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针灸学】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5-31 21:35
标题: 【针灸学】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经内踝的后方,向下进入足跟中,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有穴通路还出于前,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处)。其直行支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舌根旁;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
  《灵枢.经脉第十》: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就会出现饥不欲食,面色黑瘦如漆柴,咳唾带血,喘息有声,烦躁不安,坐下就想起来,视物不清,心中动荡不安,状若饥饿,气虚的多恐惧,心慌跳动,好象有人要来捕捉他,这叫做骨厥。本经主肾脏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咽肿,气上逆,喉咙干燥而疼痛,心中烦躁而痛,黄疸、痢疾,脊股内侧后面疼痛,足部无力,厥冷,嗜睡,足心热痛。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使用灸法时,应该勉强吃生肉,宽缓衣带,散披头发,手扶大杖,足穿重履,缓步而行。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本经虚症,是指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主要病候:咯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症。
   主治概要:1.头和五官病证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2.妇科病,前阴病 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5-31 21:39
灸则强食产肉

文字/忆忘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句从字面上,自身有很多歧义,用灸法,勉强进食、增强食欲、可以多长肌肉等等;后文仪式般的动作还有做“功法”导引解释的。

文本比较

1、《甲乙经》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十六字,在足少阴肾经是主所生病“足下热而痛”之后。

2、【脉经】也位于“足下热而痛”之后,为:灸则强食而生害(一作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3、【太素】和【灵枢】的这十六字,均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后,并且【太素】“肉”作“食”:灸则强食生食。

4、【灵枢】

5、宋改【备急千金】卷十九肾藏方、肾藏脉论第一条下:

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虽然【千金】的文本更为细致,不同于【甲乙】、【脉经】、【太素】、【灵枢】。【千金】藏府方论,是根据病实热、病虚寒来划分肾藏经脉病证的。而“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是位于病实热之下,实热当然是不能灸的,并且因为“黄瘅”善饥而强食,也是有害的。看起来理由也很充分。

以上五种文本,差异是所处位置。【太素】与【灵枢】出现该句的位置比较有疑问,是在“为此诸病”的一般治疗方法的后面,出现这一段较为具体的方法强调,并且十二经脉例行句式,也只有这一段多出了这一句,看起来不合前后文例,所以注家出现了一些附会的注解,比如“肾藏精”,生肉补精、生肉温肾等。

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太素】、【灵枢】这句话的位置,是被人移动到此的。因为【甲乙】、【脉经】、【千金】的位置都在“足下热而痛”之下,并不应该列在一般治法的“为此诸病”之下,而一般原则之下也不应出现具体的方法。

6、【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作“强食产食”

【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瞙(黭)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黯)若{炭也}(灺)色,欬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热舌柝(坼),嗌干,上气,饐(噎),嗌中痛,瘅,耆(嗜)卧,欬,音(瘖),为十病。【少】阴之眽(脉),【久(灸)则强食產肉,缓带,】皮(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久(灸)几息则病已矣。

由于帛书作“产”,“所产病”与【灵枢】的“所生病”为异文,故【灵枢】的“生”,为产生的生,而非生熟的生,也不是牲畜的牲。同时也使得“灾”、“害”二字被排除。

吃生肉与生灾害的注解,因帛书被认定为“产肉”而冰释。所以,“久(灸)则强食产肉”、“灸则强食生肉”,就被理解为:灸了以后食欲增强、身体肌肉生长,但是无法解释“灸则强食产食”,因此增强食欲和产生肌肉的注解,也不可靠。

因为前后文的关系,配合“缓带被发、大杖重履、灸几息(既息)则病已矣”,与“强食而生肌肉”或“增强食欲”,意义并不顺接,这个注解也的确显得差强人意,所以有学者认为“强食、产肉”是“导引、柔软”,解释比较曲折。笔者认为比较牵强,不采纳。

由于马王堆帛书的考注,看不到原始的帛书文本,“产肉”是在【】符号内的,“脱字或残缺字、依照文意、参照其他古籍补出”,而所谓的其他古籍,又以【灵枢】的心理地位极高,因此“肉”字是从【灵枢】、【甲乙经】确认的。正因为如此,反而显得【太素】的“食”字是无法排除在外的,【帛书经脉】的原文,甚至【太素】杨上善时期所能看到的针经,很可能是“產食”,“产”字被帛书考注确认,基本无异议。但是“肉”字存疑,笔者更倾向于“产食”,理由是【灵枢】、【甲乙】一致而【太素】却不同的话,不能排除是【甲乙】被依据南宋本【灵枢】改动。

【脉经】和【千金】“產”俱作“而生”,不排除是“產”字分离所造成的讹误。災和害,从“食”讹与从“肉”讹的比较,从“肉”形讹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帛书原文较大的可能是:

