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6 06:59
标题: 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简介:
中西医融合是指理论体系的融合,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为中国医学。
哲学层次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的融合为“太极-系统观”,其代表符号是:太极-黄金螺旋图。太极-系统观的建立,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在医学基础理论层次,以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为参考系,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即心-调控象态,脾肝肺-代谢象态,肾-生殖象态的象态体系。
此前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与《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完成了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与本书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证态总计170多个证态,创立了【方-证-病理状态-诊断指标、治疗方案】理论体系,完成了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临床层次的融合,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本书适宜哲学界、理论界、国学界、医学院校师生、研究生、各级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国学、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打开一个新窗口,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客观世界。
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海纳百川,承载着中国医学之航母,起锚远航,朝着自由王国的彼岸,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6 07:07
封面信息量太大,发不上来。微信群里发了之后,反响热烈,提出许多意见,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20-5-27 15:48
老先生能否先把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念介绍一下。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5-28 07:36
此前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与《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完成了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与本书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证态总计170多个证态,创立了【方-证-病理状态-诊断指标、治疗方案】理论体系,完成了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临床层次的融合,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这段话中用黑体字标示的最后一句话,是去年底的简介中所没有的:
[attach]15777[/attach]
这明显是因为那时新冠病毒疫情还未发生,所以先生的书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不知此书是否已经上市,但即使未上市,估计应该不会包含这方面内容。而我一直关注中医药在新冠战疫中的表现,却从未见过有报道说参与新冠战疫的医护人员直接间接提到过这书或相关观点/体系。所以先生可否提供“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的事实根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8 09:02
谢谢先生赐教与持续关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8 09:10
1 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念介绍一下。
2 可否提供“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的事实根据?
=================================================
第1个问题 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念介绍一下。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 2个问题 可否提供“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的事实根据?
我的帖子:新冠病毒感染中西医解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8 09:1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5-28 01:19 编辑
新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证态: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银翘散。《中西医融合观》226页
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中西医融合观》229页
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桑杏汤、杏苏散。《中西医融合观》230页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麻杏石甘汤。《中西医融合观》254页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桑杏汤和麻杏石甘汤。《中西医融合观》256页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清络饮加减、犀角地黄汤加银翘散。《中西医融合观》258页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中西医融合观》258页
1.湿阻气分-菌血症、病毒血症证态。甘露消毒丹。《中西医融合观》278页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藿香正气散。《中西医融合观》279页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加减正气散。《中西医融合观》278页4.湿热(暑湿)
4、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白头翁汤、积实导滞丸《中西医融合观》282页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达原饮。《中西医融合观》284页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清营汤。《中西医融合观》375页
3、热盛迫血-DIC证态 。犀角地黄汤。《中西医融合观》378页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清瘟败毒饮。《中西医融合观》381页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中西医融合观》384页
怎么样把西医的临床表现准确地转化为中医的证是关键,只有这一步准确了,方剂才能正确。证态体系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中医药介入急性传染病的治疗,才开了一个头。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安宫牛黄丸、大承气汤进入ICU指日可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8 09:20
请大家继续提出批评意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8 09:27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8&fromuid=42280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8 10:02
《伤寒论现代解读》14~15 页。
(3) 中医认为邪在经络肌表为表证,邪涉脏腑为里证。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里,气分为里热亢盛。所以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均为邪涉脏腑,由于脏腑不同、外邪的性质与强度的差异以及体质等因素,导致各脏腑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举例如下:邪热壅肺:咳、痰、轻喘,治用麻杏石甘汤;……近百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研究、药物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等反复证明: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气管炎、轻度肺炎;
这部分内容最早发表在1999年医学与哲学杂志。20多年前的事情了!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5-28 13:22
先确认一下几点:
o 先生没亲自上场,先生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也没有到场参战,right?
o 先生也没有直接或通过微信或远程视频之类给予参战的中医医护人员给予诊治用药等的指导,right?
o 先生不知道参战的中医医护人员有那一位看过先生此书或之前已出版2本“融合观”的书,right?
o 先生从已读过的新闻报道中,没有发现有人提过“中西医融合观”,right?
