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到底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别理解歪了!(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1-5-1 06:30
标题: 到底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别理解歪了!(转)
到底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别理解歪了!
2021-03-20 跟我学中医
一提起中医现代化,很多人就理解为中医西医化。确实,过去几十年的中医现代化走的是一条西医化的道路,它直接造成了人们对中医理论的不理解、中医和中药的机械分开,更造成了中医几十年的研究没有取得丝毫的成就,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但是,中医现代化的本义并不是西医化,而是用现代人都能够理解的语言把中医的精髓讲清楚,这样,中医发展才有希望。
中医和西医背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中医背后的是东方科学,它用一种物质的聚散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走的是一条系统论道路;西医背后的是西方科学,它用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走的是一条还原论道路。如果中医要现代化,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把中医学中隐藏的系统科学体系揭示出来,并以此来解释中医,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
现代不少人总是想当然地把西方科学当成是真理,其实,真正懂科学的人都知道,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有什么样的前提假设,就有什么样的科学体系,科学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前提假设不断更接近自然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前提假设越接近自然事实,这个科学体系越接近真理,如果前提假设与自然的事实不符,那么这个科学早晚会随着前提假设的崩塌而走向历史。
我们以对光的认识来说,在牛顿时代,空间被假定为空无一物和对称,这时的光被牛顿认定为象子弹一样的粒子束;之后,空间被认定为连续着静止不动的以太,此时的光被麦克斯韦认定为以太横波;到了爱因斯坦时代,重新否定了以太观,空间重新回到空无一物和对称,此时的光只能被机械地定义为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如果我们回到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气一元论之上,即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那么光则变成了统一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简单地说就是粒子的生死变换,这里粒子仅仅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进行传递的。
我们现代人理解不了中医,根源就在于我们都是站在西方科学的立足点之上来理解中医的,而真实的中医则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就拿阴阳学说来说吧,如果你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恐怕只能把阴理解为实体,阳理解为空间,由于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无从理解了。而站在气一元论之上,理解就完全不同了,统一的物质在空间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有序状态,一种是无序状态,如果根据它们的动静关系,就很容易得出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为阴,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为阳,有了物质的统一性,阴阳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了。
现代更多的人把阴阳学说视为空洞的哲学概念,但事实上它描述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气一元论用一种物质的聚散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而阴阳学说在这里描述的就是气聚散的规律,气之聚为阴,气之散为阳。我们把阴阳学说的根气一元论抛弃了,阴阳学说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理解起来就困难了。
同理,站在西方科学之上,很容易把五行视为五种不同的材料,此时理解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就难了。但回到气一元论之上,五行就成了统一物质(气)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有了物质的统一性,彼此之间的生克制化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原因就在于立足点的不同。中国的中医是站在气一元论之上的,而我们都是站在西方的原子说假设之上来理解的,这是现代人理解不了中医的根源。中医要想现代化,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气一元论之上重建西方科学,这样一来,一个更接近自然事实的科学体系就出现了,它就是系统科学。
有人可能会说了,西方科学中也有系统科学,为什么也解释不了中医呢?原来,西方的系统科学是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没有了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生命问题就无从认识;没有了物质的彻底统一性,普遍联系问题就无从认识。没有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释,西方的系统科学就是一个没有用的空架子,它解释不了任何自然秩序的存在,更解释不了中医。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原子说假设之上,自然规律只可能体现了那几个原子的个性之上,科学只可能走向还原论;如果到了中国的气一元论假设之上,还原论在这里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万物还原到最后都变成了同一种物质,它告诉我们不了任何答案,真正的自然规律只可能是物质聚散的原理,它是用精密仪器发现不了的,唯有靠哲学家的思辨才能够认识。
我所说的中医现代化是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系统科学之上的,用这个科学体系,可以推导出所有中医理论,如经络的本质,心主神志,五脏藏神,中医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药药理,气功外气的本质以及各种中医治疗办法等。当然,一个全新科学体系的建立必然会引起一场更伟大的科学革命,而这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途。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20/22/30640400_968032011.shtml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 07:19
气一元论是给中医挖的一个坑,跳进去就是机械唯物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 07:26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商榷
摘要:把“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值得商榷。气与物质具有不可通约性,构不成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气与物质的外延不等同,用物质(已知概念)作为定义项定义“气”(未知概念),属于晦涩定义、不当定义。无论“精气说”或者“气一元论”在中国古代都不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构不成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把“气”定义为:构成世界本源的极细微物质,把“气一元论”向机械唯物论靠拢,为中医理论西化完成了哲学的理论准备。阴阳五行是一个统一的学说,把他分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为否定五行学说开了方便之门。