少阴之脉。灸则强食产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灸几息则病已矣。

帛书考注,虽然纠正了“灾”、“害”、“牲”、“生肉厚味”的臆测错误,但忽略掉了“产食(肉)”,仅仅理解为“产生肌肉”,而忽略掉了“本地所产”的歧义,何况如果原文真是“产食”的话,那是“产生食物”吗?何况原文“强食”与【灵枢】中的“强饮”,刚好对接。帛书考注并不能排除种歧义。

帛书考注提到,灸少阴脉增强食欲,文献上无所考,没找到依据,但刺然谷“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说明少阴脉与食欲有一定关系。

但这样解释并不能与上下文通气,所以必须联系下文:

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乍一看,这是魏晋风度满满,吃了五石散的状态,仙步飘飘。为了避免飘起来跌倒在地,所以拿着大拐杖,穿着沉重的鞋子,步伐稳重一点。累不累?估计魏晋名士是不干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缓带被发,与被发缓形,是一致的,宽松衣带,披散头发,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而“大杖重履而步”,就有点做戏或作法的意味,显得比较郑重其事,目的是活动血脉,使力于四肢,促其气血运行,做灸前的准备。

回头看“强食”,可以理解为增强食欲,但与后文不搭,这里并不是为了增强食欲,而是做灸法治疗前的准备,所以要先勉强吃点东西,强行进食,先补充一点能量,为后面“大杖重履而步”的活动消耗做点铺垫。

活动完毕,灸法上,灸完这些病就好了,可见不算啥重病。如果是“增强食欲”,则“产食”二字无法解释,所以“强食”是强行吃一点“产食”,古代一般都吃本地出产食品,因为运输或者保鲜的问题,外地“异产”长途运输之后即便能保存不坏,也是不新鲜的,强调下“本地食品”的“产食”,既能保鲜也能保证安全。



所以,“强食产食”和“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都是为了最后“灸几息则病已”做的准备,并不涉及增强食欲或者体重。

强行饮食,在【灵枢经筋篇】“卒口僻”的治疗: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与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饮美酒、吃烧烤,不饮酒?当然要强行一点了。

所以治疗时进食,强饮、强食,是有依据的。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5-31 21:40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5-31 23:44
《灵枢经脉》肾经的循行线路是用古琴第二弦的散音(D)做出来的。这个线路只是肾经的前线。如果把第二弦降低半个音的话,还可以做出肾经后线的循行线路。这两个肾经在腿上基本上是并行状态,入腹后就分道扬镳了。肾经前线起于足小趾内侧趾甲角远端;肾经后线起于足小趾外侧远端,沿足底外侧后行到足跟前缘到内侧,再沿足跟腱内侧前缘上行到膕窝内侧,再沿半腱肌上行至肛门外侧入腹,有分支到前列腺或前庭大腺和子宫颈,主干进入椎管上行入颅骨,有分支到内耳。
现代的经穴图在内踝附近肾经是最乱套的。原因就是把两条肾经的穴位连成一条线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转圈了。不能说我们的老师太笨,但是他们的确缺乏质疑经典的勇气。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6:15
现代的经穴图在内踝附近肾经是最乱套的。

是你乱套不是经穴图乱套。
经络路线古代已经研究很清楚了。
不是你那些胡乱方法能发现经络。
你根本不知古代是如何发现经络。
古人现代人不明白的是经脉结构组成,经气化学组成生理病理药理超生理功能作用。
你还是画你毛细神经图吧。
经脉图不用你瞎操心乱改了。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08:47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1-6-1 08:50 编辑

现代的经脉穴位图的确是问题太多,举例如下:
1)现代的经脉穴位图基本上是穴位连线图而不是经脉感传图。
2)现代的经脉穴位图把经脉分支上的穴位归入经脉主线。
3)现代经脉穴位图中的经脉有较多的缺失。
4)现代经脉穴位图中任督经脉被左右合二为一了。
5)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些穴位定位明显错误。例如:任督穴位的定位都错了。
6)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很多穴位都是复合穴位,原本的定位并没有穴位。例如:太溪穴,行间穴等。
7)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些穴位归经明显错误。例如肘髎穴是三焦经,天突穴是肺经,八髎穴和会阳穴是督脉,人中穴是胃经等。
8)现代经穴图中膀胱经的交会点在大腿后面,实际上在第12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09:02
古代的穴位常常是利用指压和艾灸发现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作用的面积比较大,所以这其中就有很多邻近的不同经脉上的穴位被就被复合成一个穴位了。一旦改成毫针的话,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如此经脉穴位图你还敢用吗?针灸穴位国际标准其实并非标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一个穴位的总标准来验证具体的穴位位置。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11
人中穴是胃经

