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继承正统,融汇中西,新时代的新起点 ─ 略论《赵洪钧医书十一种》的重大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4-13 15:24
标题: 继承正统,融汇中西,新时代的新起点 ─ 略论《赵洪钧医书十一种》的重大意义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0-4-14 08:41 编辑
[attach]15751[/attach]
[attach]15753[/attach][attach]15754[/attach]
我的师傅赵洪钧先生所著《赵洪钧医书十一种》已于去年底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上市了。这对于中医学、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来说,可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其意义在于:这套书代表先生对中医学超二千年发展历程的研究,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临床实践,凝结为对中华医道的总结和阐发,应能引领中国中医界和中西医结合界今后的发展方向。笔者跟随先生学医十多年,愿在此与广大中医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并略述《赵洪钧医书》出版的深远意义。
解压后的Words文本格式全文,欢迎转发:[attach]15752[/attach]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4-13 15:28
1.中医大统的继承
先生对中医药的继承,不仅源于对传统与现代思维的了解、及本于中西医临床实践所积累各自相对优势真知的筛选而来,更是植根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医史的深厚认识,因此,先生对中医的继承,不是传统一般的家传祖传或某门某派的继承,而是对中医大统的继承。
中华文化是传统中医生根成长的土壤,这只是对客观事实的简单叙述,故不应有什么争议。但由此或可推论,对中华文化了解的深浅,常常对了解某些中医药概念的起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先生在这方面所作贡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从浩瀚的中华典籍中发掘出中医与儒家的二个联系:一是孔子论血气,二是儒家经典《礼记》所载祭祀与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在《内经时代》里有精彩的论述。
我们今天所称为的传统文化通常以儒道佛为主流,但在古代当时的主流文化中,还有一支有别于这三者的术数文化。阴阳五行是传统术数文化的哲理核心,与儒道佛的主流文化间形成某种互补的关系:阴阳五行最初从对古代社会发展历史的“形而上”(即归纳或抽象)提升到规律层次的认识,可说是秦汉时期人们所认知的“普遍真理”;而对包括中医在内的各个领域进行“形而下”(即“器化”或将原理应用到具体领域的实践),则是其普遍性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形而下”的应用大部分已被新的主流技术所淘汰,因而阴阳五行在中医的应用,反倒可视之为曾被梁启超称之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营”的此一古代思维的“活化石”。因此,对不熟悉术数文化的现代读者,确实可通过传统中医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传统文化在儒道佛之外的术数文化知识,而《内经时代》从背景知识的角度对相关内容作了很详细的解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这是先生著作中我最享受的两本医书之一(另一本是《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此书初版于1987年,为先生的成名作《内经时代》出版后两年,当时先生对中西医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的认识造诣可说已渐臻化境,此书以热病为主线,总评自东汉仲景伤寒起近二千年中医对热病的认识发展,囊括了魏晋隋唐、宋金元、明、特别是产生温病这认识上飞跃的清代等各个时期医史上产生过影响的主要医家,看似顺手拈来却直指凡要。如果将中医学问比作万里河山,那这书就像把读者带到一万公尺高空,俯瞰天下壮美景色,一众大小山峰尽收眼底,在赏心悦目之际、心旷神怡之时,更能感悟中医学主流的发展趋势。我一直为此书未能公开发行而甚感惋惜,如今因医书全集出版而能与广大读者见面,实是一大快事。特别是在新冠病毒正在肆虐神州大地以至全世界的此刻,此书更能提供一个跨越二千年古今中外人类与各类热病博斗的大背景,对理性思考中医药在当今和未来人类与新旧病毒斗争中的角色,实为必不可少的参考与指南。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4-13 15:30
2. 具战略意义的创新
