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经典中医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1 10:19
标题: 经典中医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9-22 09:31 编辑


近十年里,中医界提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
中医理论发展滞后,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瓶颈。

               中医学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
               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钱学森还讲了他对中医文化的认识过程。他说道:“原来是一股子热情,不了解情况,想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去阐述和解释中医,现在看恰恰相反。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这些认识这几年我越来越深刻......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牵动了科学理论的一场大革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1 10:2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9-23 07:19 编辑

现存的两个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医与西方医学。中医学的发展牵动了对于世界医学发展的冲击,世界医学的发展不单单是西方医学的事了,起码在中国是这样。医学的研究对象,定位,要把中医考虑进去。在现今信息化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无论中医的发展还是西医的发展,二者已经不能绝对分开,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世界文化的交流、相互渗透是不可阻挡的,无时无刻不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行着。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医学成规模的传入中国,对于古代经典中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中西医汇通派,一方面按照经典中医固有的发展方向前进,完善了经典中医理论;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医西化,造成了经典中医理论的概念混乱、撼动了经典中医理论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意识,与经典中医理论的哲学观不期而遇,经典中医理论进一步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学理论。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冲击,中医西化、科学化、现代化成为国家意志,中医经典理论的发展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完全按照西方哲学、西方医学的要求,采用偷换概念、模糊暗示,和平演变、切香肠的方式改造中医,美其名曰:创新。严重的损害了中医理论自信,以至于现在的中医医生不知道中医经典理论的原貌是什么,在临床上概念混乱,无所适从,中医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看病,人为造成的概念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瓶颈。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中医理论方面潜意识的用西方科学、西医改造、西化中医理论,造成中医理论概念混乱,撼动了中医经典理论的的基础,严重的干扰了中医固有的发展路线,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1 10:42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9-23 07:18 编辑

          中医理论现在可以分为2种:1   经典中医理论;2  中医教材中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在本论坛医学资料栏目中有第五版1987年出版,我有王新华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出版,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大同小异,我把他们归类于现在中医教材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他与经典中医理论大不相同,可以说是西化了的中医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1 10:47
    请自觉认真进行学术讨论,发表自己的独立看法,不要粘贴不必要的帖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3 07:3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9-23 00:06 编辑


        

             中国哲学传统曾经历了由古代传统到近代传统再到现代传统的三重变奏.中国哲学的古代传统是在中国古代哲学自殷周之际到明清时代的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虽然不同学者对之有不同的解读,但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人道或人生,重心性和道德修养,重体悟和直觉及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和之道等区别于西方哲学的鲜明特点,人们一般还是有共识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哲学的古代传统开始向近代传统转变,它构成了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根本内容.中国哲学的近代传统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明显区别于中国哲学的古代传统:首先,中国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中国近代哲学所凭借和倚重的思想资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再次,作为上述两个方面重大变化的结果,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了一些特殊重要的论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哲学传统发生了又一次重大变革,形成了中国哲学的现代传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其鲜明特点是:哲学探索的目标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哲学探索的方法是普遍与特殊相结合;哲学探索的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3 08:3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9-23 07:16 编辑

       近十年里,中医界提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问题,而且是中国哲学界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怎么办?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前苏联的道路),后毛泽东时期,是按照毛泽东的办法,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西化,还是另辟蹊径?毛泽东思想是不是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可以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过时了,还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不是凭空来穴,这个问题与中医学理论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往往怀念毛泽东时代,不是空穴来风。人人心中都有偶像,这不是个人崇拜,是利益所在,他为全国人民谋幸福,人们怀念他,理所当然。没有得到利益的人否定它,也是理所当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3 08:4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9-23 00:51 编辑

       将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转变成当代意义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现代汉语树立传统哲学的文本脉络、概念关联,通过“翻译”和解释将“理”“气”等传统哲学概念潜入现代汉语的哲学文本中,始终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


        这也是中医理论“现代话”的难题。具有不可通约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3 08:53
    唯一的办法是:找到共同参照系,或者建立一个新的共同参考系,即中介概念体系,或者取其近似值。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3 08:5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9-23 00:59 编辑

