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聂广:谈中医药的“守正创新”(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5-16 22:29
标题: 聂广:谈中医药的“守正创新”(转)
聂广:谈中医药的“守正创新”
今天上午的202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专家访谈”环节,我谈了自己的看法:
国良提出这样一个访谈,是个很好的话题,也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我先抛砖引玉吧。
今年5月,成都会议上有一个青年辩论赛,也是关于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何者重要”的问题。我作为评审专家之一,领略了正反两组辩手的唇枪舌战。当然,辩论赛的胜负不在于观点的谁对谁错,而取决于双方的语言风度、团体配合和临场发挥。但是,我们今天面对这个话题,则是要深入进去,认真剖析,全面理解这个观点的精髓和本质。
对于这个话题,关键是如何理解“守正”。何为“正”?湖南中医药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他们的戴爱国校长发表了主题为“做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中医药人”的演讲。他提出,守住“三正”:一是守中医药文化之正,即坚守其独到的内涵特质、思辨哲理;二是守中医药经典之正,他举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研究抗疟药的科研实验中遇到瓶颈后,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最终研究出青蒿素;三是守科学精神之正,即对已知的成果持怀疑态度,对未知的领域怀探索精神。
我觉得,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正”,一是中医特色,或者说中医思维,即中医的话语体系;二是中医的治病经验。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57年夏,主席在青岛感冒,遍用诸法而未收效,当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刘惠民老中医为主席诊疗。当夜派小飞机送到青岛,刘惠民为主席诊过舌脉后,开了三剂小青龙汤加炒枣仁等药。主席用过一剂后汗出而愈,又服几剂后睡眠也有改善。主席很高兴,询问了许多话题,包括“上火”是什么意思。
刘老用中医理论解释后,主席笑着说:“你讲的这些我不懂啊,你看怎么办?”略微思索一下,刘老回答说:“西医学了中医,再用西医的话讲出来,主席就懂了。”主席听后,非常高兴地站起来,说:“对喽,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这个故事值得思考:为什么刘惠民老中医会认为,主席听不懂中医理论,却能够听懂西医理论?而且,主席也认可这种说法。这是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主席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常言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何况还有著名老中医在一旁辅导,难道中医理论这么深不可测?显然,主席和刘惠民老中医都意识到,现代社会已经来到“科学时代”,是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语言通行的年代,中医迟早要走上这条路。因为,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做出了“西学中”的伟大决策。
事隔64年,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也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医不仅要有疗效,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总结出来。这说明,中医的“守正”并非要坚持中医学的话语体系,而是要坚守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即中医学的经验技术。
为什么人们说,中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不会看病,甚至不如师带徒人员?说明中医学哲学化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存在严重的脱节,花费大量时间并没有获得指导临床实践的确切知识。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非常强调“抢救老中医经验”,现在也一样。最近正在申报全国第四批国医大师和第二批全国名中医,这也是重视老中医经验的体现。
因此,我理解的“守正”,即是坚守中医药的治病经验和临床技术,而且要通过创新,用科学的方法和话语体系进一步检验和提高中医药治病的疗效。
结合新冠疫情,病原学就是新冠病毒,而且其基因组系列、变异的亚型,完全是客观真实的,也是可操作、可检验的,没有必要“寒湿”、“湿热”,或者“戾气”、“邪毒”地争论不清,而且不可能争论清楚的。这就是中医思维、中医话语体系的缺陷,它属于幻想的、猜测的,缺乏现代科学的实证基础,就不要当成“精华”或者“特色”去坚守。
值得坚守的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比如,与其他的重症感染性疾病一样,重症新冠肺炎的过度炎症反应,也就是炎症因子风暴,或者说细胞因子风暴,这是临床救治的关键环节。中医有个截断扭转疗法,就是早用清热解毒、早用攻下通里、早用凉血活血。在预警新冠病毒肺炎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时候,提前应用这一类药物,可以从不同环节、不同途径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肺血管炎、血栓形成和栓塞等,从而减轻因炎症而导致的器官损伤及其功能衰竭。这也是“肺与大肠相表里”、“活血化瘀”临床经验的开发应用。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现代医学RCT研究中,临床观察表中往往把大便次数增多,视为药物不良反应。但中医的“攻下通里法”恰恰是治疗急性重症感染的重要思路,而且临床效果非常明显。这就是对现代医学的观察指标,提出改进的必要,就是创新。我觉得,这才是理解“守正创新”的精髓和价值。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理解,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来自科学网 聂广博客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5-17 01:32
二是守中医药经典之正,他举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研究抗疟药的科研实验中遇到瓶颈后,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最终研究出青蒿素;
Well,《肘后方》不是经典。一方面,如果真要从经典中去发掘,恐怕到现在还没发现青蒿素。另一方面,如果把《肘后方》算入经典,那恐怕很多医书都要算是经典,到时又是沙坭俱下,每遇到新问题,仍然是用试错的方法去应对。
再说了,说屠呦呦是创新榜样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但屠是守正的榜样吗?光这论坛里很多自认“守正”的人,就认为屠根本不代表中医,何来守中医之正?难道又是“气宗的剑术了得、剑宗的内功高强”?
