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7 20:46
标题: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27 编辑

中西医交流之初当时的西方医学并没有认识到pancreas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却误认为spleen具有消化功能,故明末西方传教士把spleen翻译成“脾”。


一百多年后日本的解剖学译著创制“脺”脏指代pancreas。


鸦片战争后pancreas又经历了从“甜肉”到“胰”的翻译转变,spleen则一直翻译成“脾”。


二十世纪初科学名词审查会确定“胰”指代pancreas,“脾”指代spleen。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的错位终于经官方权威确定下来,在社会上推广流传。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7 20:47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28 编辑

王新华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说:“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然而“近来对于脾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基本上是避而不谈,至多说一句‘脾位于腹中’。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所以就感觉对不上号了。”[1]这种中西医脾功能上的错位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书中并没有讲。


2003年,有人提出中西医脾功能的不对应可能是因为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译的原因,中医之脾,应该翻译成pancreas,而非spleen[2]。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关注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的错位,也补充了更多的文献材料[3-6]。


不过,这些材料大都是关于中国的,对西医pancreas和spleen认识的历史考察仍很缺乏。


最近我们查阅了西医对pancreas和spleen的认识历史,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翻译的错位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些翻译者,而更是由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西医各自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更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7 20:51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28 编辑

1 明清之际脾、胰概念翻译错位的发生

1.1 《人身图说》《性学觕述》关于spleen的翻译


西方医学之传入中国始于明末[7]。当时译介过来的西医学解剖著作有两部:其一是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Schreck,1576—1630)翻译、毕拱辰(?-1644)润定的《泰西人身说概》,其二为罗雅谷(Jacobus Rho,1593−1638 )、龙华民(Nicholas Longobardi ,1559-1654) 、邓玉函合译的《人身图说》[7-10]。不过成书于1622-1623年的《泰西人身说概》主要讲的是运动系统和脑,缺乏内脏解剖的内容,并没有提到spleen。其后1638年左右成书的《人身图说》在这方面做了补充,在“论脾”一节介绍了脾的形成、构造、形态、血管分布,记载当时西方医学认为spleen的生理功能有两种,一为炼粗血为细血, “脾性常动,及本性之燥热消去黑液,乃以心之热加其德,可细炼粗血兼黑液”;二是有消化功能,“留取细黑液以养其体,所驱粗黑液乃从一肢络从脾上至胃,带粗黑液以激动脾,使之觉饿,即欲饮食,亦紧皱胃膜,便坚乃易消化与觉饿也。”[7-10]Spleen具有消化功能的说法和中医脾主运化的认识很相似,这可以说是导致传教士把spleen翻译成脾的根源。不过,《人身图说》当时均为抄本流行,流传并不广泛[8]。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于1623年在杭州编译完成的《性学觕述》,1646年刻行于闽中天主堂,本是传播神学的著作,不过也记载了一些当时的西医知识。《性学觕述》卷3曰:“饮食之精华,存于内,化为血肉精气,其渣滓则泄之于外。此养大抵由三化而成,一口化,一胃化,一肝化也……有肝有脾,是为血府,自有余热到胃。胃所化即为百骸所需,百骸各以其火输焉。”又曰:“黑液, 其性属土者也……黑液在脾”[11];可见当时西医对spleen的认识和饮食消化相关,而且“其性属土”,这与中医脾为土脏、“脾为胃行其津液”的认识十分相仿。


《性学觕述》对中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称为“中西医汇通第一人”的王宏翰(约1648-1700)在其著作《医学原始》(1692)中大量引用了《性学觕述》的说法[12-13],其中包括上述饮食三化说。此外,王氏所绘之全体脏腑图形中脾脏居左胁下,显系西医所言之“spleen”[12]。中医脾和西医“spleen”对应的传播,从《性学觕述》到《医学原始》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0:1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8 00:17 编辑

