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登本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提要: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各脏腑以不同方式参与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
“气化”是《内经》所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作为词语,也是在《内经》之中首次运用。自此以降,气化就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而广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气化、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状态,脏腑经络是其发生的场所,脏腑经络的机能是其具体体现,脏腑阳气为其动力源泉。气化、气机失调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气化、气机之聚散、升降出入运动,才构成了整体气化、气机活动的总画面。
气化的内涵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要解读“气化”的涵义,务必在熟悉《内经》所论“气”的涵义之后,也要对其论述“化”的原文内涵有所认识。如此才能够全面而深刻理解其中所论“气化”意义。“化”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素问》524次,《灵枢》34次,“气化”仅仅出现了13次。
《内经》所论气化可以概之为:宏观维度的气化,是指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事物的新生、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运气理论所言的气化即是此意。
中观维度之气化, 是指天地阴阳之气变化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自然气化所表现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无不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对治疗措施产生的影响。
就微观意义而言,气化是在自然之气的参与下,人体所发生的各种生化活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认知:①饮食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各种生理机能活动;②人体脏腑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转化为汗、尿、粪渣等作用;③人体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演化作用;④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人体自身的调整、防御、修复作用;⑤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针刺的、艾灸的治疗所发挥的相应效应等。
现代生物学认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上述所说的气化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体这一复杂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就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表达。
气化与气机
气化蕴涵着气机。气机是气化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存在的状态。既然气化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那么气的运动就是气机。大凡事物的关键皆曰机。恒动是气的本性,气就是在其不断运动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也才能产生各种机能。可见,气化概念蕴涵着气机并在其运动过程之中产生着各种变化,而气机是气化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基础并影响着气化,两者密切关联。
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概括,能使体内外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升降与出入的变化,并保持协调关系。所以自《内经》始,就把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高度概括为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所谓“气之升降,夭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之意。可见,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新陈代谢一样,是生物体的生命基本特征之一,是维持生物体生长、繁殖、运动过程中变化的总称。体现于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能够协调、有序的进行,就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如果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果这一运动一旦停止,生命也便告终结。这就是《素向·六微旨大论》所说的“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之义。“气化”活动则自始至终相伴着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有序的进行着。
气化还表现为“聚”和“散”两种基本形态,或谓运动状态。 《正蒙·太和》有“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之论。 指出当气表现为“聚”的运动状态时,才会表现为有形物质;当气表现为“散”的运动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状态。就人类而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无不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方式,以及气化的聚散运动状态有密切关系。
气化、气机与脏腑
在生物体内不同层次里有着不同本质的运动规律,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可互相取代,其间有着极其缜密的和谐关系。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不同层次不同运动规律和依次制约的关系,那就无法评价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各自的运动规律。
气化、气机是各脏腑机能发生的基本方式
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活动,都是以其特定的形式予以表现的,必然有其各自不同气化、气机方式,从而决定其各自独特的生理机能。 所以,脏腑经络都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场所,其各项机能活动也都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具体体现。
