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一篇文章全面了解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05:37
标题: 一篇文章全面了解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

一篇文章全面了解中医的“气化”、“气机”理论[url=]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url] 2017-11-23
作者:张登本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提要: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各脏腑以不同方式参与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



“气化”是《内经》所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作为词语,也是在《内经》之中首次运用。自此以降,气化就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而广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气化、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状态,脏腑经络是其发生的场所,脏腑经络的机能是其具体体现,脏腑阳气为其动力源泉。气化、气机失调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气化、气机之聚散、升降出入运动,才构成了整体气化、气机活动的总画面。


气化的内涵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要解读“气化”的涵义,务必在熟悉《内经》所论“气”的涵义之后,也要对其论述“化”的原文内涵有所认识。如此才能够全面而深刻理解其中所论“气化”意义。“化”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素问》524次,《灵枢》34次,“气化”仅仅出现了13次。


《内经》所论气化可以概之为:宏观维度的气化,是指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事物的新生、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运气理论所言的气化即是此意。



中观维度之气化, 是指天地阴阳之气变化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自然气化所表现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无不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对治疗措施产生的影响。


就微观意义而言,气化是在自然之气的参与下,人体所发生的各种生化活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认知:①饮食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各种生理机能活动;②人体脏腑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转化为汗、尿、粪渣等作用;③人体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演化作用;④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人体自身的调整、防御、修复作用;⑤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针刺的、艾灸的治疗所发挥的相应效应等。


现代生物学认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上述所说的气化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体这一复杂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就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表达。


气化与气机


气化蕴涵着气机。气机是气化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存在的状态。既然气化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那么气的运动就是气机。大凡事物的关键皆曰机。恒动是气的本性,气就是在其不断运动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也才能产生各种机能。可见,气化概念蕴涵着气机并在其运动过程之中产生着各种变化,而气机是气化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基础并影响着气化,两者密切关联。


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概括,能使体内外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升降与出入的变化,并保持协调关系。所以自《内经》始,就把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高度概括为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所谓“气之升降,夭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之意。可见,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新陈代谢一样,是生物体的生命基本特征之一,是维持生物体生长、繁殖、运动过程中变化的总称。体现于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能够协调、有序的进行,就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如果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果这一运动一旦停止,生命也便告终结。这就是《素向·六微旨大论》所说的“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之义。“气化”活动则自始至终相伴着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有序的进行着。


气化还表现为“聚”和“散”两种基本形态,或谓运动状态。 《正蒙·太和》有“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之论。 指出当气表现为“聚”的运动状态时,才会表现为有形物质;当气表现为“散”的运动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状态。就人类而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无不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方式,以及气化的聚散运动状态有密切关系。

气化、气机与脏腑


在生物体内不同层次里有着不同本质的运动规律,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可互相取代,其间有着极其缜密的和谐关系。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不同层次不同运动规律和依次制约的关系,那就无法评价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各自的运动规律。


气化、气机是各脏腑机能发生的基本方式


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活动,都是以其特定的形式予以表现的,必然有其各自不同气化、气机方式,从而决定其各自独特的生理机能。 所以,脏腑经络都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场所,其各项机能活动也都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具体体现。


心的气化、气机活动。心动以推动血液运行。“动”是心脏的生理特征。脉宗气“聚”于心中即为心脏搏动的动力,鼓动着“血肉之心”进行着有节律的搏动,维持气血有序升、降、出、入心脏。升、出运动则能使血液运行于诸经,充养全身;入、降则能使脉中之血及时返流于心内。一出一入保持血在体内“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环流状态。就整体气化、气机活动而言,心阳下降而温煦于肾,维持着心肾之阴阳相交、水火互济的和谐关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心之主血脉的机能。这是心之气化、气机运动过程的体现。


肺的气化、气机活动。肺在人体之整体气化、气机活动中,是以降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参与其中的。肺气有升有降,但却以降为主要运动方式进行其气化、气机活动的。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其机能的发挥全赖肺的气化、气机活动的聚散和宣(升、出)降(降、入)作用。散则将水谷精微以及津液化为气并宣发之全身,聚则在元气的激发作用下,既能将吸入的清气与脾转输来的水谷精气聚合为宗气,又能将代谢后的水液肃降于下焦肾。


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但影响全身的气机活动,还体现在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方面,大肠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然大肠气机之降,仍须借助于肺气的肃降之力,方能保持其虚实更作、通利下行状态。因此临床上常见到久患肺病之人,往往兼见大便秘结、排便不利等大肠气机不降、传导失职的病证,用降肺之药,常可收通利大肠之效果。



藏象理论中的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腑与奇恒之腑相互间的生理配合、病理影响,同样也依赖气化、气机活动予以维系,如脾胃同居中焦,是气化、气机活动的枢纽。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消化,脾与胃虽各有其气化的聚散和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方式。但二者一阴一阳,燥湿相济,纳运结合,在中焦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脾主升,将胃肠受纳熟腐消化后所吸收精微物质上归于脾而达全身;胃主和降,把经过初步消化熟腐的食糜,借助其下降主力,转输到小肠以行进一步的精细消化吸收。胃主和降的意义不局限其本身,主要是影响了整个传化之腑的虚实更替和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脏腑间的其他联系莫不如此。