   矛盾论、实践论,是古今中外融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3 09: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3 09: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3 12: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4:52
中药对于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与人类科学药物相比要先进,中药对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是治愈,人类科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
这是中医药研究的最基本或研究开始部分,只是很多年来中医药却完全没有这种研究。
是偏离正确方向的没用的中医药研究。
以至到现在中医药还不能被人类医药科学接受。
当然中医药研究现在还只能建立假说。
最基本简单的中药是如何治愈如失眠少力食少等症状药理症状病理反应假说。
这可以让人类医药科学在一定程度接受中医药简单技术及原理,或可以开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正式研究。
这在未来世纪现在世纪应比较理想的效果。
至于将中医药简单技术变成医药科学技术或成为人类医药科学技术一部分,现在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2种治疗技术理论原理的融合也根本不可能在当前及有限未来时间内实现。
也根本不可以是某个人个人的能力能达到。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4:53
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脾热反应与何种人体生理系统变化有关。中药治愈治疗的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脾热药理结合点是什么。
当然中药治脾药治的是何种生理系统症状病,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脾热中医的脾就是何种生理系统
这其实很简单,根本不用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费力论来论去,浪费时间。
这类讨论最后就是什么精先天是受精,补气就是加强免疫。
将中医药与人类现在医药科学说成完全相同的。
等于什么也没研究,什么都没说清楚。
中医药研究专业非专业基本都是做这类无用贡献。
中医药研究毫无价值,等于0研究.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4:54
如果将中药药理说成与现代药相同的。
如果中药是抗生素,激素,拮抗药,为什么不用现代药还要用中药。
将中药药理说成与现代药相同的药理,用中药有何价值。
如果认为中药能治愈疾病,比现代药效果好,中药不是激素,中药不是拮抗药。
但是中药药理又是什么。
如果中药药理没有合理的说明。
人类科学医药学是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中药的治疗方法。
人类科学医药不认为中医药能治疗疾病
中医药不能科学化,中医药更不能加入科学。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4:55
有人以为症状是疾病另种表现形式,或症状疾病是等同的。
但是如脾虚的肾炎,肾炎与脾虚,却分别为不同生理系统反应。
一个是肾系统免疫病理,一个是消化系统,根本就不是同一系统。
也有认为症状是疾病中产生的病理,或者症状是疾病结果。
但是假定症状是疾病中产生的病理或假定者症状是疾病的结果,用治症状中药却能治愈疾病,这与假定是相反的结果。
如果症状是疾病中产生的病理或假定者症状是疾病的结果,用治症状中药是不治愈疾病的,反而要先治愈疾病,才能消除疾病中的症状,这才能合乎逻辑。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4:58
种小麦技术与做馒头技术不同。
虽然小麦与馒头面粉相同。
病人如果问中医为什么不用现代药治病还用古代药中药治病,古代药中药治病这是现代化新技术、新成果吗。
现代还用古代药中药治病是跟进时代步伐吗,
毕竟现代研究了很多种能治病的科学药。
现代药是科学药,古代药不是科学药,中药不是科学药,不是科学的中药比科学现代药还要先进吗。
如果做为现代中医不给病人一个合理的中药药理说明,病人能相信中药的有治病效果吗
学习医药科学的能相信中药是科学,学中医,用中药能治病吗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0
如果糖尿病的症状是糖尿病的结果,就应先治愈糖尿病,糖尿病症状不用治就会消除。
用这些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基肽酶-Ⅳ(VDPP-Ⅳ)抑制剂等治疗糖尿病的药,不用治糖尿病症状药。
而如果中药不能有治糖尿病的药理作用 ,也就不能治愈糖尿病,中药当然也不能治愈糖尿病的症状。
你说的中医能治愈糖尿病的症状,却不能治愈糖尿病,显然就很不合逻辑。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1
中药症状反应是受体构象病。
其它疾病是结构物质病。
受体构象,结构物质病,实际也都是功能病。
但形成原因不同。
构象病没有细胞分子化学键断键 。
是受体分子键旋转产生的变形或构象改变,而影响了受体分子生理信号物质分子结合,及生理功能变弱或变强就是症状。
结构物质病中的细胞分子化学键断键,细胞分子分子解体生理功能丢失,就是一些疾病,反应如炎症疾病 。
人类医药学至今对于构象病,基本并没有加以研究认识,或者忽略研究认识疾病中症状
或者对于构象病并没有达到本质认识,人类科学医药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但不是科学研究,不是科学认识的中药却能治愈症状。
因为药物结合部分不同,或药物结合受体级,是不同级受体结合。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5
实际在新型冠状肺炎中同时有2种不同的又密切相关人体实验反应。
一个是关免疫生理反应免疫病理反应,一个是中药症状反应。
现有的新型冠状肺炎分析却只分析了免疫病理反应,并没有对于新型冠状肺炎中症状的产生的原因,新型冠状肺炎症状在免疫病理反应肺炎中的作用,加以关注研究。
而中药在治疗新型冠状肺炎中正是对于症状的治疗,并没有对新型冠状肺炎免疫本身当成辩证的方面。
就是用中药治疗新型冠状肺炎只辩证新型冠状肺炎症状虚,热,痰,湿等,不管是何种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
由于人类病理学没有对新型冠状肺炎症状的研究,到现在也不清楚新型冠状肺炎免疫病理反应肺炎的原因什么。
虽然有很多种相关说明或假说,好像也有合理性,但是如加入中药症状虚,热,痰,湿等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说明并不能合理解释的新型冠状肺炎免疫病理反应真正原因什么。
因为中药并不对其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清除作用,中药没有对抑制清除新型冠状病毒人体免疫生理物质生成作用。
但是治疗症状虚,热,痰,湿纯中药却能治愈新型冠状肺炎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5
中药治的症状虚热痰湿是新冠肺炎相关病理免疫的原因
中药治的症状虚热痰湿是新冠肺炎相关病理免疫的原因,中药治的症状虚表热痰湿是新冠肺炎病因的上级部分,中药治的症状虚热痰湿是新冠肺炎病因的病因,是新冠肺炎病因的原因部分
虽然用甲泼尼龙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对炎症新冠肺炎细胞有减少增加加作用。
但由于甲泼尼龙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不能治疗中药治的虚热痰湿症状。
而中药治的虚热痰湿症状产生病理影响又不仅是炎症肺炎,还有其它病理反应。
或者就因为新冠肺炎以外的其它病理疾病才有了病者的不治。
可见中药治疗炎症新冠肺炎中的药理作用绝不是抑制免疫反应这样简单。
当然中药各种治病中作用都是与现代药不同。
中药不是现代药简单的拮抗免疫抑制或兴奋药理。
这种理解中药是不懂中医药技术不会用中药治病不懂免疫病理药理学的表现。
很多人都是这一类的。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6
虽然在中国中药实验有很多年,却也并没有发现病理反应真正的原因或根本起源是什么。
正是中药症状及中药症状系统物质扩散。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7
现代药物阻断病理信号反应通路虽然对于疾病有治疗作用或者有些也能治愈,但是由于药物结合不是在中药症状级,不能治愈中药症状也不能消除中药症状级系统物质扩散的信号,这些中药症状级系统扩散物质有可能又与其它系生理反应配合产生新的疾病或病理信号,直接产生一些人类现有生理学病学科学不明白原因的疾病。
这时中药的特殊作用才得以显现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7
中药与多个潜在的靶点受体结合是要受到中药分子形状大小,中药分子靶点受体分子构象种类的限制
实际以现有药理学分子学对于人类大多数受体结构构象的研究了解是不太可能确定这些中药成分是否能与他们中国研究人员简单猜测认为的可以结合靶点受体阻断拮抗病理信号反应的结合。
或者只是这些人一相情愿的想法。
他们也根本没有或不可能有实际药物与受体结信号通路或联级受体结合的分析研究。
当然可以确信的将来药理学技术有了新发展之后,一定会证明这些中药是不能或基本不能与免疫靶点受体结合而阻断免疫病理信号。
人类未来科学药理学一定会有这样的证明的。
这类中药研究并不知中药人类病理反应的真相原因是什么,对人类科学病理学药理学毫无贡献。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8
中药治炎症不是拮抗作用。