就别再瞎编了。
人中穴是督脉穴。
胃经大肠在这经过是交会穴。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09:16
经络循行路线并没有被古人研究的很清楚,但是可以说体表的部分基本上是搞明白而已。古人还没有搞明白的是:1)内脏循行线;2)器官循行线;3)手足循行线。
举几个例子:大脑皮质的经脉分布,筛窦的经脉分布,子宫的经脉分布等。类似的内容在临床上非常重要。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16
一旦改成毫针的话,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太可笑了。
经穴小的如绿豆大小。
大的比黄豆还大。
都比毫针大多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19
人中:上唇上方正中的凹痕。又名“水沟穴”、“沟洫”、“寿堂”、“子庭”。为“十三部位”之一。相术家认为人中象沟渠,宜宽深通达,主长寿有子息。若浅狭壅滞,则非佳相。宋王逵《蠡海集·人身类》:“人之水沟穴,在鼻下口上,一名人中,盖居人身天地之中也。”参见“寿堂”、“沟洫”、“子庭”等条。中医术语。①指人中穴,在鼻下唇上,鼻唇沟正中。②指身体九窍中,单窍与双窍的分界点。其上耳目鼻皆双窍,其下口及二便道皆为单窍。见《脉望》:“唇之上,何以曰人中?若以为人身之中,则当在脐腹间,盖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单窍。上三画阳,下三画阴,合成太卦也。”③指人体头脚连线之正中,大约在脐腹部。督脉穴位。又称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周天功法中沟通任督二脉的重要穴道之一。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20
武极 发表于 2021-6-1 09:11
人中穴是胃经

就别再瞎编了。

督脉穴位。又称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周天功法中沟通任督二脉的重要穴道之一。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23
举几个例子:大脑皮质的经脉分布,筛窦的经脉分布,子宫的经脉分布等。

这些地方并没有经脉。
有的是气脏腑气分布。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09:25
古人是如何发现经脉的:
1)刺激穴位诱发经脉感传(例如《灸经》)。
2)古琴乐音诱发经脉感传(《灵枢经脉》)。
3)顶眼透视经脉(《灵枢五十营》。
4)临床观察循经痛或循经皮肤病等。
5)修炼气功发现经脉感传线路。
6)利用语言诱发经脉感传。例如佛号,道号,六字诀等。
7)佩戴彩色宝石诱发经脉感传。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27
交会穴
经穴分类名。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出《针灸甲乙经》。这类穴位大多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使脉气互通,故交叉穴的治疗作用较广,为临床所常选用,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能治疗脾经、肝经和肾经的病证。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27
交会穴的数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记载交会穴的文献较多,互有出入,所以交会穴的穴名和穴位数都有些差异。交会穴到底有多少个,至今无统计定论。据以往的文献统计为108个。在头面部的有92个。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09:31
顶眼透视经脉

等你练成非肉眼视觉功能,就知经脉分布了。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09:49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1-6-1 09:59 编辑

笑话人不如人的道理你不会不知道吧!督脉的督字下面的目原本是一个双棘突连线的龟背甲,用在经脉命名上指这是两条左右对称的夹脊突连线的经脉。《内经》讲的夹脊之脉或夹膂上项就是指此。任脉也是左右对称的。教材讲任者妊也是错误的解法。《说文》讲:任符也。符是指把六寸长的竹管从中劈开,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和在一起取得信任。合并的竹管置于前胸中线展示给对方。用在医学上指位于前正中线两侧的左右对称的经脉。经脉不能穿过无组织的空间,但是如今的经脉穴位图任督经脉需要穿过好几个空洞。例如口,脐,尿道口,阴道口和肛门。类似的胃经也不是穿过乳头孔的而是从乳头外侧绕行的。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0:16
《灵枢营气》讲述了一侧十四经脉的循行过程,这提示任脉和督脉是左右对称的。在一个经脉大循环中每一段经脉只能开放一次。如果任督在前后正中线的话就不好办了。《灵枢脉度》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为了弥补这个错误他们借用了跷脉。因为跷脉有四条所以解释成男人走阳跷,女人走阴跷。这是明显的用十个错误掩盖一个错误的方法。跷脉是扁鹊医学流派用刺激穴位诱发的经脉感传,结果与黄帝医学流派研究的十二经脉部分重叠(一部分本经感传,一部分串经感传)。在一个经脉大循环中有一段经脉可以走两次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脉有相对不应期。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0:25
任督经脉左右对称的情况在现代也是有人发现的,例如青城山的祝华英道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说人中穴的归经是不是胃经呢?其实天突穴也是一样的。旁天突穴是一个全息的穴位,但是当感传从任脉走到旁天突穴时,其他的经脉都在不应期中,只有对侧的肺经才在可开放期内,所以这个穴位归属于肺经而不是其他经脉。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0:28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1-6-1 10:25
任督经脉左右对称的情况在现代也是有人发现的,例如青城山的祝华英道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说人中穴的归经 ...