总之,把屠的青蒿素研究说成是守中医经典之正的范例,不管从那个角度去看都犯驳。
故此,自认守正的人(一个完美例子如刘博士力红),即使给他条件,恐怕终其一生,都不会做出屠的贡献;反过来说,不受所谓守正为束缚的人,反倒可能对中医药做出突破性贡献。所以,“守正”真有那么重要吗?我是不知道啦。至少,连个“正”字是什么都未能说清楚,能守出个鸟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09:00
正,就是阴阳五行。
新,就是中西医融合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09:29
刘惠民为主席诊过舌脉后,开了三剂小青龙汤加炒枣仁等药。主席用过一剂后汗出而愈,又服几剂后睡眠也有改善。
================================================
小青龙汤为什么能够治愈毛主席的病?毛主席得的是什么病?
我用西医给大家讲讲,看看大家、普通老百姓能不能听懂。如果大家能够听懂,请给一个鼓励。
毛主席得的是:阻塞性肺病,感冒后复发。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肺炎,现在统称阻塞性肺病,感冒是引起其复发、加重的最主要原因。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5-17 09:33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57年夏,主席在青岛感冒,遍用诸法而未收效,当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刘惠民老中医为主席诊疗。当夜派小飞机送到青岛,刘惠民为主席诊过舌脉后,开了三剂小青龙汤加炒枣仁等药。主席用过一剂后汗出而愈,又服几剂后睡眠也有改善。
……毛主席得的是:阻塞性肺病,感冒后复发。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肺炎,现在统称阻塞性肺病,感冒是引起其复发、加重的最主要原因。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一一应当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之急性发作期(相对于缓解期或稳定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5-17 09:34
我觉得,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正”,一是中医特色,或者说中医思维,即中医的话语体系;二是中医的治病经验。
一一赞同这个意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09:37
肺痿肺痈咳嗽水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14
【原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09:46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2020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291页~294页,有详尽的论述。
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感冒)是肺胀反复加重的主要原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09:50
即将出版的《金匮要略》现代解读,对于相关条文,逐条逐句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5-17 09:5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5-17 01:59 编辑
再说了,说屠呦呦是创新榜样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但屠是守正的榜样吗?光这论坛里很多自认“守正”的人,就认为屠根本不代表中医,何来守中医之正?难道又是“气宗的剑术了得、剑宗的内功高强”?