心主血、肺主气、肝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0:28
心阴虚证

本证以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证候:多见平素肝肾不足,真阴亏耗,或热病后期阴伤未复者,阴血不足,血不能养心宁神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虚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或有两颊发红、头晕目眩等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0:29
心主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07:51
      肚子里那么大的一个肉团团, 位置、形态、重量、颜色、周围毗邻关系,中国人看见的与西医解剖学看见的是一个东东,不会搞错。这是一个共同参照物。中医的脾与西医的spleen是一个东东,不会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07:55
            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来之于医生自己内心的盲目。
     西医认为自己的那一套理论是科学的,不容置疑的,置中医不屑一顾,傲慢自负。
      中医认为自己的那一套理论是经过2000多年的实践检验的,不容置疑的,置西医不屑一顾,傲慢自负。
    二者如果能够谦虚、相互学习,合二为一,壁垒自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08:18
      盲目崇尚科学,结构与功能一致,结构决定功能,这是机械唯物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8:26
结构决定功能是科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8:34
中医的脾不是脾脏中医的心不是心脏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8:3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8 08:50 编辑

中医的肺不是肺脏,中医的肝不是肝脏,中医的肾不是肾脏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8:4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8 08:45 编辑

中医心阴虚的心烦失眠、多梦、健忘不是心脏生理功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8:57
中医的肾不仅是肾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09:04
          科学不能指导人体应该出现什么临床表现。科学只能对于出现的临床表现作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符合逻辑的解释。临床表现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而科学解释是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背景、哲学指导等等而变化的。
       科学不能给肚子里的肉团团取名字,科学只能给已经取名字的肉团团,一个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符合逻辑的解释。而科学解释是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背景、哲学指导等等而变化的。
       肚子里的肉团团的名字,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远古祖先、屠夫、战士、将军、祭师、神职人员等等,共同约定的。这些肉团团的功能,是远古祖先从日常生活中、疾病过程中、临床表现、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观察等等反推出来的。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运用机械唯物论的方法,对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做出了机械唯物论的解释。马克思以后,对于这些肉团团会做出辩证唯物论的解释,这就是中西医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西医中国化。我们需要对肚子里的肉团团重新认识,不同于西方科学机械唯物论的全新的认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9:04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28 08:26
结构决定功能是科学

物质决定结构,物质决定功能是科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9:05
功能决定结构不是哲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09:08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28 01:04
物质决定结构,物质决定功能是科学

       精神决定物质,是哲学!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决定物质是辩证唯物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9:09
而全新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背景、哲学指导等等而变化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9:15
精神是功能,物质结构决定功能,物质结构决定精神功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09:18
心阴虚物质结构决定心阴虚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精神功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8 12:03
中西医交流之初当时的西方医学并没有认识到pancreas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却误认为spleen具有消化功能,故明末西方传教士把spleen翻译成“脾”。一百多年后日本的解剖学译著创制“脺”脏指代pancreas。鸦片战争后pancreas又经历了从“甜肉”到“胰”的翻译转变,spleen则一直翻译成“脾”。二十世纪初科学名词审查会确定“胰”指代pancreas,“脾”指代spleen。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的错位终于经官方权威确定下来,在社会上推广流传。


一一不单纯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的心也不是西医的心脏,中医的肾也不是西医的肾脏……中医的五脏,不是西医的器官层面的概念,而是相当于西医系统层面的概念,是机体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研究的不是器官层面、解剖形态结构层面的内容,而是系统层面、生理功能层面的内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13:1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8 13:21 编辑

中医的临床经验是用中药治疗中医的脾中医的心中医的肾的病理结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16:40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澡豆”在古代可以说是全能化妆品,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总而言之,一切污渍、油脂,“澡豆”全搞定!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国戚,“澡豆”是居家必备。据说,在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工艺。现代医学家也已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分析和还原古代澡豆的去污、溶脂、护肤的奥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16:44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2-28 16: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16:55
          古代中医对胰腺认识不多 很少有关于胰腺的论述 。最早见于《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3],此“散膏”,实乃现代医学之“胰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胰“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赖之,故称之颐。……亦作胰”,可见李时珍把胰认定为人的命门[4]。
          《医纲总枢》中说“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椎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头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小肠,名曰珑管。”这样描述胰,似乎将《难经》认定的“散膏”更具体了[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讲:“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 [5]。可见他在人体解剖中已发现了胰,但仍归于脾,称之谓脾中“珑管”。清·叶霖《难经正义》说:“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头大向右,尾尖在左,右之大头,与小肠头为界,左之小尾,与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条,由左横右,穿过胰之体,斜入小肠上口之旁,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6]。 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说:“胃后有甜肉一条……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古之所称脾者。固并此甜肉而言……。”可见经张山雷考注,“散膏者为胰”。张山雷不仅考证了“散膏”即今之胰脏,又名“甜肉”,而且提出甜肉能分泌,其“汁”的功能为“……甜肉之汁,运入小肠,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质者”[7]。由以上可见,古人对于胰腺的记载甚少,且仅就其位置、名称考究,而少论及功能,只有叶霖和张山雷提出“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和“甜肉之汁,运入小肠,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质者。