上面这4类情事是我认为可以作为“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的事实根据。我是没有看到有相关报道,所以想请先生举证。如果没有,那先生所谓得到“验证”,说得好听一点,纯属刷存在感而已。
当然,这本来也无所谓。只是先生一贯抹黑攻击中西医结合,好像要靠先生的“融合观”来拯救中医似的;而这次战疫从头到尾都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旗帜下战斗的,这是全民皆知的事实。如果说这次战疫验证了什么,倒不如说验证了中西医结合好好的、没必要糊弄什么“融合观”、“混合观”了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8 15:07
先生说的完全正确。谢谢先生赐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9 06:30
我没有拯救中医的意思,中医拯救了我,把我从机械唯物论的泥潭中拯救出来了。老老实实学习中医,崇敬中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5-29 15:53
中西医结合出了不少拯救中医的大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24 10:1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6-24 02:22 编辑
内容简介
中西医融合是指理论体系的融合,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为中国医学。
哲学层次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为“太极--系统观”,其代表符号是:太极--黄金螺旋图。太极--系统观的建立,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在医学基础理论层次,以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为参考系,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即心--调控象态,脾肝肺--代谢象态,肾--生殖象态的象态体系。
此前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与《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完成了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与本书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证态总计170多个证态,创立了【方--证--病理状态--诊断指标、治疗方案】理论体系,完成了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临床层次的融合,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本书适宜哲学界、理论界、国学界、医学院校师生、研究生、各级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国学、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打开一个新窗口,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客观世界。
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海纳百川,承载着中国医学之航母,起锚远航,朝着自由王国的彼岸,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未来的医学是中西医融合的医学,不分中西医,即每一个医生,既懂得做手术、开西药,也懂得针灸、推拿、开中药。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脉象舌像,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室检查。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24 10:12
序
一般认为,西方科学及医学自明朝万历年间相继传入中国,此时,“中医”这个概念才真正出现,才有了中、西医之分,随着西医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开始了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中西医结合,建立一个新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本意是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结果适得其反,形成对立。特别是20世纪后期经历了40多年“证本质研究”的失败,证明了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此路不通。中西医结而不合,在这种大背景之下,20世纪末,有识之士提出来中西医融合的概念。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文中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说:“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医理论始终没有被西医替代。中、西医经历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西医融合在理论界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只是没有找到途径与方法。
我们经过30多年的学习、实践、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一文拉开了中西医融合研究的序幕,之后相继发表了10余篇论文,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水饮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等相关内容的论述。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的《伤寒论》《温病学》的全部内容,《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内经》中的部分内容与西医实现了融合,基本上完成了临床诊断与治疗层面上的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找到了途径与方法,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医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固有规律,也必须服从客观世界发展的总规律。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开放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的交往,融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古代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南洋各地的药材也传入中国,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医把其中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使中医理论更加完整,系统。中医发展的历史,就是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医疗实践的融合。进入现代社会,中医也会把唯物辩证法,系统论,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等一切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融合,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形成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这就是中医现代发展的规律,或者说西方科学、西方医学中国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间接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民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中医的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不期而遇,使中医理论的发展超越了西方机械唯物论,进入现代医学范畴。要把中医的发展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医学发展依赖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中都有相应的医学理论;医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形态都具有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成功,极大地坚定了我们实现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的决心与信心,“中西医融合观”就是第一个成果。
中西医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哲学层面的融合,这个任务单单依靠医学界是不可能完成的。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高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现代哲学的融合问题,它帮助了中西医融合观解决了哲学层面的融合,中西医融合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中西医理论体系能够实现融合,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唯物辩证法能够融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医学领域内也是正确的。中医的发展必然是西医中国化,中西医融合,除此而外,别无他途。
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坚冰已经打破,壁垒已经摧毁,道路已经开通,胜利就在面前。
“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大家的事情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的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现代是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是达到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等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融合以后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医学理论,正是库恩的科学革命。