先生对中医的创新涵盖学术和临床的各个方面,而且不只是个别方剂用药的创新,而是对中医一些核心理念的澄清、提升,且是在观念、思路和方法学上具战略意义的创新。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是先生的开山之作,聚焦于始于明末清初、但主要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围绕汇通中西和废止中医的争论。这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一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争议的内容远超单纯医疗学术而涉及社会和大家的事情等多个方面。笔者第一次读此书时即为其内容之广而深所震撼,尤其是这题目没有前人做过的研究可供参考,所有材料都由先生一个人跑遍图书馆作第一手的资料搜集。我们现在常说的实事求是,这第一步的“实事”即把客观事实搞清楚,即使到今天许多人也不一定重视做到,在改革开放才刚起步的当年就更不用说了。先生在这实事基础上的“求是”过程,即对中西医论争本质的认识判断是否有误当然可以讨论,但当年的主委却是完全无视客观事实,只是简单地用意识形态教条作为判定标准。近40年后的今天再回首,只能说,先生当年论文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和学风,正正是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精神的体现,可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按:此书的不平凡背景值得一提。此书原是先生的硕士论文(先生是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进中医研究院的第一届硕士班学生),但1981年学位评定主委以违规手段否决颁发先生学位。先生于1983年自费刊行内部发行,除由安徽出版社在1989年出版过一次外(此版有美国著名汉学家席文教授在1987年为之作的序),直到~30年后的2012年才重见天日。这期间,先生因此书在国际中医学界声誉鹊起却不见容于国内,同班同学多次联名为先生向主管机构申诉,直言拒颁学位给先生之举“天理难容”,此事直到中医研究院新领导上任后才于2017年得到解决。】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出版于2007年,恰好是我开始自学中医约两三年后在书店发现的,也是我接触先生著作的第一本。其时我读过的中医书已不下二、三十本,但老实说,没有一本满意。尤其当时中医界上下一大批人打着“回归经典”的旗号,道理说不出几个,却老是绕着“铁杆”、“纯中医”的包装说事,有些人甚至一边拿国家的钱,一边肆意抹黑、否定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十讲》全书不到400页,以现代生理医学知识为背景、用实事求是和以实践检验的精神,全面检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伤寒/六经、三焦、八纲、气血等辨证理论,还有后来的运气学说等作为合成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构件,发前人所未见;并列举出不少仲景时代的死证已为现代医学所解决,更指出中医面对现代医学的优势所在和中西医结合已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第一次读时就感到先生学问渊博,说理清晰,且不同于当时市场上各种流派的著作,全书的论述别具一种内在的紧凑凝聚力,在江湖习气弥漫的中医界,代表着回归理性、回归医学、回归专业的一股清流,真是一本顶几十本!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4-13 15:34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0-4-13 15:45 编辑
在先生阐发中医理论的众多具创新性的见解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桂枝汤治虚人感冒”说,及其后更进一步发展出把虚证作为辨证的重中之重。譬如在2015年出版的《医学真传》的第一章,先生就开宗明义地说道:
我殚精竭虑从医近50年,自觉最重要、最扼要、最能提纲挈领的心得只有一个字─“虚”。
这里想先说明一点:中医治病的理念可高度概括为扶正祛邪,实际上包含内因(正)和外因(邪)两个方面。而《内经》说的“正夺为虚”,是把正[气]和虚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逻辑上实是同一回事,分别只在于正面和负面的表述不同。
桂枝汤治虚人感冒的论述是对传统所谓“解表”理论的一大突破。因为自伤寒以还,千百年来历代医家把桂枝汤这个伤寒第一方的医理,简单解释为通过发汗去解[除]表[邪]。而先生从桂枝的现代药理、《伤寒论》中桂枝汤加减方的使用、以及临床实践等多视角综合研究,论证桂枝汤所对应之证不是单纯的表病,而是虚人表寒证,重点反而是表寒之外的虚!此证恰恰不能如麻黄汤那样去发汗,虽然服桂枝汤(加上啜粥)后会产生微汗,但那却是因为桂枝汤的实质是补虚,是虚人正气获提升后,在自身与外邪斗争中体温升高后致散热机制启动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桂枝汤发汗)。
表病在《伤寒论》里称为太阳病,理论上邪在表时应是相对易治的,但仲景在《伤寒论》里用了近一半的条文讲太阳病,何也?先生指出,这是因为大部分太阳病条文讲的是误治以后如何应对。故此,易治实际上成了“容易误治”!而容易误治的根源,看来就在于传统医书主要是传承经验,对医理的解释 ─ 特别是对虚人感冒的处理 ─ 至少是不够准确的,以致有容易产生误解的空间,从而导致误治的结果。太阳病条文占《伤寒论》全部条文近半的事实,间接反映了容易误治的普遍情况;而且这情形直到民国时期仍无大改变。譬如从《论争史》里提到民初时期名医恽铁樵的经历就可见一班。所以,先生将虚人作为辨证的重点,是对传统中医理论千百年来的一次重大澄清和提升,具有里程碑级别的意义。
上世纪末开始,随着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用西医输液法治病深入人心,简单化的结果却是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不少人因此从小病被治成大病重病,最后被医院送回家等死。先生的《医学中西结合录》里就记录了许多这样惊心动魄的案例。就如《伤寒论》大量的篇幅不是单纯讲表病的医治,而是针对表病误治后的处理;抗生素和激素的误用滥用,技术上虽然和中药不同,但从维护人体正气的角度看都同属误治,是使虚人正气更衰,最后变成危证。而病家在先生手里迅速转危为安,更是先生对仲景治虚人感冒心法有突破性了解的明证。