下人中穴的归经是大肠经,位于人中穴与上唇的中点处。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1:00
武极 发表于 2021-6-1 09:27
交会穴
经穴分类名。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出《针灸甲乙经》。这类穴位大多分布在头面和 ...

交会穴有以下几种类型:
1)真交会穴(经脉交汇于此)
2)立体交会穴。经脉并没有交会但是从皮肤的角度看是交会的。针刺时先刺中一条经脉,隔一段距离后再刺中另一条经脉。
3)近似交会穴。经脉距离很近,实际上并没有交会。如果用较大面积治疗的话等同于交会的效果。
4)并行交会。表里两经脉并行距离很近,其中的穴位等同于交会穴(例如:肺兪穴,厥阴兪穴,心兪穴等)。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1:05
人中穴的感传重点部位是大脑底部的觉醒中枢,这与胃经的大脑感传部位是部分一致的。《灵枢经脉》胃经主病中就有精神病症状。因此人中穴可以治疗昏迷和精神疾病。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11:19
笑话人不如人的道理你不会不知道吧!
还是改说像声吧。
督脉最后一穴在龈交。
龈交有皮有肉,不是空洞。
至于口,是任脉胃经大肠经,脐是任脉。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1:28
肾经有些穴位是成对的,这是因为肾经有两条线且并行的结果。例如:
1)内掌至阴穴和掌至阴穴。
2)下照海穴和中照海穴。
3)前太溪穴和后太溪穴。
4)复溜穴和交信穴。
5)中筑宾穴和后筑宾穴。
6)阴谷穴和外阴谷穴。
不知道太溪穴有前后两个分穴的针灸医生就得不到疗效。得到的只有病人的剧痛和动脉出血。传统的太溪穴你还敢扎吗?当然指压和艾灸还是没有问题的。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11:30
督脉的督字下面的目原本是一个双棘突连线的龟背甲,用在经脉命名上指这是两条左右对称的夹脊突连线的经脉。《内经》讲的夹脊之脉或夹膂上项就是指此。

你们这类就会抠字眼,数经典中多少气字的学覇的学覇,能研究发现什么。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1:34
古人把冲脉和带脉(穴位)归于肾经前线的分支还是很正确的,因为它们的固有频率是一致的。名称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流派不同命名的方法也就不同罢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11:38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1 11:42 编辑

传统的太溪穴你还敢扎吗?

太溪穴经常用,不用针扎太溪穴。

你学不会。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12:04
武极 发表于 2021-6-1 11:38
传统的太溪穴你还敢扎吗?

太溪穴经常用,不用针扎太溪穴。

学习要向水平高的学才对。错的就不要学了吧!水平低的就不要学了吧!不管你的地位有多高,不管你的学位有多高,没有真实水平博导也是误人子弟。也许一个捡破烂的都可能是行家里手。
作者: 中医小陈    时间: 2021-6-1 16:35
  请教两位老师,传统太溪穴不是现在用的太溪穴吗?前后太溪穴又是什么情况!现在针灸除了传统教科书的,还有董氏奇穴、平衡针灸、黄帝内针之类,该如何下手!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22:44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处,或者说是在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点处。只不过这个位置有一条动脉(古称太溪脉)。因此针刺此穴很容易刺破动脉剧痛而出血。很遗憾动脉不是穴位,因此太溪穴定位是错误的。其实太溪穴与上面两个穴位(复溜穴和交信穴)的结构是一样的双穴结构。前太溪穴位于内踝后缘属于肾经前线;后太溪穴位于跟腱前缘,属于肾经后线。实际针刺的时候可以留2mm的缝隙,这样就有的放矢了。针刺也不会出血巨痛了。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23:07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1-6-1 23:15 编辑

