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9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4 18:19
标题: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9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4 10:23 编辑
第9条
【原文】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藭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去心)二两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释义】
妇人五十岁左右,气血已衰,冲任不充,经水应止。今复下血月余不止,乃属崩漏之疾。病由冲任虚寒,曾经半产,瘀血停留于少腹所致。瘀血停留于少腹,故有腹满里急,或伴有刺痛、拒按等症。漏血数十日不止,阴血势必耗损,以致阴虚生内热,故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等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津液失去上润,故见唇口干燥。证属下元已亏,冲任虚寒,瘀血内停,故当用温经汤温养血脉,使虚寒得以补,瘀血得以行,从而起到温经行瘀之效。温经汤用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散寒暖血,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养血和营行瘀,麦冬、半夏润燥降逆,甘草、人参补益中气,诸药合用,具有温补冲任,养血行瘀,扶正祛邪的作用。本方亦可主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孕,或月经不调等症。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的崩漏证治。
【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任冲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4 18:4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4 10:47 编辑
绝经后出血是指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1年以上者又出现阴道流血。常与内分泌紊乱、生殖道炎症、子宫和卵巢出现良性或恶性肿瘤有关。
主要病因:炎症、内分泌失调、肿瘤、损伤、药物作用。
临床表现
绝经1年以上的妇女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多见于以下情况:
1、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感、伴脓性性白带,多考虑老年性阴道炎。
2、在性交或做妇科检查时发生出血,或见血性白带,或大量出血,要警惕宫颈癌。
3、持续或间断性阴道出血,或在出血中混有烂肉样组织,要警惕子宫内膜癌。
病因
1、炎症
常见于老年性阴道炎,因雌激素减少,阴道上皮萎缩,黏膜变薄,自净能力差,对细菌的抵抗力弱。炎症开始为非特异性,以后可发生混合感染,除感觉外阴瘙痒和疼痛外,分泌物常呈水样。其他如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萎缩性狭窄、宫腔积脓以及宫颈息肉等也可引起出血。
2、肿瘤
宫颈癌、子宫内膜腺癌、子宫黏膜下肌瘤,以及产生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卵巢癌等。
3、内分泌失调
主要是雌激素的累积反应。绝经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随之下降,内膜退化。但卵巢间质仍能产生雌激素,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雄激素也可转化为雌激素。这些持续过多的内在雌激素使子言内月呈增生型,以后可以脱落出血。此外,在绝经后使用雌激素治疗,可使腺体呈囊性增殖,甚至过一步发展为腺瘤型增殖。由于没有黄体酮的抵制,以致发展成内肠癌。
4、药物作用
如误服雌激素类药物引起的出血。
5、损伤
如子宫脱垂黏膜摩擦或溃疡的出血以及子宫托使用不当引起的出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4 18:5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4 10:54 编辑
温经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效。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方义
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