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被创立。在1981年的上海中—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聚龙(1933—2013) 在学术报告“含未知数系统的控制问题”中首先使用了“灰色系统”这个概念。1982年,邓聚龙在中文刊物上发表了论文《灰色控制系统》,同年他在英文刊物上也发表了论文《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The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这两篇论文的发表,说明了灰色系统理论这一学科的诞生。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的问题,给这一理论的深化提供了拓展空间。其理论特点是,在复杂的大系统中使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把运筹学与自动控制的方法相结合,对客观世界中广泛存在、具有灰色性的不确定性问题加以研究。这一我国自主创新的系统科学方法,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很多权威学者的重视,并成立了百余家相关研究机构。经过近40年的发展,起源于控制论领域、技术科学学科的灰色系统理论,已深入到工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水利、气象等领域,其研究成果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水体污染控制及治理、大型飞机等项目研究中得到实际应用,对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1-13 15:51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具有独特性与实用性。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所需数据和信息较少。其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为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此方法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和开发,采取有价值的信息。其具体研究范式,是对不确定性系统(比如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