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关于定义气概念的5点要素(标准)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29 09:39
标题: 关于定义气概念的5点要素(标准)
一,关于定义气概念的5点要素(标准)
气是哲学名词,相当于现代语言的“客观存在性”概念。气为什么有必要探讨上百年,上千年?它是复杂的多维立体概念,因此定义不能够平面化,简单化,更不能按西医的物质论观点解释而草草了事。气的定义应同时满足以下五点要素:
1,遵循古代经典论述的原则,尤其应以《决气篇》旨要为纲领和根据。明确解读:气属于功能属性。
2,气的属性应符合中医阴阳谱系的定位,它产生于古代阴阳语言环境。气属阳精属阴,这是中医思想的灵魂。
3,能够结合中医临床常规的概念,舍此的现代定义气没有意义。比如通过症状-象,医生感悟得到了生命的状态-气;继而由“功能状态”诊断分析病理病因最终得获得“证”。但是不能够认为通过症状-象(感悟体察),能够获得载体、精微物质(?);而且“精微物质”又该如何区别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呢?阴物质/阳物质又是什么呢?
4,关于微观事实的证据。除以上3点,定义应该采纳微观的事实证据
气,至所以讨论了百年终无结果,原因何在?概在于讨论限于从概念到概念。“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缺乏事实的讨论可能还要持续百年!而现代的信息现象和微观定性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无形/存在”的证据。
5,气的研究不得不涉及“道”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其“一分为二”成为阴阳的太极图(形炁);即,道散成为“形、炁”两仪;而炁聚形,复原成为“道”“一”;合二为一。
A,“道”相当于现代语言的“对立统一规律”;“阴阳平衡法则”;高级层次的“炁”;
B,形/炁,则表示其属性对立的双方-两仪(神经物质/信息)。由此得以区别:形不是炁。正因为炁不属于形(物质),所以应该看不见!“道与炁”在一定意义(无形)属于等价概念;母子层次的区别。因此道就是气。这个微观过程,提供了定性研究的重要的手段工具,微观能够以具体事实,明晰的概念,明明白白区别、展示何谓物质,何谓信息,指认了古代之“道”、“炁”者各谓何者?
正所谓大道者“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谓本能。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二,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气”是对于抽象而广泛的“客观存在性”;以无形为特征内涵的概括。比如“属性、功能、作用、表现、意识、规律、信息、主宰.....机制”等概念的外延在古代统称之为“气”。
三,定义气概念的内容
A,它不仅仅是一种概念,而且具有结构层次:气属于阴阳调节的功能属性;B,并且通过“枢机”实现。C,通过《黄帝内经》其它篇章的关联,进一步证明气概念是阴阳学说在人体的运用,是具有内在规律的成体系的学说思想的推导发展,来源于具有深厚哲学根基的中华古老文明-道。气概念来源于古代阴阳学说,包涵了长期临床积累及理论总结,显然不是现代学者幼稚的臆想:认为是古代人通过“呼吸时气的出入......的观察产生的认识。”[4]71。
四,中西医结合的需要(意义)
气概念是中医学千年以来的难题。时代的发展代需要中西医的语言接口;需要对“气”这个古代中医理论至关重要的术语做出正确的解释,以纳入人类通用的概念体系,共享中医观察世界的独特智慧。只有概念严明,逻辑清晰,普遍通用才能够方便于非中医专业理解中医学思想。气概念的现代语言解释作为语言桥梁,为中西医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必须批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把气定义为“精微物质”的不正确观点!  它违背古代《黄帝内经》的原意;这种错误的解释,把中医理论推向玄学!造成了中医的现代尴尬!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29 10:02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8-29 02:09 编辑

气是哲学名词的证据?讨论气是什么,首先对气就下定义,不叫讨论气是什么,讨论气是哲学名词。从气的文言文文字含义,气字运用于医学来说,气字绝对不是哲学名词。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29 10:15
气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哲学名词看不到。用物表现,用物表现的东东看不到,科盲。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29 10:23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8-29 02:27 编辑

道德经也说“有物混成”。人体就是“有物混成”。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29 11:01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8-29 03:03 编辑