整体气化、气机是各个局部机能的综合作用


各脏腑以不同方式参与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气化、气机之聚散、升降出入运动,才构成了整体气化、气机活动的总画面。与此同时,这种由各脏腑组织构成的综合作用,在“神”的支配下,又是协调机体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的和谐有序的重要因素。机体各部分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合作,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津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气化、气机活动的相互配合,脏腑之间的气化、气机活动不但体现于两脏腑之间,更重要的则是多脏腑之间的配合作用。如津液的吸收、敷布及排泄过程,就是多个脏腑在气化、气机的聚散、升降出入运动中协调、配合作用的结果。津液代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基本方式是聚散和清升浊降,是以肺、脾、肾三脏为核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的。


在津液代谢过程中,气化的聚散运动状态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肺、脾、肾、三焦气化之聚散对津液发挥着双向调节作用。散,可以使津液以无形之气的状态在人体表里内外输布,以发挥其濡润作用。此即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之意。使代谢之后的水液,在各脏腑的气化作用下,分别聚合为五液(泪、汗、涎、涕、唾)以及尿液,或滋润孔窍,或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如若气化之散的作用不足,或者聚的作用太过,就会使津液凝聚为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可见,这些病理产物的形成与气化、气机失调关系十分密切。


阳气是脏腑气化、气机活动的动力源泉


太阳是所有生命体的动力源泉,而源于太阳的人体阳气也必然对于人的生命活动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必然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基本动力。阳气充足则生命充满活力,阳气虚弱则生命活力减退,阳气衰退则生命趋于衰老,这就是原文“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结论的由来(《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说阳气的盛衰是决定人性命寿夭的主要因素。可以从阳气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得以体现。


人体阳气的作用有: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脏腑机能活动的实现;是精、气、血、津液化生、输布、代谢的动力源泉;促进人体气化、气机活动,人体的气化活动也是在阳气的推动作用下完成的;温煦和推动形体运动,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指出阳气具有养筋肉而使其柔韧,有利于筋肉骨节的灵活运动。否则,阳气虚弱,温煦、推动乏力,则会有骨节筋肉拘急挛缩之症,此所谓“诸寒收引”(《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意。


可见,气化蕴涵着气机,气机是气化活动的方式,脏腑器官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处所,脏腑阳气是气化、气机的动力源泉,而气化、气机活动的存在,则是以人体以脏腑为核心所发生的所有机能予以体现的,决不能离开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机能而孤立的讨论气化、气机。


气化、气机失常

则病生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此处“气”并不是直接病因,而是包括气化、气机障碍在内的病机,指出了无论是情绪的刺激,或气候的影响,或是诸如劳倦内伤等原因,都能引起气化、气机紊乱而发病。仔细推敲其临床病证,无不与此有关。



一则阳虚、气虚则脏腑气化、气机无力病机。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化、气机的激发和推动。如果久病不愈,年老体衰,或其它原因伤耗于气,都会发生种种气化、气机乏力所致的病证。临床常称之为气虚证,就会有脏腑机能衰减的种种症状。就全身而言,病人有头晕目弦、少气懒言、疲倦无力、自汗、舌淡脉弱等症。常见气化、气机运动无力病机的脏腑有:心气虚、肺气虚、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肾气不固、肾气纳气等病机类型。


二则气化、气机阻滞则为气滞、气郁病机,引起气机升降运动阻滞的原因转多,如饮食、外感、劳倦、外伤、痰饮、瘀血等。尤其精神情志所伤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气滞的共有特征是在气机阻滞的部位有明显的胀、痛、闷的感觉,病症的起伏变化常与病人的情绪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常见有肺气塞滞、心气郁滞、脾胃气滞、肝气郁滞、膀胱气滞、大肠气滞等具体病机。


三则气化、气机反作,可表现为气逆、气陷、气脱病机等。


据此,调理气化、气机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法则之一。临证时要针对气化、气机无力的病证,当遵虚则补之之法,可有益气、升提、摄纳、固脱等方法;因某种原因而致气化、气机运动不能顺利进行时,在去除诱因基础上,还须给予疏导,使其顺利进行升降出入运动,按气机障碍的程度,常有行气、破气等方法;至于气化、气机升降出入、离散聚合逆乱(反作)所致的病证,则依据临床具体情况分别予以矫正。


中医气化、气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散聚、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气机活动的基本形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维系着脏腑经络的独特生理机能。各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主要取决于各自气化、气机活动的不同状态,整体气化、气机活动是脏腑经络各自气化、气机活动的综合效应。所以气化、气机活动又能协调全身各个局部之间的平衡。阳气是人体气化气机活动的动力源泉,如果阳气失常,有序的气化、气机失衡,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扶助阳气,调理气化、气机就成为临床治疗此类病证的基本思路。认真研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气化、气机的活动规律,对进一步认知脏腑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都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气的运动”内容中了了数语的“气化”表述予以丰富和充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05:5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16 23:20 编辑

