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何谓:心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19 07:49
标题: 何谓:心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18 23:50 编辑

    何谓:心主神明?何谓:心主血脉?何谓:主?何谓:神明?何谓:血脉?何谓:血?何谓:脉?何谓经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19 08:01
       中医经典怎么说?中医基础理论怎么说?西医怎么说?
       神,划线站隊是唯心还是唯物?这么划线战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吗?
       敬请大师们发表高见。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11-19 09:30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0-11-19 09:36 编辑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11-19 09:3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19 08:01
中医经典怎么说?中医基础理论怎么说?西医怎么说?
       神,划线站隊是唯心还是唯物?这么划线 ...

即管子说的一物能化谓之神之分;其中,神明元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19 10:23
百度:
心主神明
    《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 调经论》说:“心藏神。”
   解释
“君主”表示高于一切的含义。意思就是说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
“神明”、“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
====================================
     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观点!!与经典理论一致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11-19 10:37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0-11-19 10:4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19 10:23
百度:
心主神明
    《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 调经论》说:“ ...

心者,君主之官也是在用比喻的方法解释含义。而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实打实的方法解释其对中医定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0 07:19

     神明、神,无论怎么解释,演绎、推论,都与唯心论脱不了干系。把神解释为:客观规律、高级中枢神经活动是片面的。心主神明,不单单是指人体内的神明,而且与自然界的神明息息相通。神与唯物论是对立的,这是哲学常识无需赘述。我们不能把唯物论强加于中医理论之中,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观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0 07:20
     百度

  心主神明
    《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 调经论》说:“心藏神。”
   解释
“君主”表示高于一切的含义。意思就是说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
“神明”、“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0 07:49
       不只在宗教界,也有许多哲学家(尤其在中世纪),例如迈蒙尼德、奥古斯丁(基督教圣父)、荷马等及一些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如牛顿、斯宾诺莎等,都认为神是存在的。不过,在同一时期,也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否认神的存在。近代的不可知论者的代表人物伯特兰·罗素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无法证明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则不相信人格化的神。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11-20 09:5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20 07:49
不只在宗教界,也有许多哲学家(尤其在中世纪),例如迈蒙尼德、奥古斯丁(基督教圣父)、荷马等及 ...

中医心神的名字叫做肝神的名字叫脾神的名字叫肺神的名字叫肾神的名字叫。这些都是生命之神;其与哲学范畴的人格化的神不是一回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0 10:28
   五脏皆有神,以心主之,其他四藏之神次之。主,在这里是主次之分的主,心主神不等于心就是神或者说心的功能就是神。
     主,用的恰到好处。与西医相比较,心脏的功能就是压力泵,“推动血液循环”,表述的不够确切。因为除了心脏之外,肺的呼吸、肌肉收缩、主动脉的弹性张力等等都起到辅助作用,用心主血液循环表述比较确切。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0-11-20 14:09
一题八问。
何谓:心主神明?
这里的心指心经。心经感传上行到大脑的边缘叶,边缘叶主管信息的出入。故言心主血脉。
何谓:心主血脉?
这里的心指心脏。心主血脉指心脏的搏动使血液流动。
何谓:主?
主在甲骨文中指房屋的中心立柱,引申为重要的功能。
何谓:神明?
神明指大脑信息的中转站具体指边缘叶的功能。
何谓:血脉?
血脉古字为衇,也就是血管。在古代血管可以分成三类:动脉,静脉和经脉(毛细血管管网线)。
何谓:血?
血指脉管中的红色液体。
何谓:脉?
脉与血脉相同。
何谓经脉?
经脉指毛细血管密集分布的管网线。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1 06:58
          心经感传上行到大脑的边缘叶
====================================
         证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2 07:18
   大怒,神经冲动也可以传导到边沿系统。肝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3 17:56
      血脉循环理论在<黄帝内经>中零散的描述为:"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经脉流行,环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未见专篇论述,以至于历版中医高教统编教材也没有具体论及.为此笔者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没有西医学血液循环理论相似的理论?中医学对人体西医学认为是血液循环理论系统是怎样诠释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内经>中血脉循环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内经>理论体系为依据,旁及同时代的相关知识,提出血脉循环理论架构,为创建中医血脉循环理论做一些理论性的探索。

       作者:
王峰
作者单位:
四川省古蔺县中草药研究所,古蔺,646500
母体文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06-12-0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3 18:1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5 23:55 编辑

