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体质学》中的矛盾
[打印本页]
作者:
ygmingabc
时间:
2020-5-16 11:32
标题:
《中医体质学》中的矛盾
《中医体质学》中的矛盾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中对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在非病、病与非病之间、已病三种状态下有三个不同的定位。一:“《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82页)说:“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疾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归纳。”是说他的九种体质类型都有处在非疾病状态下,八种病理体质类型属于非病;二: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4页)写道:“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是说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类型是处在病与非病之间,也就是说它不属于前面谈到的非疾病状态,而是在疾病状态与非疾病状态之间;三:某教授的论述:《王某学术思想说要》(082页)“人的健康状态既可以用指标来表征,又可以辨识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只有正确区分和描述健康状态,才能真正把握健康。按照健康水平的不同,可将健康状态分为三种类型:(1)未病状态,是‘阴阳平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的正常,处于‘阴平阳秘’状态;(2)欲病状态,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呈现一种欲病的状态;(3)已病状态,是‘阴阳失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了偏颇,处于‘阴阳失衡’状态,如八种偏颇体质。”是说八种偏颇体质类型“阴阳失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了偏颇,处于“阴阳失衡”状态,属于已病也就是疾病状态。同是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类型,都是某教授定的标准,却分属于非疾病状态(非病),病与非病之间与疾病状态(已病)。这让人实在难以理解。
中医学理论中没有亚健康的概念,某教授把现代医学的亚健康引进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来,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为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寻找一个位置。他说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是不健康的,是病理现象,但不是疾病的,是人体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也就是亚健康状态。但从上面他的论述可以看到,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来讲,既然是病理体质,阴阳气血已经失调就是疾病,这个槛是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的。如同未病一样,未病就是无病就是健康状态,“未病状态,是‘阴阳平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的正常,处于‘阴平阳秘’状态”(某教授语),某教授非要说“未病包括未病、欲病未发、已病未传”自己就自相矛盾,如何说服人呢!
对中医疾病的认识,《中医体质学》也是在个很纠结的事儿。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4页)中说:“发病即疾病的发生,是疾病的起始阶段,标志着人体从健康状态进入病理状态”。同书在(246页)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应为‘阴平阳秘’。这种平衡状态是动态的、相对的,它随时可以因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干扰而被破坏,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生理平衡被破坏,导致紊乱失调。”某教授的这两段话是完全符合中医学理论的,病理现象发生,阴阳气血的失衡是诊断疾病是否发生的依据。他的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类型他自己承认是病理现象,是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他不承八种病理体质类型属于疾病的证候,不是已病状态,而认为它们属于“病与非病之间”的“亚健康”,甚至于认为是“健康状态”。你说纠结不纠结?
药王孙思邈把人的健康状况分为未病、欲病与已病,实际上是对《内经》中未病(病未生者也)、病未盛者也、病已成三种状态的一种解释,从他说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与下医治已病”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是遵从《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精神的。未病就是“阴阳平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的正常,处于“阴平阳秘”状态(某教授语),也就是人体的健康状态。某教授把未病、欲病与已病都说成是健康状态,是未病状态,显然是错误的。人体的健康状况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与已病状态,而不是人体的健康状态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与已病状态。状况与状态的词意在汉语里是不同的。某教授把未病的概念扩展到未病状态、欲病状态与已病状态,把“上工治未病”换成“中医治未病”其理论根源也就在这里。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5-17 12:43
药王孙思邈把人的健康状况分为未病、欲病与已病,实际上是对《内经》中未病(病未生者也)、病未盛者也、病已成三种状态的一种解释,从他说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与下医治已病”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是遵从《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精神的。
---------------------------------------
此言有理,支持一下!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