如慢性肾炎用激素只能有治疗作用却并不能治愈慢性肾炎。
而中药治症状的药却可以治愈慢性肾炎。
很清楚表明中药一定不是激素的作用,如果中药是激素的作用应不能治愈慢性肾炎。
这种逻辑分析关系是在清楚不过了,研究人员应能明白这种逻辑分析。

中药各种治症状的药物都可在治炎症,慢性炎症中有治疗治愈作用。
如果以其中成分是抑制或拮抗药理,中药中都是有这些拮抗病理信号反应的药理的化学物质。
在治疗炎症方面可以随便选一种中药就能治疗炎症,慢性炎症。
不必对应症状用中药。
只是不能治疗中药症状。
但是实际如果不能正确对应症状用中药是不能治炎症慢性炎症。
这又说明中药中并没有拮抗免疫病理信号反应通路或联级的成分。
中药从这2点分析并没有简单以现代药理猜测的药物成分及药理治疗炎症。
其药理应另有说明。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08
一 中药是用于治症状的
二中药是能治愈症状的
三中药是与症状系统的受体结合或与症状系统构象结构变化受体结合以恢复受体生理构象治愈症状的。
简单点就是中药是恢复受体构象恢复功能的。
四中药用于治疗疾病,是以首先对应疾病中的症状治愈为基础条件
1症状中有物质扩散对疾病的产生有病理信号激活作用。
2而中药在治愈症状中恢复构象就消除了这种病理性的物质扩散,也就不在产生病理应了,从而疾病就被治愈了。
这些对于学习中药中医应用治病及和研究中药药理的有极其重要的理解说明作用。
是将中医简单技术中的科学原理揭示说明。
中药治病在人类医学方面就有了相当的合理性或被一定程度的科学化了。
如果人类医学科学接受理解了中药中医这几个方面说明,中医药就不仅只是一种古代的简单医药技术而有了科学的说明。
对于至今不能理解中药科学性的是有非常大的启示说明作用。
中药中医这几个方面科学说明,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让学习应用中药中医技术,中药中医研究都知道这种科学理论的内容。
要印在脑子中,溶化在血脉中,落实在中药中医技术运用中,落实在中药中医研究中。
将是人类科学之幸,医药学研究之幸。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11
中药同一症状的不同分类及用药说明症状系统相关信号受体分子构象变化不同。

症状系统信号受体构象变化产生的物质扩散对于脉象 ,心功能和脉节点的信号不同。

中药同一症状而有不同的脉象表现

或反应了症状强弱的不同程度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3 15:12
疾病中的中药症状的产生原因是疾病生理系统生理反应过强中的物质扩散,改变了中药症状系统受体生理构象影响了中药症状系统信号联级的生理信号受体结合反应。
且中药症状系统受体生理构象改变也产生了物质扩散与疾病系物质扩散联合形成第一级病理信号,随之才有了各级信号联级中的其它病理信号及最后的疾病形成。
而对于没有疾病的中药症状并不是疾病系统生理反应过强物质扩散产生的,更不是由疾病产生的。
是由中药症状系生理反应信号过强改变产生的,其中的物质扩散一般并不能成为其它生理系疾病的原因,如中药阳虚症状其中的物质扩散,并不能产生免疫系统病理免疫炎症,或由中药症状产生疾病。
因为产生疾病信号另外原因是疾病产生生理系如免疫系统生理免疫反应过强中的物质扩散,免疫系统生理免疫反应过强中的物质扩散与中药症状系统中的物质扩散联合形成第一级免疫病理信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3 16:16
请自觉,不要发无关的帖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9 16:38
          古代,没有唯物论、唯心论、辩证唯物论等等理论或者学说!有的话也仅仅是萌芽,而且唯物论的萌芽与唯心论掺和在一起,以唯心论为主。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不但在自然领域还是在历史领域都是唯物主义的。
   但只能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一元论”,而不可简单地说是“一元论”。
   中国古代的哲学中的一元论、辩证法、唯心论……;中国古代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科学桂冠,都是欧洲西方科学、哲学、医学等学科概念建立之后,反推出来的。在古代哲学、医学、科学等等是统一的、混杂的,不可分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不同分科,这些分科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文化界反过来再把中国古代的统一学问分割开来,寻找唯物论、唯心论、一元论、解剖学、生理学……这些无中生有、莫须有的理论、学说等等,结果是:把中国古代的一切理论,套用西方哲学、科学、医学中的概念,向西方靠拢,或者说西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9 16:4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9-29 08:51 编辑