关键词:气一元论、气、物质、不可通约性、概念流易。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以唯物、唯心评价、归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潮,其原意是为了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唯物论甚至于辩证唯物论,以拔高中国哲学的地位。其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化,例如:把气一元论归类于唯物论,理一元论归类于唯心论等等,有意或者无意把中国古代哲学西化。21世纪初,中国哲学界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哲学西化相对应,由此近几年来提出宗教中国化,西医中国化等,重建中国文化自信。
近十年来,中医界中医理论的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就是把“气一元论”西化为唯物论,并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哲学基础造成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气一元论
1 把“气”定义为:构成世界本原的极细微物质。“物质”的定义是什么?所有的教材中都没有交代。懂得近代、现代哲学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定义是套用近代唯物论得出来的。运用隐喻、暗示、渐进式的方法把“气”偷换为“物质”,把“气一元论”含含糊糊与唯物论等同。
在同一个理论系统中,要用已定义的概念(物质),定义未定义的概念(气),如果在定义项中必须使用认知度较低的概念,就必须先加以定义。“气”与“物质”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的概念,构不成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物质”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的认知度低于“气”,所以,必须把“物质”这个概念先加以定义,而所有的中医学哲学基础教材中没有一个作者给与“物质”一个确切的定义。违反这一规则,称为晦涩定义。
定义项(物质)与被定义项(气)的外延(外延通俗地来说就是对某一对象进行分类,外延一词可以理解为范围)必须是全同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范围与现代哲学中“物质”的范围根本不同,没有可比性,在宏观上没有可比性,在微观上更没有可比性。
中国古代所说的宇宙、万事万物、天地等等,是以地心说为依据看世界,站在黄河流域观察天空星辰日月的运动,山川河流的变化,其范围东至日本,西至西班牙、葡萄牙,南至南洋诸岛,北至贝加尔湖,上天入地也不过10公里而已;现代哲学、科学看到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等,“气”的范围与“物质”的范围,在宏观上二者没有可比性。现代的微观物质概念诸如:分子、原子、波粒两象性、引力波等等的可测量、可证实与“极细微”的不可测量、不可证实,完全是两回事。
“气”可见,摸不着,不可度量;“物”可见,可度量,只有宏观没有微观;“物质”可见,可度量,有宏观也有微观。气、物、物质的范围(外延)不是全同关系。用物质(定义项)定义“气”(被定义项)属于不当定义或者定义过窄。
关于物质的定义,在不同的理论体系内“物质”这个词汇的定义(概念)是不同的。“物质”只是一个词汇,在哲学范畴内,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先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在经典力学、相对论、化学等不同的学科理论中“物质”的定义各不相同。所以,在讨论“气一元论”的时候一定要与《理一元论》、《心一元论》一起讨论,才能够说清楚什么是《气一元论》。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理一元论”,《心一元论》对于中医学都发生了影响,这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以现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去评价、衡量、套靠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不能完美相互解释、翻译。中国古代的“物”、“器”、“形”与现代哲学中的“物质”具有不可通约性。如同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具有不可通约性一样,中国古代的宇宙、世界、万事万物与现代的宇宙、世界、事物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2 精、气本来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管子》以气解精,提出“精气说”,但是在《内经》中,大多数情况下精与气是分开说的。“精气说”对于《内经》的影响远远小于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影响力。在诸子百家中,《管子》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特别是董仲舒提出:“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理论被汉武帝采纳之后,整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儒家,《气一元论》从来都没有占据过统治地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中国古代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在西汉则表现为“道”与“物”关系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和隋唐,又演变为“有无(动静)”之辩和“言意”之辩,最后在宋、明时期发展成“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正是通过这样的争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明清之际,形成了三种形式: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一元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它们所争论的就是气、心、理,三者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最后形成这样三种形态,是其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历史演进的结果,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理一元论”,这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气一元论》的真正形成是在明清之际。北宋张载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提出“气”的概念,并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源和本质……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张载在论述气机变化神秘莫测的本性时,被张载称为:“神”。他说:惟神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气机变化神秘莫测的本性是“神”控制的,这与唯物论的无神论相去甚远,一般认为唯物主义和
无神论是一致的。
无独有偶,英国牛顿于1687年,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牛顿发现第一定律之后,他深深的困惑: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靠惯性运动。那么,使物体开始运动的第一次外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牛顿无解。因此他说:推动宇宙运动的第一动力,来自上帝之手。
“宇宙大爆炸论“现在已经成为关于宇宙天体的主流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说明宇宙是开始于一个“奇点”,之所以称为“奇点”,是因为所有的科学理论对于此点都不适用。点燃这个“奇点”爆炸的“星星之火”从哪里来?