哲学: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有物混成,生命在于运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29 11:15
        要用历史唯物论,研究每一个概念!!首先学习一点历史唯物论的常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8-29 15:46
中国古代哲学气的含义,现代的解释是既表物质又表功能的,医学教育网有篇文章《什么是气的哲学含义》解释如下: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相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和形态的认识,则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着的。

气作为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它不是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范畴。限于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中国古代哲学对气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的特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气体为模型,构想了气的聚散、絪緼、升降、振荡等运动形式,把气又规定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又成为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从而把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并用。因此,气范畴具有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双重意义,此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气范畴是一种整体的本原性的概念而不是结构性的物质概念,这又是其另一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学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及至近代,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进,中国哲学气范畴的发展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色,气范畴被赋予了近现代科学的说明与规定,视气为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现代理论物理学界更趋向以“场”释气。因此气由抽象的物质概念,越来越趋向于某种特定的具体存在,其抽象性、普遍性的程度越来越低。其所包含着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内在矛盾更加明显。这种变化反映在中医学中,气范畴的哲学功能不断地淡化,并倾向于被阴阳五行学说取而代之。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29 16:06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8-29 21:56
笔者个人认为气是有物质的,因物质而产生功能作用。
《内经·灵枢•决气篇第三十》:“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歧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今无所避,是谓脉。”
决气篇将“精、气、津、液、血、脉”五者合而论述,五者皆为物质,为何气独为纯功能?“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就更说明了气是物质所起的作用。
又《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明人是天地之气这个物质生成并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更说明了人是以为物质基础的。
气属阳,主要是保障人体的所有功能活动,表现为功能;气所含物质属阳中之阴,是气的所有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以上只是个人浅陋之见,欢迎指正。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29 22:33
气是什么


一一首先,要把中医与哲学领域里的气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哲学领域里的气是抽象、普适的概念,用于概括反映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规律。而中医理论里的气,是有具体的生理与病理学内涵,是对机体某种生理活动或病理过程的概括与反映,不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存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29 22:34
中医的气,是对机体客观存在的生理活动与功能的概括与反映,具有特定的生理内涵。在具体层面,有时做物质理解:如营气、清气、宗气;有时做功能理解:元气、卫气、经气、脏腑之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29 22:35
解读中医概念(含"气)"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

二,定义是分析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分析过程的开始(毛xx);

三,本意与今意,本质与现象之辩证关系。本意与今意相对,本意不是本质。本质与现象相对,寻求本质应从分析现象入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29 22:41
比方元气,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动力显然不是物质。而营气,乃饮食水谷之精微(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物质),这个即是物质。

再比如正气(又名真气),狭义的理解,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功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广义的理解,是机体抗病与修复的能力。这里应当作功能理解。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2-8-30 04:30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8-29 14:34
中医的气,是对机体客观存在的生理活动与功能的概括与反映,具有特定的生理内涵。在具体层面,有时做物质理 ...

比如风,风是流动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能量。风可以吹干衣服,可以发电,可以推动帆船运行,可以摇动树木。所以说风,既是物质,也是能量。
作者: 山城巷    时间: 2022-8-30 04:48
只要是“物质”就有“能量”,有“能量”,就是物质。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0 05:02
气怎么操作?死人没有能量?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0 05:08
什么是科盲,没有科学知识,有规律看到了也看不见,自然科学就是是与不是,是什么不知道,没有科学知识确定不了,胡猜。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0 05:09
炁的文字本意:火堆旁跳舞。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0 05:13
现代科技物理知识,运动,运动的周期性,运动有很多方式,力可以产生运动,周期性运动有三个力,周期性运动的力是变化的,有夹逼性对称性极限性等等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0 05:17
有可以看得到的运动,有看不到的运动,看到的运动可以测量计算,表现有夹逼性对称性周期性极限性,并且可以掌握运用。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0 05:20
炁是什么,就是运动。外可解剖而视之。可以掌握运用,可以运用治病。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8-30 05:41
内经决气篇所说的气是医学,不是哲学!是物质不是功能,脱离了物质还有什么功能?动力是功能,脱离了产生动力的物质还有什么动力?风是流动的空气,没有空气的真空里还有没有风?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06:39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8-29 22:44 编辑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22-8-29 21:41
内经决气篇所说的气是医学,不是哲学!是物质不是功能,脱离了物质还有什么功能?动力是功能,脱离了产生动 ...

