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20、221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12-9 22:31
标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20、221条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十。用前第二方。[220]
    评按:这条明显就是一个总结性的条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方十一。[221]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评按:这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加“身重”,是个大青龙汤证;而“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又接近白虎汤证;其中“脉浮而紧”与“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明显矛盾!“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这个发汗一般都是指用麻黄汤发汗,因此无论发汗还是温针,都是错误的!“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下之为误治,下后用栀子豉汤治疗,因栀子用量较大,易伤人胃气;所以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更加合适!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12-9 22:33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12-9 22:35 编辑

B站夜读伤寒!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二十条 原文:二陽并病,太陽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释义:(二陽并病转属陽明腑实的证治。)      
太陽、陽明两经并病,太陽表症已解,仅只见发潮热,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难而谵语的,是属陽明里实,攻下里实则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二陽并病,是先见太陽表症,继见陽明里症,治疗必须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凡是表症未罢的,只可小发其汗,切不可攻下,本条虽然也是二陽并病,但太陽表症已罢,全是陽明里实症,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谵语,都是典型的里实症候,虽然仅是大便难,也应当使用大承气汤。这表明大承气汤的运用,是综合全部病情来决定的。   
“二陽”指太陽与陽明。“并病”是先病太陽而后病陽明。在伤寒病变过程中,太陽之邪不解可渐次化热人里而形成陽明病。若太陽病证未罢,又出现陽明病,则称为“二陽并病”。若太陽病证已罢,即发热恶寒不复存在,而只见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说明邪热已尽并于胃,陽明腑实业已形成。陽明主四肢,在热盛而津液尚充者,多为全身汗出;在热结而津液较少者,因热势蒸腾,故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是肠腑燥屎阻结。谵语是胃热上犯于心神。知其纯属陽明“胃家实”,故须从陽明腑实燥结论治,用大承气汤苦寒攻下,泻燥热以存津液。   
本条所述内容与上条比较:彼为陽明散漫之热,宜清而不宜下;此为胃腑成实,宜下而不宜清。只有辨证分明,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治疗得当,而恰如其分。
己亥年八月十五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二十一条 原文:陽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①愦愦:烦乱。愦,昏乱。   
②怵惕:心惊而有恐惧貌。   
③舌上胎:此处指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胎通苔。
释义:(陽明热证误治的各种变证以及下后热留胸膈的证治。)      
陽明病,脉象浮而且紧,咽中干,口味苦,腹部胀满而气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体沉重。如误用发汗,就会心中烦乱,反而言语谵妄;如误用温针,就会怵惕烦躁不得安眠;如误用泻下,则胃气损伤,邪热扰于胸膈,引起心中懊,若舌有黄白薄腻苔,可用栀子豉汤主治。      
“陽明病,脉浮而紧”,与太陽伤寒之脉相似,但从“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之证可知,此并非太陽表不解,而是陽明表里热盛的反映。脉浮紧多见于太陽伤寒。今陽明燥热亢极,与正气相搏,邪实正实,也见脉浮紧,当主邪热实。浮脉一般主表,而陽明之浮,则是燥热充斥内外所致。故其脉轻取有余,按之亦有余也。此与太陽之浮紧不同,太陽脉浮紧,轻循固为有余,而按之略呈衰减。然亦必观其证候所合,方可断为太陽或陽明之浮紧脉。属太陽者,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属陽明者,必见燥热之象。热蒸于上而津伤,故“咽燥口苦”;热壅于里而气机不利,则“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陽明外证,由燥热逼迫津液外泄所致;邪热充斥于内外,经气不利,则“身重”。本证属于陽明热证,则非汗、下之所宜,当用清热之法治之。   
若误将脉浮紧、发热等辨为邪在表,而用辛温发汗法治疗,则犹如火上添薪,必燔灼津液,酿成坏病。热扰心神,神失濡养,则会导致躁扰、昏乱、谵语等。躁者,躁扰不安;愦愦者,心烦意乱,更兼语言谵妄,咸由辛温之剂,助长邪热,心神被扰所致。若误用温针之法以发汗,是以火助热,内劫心神,故有心惊恐惧,烦躁不得眠等证。   
若用攻下,是诛伐无过,徒伤胃肠,无形之邪热乘虚而入,扰乱胸膈,故曰“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热邪既扰于胸膈,必心烦懊,舌上生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治宜清宣胸膈郁热,以除烦侬,栀子豉汤主之。   
太陽篇亦有栀子豉汤证,多由表证误下而致热扰胸膈引起。本条乃陽明经热证误下,胃中空虚,热留胸膈所致,其来路虽与太陽篇的栀子豉汤证有内外之别,而基本证候大体一致,故治法相同。
辨证论治: 主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黄)。
成因:热扰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肥栀子、香豉)。
己亥年八月十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12-10 10:40
         
220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解读】
本条先见太阳病后转为阳明病,阳明病腑实证证据确凿,所以用大承气汤治疗。
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词解】
愦愦:形容烦乱。
怵惕:形容恐惧惊慌。
【解读】
  栀子豉汤证(见76条)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症状;病位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包括膈在内。和痞证的病位不一样,痞证主要是在胃肠道内的感染,还具有器质性的改变。栀子豉汤证与小柴胡汤证、结胸证的病位一致,所不同的是栀子豉汤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与213条小承气汤证、219条白虎汤证一样,也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是由于高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与213条、219条不同的是,栀子豉汤证的症状表现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都可以是发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只是病变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它们是一个大证态,可以分为几个具体的证态,即发热小承气汤证态、发热白虎汤证态、发热栀子豉汤证态。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