心的气化、气机活动。心动以推动血液运行。“动”是心脏的生理特征。脉宗气“聚”于心中即为心脏搏动的动力,鼓动着“血肉之心”进行着有节律的搏动,维持气血有序升、降、出、入心脏。升、出运动则能使血液运行于诸经,充养全身;入、降则能使脉中之血及时返流于心内。一出一入保持血在体内“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环流状态。就整体气化、气机活动而言,心阳下降而温煦于肾,维持着心肾之阴阳相交、水火互济的和谐关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心之主血脉的机能。这是心之气化、气机运动过程的体现。
肺的气化、气机活动。肺在人体之整体气化、气机活动中,是以降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参与其中的。肺气有升有降,但却以降为主要运动方式进行其气化、气机活动的。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其机能的发挥全赖肺的气化、气机活动的聚散和宣(升、出)降(降、入)作用。散则将水谷精微以及津液化为气并宣发之全身,聚则在元气的激发作用下,既能将吸入的清气与脾转输来的水谷精气聚合为宗气,又能将代谢后的水液肃降于下焦肾。
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但影响全身的气机活动,还体现在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方面,大肠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然大肠气机之降,仍须借助于肺气的肃降之力,方能保持其虚实更作、通利下行状态。因此临床上常见到久患肺病之人,往往兼见大便秘结、排便不利等大肠气机不降、传导失职的病证,用降肺之药,常可收通利大肠之效果。
藏象理论中的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腑与奇恒之腑相互间的生理配合、病理影响,同样也依赖气化、气机活动予以维系,如脾胃同居中焦,是气化、气机活动的枢纽。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消化,脾与胃虽各有其气化的聚散和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方式。但二者一阴一阳,燥湿相济,纳运结合,在中焦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脾主升,将胃肠受纳熟腐消化后所吸收精微物质上归于脾而达全身;胃主和降,把经过初步消化熟腐的食糜,借助其下降主力,转输到小肠以行进一步的精细消化吸收。胃主和降的意义不局限其本身,主要是影响了整个传化之腑的虚实更替和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脏腑间的其他联系莫不如此。
整体气化、气机是各个局部机能的综合作用
各脏腑以不同方式参与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气化、气机之聚散、升降出入运动,才构成了整体气化、气机活动的总画面。与此同时,这种由各脏腑组织构成的综合作用,在“神”的支配下,又是协调机体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的和谐有序的重要因素。机体各部分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合作,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津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气化、气机活动的相互配合,脏腑之间的气化、气机活动不但体现于两脏腑之间,更重要的则是多脏腑之间的配合作用。如津液的吸收、敷布及排泄过程,就是多个脏腑在气化、气机的聚散、升降出入运动中协调、配合作用的结果。津液代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基本方式是聚散和清升浊降,是以肺、脾、肾三脏为核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的。
在津液代谢过程中,气化的聚散运动状态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肺、脾、肾、三焦气化之聚散对津液发挥着双向调节作用。散,可以使津液以无形之气的状态在人体表里内外输布,以发挥其濡润作用。此即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之意。使代谢之后的水液,在各脏腑的气化作用下,分别聚合为五液(泪、汗、涎、涕、唾)以及尿液,或滋润孔窍,或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如若气化之散的作用不足,或者聚的作用太过,就会使津液凝聚为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可见,这些病理产物的形成与气化、气机失调关系十分密切。
阳气是脏腑气化、气机活动的动力源泉
太阳是所有生命体的动力源泉,而源于太阳的人体阳气也必然对于人的生命活动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必然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基本动力。阳气充足则生命充满活力,阳气虚弱则生命活力减退,阳气衰退则生命趋于衰老,这就是原文“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结论的由来(《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说阳气的盛衰是决定人性命寿夭的主要因素。可以从阳气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得以体现。
人体阳气的作用有: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脏腑机能活动的实现;是精、气、血、津液化生、输布、代谢的动力源泉;促进人体气化、气机活动,人体的气化活动也是在阳气的推动作用下完成的;温煦和推动形体运动,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指出阳气具有养筋肉而使其柔韧,有利于筋肉骨节的灵活运动。否则,阳气虚弱,温煦、推动乏力,则会有骨节筋肉拘急挛缩之症,此所谓“诸寒收引”(《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意。
可见,气化蕴涵着气机,气机是气化活动的方式,脏腑器官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处所,脏腑阳气是气化、气机的动力源泉,而气化、气机活动的存在,则是以人体以脏腑为核心所发生的所有机能予以体现的,决不能离开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机能而孤立的讨论气化、气机。
气化、气机失常
则病生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此处“气”并不是直接病因,而是包括气化、气机障碍在内的病机,指出了无论是情绪的刺激,或气候的影响,或是诸如劳倦内伤等原因,都能引起气化、气机紊乱而发病。仔细推敲其临床病证,无不与此有关。
一则阳虚、气虚则脏腑气化、气机无力病机。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化、气机的激发和推动。如果久病不愈,年老体衰,或其它原因伤耗于气,都会发生种种气化、气机乏力所致的病证。临床常称之为气虚证,就会有脏腑机能衰减的种种症状。就全身而言,病人有头晕目弦、少气懒言、疲倦无力、自汗、舌淡脉弱等症。常见气化、气机运动无力病机的脏腑有:心气虚、肺气虚、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肾气不固、肾气纳气等病机类型。