内经决气篇所说的气是医学,不是哲学!是物质不是功能,脱离了物质还有什么功能?动力是功能,脱离了产生动力的物质还有什么动力?风是流动的空气,没有空气的真空里还有没有风?

一一从哲学层面讨论气的概念,较难理解,因为哲学层面的气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存在。

在医学层面讨论气,讨论物质(此处物质和哲学领域里的物质内涵不同,后者指客观实在,与意识相对应)与能量,结构与功能,可以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容易理解些。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动力就是能量,人体的能量代谢,与细胞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密切相关,代谢产物即是能量,以ATP形式存在。能量的原料来源于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三大营养物质,主要由消化系统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转运而来,中医理论谓之为后天之气-营气,或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元气(先天之气)是质量、功能层面的含义,而营气(后天之气)则是单纯物质层面的含义。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0 06:4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8-29 22:39
内经决气篇所说的气是医学,不是哲学!是物质不是功能,脱离了物质还有什么功能?动力是功能,脱离了产生 ...

针灸按摩是操作什么治病?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8-30 13:0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8-29 22:39
内经决气篇所说的气是医学,不是哲学!是物质不是功能,脱离了物质还有什么功能?动力是功能,脱离了产生 ...

谢谢陈总版主赐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5:3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8-30 07:3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22-8-29 20:30
比如风,风是流动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能量。风可以吹干衣服,可以发电,可以推动帆船运行,可以摇动树木。 ...

比如风,风是流动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能量。风可以吹干衣服,可以发电,可以推动帆船运行,可以摇动树木。所以说风,既是物质,也是能量。

一一风是空气的流动、运动,而不是空气本身。空气如果不流动、不运动,就没有风的存在。

另外,在哲学领域里,气是物质,指的是"客观存在性"。与相对于质量的物质不是一个概念,后者是: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8-30 15:38
首先补充一点:原帖据百度所得出自一位自称是邓国医的学生海生。【顺便再提醒一下,如果非自己的原作,应该注明日期出处以表示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所谓定义概念并非中华传统思维所长。中国字的特点就是方块象形文字,每个字原来都有其内在含义。譬如甲骨文里的气字像个三字,是云气之意。但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演化,即加入新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大家接受就会成为这个字所包含概念的一部分,所谓约定俗成是也。这个演化过程倒是无分中外,即一词多义是常态。关键/重点是如何在多义中辨识出在特定语境下的准确用意。

所以只抽象的说某字或词是哲学/运动/……概念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可以是,可以不是。关键是当论者A在某一视角使用它时,受众B能否从A论述它的视角来解读出A的“原意”。有时是A过于偏激,有时是B过于狭隘,不一定都是A或B的错。更不是你规范定义了它,小高或懂Q就会按你的规范定义使用。

气和道二字可说是中华文化里最具特征的两个字,内容可以是天地宇宙无所不包,你今天规范定义了它,难道明天别人就不能借用它来表述新的内涵?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譬如就以中医对气的使用来说,难道只见于内经的才算?就讲一个简单例子:吴又可将细菌(甚至可能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称为“戾气”,你说戾气是内经里就有的吗?又如天气,在王冰那里是天之五行气的意思,那应如何处理?

更重要的是,如我多次指出,中医的“气化”实质就是个黑盒子的标签,这个对气字的用法,与严格定义气的内涵恰恰是逻辑上互不相容的。

结论是:看不出这种讨论对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用于指导临床有何实质意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5:39
中西医融合观
千万不要这么讨论问题!!不是历史唯物论。

一一叫做自然唯物论,比较确切。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5:44
萧铁 发表于 2022-8-30 07:38
首先补充一点:原帖据百度所得出自一位自称是邓国医的学生海生。【顺便再提醒一下,如果非自己的原作,应该 ...

更重要的是,如我多次指出,中医的“气化”实质就是个黑盒子的标签,这个对气字的用法,与严格定义气的内涵恰恰是逻辑上互不相容的。

一一从概念本身来讲,必须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概念,只能称之为术语,或名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5:52
萧铁 发表于 2022-8-30 07:38
首先补充一点:原帖据百度所得出自一位自称是邓国医的学生海生。【顺便再提醒一下,如果非自己的原作,应该 ...

