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学好经典有多重要?中医药人才评价应提升中医经典考核比重 [打印本页]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6-9 20:34
标题: 转:学好经典有多重要?中医药人才评价应提升中医经典考核比重
学好经典有多重要?中医药人才评价应提升中医经典考核比重
[url=]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前天(6月7日)[/url]

[url=]

在去年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之际,领导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我们做好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谈发展,就离不开“传承”与“创新”,而传承、创新的主体是人,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就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当下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比较薄弱,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现实问题。如何运用好人才评价这根指挥棒,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传承”什么?又应当如何“创新”?领导总书记给出了四个字的答案,“精华”、“守正”。那么中医药的精华是什么,所需要遵守的“正”又是什么?


精华,是指事物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守正,是指恪守正道,即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事物的本质,遵循客观规律。那么中医药的精华、应守之正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医药人才考评的基本标尺。


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构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象思维是其基本思维模式,二者共同造就了中医药学从功能的角度、整体的角度、运动的角度看待生命规律的特点,也正因此,造就了中医学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健康观。自《黄帝内经》确立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开始,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就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医药理论,在中医药其他的经典著作中一直保持着“沿袭”的态势,相对稳定,未曾改变。


如果按照道、法、术三个层级分析中医药理论体系,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道的层面,是规律,是法则,也恰恰是中医药学的魂之所在、正之所在。


以与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历程来说,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到《伤寒论·伤寒例》“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再到明清时期叶、薛、吴、王,温病学的发展,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对病因(所感之气)、病机(所入之门)、病位(所受之处)的认识。无论是以“疠气舍于膜原”立说而创制的达原饮,还是抓住温病发展特点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其中变化的多是以临床为核心的法与术层面的内容,而其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象思维模式构建的司外揣内的指导思想从未改变,这使得中医的温病学从萌芽到成长,逐渐发展与完善。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医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中医药学的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相对稳定,而在其指导下形成的防治原则、诊疗手段等具体的法与术层面,受临床实践、科学技术的影响,则多有变革。这是我们中医药学“创新产品”的主产区,亦是中医药学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理论的重要途径。在法与术的层面中,还有大量的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埋藏在古籍、散落在民间、融入在生活中,这些内容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探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精华部分加以保护、继承与发扬。



突破、改善、转变,促人才考评发展


中医药学尤其重视经典。中医经典造就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了理论与实践之中,为后世提供了良好范式。这也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的重要原因。在中医药人才考评过程中,我们亦要将经典作为重要抓手。


一是从量上求“突破”,加大经典考核比重。除设立中医药经典等级考核外,现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结业理论考核、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中医药人才准入类考试与水平评价类考核中都应加大中医经典内容比例,将经典理论看做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基本功,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二是从质上求“改善”,研发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模式。在《素问·著致教论》提到了中医药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即“诵、解、别、明、彰”。诵即诵读与背诵,解是指晓悟与理解。别是指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归纳、鉴别,以期分辨条理,掌握主次。明则是要求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其存在的义理。彰是最终要求,不但要求将所学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疗效,还要求有进一步的阐发。现行的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理论考试,大多以选择题为主开展标准化考试,由于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试题的客观化,在别、明、彰的评判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更符合中医药临床实际的,能够考察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内容的新题型亟待深入研发。


三是从技术上求“转变”,积极探索中医临床思维评价科技手段。囿于目前使用的传统纸笔考试、计算机化考核及实践技能考核模式,中医象思维及望、闻、问、切等中医核心技能的评价评估较为薄弱,影响考核的信度、效度。因此,运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手段,围绕中医经典,探索突出中医药思维特点、实现病例场景再现的中医临床思维评价方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此外,通过对核心观念、思维方式的判断,充分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学合理的中医技术与中医诊疗方法的考核评价工作,进而促进这些中医技术、技法从感性上升理性,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促进中医特色、中医精华活态传承,亦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准确把握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中医经典为抓手,运用好中医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这条基本标尺,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才能构建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文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于宁 编辑 | 李芮审核 | 陆静

[/url]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10 06:11
          一定要从临床为基点守正创新,从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临床著作学习起,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归根结底,都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梳理挖掘到底,就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原著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字字千金,一点不错。《内经》距离临床太远,而且内容繁杂,不能作为评价中医临床的标准。
        这次疫情所有方剂都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6-10 10:4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6-9 22:11
一定要从临床为基点守正创新,从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临床著作学习起,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归 ...