是谁使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出现在地球上?
爱因斯坦说:“上帝是不掷骰子的”。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复杂、有序的宇宙,不是一次碰运气、掷骰子的偶然结果,而应该是一个预定好的、有意识的、有智慧的产物。说到底,爱因斯坦还是摆脱不了“上帝”。
机械唯物论,科学主义者始终解决不了宇宙万物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外力)以及宇宙万物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的原因,最终归咎于“上帝”。推动宇宙运动的第一动力,来自上帝之手,而且是神设计了“客观规律”。
张载、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把“神-上帝”作为世界、宇宙、万事万物发展、运动的原始推动力。所以,“气一元论”在一定意义上是机械唯物论,而且是有神论。他们把世界运动的原因归结于事物的外部,认识不到“事物发展、运动的原因来之于内部的矛盾运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3
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
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彻底地唯物论。
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的顶峰)不可能产生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即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类似于唯物论的论述都带有唯心论或者有神论的成分,既称不上机械唯物论,更称不上辩证唯物论。就总体来看,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其中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气一元论”也不能例外。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与主要特征。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气的学说不是唯物主义,《管子·内业》的作者、庄子、张载等也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用唯物、唯心模式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应该进行反省。中国古代哲学与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具有不可通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
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气一元论”并不等于唯物辩证法中的一元论,更多的表现为机械唯物论(即西方科学的哲学基础),把“气一元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实际上就是为把中医理论西方科学化(西化)完成了哲学准备。
明清之际,
方以智、
顾炎武、
王夫之和
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的“气一元论”,在《内经》时代根本没有形成,那时候还是“精气说”,《精气说》对于《内经》有影响是事实,说他是《内经》哲学基础,没有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莫过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1),所以影响《内经》的哲学思想,应该以道、儒、法、墨等为主,管子在诸子百家中是不起眼的一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精气说”,《气一元论》在中国古代不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原话是这样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简单地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4 “一元论”一词是18世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1834~1919年)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
一元论有两大类: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主张精神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分为: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以唯物、唯心评价、归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潮,才有了“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等术语的出现。实际上就是用现代哲学中的唯物、唯心、辩证唯物论、机械唯物论……的标准、概念、分类,评价、规定中国古代哲学,把中国古代哲学分割、标定为:唯心、唯物……。这与用西医的解剖学中的九大系统为标准,规定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一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属于不同的范式。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属于不同的范式,不能比较其优劣、好坏、错误与正确。
在“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这些术语出现之前,一般认为五行属于唯物论范畴,阴阳属于辩证法范畴,阴阳五行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这些说法仅仅是一种近似的归类(取其近似值)。所以,把“气一元论”这个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术语,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甚至于追溯到《内经》中,没有任何历史事实根据。
(二)阴阳五行
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说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朱熹提出理、太极、道是名异而同实,都是指宇宙本原的范畴。朱熹易学中的理即“太极”。“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易有太极,便有一个阴阳出来,阴阳便是两仪”。易“以太极为体,动静为用。”
“气一元论”认为:气为阴阳之体是“气一元论”学说的内容,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阴阳和而化生五行。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气一元论”还是“理一元论”都用阴阳五行解释万事万物变化的机理,都把阴阳五行看做一个学说,而不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两个学说。
《内经》的阴阳五行是一个完整的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大段关于阴阳与五行在一起的论述,其中“五运阴阳者……生杀之本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的核心宗旨。《素问·天元纪大论》还可以提供佐证:“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所以,阴阳是五行的枢机和根源,五行是阴阳运动的形式,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学说。
