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医学的属性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7 08:27
标题: 医学的属性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7 00:28 编辑


        医学的属性

   

        1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所提到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  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西方的医学模式以及健康概念,这些新的说法是根据西方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问题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在经典中医理论中并不存在,没有必要用这些说法为标准(参考系)来衡量中医,改造中医,相反,中医经典理论中的许多观念早已超出了西方医学,走在了西医的前面。

     众所周知,中医经典理论中的脏腑学说,如下表: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季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色
五味
五方
五志
五藏
五常
五劳
五侯
五液
五嗅
五声
  
  
  
  
小肠
  
  
长夏
湿
  
  
大肠
西
  
  
膀胱



         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五脏六腑之间有着生克制化(阴阳)的矛盾统一关系,而且与五志(情绪、心理)、五季、五候(自然环境)、五常(仁义礼智信、社会环境)、五音……息息相关。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金匮要略》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清代新安医家程云来说:“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所以,西方医学发展到20世纪中期才认识到自己的的错误、缺陷,提出来医学的属性应该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中医早在2000年前已经解决了这些医学的属性问题。之所以中医能够超越西方医学,是因为中医学有着阴阳五行这个哲学基础,使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得到的理论。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11-27 10:48
学习了。赞一个!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7 15:5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7 08:00 编辑

       中医的属性:

      诚如上述,中医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的属性,除此而外还具有科学之外的属性,例如:哲学属性。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阴阳五行贯穿于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而且贯穿于临床的各种辨证论治的理论中,中药的四气五味,方剂组成无不贯穿始终。中医学没有使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同样能够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客观规律,并且能够治疗新冠肺炎等等。所以,中医的属性远远超出了西方医学、西方科学的范畴,具备了西方科学、西方医学没有的特点与属性。他不属于传统的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的范畴。

       中医是独立于西方科学、西方医学之外的理论体系。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11-27 16:5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27 07:53
中医的属性:
      诚如上述,中医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的属性,除此而外还具有科学 ...

