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早于西方解剖学两千年!英国《解剖学杂志》揭秘:中医十一到十二经脉转变研究成果 [打印本页]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1-2-2 21:08
标题: 转:早于西方解剖学两千年!英国《解剖学杂志》揭秘:中医十一到十二经脉转变研究成果
早于西方解剖学两千年!英国《解剖学杂志》揭秘:中医十一到十二经脉转变研究成果
[color=rgba(0, 0, 0, 0.298)]黄蓓 [url=]凤凰中医   前天(1月31日)[/url]
[url=][attach]16057[/attach][/url]
[url=]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热点类自媒体!
来源丨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记者丨黄蓓
同步丨公众号内容同步刊发在凤凰中医:视频号、微博号、头条号 敬请关注!投稿微信:FHzhongyi

近日,英国《解剖学杂志》(Journal of Anatomy)在线刊登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李永明的研究成果《遗留正中动脉可以解释古代中医十一到十二经脉的转变》。研究认为,手厥阴经脉循行与人体“遗留正中动脉”非常相似,古代中医通过脉诊发现了变异正中动脉,早于西方解剖学近两千年,并依此建立了完善的经脉理论,指导后来的临床实践。
[attach]16058[/attach]
马王堆汉墓医书记载人体有11条经脉,而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增加了手厥阴经,形成了中医十二经脉理论并沿用至今。对于这一转变学术界虽然有十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尚没有以解剖结构为证据的答案。

2020年10月初,澳大利亚解剖学者在英国《解剖学杂志》报告,发现人类上臂有一条“遗留正中动脉”还在不断进化中。正中动脉是人类胎儿时期的正常动脉,在出生前开始退化,只有10%~30%的成年人有遗留,被称为变异动脉。
李永明研究汉代不同版本的简帛经脉文献发现,手厥阴经脉循行与人体“遗留正中动脉”非常相似,解剖位置几乎完全一致,表明古代中医经摸脉发现了变异正中动脉,早于西方解剖学近两千年,并从此建立了完善的经脉理论,指导后来的临床实践。证据提示,中医经脉理论的最初建立以动脉和神经系统为主要依据。

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医家很可能是通过脉诊,发现了人体上臂内侧不十分常见的“正中动脉”,并命名为手厥阴心包经。之所以第12脉记载的出现较晚,可能是因为需要时间积累病例才能发现低概率的变异动脉。而西方解剖学者是在1846年才发现这个变异动脉,后命名为遗留正中动脉,只是在近几十年才对正中动脉的发生概率和进化状态有所了解。
[attach]16059[/attach]
以上初步研究结果已经在《解剖学杂志》线上首发。杂志编辑同时征求了澳大利亚等国家解剖专家的意见,他们联合撰写一篇评论文章,基本认同中医第12经脉与遗留正中动脉可能相同,是很有意义的发现。

相关详细证据和论证于2021年1月25日在《中国针灸》在线发表。

“研究证据表明中医的经脉(络)系统的最初模型是建立在对人体动脉和神经系统的解剖学观察基础之上,并非主观臆测。”李永明表示,研究还提示,很可能是因为针灸等外治疗法的发展和需求,改变了中国古代初期经脉解剖学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以气血经络和脏腑归经为核心的“虚拟系统”,以指导临床实践,成为中医传承二千余年的核心理论。对比之下,因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和需求,西方古代医学坚持探索人体的“实体结构”,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步,最终产生了现代解剖医学。以传统理论为基础的中医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会同西方现代医学长期并存。
延伸阅读

· 中医经络研究获重大进展,我国学者发现经络间质通道
· 94岁经络学家:我有一种312锻炼法,希望帮助人人活过100岁!(人民日报力荐)
· 刘良教授的解剖刀,划开了西医的短处
· 针灸“西游”记 | “较针”六年,针灸治疗骨关节炎终获国际认可· 警惕:“西方医学针灸”兴起!老祖宗的宝物正被西方“去中国化”,我们该着急了!
· 张伯礼:有些人虽然受西方教育多,但是对自己的老祖宗,对自己的文化要自信!
· 被西方偷走的千年中医绝技!国人真得深思!
· 西方科学解释不了中医!中医药振兴需新建中医药研究院(转自凤凰中医微信公众号)
[/url]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2-3 06:44
这篇文章的观点,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2-3 06:45
……证据提示,中医经脉理论的最初建立以动脉和神经系统为主要依据。

……“研究证据表明中医的经脉(络)系统的最初模型是建立在对人体动脉和神经系统的解剖学观察基础之上,并非主观臆测。”李永明表示,研究还提示,很可能是因为针灸等外治疗法的发展和需求,改变了中国古代初期经脉解剖学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以气血经络和脏腑归经为核心的“虚拟系统”,以指导临床实践,成为中医传承二千余年的核心理论。对比之下,因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和需求,西方古代医学坚持探索人体的“实体结构”,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步,最终产生了现代解剖医学。以传统理论为基础的中医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会同西方现代医学长期并存。


一一赞一个。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2-3 06:57
科学手段发现不了经络的存在,古人是怎么发现的