          《医纲总枢》 初刊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卷一论人身脏腑器官之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并参考西医人体解剖学修订中医对脏腑、五轮等的认识;卷二先载新订本草大略,次列四诊,后述外感、内伤等病症的证治要点;卷三、卷四为内伤杂证及脏腑、脑脊、血管、筋脉、肌肉、骨病等证治;卷五为妇人、小儿、眼科诸证证治。各论皆简述诊治要点,较为浅显明了。[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17:12
          首先是利用猪的胰腺,将胰腺清洗干净,再将胰腺多余的脂肪研磨成糊状,再将豆粉,香料加入其中,均匀的混合,拌匀。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澡豆在当时是宫廷专用的产品,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用过的,就连驸马爷王敦也不知道,他上完厕所之后,婢女将澡豆端给他,让他洗手,结果他不知道澡豆为何物。把澡豆当成了面糊,并且倒进了盆里面,二话不说,直接一口气将一金盆的澡豆糊糊给喝下了肚。婢女们都忍不住掩口而笑。自此之后,澡豆就有一个著名的成语“不识澡豆”形容嘲笑一个人很土气。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17:17
        胰腺,唐代孙思邈已经记载为:胰。俗称:胰子。与脾是两个东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8 17:21
         胰子的发明
编辑
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

       猪胰子
       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苏打)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猪油在40℃熔融,而猪胰脏此时发挥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将猪油分解为高级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与随后加入的草木灰碱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了脂肪酸皂。这就是现代肥皂的主要化学成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21:11
中医中药治疗的经验是系统层面、生理结构生理功能层面的病理结构功能层面的内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8 21:14
中医中药治疗是经验不是理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06:26

治疗肾虚,找西医?
治疗肾结石,找中医?
你的“肾”到底是哪个肾?西医中医傻傻分不清楚...
原来西医的肾不!等!于!中医的肾!

http://3g.dxy.cn/bbs/topic/42408285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06:27
治疗肾虚,找西医?
治疗肾结石,找中医?
你的“肾”到底是哪个肾?西医中医傻傻分不清楚...
原来西医的肾不!等!于!中医的肾!

一一中医的心肝脾肺肾,更多的是"系统"的概念,是机体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研究的重点,不是器官层面,解剖形态结构层面的内容,而是系统层面,生理功能层面的内容。
以中医的肾及肾虚为例,中医的肾,是对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部分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中医讲从"肾"辨证论治,实质上是概括与反映了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病理改变(病理过程或状态)。比方肾阳虚,其主要病理內涵,与机体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比方肾阴虚,其主要病理内涵,与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较密切相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06:30
发贴者的回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06:33
说明我的解释,对于多数西医同行来说,是能够理解与认同的。
作者: 万里路    时间: 2019-12-29 18:51
       四大经典中的“脾”,与翻译对错无关,也与西医的脾无关。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9 19:59
中医药主要并不是对于古代中医的一些说明解释是什么的研究
而是对于中医实际用药或实际人体反应,包括疾病或症状反应的研究说明。
而这一部分并不在人类现代医药研究中。
或超过了人类现代医药研究。
如果对于中医实际用药或实际人体反应包括疾病或症状反应要有合理的说明,就要建立新的相关理论或假说。
而中医药应用部分也只能还是中医古代简单技术应用,并没有现代医药技术可以替代。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9 20:21
比方肾阳虚,其主要病理內涵,与机体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9 20:36
讲解中医药这些症状一定要结合中药作用。
只有中药产生治疗作用的人体部分才是症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部分。
像这种说明只是肾阳虚的后级反应部分,肾阳虚其真正原因并没有研究说明。
中医药研究很多都是这类的等于基本没有研究,不能说明中药是如何治愈症状及疾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9 20:58
一定不要以人类现代药理说明中药药理。
因为药理作用并不相同,如果相同就没必要用中药。
实际说明很多人专业或非专业没有研究能力只会抄书,但是中医药研究部分并不是书上有的,抄了也没有用。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1:1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27 23:55
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来之于医生自己内心的盲目。
     西医认为自己的那一套理论是科学的,不 ...

