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李同宪(网名:中西医融合观)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20-7-7 00:22
标题: 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李同宪(网名:中西医融合观)
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作者: 李同宪 著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
  中西医融合是指理论体系的融合,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为中国医学。
  哲学层次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为“太极--系统观”,其代表符号是:太极--黄金螺旋图。太极--系统观的建立,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在医学基础理论层次,以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为参考系,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即心--调控象态,脾肝肺--代谢象态,肾--生殖象态的象态体系。此前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与《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完成了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与本书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证态总计170多个证态,创立了【方--证--病理状态--诊断指标、治疗方案】理论体系,完成了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临床层次的融合,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本书适宜哲学界、理论界、国学界、医学院校师生、研究生、各级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国学、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打开一个新窗口,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客观世界。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海纳百川,承载着中国医学之航母,起锚远航,朝着自由王国的彼岸,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的医学是中西医融合的医学,不分中西医,即每一个医生,既懂得做手术、开西药,也懂得针灸、推拿、开中药。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脉象舌像,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室检查。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 下载次数: 149)


目 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一元论与3个“客观世界”

第一节 一元论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3个存在

第二章 取象比类

第一节 来源出处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概述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一节 精气神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第三节 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第一节 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第二节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第三节 脑皮的进化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第五节 边缘系统第六节 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第一节 心-调控中枢象态

第二节 经络-调控传输象态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节 疾病过程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虚实

第三节 寒热

第四节 阴阳

第四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病证

第二节 肝病证

第三节   脾病症

第四节   肺病症

第五节 肾病症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第二节 证态与象态

第三节 证态体系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后记


  
  一般认为,西方科学及医学自明朝万历年间相继传入中国,此时,“中医”这个概念才真正出现,才有了中、西医之分,随着西医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开始了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中西医结合,建立一个新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本意是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结果适得其反,形成对立。特别是20世纪后期经历了40多年“证本质研究”的失败,证明了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此路不通。中西医结而不合,在这种大背景之下,20世纪末,有识之士提出来中西医融合的概念。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文中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说:“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医理论始终没有被西医替代。中、西医经历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西医融合在理论界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只是没有找到途径与方法。
  我们经过30多年的学习、实践、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一文拉开了中西医融合研究的序幕,之后相继发表了10余篇论文,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水饮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等相关内容的论述。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的《伤寒论》《温病学》的全部内容,《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内经》中的部分内容与西医实现了融合,基本上完成了临床诊断与治疗层面上的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找到了途径与方法,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医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固有规律,也必须服从客观世界发展的总规律。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开放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的交往,融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古代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南洋各地的药材也传入中国,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医把其中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使中医理论更加完整,系统。中医发展的历史,就是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医疗实践的融合。进入现代社会,中医也会把唯物辩证法,系统论,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等一切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融合,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形成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这就是中医现代发展的规律,或者说西方科学、西方医学中国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间接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民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中医的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不期而遇,使中医理论的发展超越了西方机械唯物论,进入现代医学范畴。要把中医的发展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医学发展依赖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中都有相应的医学理论;医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形态都具有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成功,极大地坚定了我们实现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的决心与信心,“中西医融合观”就是第一个成果。
  中西医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哲学层面的融合,这个任务单单依靠医学界是不可能完成的。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高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现代哲学的融合问题,它帮助了中西医融合观解决了哲学层面的融合,中西医融合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中西医理论体系能够实现融合,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唯物辩证法能够融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医学领域内也是正确的。中医的发展必然是西医中国化,中西医融合,除此而外,别无他途。
  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坚冰已经打破,壁垒已经摧毁,道路已经开通,胜利就在面前。
  “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大家的事情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的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现代是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是达到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等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融合以后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医学理论,正是库恩的科学革命。
  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与西医并存,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中医理论是被2000多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并存证明了:1  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有2个不同的相对真理,否定了真理只有1个的机械唯物论;2  不经过自然科学或者未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也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发现了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医学事实与规律,诸如:经络、肺与大肠相表里、命门之火等等,否定了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真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的科学主义机械唯科学论;3   纠正了解剖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4   把近代西医、传统中医同时升华为现代医学,为未来医学的理论构架打造出顶层设计是可行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一个与“科学认识”不同的世界。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与真理性,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除此而外,中西医医德医风的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者仁术也,是为仁政服务的,具有天然的、为人民服务的特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转型不谋而合,用“仁术”改造西医技术,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太广,不可能在本书内讨论。
  古代东西方文化从来就是不断交流融合的,尽管交通不便,远隔千山万水,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时代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渗透,互相交融。现代社会交通发达,网络联系,即刻之间就能彼此交流,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必然的,古今中外的融合是必然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涵盖中西医、大一统的理论,使之取长补短的新理论体系。“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将成为现实。