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与西医并存,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中医理论是被2000多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并存证明了:①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有2个不同的相对真理,否定了真理只有1个的机械唯物论;②不经过自然科学或者未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也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发现了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医学事实与规律,诸如:经络、肺与大肠相表里、命门之火等等,否定了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真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的科学主义机械唯科学论;③纠正了解剖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④把近代西医、传统中医同时升华为现代医学,为未来医学的理论构架打造出顶层设计是可行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一个与“科学认识”不同的世界。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与真理性,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除此而外,中西医医德医风的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者仁术也,是为仁政服务的,具有天然的、为人民服务的特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转型不谋而合,用“仁术”改造西医技术,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太广,不可能在本书内讨论。
古代东西方文化从来就是不断交流融合的,尽管交通不便,远隔千山万水,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时代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渗透,互相交融。现代社会交通发达,网络联系,即刻之间就能彼此交流,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必然的,古今中外的融合是必然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涵盖中西医、大一统的理论,使之取长补短的新理论体系。“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将成为现实。
李同宪 2018,12,25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24 10:13
前言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
中西医融合分为3个层次:
一是临床诊断治疗层次。讲的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
二是医学基础理论层次。讲的是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
三是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讲的是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
按照这3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临床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进行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而在写书的时候首先写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写临床层次的融合。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使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与长期医疗实践。
“太极--系统观”是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的结果。太极-系统观建立起来以后,将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最终落实到“方--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与治疗”体系。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这是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
中西医融合包括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融合观说的是古今中外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证态与象态在前3本书中已经说清楚了,这本书主要解决哲学、本体论、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只有把这个层次的融合解决了,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
中西医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地铁系统与地面公交系统的关系,二者都是网络系统,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各自不能直接相交,汽车不能开到地铁里,地铁的电车也不能开到地面上。但是,通过2个系统的公共车站,每一个人从出发点到达所需要目的地,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在2个系统内交替行走。公共车站就是证态,象态,形成三个个交通图:①地铁路线图;②地面公交路线图:③公共车站图。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选择最佳运行路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医理论已经存在了2000年,西医从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至今,也有500年了。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相对的正确理论。
中西医认识的对象只有1个,即客观存在的人体。中医的认识方法是:取象比类、长期临床实践与社会实践;西医的认识方法是: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因此对人体得出了两个绝然不同的看法:
中医看到的人体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精气神;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五脏六腑!
西医看到的人体是:物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肝脏、脾脏、血管、神经等等。
中西医都是正确的,都是相对真理。
中西医差异的基础,从哲学层次看是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西方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把中医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与西医进行比较与融合,创造一个以功能为参考系,把解构、重组的新理论,建立完整的顶层设计,这就是本书“融合观”。
融合观,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是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2个系统,通过寻求共同参考系,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新理论的观点与方法。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是融合观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例如:圆周与直径的比,是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是其真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取其近似值就可以了,这个近似值就成为“共同参照物”,使之通约。也就是说,在融合的过程中,二者都必须舍去自己的一些东西,才能够找到共同参照系。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还有点区别,“不可通约性”指的是类似于无理数(不可通约的数),是哲学科学借助于数学概念,来说明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比喻。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当我们讨论脏象经络与器官组织层次融合的时候,讨论哲学层次融合的时候,需要联系、参考已经出版的3本书中的内容,因为不能大量引用原文,需要读者自己翻阅原著,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分为3部分:
上篇为“哲学层次的融合”;
中篇为“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象态)”;
下篇为“临床层次的融合(证态)”。
我们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6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论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续》论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共计170多个证态,是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上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而并非全部。
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体系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层次①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下完成了哲学层次的融合,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融合之梦。
中西医融合是一个伟大工程,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这不可能完成的,我的工作仅仅是把几百年来许多人的努力成果总结起来,进行归类,格物致知而已,书中内容挂一漏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同宪
2018年10月5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24 10:1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6-24 02:21 编辑
目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2)
第一章 一元论与3个“客观世界” (6)
第一节 一元论 (6)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3个存在 (10)
第二章 取象比类 (13)
第一节 来源出处; (13)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14)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26)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37)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41)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 (45)
