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白豆蔻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10-21 22:30
标题: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白豆蔻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10-22 21:54 编辑

    白豆蔻,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称为“豆蔻”,味辛,性温。是常用的行气、化湿、健胃、止呕药。
    本品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胸脘满闷、腹部胀痛等症,常配合藿香、半夏、陈皮、生姜、丁香等同用。
    本品有芳香行气、温燥化湿的特长,可用于治疗夏秋之交发生的湿温病(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胸脘堵闷、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腻、脉象濡滑缓),常配合杏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三仁汤)等同用,而收到辛开、苦降、淡渗的功能,是治疗湿温最常用的方药。
    白豆蔻配陈皮、生麦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茱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
    白蔻衣(即白蔻皮)长于理气宽胸消胀,温性较白豆蔻小,可应证选用。
    本品若去皮使用,名白蔻仁。
    用量一般为1.5 ~6g。入汤药“后下”药效较好。肺胃火盛及气虚者忌用本品。
    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白豆蔻的上等品,个儿大、味浓、药力足)。紫蔻仁主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药,功能介于砂仁与白豆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比砂仁较小,但比白豆蔻稍强。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10-21 22:35
豆蔻主治
用于湿阻气滞、脾胃不和所致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湿浊郁遏所致身热不扬、胸闷不饥、寒湿呕逆、妊娠呕吐、噎膈呕吐、食积不消、醉酒等。 无论湿邪内阻、脾失健运,或外感时令之湿邪,湿与热合,胶结不解,均可配伍用之。 急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衰竭等可配伍用之。

豆蔻现代药理研究
1.白豆蔻的挥发油有健胃、驱风、止吐等作用。
2.白豆蔻的水煎剂低浓度对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而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呈抑制作用。
3.白豆蔻还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

豆蔻成分
现代研究,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其挥发油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的作用。所含α-萜品醇与4-松节醇均有显著的平喘作用。果壳水煎剂对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具有促进消化、解酒等作用。

豆蔻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2~5g,用水煎服。本品以研粉待诸药煎好,趁沸冲服为妙。
豆蔻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服。

胃热上火之习惯性便秘、皮肤瘙痒症或皮肤溃疡、上呼吸道感染者禁用。

①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口腔溃疡、咽喉红肿疼痛、腹痛、便秘等反应。

②本品以研粉待诸药煎好,趁沸冲服为妙。

豆蔻选方
1、治脾虚湿阻型胃炎:豆蔻、藿香、诃子各6g。共研成末,每服3g,姜汤送服。适用于恶心吐酸症状。

2、治肠胃受湿、濡泻无度、腹痛、饮食不化:豆蔻、诃子、陈皮、干姜各15g,厚补22g。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5g,水煎,去渣,空腹温服,每日两次。

豆蔻药用部位
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豆蔻选购保存
以粒大、完整、饱满、果皮薄而色洁白、气味浓者为佳。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10-21 22:39
豆蔻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香料,也有一些少女喜欢把它的花当做装饰插在头发上。也被称为“含胎花”,豆蔻花人们习惯称十三四岁是女孩子的豆蔻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娉娉 (pīng) 袅(niǎo)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风尘女子的诗。诗中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独独选中豆蔻花来比喻少女呢?原来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它。后世吟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种寓意。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