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齐鲁医派”淄博司氏中医流派家藏古籍及个人诊疗经验介绍之--眩晕病
[打印本页]
作者:
极度深蓝
时间:
2021-6-29 20:02
标题:
“齐鲁医派”淄博司氏中医流派家藏古籍及个人诊疗经验介绍之--眩晕病
外感眩晕,在临床所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纯由外感而来,眩晕仅是六气病中的一个分证;另一种是宿有眩晕,因新感而触发,形成新感与宿疾同时俱病,但无论何种都必具六气之形证。治疗方法,纯属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火,但治其本气,表邪解而眩晕自除;若新邪引动旧病,则治宜酌量情况,两面兼顾。至于内伤眩晕,当分别其因而施治。
《内经》病机十九条说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如肝火内动,风阳上僭,头晕眼花,脉弦发热,或寒热往来,治宜平肝息风,用丹栀逍遥散加甘菊、煨天麻、钩藤;若肝气厥逆,木强贼土,眩晕呕吐不食,宜平肝和胃,用本事钩藤散加减;若肝风挟火热上冲,头目旋运,耳内鸣响,宜泄热平肝,用羚羊角、山栀、连翘、天花粉、丹皮、生地、桑叶、钩藤、天麻等。
痰浊中阻,胸脘痞闷,恶心欲呕,头额作胀,心悸眩晕,不能起,不能动,如脉缓滑,苔腻,是痰湿为重,宜运脾化湿利痰,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如痰湿而兼气郁,凝结为患,头眩心泛,大便秘结,手指臂麻,不能抬举,或肢体经脉发生结核,宜化痰兼以利气,用指迷茯苓丸;如脉滑兼有弦象,苔腻或水滑,此痰饮中阻,清浊升降失常,宜运脾以蠲痰饮,用导痰汤加泽泻、白术;如脉形滑大而数,舌边较红,眩晕而且易于动怒,此属痰火,用二陈汤加黄芩、山栀;如痰火上冲,晕眩不可当,脉滑便秘,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服三至五分
心脾荣气亏虚,心烦少寐,头额昏晕,脉形细涩,间或便溏,宜与调荣补血,用归脾汤;若下焦真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旺,头额昏眩,脉形细数或有弦象,宜滋水生肝,兼以熄风,用六味地黄丸去萸肉,加生白芍、菊花、牡蛎。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面白少神,便溏食减,时时眩晕,懒于动作,脉大无力,宣补中益气,扶中土以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若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浮,头面时时火热,眩晕欲倒,脉浮而空,两尺尤虚,宣引火归原,兼补真阴,用金匮肾气丸加鹿角胶,古方用一味鹿茸,浓煎频服;若大虚之人,眩晕自汗,气短脉微,宜大补气血,用十全大补汤,甚者加重参、附。
个人医案:
案一:
【主诉】
头晕伴有口干及口苦半月
【病情记录】
患者头晕伴有口干及口苦,自觉眩晕及耳鸣,大便干结,干头,纳可,睡眠差。
【切诊】
脉象细弱,舌暗苔干腻,舌上裂纹多。
【治疗】
中药处方:
天麻 15g 姜半夏 12g 陈皮 10g 石菖蒲 10g
泽泻 12g 丹皮 9g 山药 24克 山萸肉 30g
生白朮 60g 当归 12g 白芍 30g 刺蒺藜 15g
决明子 15g 柴胡 12g 黄芩 6g 川牛膝 6g
炒栀子 6g 淡豆豉 12g 菊花 12g 干姜 9g
旋覆花(包煎)20g 焦三仙各 10g 炙甘草 5g 炙龟板(先煎)30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案二:
【主诉】
眩晕10余天。
【病情记录】
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平卧时减轻,起身时加重,伴有耳鸣,二便可,纳可,睡眠可。月经提前1周,色深,无明显血块,经来心烦,无乳胀,腰部酸重,无明显发热及汗出。
【切诊】
脉象细弱两寸口脉弱,舌暗苔薄腻。
【治疗】
中药处方:
天麻 15g 土白朮 15g 茯苓 12g 黄芪 30g
姜半夏 12g 陈皮 10g 胆南星 10g 当归 15g
熟地黄 24g 泽泻 12g 山药 24克 丹皮 12g
山萸肉 30g 炙甘草 10g 炙龟板(先煎)30g 川牛膝 6g
僵蚕 9g 夏枯草 6g 刺蒺藜 15g 焦三仙各 10g
炒酸枣仁 30克 黄连 3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按语:两例患者均使用天麻半夏白术汤治疗,一侧重于肝,一侧重于肾,但总的纠其病因病机还是肝脏偏旺,平肝熄风为总的治疗原则;两例患者均使用了白蒺藜,蒺藜这味药的作用:1.平肝潜阳。刺蒺藜味苦能降泄,入肝经,果实主降,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阳。用治头痛、眩晕、痉挛最效。
2、疏肝解郁。本品辛散通郁,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且入肝经,故可疏肝解郁。用治胸胁疼痛,不舒,太息,乳闭不通。《植物名实图考》曰:“蒺藜,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滞气,疼痛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
3.蒺藜用药禁忌:凡血虚弱者忌服蒺藜。
以上为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