赞成先生的观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9 08:14
         医学研究的对象
1  矛盾论中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特殊矛盾。疾病与健康构成医学区别于他学科的特殊的本质,疾病与健康是其他所有学科都不具备的特殊矛盾,由此区别于其他所有学科。
2   疾病与健康的关系
矛盾论中说:“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矛盾论中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在疾病与健康这个矛盾中,疾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疾病决定了医学的性质,
健康,是由疾病状态反推出来的。是不是健康、健康的标准、健康人的各种正常生理指标等等,都是或者说大多是通过疾病状态反推出来的。规律、正确都是从错误中反推出来的。中医经典理论的原貌是从中西医结合编写的中医基础教材的错误中反推出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从现象到本质,从错误到正确,都是反推出来的。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心主神明……都是从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都是从疾病状态反推出来的。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矛盾中,疾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阳),健康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阴)。
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而不是健康,更不是人,生物属性、心理属性等等。只研究人生的疾病。或者说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落脚点是疾病。
人体是一个自稳态系统,稳态失衡就是疾病,稳态守衡就是健康。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健康状态是由疾病状态反推出来的,人们首先认识到疾病,反推出什么是健康状态。自稳态是指人体通过机体内的各种反馈机制,维持人体整体处于相等稳定的状态。
只有当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认识到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什么。人类从哺乳动物进化到人类的时候,猿人并不能自觉地认识到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只有当失去一条腿的时候才知道腿的功能是跑步与走路;只有当眼睛有病看不到世界的时候才知道眼睛的功能是看东西;只有当死亡的时候,发现心脏不跳动,才知道心脏与死亡相关;当血压升高的病人出现头昏、头痛、失眠、视力减退的时候,才给没有这些症状的人(正常人)测量血压,计算出一个平均正常值作为健康人的标准;各种化验指标的正常值都是这样通过病人反推出来的,先有病人的异常表现反推出正常值(健康的标准)。切除脾脏引起凶险的感染以及恶性肿瘤患病率升高,反推出脾脏具有免疫功能;切除了犬的胰腺发现血糖升高,反推出胰腺分泌胰岛素等等。生气以后,或者愤怒时肝区疼痛,食欲下降反推出肝气郁结;使用青蒿能够治疗疟疾,反推出青蒿中含有能够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等等。
没有生病的时候,人们不会去测量体温,只有当发热、全身不适、不能正常生活的时候测量体温,为了判断正常与异常,才去测定许多正常人的体温,计算出平均正常值作为健康人的标准……。所以,正常健康的标准都是由疾病状态反推出来的,这是临床实践情况,而讲理论的时候,先讲正常值,后讲疾病时的异常值,以至于使得人们以为先有健康标准正常值,后有疾病的异常值。
病机十九条,语出《素问》。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五条。可以看出,审证求因,反推出病机,都是由临床表现反推出病因与病机。西医的尸体解剖,实验室里,用显微镜以及各种实验检查寻找病因、病理机制也是在病人的尸体中进行的。
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肾为命门之火,温病学说……都是在原有理论不能适应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方剂出现,在治疗效果肯定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反推出来的脏腑正常机能。参考《融合观》237页,142页,155页,169页(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肝主疏泄,是由肝气郁结反推出来的。《融合观》155页。
黄帝内经》中已记载了情志致病的相关内容。如“木郁”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以描述肝郁的病理状态,并提出“木郁达之”的治则。《内经》中论述到肝与情志的关系,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内经》还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明确定为“七情“,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七情也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把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悲)、思、恐(惊)为五志,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魂,心“在志为喜”藏神,脾“在志为思”藏意.肺“在志为忧”藏魄,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以“心神”来概括和总统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而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又要依赖五脏精气化为物质基础。故而陈无择论述七情病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尤其是中老年人,因“肾气虚衰”,身体逐渐衰老,五脏精气俱损,易形成“五志薄弱”,容易患有七情所致的各种疾病。、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又称其为刘河间。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即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至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之间,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
刘完素研究情志致病可以化热,而提出的“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他认为“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情志活动过度,躁扰阳气,化生火热,而致中风偏枯、惊惑、悲笑、谵妄、癫狂等。反之,火热亢极,又可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异常。但刘氏又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是心,若心火暴可致中风偏枯、谵语、狂、癫、悲痛苦恼,其因是由肾水虚衰,不能制火,致心火易亢,治宜清心火,益肾水。刘完素五志过极化火”的观点,也为肝郁化火奠定了基础。
到金元时期,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张元素(1131~1234年)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张元素在其著作《珍珠囊•去脏腑之火》中首次提到“肝火”两字,其曰“白芍泻肝火”;
元代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首次正面概况了肝的功能,提出“肝司疏泄”(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可见,肝主疏泄是在肝气郁结,肝火之后,提出来的。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融合观》142~144页:《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是基本脾胃理论,至张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到明清,薛己(1487~1559)首创脾统血,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明 张介宾提出来“化”的概念,清代叶天士创胃阴学说,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完成了“脾主运化”的学说,叶氏胃阴学说的创立,使脾胃理论在阴阳、气血、升降、温燥、刚柔方面更趋完善,形成了完整地脾胃理论体系,从而给后世治疗脾胃病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所以,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这些正常的机能都是通过疾病状态反推出来的!
3  临床医学与其他医学之间的关系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医学是一个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巨系统,包含着许多子系统(矛盾)其中临床医学是主要矛盾(子系统),临床医学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临床医学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子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医学分类
基础医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等,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不是医学的主体或者说不具备医学的特殊矛盾。
临床医学包括:1临床诊断学;2临床治疗学。
医学的分支(或者演化出):法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航天医学、体育医学等。在这些医学的子系统中,临床医学是主要矛盾。
预防医学(治未病、养生等)是一个医学的分支,不是医学的主体,是预防疾病的一门学问。是把疾病的相关知识用于疾病的预防,而疾病预防的实施主要是大家的事情家的事,医学管不了。原子弹引起的放射性疾病其治疗是医学的事,预防原子弹爆炸是大家的事情家的事。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其诊断治疗是医学的事,控制他的传播是大家的事情家的事。小康社会离不开健康生活,那是中国共产党的事,共产党研究人的健康,医学望尘莫及,管不了。航天医学是航天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医学只是处于次要地位,是稳态失衡的航天员维持稳态平衡,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余类推。
结论: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特殊矛盾,在这一对特殊矛盾中,疾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疾病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或者说医学的本质;在医学这一个大系统(许多矛盾)中,临床医学这个子系统(矛盾)是主要矛盾,临床医学决定了、带动着其他分支医学的发展。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11-29 13:0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29 00:14
医学研究的对象1  矛盾论中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 ...