从历史发展看,阴阳五行在远古的时代可能是两个学说,五行来之于《洪范》,阴阳一般认为来之于《易经》,甚至于更久远的结绳记事、八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趋衍就把阴阳、五行统一为一个学说了,汉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把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极致,宋朝周敦颐太极图说,把无极、道、阴阳五行融为一体,一直到了今天。把阴阳五行割裂开来,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为否定五行打开了方便之门。否定五行,就是否定阴阳、否定阴阳五行学说。
事实上脏腑中的肾阴肾阳、脾阴脾阳……,心肝脾肺肾属于五行,肾阴、肾阳既是五行又是阴阳,不能分割,在五脏阴阳中,阴阳五行是统一完整而不可分割的。
阴阳五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为了论述的方便,有时候把阴阳与五行分开来说。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系统)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两方面;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既是分类,又是运动变化的规律。
阴阳与
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阴阳五行,是中国
古典哲学的核心与框架。
(三)“物质”这个概念不能在中医里理论中流易
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在一个理论内,概念与概念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联系即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在中医理论中精、气、神,合则为一,分之为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可以分为:
宗气、
营气、
卫气、正气、……。物质相关联的概念是:分子、原子、粒子、有机物、无机物、地球、太阳系、波粒两象性……。物质这个概念与中医理论中的所有概念没有任何关联,它在中医理论中不能流易,即不能进入中医的思维过程中,因此,把物质引入中医理论,中医思维过程被扰乱,这就是逻辑混乱。同理,气这个概念在西医理论中也不能流易。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气是物质,那么“精、气、神,合则为一,分之为三”如何解释?精与神是什么?
“物质”为血之帅,血为“物质”之母,能不能成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必然造成逻辑混乱,例如:在用补血药的同时加川穹理气,用“物质”这个概念,怎么解释?
宗气、
营气、
卫气、正气、……如何用“物质”解释?与“分子、原子、粒子、有机物、无机物、地球、太阳系、波粒两象性……”如何一一对应?怎么证明的?
结论: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把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不妥,直接导致了中医理论西化,造成了中医理论的逻辑思维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二十论 张登本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 第3页
(2)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第5版。主编 印会河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4年5月第一版
(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第7版。主编孙广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002,8
(4)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第10版 主编郑洪新 版次2016年8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5-1 09:3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5-1 09:38 编辑
千总这个帖子说的现代更多的人把阴阳学说视为空洞的哲学概念,但事实上它描述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这句话说的太好了完全符合天人合一观的理念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5-1 09:44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5-1 09:5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5-1 07:26
“宇宙大爆炸论“现在已经成为关于宇宙天体的主流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说明宇宙是开始于一个“奇点”,之所以称为“奇点”,是因为所有的科学理论对于此点都不适用。点燃这个“奇点”爆炸的“星星之火”从哪里来?
传统文化讲无极生太极即你引用老子的话说的道生一。而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就是无极。所以,无极怎么生太极就意味着这个奇点如何爆炸。就像种子生庄稼。当然,种子与无极是有区别的,毕竟,种子是有阴阳的;而无极中是没有阴阳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5-1 10:01
机械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气一元论也是哲学方法论?
作者: 何必hebi 时间: 2021-5-1 10:25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1-5-1 11:37
标题: ”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1-5-1 03:52 编辑
气一元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哲学的传统理论,不可否认!
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1-5-1 11:5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1-5-1 07:46 编辑
“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把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不妥,直接导致了中医理论西化,造成了中医理论的逻辑思维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瓶颈。”
-------这些话完全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胡乱解释。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不可动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 17:15
气一元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哲学的传统理论,不可否认!
==============================================================
被机械唯物论洗脑了!中国文化(哲学)的主轴,根本不是“气一元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 17:22
什么是气一元论?