谢谢关注、点评!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20-6-10 15:29
学经典、用经典、重实践、提疗效,方为中医之正路,而非什么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6-10 15:49
柴胡汤 发表于 2020-6-10 07:29
学经典、用经典、重实践、提疗效,方为中医之正路,而非什么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谢谢关注、点评!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6-11 07:09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医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按照此一逻辑: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所以,在新时代仍得用“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对改革创新的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只是中医界特别多,而且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20-6-11 07:13
萧铁 发表于 2020-6-10 23:09
按照此一逻辑:

所以,在新时代仍得用“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呵呵!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1 08: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1 08: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1 08: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1 10: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1 10: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1 16: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6-11 18:22
传统中医学不具备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的能力,中药中药技术具备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的能力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6-11 18:25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6-11 18:59 编辑

严禁人员流动居家留观避免交叉感染是消灭烈性传染病的第一法宝,不是法宝,说明人类医学只是原始科学水平,现代药不具备治疗新冠病毒的能力,严禁人员流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6-11 19:40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6-11 19:55 编辑

但凡能够带领一群人走出迷途的,往往不是这群人中的首领,而是静静的旁观者,他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但凡能够带领一群人走出迷途的,往往是这群人中的首领,带领一群人走出科学迷途的,是具有超凡脱俗的智慧的人类科学发现发明者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1 22:12
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构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象思维是其基本思维模式,二者共同造就了中医药学从功能的角度、整体的角度、运动的角度看待生命规律的特点,也正因此,造就了中医学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健康观。自《黄帝内经》确立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开始,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就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医药理论,在中医药其他的经典著作中一直保持着“沿袭”的态势,相对稳定,未曾改变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构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象思维是其基本思维模式,二者共同造就了中医药学从功能的角度、整体的角度、运动的角度看待生命规律的特点】,完全错了。中医药研究的本质就是人体生命的规律,阴阳五行是生命产生的规律,精气是人体生化的动力,说中医要说中医的人和生命离开人体生命是空论中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1 22:17
如果按照道、法、术三个层级分析中医药理论体系,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道的层面,是规律,是法则,也恰恰是中医药学的魂之所在、正之所在。
-----------------------什么是道?是人体生命之道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2 20:22
以与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历程来说,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到《伤寒论·伤寒例》“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再到明清时期叶、薛、吴、王,温病学的发展,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对病因(所感之气)、病机(所入之门)、病位(所受之处)的认识。无论是以“疠气舍于膜原”立说而创制的达原饮,还是抓住温病发展特点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其中变化的多是以临床为核心的法与术层面的内容,而其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象思维模式构建的司外揣内的指导思想从未改变,这使得中医的温病学从萌芽到成长,逐渐发展与完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伤太阳寒水之经,应于天时春传阳明经。【“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是以六经的传递为路线,所以说,温病伤寒遵循的都是内经的人体结构和生命循环路线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2 20:44
可以说,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医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中医的㤥心观念与思维摸式是对人体解剖的认知,中医的人体结构是六经,中医的生命循环道路是六经,中医不是空洞的思维,而是对实实在在的人体具有生命力的思维。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20-6-13 01:42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20-6-13 09:30 编辑

中医之阴阳六经理论,为生命进化论。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之主,阳予之正,即凉血动物与暖血动生命功能存在现象。凉血动物其阳不明,体温无常,生命存在而有冬眠现象;暖血动物体温正常,其阳已明,生命存在即无冬眠现象。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6-13 07:4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20-6-12 20:44
可以说,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医药理论 ...