其实不仅表病如此,所有的疾病均不能只管祛邪,对虚人尤其如此。因为健康的恢复必始自人体自身正气的恢复,而不单纯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消除;故对虚人来说,保护和恢复正气甚至比祛邪更重要。读者由此可以看到,先生如何结合中医经典和现代知识,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中,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提升对虚证的认识。
人老了正气就会不同程度地下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随着国家不可避免地步入老龄化阶段,虚人必定会越来越多,因此,先生对虚证的论述,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不仅已找到困扰了中医近两千年感冒误治问题的根源,不仅已对如何应对当前医疗问题作出了贡献,而且已然走在必将发生的问题前面,因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4-13 15:38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0-4-13 15:39 编辑
中医最为世人诟病的缺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起作用的机制,进行经得起现代科学质疑的基础性研究,如屠呦呦的青蒿素治疟研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不仅需要庞大的资源和长期的积累和投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先生的《伤寒论新解》从逻辑原理方面入手,把整个伤寒论的条文解构后重新整理出一个可经受现代逻辑检验的架构,这是中医研究方法学上的一个突破性创新,既向解决“知其所以然”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亦为未来AI(人工智能)在中医上的应用铺路。
中医的发展历程不仅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土壤,也离不开贯穿这漫长历史时期的小农经济的制约。与现代各种学科知识对照比较,这种制约突出表现为两个不那么符合现代知识结构要求的特色:一是散漫无重点;二是层累叠加而来的理论有许多重叠,甚至有时难免互相矛盾。此两特点在中医领域从各种学说到方剂药物甚至到现代的教科书中都随处可见,是中医学习传承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先生对虚证从经典、医理、临床等各个角度的详细论述和反复强调,实为改正中医无重点的知识结构奠定厚实的基础。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则是历代积累下来的方剂药物数量实在太多,即使经大幅裁减,如现今中医药大学教科书所收方药数目仍超过400,这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已经上岗的中医从业者来说,都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知识负担。但如先生在去年(2019)底刚出版的《方药指迷》中所说:
药物方面,我年轻时常准备近200种。此后用药逐渐简化、集中。近20年来我使用的药物不足100种。最常用的大约50种。故本书只重点阐述50多种药物。我相信掌握了这些最重要的药物,或者再自己稍微扩充一些,完全足以应付日常临床业务。
笔者曾对先生发表过的医案用药进行过数据分析,发现在过千个医案中使用过的中药材确实不足100种,且有1/3只出现过1、2次。《方药指迷》详细讲述了54个方剂、66个中药,这是先生近半个世纪临床经验的升华,把它们作为方药学习的重点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中医扎根于民间,长期形成个体经营的特点,列出这些关键的核心中药材,必有助于提升民间中医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随着外国人到中国学习中医增多,学成后回到原来国家兴办个体中医,如果有一个短小精干、能有效应对日常需要的药材储备列单,必能协助他们的经营迅速进入状态,从而在地生根,价值无可估量。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4-13 15:41
3. 新时代新起点 ─ 先生对中华医道的贡献及其意义
传统中医产生和成长于古代小农经济时代,无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约束,中医受现代人的“不知其所以然”诟病有其历史原因。要与时俱进,就要突破所谓的“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观念,最根本的一点,即在于如何把中医理论从建基于“天人相应”的哲理转型到基于实验验证的现代科学思维,用事实、数据和逻辑说理。
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获得诺奖后有大量相关的报道,其中揭示了颇多值得中医人反思的事实。最明显的一点:葛洪早在近二千年前确已发现能够治疟的方子,但为啥在近二千年后国家开展治疟研究之初搜集当时的治疟方时,竟搜得超过二千首,而且大部分反倒不是无效便是有毒性?这难道不是“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所产生的结果?这样的规律还要遵循下去吗?而如果这种规律下所形成的传统传承方法果真那么管用,那葛的弟子们又都跑哪去了呢?