作为一个穴位是有一套验证标准的,不可以胡乱认定或人云己云。其基本方法如下:
1)有皮下的凹坑。穴字的本义有两种:其一是指石洞;其二是指土室(半地下的棚屋)。二者都是远古人类的居所。用在医疗上指骨孔、骨缝、骨角或肌肉缝隙等用手指可以摸到的凹坑。
2)敏感。刺激穴位后可以发现穴位处对刺激非常敏感。酸、麻、重、胀、痛。非穴位处就不敏感。
3)部分神经敏感的人可以诱发出经脉感传。
4)有治疗效果。试用以上方法验证太溪穴你就会得出传统的太溪穴并不是穴位的结论。同时可以扩大检测范围(前后上下),这时你就会发现有两个太溪穴了。再扩展一下去验证目前发现的每一个穴位你就会知道问题所在了。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23:23
古人通过以上验证穴位的方法发现了很多的穴位。但是由于用指压或艾灸为主所以精度不够,很多穴位是多条经脉的数个穴位的组合穴位。例如行间穴有四个分穴(内背行间穴胆经前线,内掌行间穴肝经,外掌行间穴脾经,外背行间穴胃经),针刺行间穴其实并没有刺中穴位或经脉。如果换用一个塑料牙签来刺激穴位的话就精细的多了。四个行间分穴从此可以各回各家了。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23:31
作为一个穴位研究需要注重以下内容:
1)名称(包括别名)名称体验了古人对穴位研究的成果。包括位置、感传重点部位等信息。
2)验证位置。有分穴的话一定要分开研究。
3)本经感传的强度、方向、重点部位、对侧的影响情况等。
4)串经及强度、重点部位等。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1 23:42
太溪穴的本字是太豀。豀字由谷和奚两个部分合成。谷是指手足掌,奚是指用绳子捆绑战俘的手足。用在医学上指手足边缘的部分(被绳子勒着的部位)。太字指比大还多一点,此处指足掌边缘往上一点的部位。《内经》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豀。这里的肉指肌腱。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 23:51
学习要向水平高的学才对。错的就不要学了吧!水平低的就不要学了吧!

水平不是一般的不低。
就是一般凡人不可能学会。
至于数经典中多少气字的学覇的学覇之类在这什么都不是。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04:04
高手研究的东西非常简单,就像傻瓜相机一样。例如过去背穴位背的是穴位的经验,现如今只要了解归经,串经和感传的重点部位就基本上够了。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原本是理论的东西中途改成经验,回归而已。

你先别吹。
经脉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经穴能治病。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2 07:08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1-6-2 07:10 编辑

1)经脉的结构是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管网线,外面缠绕着胆碱能纤维。穴位就是这个管网线上膨大的部分。其实这个管网线和网团对外周也是有着毛细血管联系的,只不过密度不大罢了。
2)经脉的生理就是微循环的生理。但是它具有整体的特点:(1)环形结构造成经脉流动开放;(2)不应期。某一段经脉开放三分钟以后就会自动关闭并进入相对不应期,过了不应期后轻微的刺激或临近一段经脉的开放就会引发另一段经脉的继发开放;(3)经脉有三种波动:大循环波;固有振动波和感传波。
3)穴位处的毛细血管网团密度并不均匀,因此穴位受到刺激后引发的震动也就是复合的。因此不仅可以引起所在经脉的震动继之开放也会引起继发的其他经脉开放(串经或称之为络)。由于某处微循环的密度与刺激穴位处的毛细血管密度接近或一致就会导致该处微循环持续强烈的开放。这是穴位的特异性所在。
4)经脉的开放时间一般是三分钟。开放时间过长就是虚证;开放时间过短就是虚证。
5)所有促进穴位和经脉微循环开放的因素都是补法;所有抑制穴位或经脉微循环开放的方法或因素都是泻法。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09:32
内关穴治失眠,是补是泻。
微循环开放中有安眠药成分吗。
如果微循环开放中没有安眠药成分,你这微循环开放中如何治疗失眠。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2 09:56
武极 发表于 2021-6-2 09:32
内关穴治失眠,是补是泻。
微循环开放中有安眠药成分吗。
如果微循环开放中没有安眠药成分,你这微循环开 ...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包经入脑后进入小脑下部,这个部位与情绪有一定的关系。情绪出现问题可以导致失眠。至于内关穴的补泻手法需要进行经络辨证。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2 10:03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1-6-2 10:11 编辑
武极 发表于 2021-6-2 09:32
内关穴治失眠,是补是泻。
微循环开放中有安眠药成分吗。
如果微循环开放中没有安眠药成分,你这微循环开 ...

失眠的原因很多,由于心包经引起的失眠并不多见。心经,小肠经,肝经,胆经,胃经都可以引起失眠。主要问题在边缘叶,觉醒中枢和丘脑等部位。经脉虚实的情况都有发生。改善大脑的微循环使以上部位得以正常工作,失眠可以治愈。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0:21
心经,小肠经,肝经,胆经,胃经都可以引起失眠

是心经肝经,胆经,胃经都可以治失眠,不是心经,小肠经,肝经,胆经,胃经都可以引起失眠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0:41
肝经,胆经,胃经都可以引起失眠

如果腿截肢了,没有肝经,胆经,胃经,有失眠是什么引起。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0:45
改善大脑的微循环使以上部位得以正常工作,失眠可以治愈。

中药安眠药能不能改善大脑的微循环,中药安眠药如何改善大脑的微循环。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2 12:01
武极 发表于 2021-6-2 10:21
心经,小肠经,肝经,胆经,胃经都可以引起失眠

是心经肝经,胆经,胃经都可以治失眠,不是心经,小肠经 ...