结论是:看不出这种讨论对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用于指导临床有何实质意义。

一一不讨论清楚,我们就永远不能理解气虚证本质是什么,人参黄芪补气补的是什么东西…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5:5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8-30 07:55 编辑

还有气郁、气滞、气逆、气陷、气有余、邪气、戾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30 15:58
       希望大家学习一点历史唯物论,否则永远争论不休,没有结果。
       历史唯物论,可以到百度中查。但是百度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是修正主义的内容了,注意鉴别。我们这一代人接受过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我的理解如下:具体地说:1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医学、中医的发展史是人民创造的,精英们只是做了记载,上升为理论;2  偶然到必然,任何理论、技术的发明,都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的结合;3  实践检验——理论——再实践,反复验证的结果;4  医学的发展、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直线进行的,而是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曲线运动而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决定了医学的发展路径。5  医学理论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直接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操控。
         医学概念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与临床实际经验相融合而发展出来的,概念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哲学概念息息相关,概念,按照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哲学规律,形成理论,这就是医学理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6:0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8-30 08:09 编辑

所以只抽象的说某字或词是哲学/运动/……概念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可以是,可以不是。关键是当论者A在某一视角使用它时,受众B能否从A论述它的视角来解读出A的“原意”。有时是A过于偏激,有时是B过于狭隘,不一定都是A或B的错。更不是你规范定义了它,小高或懂Q就会按你的规范定义使用。

一一没有相对统一的规范,就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什么人都可以上台吆喝两声,美其名曰:我的观点、我的定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6:0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8-30 07:58
希望大家学习一点历史唯物论,否则永远争论不休,没有结果。
       历史唯物论,可以到百度中查。 ...

我的理解如下:具体地说:1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医学、中医的发展史是人民创造的,精英们只是做了记载,上升为理论;2  偶然到必然,任何理论、技术的发明,都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的结合;3  实践检验——理论——再实践,反复验证的结果;4  医学的发展、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直线进行的,而是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曲线运动而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决定了医学的发展路径。5  医学理论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直接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操控。

一一前面四条基本同意。后面二条,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决定了医学的发展路径,个人认为是哲学认识方法论的变化影响更大更直接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30 16:16
        今天,我们在中国讨论医学概念,特别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因为我们国家的现实是存在着三种意识形态:1  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2 资本主义的机械唯物论、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3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仔细分析我们论坛(实际上反映了国内的三种意识形态)所有的讨论分歧,归根结底就是这三种人、三种思维意识的斗争。改革开放之后,第二种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一种与第三种是同盟军,被淡化、抹黑。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问题以及许多领域的改革失败,特别是两极分化,出现了特权阶层与资本家阶层,没有实现改革开放的承诺:共同富裕!在医学界中医被边缘化,理论被篡改西化,中医大学培养的学生后不会用中医理论、技术看病……。中医界成为抵制西化的中流砥柱,某种程度上说,中医拯救了中国文化!当然全国人民、农民工……是抵制国家西化的主力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30 16:34
具体到“气”这个概念,古今中外,各个学派,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定义”,正如“科学”,就有100多个定义!科学,这个概念仅仅不足500年的历史,而“气”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怎么能够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中医理论中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到他所处的时代、所在的学说、学派、所属的理论中去寻求,不可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所谓中医概念混乱、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现代化、概念本质研究、科学实验研究等等,归根结底是用机械唯物论、科学主义把中医理论西化!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16:4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8-30 08:34
具体到“气”这个概念,古今中外,各个学派,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定义”,正如“科学”,就有100多个定 ...