谢谢融合观先生支持。出差了几天,没想到大家已经讨论了这么多。

再续!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1:2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12-29 14:22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28 00:39
中医的肺不是肺脏,中医的肝不是肝脏,中医的肾不是肾脏

古代的中医从来不是这样认为的。

只是因为西医传入后,中医对脏腑的描述和西医描述的不一样,在西医的对比下,才产生了这种说法。

如果说中医是从系统的角度,那么系统并不反对对实体的明确知识。中西医脏腑认识差异现状的形成,有很复杂的原因,有西医方面的,有中医方面的,也有中西医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的原因。

这个误解的产生,翻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细致的梳理,才能大略搞明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1:29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6:35 编辑

《黄帝内经》对脾的认知更接近于pancreas,而不是spleen

从脾的解剖来说,《黄帝内经》讲得并不是很清楚,(也可能曾经讲得很清楚,后世遗失掉了,)提到:“在腹中”“脾与胃以膜相连”[3],虽然pancreas和spleen都和胃有粘膜的直接关联,但是《内经》还提到脾居于中央,显然这和pancreas的位置更符合,而并非如spleen偏安于一侧。


还有 脾色黄的说法,有些人可能说这是五行,其实不是这样的,五行五色和脏腑的对应看看它的发展过程,是有一定的观察基础的。肺 白,心赤、肾黑等等,都和实际的脏器颜色有一定的符合。黄和pancreas颜色更加符合。



从脾的生理来说,《内经》认为脾具有协助胃消化吸收的功能,这和现代医学对pancreas的认识也是相符合的,而和spleen的功能却是大相径庭。



从脾相关疾病来说,脾热病的“烦心、欲呕、身热”等症状与现代医学胰腺炎类似,脾瘅、消渴与糖尿病(现代医学认为是pancreas分泌的胰岛素产生减少或作用下降所致)相通。


因此,无论从解剖、生理,还是对相关疾病的描述上来看,《内经》对脾的认识都更接近于现代医学的pancreas,而不是spleen[3]。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1:5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02 编辑

《黄帝内经》有关脾的论述与pancreas和spleen之对应。

不是很全。因为《内经》有些地方的语义比较含糊,和上下文有关,概括起来比较麻烦,而且版面也超了,文章不能像论坛这样可以恣意汪洋地写这么多。只好把它压缩到了一页。

希望以后能有人做一个更全面的对比。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0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22 编辑

当时的西方医学对pancreas的功能存在错误理解

pancrea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an(全)和creas(肉)。由于位置比较隐藏,周围腹膜、血管、神经缠绕,pancreas在西方医学史上是一个长期未被认识的器官[14-15]。


希波克拉底[14](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7年)曾模糊的描述过“腹膜上有一些非常大的腺体,没有毛”,不知是不是指pancreas。


他的继承者盖仑[14](Galenus, 约129-199)明确提到了pancreas,但并没有把pancreas当做一个独立的器官,认为pancreas只是对周围组织起保护和支撑的作用:“静脉、动脉、神经在这儿集聚。……所以这个地方需要特别的保护,以覆盖在血管表面并分离它们。大自然聪明的制造了一个叫做pancreas的腺体样组织,处在它们之下,并包绕着所有器官,填充周围的空隙,防止它们撕裂,给它们以支撑。”[14]

这种认识误导了其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世纪初的一本解剖学教材内脏解剖图中没有标示pancreas[14](图3),


另一份比较精细的解剖学图谱,在spleen与liver之间,只有一些血管和空隙,pancreas恐怕是被当做腹膜的一部分给拿掉了(图4)。

近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14](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在其名著《人体的构造》(1543)中虽然曾描述了pancreas的形态(图5),可是也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器官。他写道:“腹部除了脂肪,遍布各处的还有腹膜,位于胃后方的部分是一个巨大的腺体样组织。狗的这部分是红色的,古希腊称为pancreas,不过人的这部分却是白色的,它可以保护分布在这儿的门静脉和动脉、神经,并且作为胃的支撑……。”[14]

直到1642年怀森格(Wirsung,J.G,1598-1649)发现胰腺管[14](图6),1664年格拉夫(Graaf,1641-1673)提出胰液可能具有消化作用[14],以后pancreas的外分泌功能乃至作为一个独立的器官才逐渐被认识到。


