放射异常;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
压顶试验
阳性;
(6)颈X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
变小;
(7)除外颈椎外病变(
胸廓出口综合征
、
肩周炎
、
肱二头肌腱鞘炎
、
网球肘
、
腕管综合征
、
肘管综合征
)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
(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
神经根型颈椎病
。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颈椎
夹脊穴
2~3个,
肩髃
、
曲池
、外关、合谷、
中渚
操作方法:取
俯卧位
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根性
坐骨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
下腰部
,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
压痛点
;
(3)
直腿抬高试验
和加强试验阳性;
(4)
皮肤感觉
、肌力和
腱反射
的改变;
(5)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
脊柱侧凸
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
MRI
提示有
椎间盘
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依次取
腰椎间盘
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
夹脊穴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
少阳经
出现疼痛,
取环
跳、
风市
、
阳陵泉
、
丘墟
、
足临泣
;
太阳经
出现疼痛,取
秩边
、
承扶
、
委中
、
承山
、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
俯卧位
或
侧卧位
,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
环跳
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
承扶
直刺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
针刺
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
腰骶部
(命门,患侧
肾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患肢(环跳、殷门、
承扶
、
风市
、
阳陵泉
、
委中
、
承山
、悬钟、昆仑等)
(3)推拿治疗
腰肌劳损
1.诊断
(1)持续性腰部隐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经常反复急性发作;
(3)查体见腰肌轻度痉挛,但
活动受限
不明显,局部有
压痛
。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
主穴
:
阿是穴
、
委中
、昆仑
配穴:
三焦俞
、
肾俞
、大肠俞、
关元俞
、
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
合谷刺
(
一针
多向透刺),用中
强刺激
;委中穴可直刺1.0~1.5寸,使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昆仑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胀感并向
小趾
扩散。三焦俞、肾俞、
大肠俞
、关元俞、腰眼针感为局部酸胀或向臀部放射。留针20~30min。
(2)刮痧治疗:腰部(疼痛部位、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
(3)推拿治疗
膝关节
骨关节炎
1.诊断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
晨僵
<30min;
(4)年龄≥38岁;
(5)膝检查有
骨性
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
骨赘
。
满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诊断为
膝骨关节炎
。
2.治疗方法
(1)取穴:梁丘、
血海
、
内膝眼
、
外膝眼
、
阳陵泉
、
阴陵泉
、鹤顶、
阿是穴
(2)操作方法:取
仰卧位
,患膝关节
腘窝
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
血海穴
直刺1.0~1.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
鹤顶
直刺0.8~1.2寸。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
温针灸
,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向下扩散,阿是穴
毫针
刺入得气后施以“
平补平泻
”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3壮。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中风
(
脑血管病
)
后遗症
1.诊断
(1)主症:
偏瘫
,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
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2)次症:
头痛
,
眩晕
,
瞳神
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
影像学
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上肢取肩髃、
曲池
、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
阳陵泉
、
足三里
、解溪、昆仑。语言蹇涩、
失语
加廉泉、通里、
哑门
;
口角歪斜
加
地仓
、
颊车
、
迎香
。
操作方法:取
仰卧位
,
肩髃
向
臂臑
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环跳直刺3.0~4.0寸,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解溪、昆仑直刺1.0~1.5寸。
廉泉
向
舌根
方向刺0.5~1.0寸,哑门向
喉结
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
也可用“醒脑开窍法”。
(2)推拿治疗
面瘫
1.诊断
(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2)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
侧齿
颊之间,但无昏迷、
偏瘫
等表现。
(4)查体: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
鼻唇沟变浅
或消失,
眼睑闭合不全
。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阳白、
四白
、下关、
地仓
、
颊车
、风池、合谷、太冲
(2)操作方法:取
仰卧位
或坐位,风池向对侧眼球针刺0.8~1.2寸,
阳白
透
鱼腰
平刺
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地仓与
颊车
穴相互透刺1.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太冲直刺0.5~0.8寸。
(3)
翳风穴
艾条温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二十五)
三叉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在
三叉神经
分布区域内;
(2)疼痛剧烈难忍,为单纯性
面痛
;
(3)在面部或口腔内有一个引发点,称为“
扳机点
”。说话、咀嚼、刷牙、漱口、洗脸均可诱发。
2.治疗方法
(1)取穴:
1)额部痛:
头维
、阳白、太阳
2)上颌痛:
四白
、
颧髎
、下关、
地仓
、
迎香
3)
下颌
痛:夹
承浆
、
颊车
、下关、翳风
以上各不同部位均取:
内庭
、合谷
(2)操作方法:取
仰卧位
或坐位,头维向上
平刺
0.5~0.8寸,太阳直刺0.5~0.8寸,阳白透
鱼腰
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眼及前额为佳,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有麻电感传至上唇及上
齿部
为佳,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夹承浆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下唇及下齿部为佳,合谷
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庭直刺0.5~0.8寸。
[1]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0-25 10:49
此人说的穴位不能用毫针,只能用员利针,留下后遗症自负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0-25 10:50
疼痛部位是不能按摩的,留下后遗症自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