而“气”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怎么能够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中医理论中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到他所处的时代、所在的学说、学派、所属的理论中去寻求,不可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

一一没有永恒不变的定义,但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定义(内涵)。否则就是无效的概念,应当逐出中医理论体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30 17:12
      概念混乱,名实不副,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曾经时髦的说法知识爆炸,……。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伟大时期,人类社会发展有3个过渡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欧洲的文艺复兴,现代的中国文化复兴。21世纪是环太平洋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漩涡的中心。不要小看了中医坚持“按照中医的故意思路发展中医”,他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30 17:21
       说到底,中医理论,不属于西方科学体系!
      相对稳定的定义,存在于各个学派、各个时代之中。
       心为君主之官!是封建社会结构的表述,不是哲学!
        哲学说到底是为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服务的。哲学从属于阶级利益,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8-30 18:5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8-30 15:52
结论是:看不出这种讨论对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用于指导临床有何实质意义。

一一不讨论清楚,我们就永远不 ...
一一不讨论清楚,我们就永远不能理解气虚证本质是什么,人参黄芪补气补的是什么东西…

如果陈总版的逻辑成立,那么,才开始讨论如何定义气概念的邓国医学生(当然明显还包括邓国医)实际上都没理解气虚证的本质是什么了。不止邓国医及其学生,甚至许多中医都不了解了。这当然是不符客观实际的。因为早就说了,这不是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方式不需要定义气的概念,而是从征候中判断某些关键征候就是气虚证的表现,这就足以运用从经验而来的方剂去解决问题,如何定义从来就不是古人关心的问题,当然不会因此而不会治病!

反过来说,即如这位海生讲了那么五点,有人能解释其中有什么概念定义超越了古人的认识,而且能据此解决了之前不能解决(治疗)的问题?如果没有,那完全就是从定义到定义,也即验证了我说这种讨论完全没有实质意义的判断。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2-8-30 20:02
不讨论清楚,我们就永远不能理解气虚证本质是什么,人参黄芪补气补的是什么东西

如果不知中药药性,不知中药是治疗症状药,或不知中医就是根据症状的分类虚实治疗的。
就不能理解气虚是何种人体反应作用,就不能知道人参黄芪补气补的药理作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0 20:45
反过来说,即如这位海生讲了那么五点,有人能解释其中有什么概念定义超越了古人的认识,而且能据此解决了之前不能解决(治疗)的问题?如果没有,那完全就是从定义到定义,也即验证了我说这种讨论完全没有实质意义的判断。

一一这篇文章有很多原则性的认识错误,转发这篇文章是让大家提高鉴别批判的能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8-31 07:26
          西方科学与中医学。理论上来讲互不隶属。把中医的概念用西方科学的语言来定义是不可能的。中国关于气的概念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哲学当中的气,中医理论中的气,气一元论中的气,戾气,等等各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 ,不可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相对论在西方也是有争论的!没有得到直接的科学实验证明!如同进化论一样,没有实验证明猴子能够变成人!气是构成世界的极小微物质,也是不成立的。

       用中国古代的气解释相对论。解释宇宙大爆炸。解释空间是扭曲的。时间可以缩短。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一说就通。

       一个概念只有在他的那个理论构架内它才有意义。离开那个理论体系,那个概念就没啥意思。比如气在卫气营血理论中,气要和卫营血发生关系,气是第二阶段。在气血津液里其中的气与血、津,液发生关系,他们可以相互转化。诸如此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1 08:1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8-30 23:26
西方科学与中医学。理论上来讲互不隶属。把中医的概念用西方科学的语言来定义是不可能的。中国关 ...

西方科学与中医学。理论上来讲互不隶属。把中医的概念用西方科学的语言来定义是不可能的。

一一概念只存在正确的定义与错误的定义,不存在不可定义。不可定义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1 08:2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8-30 23:26
西方科学与中医学。理论上来讲互不隶属。把中医的概念用西方科学的语言来定义是不可能的。中国关 ...

一个概念只有在他的那个理论构架内它才有意义。离开那个理论体系,那个概念就没啥意思。比如气在卫气营血理论中,气要和卫营血发生关系,气是第二阶段。在气血津液里其中的气与血、津,液发生关系,他们可以相互转化。诸如此类。

一一同意这个观点。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石,概念不是名称,必须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若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了,即便名称未变,概念却不再是同一个概念了,或者叫做概念被置换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8-31 08:36
以气来说,在哲学领域里,气可以视作物质。但哲学领域里的物质,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这种客观存在,可以是实体,也可是能量、信息。但在具体学科中,物质是物质,能量是能量,能量和物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8-31 09:1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8-31 00:36
以气来说,在哲学领域里,气可以视作物质。但哲学领域里的物质,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这种客观存在,可 ...