…… 中医的生命循环道路是六经,……
人的生命自诞生以后就只有经过幼青壮老几个阶段走向死亡,没有什么“生命循环”,简直是狗屁不通的nonsense。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6-13 09:19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0-6-13 09:22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20-6-11 07:09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医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按照此一逻辑: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所以,在新时代仍得用“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对改革创新的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只是中医界特别多,而且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中医的改革创新不借助天人合一观就会失败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3 20:20
萧铁 发表于 2020-6-13 07:46
人的生命自诞生以后就只有经过幼青壮老几个阶段走向死亡,没有什么“生命循环”,简直是狗屁 ...

你真是个白痴,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五个阶段,生命是什么?生命是运动,是六经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3 20:26
高智海 发表于 2020-6-13 09:19
按照此一逻辑: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智慧的 ...

天人合一不是口号,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天人怎样合一?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6-13 21:39
高智海 发表于 2020-6-13 09:19
按照此一逻辑: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智慧的 ...

小高,近20个月没见,你竟然一点长进都没有,真令俺大失所望 …… 嗯,其实也没有很大期望。

Anyway,连你和抄书吐都对这篇表态文章不以为然,似可说明习大大提出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看来真是关键啊。这个问题不首先解决,中医看来就只能继续像过去40年一样原地踏步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6-13 22:4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20-6-13 20:26
天人合一不是口号,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天人怎样合一?

《素问•宝命全形论》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可见,即使人们没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的天人合一在所有人身上也客观存在:而天人合一观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能脱离人的思想而存在。所以,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的关系就像世界世界观的关系。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6-13 22:4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0-6-13 22:48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20-6-13 21:39
小高,近20个月没见,你竟然一点长进都没有,真令俺大失所望 …… 嗯,其实也没有很大期望。

Anyway,连你和抄书吐都对这篇表态文章不以为然,似可说明习大大提出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看来真是关键啊。这个问题不首先解决,中医看来就只能继续像过去40年一样原地踏步了。

你可撞枪口上了岂不知天人合一观是对习大大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简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14 06:14
      天人合一,不同的人与不同的理解,不要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强加于人。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4 06: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4 06: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4 0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6-14 07:24
中药经验技术,经脉经超科学认识知识,超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理论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20-6-14 17:30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20-6-14 17:50 编辑

六经是用于表明生命物质的存在及由来,本于外界环境条件以决定其属性。而今不管科学如何进化,绝改变不了夏种黄豆冬种小麦以时安种的老方法。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4 21:30
高智海 发表于 2020-6-13 22:42
《素问•宝命全形论》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

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天地之气生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4 21:3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6-14 06:14
天人合一,不同的人与不同的理解,不要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强加于人。

我们求的是中医的认识水平,中医以玄学取代医学,是中医传统的根2本错误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4 21:52
mate--oye 发表于 2020-6-14 07:00
医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必须如实反映临床实践,并且需要在实践中修正理论的错误。然而内经难经理论自从诞 ...

中医以解剖为根据,你是男人,以生殖器为根据你说咋办、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4 23:42
以与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历程来说,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到《伤寒论·伤寒例》“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再到明清时期叶、薛、吴、王,温病学的发展,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对病因(所感之气)、病机(所入之门)、病位(所受之处)的认识。无论是以“疠气舍于膜原”立说而创制的达原饮,还是抓住温病发展特点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其中变化的多是以临床为核心的法与术层面的内容,而其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象思维模式构建的司外揣内的指导思想从未改变,这使得中医的温病学从萌芽到成长,逐渐发展与完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人体太阳寒水经受寒,传病少阳相火。是人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是候气的变化,是气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人体辨证,名不同,哪一名出得六经,所以,中医只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从属六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15 15:55
  学好经典,净化灵魂。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6-15 16: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5 19:21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医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㤥心观念是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念,思维摸式是六经气血的升降出,明明是医学为什么说成文化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5 19:2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20-6-15 19:21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 ...

中医理论问题是中医的头等大事,理不明怎能服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6-16 21:56
中医药的精华是什[url=]2[/url]么,所需要遵守的“正”又是什么?----------------------------------------------------------中医药的精华无疑是中医经典,是中医经典提出的理法方药,理在《内经》揭示了人体结构和生命运动,以及病因病治。法在伤寒,揭示了病在六经的不同证状及治法。中医舍本求末,不以内经之理昭示天下,不以伤寒之法行医临床,是中医最大的失误。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