李同宪  
2018年12月25日  

前 言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
  中西医融合分为3个层次:
  一是临床诊断治疗层次。讲的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
  二是医学基础理论层次。讲的是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
  三是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讲的是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
  按照这3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临床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进行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而在写书的时候首先写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写临床层次的融合。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使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与长期医疗实践。“太极--系统观”是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的结果。
  太极-系统观建立起来以后,将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最终落实到“方--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与治疗”体系。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这是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
  中西医融合包括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融合观说的是古今中外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证态与象态在前3本书中已经说清楚了,这本书主要解决哲学、本体论、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只有把这个层次的融合解决了,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
  中西医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地铁系统与地面公交系统的关系,二者都是网络系统,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各自不能直接相交,汽车不能开到地铁里,地铁的电车也不能开到地面上。但是,通过2个系统的公共车站,每一个人从出发点到达所需要目的地,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在2个系统内交替行走。公共车站就是证态,象态,形成三个个交通图:1地铁路线图;2地面公交路线图:3公共车站图。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选择最佳运行路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医理论已经存在了2000年,西医从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至今,也有500年了。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相对的正确理论。
  中西医认识的对象只有1个,即客观存在的人体。中医的认识方法是:取象比类、长期临床实践与社会实践;西医的认识方法是: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因此对人体得出了两个绝然不同的看法:
  中医看到的人体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精气神;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五脏六腑!
  西医看到的人体是:物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肝脏、脾脏、血管、神经等等。
  中西医都是正确的,都是相对真理。
  中西医差异的基础,从哲学层次看是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西方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把中医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与西医进行比较与融合,创造一个以功能为参考系,把解构、重组的新理论,建立完整的顶层设计,这就是本书“融合观”。
  融合观,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是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2个系统,通过寻求共同参考系,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新理论的观点与方法。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是融合观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例如:圆周与直径的比,是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是其真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取其近似值就可以了,这个近似值就成为“共同参照物”,使之通约。也就是说,在融合的过程中,二者都必须舍去自己的一些东西,才能够找到共同参照系。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还有点区别,“不可通约性”指的是类似于无理数(不可通约的数),是哲学科学借助于数学概念,来说明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比喻。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当我们讨论脏象经络与器官组织层次融合的时候,讨论哲学层次融合的时候,需要联系、参考已经出版的3本书中的内容,因为不能大量引用原文,需要读者自己翻阅原著,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分为3部分:
  上篇为“哲学层次的融合”;
  中篇为“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象态)”;
  下篇为“临床层次的融合(证态)”。
  我们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6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论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续》论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共计170多个证态,是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上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而并非全部。
  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体系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下完成了哲学层次的融合,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融合之梦。
  中西医融合是一个伟大工程,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这不可能完成的,我的工作仅仅是把几百年来许多人的努力成果总结起来,进行归类,格物致知而已,书中内容挂一漏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同宪  
2018年10月5日  

温馨提示:
  《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之三《融合观》已经出版,欢迎订购。优惠价¥:80元/本。
  另有:
  套餐1:中西医融合观等,共3册(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优惠价¥: 260元。
  套餐2:中西医融合观等+伤寒论现代解读,共4册(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伤寒论现代解读),优惠价¥:300元。
  以上所标价格,均包含中国国内快递费用,特殊地区需补足快递差价。
  请通过微信支付购书费用(微信号:18192495025),为了您能顺利收到书籍,请准确留下个人信息(姓名、收货地址、手机号、邮编)。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7-7 09: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7-7 09: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7 10:2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7-7 02:30 编辑