你研究的就不是中医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2-8-31 14:00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2-8-31 14:06 编辑

一个概念只有在他的那个理论构架内它才有意义。离开那个理论体系,那个概念就没啥意思。比如气在卫气营血理论中,气要和卫营血发生关系,气是第二阶段。在气血津液里其中的气与血、津,液发生关系,他们可以相互转化。诸如此类。

你这是各说各的谁想如何说就如何说。
还能瞎说胡说。
科学研究是要统一概念,逻辑合理,能检验,不是谁随便编一个就是何理论。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 06:41
概念的定义,其表达的内容得可以操作,这是论文的基本常识,炁,火堆旁跳舞。就是运动,运动锻炼就可以治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9-1 06:4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8-31 22:51 编辑

        历史唯物论研究气

        理论体系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即理论构架,概念流易就是思维过程。把一个概念从其所在的理论体系中孤立出来,隔断了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这个概念就失去了意义。例如:卫气营血,是指温病发展到四个连续过程,在温病学中,气与卫、营、血之间存在着规定的关系;日常用语中的气(云气)与卫、营、血之间没有关系。诸如此类。
        一  日常用语中“气”的含义
       甲骨文“气(简)”字作“三”形,像云层之形,本义是云气,泛指气体。但是在古籍中往往不用“气(简)”字,而是借用“气”字表达云气之义。此种意义的气读qì 。“气”既常表达此义,它的本义就用“饩”字表示。“饩”是在“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气”的右侧加形符“食”而形成的,“气”和“饩”是古今字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表示云气意义的“气”被废弃,重新恢复了它的古体“气(简)”。“饩”字被简化为“饩(简)”,运用的是偏旁简化的方法。 “”被作为“饩”的异体废弃掉了。


      【乙组】“气”字形演变流程图
       “气”后来引申泛指一切气体,如“空气”、“雾气”、“氧气”、“水蒸气”等。呼吸是维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吸人的是新鲜空气,呼出的是体内的浊气,所以“气”又指呼吸的气息,如“气喘吁吁”、“气急败坏”等词中的“气”。地上的水汽蒸腾上升形成云,云气聚集则降下万物赖以生存的雨水,还有时而柔和时而狂暴的风,一刻也不停的呼吸,我们无时无处不能感到气的变化流动,天凉了,是空气变冷了;气体流动,带来了远处鲜花和青草的芬芳气息,所以“气”还引申出天气、气候、气味等含义。 [7]

       二  中医里理论中的“气”
      (一)气的概念涉及到各个方面,如致病物质的邪气、湿气、疠气等;病机或病证的厥气、肝气、水气等;药物性质的寒热温凉四气和针灸效应的得气等。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温病条辩气分证卫气营血传变、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是温病发展的四个连续发展阶段,气分是第二阶段。气分证又分为:阳明气分热证(白虎汤证)及脏腑气分证。
温热病的化热阶段,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内发。气分以中焦阳明为主,也包括肺、胃、脾、胆、大肠等脏腑。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湿热交困于中焦,胸闷脘满、舌苔腻滞;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脏腑气分证。
      (三)   气血津液或者精气血津液,可以相互转化即气化。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有别。
     (四)  精气神,合则为一,分之为三。
      (五)  六气,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1.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
             2.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谓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天之气、地之气。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4.中医术语。或指寒、热、燥、湿、风、火六种症候。
           5.中医术语。或指人体内的精、气、津、液、血、脉,以其本为气所化,故名。见《灵枢经•决气》。
    (六)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一元论、理一元论、神一元论

         三  西方科学“气”的定义。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固态、液体、气态中的一种形态。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2-9-1 07:16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2-9-1 07:20 编辑

你不懂科学。  

理论体系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即理论构架,概念流易就是思维过程。把一个概念从其所在的理论体系中孤立出来,隔断了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这个概念就失去了意义。例如:卫气营血,是指温病发展到四个连续过程,在温病学中,气与卫、营、血之间存在着规定的关系;日常用语中的气(云气)与卫、营、血之间没有关系。诸如此类。
        一  日常用语中“气”的含义


这些不是科学理论这些不是科学概念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 07:28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8-31 23:32 编辑

自然科学理论都是用文字表达,文字都有其特定的定义,在论文里要求有交待,确定定义含义,表达的内容必须可以重复。读经典学经典的时候,把经典文字理解成连自己就无法操作的定义,基础知识能力非常差劲。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 07:3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8-31 22:48
历史唯物论研究气

        理论体系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即理论构架,概念流易就是思维过 ...