       心的气化、气机活动。心动以推动血液运行。“动”是心脏的生理特征。脉宗气“聚”于心中即为心脏搏动的动力,鼓动着“血肉之心”进行着有节律的搏动,维持气血有序升、降、出、入心脏。升、出运动则能使血液运行于诸经,充养全身;入、降则能使脉中之血及时返流于心内。一出一入保持血在体内“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环流状态。
==========================================
      这段话的《内经》原文在哪里?请把相关的原文发表出来。
      “血肉之心”不是《内经》中的原文!
      《内经》中没有“血液运行”的概念!
        气血与血液是什么关系?
       “血液运行于诸经”,《内经》中没有这样的话,请把这句话的原文拿出来。血液怎么样在太阳膀胱经、厥阴肝经等诸经中运行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06:2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16 22:34 编辑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与“血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中的“血液”是不是指的西医学中的血液?请明示。如果概念不清,不准确,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十二经络运行时间顺序。
    1、凌晨3点-5点(寅时)是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2、凌晨5点-7点(卯时)是大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3、辰时(7点到9点)是足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4、已时(9点至11点)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5、午时(11点至13点)是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6、未时(13点到15点)是小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7、申时(15点至17点)是膀胱经开穴运行的时间。8、酉时(17点至19点)是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9、戌时(19点至21点)是心包经开穴运行的时间。10、亥时(21点到23点)是三焦经旺开穴运行的时间。11、子时(23点至1点)是胆经旺开穴运行的时间。12、丑时(凌晨1点-3点)是肝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这个运行顺序是不是气血运行的顺序?这个运行顺序与“心气”是什么关系?是“心气”推动的吗??
      与西医的血液循环打擦边球,造成中医理论概念混乱,牵一发而动全身,瓦解、打乱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06:48
         《医学入门》,中医全书。明李梴(健斋)撰。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明朝万历年间西医成规模的传入中国,许多中医著作都吸收了西医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看到明朝万历年间之后出版的中医著作,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引用的西医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医的经典理论是不是一致,不要把引进的西医内容误认为是中医经典里的内容。在中医来了发展过程中,明朝万历年间是一个重要节点。
        血肉之心,不属于中医经典理论,是西化的中医观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08:50
   如果中医的心主神明进化(改)为脑主神明,心主血脉进化(改)为心主血液循环,那么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进化(改)为什么呢?那么中医理论进化(改)为什么呢!?中医理论还能够存在吗?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17 10:05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2-17 02:11 编辑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
2018-03-24  距离成就美   阅 10662  转 116





《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它统摄身体的五脏六腑。假设把五脏六腑看做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君主、皇帝。既然有君主,自然还有太监、丫鬟、大臣、士兵等层层包围着它、保护着它,这种层层包围、保护使得心不受任何邪气干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不受邪”。一般情况下,心是不会受到任何邪气干扰的;即使受到干扰,心也是最后一个受到伤害的。
  中医将五脏都对应比喻为一定身份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各脏器的一些功能特点(见五脏功能对应官职表)。
  [attach]15974[/attach]
  
  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
  
  ◆循行心脏的经脉有病会引发心脏疾患
  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心脏的问题,与很多走心脏的经脉有关。
  肺经走心脏,走在心经的前面。如果肺经有病,就会使人心烦胸满。
  胃经也走心脏。如果胃经得病,就会“心欲动”,就是总感觉心里慌慌的。
  脾经走心脏。脾经得病会引起心下急痛,就是会感觉心突突乱跳,而且心里面急痛。脾经的病多为湿邪所致。
  如果心经得病,嗓子会干,噫干心疼,属于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够引起的。
  肾经、心包经的疾病也会造成心脏病。心包经造成的心脏病是“心中儋儋大动”,就是明显感到心扑通扑通地跳。
  此外,胆经的病也会造成心脏不适,比如说心胁痛,人躺在床上只要一转身,心脏就有刺痛感。这是胆经的生机不旺,气化不利所造成的心脏病。
  [attach]15975[/attach]
  就心脏的问题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明。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血脉淤滞会造成心脏病;心又跟肺经、胃经这些经脉有关,所以哪个脏器的病都会造成心脏病。现在很多人死于心梗,死者最后的表象都是心脏停止跳动,大家通常认为是心梗发作,大面积心衰所致,其实这种大面积心衰的背后跟肾、肺、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之神为神明。假如某人神明错乱了,心神就会惑乱,处于迷惑之中。例如,抑郁病的真正根源就是胃经和肾经的病,是由于胃肾大伤而造成的心气大伤。胃气如果不足,心血也会不足,同时因为胃主血所生病,血的来源都是胃经,人体的营养物质也统统是从中焦脾胃来的,这叫“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所以如果心血不足,神明就迷惑,出现一种惑乱的象。
  ◆心脏病与十二时辰的有机联系
  中医养生很关注时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之学也可称为时间之学,中医的养生必须要遵循时辰养生。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十二时辰养生,来了解心脏病的真正病因,并作出相应的养护。
  比如说早晨5点到7点是卯时,大肠经当令;上午7点到9点是辰时,胃经当令;9点到11点是巳时,脾经当令……那么假如身边有人心脏病发作,我们最好看一下发病的时间,通过时间就可以对应地知道该段时间所当令的经脉是什么,就可以初步判断有可能是哪个经脉的问题引发了心脏病。
  如果心脏病发病的时间为早上,特别是该时段要是吃多了,那就有可能是因为“子盗母气”引发的问题。“子盗母气”的原理跟五行的相生相克有关,我们稍后作详细讲解。
  如果心脏病发病时间为下午,可能跟小肠经、膀胱经或肾经有关。
  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很多疾病不直接反映在心上,而是先反映在小肠上。小肠经的当令时间段为下午13点到15点,这期间如果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都是心脏病的前兆。如果这时人要是再生气或者再得气郁之证,就很可能引发心脏病。
  膀胱经的当令时间是下午15点到17点,该时间段如果阳气不足,就会造成心脑的血往上输布的力量不够,有可能引发心脏病。
  肾经的当令时间是晚上17点到19点,此时肾气的衰弱会造成心梗发作。
  
