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36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2-1-5 21:15
标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36条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2-1-6 21:25 编辑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方二十三。 [236]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评按:“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这句话讲的很好!但是,这并非就是阳明病,而是少阳阳明合病了。“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说明是汗出不畅。“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为瘀热在里,明显指胃肠道;但邪热始终都是在少阳即血分,准确的说是心血管系统;如果小便不利,又渴饮水浆,再加汗出不畅,邪热就会蒸腾人体血分与胃肠道中的水液,因湿热引起人体发黄,这就是少阳阳明合病了。用茵陈蒿汤治疗,虽然可以治愈这个发黄证;但是,愈后对人体并不利。因为有效,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成为了现在治疗湿热发黄证的一个名方。其实,应该在茵陈蒿汤中加柴胡外散邪热,同时减少栀子的用量以避免损伤病人胃气!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2-1-5 21:16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三十六条 原文:陽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①热越:里热发越于外,即热邪能够向外发泄。
②剂:与“齐”相通。
③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④瘀热:邪热郁滞在里。
释义:(陽明病湿热发黄(热重于湿)的证治。)
陽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能够发越于外,故发黄症不可形成。若仅见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身上无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汤水,这是湿热郁滞在里,势必出现肌肤发黄。主治用茵陈蒿汤。
陽明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达,因而酿发黄疸。但头汗出,齐颈而还,乃是因湿热内郁而熏蒸于上的缘故。里热炽盛,所以渴引水浆。治疗湿热发黄,要在清热利湿。本症治以茵陈蒿汤,取其苦寒通泄,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湿去热清,则发黄自消退而愈。
陽明病热盛,蒸迫津液外泄,湿热有排出之路(因汗出而热邪得以发泄,亦因汗出而无留湿之弊),一般不致发黄。如果陽明病仅见头部汗出,至颈而止,周身无汗,又有小便不利,说明热邪不得外越而湿邪亦不得下泄。头为诸陽之会,湿热壅盛,熏蒸于上,故可见头汗出。热欲外越却因湿邪羁留而不得越,故周身无汗。湿欲下泄,却因热邪纠缠,而反小便不利。湿热相合,胶结不解,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湿热郁阻于内,即所谓“瘀热在里”;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则身必发黄。湿热交阻,气化不行,津液不能上布,故其人“渴引水浆”。在这里“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不仅是湿热郁阻的外在表现,而且也是形成湿热病的内在机制,因此具有重要的辨证意义。 湿热发黄,有以湿盛为主者,有以热盛为主者,也有湿热相当者。本证有发热、渴饮水浆等证,说明热重于湿,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三药组成。茵陈蒿清热利胆除黄,为治诸黄专药,无论陽黄、陰黄均可使用。大黄善于破结行瘀,推陈致新,泻热导滞。本证湿热发黄,为湿热胶结并涉及血分,故谓“瘀热在里”,用大黄不仅能荡涤肠胃以泻热实,而且能行血导滞,以破湿热之蕴结。栀子苦寒而质轻,善清三焦之热,兼能通利小便,驱湿热下行,以导邪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主要使瘀热、湿浊从小便排出。方后注云:“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这不仅说明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导湿热而利小便,也补充说明本方湿热发黄应有腹满等症。
辨证论治: 主症: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色黄,口渴,腹微满。
成因: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己亥年九月初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6 16:2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1-6 08:49 编辑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说明是汗出不畅。说的不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1-6 17:03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词解】
热越:里热通过出汗越过皮肤散发于体外,使热邪得以发泄消散。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就是颈以上有汗,颈以下无汗。
水浆:泛指各种可饮用之液体,如水、米汤、面汤、果汁之类。
瘀热在里:即邪热淤滞在里。
【解读】
中医认为阳明病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
西医认为黄疸分为三类,肝细胞性、阻塞性、溶血性,或者肝性、肝前性、肝后性。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有发热、无汗、口渴、小便不利、腹满等临床表现,符合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病毒性肝炎以及其它微生物引起的肝炎;二是感染病中的各种毒素、炎症介质对肝细胞的损害,即多器官功能障碍中肝脏功能障碍或衰竭。后者往往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其它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本条茵陈蒿汤证黄疸主要指的是病毒性肝炎以及其它病原体引起的肝炎。
由病原体引起的黄疸,除了肝炎病毒之外还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斑疹伤寒、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全身性感染病。急性传染病并发黄疸,常提示病情较重,且黄疸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它们的临床表现也非常相似,好发于夏秋季节,与水污染、媒介昆虫大量繁殖有关,以至于在古代的欧洲和中国古代医学家都很难把它们区别开来,只有到了近代和现代,有了显微镜和免疫学技术,能够准确的鉴别各种病原体,这些疾病的鉴别才成为可能。
【现代研究】
(1)茵陈蒿汤具有减低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的作用。
(2)茵陈蒿汤具有利胆作用。
(3)茵陈蒿汤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4)茵陈蒿汤具有显著的降血脂的作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