学习了。钦佩李先生精研中西融合观的坚定学术精神!
本论坛这段时间万马齐喑,唯有先生还在不辞辛劳地为中医理论正本清源,为中医药的发展鼓与呼!先生辛苦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30 08:32
     谢谢先生的鼓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30 11:0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30 03:34 编辑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特殊矛盾,在这一对特殊矛盾中,疾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疾病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或者说医学的本质;在医学这一个大系统(许多矛盾)中,临床医学这个子系统(矛盾)是主要矛盾,临床医学决定了、带动着其他分支医学的发展。
        西医把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不是医学的研究主要对象。临床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辨证论治),其他医学分支(子系统)诸如法医学预防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都取决于临床医学。未来医学也改变不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个主要矛盾。治未病、预防医学等主要是大家的事情家的事。
          中医也一样,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主要矛盾,哲学基础、脏象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是为辨证论治服务的。在中医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临床医学,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教育,突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的教育。现在的中医教材恰恰没有这么做。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2-1 21:31
医学的属性

   

        1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所提到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  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西方的医学模式以及健康概念,这些新的说法是根据西方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问题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在经典中医理论中并不存在,没有必要用这些说法为标准(参考系)来衡量中医,改造中医,相反,中医经典理论中的许多观念早已超出了西方医学,走在了西医的前面。


一一中医的健康概念,强调的是平衡,包括阴阳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机体的生理活动与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如肺的呼与吸,心的收缩与舒张,肾的分泌与重吸收,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及五行的平衡(以五脏平衡为主体,机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保持平衡与稳定的状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2-2 16:31
人为何衰老?细胞协调能力下降使然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一个科研团队最近完成研究,证实了15年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人体衰老的新理论。该理论提出,随着时间流逝,人体实际下降的是细胞协调能力,而非细胞功能。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医治衰老提供新的思路。

  最常见的关于衰老的理论认为,随着时间流逝,人体细胞会经历“磨损”过程。但目前的发现表明,细胞重大损害的发生并不具有全面一致性,而是随机发生在无功能的细胞组群中,其余细胞则未受到损害。

  研究人员面对的问题是,如果不同类型和组群细胞在不同人体中随时间丧失其功能,那么为何所有人在变老过程中,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如头发变白、皮肤起皱、整体功能降低等。

  对此,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系主任让·维杰格教授在15年前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细胞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适当下降,但这并非因为单一无功能的细胞出现重大崩溃,而是因为许多细胞失去了调节和协调基因的能力。

  在本月初的《自然·新陈代谢》上,巴伊兰大学物理系的阿米尔·巴山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文称,他们通过研究证实了维杰格的理论。该成果不仅为人们就衰老进行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而且有助于修改治疗衰老疾病的方法。

  研究小组分析了从6家不同的全球实验室收集的数据,这些实验室检测了人类、小鼠和果蝇多种生物体在衰老过程中其细胞之间的协调水平。同时他们还侧重分析了不同的大脑细胞和胰腺细胞。结果证实,在衰老时,细胞始终全面地丧失了协调性。研究人员还指出,随着细胞和其基因的协调破坏,他们观察到细胞受损伤水平增加的现象。因此,关于潜在治疗方法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去除那些高度受损的细胞上。

  研究小组成员盖伊·阿米特表示,发现细胞和其基因协调的证据令人惊讶,但更重要的发现是,这种协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下降。(记者毛黎)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