          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哲学,其本质是为大家的事情服务的。由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内部矛盾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进一步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借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根本问题、哲学最高问题,是指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根据存在和意识、物质和思维何为本源的问题,可以将本体论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在关于世界起源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理念(法则)等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十分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个体意识第一性,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体意识第一性。
=====================================
         这是欧洲恩格斯提出来的标准。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20-9-29 17:4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9-21 10:28
现存的两个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医与西方医学。中医学的发展牵动了对于世界医学发展的冲击,世界医学的发展不 ...

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意识,与经典中医理论的哲学观不期而遇,经典中医理论进一步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学理论。
——————————————————————————————
         无论是内经,还是当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其中都存在着很多自相矛盾的错误。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理论体系,更不完整。这是导致中医界整体辨证施治疗效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其基本概念的内涵必须清楚,但中医基本概念元气这一个概念就有10种说法,命门也有5种以上的说法。这一条就证明,中医理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第二条,各概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条也足以证明中医理论是不成熟的理论体系。还有几条,不再说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30 10:07
王锡民 发表于 2020-9-29 09:41
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意识,与经典中医理论的哲学观不期而遇,经典中医理论进一 ...

     谢谢回复。详情见下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30 10:16
        中国古代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算起,直到毛泽东,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同一个概念(例如:元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中,其内涵与外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所以,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在《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中,气的概念是清楚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余类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30 10: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9-30 02:07
谢谢回复。详情见下贴。

谢谢先生回复。详情见下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 07:09

《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 07:1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1 23:13 编辑

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2019,12,11

     

目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一元论与三个“客观世界”

      第一节    一元论                                        6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三个存在                            10

第二章       取象比类

第一节     来源出处;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一      什么是象

二      什么是类(第15页)

三      什么是取象比类(第21页)

(1)观物取象与取象建类

(2)取象比类与取类比象

(3)取象比类的进一步解释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一  取象比类与参考系                                 第26页

二  取象比类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三  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

四  取象比类与思维                                   第33页

五  取象比类在欧洲的运用                               38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34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取象比类小结                                                   43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                                         45

概述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47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63

      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                          63

      二  黄金分割与黄金螺旋                        66

      三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太极-黄金螺旋图) 70

      四  《易经与现代科学家》                      71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73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76

第一节  精气神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一  生态学的生命观

二  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                           82

三  生态学中的能量循环(卡尔文循环与三羧酸循环)  87

第三节  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95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102

        第一节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102

        第二节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104

        第三节脑皮的进化                                  105

        第四节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108

        第五节边缘系统                                    110

        第六节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114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16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123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125

第一节   心-调控中心象态                                   125

第二节   经络-调控的外周传递系统象态

一、中医对经络的认识

二、经络调控内脏的层级假设

三、周围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四、穴位-感受器象态

五、穴位-带蒂岛状组织皮瓣模型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小结                                                     137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138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141

小结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43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145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150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157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159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160

第三节  疾病过程                                       165

一、西医疾病的分期、分级、分型举例

二、中医脏腑辨证中疾病过程举例                 166

三、中西医融合疾病过程举例                     167

四、中西医融合观的看法                         167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169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171

第三章  八纲辨证                        183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虚实                                       186页

第三节    寒热                                       205页

第四节    阴阳                                       218页

第四章  脏腑辨证                        220

第一节   心病证                                     220页

一  虚证-神经、心血管系统功能性病变          220页

(一)  心气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  221页

(二)  心阳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兼见形寒肢冷          222页

1、《伤寒论》中的心阳虚证                         223页

2、《金匮要略》中的心阳虚证                       224页

                 (三)心血虚-贫血相关性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227页

                 (四)心阴虚-心肌炎(心肌损伤)证态                    228页

            二  实证                                                229页

(一)  心火亢盛证

1  心火扰神-亢奋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230

2  迫血妄行-微小血管破裂出血证态         231

3  火毒疮疡-皮肤、皮下组织感染证态             231

4  心火上炎-疱疹性口炎、口腔溃疡证态           231

5  心火下移小肠-泌尿道感染证态                 232

(二)  痰火扰心-狂躁型精神病证态                      234

(三)  痰迷心窍(痫)-癫痫证态                        235

(四)  水气凌心-心力衰竭心律紊乱证态                  237

(五)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证态              239

      第二节    肝病证                                       242

          一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244

           二  肝阳上亢-单纯高血压证态                       255

           三  肝火上炎-高血压失代偿期证态                   256

           四  肝血虚-多种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259

           五  肝阴虚-微量元素缺乏、钙镁钾离子紊乱肌蛋白异常分解证态   262

           六  肝风内动-骨骼肌痉挛、张力升高证态             264

        第三节   脾病症                               266

         一、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267

           二、脾气虚-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证态                        269

           三、脾阳虚-严重的营养不良及水肿证态                      274

           四、脾不统血-营养不良及凝血因子降低证态                  277

           五、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279

           六、湿热蕴脾-非感染性肝胆疾病黄疸证态

          七、寒湿困脾-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胃肠炎证态                  282

          八、脾气虚发热-免疫功能低下发热证态                284

          九、中气下陷-内脏脱垂证态                                    287

           十、脾、胃阴虚-便秘证态                                        289



第四节   肺病症                                 291

   一、感冒(太阳表证、卫分证)