      心主血脉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在《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心藏血脉之气”,《素问.五脏生成》亦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后经后世医家的总结形成。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其中血,指血液,全身的血液。脉,指血脉,血液运行的通道,与心脏相连,流于全身。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血、脉密切相连,构成了完整的功能系统。
       心主血:心主血功能包括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两方面。
        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血液运行需要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心的搏动,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推动血液输送在全身运行,以使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到达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血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人体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以及心和脉自身皆有需要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使生命活动正常。
       二是心参与血液的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生血”,主要是指人们饮食的食物经脾胃的运化,化为水谷中最精微的物质,这些水谷之精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心为火,火色赤,营气和津液入脉中,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变成红色的血液。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脉,即血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现代解剖学可知,心脏与人体血管直接相连,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由于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位于胸中,所以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反映于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觉等方面:
        若心气、心阳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可见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等。
        若心气、心阳不足,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而血流不畅,则脉象细软无力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等;
        若心脉痹阻严重,则见面、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甚则刺痛,脉细涩或结代等。
        若心气、心阳亢盛或阴虚火旺,又可见脉数、舌红等症。


作者:雁迹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4b89383392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3 18:1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4 02:43 编辑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呜,呜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6:13
        脉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证见下肢肌肉萎缩无力,胫部软弱不能站立,膝踝关饰不能提屈等。由心气热,气血走于上,而使下部血脉空虚;或因失血过多,经脉空虚,使肌肉麻痹,进而发生本病。
脉痿
      病名。亦称心痿。由心热血气上逆,下部血脉空虚;或悲哀太甚,阳气内动,颇发尿血,脉失濡养所致。证见四肢关节如折,不能举动,足胫软弱,不能站立。《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也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治宜清心泻火,养血活血,用导赤各半汤,或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或大生脉汤、铁粉丸、调营通脉汤等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6:31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
       请用西医的血液循环理论解释一下!!心气热,是西医心脏的什么病理变化??下肢血液减少能够引起肌肉萎缩?具有必然性吗??
       按照现在的中医教材,心气推动血液循环,那么心气热对于血液循环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什么病理变化?通过什么机制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心气热为什么不引起心肌萎缩?子宫萎缩?臀大肌萎缩??
       心与血脉是怎么连接的?是不是按照西医的解剖学那样主动脉、腔静脉、体循环、肺循环……?中医的心与血脉能够与西医的血液循环系统等同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6:37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也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
        凭此,就能够证明“心主血脉”等同于血液循环系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6:4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4 02:41 编辑

[size=100%]【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size=100%]原文
[size=100%]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size=100%]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size=100%]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size=100%]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size=100%]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则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size=100%]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size=100%]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藏见皆死。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size=100%]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size=100%]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size=100%]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size=100%]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size=100%]平肝脉来,弱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size=100%]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size=100%]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6:57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春天之气与肝气相通应,所以春天藏真之气散于肝。这个肝哪,叫做“散”,肝气足少阳升发,所以肝叫“散”。肝主疏泄,主升发。到心呢,心主血脉,心气叫通,到脾呢,脾是主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的,后来我们讲到脾叫“濡”,叫“脏真通于心”,“脏真濡于脾”,到肺呢,脏真高于肺,肺的位置最高,宣发气血津液,所以肺叫高。肾藏于下焦,肾主水,藏于下焦,主潜藏,所以叫“脏真藏于肾”,它这几个词,第一个我们讲的是藏真散于肝,那是因为肝为少阳升发之气,肝主疏泄,所以就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肝主筋,以下这几脏道路都是相近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7:18
        黄帝内经—五脏的常脉,病脉和死脉 是这一篇的主题。
        
【平人气象论篇】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夏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译文】夏季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如果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

      这一大段话中,“心藏血脉之气”有血液循环的意思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8:1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6 00:05 编辑

       我们看老电影片子,无线电电报译电员拿一本书,按照电报上的数码在书中一页一页的查,把查到的字,一个一个的拼成电文。电文的内容与书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今天我们的中医教授、专家也是这样,在《内经》中查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字句”,再把这些字句按照血液循环拼接起来,这种主观意识的断章取义拼接起来的血液循环理论与《内经》风马牛不相及也。

          正如某作者所云: 血脉循环理论在<黄帝内经>中零散的描述为:"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经脉流行,环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未见专篇论述,以至于历版中医高教统编教材也没有具体论及.为此笔者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没有西医学血液循环理论相似的理论?中医学对人体西医学认为是血液循环理论系统是怎样诠释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内经>中血脉循环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内经>理论体系为依据,旁及同时代的相关知识,提出血脉循环理论架构,为创建中医血脉循环理论做一些理论性的探索。