  ◆元气大伤导致的心脏病
  
  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贵为君主,没有上级管。不过君主还有个别名,叫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天能管君主,如果天的气数将尽,君主再努力也无济于事。这就好像崇祯皇帝,恨不得把自己的口粮都给老百姓吃了,但也没有用,天灾人祸,气数已尽,只有上吊自尽。心这个君主的天就是元气,元气又藏于肾,所以元气大伤造成的心脏病,归根到底是。肾病的问题。
  元气大伤造成的心脏病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心脏早搏,另一种是心脏间歇。
  (1)心脏早搏
  很多人都有心脏早搏的现象。从脉象上来说,早搏会出现“突、突、突”跳得特别快的现象。
  早搏意味着人的元气尚可。打个比喻,身强力壮的人因为元气十足,所以给自行车打气时一管予就可以打到底,这打到底就相当于人体正常的心跳。当人生病时元气不足,就没劲了,这时打气就会通过加速的方式打半管气,这个加速的方式就有点类似于心脏早搏。
  肾精没劲时,需要用加快的方式完成它一天的工作,就好像开车一样,汽车的发动机就相当于心脏,当油跟不上的时候,车有时候会“突突”地往前跳两下,这就是早搏,它提示我们需要加油了。
  (2)心脏间歇
  心脏间歇也可以用打气来作比喻,就相当于打了一下后再打半下,然后就需要歇口气。心脏间歇为元气大虚的象。
  从脉象的角度来说,如果心脏间歇没有规律,那么病人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心脏间歇会慢慢地消失掉。最怕心脏间歇有规律,一旦有了规律,就要出大事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去注意这个问题。
  
  ◆避免引发心脏病的生活陋习
  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便秘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
  (1)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会引发心脏病
  春节期间常有老人突发心肌梗塞,这是为什么呢?中医里讲喜则气缓,人一过喜,心气就会散掉,因为喜这种情志是跟心相关的。过春节的时候,全家都会团聚,这样的日子老人格外高兴。对于上岁数的人,本来心气就有点散,一高兴再加上大吃大喝,胃气不足,使得心气全部跑到胃那里帮助消化食物了,人就会出现心肌梗塞的情况。为什么心气会帮助胃气呢?这其中蕴含着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认为。火生土。五脏之中,心为火,脾胃为土。火生土,就是说心(火)是胃(土)的母亲,而胃就是心的儿子;五脏之中的脾与六腑之中的胃为阴阳关系。五脏为阴,五脏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们就像高级官员,虽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们作用很重要,要统摄底下的六腑(百姓)。底下的六腑干了活,就要交租税给五脏。所以,可以说五脏是收钱的部门,钱就相当于人体的精,精足了,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国家有钱了,人民就富足强大了。
  五脏之一的脾为阴,六腑之中的胃为阳,这个阳(胃)运化起来就要把所有的营养物质提供给阴。而胃气如果不足,胃会向谁借“钱”呢?是向与自己有阴阳关系、且主收敛的老婆(脾)要呢,还是向有生育关系的母亲(心)要呢?答案是很简单的,老婆(脾)是主收敛的,是收钱的匣子,可不是搂钱的耙子,管它要自然要不到。所以当儿子(胃)的要是缺钱了,最好方法就是跟母亲(心)要,一定要的到。这就叫“子盗母气”。
  故此,老人身体本来已经很虚弱了,一旦要是胃气夺了心气,就很有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吃撑着了会引发心脏病的原因。
  (2)便秘会引发心脏病
  有个相声界的名人上午死于心脏病,从了解到的各种情况看,死因很可能跟他曾经有便秘症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气和大肠是相互关联的。如果病人大便干燥,大便的时候就会憋一口气往下使劲去排便。这时,病人肺心之气如果很虚,大便又急着往下行,下面使劲排泄,在大便排出的一瞬间,底下一空,上面立刻就会空掉,这样就会促使心脏病发作。
  心脏病的发病与我们日常中的生活陋习有关,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该如何去规避,如何进行心脏养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17 10:5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6 22:48
《医学入门》,中医全书。明李梴(健斋)撰。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 ...

请教一下,先生说:“血肉之心,不属于中医经典理论,是西化的中医观点!”请问,中医的经典理论中的心,就不是血肉之心了吗?按照您说,中医认为心是什么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16:47
      现代生物学认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上述所说的气化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体这一复杂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就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表达。
=======================================================
       肉夹馍怎么气化为蛋白质?二氧化碳?三磷酸腺苷?免疫球蛋白??……气化、气机有没有化学方程式?能不能用实验证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17:12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17 02:57
请教一下,先生说:“血肉之心,不属于中医经典理论,是西化的中医观点!”请问,中医的经典理论中的心, ...