精气学说与气一元论的关系:二者不能等同。精气学说中的“精气”与气一元论中的“气”也不是等同的概念。《内经》中的精、气、神各有所指,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中国古代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在西汉则表现为“道”与“物”关系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和隋唐,又演变为“有无(动静)”之辩和“言意”之辩,最后在宋、明时期发展成“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正是通过这样的争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明清之际,形成了三种形式: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一元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它们所争论的就是气(物)、心(精神或者神)、理(规律、概念、范畴),三者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最后形成这样三种形态,是其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历史演进的结果。气一元论只能在哲学范畴内与理一元论、心一元论放在一起讨论气、理、心之间的关系,气的含义才能够说清楚,把气一元论单独拿出来讨论“气”,那么“气”就什么也不是或者说什么都是“气”。
概念,只有在他的理论体系内才有意义,离开他所属的理论,就是一个词。物质这个词在哲学范畴内“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的定义是明确的。离开哲学范畴,物质没有定义,在物理学理论中物质这个词,具有物理学的定义(概念);在化学理论中物质具有化学的定义等等。所以,在中医哲学基础中讨论气一元论,必须与理一元论、心一元论同事讨论,才能讲明白“气”的概念。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
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中国古代的“气”与现代哲学中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2个概念。“《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
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的说法没有充足的证据。(参见中国文化的主轴)
“物质”作为一个词,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大不相同的。中国古代的“物”是指可见的事物或者物体,不是“极细微的物质”。
概念必须清晰,不能偷换概念。在中医哲学基础教材中,“气”与“精气”随心所欲的反复互换,造成概念混乱。
在一个理论体系内,概念与概念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联系即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在中医理论中精、气、神是具有相对固定联系的3个概念,在气一元论中气与精、神是什么关系?气是极细微物质,神是什么?精又是什么?在哲学层次怎么解释?牵一发而动全身,肝气、脾气……是什么物质?在气一元论里,物质的定义是什么?为了把气一元论套靠到近代唯物论上去,把气的定义用西方哲学、科学的“物质”作为定义项,这种现象就是概念直接对接、或者说东西方“概念嵌合”。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普遍错误,哲学层次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医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竞相仿效,造成概念不清、逻辑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只能够在西方哲学理论构架内流易,物质相关联的概念是:分子、原子、粒子、有机物、无机物……,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神、阴阳五行……没有任何关联,物质概念在中医理论构架内不能流易,即不能进入中医的思维过程中,把物质与气等同起来,这就是逻辑混乱。在日常用语中,物质是指具体的物体诸如:锅碗瓢勺,桌椅板凳……之类;物质这个词汇,在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是完全不同的。
诸如:心脉梗阻,冲破脑络,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心气虚就是心力衰竭,络病就是微血管病……这种中西医“概念嵌合”与中医哲学基础理论的错误息息相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 17:25
中国文化的主轴是什么?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现存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
结绳记事,指
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我国古代文献对此有所记载。《
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
春秋左传集解》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马克思在他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说明了印第安人的结绳记事,他们的记事之绳是一种用各色贝珠穿成的绳带。他记载道:“由紫色和白色贝珠的珠绳组成的珠带上的条条,或由各种色彩的贝珠组成的带子上的条条(德文是‘绳子一般的’;‘束、楼’),其意义在于一定的珠串与一定的事实相联系,从而把各种事件排成系列,并使人准确记忆。这些贝珠条和贝珠带是易洛魁人唯一的文件;但是需要有经过训练的解释者,这些人能够从贝珠带上的珠串和图形中把记在带子上各种记录解释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451页)
但结绳记事最大的问题,就是表达繁琐和麻烦,编制需要时间,而保存也非常困难,能够表达的意思又实在有限,相对于甲骨文都显得过于臃肿繁琐,所以最终被淘汰掉。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这一种古老的记录方式毫无用处,甚至有可能(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八卦”就是结绳记事演变而来,一个结代表“阳”,两个靠近的结代表“阴”,摒弃繁琐的各种材料和颜色,单纯只用绳结来表达意思。不过这种方式或许的确不如甲骨文之类实用,最终演变成一门玄学。
所以,结绳记事,原始八卦以及以后的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
契文”、“
甲骨卜辞”、“
殷墟文字”或“
龟甲兽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
汉字,主要指中国
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
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
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
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
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具有
对称、
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
用笔、
结字、
章法。从字体的
数量和
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
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
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甲骨文内容为记载
盘庚迁殷至
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记载内容
主要有四项:
(一) 经过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
卜官保管。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位刻写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
(二) 卜官在
占卜时,用燃着的