当时pancreas被笼统地被视为“腹部的唾液腺”[14],胰液被比作唾液,可是,pancreas的作用仍然含混不清。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1846年伯尔纳(Claude Bernard,1813-1878)实验证明了胰液消化的具体机制才得以改观[14]。


1921年班廷(F.G,Banting,1891—1941)又发现胰岛素, pancreas的内分泌作用机制及在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14]。



可以说在西方对pancreas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11
1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13
图4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13
图5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14
图6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1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24 编辑

当时的西方医学误认为spleen具有消化功能


西方对spleen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spleen在古代西方一直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器官[16-17]。


希波克拉底曾经记载了spleen的解剖,认为spleen在四元素中属土,在四体液中主司黑胆汁,它在体液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6]


其后不久的亚里士多德[16](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把spleen看作是“bastard liver(代用肝)”,因为spleen与liver位置基本对称,所以认为两者作用相互辅助,都在饮食消化中起作用。亚里士多德还认为spleen可以净化人的精神,使人产生愉悦感,spleen功能差,黑胆汁积聚多,就会产生忧郁。



盖仑发展了他们的学说,提出spleen与肝和胃通过静脉联系,可以处理食物中经肝转化后血液中无用或有害的成分,再运输到胃,具有协助消化、纯净血液的作用。[16]


虽然这样,spleen的作用仍然让人疑惑,著名的医学家塞尔苏斯[16](Celsus,公元前25-50年)曾经直言spleen是“一个完全没有了解的器官”,也有人提出spleen并没有什么功能[16]。


此后进入黑暗的中世纪,盖仑的学说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spleen具有消化功能的说法得到了教条式的信奉和遵守,西方关于spleen的认识很长时间没有什么进展。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1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26 编辑

明末spleen被翻译为脾的原因


明末西医学传入中国之时,所长在于解剖,可是生理方面的知识还停留于希波克拉底和盖仑时代的医学理论阶段[18],认为spleen属土,主管黑胆汁,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作用,这和中医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消化的传统认识是很相似的。


同时,到了明代,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衍生的“脾统血”这一说法也被中医普遍接受,这和西医spleen主司净化血液的古老认识也有所类似。因此,在当时历史情境下把spleen翻译成脾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5]。


最早传入中国的《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说》、《性学觕述》等都成书于西医认识到pancreas作为独立器官之前。


当时的西医既没有对pancreas消化功能的明确认识,对spleen的功能又存在错误的理解,再加上中医的古代医籍也没有明确说清楚脾的解剖,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直接影响到了中西医交流之初中医脾的翻译。


刘弘毅指出:“在西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将西医学中的器官 spleen 翻译为中医中的脾,是有其充足的理由的,在当时的西方医学认知中,脾也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同中医学认知中的脾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换句话说,在第一批接触到西方医学知识的中国学者,在对于spleen的翻译时是没有含糊和疑惑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22:23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13:25
古代的中医从来不是这样认为的。

只是因为西医传入后,中医对脏腑的描述和西医描述的不一样,在西医的 ...

古代的中医从来不是这样认为的。

只是因为西医传入后,中医对脏腑的描述和西医描述的不一样,在西医的对比下,才产生了这种说法。

如果说中医是从系统的角度,那么系统并不反对对实体的明确知识。中西医脏腑认识差异现状的形成,有很复杂的原因,有西医方面的,有中医方面的,也有中西医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的原因。

这个误解的产生,翻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细致的梳理,才能大略搞明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22:36
将机体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过程,人为的、主观的归纳到中医的脏腑名下,此时的脏腑,实际上就成了生理功能分类的代名词。

一一中医的脾,多数时候,可以看作是消化系统,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代名词。所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即是强调机体消化系统与消化吸收功能在后天维持维护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肾则是强调内分泌系统及其对机体生命新陈代谢活动过程的调节)。多数胃肠道病变,中医多责之于脾(胃),如脾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3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4:41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29 14:23
..

这个说法,只是说中医从一个与西医不同的角度归纳和定义了脏腑(中医在前,西医在后)。固然,把中医对脏腑认识的角度说明白很重要。但是,所谓的系统,绝不是否认实体的理由。这也不是《内经》的本来意思。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22:43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14:38
这个说法,只是说中医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归纳和定义了脏腑。固然,把中医对脏腑认识的角度说明白很重要。但 ...