   二、邪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93

   三、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297

   四、肺痨-肺结核证态                                            299

   五、肺阴虚-肺结核、肺纤维化证态                                300

   六、寒痰阻肺-慢性气管支气管炎证态                          302

   七、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305

   八、肺气虚-呼吸功能障碍证态                                    307



第五节   肾病症                               303

一、肾气虚-生殖泌尿系统功能紊乱证态                         303

二、肾阳虚                                                 306

    (一)阳虚水泛-心力衰竭证态                             307

          1.阳虚水停-心源性心力衰竭证态                     309

          2.水气凌心-心力衰竭并心律紊乱证态                 309

          3.水寒射肺-心力衰竭肺水肿证态                     310

          4.心下水气-胃肠黏膜下水肿证态                     312

    (二)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功能下降证态       314

三、肾阴虚-垂体、内分泌病理性功能亢进证态                 322

四、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325

五、肾精不足-生殖发育功能障碍状态,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326

六、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328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331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第二节证态与象态                                         

第三节  证态体系                                          340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349

后记                                    350



此文件的页码,待正式出版之后再订正。2019,12,1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 07:22
     中医教材中的《内科学》,其内容在《融合观》这本书里都有了;《中西医融合观》把温病学、伤寒论融为一体;《中西医融合观续》把气血津液及其辨证论治说清楚了。这三本书把中医教材中的全部内容都讲齐了,而且与西医融为一体,可以说对中医学的全部内容与西医实现了理论上的融合。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2 07: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2 07: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2 09: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4 16:38
        扎神经,你的最高水平就是初中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4 16: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5 09: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6 07:31
   并不是中医理论滞后,而是中医教材西化带来的中医概念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是坏事也是好事,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7 08:08
        春温-急性脑炎证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证态,是科学论证。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7 15: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8 08:45
我写书是为了追求真理,谁爱看谁看,我不针对某些人写书。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0-10-9 08:5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0-18 01:0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9-29 16:38
古代,没有唯物论、唯心论、辩证唯物论等等理论或者学说!有的话也仅仅是萌芽,而且唯物论的萌芽 ...

当今的文化分裂风险与复正救治

        今天早上,在导航中医药论坛,发现了李同宪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经典中医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比较,从中见到李老师在四段楼上的"古代,没有唯物论、唯心论、辩证唯物论等等理论或者学说!有的话也仅仅是萌芽,而且唯物论的萌芽与唯心论掺和在一起,以唯心论为主″。这一议题,学生表示赞同头一句话,后一句话还有待考证和酌议。
        议起这样的话题来,还要从我国近五千至八千年来的文化纵横捭阖的演化来议,真因为中华历史文化有五千至八千来年了,这基本上得到了公认,既然得到了公认,就不能忘记或丢失或坑葬商周封建时代以前的那段历史,而单单的捡起封建时代以来的分枝末叶的文化,这样分枝末叶的文化现象就不是文化的根本与起源,而是在守其分枝末叶。
        人文史祖轩辕黄帝的大同文化,有其精神生命力的特征,即大一统的没有分化、分裂的对宇宙自然生态的全面性、完整性、秩序性、系统性,从人道遵从天道的"天地循运之纪"(组织纪律、标度律、天公度、中态公约度、太极正气、标量规范阈值频谱秩序、自然复正)来看,是完整的自发生、自主化、自限制、自约束、自承制的自动化,具有自主精神的生命力,其精神一体、精是微观之华、神为交运之功,故而在黄帝流传的几大经典(内经、外经、黄帝经、阴符经、金人铭)收集提取中见到是:"道器(物)一体、形与神俱、显微无间、体用一原、兼容共利、天地氤氲、发酵化醇、和合生物″的"天之道运而不争、人之道用而守度",从来也是"不争而无累、运物不相害″,从来也没有什么把天地自然生态人为不识、人为脑残的"唯物、唯心的对立、矛盾、斗争"的分化、分裂、歪曲自然观之说!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掺和在一起,以唯心论为主"的"道之为物、幌分惚兮″的模糊不清之说,或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自然打成两阙、道器不相往来之谬,是封建社会产生的余孽和荼毒!当今的任何的分裂言论无可伦比其高,当今的任何科学的流水线作业的自动化难能胜任其匠!老祖宗们早己提出了"大智者不割、小知者残残"的明见告诫之举。可是,自人类历史由"大同文化"进入商周时代的封建社会时代、直至现在的西方平面线性殖民化的时候,由于那些"小知者残残"们都在把"大智者不割"的大同文化于以坑葬,打成了分枝末叶的碎片、或是搞成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精神分裂症的残疾文化,导致世界永无宁日、分争不断,才出现了那些局蜮性或短见于一时的"唯物论与唯道论"的"对立、矛盾、斗争"的"冲突、悖论的辩证法″和"平面、线性的形式逻辑,严重丢失了老祖宗们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规四维六角八度"的立体维系、层次网络、稳态秩序″的自然生态的功形同构邏輯(从繁体邏字可以见证)!才是自然生态整体共运同构的精神生命力的顶层太极设计,可自封建社会以来产生了严重的平面化、线性化、碎片化、纷争化等拙劣脑残者或精神分裂症者搞出的划设为牢的局限化的"唯物论或唯道论"?!把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的大自然理念,如同屠夫的屠宰场那样切割成为残片碎肉!这就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物失道之功运而运而成为尸体、道缺物之寄生而成为游魂,成为人类心灵上的桎梏与死结,有形的劫难在于"唯物"上的桎梏、无形的劫难在于"唯道(心)"架空的死结!!到如今己成为一团文化的乱麻、从目前都未找到头绪来。在人文思想上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导致社会体制行为不正,予各行各业出现"以物为利、以心为名、亡羊补牢"的乱局,找不到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世界从当今的"善恶界″、如何觉悟的步入"智慧界"的"天地循运之纪″的方向与目标任务。
        人类再在"唯物、唯心″相互"对立、矛盾、斗争″分枝末叶、纷争不断的劣性文化环境如果不知悔改、回头、修正,人类自己就被这些分化、分裂、歪曲大同文化的忽悠之下,将会万劫不复。