有人研究发现:有八成的失眠与海马回萎缩有关联。海马回的经脉是小肠经。小肠经虚证海马回供血不足导致小脑萎缩。补小肠经可以缓解海马回的萎缩状态缓解失眠。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2:20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2 12:26 编辑

依然是个傻问题,没学过药物归经吗?  

什么药物归经,药物归经就是药理学吗。
你这等于什么也没说。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2:24
小肠经虚证海马回供血不足导致小脑萎缩。补小肠经可以缓解海马回的萎缩状态缓解失眠。
改善大脑的微循环使以上部位得以正常工作,失眠可以治愈。


到底是治愈失眠,还是缓解失眠你先整明白了在说。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2:29
小肠经虚证海马回供血不足导致小脑萎缩。

用安眠药能治小脑萎缩吗。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2:31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2 12:33 编辑

安眠药是治小脑萎缩的吗,安眠药能改善大脑的微循环使以上部位得以正常工作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2:36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2 12:44 编辑

缺失的部分只不过需要等过不应期经脉就会自动的接续流动起来。

四肢都截肢你用什么接续流动起来。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2:39
武极 发表于 2021-6-2 12:36
缺失的部分只不过需要等过不应期经脉就会自动的接续流动起来。

四都截肢你用什么接续流动起来。

用量子场,用宇宙场,用气功场接续流动起来吗。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 12:43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2 12:46 编辑

补小肠经可以缓解海马回的萎缩状态缓解失眠。

安眠药药理是缓解失眠,安眠药是补小肠经缓解海马回的萎缩状态缓解失眠吗。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7:01
武极 发表于 2021-6-2 12:36
缺失的部分只不过需要等过不应期经脉就会自动的接续流动起来。

四肢都截肢你用什么接续流动起来。

忽悠二傻子吗?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7:07
有八成的失眠与海马回萎缩有关联。

海马体是哺乳类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的部分(大脑皮质)中被最为详细研究过的一个部位。 [1]   在解剖学以及组织学上,海马具有一目了然的明确构造。海马内部有形成形态美观的层面。也就是神经细胞的细胞体与其神经网区域呈层状排列。 [1]
海马,是被称作“海马区”(hippocampal region)的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海马区可分为:齿状回(dentate gyrus)、海马、下托(subiculum)、前下托(presubiculum)、傍下托(parasubiculum)、内嗅皮质(entorhinal cortex)。这之中齿状回、海马、下托的细胞层为单层,合称“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其上下夹有低细胞密度层和无细胞层。此外的部位有复数的层面构成。齿状回与海马的单层构造对神经解剖学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进步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初,开始有科学家认识到海马对于某些记忆以及学习有着基本的作用。特别是1957年Scoville和Milner报告了神经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病例。这是来自一位被称为H.M.的病者的报告,H.M.要算是神经心理学的领域之中被检查得最详细的人物。由于长期的癫痫症状,医生决定为他进行手术,切除了颞叶皮层下一部分的边缘系统组织,其中包括了两侧的海马区,手术后癫痫的症状被有效控制,但自此以后H.M.失去了形成新的陈述性长时记忆的能力。这个发现变成了让许多人想了解海马区在记忆及学习机制的契机,而成为一种流行,无论在神经解剖学、生理学、行为学等等各种不同领域,都对海马区做了相当丰富的研究。而今,海马区与记忆的关系已经为人所了解。
许多人对海马区与癫痫发作的关系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
海马区在解剖学解剖学以及机能构造上都是其它大脑皮质系统的研究样本。大脑皮质在最近开始被关注与研究,已知的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导的见解多受益于海马区的研究。而海马区的相关知识则多源于齿状回与海马的标本。  [1]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7:08
武极 发表于 2021-6-3 07:07
有八成的失眠与海马回萎缩有关联。

海马体是哺乳类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的部分(大脑皮质)中被最为详 ...

:海马体萎缩,是脑磁共振以及脑CT检查等影像学上的一种描述,并不是具体的疾病。最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平时说的老年性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的明显下降,认知功能下降,严重者失去日常的生活能力。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再加上影像学上的检查显示海马体萎缩,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检查。平时应该避免吸烟喝酒,多吃蔬菜水果。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7:11
小肠经虚证海马回供血不足导致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cerebellar 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程如急性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毒等,甚至某些临床无症状的人,影像学检查也可见到小脑萎缩,尤以老年人多见。其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宽。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小脑萎缩。由于小脑主要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7:13
武极 发表于 2021-6-3 07:11
小肠经虚证海马回供血不足导致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cerebellar 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 ...