二则气化、气机阻滞则为气滞、气郁病机,引起气机升降运动阻滞的原因转多,如饮食、外感、劳倦、外伤、痰饮、瘀血等。尤其精神情志所伤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气滞的共有特征是在气机阻滞的部位有明显的胀、痛、闷的感觉,病症的起伏变化常与病人的情绪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常见有肺气塞滞、心气郁滞、脾胃气滞、肝气郁滞、膀胱气滞、大肠气滞等具体病机。
三则气化、气机反作,可表现为气逆、气陷、气脱病机等。
据此,调理气化、气机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法则之一。临证时要针对气化、气机无力的病证,当遵虚则补之之法,可有益气、升提、摄纳、固脱等方法;因某种原因而致气化、气机运动不能顺利进行时,在去除诱因基础上,还须给予疏导,使其顺利进行升降出入运动,按气机障碍的程度,常有行气、破气等方法;至于气化、气机升降出入、离散聚合逆乱(反作)所致的病证,则依据临床具体情况分别予以矫正。
中医气化、气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散聚、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气机活动的基本形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维系着脏腑经络的独特生理机能。各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主要取决于各自气化、气机活动的不同状态,整体气化、气机活动是脏腑经络各自气化、气机活动的综合效应。所以气化、气机活动又能协调全身各个局部之间的平衡。阳气是人体气化气机活动的动力源泉,如果阳气失常,有序的气化、气机失衡,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扶助阳气,调理气化、气机就成为临床治疗此类病证的基本思路。认真研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气化、气机的活动规律,对进一步认知脏腑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都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气的运动”内容中了了数语的“气化”表述予以丰富和充实。
《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它统摄身体的五脏六腑。假设把五脏六腑看做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君主、皇帝。既然有君主,自然还有太监、丫鬟、大臣、士兵等层层包围着它、保护着它,这种层层包围、保护使得心不受任何邪气干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不受邪”。一般情况下,心是不会受到任何邪气干扰的;即使受到干扰,心也是最后一个受到伤害的。 中医将五脏都对应比喻为一定身份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各脏器的一些功能特点(见五脏功能对应官职表)。 [attach]15974[/attach] 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 ◆循行心脏的经脉有病会引发心脏疾患 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心脏的问题,与很多走心脏的经脉有关。 肺经走心脏,走在心经的前面。如果肺经有病,就会使人心烦胸满。 胃经也走心脏。如果胃经得病,就会“心欲动”,就是总感觉心里慌慌的。 脾经走心脏。脾经得病会引起心下急痛,就是会感觉心突突乱跳,而且心里面急痛。脾经的病多为湿邪所致。 如果心经得病,嗓子会干,噫干心疼,属于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够引起的。 肾经、心包经的疾病也会造成心脏病。心包经造成的心脏病是“心中儋儋大动”,就是明显感到心扑通扑通地跳。 此外,胆经的病也会造成心脏不适,比如说心胁痛,人躺在床上只要一转身,心脏就有刺痛感。这是胆经的生机不旺,气化不利所造成的心脏病。 [attach]15975[/attach] 就心脏的问题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明。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血脉淤滞会造成心脏病;心又跟肺经、胃经这些经脉有关,所以哪个脏器的病都会造成心脏病。现在很多人死于心梗,死者最后的表象都是心脏停止跳动,大家通常认为是心梗发作,大面积心衰所致,其实这种大面积心衰的背后跟肾、肺、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之神为神明。假如某人神明错乱了,心神就会惑乱,处于迷惑之中。例如,抑郁病的真正根源就是胃经和肾经的病,是由于胃肾大伤而造成的心气大伤。胃气如果不足,心血也会不足,同时因为胃主血所生病,血的来源都是胃经,人体的营养物质也统统是从中焦脾胃来的,这叫“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所以如果心血不足,神明就迷惑,出现一种惑乱的象。 ◆心脏病与十二时辰的有机联系 中医养生很关注时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之学也可称为时间之学,中医的养生必须要遵循时辰养生。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十二时辰养生,来了解心脏病的真正病因,并作出相应的养护。 比如说早晨5点到7点是卯时,大肠经当令;上午7点到9点是辰时,胃经当令;9点到11点是巳时,脾经当令……那么假如身边有人心脏病发作,我们最好看一下发病的时间,通过时间就可以对应地知道该段时间所当令的经脉是什么,就可以初步判断有可能是哪个经脉的问题引发了心脏病。 如果心脏病发病的时间为早上,特别是该时段要是吃多了,那就有可能是因为“子盗母气”引发的问题。“子盗母气”的原理跟五行的相生相克有关,我们稍后作详细讲解。 如果心脏病发病时间为下午,可能跟小肠经、膀胱经或肾经有关。 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很多疾病不直接反映在心上,而是先反映在小肠上。小肠经的当令时间段为下午13点到15点,这期间如果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都是心脏病的前兆。如果这时人要是再生气或者再得气郁之证,就很可能引发心脏病。 膀胱经的当令时间是下午15点到17点,该时间段如果阳气不足,就会造成心脑的血往上输布的力量不够,有可能引发心脏病。 肾经的当令时间是晚上17点到19点,此时肾气的衰弱会造成心梗发作。 ◆元气大伤导致的心脏病 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贵为君主,没有上级管。不过君主还有个别名,叫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天能管君主,如果天的气数将尽,君主再努力也无济于事。这就好像崇祯皇帝,恨不得把自己的口粮都给老百姓吃了,但也没有用,天灾人祸,气数已尽,只有上吊自尽。心这个君主的天就是元气,元气又藏于肾,所以元气大伤造成的心脏病,归根到底是。肾病的问题。 元气大伤造成的心脏病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心脏早搏,另一种是心脏间歇。 (1)心脏早搏 很多人都有心脏早搏的现象。从脉象上来说,早搏会出现“突、突、突”跳得特别快的现象。 早搏意味着人的元气尚可。打个比喻,身强力壮的人因为元气十足,所以给自行车打气时一管予就可以打到底,这打到底就相当于人体正常的心跳。当人生病时元气不足,就没劲了,这时打气就会通过加速的方式打半管气,这个加速的方式就有点类似于心脏早搏。 