经络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之一,中医对经络的论述灰常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但在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直接观察到原子的今天,穷尽各种科学手段之后,却始终未能在人体中探得经络之真面目。这到底是让现代科学难堪,还是令传统医学尴尬,取决于你的立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也曾经照古人。不管你是什么立场,终究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今人有现代科学加持也找不到的经络,古人是怎么发现的呢?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


有人将其归因于具有内视能力的古代特异功能者,还有人认为这是外星文明留给华夏先民的“武穆遗书”……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P话连孔老夫子都不会理会,正常人显然不会信,但你不信这个又确实解释不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经络概念诞生的最初,它曾经是可以被看见的。古人对于经络的早期描述,明显是在介绍一种肉眼可见的东西。不信吗?来看《黄帝内经》的有关章节: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古人缺乏解剖学基础,但打起仗来断胳膊断腿掉脑袋的不是少数,在实践中还是有机会“解剖”并且观察一下的。但这种观察十分粗略,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得要领,观察的结论也掺杂了大量的错误判断和臆想,最终形成了似是而非的“经络”概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2-3 06:59
所谓“常不可见”的经脉,乃是指大部分深藏体内的动脉或静脉血管,而能看得见的络脉,大抵就是皮下小静脉网络。经脉的本体虽然不大能看见,但它却可能被观察到,如《内经》所言: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这个“手太阴经”不是脉动不止的桡动脉嘛。

事实上,在《内经》作者看来,经络就是用来运送“血气”的,如:“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后世中医多数也都沿用《内经》的看法,将经络视为和“血气”有关的可见实体,比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注释《内经》时这么说:

“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以及,“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你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看明白张景岳说的“经络”到底是个啥。手背上的青筋也是“大络”,而且是“蓄血”的“大络”,经络不是血管又是什么呢?而且,在所有的古代医书中,从来没有过经络、经脉或络脉之外的词汇和“血气”沾边,难道古人什么都看见了,偏偏看不到血管?显然是不可能的。

经络本是传统医学中的经验成分,既不神秘,亦无参考价值。之所以后来演变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系统,首先是因为有一批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信念的无聊文人加入了医生队伍,这帮人不把明白事儿说糊涂了是不算完的。中医理论逐渐地玄学化,和实践越来越脱节。

当铁血无情的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后,人们当然会发现经络和血管概念的相似之处,有些人会“中西医结合”,承认西医中的“血管”即经络,如清宝辉《医医小草》中说:西士言血由脉管之尾,入微丝血管,缠布周身,以充肤热肉。其所谓微丝血管者,孙络也。微丝血管之血行遍周身,渐并渐粗,而入回血管。回血管者,络脉也。

但经络图和循环系统并不相符,其实那就是搞错了。须知古人的结论建立在不精确的解剖基础上,连脏腑器官大小尺寸功能都能搞错,何况复杂的循环系统?而有些人绝不肯承认祖先有错,偏偏认为后人无能,理解不了祖先的精髓。于是乎,经络就只能就成为一个独立于人体各大系统而存在的、用显微镜也发现不了的神秘系统。

当外科医生做手术时,却从来不用考虑经络系统被切断了怎么办。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存在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2-3 07:48
       重新解放思想,破除:科学壁垒、科学迷信、科学教条、科学八股。

         经络,如同心肝脾肺肾一样,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个解剖学物质结构。这个功能包含了许许多多解剖学结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结构。
        一个解剖学结构的功能又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单一功能的科学桎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2-3 08:0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2-2 23:48
重新解放思想,破除:科学壁垒、科学迷信、科学教条、科学八股。

         经络,如同心肝脾肺肾 ...

经络,如同心肝脾肺肾一样,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个解剖学物质结构。这个功能包含了许许多多解剖学结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结构。


一一经络……是一种"功能系统",可能更妥当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2-3 08:15
               经络,如同心肝脾肺肾一样,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个解剖学物质结构。这个功能包含了许许多多解剖学结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结构。
        一个解剖学结构的功能又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单一功能的科学桎梏。

          找到经络的独立的解剖学结构,让人看得见,摸的着,科学无能为力。西医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解剖结构与生理概念之间一对一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机械唯物论。心脏已经不仅仅是“泵血”那么简单的、机械收缩功能,心脏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功能、代谢功能……。余类推。
         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与西医的解剖学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现在的西医同样存在!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质疑中医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2-3 08:30
        传统西医理论,肺是呼吸器官,肺的功能就是呼吸,呼吸功能与肺是一对一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心脏西医理论呼吸功能是由全身众多器官共同完成的,没有人质疑!为什么经络这种功能一定要找出一个一对一的解剖学结构呢??科学壁垒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时不时出现在头脑里作祟。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1-2-3 16: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2-3 00:15
经络,如同心肝脾肺肾一样,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个解剖学物质结构。这个功能包含了许许多 ...

先生说得很对!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1-2-4 21:5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1-2-2 22:44
这篇文章的观点,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感谢陈总版主评分、点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1-2-5 08:16
“证据提示,中医经脉理论的最初建立以动脉和神经系统为主要依据。”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中医经络系统的建立绝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主观臆想”。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