临床表现
1.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2.小脑性构音障碍
吟诗样语言,表现为言语缓慢,发音冲撞、单调、鼻音。是由于发音器官如口唇、舌、咽喉等肌肉共济失调所致。
3.眼球运动障碍
小脑萎缩早期患者可表现为辐辏障碍及眼外肌运动障碍。可有双眼粗大震颤,少数患者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
4.肌张力减低
主要见于急性小脑半球病变,在慢性病变时较少见。但某些小脑萎缩的病例可见渐进性全身肌力增高,可出现类似震颤麻痹的情况。
5.非运动性表现
包括认知与语言功能障碍,一些证据表明小脑与精神疾病相关,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及成瘾行为等。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7:48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3 07:52 编辑

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都是疾病。

对疾病中药针灸也都是对症状的治疗。
就是什么阴虚气虚湿热等症状的用中药用针灸治疗症状。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8:10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3 08:11 编辑

如果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只有中药失眠症状或是热失眠或是阴虚失眠,用中药用针灸经穴首先是对失眠症状有治愈作用,然后也是在治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8:18
如果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只有中药失眠症状或是热失眠或是阴虚失眠,失眠症状就 一定是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的原因病因部分。
而不是你以为的相反的关系。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9:01
而如果失眠症状是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结果,失眠症状不是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原因病因部分 ,用中药用针灸经穴治失眠,不仅对失眠症状不能治愈,也不能治疗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
就只能对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中的其它症状什么阴虚气虚湿热等症状治疗,治愈阴虚气虚湿热等症状,治愈海马体萎缩,小脑萎缩疾病后,才能消除失眠症状。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3 09:35
武极 发表于 2021-6-2 12:31
安眠药是治小脑萎缩的吗,安眠药能改善大脑的微循环使以上部位得以正常工作

安眠药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巴比妥类的药物,其中代表的药物含有苯巴比妥、戊巴比妥。第二类是镇静安眠药物,就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其中以安定地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为代表的药物,这些药物应用之后会有第二天的一种宿醉感,部分患者会有头重脚轻感。对于老年人来说,它的代谢有可能相对慢一些。第三类是现在的非苯二氮卓类的安眠药物,它包括了常用的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这类药物,它的副作用相对小一些,时间短效一些,适用于短期睡眠不良的患者。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3 10:27
小脑的前庭小脑和脊髓小脑与平衡失调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这两个区域是三焦经的分布范围,所以可从三焦经入手治疗。心包经分布在大脑小脑的区域。这个部位与学习、记忆和情绪有关联(实际上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以治愈这种类型的失眠。心包经分布的主要部位在于房间隔和室间隔(房室节和传导组织),对心率不齐有治疗效果。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1-6-3 23:32
内关穴从名称上看是指该穴位有一横行感传线通往心脏的中隔。这是该穴位治疗的重点—心脏病。治疗失眠是很少使用的。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4 08:15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4 08:49 编辑

小脑的前庭小脑和脊髓小脑与平衡失调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这两个区域是三焦经的分布范围,所以可从三焦经入手治疗。心包经分布在大脑小脑的区域。这个部位与学习、记忆和情绪有关联(实际上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以治愈这种类型的失眠。

实际很多人不知道分不清生理病理药理的不同。
或用生理说明药理,或用病理推导生理,古代。
虽然病理与生理有时是有些关系的。
而药理却根本就不是生理的调节作用了,
用生理说明药理作用,是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懂药理学。
中药药理与现代药药理有相当不同。
现代药治病的药性的药理就是治病的药理。
而中药治症状的药性的药理与中药能治病的药理作用相联系却并不是同一药理。
中药直接作用于症状系,却能消除病理系疾病。
如中药治脾虚消化症状的药物却能治疗炎症免疫系的疾病。
而现代药治炎症药就是对免疫的药理治疗作用,当然不是调节免疫生理。
对于炎症中的脾虚消化症状现代消炎药治炎症药却毫无治疗作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5 07:40
内关穴从名称上看是指该穴位有一横行感传线通往心脏的中隔。这是该穴位治疗的重点—心脏病。治疗失眠是很少使用的。

内关治湿,也治呕吐。
内关是不是就与胃也有生理联系。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5 07:52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5 08:13 编辑

针经穴治症状也可以治炎症,是不是就像那些做中药实验人以为的能产生几百个化学分子以拮抗免疫病理炎症信号。
但是人体中如何在针经穴中就能合成产生几百个化学分子。
这些做中药实验人能说明吗。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5 07:55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5 08:19 编辑