概述 (45)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47)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63)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73)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76)
第一节 精气神 (76)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81)
第三节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91)
第四节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93)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95)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102)
第一节 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102)
第二节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104)
第三节 脑皮的进化 (105)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108)
第五节 边缘系统 (110)
第六节 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113)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15)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122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124
第一节 心-调控中枢象态 124
第二节 经络-调控传输象态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134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137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137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140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142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42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144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149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152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155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158
第一节 病因 158
第二节 发病 159
第三节 疾病过程 164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167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169
第三章 八纲辨证 180
第一节 表里 181
第二节 虚实 183
第三节 寒热 202
第四节 阴阳 215
第四章 脏腑辨证 217
第一节 心病证 217
第二节 肝病证 238
第三节 脾病症 262
第四节 肺病症 286
第五节 肾病症 303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325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325
第二节 证态与象态 329
第三节 证态体系 334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342
后记 344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6-28 10:21
融合观已经正式出版,欢迎选购。7折优惠后80元一本,包括快递费。自费出书,欢迎打赏,欢迎馈赠。
一套四册300元,不打折,含快递费。四册: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
通过微信支付,写明:姓名、详细地址、邮编、手机号。先付费,即发货。
请提意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5 06:13
樊志顺先生的评语:
能把中西医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写成书,确实不易。十多年前我在堔圳参加一次国际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会,在这个会上,虽有十多国家的医药代表参加,但交流的中西医药结合的论文,多是疗效观察,临床分折,应用体会,和辩證论治,我在大会上报告的论文也是"强痛停的研制和临床覌察",后国家虽也批准为新药,远销国内外并載入卫生部医药研究中心编我的个人专辑,但都属上述类。在报告和交流的论文中,几呼沒有看到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性武融合性论文,而您能将中西医融合贯通一起,写成《中西医融合覌》,是新的理念和创新,尤其和目前疫情与社会科学哲学结合,更增加了新书的特色,为您奌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5 06:18
樊志顺
医学成绩
编辑
1994年在北京以会议专家代表身份参加海峡两岸特色医疗交流恳谈大会并游泳论文。1995年被邀请在美国参加“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中研讨会”并报告论文,98年经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推荐论文《甲PH分配原理(PH值)对临床用药总是的问题分析》被“全球医疗国际国际协作暨维尔堡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国际交流研讨会”录用并邀请去德国参加会议大会报告,。参加全国学术会议6次。擅长中西药剂和临床药学的研究,改进国内丹参注射液制备工艺,合作完成黄苓甙磷酸的半合成(国内尚无生产)等10余项研究,均已发表论文,有的载入《中国医药文库》,或评为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合作研制新药“强痛停”,荣获“国际科学与和平金奖”。“富诸益寿茶”(系发明人)获中国药学会“延龄杯金奖”,均经国家批准投产,远销国内外。近年与国内医学专家教授临床主任医师合作研究SOD制剂与治疗肿瘤,糖尿病等中药制剂,并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在国爱级刊物与10余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书籍2总。名字入录《中国中西名医大辞典》、《世界名医大全》(中国卷)、《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5 06:24
董正华教授评语
李同宪教授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从事中西医融合的理论探索,提出许多新观点及研究的新思路,值得广大中医工作者和有志于中西医结合者学习参考。为李教授点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5 06:30
董正华 (陕西医学名家)
董正华,男,1955年8月生,陕西省西乡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历任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副主任、附属医院肾病科副主任、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主任。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党总支副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仲景分会委员。
发表论文[url=]编辑[/url]
1.钾离子测痛仪在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的应用观察
中国地方病杂志 1983,4: 235
2.癌症防治的新进展(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5,3:49
3.促使癌细胞成熟转变的药物(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1:54
4.利用与经络有关的癌检查法(CCM)对癌的早期诊断(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2:51
5.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布鲁氏杆菌病239例疗效观察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执笔)
6. 重温《大医精诚》,继承发扬孙思邈的高尚医德
孙思邈医德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9,33
7. 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陕西中医函授 1989,5: 15
8. 《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陕西中医函授 1989, 6: 3
9. 《千金方》在中医眼科的成就 孙思邈研究 1990,创刊号: 39
10. 《伤寒论》厥阴篇 质疑两则 陕西中医函授 1991, 3: 9
11.孙思邈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学杂志 1991,1: 41
12. 论《伤寒例》的学术价值 陕西中医 1992, 1:42
13.《伤寒论》疑难症候辨析方法浅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1: 19
14. 《伤寒论》397法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 2: 1
15.《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2, 3:175
16. 对《伤寒论》教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
西北地区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2,
17. 《伤寒论》四逆散方证质疑陕西中医 1993,1: 44
18.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辨 医古文知识 1993, 1 :40
19. 《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医古文知识 1993, 3 : 22
20.《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2: 1
2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 陕西中医函授1993, 6: 40
22.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5, 2: 12
23. 《伤寒论》辨证分析方法浅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 4