本文由兴国镇皮匠山明智书屋 中国社会管理科学院 客座教授 大国医药智库成员
周现强见文发挥有感 记录于2020年10月8日

版权所有 引用出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9 17:55
周现强 发表于 2020-10-9 00:51
当今的文化分裂风险与复正救治

        今天早上,在导航中医药论坛,发现了李同宪老师的一篇文章,题 ...

谢谢先生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9 18:1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0-18 01:06 编辑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以唯物、唯心评价、归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潮,其原意是为了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唯物论甚至于辩证唯物论,以拔高中国哲学的地位。其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化,例如:把气一元论归类于唯物论,理一元论归类于唯心论等等,有意或者无意把中国古代哲学西化。21世纪初,中国哲学界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哲学西化相对应,由此近几年来提出宗教中国化,西医中国化等,重建中国文化自信。
    近十年来,中医界中医理论的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就是把“气一元论”西化为唯物论,并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哲学基础造成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0-10-21 07:50
LIKAIDIABC 发表于 2020-10-5 09:25
是!推理的猜测的古中医理论,是没科学机制的!所以没人支持!

中西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1 11:34
例如:把气一元论归类于唯物论,理一元论归类于唯心论等等,有意或者无意把中国古代哲学西化。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1 11:36
中国古代哲学气是物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1 11:37
中医界中医理论的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1 11:38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10-21 11:40 编辑

不是中医理论的滞后是人类医药科学滞后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0-10-22 04:52
中医基础理论的问题刻不容缓,这是导致中医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重视起来。
1、总结
1)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古代哲学丰富,内容分散记载的特点。
2)近代统编教材比较系统,但是内容来自于古代资料的归纳。内容缺乏验证。
3)中医基础理论的目标是指导中医临床,只不过有效性并非很高。
4)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与现代社会(医学)明显脱节。
2、否定
1)中医基础理论是来自于古代哲学。
2)中医基础理论来自于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不需要理论的草药医而已)。
3)中医基础理论来自于外星人或古代西方医学。
3、办法
1)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
2)重复古代中医学实验。
3)统计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效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2 07:10
          五行的“行”,2个含义:1 发音 hang,是指分类,茄子一行辣子一行,银行、商行、心肝脾肺肾、东西南北中,等等;2 发音 xing,运动变化的意思,五运、生克制化,等等。五行,既是分类,又是运动变化,充分体现了先哲们的睿智。心肝脾肺肾再以阴阳分类,形成五脏阴阳,与阴阳融为一体形成阴阳五行统一体,依次为基础形成了中医理论构架,使得中医理论成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理论体系从哲学阴阳五行开始,到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药物的四气五味等等,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始终,这是西方医学不可企及的,西方医学尽管医疗技术远远超过中医,但是,没有形成像中医这么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2 07:17
       现行的中医教材中的“中医的哲学基础”,把阴阳五行拆开来分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没有道理的。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2 14:32
中药中药技术远超人类医药科学技术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2 14:59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10-22 15:01 编辑

中药对于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与人类科学药物相比要先进,中药对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是治愈,人类科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3 08:35
           概念嵌合

       概念嵌合,是指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两个概念嵌合在一起,其中一个概念是嵌体(假体),另外一个是母体,例如:【脑】主神明,中医的原本概念是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中的“脑”是西医概念,把西医的脑与中医的神明嵌合在一起(或者说偷换概念),把这种现象称为:概念嵌合。表示为:【脑】主神明,其中脑是嵌体,是嵌入中医里理论中的。中医经典理论中,脑为奇恒之腑,髓之海,脑不是元神之府,也不主记忆、思维等等功能。
      我用【斜体】字标示出嵌入的嵌体概念。
        诸如:
       【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西医原本(母体)概念即心脏推动血液循环,“心气”是中医概念,在这句话里是嵌体,是嵌入西医理论中的。
          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依赖心阳的温煦和心脏搏动的推动而循环】不已。
        【脑】为元神之府。
         【气】是极细微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心脉】梗阻,冲破【脑络】,【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心气虚】就是心力衰竭,【络病】就是微血管病……这种中西医“概念嵌合”与中医哲学基础理论“气是极细微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错误息息相关。
        中风,经典中医理论认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肝风内动,引起中风,才有了平肝熄风的中医大法。现在的中医教材认为:肝阳上亢,肝气冲破【脑络】,引起血瘀,导致脑中风。