一一屠(女士)先生的研究成果,应当是传承借鉴了中医药的经验(用药)。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一病,诊断治疗的核心目标与对象是病原体、病因,这个是西医辨病论治的模式,与继承发扬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无关。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5-17 10:15
不知道陈总版这句话中的“我”是谁?因为原帖作者聂广没这样说,刘也没这样说,融合观的跟帖也没这样说。
相反,原帖作者聂广说:
事隔64年,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也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医不仅要有疗效,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总结出来。这说明,中医的“守正”并非要坚持中医学的话语体系,而是要坚守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即中医学的经验技术。
……
结合新冠疫情,病原学就是新冠病毒,而且其基因组系列、变异的亚型,完全是客观真实的,也是可操作、可检验的,没有必要“寒湿”、“湿热”,或者“戾气”、“邪毒”地争论不清,而且不可能争论清楚的。这就是中医思维、中医话语体系的缺陷,它属于幻想的、猜测的,缺乏现代科学的实证基础,就不要当成“精华”或者“特色”去坚守。
摆明与总版所说相反,所以不知道这句话的主张从何而来?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5-17 10:21
原文:
……对于这个话题,关键是如何理解“守正”。何为“正”?湖南中医药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他们的戴爱国校长发表了主题为“做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中医药人”的演讲。他提出,守住“三正”:一是守中医药文化之正,即坚守其独到的内涵特质、思辨哲理;二是守中医药经典之正,他举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研究抗疟药的科研实验中遇到瓶颈后,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最终研究出青蒿素;三是守科学精神之正,即对已知的成果持怀疑态度,对未知的领域怀探索精神。
我觉得,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正”,一是中医特色,或者说中医思维,即中医的话语体系;二是中医的治病经验。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5-17 14:01
Oops,我真看漏了这句话!
文中的我,显然是指聂自己。但聂后来的两段话,却明确表示对于正的第一个意思,不守也罢。不过,看陈总版的意思,似只是赞同对正的解读而已。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5-17 14:57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慢性阻塞性肺病之急性期与缓解期,其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是不同的。缓解期为宿疾,水饮内停(于肺)为主要病理过程或状态;急性发作期,则是在水饮内停的基础上,外感风寒,风寒束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18:00
“水饮内停心下”包含有西医的3个方面:1 肺泡内、细支气管内,炎症浆液性渗出物;2 肺心病消化道粘膜下漏出液;3 消化道粘膜下或者消化道内炎症性浆液性渗出物。在下一本书里,小青龙汤有专述讨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18:02
小青龙汤的适应症非常广泛,涉及西医的阻塞性肺病、心衰、消化道的渗出性炎症等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17 18:0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5-17 10:06 编辑
小青龙汤证:心下水气、心下痰饮、溢饮、支饮均含有小青龙汤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心下坚、心下续坚满是什么关系?
小青龙汤不仅仅是治疗支饮的方剂,而且治疗心下水气、溢饮、心下痰饮等等与水饮、水气相关的疾病。
(1)《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证:本书《伤寒论现代解读》40条,41条,发热不渴”是病人本来就有“心下水气”,复加外感伤寒,这都是与外感相关的“心下水气”,是小青龙汤的适应症。
(2)《金匮要略》小青龙汤证。
本篇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中医认为:如果是因为肺胀,心下素有水饮,无论是否复感风寒,皆是小青龙汤的适应症。如果复感风寒,外内合邪,致使肺气壅塞不利,而有咳喘,脉浮,饮邪生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肺胀是指:阻塞性肺病特别是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其感染状态。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此外,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剧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凡此俱当联系互参,掌握其异同。
本篇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由此可以看出肺胀,与肺气肿是一个证态。因为“上气”指的是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是肺气肿、阻塞性肺病的特点。
所以,肺气肿或者阻塞性肺病如果伴有轻度发热、咳嗽、咳痰,痰液清稀或者没有黄色脓痰者,是小青龙加石膏汤的适应症。如果没有痰,以喘为主,则是越婢加半夏汤的适应症。
(3)《金匮要略第十二》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第2条: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是为了解释“身体痛重”的病理机制,“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因为没有出汗,所以引起身体痛重,这就是”“溢饮”。当肺心病右心衰竭时,全身皮下组织以及消化道粘膜下组织淤血,处于隐性水肿的时候,体重增加,皮肤比较饱满,消化道粘膜下水肿,这是水气病的表现,也是“其形如肿”的准确表述。《伤寒论》40条,41条“心下有水气”,《金匮要略》14条“心下有水”是指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下水肿甚至于炎症渗出液积存于呼吸道、消化道的病理状态(提示有轻度感染的情况)。当支饮流行到四肢的时候,如果没有使用发汗的方法,身体感觉到沉重、疼痛的时候,这就是溢饮(右心衰隐性水肿状态)。这是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的适应症。