24.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6,3:10
25.《伤寒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增刊:46
26.《伤寒论》寒热对偶方证辨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6, 6: 5
27.时相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 5
28.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1997;1:8
29.《伤寒论》学习方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7,3:43
30.反馈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 6
31.伤寒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医药教育研究 1998,2:11 32.从经方 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8, 3: 68
33.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31
34.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辩陕西中医函授 1999, 2: 6 35. 关于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及学科建设的设想
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论文 2000, 1
36. 张锡纯对《伤寒论》的研究特点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0, 6: 7
37. 《伤寒论》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 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 11
38.《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 1: 5
39.《伤寒论》教学贯彻创新意识的探索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2: 30
40. 掌握《伤寒论》方剂的技巧陕西中医函授 2001, 3: 5
41.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2, 3: 1
42.从血不利则为水谈CRF的证与治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3, 3: 1
43.对《伤寒论》阴阳易之探讨《 张仲景学术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3, 26~30
44.中药的肾毒性及对策 现代中医药 2004,4:61;5:
45.《伤寒论》特殊辨证方法探析 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1;2004年
46.动态辩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2: 58
47.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 陕西中医 2005, 4: 313
48.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1: 24
49.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陕西中医 2005, 6:552
50.《伤寒论》特殊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陕西中医 2005, 6:592
51.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 2005, 7: 726
5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5, 9: 825
53、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5:21
5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6: 7
55.对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大家的事情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大家的事情教育工作理论探索》陕西科技出版社2005,12月60-65
56.灌胃灌肠针刺法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05,11: 1252
57.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忌”、“四诊”与“五勤”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3: 11
58.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2006, 6: 757
59.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 40
60.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诱导DN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8):1399
出版专著[url=]编辑[/url]
1. 《伤寒论研究文摘献要》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88年4月 编 者
2. 《孕产妇实用保健400问》 三秦出版社 1993年11月
编 者
4. 《杂病指南》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7年6月 副 主 编
5. 《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新用》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7年8月 副 主 编
6. 《 传统医学养生保健学 》 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编者
8. 《 金匮方歌括释解》三秦出版社 1998年 主 编
10 .《金匮要略通解》三秦出版社 2001年9月 主 编
11.《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年1 0月 主 编
13.《 医宗必读校注》 三秦出版社 2005年1月
科研获奖[url=]编辑[/url]
1.《 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获1989年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
2. 慢性布病中医辨证分型 获1989年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3.《杂病指南》获1999年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4.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获1999年陕西中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获1999年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科研课题[url=]编辑[/url]
1.参与“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国北方病办公室课题 1979年~1986年
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课题2000SM37 2001~2004年 第2位
3.通络益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7-5 0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7-5 07: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5 15:5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7-5 10:35 编辑
周永学:
目录令人耳目一新,期待拜读独特大作!
中医药理论创新步履维艰,中西医思维模式不同,融合太难,敢于探索有大作问世实属不易,令人钦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5 15:59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原校长) 编辑
周永学,男,1956年3月生,陕西户县人,中医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陕西中医学院“十大名师”。
曾任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学术成就
长期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方剂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重视高等中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已完成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三项,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三项。
主编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和创新教材《方剂学》各一部;
参编规划教材三部;
出版《温病发微》、《中医临证指要》等专著8部;
发表中医药学术论文及教育科学研究论文46篇。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厅局级课题四项。 [5]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8 08:18
王维英,女,西安市中医院医师,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继承人。
点评: 非常赞同,大受启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8 08:2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7-8 00:24 编辑
周校长 发表于【长安医学}
百年来中医药理论没有重大创新发展的原因很多,关键还是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升华成理论这个环节做的不够。回顾中医药发展历史,重大理论创新都是源自临床经验的总结升华,比如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学说、温病学等无不例外。所以总结临床经验,寻找病因病机,归纳治病规律,逐步升华成理论体系就可实现理论突破。理论源自实践,实践是创新之源。用所谓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探索方法也是必要的,但几十年的实验研究仍无标志性的中医药发展成果,说明这不是发展中医药的唯一途径。我们还是要像李老师这样从临床做起,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精于升华,就一定会取得突破的。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7-8 08: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