       周永学的评论

      百年来中医药理论没有重大创新发展的原因很多,关键还是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升华成理论这个环节做的不够。回顾中医药发展历史,重大理论创新都是源自临床经验的总结升华,比如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学说、温病学等无不例外。所以总结临床经验,寻找病因病机,归纳治病规律,逐步升华成理论体系就可实现理论突破。理论源自实践,实践是创新之源。用所谓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探索方法也是必要的,但几十年的实验研究仍无标志性的中医药发展成果,说明这不是发展中医药的唯一途径。我们还是要像李老师这样从临床做起,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精于升华,就一定会取得突破的。

         您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不像我们思想禁锢保守。学术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才会发展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7-7 11:20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7-7 11:24 编辑

中医药本身主要是用于治症状治病的。
而中医药用药及技术治疗症状治病效果与人类医学科学很不相同
主要研究的应是这些
至于人体生理那是人类科学已经研究或正在研究的,而人体生理与中医药中医思维用药及技术治疗症状治病效果没有什么关系。
用人体生理并不能说明人体病理反应这在人类医药是很明确的。
中药对于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与人类科学药物相比要先进,中药对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是治愈,人类科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
这是中医药研究的最基本或研究开始部分,只是很多年来中医药却完全没有这种研究。
是偏离正确方向的没用的中医药研究。
以至到现在中医药还不能被人类医药科学接受。
当然中医药研究现在还只能建立假说。
最基本简单的中药是如何治愈如失眠少力食少等症状药理症状病理反应假说。
这可以让人类医药科学在一定程度接受中医药简单技术及原理,或可以开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正式研究。
这在未来世纪现在世纪应是比较理想的效果。
至于将中医药简单技术变成医药科学技术或成为人类医药科学技术一部分,现在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2种治疗技术理论原理的融合也根本不可能在当前及有限未来时间内实现。
也根本不可以是某个人个人的能力能达到。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7-7 11:2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7-7 10:25
周永学的评论

      百年来中医药理论没有重大创新发展的原因很多,关键还是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升 ...

中药对于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与人类科学药物相比要先进,中药对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是治愈,人类科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
这是中医药研究的最基本或研究开始部分,只是很多年来中医药却完全没有这种研究。
是偏离正确方向的没用的中医药研究。
以至到现在中医药还不能被人类医药科学接受。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7-7 21: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7-8 12:18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7-8 12:20 编辑

热实结胸证不是急性腹膜炎,热实是急性腹膜炎的原因病因,热实是急性腹膜炎热实是急性腹膜炎的病理信号物质源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7-18 18:53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7-18 19:42
至于将中医药简单技术变成医药科学技术或成为人类医药科学技术一部分,现在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2种治疗技术理论原理的融合也根本不可能在当前及有限未来时间内实现。
也根本不可以是某个人个人的能力能达到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7-18 21:39
目 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一元论与3个“客观世界”
第一节 一元论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3个存在

第二章 取象比类
第一节 来源出处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概述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一节 精气神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第三节 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第一节 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第二节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第三节 脑皮的进化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第五节 边缘系统第六节 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第一节 心-调控中枢象态

第二节 经络-调控传输象态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节 疾病过程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虚实

第三节 寒热

第四节 阴阳

第四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病证

第二节 肝病证

第三节   脾病症

第四节   肺病症

第五节 肾病症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第二节 证态与象态

第三节 证态体系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后记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7-18 21:44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7-18 21:51 编辑

不会中药技术,不会中药脉诊技术,对于中药技术应用,完全没有价值,对于中药,对于中药技术研究,完全没有价值,毫无贡献,毫无意义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2 16: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3 08: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9-24 06:47
   大乱才能大治。中国必然会领跑全世界,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4 06: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4 0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4 07: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4 07: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24 0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33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表示不服,为什么只有中国医学,却没有美国医学、德国医学、英国医学、加拿大医学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34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没有中药,没有中药简单技术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36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表示不服没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40
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主流医学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中医学只是人类历史上无数种传统医学中的一种,中药中药简单技术是医药学水平最高的一种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43
这些诞生于前科学时代的医学,虽然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如今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没有实际使用的价值,只能当做一种历史遗产去研究,中医也不例外。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44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9-24 17:45 编辑

中药中药简单技术例外,中药中药简单技术没有落后于时代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46
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历史之悠久、体系之完整、方法之浩瀚、义理之深邃,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24 17:47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9-24 17:51 编辑

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只是简单技术方法,落后于中药中药简单技术,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没有理论,没有理论体系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20-9-30 09:27
祝贺李教授新书出版!!有志者事竟成,点赞!!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30 09: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20-9-30 09:53
mate--oye 发表于 2020-9-30 01:36
如果方向错了,跑的路越多离目标越远,简单地说就是南辕北辙。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是废医验药、废经验穴,不 ...