所以,溢饮与肺心病右心衰早期隐性水肿是一个证态。
(4)《金匮要略•第十二》支饮小青龙汤证
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即第2条“咳逆依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所举的支饮(肺心病的失代偿期)。肺心病失代偿期可以表现为:皮下隐性水肿(身体重痛、其形如肿);也可以表现为:消化道粘膜下瘀血水肿、肝脏淤血等等。“咳逆依息,短气不得卧”是阻塞性肺病的固有表现。所以,支饮应该是指肺心病。
痰饮青龙汤证,是指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是治疗、预防肺心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感染是引起、加重肺心病的主要原因,青龙汤的适应症就是阻塞性肺病及其感染。(参看伤寒论现代解读)。慢性咳嗽例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谓之肺心病三部曲,他们均与痰饮相关。《金匮要略》第十二章34条“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久咳数岁……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充分说明长期慢性咳嗽能够引起右心衰-支饮证态。所以,中医认为:咳嗽、肺胀、典型支饮是一个连续病理过程,在咳嗽与肺胀的病理过程中均包含着水气与水饮的病理状态。
本条小结:所以,支饮-肺心病是一个证态。小青龙汤的适应症是:气管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者阻塞性肺病以及肺心病右心衰三部曲的各个时期,伴有浆液性渗出与漏出液病理状态。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5-17 19:25
这段话是主帖即《聂广:谈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原文第5自然段:“我觉得,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正”,一是中医特色,或者说中医思维,即中医的话语体系;二是中医的治病经验。”显然是聂广说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18 11:40
守正创新中的正就是天人合一观。也就是说,天人合一观已经将中医的守正与创新融为一体了。你信不信?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5-18 12:54
是聂说的没错,我已承认没读仔细。但请注意,聂把“守正”拆分成两段话讲,这句话先讲他理解什么是正,但后面却否定第一个“正”应该要守。但单看这句话好像他同意两个“正”都要守,实质不然。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5-18 13:30
聂翁在后面的说辞:
“我理解的“守正”,即是坚守中医药的治病经验和临床技术,而且要通过创新,用科学的方法和话语体系进一步检验和提高中医药治病的疗效。
结合新冠疫情,病原学就是新冠病毒,而且其基因组系列、变异的亚型,完全是客观真实的,也是可操作、可检验的,没有必要“寒湿”、“湿热”,或者“戾气”、“邪毒”地争论不清,而且不可能争论清楚的。这就是中医思维、中医话语体系的缺陷,它属于幻想的、猜测的,缺乏现代科学的实证基础,就不要当成“精华”或者“特色”去坚守。
值得坚守的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与他前面说的一段确实有自我否定的……”
──聂后面的这些说辞与他前面那一段所谓的“我觉得……”就有自相矛盾的现象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5-18 13:35
其实,所谓“守正”之说,不过就是“继承”之说的另一种提法,换汤未换药而已!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5-18 14:57
──聂后面的这些说辞与他前面那一段所谓的“我觉得……”就有自相矛盾的现象了!
严格来说没有。只是他前面“我觉得”那句话,一般人直觉可能觉得他是在阐释所守之正是什么。但实际上他是否定要守第一个正,但当时的场合可能不便说得太直接,所以第一句话只讲正是什么,把要不要守分开来讲。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5-18 15:12
这只是多种解读之一,不是唯一解读。“守正创新”这提法现在用在很多地方,我们也许可以从其他地方的使用得到些启发。
创新本质上是要打破一些成见,这就包括对某些学说的教条(譬如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既得利益者自然会用这类教条来解读正是什么,以此来反对改革创新。但改革者可以说正是为人民服务(或民族复兴)等初心,只要服务于这个目的,自然都是守正。
所以,基本上大家都说我守正,只是内涵其实不一样。最后当然是掌握了钱袋子的人说了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18 15:14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2-5-18 15:15 编辑
由于天人合一观要求人合天而非天合人,故其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合于自然规律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这就是守正。另外,中医所有的创新都是通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产生的,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是天人合一观的体现。所以说,天人合一观已经将中医的守正与创新融为一体了。这怎么成了搞笑?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5-18 16:23
所以,基本上大家都说我守正,只是内涵其实不一样。最后当然是掌握了钱袋子的人说了算。
一一呵呵,这个时候就看那个话语权大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5-18 17:41
高见!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5-18 17:46
国家、社会,发展就是硬道理,中医药有效就是硬道理,有效的中医药就能发展。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19 13:0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2-5-19 13:07 编辑