按照您说,中医认为心是什么呢?
=====================================
      《古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难经42难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素问.痿论》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也有“心藏脉,脉舍神”等。
      《类经图翼•经络》。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舌。……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类经图翼》是162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介宾】

         请注意,【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没有说与血管,血脉相连!也没有说过“心脉”的事!
【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里面没有血,而是【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17:15
        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错误:
      心主血脉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
      心主血脉【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靠心脏的搏动,输送全身。包括:心脏,血脉,血液三者构成的独立的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这段话是完全错误的,是套用了西医循环系统的概念编出来的。按照中医理论,气血是不可分离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沿着经脉(经络)巡行,如环无端。血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而不是“心气”的推动。在经典中医理论中没有“心气推动血循环”这个说法。
         “心主血脉”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158页指出:《内经》中心主血脉,没有明确指出:心“推动血行”的含义。心气推动血行,是现代中医教材的一致说法,而且得到了普遍认可。这种违背《内经》原意的错误,导致了临床辨证论治的错误。例如:心力衰竭就是心气虚,而实际上,心力衰竭是中医理论中的支饮,水气凌心是指心源性水肿,心力衰竭。支饮的病机主要是脾虚与肾虚,而不是心气虚,治疗主要在脾肺肾;水气凌心的原因是肾阳虚不能制水,相乘于心,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之。心力衰竭的早期心肌肥厚,心肌细胞肿胀,壮大,收缩力量增大,耗氧量增加,不是心气虚,这时候使用人参,大补元气是错误的。心力衰竭晚期,出现水肿,使用人参,补得是脾气、肺气。“心气虚”指的是: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主血脉,中医认为,气血沿着经脉运行!而不是血在脉管里流动。中医认为,血受到气的推动而运行,并没有说“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里流动”。中医教材把心主血脉说成是血液循环,显然是错误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7 17:4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17 09:50 编辑


脑主神明商榷:



一    脑主神明的文献复习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曰: “诸髓者,皆属于脑。将脑列为“奇恒之腑”。《内经》以降,历代中医著作论及“脑”者很少见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云:“脑为元神之府。”之后,脑逐渐被广泛关注。这与西方医学传入有关,逐渐离开了传统中医经典理论。西方医学成规模地传入中国,李时珍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叙述脑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运动感觉的功能的所有论述,都发生在李时珍之后,这个认识不属于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


1.“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

2“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徐文弼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

3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该书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

4.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类证治裁》作者:林佩琴朝代:年份:公元1644-1911...

5.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省盐山县人。生活于公元18601933(清咸丰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09年由天津新华印书局首版,

6“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修真十书》六十卷,未著编纂人,道教经书集。集隋唐和宋代数十种着作,多为内丹及气功类。

7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是清代王宏翰撰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8.(《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医学入门》(公元 1624 ).李榳着。

9(《医碥·卷四》《医碥》作者:何梦瑶朝代:年份:公元1751

10.《医述》引《医参》《张氏医参七种》是清代张节撰的一本综合性著作,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

11.《医林改错》,2卷,清代王清任撰,刊行于1830年。

二    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

        李时珍一方面接受了西方医学,把奇恒之腑的脑向西医的大脑靠套,制造概念混乱,这并不影响他按照中医理论总结中药方面的知识,写出《本草纲目》的人大著作。王清任《医林改错》,尽管“越改越错”,并不影响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血液在紧脉里凝固而发明血府逐瘀汤等正确的方剂。说明错误的理论指导也能够得出正确的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成规模的传入中国,中医发生分化,一部分人按照中医理论的固有规律发展中医,另外一部分人接受西方医学,把西医的概念直接与中医概念嵌合,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而且有趣的是同一个人既有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同时也按照中医固有理论发展中医。例如:李时珍主张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同时按照中医固有理论编著了《本草纲目》。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观察解剖学方法修改脏腑,越改越错,同时按照中医固有理论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方剂。张锡纯:“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同时创立了平肝熄风汤。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学派,病症结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理论上,把中医西化,造成了中医理疗的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瓶颈。

          王清任   《医林改错》上卷记述王氏所观察到的“卫总管”(腹主动脉)、“荣管”(上腔静脉)、“遮食”(幽门括约肌)、“津管”(胆总管)、“总提”(胰脏)、“膈膜”(横膈膜)等结构。论述了前人有关脏腑解剖与生理的某些错误认识,纠正了古人所认为的“脾闻声则动”“肺中有二十四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对前人有说右肾为命门,另有人说“两肾为肾,中间动气为命门”的说法提出异议,指出了它们的矛盾。此外,王氏再次肯定脑主宰思维和记忆的功能,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但是王氏所观察到的是病死或被狗咬食破坏的内脏结构,故其论述也有错误之处,如他认为“心无血”和“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等。

         王氏在医学上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他的气血理论及所创制的多首活血化瘀方剂。他很重视气血病机,强调“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王氏创制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已成为调理气血的名方,广泛应用于临床。王氏在《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论痘分胎毒》等篇中也有很多正确见解。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17 18:2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7 09:12
按照您说,中医认为心是什么呢?
=====================================
      《古文》:“心,人心 ...

人是血肉之躯,五脏六腑都是有形态有功能的血肉组成的,心脏怎么会不是血肉之心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17 18:37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2-17 10:4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7 09:15
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错误:
      心主血脉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 ...


“心主血脉,中医认为,气血沿着经脉运行!而不是血在脉管里流动。中医认为,血受到气的推动而运行,并没有说“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里流动”。中医教材把心主血脉说成是血液循环,显然是错误的!”