            作者是按照血液循环的密电码,到《内经》中查找血液循环的相关字句,按照西医血液循环的模式组装出中医血液循环理论。这种先入为主、疑邻盗斧、断章取义、概念嵌合,拼接出来的“电文”与《内经》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8:3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4 02:42 编辑

素问·五藏生成论篇第十作者:佚名 全集:黄帝内经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 胀,支鬲月去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4 09:00
         中学语文基本训练,读一篇文章要求写出中心思想,读一段文字要求写出段落大意。解释一个名词,一句话要求前后连贯,注意上下文贯通,不要断章取义。离开上下文,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做:语境,离开既定的语境,就可能发生理解错误。这些基本常识,中医界的教授、专家、大师们怎么忘记了!把互不相关的不同篇章中,撇开上下文各取一句话,再按照西医的套路拼接起来,这种治学态度,审查的院士们怎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09:00
          中医的脉中运行的究竟是气血还是血液??
          血脉,是不是血液的通道?血液是指的什么?是不是西医的血液??中医里理论中的血与血液的血液是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人看到的血脉是什么?
         中医的脉、血脉、经脉、经络是一个客观实体还是不同的看过实体??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脉者,皆属于目,怎么解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09:3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25 02:45 编辑

       藏真:五脏真气、五脏天真之气、五脏真元之气、“五脏即以胃气为本,是胃者五脏之真气也,故曰脏真”。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是指夏季的正常脉象(平脉)应该是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 夏时的脉象,钩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藏有病。假如但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 预测延至冬天就要生病的;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的,藏真之气通于心,心是藏血脉之“气”的。



    中医的脉中运行的究竟是气血还是血液??

    血脉,是不是血液的通道?血液是指的什么?是不是西医的血液??中医里理论中的血与血液的血液是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人看到的血脉是什么?

  中医的脉、血脉、经脉、经络是一个客观实体还是不同的看过实体??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脉者,皆属于目,怎么解释??



     我们的祖先看到的血脉是西医的皮下静脉。看到斩首、战场杀戮喷出来的血冒着热气,与气一起喷发出来。王清任观察到的主动脉里没有血,他称为:荣管!《难经》里说“心内有精汁3合”没有血!在中医理论中气血不可分离,气血分离阴阳决绝,生命结束了。把气血分开来讨论,实际上就是中医理疗西化,按照西医血液循环的思路机械的、直接套到中医头上,是懒汉、科学(新的)教条主义。

中医的脉象,无论是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形成,在《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的明明白白,脉象的形成源于胃气,而不是“心气”。 藏真:五脏真气、五脏天真之气、五脏真元之气、“五脏即以胃气为本,是胃者五脏之真气也,故曰脏真”。五脏脉,来源于五脏真气,即胃气,而不是心气。

古代中医、中医经典中,根本没有血液在脉管里流动、循环这些概念!中医的心与经络、经脉、脉管、血脉、血管、动脉、静脉等,根本找不到连接、相通、相衔接的根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09:45
    人参大补元气,补的是胃气,人参归脾经、肺经。这是古代本草中的归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10:58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对人体有推动调控作用、温煦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及中介作用;血对人体有濡养作用及化神作用。
==========================================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请问:哪两种基本物质??没有下文,任何人都说不出来,任何人也不去说!有机物、无机物?好像很科学,实际上是打擦边球,切香肠,含含糊糊,自己都不知所云!网络聊天可以,大学教授、专家、院士说这样的话有失身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11:26
          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
          中医理论中的心肝脾肺肾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关系,即生克制化。西医理论中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十大系统之间,具有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对固定的联系。中医理论中心火克肺金,……;西医理论中心脏与肺脏之间是协同关系,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中医心概念的定义与西医理论中心脏的定义完全不同,肝与肝脏、血与血液、经脉与血管、如环无端与血液循环、脾主运化与脾脏、肝主疏泄与肝脏……的概念定义完全不同。牵一发而动全身,变更一个概念,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构架就被打乱,概念不能流易,思维过程发生混乱,诊断治疗就不能正常进行了。
        把心主血脉改为心气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看起来中西医合起来了,经不起推敲。中医理论中的脉、经脉、经络……不等于血管!血管里流动的是血液还是气血??中医的心气虚与心力衰竭、休克没有必然联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11:34
   我们在学习中医理论的时候,有几个主要节点:1   秦汉时期;2  秦汉到名称万历年间;3  明清时期;4  解放后;5  改革开放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17:48