要把中华医药宝库这个矿藏成功开采,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开发和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去重新审视传统认识并尝试破解尚未搞清的问题。一句话,就是需要新思维、新观念、新思路,在方法学上追上时代。先生的医书从思维、观念、思路几个层面将中华医道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一个充分融合中医药和现代医药各自优势的新水平。在新时代,中医走向世界必然是建立在“用事实、数据和逻辑说理”的范式之上,先生这11本书所阐述的中华医道为此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历经半个世纪的临床和学术研究积累而成的先生的这11本著作,昭示了先生就是当今中医界的巨人。中医界若以先生所阐发的医道为新起点,必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谨以此文祝贺老师的《赵洪钧医书十一种》出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20-4-14 01:31
青蒿素不是中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20-4-14 01:33
而中医药用药及技术治疗症状治病效果与人类医学科学很不相同。
主要研究的应是这些
至于人体生理那是人类科学已经研究或正在研究的,而人体生理与中医药用药及技术治疗症状治病效果没有什么关系。
用人体生理并不能说明人体病理反应这在人类医药是很明确的。
中药对于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与人类科学药物相比要先进,中药对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是治愈,人类科学药物不能治愈症状如失眠少力食少。
这是中医药研究的最基本或研究开始部分,只是很多年来中医药却完全没有这种研究。
是偏离正确方向的没用的中医药研究。
以至到现在中医药还不能被人类医药科学接受。
当然中医药研究现在还只能建立假说。
最基本简单的中药是如何治愈如失眠少力食少等症状药理症状病理反应假说。
这可以让人类医药科学在一定程度接受中医药简单技术及原理,或可以开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正式研究。
这在未来现在世纪应比较理想的效果。
至于将中医药简单技术变成医药科学技术或成为人类医药科学技术一部分,现在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2种治疗技术理论原理的融合也根本不可能在当前及有限未来时间内实现。
也根本不可以是某个人个人的能力能达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20-4-14 01:34
青蒿素不是中药药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20-4-14 01:42
此证恰恰不能如麻黄汤那样去发汗,虽然服桂枝汤(加上啜粥)后会产生微汗,但那却是因为桂枝汤的实质是补虚,是虚人正气获提升后,在自身与外邪斗争中体温升高后致散热机制启动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桂枝汤发汗)。
?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20-4-14 02:09
桂枝解表,也温阳,桂枝不是补气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20-4-14 02:16
气虚是气虚,阳虚是阳虚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4-14 20:50
一是孔子论血气,二是儒家经典《礼记》所载祭祀与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在《内经时代》里有精彩的论述。
-------------------------------
孔子是医家吗?孔子论血气,只能是借医学以论哲理,《礼记》所载祭祀与中医五脏概念,说明五脏概念已影响到祭祀。血由营生,营乃五谷精微所化,五脏概念由中医解剖形成,《内经》都有明确论述,你却还在作千秋大梦。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4-14 21:26
阴阳五行是传统术数文化的哲理核心,与儒道佛的主流文化间形成某种互补的关系:阴阳五行最初从对古代社会发展历史的“形而上”(即归纳或抽象)提升到规律层次的认识,可说是秦汉时期人们所认知的“普遍真理”;而对包括中医在内的各个领域进行“形而下”(即“器化”或将原理应用到具体领域的实践),则是其普遍性的体现。-------------------------------阴阳五行是传统术数文化的哲理核心,但是,《内经》的阴阳五行不是术数文化,而是文字论述,。不是哲理,而是大自然形成的规律,以及大自然生化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探索。“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这便是阴阳。“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生万物矣。”这是五行。中医阴阳五行是大自然生化的必然规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4-14 21:50
中医界上下一大批人打着“回归经典”的旗号,道理说不出几个,却老是绕着“铁杆”、“纯中医”的包装说事,有些人甚至一边拿国家的钱,一边肆意抹黑、否定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医不回归经典行吗?经典是中医之理、法,方、药,是中医的规矩。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医是人体生命和病治的学说,没有法规,没有道理,没有评判的依据,没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不行的,中医门派林立,理论混乱,假为真,真为假,真假不分,究其因,就是背离经典之道。所谓中西结合,是中医卖身西医,废医存药的投降主义。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20-4-14 22:14
《二十讲》全书不到400页,以现代生理医学知识为背景、用实事求是和以实践检验的精神,全面检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伤寒/六经、三焦、八纲、气血等辨证理论,还有后来的运气学说等作为合成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构件,发前人所未见;
------------------------------------------------【现代生理医学】能够【全面检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伤寒/六经、三焦、八纲、气血等辨证理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长”,天地之气生六经之体,四时之法生长化收藏,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六经,六经分阴阳,通脏腑络肢节,行血气,是整体系统的生命医学。西医知生命吗?西医知气化生化吗?西医知人之生长的动力吗?不知中医之理,所谓捡视中医是痴人说梦。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1-12-15 14:52
赵洪钧先生所著《赵洪钧医书十一种》已于去年底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上市了。这对于中医学、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来说,可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其意义在于:这套书代表先生对中医学超二千年发展历程的研究,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临床实践,凝结为对中华医道的总结和阐发,应能引领中国中医界和中西医结合界今后的发展方向。笔者跟随先生学医十多年,愿在此与广大中医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并略述《赵洪钧医书》出版的深远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12-16 08:38
略说《金匮要略》中的五行学说: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病脉证病治第十一》
《匮金要略第十四》五水: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是指水肿的不同特点与位置。反映了病因。
《金匮要略第十四》五脏水:心肝脾肺肾 五脏功能异常引起的水气病。病因。
《金匮要略第十二》水在五脏:心肝脾肺肾 水饮引起的五脏功能异常、临床表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12-16 08:39
《伤寒杂病论》中无“五行”?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