我认为李教授的路并没有走错,中西医融合比中西医结合提法要好一些。你的说法反而是不合适的。走错了路,南辕北辙了。只是提醒,不做过多评论。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30 10:17
中国科研现状:表面上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

除了论文以外,目前中国的科研现状,也让人担忧。

前段时间,某国立研究所所长也在自述中表示,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

“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原创性的理论极少有咱们的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

“其实不只是我有这种想法。我身边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实也都做得挺顺,但当大家在一起聊天、喝酒,到了最后比较酣畅的时候,就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产生深深的忧虑: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9-30 10:21
武极 发表于 2020-9-30 10:17
中国科研现状:表面上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

除了论文以外,目前中国的科研现状,也让人担忧。

“但这几个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文章数量、论文引用率、杂志的影响因子——都可以人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 我这句话的意思。”

他表示,“各个学校、单位都办了杂志,想要提高影响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响因子自然也就高了。”

“中国这样的国家,想要把这3个指标做上去,我认为是易如反掌。”在施一公看来,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美国没有这样的评价方式,科技实力却依然 领先。

“因此,论文和科技实力是两回事,大家千万要分开。”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30 13: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4 0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8 08:44
我写书是为了追求真理。谁爱看谁看,我不针对某些人写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8 15:27
@老教授 :祖国医药的确是中华民族繁衍祛病的宝库!近百年来,由于民族虚无主义甚行,加之西方文化的殖民,中医药的生存发展受到了伤害,我辈在校多少接受了中医药理论的教育,当然很浅简。近年来,有幸看到你二位的大作,其内容极丰富,谋篇布局独出心裁,如无数十年的研究和积累,要达到此水准是不可能的!由于与现代中医书藉所载的理论逻辑,有很多不同,要求普陀大众真正的认同当然是有难度的,也是需要时间的。此刻,我回想起二位在校期间处事的勇敢与坚韧的性格,在学术上半亇多世纪的奋斗与跋涉,这是一种坚持理论信念所必需的品格!你们的理论我很震撼,翻阅了你俩的著作令我相信历史会接受你们理论,祖国医学会迎来新生!走自己的路吧,作为老同学老战友真心希望你们成功!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10-16 12: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3 17:39
疫情结束之后,中医界举办“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的专题会议,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中医学术界的动向。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经典有效。可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随着语境的变化,语意的变迁,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现代语言体系下变得异常艰涩难懂,不同的解读则带来了多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阴阳、五行、气、经络等,在脱离古代语境词意后,就变得非常的形而上学和抽象。一度鱼目混杂,引发部分人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质疑和曲解。
      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的目的:分别就中医学核心基本理论关键问题,如阴阳、五行、气、经络、运气、脏腑等展开讨论和多学科碰撞。吸收现代科学前沿成果及现代语言解读等研究,对其进行一系列既溯源又加以现代阐释的工作,其意义将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旨在探讨中医核心基本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我们用了50年研究中西医的关系,近20多年来出版了四本书:《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从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辨证论治层次,把中医理论整体进行了现代哲学、西方医学的语言阐释,解读与现代社会沟通,与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不谋而合。但是我们的工作不为人知,人轻言微,不能得到领导和学术界上层的重视与认可。不知道你有没有办法帮助我们,把我们的书送达相关的领导部门。谢谢。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21-3-3 23:52
中西医理论的融合必须建立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上,必须用科学原理结合起来,而不是仍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9-7 11:12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
         新华书店,正版保证,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李同宪 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9-9 09:50
       现在改革了,自费出书,不仅要给出版社交费,而且出版的书让你自己销售,书店都不给买,卖的人少,没有效益。但是为了发展中医,两头赔我认了。
      不仅如此,印刷厂印刷我的书,不给我写印数,我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印了多少。现在网上,也有我的盗版书,很多人买的是盗版,我也没有办法。所以出书是赔本儿买卖。出版社,书商、盗版者都获利了。
                  《伤寒论现代解读》出版了20年了。明年出版《金匮要略现代解读》,《温病条辨现代解读》正在撰写之中,预计2025年出版。无论我解读的是否正确、到位,四大经典中的三部临床经典著作能够与读者见面,也是一件快事。
          中医现代话指日可待。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21-9-11 16:4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9-9 01:50
现在改革了,自费出书,不仅要给出版社交费,而且出版的书让你自己销售,书店都不给买,卖的人少, ...