都没错,太溪穴,行间穴都有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些穴位定位明显错误。例如:任督穴位的定位都错了。
6)现代经脉穴位图中有很多穴位都是复合穴位,原本的定位并没有穴位。例如:太溪穴,行间穴等。

都没错,太溪穴,行间穴,都有,是你对经穴理解错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5 08:04
六字诀可以恢复经脉经穴结构,反应是经脉经穴持续发热,经脉经穴结构恢复后人体相应生理功能也恢复了。
当然这些是有直接人体实验。
不是什么乱想乱猜抄书能知道的。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5 08:11
武极 发表于 2021-6-5 08:04
六字诀可以恢复经脉经穴结构,反应是经脉经穴持续发热,经脉经穴结构恢复后人体相应生理功能也恢复了。
当 ...

有一个学化学练气功的院士也知气功中的人体发热。
学化学的院士却不能分析气功中的人体发热,这就是人体一种非生理非病理的化学反应。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5 09:53
科学研究的条件
一是实验。
二是专业知识。
三是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1
是应用已知经验知识分析反应中的物质为何物质及结构。
逻辑分析2
是反应中的物质结构并非完全是已知经验知识或仅以已知经验知识并不能说明。
要有想像假设猜想,根据实验反应及应用已知经验知识分析在加入新的经验知识,说明反应中物质结构可能或应是何种新的物质结构。
中药实验气功实验对于科学研究基本是不存在的实验。
中药实验气功实验也就基本没有正式的研究科学研究。
中药实验虽然有也一些实验分析,但是由于中药实验人的逻辑能力很差做分析并不是中药技术指导的实验分析,中药只是当成现代药药理的实验的分析。
由中药实验人实验分析说明的中药药理根本就不是中药的药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6 07:27
逻辑分析1
是应用已知经验知识分析反应中的物质为何物质及结构。

一般应用最多的,就是这种逻辑分析方法。
如有一块石头,用化学物理方法分析其的组成。
石头有什么化学分子原子。
石头反应的表现性质像那种化学分子原子。
用已知经验专业化学物理知识就能确定石头化学分子原子物理性质。
在中药经脉方面很多人不论专业的或是非专业的基本都运用这种逻辑方法。
就是经脉一定是人体中一些种已知生理组织结构化学物质的功能作用。
而中药一定是现代药已知药理的作用。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21-6-7 17:34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1-6-1 23:07
作为一个穴位是有一套验证标准的,不可以胡乱认定或人云己云。其基本方法如下:
1)有皮下的凹坑。穴字的 ...

说的不错,佩服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7 18:52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1-6-3 23:32
内关穴从名称上看是指该穴位有一横行感传线通往心脏的中隔。这是该穴位治疗的重点—心脏病。治疗失眠是很少 ...

内关穴主治
1.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
2. 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
4. 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7 18:54
作为一个穴位是验证标准的,不可以胡乱认定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7 18:54
武极 发表于 2021-6-7 18:54
作为一个穴位是验证标准的,不可以胡乱认定

内关穴主治
1.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
2. 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7 18:55
武极 发表于 2021-6-7 18:54
内关穴主治
1.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
2. 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内关穴验证标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7 18:57
验证标准有皮下的凹坑

胡乱认定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8 09:07
任督经脉左右对称的情况在现代也是有人发现的,例如青城山的祝华英道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说人中穴的归经是不是胃经呢?

人中本经是督脉,胃经督脉与交会在人中。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8 09:09
青城山的祝华英道长

这个什么祝华英道长乱练了什么功,乱解释经脉 。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8 09:16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说最丰富、最关键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所在。由于对其认识须以修真体悟为基础,而经脉之无形部分运行的实相历来被道家视为天机秘而不宣,因而古今医书之论述或悖谬失当,或语焉不详,鲜有准确、完善的阐释。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少年时即发愤学医并修持全真内丹功法,在练功中达到胎息境界而发现并体证了人体十二经脉玄妙的运行规律。祝道长发现,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而《素问》《灵枢》中只简述了其中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对另一侧面的“负运机理”则隐而不言,致使后世之学者多不明究竟,从而形成死板教条式的“经络学说”。祝道长将其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疗效大大提高,不少著名大医院束手无策的病例,在祝道长手里往往能妙手回春。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8 09:25
练功中达到胎息境界而发现并体证了人体十二经脉玄妙的运行规律。

这不是纯胡说扯瞎吗。
胎息中根本就不会有经脉气的活动的感觉。
也就是蒙一些不懂丹道气功经脉的人。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8 11:04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8 11:08 编辑

这个祝道长都不知脏腑气的存在作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