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是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在时代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写出占卜进行顺序的数字,这种数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体部分是卜辞,即占卜活动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行情况与结果的刻辞。大多刻写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写在反面的;
另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当时学习刻写卜辞的人练习刻写的作品,称为"习刻"或"习契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
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
打猎、作战、
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
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所以,中国文化的主轴,应该是易经、八卦。易经演化出老子道德经与孔子的易传,再演化为中国的百家争鸣……。
《周易》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也是儒、道共尊的经典。《道德经》的出现,使道家成为独立的思想流派。而在两汉之际,
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并渐与儒、道融合,构成佛与儒、道,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个格局在隋朝已基本形式;至宋代,宋孝宗便明确提出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传统文化观;到了元、明之后,更进一步地便发展成“三教合一”的学说。[6]
19-20世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攻破国门,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闻之变局”。有识之士期望从传统文化的佛教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提倡复兴佛教传统文化,其代表人物有梁启超、谭嗣同、欧阳竟无、王恩洋、梁漱溟、章太炎。而在此大变局中,以超然的方式坚守并传承传统文化的,则有
印光法师。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遗憾的是,无论是康有为的改良实践还是孙中山的革命运动,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这就使一部分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及其思想理论产生了怀疑。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
北京的一场以
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
示威游行、请愿、
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中国欲图民族之复兴,人民欲求彻底之解放,必须重新探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寻求新的思想武器。正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寻找新的解放道路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用它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说,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开始逐渐理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他不仅仅具有中国的特点,而且对于其他国家也有借鉴意义,同时这个古老的文化、西方近代文化也得到了升华,形成全世界大一统的新文化。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不仅仅是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难道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
中国文化的主轴:结绳记事-甲骨文--易经--儒、道--儒、道、佛--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毛泽东这一代革命家起了一个好头,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且与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轴。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标准替代中国古代文化,也不是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古代文化,而是把二者的精髓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理论,例如:“毛泽东思想”。
重建中国哲学,重建中国医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重建中国哲学,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重建中国哲学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就是矛盾论、实践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 17:28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以唯物、唯心评价、归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潮,才有了“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等术语的出现。实际上就是用现代哲学中的唯物、唯心、辩证唯物论、机械唯物论……的标准、概念、分类,评价、规定中国古代哲学,把中国古代哲学分割、标定为:唯心、唯物……。这与用西医的解剖学中的九大系统为标准,规定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一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属于不同的范式。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属于不同的范式,不能比较其优劣、好坏、错误与正确。
在“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这些术语出现之前,一般认为五行属于唯物论范畴,阴阳属于辩证法范畴,阴阳五行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这些说法仅仅是一种近似的归类(取其近似值)。所以,把“气一元论”这个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术语,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甚至于追溯到《内经》中,没有任何历史事实根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1 17:33
《气一元论》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是为了迎合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应运而生!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21-5-1 18:26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21-5-1 18:34 编辑
物质,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只能够在西方哲学理论构架内流易,物质相关联的概念是:分子、原子、粒子、有机物、无机物……,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神、阴阳五行……没有任何关联,物质概念在中医理论构架内不能流易,即不能进入中医的思维过程中,把物质与气等同起来,这就是逻辑混乱。在日常用语中,物质是指具体的物体诸如:锅碗瓢勺,桌椅板凳……之类;物质这个词汇,在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是完全不同的。