肾精没劲时,需要用加快的方式完成它一天的工作,就好像开车一样,汽车的发动机就相当于心脏,当油跟不上的时候,车有时候会“突突”地往前跳两下,这就是早搏,它提示我们需要加油了。 (2)心脏间歇 心脏间歇也可以用打气来作比喻,就相当于打了一下后再打半下,然后就需要歇口气。心脏间歇为元气大虚的象。 从脉象的角度来说,如果心脏间歇没有规律,那么病人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心脏间歇会慢慢地消失掉。最怕心脏间歇有规律,一旦有了规律,就要出大事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去注意这个问题。 ◆避免引发心脏病的生活陋习 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便秘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 (1)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会引发心脏病 春节期间常有老人突发心肌梗塞,这是为什么呢?中医里讲喜则气缓,人一过喜,心气就会散掉,因为喜这种情志是跟心相关的。过春节的时候,全家都会团聚,这样的日子老人格外高兴。对于上岁数的人,本来心气就有点散,一高兴再加上大吃大喝,胃气不足,使得心气全部跑到胃那里帮助消化食物了,人就会出现心肌梗塞的情况。为什么心气会帮助胃气呢?这其中蕴含着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认为。火生土。五脏之中,心为火,脾胃为土。火生土,就是说心(火)是胃(土)的母亲,而胃就是心的儿子;五脏之中的脾与六腑之中的胃为阴阳关系。五脏为阴,五脏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们就像高级官员,虽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们作用很重要,要统摄底下的六腑(百姓)。底下的六腑干了活,就要交租税给五脏。所以,可以说五脏是收钱的部门,钱就相当于人体的精,精足了,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国家有钱了,人民就富足强大了。 五脏之一的脾为阴,六腑之中的胃为阳,这个阳(胃)运化起来就要把所有的营养物质提供给阴。而胃气如果不足,胃会向谁借“钱”呢?是向与自己有阴阳关系、且主收敛的老婆(脾)要呢,还是向有生育关系的母亲(心)要呢?答案是很简单的,老婆(脾)是主收敛的,是收钱的匣子,可不是搂钱的耙子,管它要自然要不到。所以当儿子(胃)的要是缺钱了,最好方法就是跟母亲(心)要,一定要的到。这就叫“子盗母气”。 故此,老人身体本来已经很虚弱了,一旦要是胃气夺了心气,就很有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为什么老人吃撑着了会引发心脏病的原因。 (2)便秘会引发心脏病 有个相声界的名人上午死于心脏病,从了解到的各种情况看,死因很可能跟他曾经有便秘症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气和大肠是相互关联的。如果病人大便干燥,大便的时候就会憋一口气往下使劲去排便。这时,病人肺心之气如果很虚,大便又急着往下行,下面使劲排泄,在大便排出的一瞬间,底下一空,上面立刻就会空掉,这样就会促使心脏病发作。 心脏病的发病与我们日常中的生活陋习有关,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该如何去规避,如何进行心脏养生。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6 22:48
《医学入门》,中医全书。明李梴(健斋)撰。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 ...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17 02:57
请教一下,先生说:“血肉之心,不属于中医经典理论,是西化的中医观点!”请问,中医的经典理论中的心,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7 09:12
按照您说,中医认为心是什么呢?
=====================================
《古文》:“心,人心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7 09:15
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错误:
心主血脉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8 00:13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8 00:13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 ...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12-19 08:48
经典中医理论中没有西医的血管、血液的概念。
一一我们讨论的(对象)是机体生理或病理领域的某种"客观存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1 08:46
心肝脾肺肾,是不是人体的结构?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十大系统是不是结 ...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21 09:36
“心肝脾肺肾,是不是人体的结构?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十大系统是不是结构?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2 00:38
老师,您是中医科班出身,这个问题应该我请教您!请先生赐教。中医一个说法:离经之血为瘀血。请 ...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22 00:58
虽然现在许多中国人对中医不甚了解,但是中国的语言中的许多词汇都是从中意的理念,引申和创意出来的。比 ...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20-12-22 05:56
还有心想事成等心字开头的成语近40个,那个心字基本都与人体结构、解剖学中的脑相关,却没有说是“脑想事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2 07:52
我争的是中医经典理论不能被曲解。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22 07:30
脑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脏腑学说全部都要改写,中医理论彻底瓦解,不复存在。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20-12-23 03:48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先生的执着与坚持 ...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2-23 10:14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话不错。但是 ...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12-23 10:43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抛弃或者扭曲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话不错。但是不 ...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