——“气血沿着经脉运行!而不是血在脉管里流动。”请问,经脉是什么?血不是在脉管里流动,是在哪里流动?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其充在血脉。”,您是怎么理解的?


再就是经脉和血脉是什么关系?经脉该由那个脏器主之?先生说“把心主血脉说成是血液循环,显然是错误的!”请问,正确的该怎么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8 08:1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18 00:17 编辑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中经脉里的气血是不能分离的,气推动着血运行,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而不是“心气行血行,心气滞血瘀”!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与经络是两个系统。心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脏,在五脏六腑这个系统中没有经络,经络遍布五脏六腑包括心,而不是西医的心脏与血管系统直接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中医理论中心经只是十二经脉之一,中医的心只与心经相连通,与其他十一经脉没有直接相贯通的关系。经络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推动血运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8 09:00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
   这一篇论述痿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门论述心与血脉的相通连关系的。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这一段话中,前后文连贯比较,语境分析,【肺与皮毛,肝与筋膜,脾与肌肉,肾与骨髓】没有直接通联的关系,那么【心主身之血脉】中的心与血脉,也没有直接连通的关系。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即:心气热,……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也看不出心气虚推动血液循环不力引起脉痿的气机变化!!反而倒是心气热引起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18 09:3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8 00:13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 ...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中经脉里的气血是不能分离的,气推动着血运行,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而不是“心气行血行,心气滞血瘀”!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与经络是两个系统。心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脏,在五脏六腑这个系统中没有经络,经络遍布五脏六腑包括心,而不是西医的心脏与血管系统直接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中医理论中心经只是十二经脉之一,中医的心只与心经相连通,与其他十一经脉没有直接相贯通的关系。经络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推动血运行。"

_____的确,中医说心主血脉,血行脉中,气推动血行。气行血行,气滞血瘀。但这些与西医所说的并不矛盾。而且高度切合。中医和西医确实是两种医学,而且两者有很大的缺别,但是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不可调和的。否则,先生您讲“中西医融合”,岂不是缘木求鱼?

1,先生说,“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中经脉里的气血是不能分离的,气推动着血运行,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而不是“心气行血行,心气滞血瘀”!”

先生这样说,好像是中医的经络与西医的血管是完全两回事,那么血在经络里运行,血是有形的,经络为什么反而看不到呢?心主血脉,经络又有谁来主呢?

中医理论中经脉里的气血是不能分离的,气推动着血运行,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那么没有了心脏,没有了心气,经络里的血液又是靠什么气来推动呢?再说,西医的血液里难道就没有气了吗?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的运行,不是通过血液吗?人活着离不开氧气,每一个细胞都离不开新陈代谢和氧气,难道西医里还有专门的运行氧气,二氧化碳气等的气道吗?

2,先生说:“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与经络是两个系统。”这真是奇谈怪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气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的,密不可分的。经络和脏腑绝不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两个系统。就像一个城市,各机关单位的建筑,和联系他们的道路是一个整体,各机关单位和各种道路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他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把经络和脏腑对立起来,搞各自为政是不符合实际的,是荒谬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18 10:54
中医和西医确实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所以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
用西医的方法和标准,来看待和管理中医是不对的,因为各有各的特点。中医心的概念和西医心的概念确实是不一样,但在都是主导血液循环这方面是统一的。中医的心除了主导血液循环,还主导神和精神意志;西医认为心藏神很难理解,甚至感到荒唐,其实西医真的把心的生理功能完全搞通了吗?科学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说不了那一天,西医也会认为心有某些主导人的精神意志的能力或特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8 11:30
        西医认为心藏神很难理解,甚至感到荒唐,其实西医真的把心的生理功能完全搞通了吗?科学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说不了那一天,西医也会认为心有某些主导人的精神意志的能力或特点。
=============================================
          西医认为心藏神很难理解,甚至感到荒唐,同理,中医的心与血脉不连续,西医和现在的一般人同样【很难理解,甚至感到荒唐】。
         各机关单位和各种道路虽然可以自成系统,同理脏腑与经络各自成系统。我没有说“二者对立”。先生理解错了,冤枉我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8 11:49
    由于从小学教育开始,就是西方科学、西医生理常识的灌输,先入为主,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很难再进入西化的头脑。当学习中医的时候,潜意识的、不自觉的与西医生理学、解剖学相联系,而且往往是以西医为参照物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总是把中医的心潜意识的不自觉的与西医的心脏、血管混在一起。余类推。
       这种现象,即就是许多院士都存在,不足为奇。需要加强“不可通约性”的教育与普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8 11:59
        台独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把中国大陆与台湾分割开来,经过20多年的洗脑,台独胜利了!如果我们现在认识不到中医基础教材的重要性,中医也可能因此而毁灭。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2-19 11:4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8 00:13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 ...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

一一那么,西医的血管,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里是如何称谓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19 16:09
中医教材中的血管,血液是打擦边球,造成中医理论的混乱!必须正本清源。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2-19 16:48
经典中医理论中没有西医的血管、血液的概念。

一一我们讨论的(对象)是机体生理或病理领域的某种"客观存在"及运行规律,而不是某种空洞的、抽象的"概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0 07:3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19 23:46 编辑

        理论,就是概念与理论构架,理论构架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采用不同的参照系,就能够得出两个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两个原基概念理论,如对于同一个人体的认识,就形成了中、西医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论。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十一大系统,既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又是不同的概念与理论。

       中医理论:经络(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西医理论:血管里流动的是血液。都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认识的产物,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客观规律,都是主观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二者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用一个理论、概念代替另外一个理论概念。这个弯一定要转,不承认两个相对真理,就不是辩证唯物论。真理只有一个是机械唯物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1 08:3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12-19 08:48
经典中医理论中没有西医的血管、血液的概念。

一一我们讨论的(对象)是机体生理或病理领域的某种"客观存 ...