天即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膨胀即运动,其运动肯定有自身的规律性。所以,天人合一观中的天代表自然宇宙的运动规律,简称自然规律。可见,你合天就是要求你的思想与行为合于自然规律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若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是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合于自然规律而不违背自然规律,你就白活了。还谈什么复兴中医?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19 13:18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2-5-19 13:20 编辑
阴阳五行既不代表正也不代表邪,而是中性的东西。例如,癌症病人肿瘤生长的过程就是阳化气阴成形的过程,但你不能怪其阴阳。另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的阳中之阴(金)阴中之阳(木)阴中之阴(水)阳中之阳(火)阴中至阴(土)虽然是五行,但因五者合在一起的运动规律也是阳化气,阴成形的过程,所以,本义的阴阳与五行是一回事。总之,客观存在的东西没有好坏、正邪之分;即好坏、正邪是主观因素划分出来的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2-5-19 17:51
主帖前的冠名聂广是不是这个人:
聂广,男,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等8家杂志编委。发表论文140多篇,主编专著8部,主持各级课题18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创新奖1项,指导研究生18名。
擅长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21 15:0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2-5-21 15:06 编辑
既然你认为守正就是守阴阳五行,那创新是指什么?守正与创新是什么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22 17:56
在同一个范式内,不断地发现了新的医学事实,增加补充、完善前人的不足,就是传承创新。在同一个范式内,就是传承;不断增补、完善前人的不足,就是创新。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23 06:29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2-5-23 06:39 编辑
前人的阴阳五行已经完善了,没有不足。是因为内经、伤寒论、金元四家、温病学及历代医家的临床和学术成果都是对阴阳五行的演绎。可以说,在这个范式内,中医创新的潜力已经被挖尽。所以,真正的中医创新是指中医合理吸收西医和现代科技成果,你的中西医融合观若成功了即属此列。当然,你对阴阳五行的认识、理解、应用若能超过前人,也是创新,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不要把中医的创新只局限在阴阳五行的范围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23 06:51
阴阳五行、系统论、矛盾论融合为:太极-系统观,其代表符号是太极-黄金螺旋图。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23 14:17
阴阳五行与太极属于道;系统论属于科学理论;矛盾论属于哲学。这些东西是不能融为一体的。毕竟,阴阳五行、道、系统论与矛盾论不是一回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5-24 07:40
我已经把他们融为一体了!《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2-5-24 14:10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2-5-26 02:55 编辑
真正将阴阳五行、系统论、矛盾论、太极融为一体的是天人合一观。毕竟,其中的天可用阴阳五行或太极表达;矛盾论则是其方法论的一部分。例如:阴性药与阳性药是两种对立的药性;那么,补阴与补阳既可以是天人合一观作为中医治病的方法论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方法,也可以是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方法。补与泻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方法,道理同上。
另外,天人合一观也可体现中医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其与上述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一样,各自均可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方法。
总之,天人合一观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不仅是我们解决临床问题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医理论的指南。毕竟,其中的天所代表的自然规律可用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法则表达,加上传统中医的内经、伤寒论、金元四家、温病学及历代医家的临床和学术成果都是对阴阳五行的演绎,故将其演绎过程采用的思维方式称为天人合一观。这样,既可使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法则(阳化气阴成形+零)配合科学定义证明中医是科学,也可配合天人合一观证明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人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大脑所消耗的能量是通过体内阳化气阴成形+零的作用源源不断地输送而来的。另外,大脑思维过程中,思考的问题越多,信息量及其变化就越大,这些信息的变化同样是通过阳化气阴成形+零完成的,《素问》说的阴阳者,……变化之父母可以证明这一点。也就是说,这些信息中阴阳的存在是这些信息产生变化的前提条件,所以,这些信息的变化是随其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而阴阳的变化是通过阳化气阴成形+零完成的,可见,这些信息变化的过程是阳化气阴成形+零起作用的结果。西医和西方科学的思维过程也是这样。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