          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成规模的传入中国,中医发生分化,一部分人按照中医理论的固有规律发展中医,另外一部分人接受西方医学,把西医的概念直接与中医概念嵌合,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而且有趣的是同一个人既有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同时也按照中医固有理论发展中医。例如:李时珍主张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同时按照中医固有理论编著了《本草纲目》。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观察解剖学方法修改脏腑,越改越错,同时按照中医固有理论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方剂。张锡纯:“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同时按照中医经典理论创立了平肝熄风汤。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学派,病症结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理论上按照西方科学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把中医西方科学化,造成了中医理论的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瓶颈。
          中西汇通派、中西医结合学派,一脉相承,用“概念嵌合”的方法,潜意识的用西方科学改造、西化中医经典理论,因为嵌合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不能流易,造成了中医理论概念混乱,严重干扰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发展,成为中医理论滞后的瓶颈。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2:39
中西汇通派、中西医结合学派,一脉相承,用“概念嵌合”的方法,潜意识的用西方科学改造、西化中医经典理论,因为嵌合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不能流易,造成了中医理论概念混乱,严重干扰了中医经典理论的发展,成为中医理论滞后的瓶颈。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2:39
武极 发表于 2020-10-23 12:39
中西汇通派、中西医结合学派,一脉相承,用“概念嵌合”的方法,潜意识的用西方科学改造、西化中医经典理论 ...

至于生理人体那是人类科学已经研究或正在研究的,而人体生没有与中医药中医思维用药及技术治疗症状治病效果没有什么关系。
用人体生理并不能说明人体病理反应这在人类医药是很明确的。
中药对于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与人类科学药物相比要先进,中药对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是治愈,人类科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
这是中医药研究的最基本或研究开始部分,只是很多年来中医药却完全没有这种研究。
是偏离正确方向的没用的中医药研究。
以至到现在中医药还不能被人类医药科学接受。
当然中医药研究现在还只能建立假说。
最基本简单的中药是如何治愈如失眠少力食少等症状药理症状病理反应假说。
这可以让人类医药科学在一定程度接受中医药简单技术及原理,或可以开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正式研究。
这在未来世纪现在世纪应比较理想的效果。
至于将中医药简单技术变成医药科学技术或成为人类医药科学技术一部分,现在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2种治疗技术理论原理的融合也根本不可能在当前及有限未来时间内实现。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2:41
武极 发表于 2020-10-23 12:39
至于生理人体那是人类科学已经研究或正在研究的,而人体生没有与中医药中医思维用药及技术治疗症状治病效 ...

应讨论说明中医药的脾气虚,脾阴四肢厥冷、舌淡胖苔白厚虚,脾阳虚,脾热反应是什么。
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脾热反应与何种人体生理系统变化有关。中药治愈治疗的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脾热药理结合点是什么。
当然中药治脾药治的是何种生理系统症状病,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脾热中医的脾就是何种生理系统
这其实很简单,根本不用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费力论来论去,浪费时间。
这类讨论最后就是什么先天精是受精卵,补气就是加强免疫。
将中医药与人类现在医药科学说成完全相同的。
等于什么也没研究,什么都没说清楚。
中医药研究专业非专业基本都是做这类无用贡献。
中医药研究毫无价值,等于0研究.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2:45
气是宇宙场物质,气是宇宙极细微物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7: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23 08:35
概念嵌合

       概念嵌合,是指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两个概念嵌合在一起,其中一个概念是嵌 ...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3e527095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7:1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22 07:17
现行的中医教材中的“中医的哲学基础”,把阴阳五行拆开来分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没有道理的。

在导航中医药所有平台里,只要没有人身攻击、无理由反中医的大原则前提下,任何人都有权表达各自中医药学术观点的自由,且任何人不得阻挠和干涉。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7:13
心脉】梗阻,冲破【脑络】,【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心气虚】就是心力衰竭,【络病】就是微血管病……这种中西医“概念嵌合”与中医哲学基础理论“气是极细微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错误息息相关。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3 17:14
武极 发表于 2020-10-23 17:13
心脉】梗阻,冲破【脑络】,【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心气虚】就是心力衰竭,【络病】就是微血管病……这种 ...