可叹可叹!出感觉版界也很乱的,其中很多道道都不大懂,不过,自己的书能出版,就感恩了。本来学术的书很难有多少利益,出版这样的书大多要作者掏钱。目前出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11-4 11:34
  陕西中医药大学   张登本教授今天的帖子
       李学长好!您对《内经》《金匮》肺胀病的理解和把握很到位,用慢阻肺、间质性肺炎、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化等病症的相关临床表现予以解答,能够较为合理地表达肺胀这一古病名的现代内涵,这就从临床实用的角度,予以中医、西医合理地对接(结合),虽然还有“接茬”的痕迹,但是不生硬、不勉强,让中医、西医都能接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11-18 18:00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书。据统计,截至2002年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而运用现代西医系统的、逐条逐条的进行解读者,只有2003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这本书。这本书出版之后,本来想写《金匮要略现代解读》,我把《金匮要略》通读一遍之后发现,必须首先解读脏象经络这个世界性难题,如同老虎吃天。经过反复通读,发现气血津液与西医的内环境具有比较大的重叠。这个“发现”来源于《伤寒论现代解读》中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与气血津液的关系,《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乃气血津液“化失其正”而致(景岳全书•痰饮)。于是撰写、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之后再出版了《融合观》解决了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的中西医融合,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破解了《金匮要略》现代解读的各个拦路虎,才有了《金匮要略现代解读》。现在出版的《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是《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与《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的合订本,是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的第五本。二书的关系密切,现在放到一本书里,便于相互联系、互参。中西医沟通是个世界难题,我没有走“科学实验”研究的路,也没有走脱离临床实践运用训诂、考证的方法从资料到资料研究的方法,而把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一个证一个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一条一条,进行中西医对照、研究。

      我只是把最基础、最典型的证,中医理论中重要节点上的证,作出最浅显的解释、沟通。中医的病机与西医的病理学机制、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方剂的机理与西医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复杂的方剂没有办法与西医的药理研究结果相沟通。证态体系能不能为上面2个问题的解决提示途径与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第五本《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包括:导论、《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与《金匮要略现代解读》第一版。即将出版,在此声明一下过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11-20 16:58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无理数太重要了,有了这个无理数,我们取圆周率的近似值,就能将圆周和直径进行换算。
      象态,证态就是这个无理数的近似值。能夠满足临床需要就行了,不必要完全通约!
作者: gonmai    时间: 2022-7-22 13:42
此君所贩卖的融合,都是Q者的自我陶醉!难道,中医与西医就能遵从你主观的自我融合,中医与西医就能融合了?难道这不是荒唐?
所以,此君的所谓融合,对于中医,都是祸!
作者: gonmai    时间: 2022-7-22 14:05
如果,一个人,连意识与存在间的关联\对应性都不懂,意识间的差异,正是存在的差异都在朦胧,又如何 的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此君 正是如此者也!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2-7-22 22:09
实际关于经络和经穴的发现与治病的发现来源并不相同。
就是应是先有的经脉经穴的发现。
在经脉经穴的发现之后根据发现的经穴才有的治症状的总结。
经脉经穴的发现是非常正确的。
经脉经穴是根据何种经验体验发现的有多种可能。但一定与不是从经穴治症状病中发现总结的。
因为只根据经穴能治症状是不可能有经脉的发现的这是肯定的。
但是古代在总结经穴治症状方面是相当不成熟的混乱的实际应用是很困难的。
古代在总结经穴治症状面比中药还要差多了。
中药有基本的药性分类。
如补气补阴化湿痰等。
但是对于经穴却并不有这种分类只是有治何种症状。
且同一症状可有不同的几个经穴都能治疗 。
但是选择哪个经脉的经穴的根据却并不有总结说明。
哪个经穴是补阴哪个经穴是化湿?并不有总结说明。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