诸如:心脉梗阻,冲破脑络,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心气虚就是心力衰竭,络病就是微血管病……这种中西医“概念嵌合”与中医哲学基础理论的错误息息相关。
————————————————
看了几眼,发现李先生说话总是处在自我矛盾之中。您一方面批判,中西医概念内涵、外延不同,不能通约;另一方面,您自己又拼命犯这种同类的错误。
举个粟子:记得有一天看到您说,麻杏石甘汤治疗痰湿雍盛证,又说新冠肺炎是痰湿雍盛证,最后得出结论,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冠肺炎。你明知新冠肺炎是一个病,麻杏石甘汤只是治疗中医的一个证,您却说麻杏石甘汤能治疗新冠肺炎。这不是瞎扯吗?概念流易的也不对啊。再说,中药治新冠肺炎要么是辨证施治,要么是清肺排毒汤20多味,哪有只靠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冠肺炎的实例啊。这一个事,您就犯了两个错误。请您解释一下,不能自相矛盾吧?但愿,是我记错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 05:48
先生看了几眼,没有认真阅读。
邪热壅肺证与病毒性肺炎是一个证态,是我1999年提出来的。
我看了不同地区、省市治疗新冠肺炎典型期的方剂,都有麻杏石甘汤。
新冠病毒感染有两个临床类型:肺炎型与胃肠道型。肺炎型分为:轻型前驱期(卫表证),典型期(邪热壅肺证),危重期即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期(营血分证期)。每一期都有相对应的多个方剂。
谢谢先生质疑,共同进步。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5-2 07:10
精气学说与气一元论的关系:二者不能等同。精气学说中的“精气”与气一元论中的“气”也不是等同的概念。《内经》中的精、气、神各有所指,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中国古代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在西汉则表现为“道”与“物”关系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和隋唐,又演变为“有无(动静)”之辩和“言意”之辩,最后在宋、明时期发展成“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正是通过这样的争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明清之际,形成了三种形式: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一元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它们所争论的就是气(物)、心(精神或者神)、理(规律、概念、范畴),三者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最后形成这样三种形态,是其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历史演进的结果。气一元论只能在哲学范畴内与理一元论、心一元论放在一起讨论气、理、心之间的关系,气的含义才能够说清楚,把气一元论单独拿出来讨论“气”,那么“气”就什么也不是或者说什么都是“气”。
概念,只有在他的理论体系内才有意义,离开他所属的理论,就是一个词。物质这个词在哲学范畴内“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的定义是明确的。离开哲学范畴,物质没有定义,在物理学理论中物质这个词,具有物理学的定义(概念);在化学理论中物质具有化学的定义等等。所以,在中医哲学基础中讨论气一元论,必须与理一元论、心一元论同事讨论,才能讲明白“气”的概念。
一一赞成。医哲要分开,医学的归医学的,哲学的归哲学的,才能把各自的问题搞清楚,说清楚。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5-2 07:19
物质,是西方哲学中的概念,只能够在西方哲学理论构架内流易,物质相关联的概念是:分子、原子、粒子、有机物、无机物……,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神、阴阳五行……没有任何关联,物质概念在中医理论构架内不能流易,即不能进入中医的思维过程中,把物质与气等同起来,这就是逻辑混乱。
一一阴阳五行和辩证法有没有关联?气和物质有没有关联(强调的是关联,不是等同)?
物质概念在中医理论构架内不能流易,这个是正确的,一个是哲学的概念,一个是医学的、具体科学的概念。但不等于,物质概念(西方哲学名词)不可以在中国哲学理论构架内流易【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明清之际,形成了三种形式: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一元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它们所争论的就是气(物)、心(精神或者神)、理(规律、概念、范畴),三者的关系问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5-2 07:25
邪热壅肺证与病毒性肺炎是一个证态,是我1999年提出来的。
一一邪热壅肺证不仅仅可见于病毒性肺炎,也可以见于细菌性肺炎,甚则化学放射性损害引发的肺炎。同时,病毒性肺炎也不仅仅表现为邪热壅肺证,不同类型、不同阶段,而表现为不同的中医证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5-2 07:31
邪热壅肺证与病毒性肺炎是一个证态,是我1999年提出来的。
我看了不同地区、省市治疗新冠肺炎典型期的方剂,都有麻杏石甘汤。
新冠病毒感染有两个临床类型:肺炎型与胃肠道型。肺炎型分为:轻型前驱期(卫表证),典型期(邪热壅肺证),危重期即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期(营血分证期)。每一期都有相对应的多个方剂。
一一邪热壅肺证只是与新冠肺炎型之典型期,有较大的关联与重叠。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2 08:09
邪热壅肺证是气热还是血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2 08:4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5-2 00:4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260页
小结:肺炎,由于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可以表现出许多证态;由肺炎引起的胸腔感染也有许多证态,下面只是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证态类型:
(1)急性肺感染-肺热证态:
病毒性肺炎-邪热壅肺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
大叶性肺炎-肺热炽盛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合千金苇茎汤
湿热阻肺-亚急性肺炎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加清热利湿药
燥热伤肺-间质性肺炎证态 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汤合桑杏汤
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咯血证态 犀角地黄汤合银翅散、黄连解毒物
(2)胸腔积液-寒实结胸证态 三物小白散(见结胸证)
胸腔器官感染-小结胸证态 小陷胸汤(见结胸证)
常见的肺炎从临床表现方面来看,可以归为两类:1.病毒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比较相似,临床表现比较轻;2.细菌性肺炎与霉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表现比较重。
病毒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与邪热壅肺证是一个证态,用麻杏石甘汤。细菌性、霉菌性肺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如霉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另一类是不能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前者引起的肺炎与湿热阻肺是一个证态;后者引起的肺炎与肺热炽盛证是一个证态。有些病毒与支原体容易在秋季引起间质性肺炎,属于燥热伤肺-间质性肺炎证态。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咯血证态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的肺出血型有关。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