说得好!赞一个。
我们讨论问题,研究现象,追求真理,要以事实为根据,要面对实际看究竟。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讨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就要从客观存在的人体解剖和生理,病理来着眼,来分辨,来评判。而不是只打口头官司!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1 16:4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21 08:51 编辑

        心肝脾肺肾,是不是人体的结构?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十大系统是不是结构?
          一个人体,2套结构!!都是实实在在的结构!是不是都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个人体的结构?!按照机械唯物论,真理只有一个,二者必有一个是错误的;按照辩证唯物论,二者都是相对真理。敢不敢、能不能真正把中西医二者平起平坐,是检验中医自信、中国文化自信的试金石。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1 17:3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1 08:46
心肝脾肺肾,是不是人体的结构?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十大系统是不是结 ...

“心肝脾肺肾,是不是人体的结构?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十大系统是不是结构?
          一个人体,2套结构!!都是实实在在的结构!是不是都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个人体的结构?!按照机械唯物论,真理只有一个,二者必有一个是错误的;按照辩证唯物论,二者都是相对真理。敢不敢、能不能真正把中西医二者平起平坐,是检验中医自信、中国文化自信的试金石。”
---------------------
人,只有一套结构,无论对于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样。但由于中西医的角度和观念不一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描述。
人有十个手指头,万一被砸伤了,非常疼。中医认为人的十指连心,是心感到疼痛;而西医认为是末梢神经受伤,是神经性疼痛。一个人饲养的宠物被砸死了,主人很难受,从中医的角度说,是主人感到很心痛;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主人感到很伤脑筋!
手指头被砸伤,出血不止。西医认为是血管破损,血液外流。那么,按照先生的意思,中医应该怎么认识和描述呢?是经络破损了,气血外冒了?难道血管没有受伤吗?
宠物被砸死了,主人很难过。按照中医的理念,认为主人很伤心;那么,按照西医的角度,主人的难过,可以描述为是伤了神经和大脑吗?
——请先生指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2 08:38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21 09:36
“心肝脾肺肾,是不是人体的结构?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十大系统是不是结构?
...

       老师,您是中医科班出身,这个问题应该我请教您!请先生赐教。中医一个说法:离经之血为瘀血。请教老师这句话怎么理解。斩首、砍头喷发出来的是冒着热气的血,这是古代人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气推动血喷发出来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2 08: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2 00:38
老师,您是中医科班出身,这个问题应该我请教您!请先生赐教。中医一个说法:离经之血为瘀血。请 ...

虽然现在许多中国人对中医不甚了解,但是中国的语言中的许多词汇都是从中意的理念,引申和创意出来的。比如:操心,用心,欢心,心机,心烦,心悸,全心全意,一心不可二用,心向往之等,这些词汇都是从中医的理念,才能了解。如果用西医的理念,这些词汇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了。西医确实精于解剖和生理学,但是用他们的理念,不能解释中国人汉语中的词汇。
至于说离经之血为淤血,那是指在体内,若流出体外的血那就另当别论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12-22 13:56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12-22 07:58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22 00:58
虽然现在许多中国人对中医不甚了解,但是中国的语言中的许多词汇都是从中意的理念,引申和创意出来的。比 ...

还有心想事成等心字开头的成语近40个,那个心字基本都与人体结构、解剖学中的脑相关,却没有说是“脑想事成”,“脑烦意乱”等等;描写爱情的成语心心相印、两心相许,却没有说成是“脑脑相印”、“两脑相许”。这种明明是脑却说成是心的语词用法究竟是祖国的医学影响了文化,还是文化影响了医学,就无法考证了。
心心相印、两心相许这样的表意用法还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古罗马的爱情神话中丘比特的恋爱箭是一箭串射两个心脏,就让一男一女恋爱到一起去了,怎么不一箭串射两个大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2 15:30
       脑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脏腑学说全部都要改写,中医理论彻底瓦解,不复存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2 15:52
       我争的是中医经典理论不能被曲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3 08:15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20-12-22 05:56
还有心想事成等心字开头的成语近40个,那个心字基本都与人体结构、解剖学中的脑相关,却没有说是“脑想事 ...

