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黄芪降压妙在巧
[打印本页]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10-1 10:42
标题:
转:黄芪降压妙在巧
黄芪降压妙在巧
作者:杨立祥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确有降压作用。
用之得法,其效卓然,用之不当则适得其反。笔者的体会是,黄芪降压须巧用。
巧在对证上
我以为《灵枢·口问》篇所指出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证候最为适用。
这是一种在
高血压
分型论治中,经常被人们忽视而在临证中时时可见的气阴两虚证型。
此段经文多被理解为单纯的气虚证,但单纯的气虚何以会使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呢?
我以为此证与肾虚有关。因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实质在于肾精不能随宗气而上濡灌空窍,不是单纯的气虚,而是气阴两虚问题。
此证型以脉见虚弱、气短乏力、眩晕每兼项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涩
耳鸣
、体态丰腴、舒张压高而不降者为主要症状。
对此证型,我常用自拟补气滋阴汤,基本方为:黄芪30克,葛根15克,杞子25克,首乌25克,生地25克,女贞子25克,寄生23克,牛膝10克,泽泻25克,钩藤20克,牡蛎30克。
略事加减,效果尚好。特别是对久服各种西药、收缩压控制在正常值内而舒张压长期保持100毫米汞柱以上而不降者,其效尤佳。
我从长期治疗高血压病体会到,高血压见有气虚者非黄芪莫解,气虚痰浊型用之亦可。切不可用于肝阳、肝火、肝风等型。
巧在用量上
由于黄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医生虑其升压而怯用者不少。如何使之升降尽如人意,为我所用,笔者的体会是双向调节作用似与用量有关,就是说重用黄芪则降压,黄芪量轻则升压。
这一点从前贤名方的应用上可见端倪。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用量高达四两,今临床用治
脑血栓
后遗症,黄芪用量亦多在60~120克上下,如此大量,很少有升压之弊,可见黄芪重用可降压。
而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黄芪用量原方仅一钱,今用补中益气汤升压,黄芪用量多在15克以下,足见黄芪轻量则升压。杂志上偶见用补中益气汤降压之报导,查其用量亦多在30克左右,其用量已超过原方十数倍,但这又恰恰说明了黄芪重用可降压。
笔者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黄芪用量必在30克以上,气虚兼血瘀证者还可适当加量。
巧在配伍上
黄芪与滋补肾阴药杞子、首乌、生地、女贞子为伍,多用于气阴两虚型,黄芪用量稍大于滋阴药。
配伍意义在于,用黄芪补气并将滋补肾阴药上载以益脑,且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金旺自能生水。
黄芪与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为伍,每用于高血压而兼见
冠心病
者,黄芪用量必倍于活血化瘀药。因其血瘀与气虚有关,气虚为因血瘀为果,重用黄芪意在通。亦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意。
黄芪与葛根为伍,常用于高血压而兼见颈项痛者。黄芪葛根比例2:1为好。中医理论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葛根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冠脉血管流量作用,用于脑供血不全者,效果显著。
黄芪与防己为伍,系用于高血压而兼见
肾炎
浮肿者。二药伍用补气行水、利水消肿、升降调和、血压得降,浮肿得消。
黄芪与山药为伍,用于高血压兼见
糖尿病
者,对此,施今墨先生论述颇详。
本文转摘自《中医杂志》,1990年第2期。作者/杨立祥
文中内容为转载,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笔者
和导航中医药论坛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10-1 11:11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降压,但临床应该怎么用黄芪降压却另是一回事,此文作者从临床实际总结出了三巧:巧在对证、巧在用量、巧在配伍。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10-1 16:21
我从长期治疗高血压病体会到,高血压见有气虚者非黄芪莫解,气虚痰浊型用之亦可。切不可用于肝阳、肝火、肝风等型。
一一有高血压,但不是特别高,高血压本身症状不是很突出,而是气虚症状突出,从抓主要矛盾角度出发,可以补气,应用黄芪。
如果高血压本身问题较突出,甚则出现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者,此时尽量避免使用之,以免加重病情,出现变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10-1 16:26
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高血压患者后期出现下肢水肿(心肾功能减退)。在血压控制稳定的前提下,不仅是黄芪,连真武汤、附子都是常用甚至是必用的方药。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10-2 09:5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10-1 08:26
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高血压患者后期出现下肢水肿(心肾功能减退)。在血压控制稳定的前提下,不仅是黄芪,连 ...
谢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