气是宇宙场物质,气是宇宙极细微物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5 07:39
        概念嵌合,西医不承认,中医临床实践用不上。是新教条主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1:18
         经典中医理论是指在明清时期成熟的中医理论。现在教材中的中医理论是指正式提出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代表的第7版教材。
         这个提法的缘由是:1   近十年来提出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是中医发展的瓶颈;2  现在教育出来的中医大学毕业生不会看病或者说临床治病能力很低;3  教材使得中医理论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中医学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律发展,固有规律是什么?传承创新,传承什么?在什么基础上创新。
       中医教材是不是传承了古代中医经典的精神实质?还是歪曲了中医经典的精神实质?歪嘴和尚念歪经,是不是念歪了?为什么念歪了?中医经典理论是什么?以什么为依据评价中医经典理论?教材中医理论?
经典理论:阴阳五行是基础,由阴阳五行演化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精气神、气血津液。阴阳五行演化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八纲辨证等。由阴阳五行演化出中药的四气五味,治疗八法等,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完整理论。
       对于这一套理论的阐释经典理论与教材理论大相庭径!现在以教材理论教育学生,在学生中造成了中医理论的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遇到具体病人时,使用经典理论还是教材理论?犹豫不定,所以,不会看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1:12
        中医里理论中的脉,是指经脉,即经络,不是西医的血管。气血沿着经脉运行,不是“血液在血管内循环”。中医的血不等于西医的血液,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对血的推动等作用,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在中医理论中没有血液循环 这个概念。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肝不等于西医的肝脏,经脉不等于西医的血管……。余类推。
     《内经》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金匮要略》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陰气衰者为癫,陽气衰者为狂。
       这是经典理论中的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1  无论经隧还是经脉,都不等于西医的血管。营卫循环并没有按照十二经脉循行,二者的循行路径不一样。营卫也不等于气血,更不等于西医的血液循环。
     2   同样的正常人,同样的病人,由于理论体系不一样,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都是相对真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解剖学中的十大系统既有联系而同时又有不同,这是客观事实。
     3   中西医融合观没有改变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及其及其理论构架,没有改动一个字,也没有改动西医的概念等,而是建立一个中介证态、象态体系,把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沟通、联系起来。例如:中医的心,主神明、主血脉,没有改动,在西医的理论中找到了调控系统,中医的心与西医的调控中心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心-调控中心象态。脾主运化与西医的物质能量代谢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脾主运化-代谢象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余类推。
       不要改动中医的概念与理论构架,不要中西医概念嵌合、直接对接,在中西医理论之间建立一个中介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参考系),使得二者沟通。宁可打破西医理论体系,也不要改动中医里理论中的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动一个概念,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就解释不通了,中医的思维就被打乱,辨证论治就不能正常进行,诊断治疗就会发生错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1:12
        气虚,心脾肺肾都有气虚,一般认为没有肝气虚,有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也有人认为肝气虚是肝气郁结的前期。心气虚与气虚的概念相去甚远。
         虚证,一般是指西医的非器质性疾病,在各种器质性疾病的晚期也表现出虚证,实际上是虚实夹杂证。我在《融合观》这本书里184页~214页做了详细论证。
         心气虚与气虚的概念相去甚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冠心病与《金匮要略》中的胸痹具有非常大的重叠,胸痹的病机是本虚表实,上实下虚。上实指的是心肺而不单单指心,冠心病急性发作时使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宽胸下气或者理气,补气是禁忌。现在教材说:心气虚就是心肌收缩无力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痰涎壅盛,应该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降气,使用人参大补元气是原则性错误。我们在中西医对照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按照西医理论或者形式逻辑推理,一定要结合中西医的临床实践逐个逐个的具体分析。现在的教材按照西医理论或者形式逻辑推理,概念嵌合,在临床上行不通。
      补气药范围太大了,心气虚的现在解释与经典中医理论有差异。心气虚具有多种临床类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心气虚未必都要补气!
  心力衰竭的病因非常多,常见的是高血压。高血压在发展到心力衰竭之前,由于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纤维变粗,心脏收缩力量加大,耗氧量增加。西医用降压药,降低外周阻力,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能够使用人参吗?中医脉诊高血压病人,脉象滑、数,也不是人参的适应症。人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皮下水肿时,可以用人参,在这里人参补的是脾气而不是心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 07:37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四诊八纲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八纲

第四章病因学说及辨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及辨证

一、六淫

二、七情

三、疫疠

四、痰饮

五、瘀血

六、饮食失宜

七、劳逸失常

八、外伤及虫兽伤

第五章脏象脏腑证治

第一节气、血、精、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二节心与小肠

一、心的生理病理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

三、心病的辨证论治

四、小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心痹

第三节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二、胆的生理病理

三、肝病的辨证论治

四、胆病的辨证论治

附:黄疸

第四节脾与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三、脾病的辨证论治

四、胃的辨证论治

附1:胃脘痛

附2:中医脾胃实质探讨近况

第五节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三、肺病的辨证论治

四、大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咳嗽

第六节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附:女子胞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三、肾病的辨证论治

四、膀胱病的辨证论治

五、两脏证治

附:水肿

第六章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卫分证

第二节气分证

第三节营分证

第四节血分证

第七章治则

第一节治疗原则

第二节治法

第八章中药和方剂

第一节方药的概论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和方剂

(一)解表药

(二)解表

二、清热药和方剂

(一)清热药

(二)清热方

三、温里药和方剂

(一)温里药

(二)温里方

四、祛风湿药和方剂

(一)祛风湿药

(二)祛风湿方

五、泻下药和方剂

(一)泻下药

(二)泻下方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七、消导药和方剂

(一)消导药

(二)消导方

八、祛湿药和方剂

(一)祛湿药

(二)祛湿

九、理气药和方剂

(一)理气药

(二)理气

十、理血药和方剂

(一)理血药

(二)理血

十一、补益药和方剂

(一)补益药

(二)补益方

十二、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一)镇潜熄风药

(二)镇潜熄风

十三、固涩药和方剂

(一)固涩药

(二)固涩

十四开窍药和方剂

(一)开窍药

(二)开窍方

十五、驱虫药和方剂

(一)驱虫药

(二)驱虫方

第九章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冠心病

第二节慢性肝炎

第三节溃疡病

第四节大叶性肺炎

第五节肿瘤

第十章经络及针灸

第一节经络腧穴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三、经络的临床应用

四、腧穴的分类

五、腧穴的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

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奇穴

第三节刺灸法

一、毫针刺法

二、灸法

三、穴位注射疗法

四、耳针疗法

五、头针疗法

第四节其他疗法

一、按摩疗法

二、发泡疗法

三、熏洗疗法

四、敷药法

五、热熨法

六、贴药法

七、吹药法

第五节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五、呕吐(附:呃逆

六、泻泄

七、痢疾

八、便秘

九、癃闭

十、淋证

十一、遗精

十二、阳痿

十三、不寐

十四、癫狂

十五、痫证

十六、眩晕

十七、头痛

十八、痹证

十九、痿证

二十、面瘫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

二十二、痛经

二十三、胎位不正

二十四、肠痈

二十五、扭伤

二十六、耳鸣、耳聋

二十七、牙痛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