说得好,其实中医的文化的精髓,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化为语言和词汇流行千年了。就连西方文化中丘比特的恋爱箭是一箭串射两个心脏,就说明了心主神明在西方也是得到认可的。

关于血液循环,其实我们祖先早就认识到了。并且有很多相关的描述。
内经中: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歧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3 09:02
        千秋雪老师,您是中医科班出身,我一直非常尊重先生。从先生的帖子来看,与中医的现代派,中医大学的教授,院士们的认识是一致的。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是各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主流看法。本文作者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内经》的权威教授,著作很多,影响很大,知识深厚,是个学者。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全国中医界的主流看法,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最大缺憾:1  气一元论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  把阴阳五行割裂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3  把心主神明改为脑主神明,把心主血脉西化为心推动血液循环。因为是教材,是作为国家意识的体现向大学生、社会各界展现出来,持反对态度也没有用。但是这个认识与经典中医理论不符,曲解了《内经》的原本含义,前面已经论述过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3 09:30
         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
===========================================
       在《内经》里,”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说的是营、卫的循行,营属于血,卫属于气,营卫又不同于气血。营卫可以分离,各行其道;而气血不能分离,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营卫之间不存在气(卫)为血(营)之帅,血(营)为气(卫)之母的关系,也不存在气(卫)行血(营)行气(卫)滞血(营)瘀的关系。离经之血为瘀血,而离经之营气变化为津液,离经之营、血可以完全不同。
         营气初行,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以肺主气而朝百脉也。自手之太阴阳明,注足之阳明太阴,自手之少阴太阳,注足之太阳少阴,自手之厥阴少阳,注足之少阳厥阴,终于两跷、督、任。周而复始,阴阳相贯,营周五十,明日寅时,又会于气口。此营气之度也。

      卫气者,不随宗气,而自行于脉外,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脏二十五周。其行于阳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灵枢•卫气行》: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名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内眦,循手太阳,至名指之端。别者,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下至跗上,入中指之端。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阴跷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自阴跷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如是者,二十五度,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是者,二十五度,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从肾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亦周五十。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卫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出乎阳则寤,入乎阴则寐。此卫气之度也。
    营起于气口,卫起于睛明,营气之行,阴阳相间,卫气之行,夜阴昼阳。起止不同,道路各异,非同行于一经也。营卫沿着经脉运行,营在脉内,卫在脉外,经脉只有在体表分布,所以营卫的营养防卫功能只有在体表腠理之内、分肉之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3 09:45
      无论是营、卫运行,还是气血运行,与西医的血液循环完全不同。西医的血液循环,心脏连着主动脉、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血液由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回到心脏,而且有大循环与小循环之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12-23 11:4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2 07:52
我争的是中医经典理论不能被曲解。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先生的执着与坚持很有意义,赞一个!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2-23 17:27
到底是中医药大学专家的文章,只有他们才有时间查出气机、气化在《素问》、《灵枢》中出现的次数。
完全是在拼谁有闲。更绝的是只有他们有精力、想象力、能力把原本简单的中医生生弄成复杂。
中医没走入死路,生命力该有多强呀!!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3 18: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2 07:30
脑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脏腑学说全部都要改写,中医理论彻底瓦解,不复存在。

“脑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脏腑学说全部都要改写,中医理论彻底瓦解,不复存在。”
————脑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这并没有错。中医是认为心主神明,但是也不否认脑对精神及神明的作用。中医认为脑附属于心,是心的一个下属机构,如果没有了心,脑的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了。植物人,无脑儿,虽然不是正常的生命,但也是可以存在或暂时存在的;如果没有了心,脑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也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至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无论中西医都是这么认为的。比如,眼睛可以视物,耳朵可以听声音,中西医都是认识一致的。不能因为西医说了人是用脚走路的,中医就非要说人是屁股走路!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3 18:14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20-12-23 03:48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先生的执着与坚持 ...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话不错。但是不能因为西医认为是心脏推动血液循环,中医就非要说人是用大腿推动血液循环,才是中医的经典理论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2-23 18:43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23 10:14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话不错。但是 ...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话不错。但是不能因为西医认为是心脏推动血液循环,中医就非要说人是用大腿推动血液循环,才是中医的经典理论吧?

一一所谓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是从中医思维、中医精髓、中医理念层面而言的。而不是将中医经典教条化,以经典来束缚理论的发展,甚则裁决后世理论的正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其它。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3 19:52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12-23 10:43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话不错。但是不 ...

早在内经时代,中国人就认为心主血脉,营血的运行,是在心脏的主导下,沿着经脉流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怎么现代的西医认识到了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内运行,中医的经典理论就非要改变一下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2-23 20:04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2-23 12:06 编辑

有人说什么,中医的心脏只联系着心经,而不是主导全身的血脉;同样的逻辑,那么现代西医认为心脏是有冠状动脉来营养和支持,为什么还会去主导体循环和肺循环呢?

中医认为人体的构成除了有五脏六腑之外,还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它们是由大小各种经络(经脉)贯通和联;而且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各种器官组织和精神情志,都分属于不同的脏器来主导。心主血脉就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系统。心主血脉就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请不要忽视它或歪曲它!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20-12-23 22:17
心主血脉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不过它在《内经》经典理论的位置里并不重要,《内经》并没有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认识。

百年来中医最大的问题出在基础理论上,哪一点和西医的符合了就沾沾自喜,夸上天,哪一点不符合西医了就弃之若履,完全以西医的标准衡量中医,没搞清楚《内经》本来想表达的东东!

支持李教授正本清源!!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2-24 05:53
所谓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是从中医思维、中医精髓、中医理念层面而言的。而不是将中医经典教条化,以经典来束缚理论的发展,甚则裁决后世理论的正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其它。

一一什么是真理?真理具有主观性,它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一种主观反映与认识。真理亦具有客观性,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如何裁决真理的正误?根本的方法与标准,是看其有没有正确的反映了某种客观存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