  西方科学“气”的定义。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固态、液体、气态中的一种形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2-9-18 05:38
萧铁 发表于 2022-8-30 07:38
首先补充一点:原帖据百度所得出自一位自称是邓国医的学生海生。【顺便再提醒一下,如果非自己的原作,应该 ...

气和道二字可说是中华文化里最具特征的两个字,内容可以是天地宇宙无所不包,你今天规范定义了它,难道明天别人就不能借用它来表述新的内涵?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此话有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2-9-18 05:43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8-31 00:36
以气来说,在哲学领域里,气可以视作物质。但哲学领域里的物质,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这种客观存在,可 ...

但在具体学科中,物质是物质,能量是能量,能量和物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这个意见值得商榷。物质和能量是两回事,二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二者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统一起来,浑然一体。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8 06:09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9-17 22:14 编辑

气和道二字可说是中华文化里最具特征的两个字,内容可以是天地宇宙无所不包,
被骗子骗了,学的是骗子文化,可怕的是不知道被骗。我的师父就骗过别人。学者学习知识必须有甄别能力,没有学过不能妄加断论,出现错误认为是古人的错误,好好学习知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9-18 07:09
        吴鞠通论“风温”,尚有:桂枝汤、小柴胡汤、银翘散之别!
       吴鞠通说:……(温病九种)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又说:是以本论不过粗具三焦六淫之大概规模而已。惟望后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温病九种: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今天之新冠病毒感染遍及五洲四洋,历经3年,累计确诊605,987,207累计死亡6,490,625。奈何以“一种温病”一统天下?!新冠病毒感染属于哪一种温病,“全在测证的确”,“惟望后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新冠病毒感染的辨证论治,必须根据其客观的、真实的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地理气候等因素进行。不是三方三药能够解决问题的。
            西医的一个疾病,不同的临床类型、不同的临床阶段,可以分属温病9种不同的2个以上病种;也可以分属与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三焦辨证的不同脏腑。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分别属于温病中的“暑温”(1956年,石家庄,白虎汤)、“暑湿”(1957年,北京,白虎加苍术汤)、“伏暑”(发生在冬季)、温毒(极重型、暑厥)等范畴。大流行为瘟疫,散发或者小流行称为温病。


           “气”的定义也一样,不可能有一个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定义!必须到他所属的理论体系中、他所在的语境中、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具体的进行定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9-18 07:11
        这是历史唯物论。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8 10:17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9-18 02:19 编辑

呵呵,老懂讲讲你师父如何骗人又如何被你识破嘛  发表于 1 小时前
现在你认为的你学的东东,怎么教的没有现在你认为的你学的东东,师傅说:忽悠他,给他讲不清。给小学生讲大学知识,对牛弹琴。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8 12: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9-17 23:09
吴鞠通论“风温”,尚有:桂枝汤、小柴胡汤、银翘散之别!
       吴鞠通说:……(温病九种)错 ...

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定义就是用语言表达客观规律,不能确定语言表达的客观规律,就不是定义,定义所表达的客观规律是永恒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8 13:55
嗯,怪不得,老懂果然深得你师傅的真传,呵呵。  发表于 半小时前
搞一通经典错误,自己没有错,现代人比古人知识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9-18 16:14
    中医不属于自然科学!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8 16:52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9-18 08:53 编辑

科学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医不是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意思是说治疗别人就可以治愈另一个人的病,别人健康另一个人也健康。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8 16:55
以象取之间接认识累死多少人?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9-18 17:00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9-18 09:02 编辑

我可以看到阴阳,你看到呢?我没有特异功能。
作者: 山城巷    时间: 2022-10-7 05:15
中国古代有“哲学”一词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