藏象一词,《黄帝内经》出现两次,即《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名及该篇中藏象何如之提问,以两字相关成句者,还见于《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藏何象少阳藏何象阳明藏何象等。

    ·张介宾在《类经》中亦注: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据此可知,藏象之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正常、疾病征象。他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均强调是指体内脏腑正常疾病状态反映于体表的各种表现、征象。

    是推测脏腑功能的最主要研究方法,对藏象学说的形成至关重要。《素问·五脏生成论》有论:夫脉小、大、滑、涩、浮、沈,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王冰对此注云:象,为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尤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旁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

由此可见,藏象之“象”自脏腑的具体形态始,经过直观观察、抽象思维,找出脏腑与形体官窍、四时气候阴阳等之间的联系,进而与五行特性相比较,以五行之物的特性作为脏腑功能的法象,根据五行之“象”,将自然界与人体分为五类,形成藏象体系。

以“心”为例,其正常功能是否正常,外在表现主要是脉象、面色、舌象以及胸部的感觉四个方面。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灵枢·脉度》所载:“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其中缘由是心在体合脉,其华(正常功能在外表现之一)在面,开窍于舌,居于胸中。如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泽荣润,能知五味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均强调“象”是指体内脏腑正常即疾病时反映于体表的各种表现、征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灵枢·脉度》所载:“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藏于内的心,其本质是神,其外在表现(象)是: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唐代王冰对此注曰:“象,谓所见(“见”,通“现”)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在《类经》中亦注:“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据此可知,藏象之“象”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正常以及疾病时的征象。他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均强调“象”是指体内脏腑正常、疾病时反映于体表的各种表现、征象。



中医藏象学说不同于西医的解剖学与生理学。西医以各种仪器、科学技术、机械工具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测量得出的结论,解释人体的形体、功能、病理变化、诊断、治疗;而中医的藏象学说则是以象测藏,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的方法,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得出来的。中医的藏象不能用生理学、解剖学取代。诸如:心主神明、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肾藏精,不能够用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替代。脑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没有任何客观根据。脑,是中医的脑还是西医的大脑皮层;心,是中医的心还是西医的心脏?不能自圆其说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6 06:49

把心主血脉改为心气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按照中医教材的说法:气是极细微的物质,那么,心气是什么物质?这个物质是怎么样推动血液流动的?物质能够推动血液流动吗?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脏是不是等同的?如果不等同,中医的心其构造、结构是什么?是单腔还是四腔?怎么与血管连接的?血管是指动脉还是静脉?具体的循环路径是什么?……我相信教材的主编、编审委员会都说不清楚,也不去想说清楚!

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动血液循环的中医“心”,与小肠什么关系?心火下移小肠怎么解释?还是不是五行中的“心”?肝木生心火怎么解释?心阳虚、心阴虚怎么解释?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能解释,阴阳五行是不是应该废除!!

如果把心主血脉改为心气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肝主疏泄、脾主运化……都要改?改成什么是正确的?

教材的主编、编委会、主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管理局、高教部考虑了吗?教材一旦决定下来,各大院校不敢改变,教授们也只能照本宣读。各种词典、书籍、百度、网络……转抄无误。我查看了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出版物,都把心主血脉改为心气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大意),40年的潜移默化、切香肠式的篡改经典理论,积重难返啊!

这种篡改经典理论的做法与《气一元论》作为中医哲学基础,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相辅相成的,我说这就是把中医经典理论西化,而且是全盘西化!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他造成了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不能适应临床实践发展的需要,正在被有识之士认识,所以,才有了近十年来提出: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是中医发展的瓶颈,才提出来守正创新,先守正后创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7 18:25
      最近,我看了几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诚如上述,把中医的心西化为:脑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把气一元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把气定义为:构成世界本源的极细微物质,把中医的哲学基础西化为西方的机械唯物论。这些西化理论大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而且是打擦边球、含含糊糊、渐进式的修正中医经典理论。一开始说:精气学说对于中医理论有影响,进一步说:精气学说被元气取代,再说中医理论的基础是元气学说,最后说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并且把气定义为:构成世界本源的极细微物质,完成了中医理论修正为机械唯物论的和平演变。40年的潜移默化,洗脑,积重难返啊。
        如同台独分子修改历史教科书一样,经过20多年的台独教育,蔡英文躺倒都能选上总统。教材具有法定效力,考试、毕业、就业、晋升、晋级……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西化也由不得你!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