这个说法,只是说中医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归纳和定义了脏腑。固然,把中医对脏腑认识的角度说明白很重要。但是,所谓的系统,绝不是否认实体的理由。这也不是《内经》的本来意思。

一一强调系统,并不等于否认实体。消化系统中,本身就包括消化道(胃,小肠,大肠),及消化腺体(肝,胆,胰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22:50
这也不是《内经》的本来意思。

一一如果文章的题目,是"探讨内经中脾的本质、本源、本意……",那么我的发言则确实是离题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2:57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5:12 编辑

这就类似于西医更注重于国家地理研究,把地理归纳为高原、盆地等等;中医更注重于经济研究,根据经济不同把中国分为城市、农村或者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等等,然后对同一个地方进行不同的分类,譬如上海,中医把它归属于经济发达城市,西医把它归属于平原地区。


两者对同一个对象,因为不同的研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模式。


但是不能说中医说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就不是西医说的属于平原地区的上海了。即使它们说的不大一样,也是说的同一个地方。

更有甚者,西医历史上弄错了,误认为北京是上海,就像哥伦布误把美洲当成了印度一样,然后延续下来,国家规定北京现代就已经叫做了上海,大家也都以为北京就是上海了,然后对照中医历史上对上海的很多描述就和现代的北京对不上号了,然后说中医说的不对。中医只好说我们说的上海不是西医的上海,我们说的上海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所在,是不是很搞笑!!


当然要回顾理清楚这段历史,把这个过程梳理明白,看当时西医是怎么把它弄错了,这个名称是到底怎么发展过来的,怎么达到现代张冠李戴的。不然大家就会一直糊涂着,整天打嘴仗!永远也说不明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23:03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14:57
这就类似于西医更注重于国家地理研究,把地理归纳为高原、盆地等等;中医更注重于经济研究,把经济分为中国 ...

但是不能说中医说的上海就不是西医说的上海了。

一一但中医说的"心肝脾肺肾",不能等同于西医说的"心肝脾肺肾",这应当是大多数中医同仁的共识(具体是什么区别,大家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与争议,但在不能等同这一点上,应当分歧不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29 23:24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14:57
这就类似于西医更注重于国家地理研究,把地理归纳为高原、盆地等等;中医更注重于经济研究,根据经济不同把 ...

当然要回顾理清楚这段历史,把这个过程梳理明白,看当时西医是怎么把它弄错了,这个名称是到底怎么发展过来的,怎么达到现代张冠李戴的。不然大家就会一直糊涂着,整天打嘴仗!永远也说不明白。

一一理论体系不同,概念也不同。心肝脾肺肾,在中医与西医理论体系中,相同的只是名称,在概念(内涵与外延)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核心是概念的差异,不是名称的差异。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3:28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29 15:03
但是不能说中医说的上海就不是西医说的上海了。

一一但中医说的"心肝脾肺肾",不能等同于西医说的"心 ...

不能等同不等于要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医的肾不能等同于西医的肾和中医的肾不是西医的肾这两句话含义是有区别的。前一句话是两者有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后一句话是完全否定意义的,把他们之间的联系否定掉了。这其实是偷换概念。论坛上很多人很擅长玩这种游戏。前后的转换之间,了然无痕,其实前后两句话已经变化很多了。

不能等同其实是不能完全等同。所以要提倡做比较研究,力求说清楚中西医脏腑认识的异同,并且要追寻这种认识形成的历史,看看这种认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当时的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中西医脏腑的认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异同。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3:35


陈总版说的:中西医脏腑除了名称之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不能相同,大家是否也都是这个意见么?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3:3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29 15:38 编辑

不能等同是不能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能相同。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29 23:42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29 14:36
将机体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过程,人为的、主观的归纳到中医的脏腑名下,此时的脏腑,实际上就成了生理功能 ...

陈版认为::中医的脾,多数时候,可以看作是消化系统,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代名词。所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即是强调机体消化系统与消化吸收功能在后天维持维护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脾看做 是消化系统,那么把胃看做什么系统?大肠小肠呢?放在何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2:5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30 03:01 编辑

有的是不能完全相同有的是完全不能相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2:5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30 03:01 编辑

肾是不能完全相同心肝肺脾是完全不能相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3:02
前一句话是两者有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后一句话是完全否定意义的,把他们之间的联系否定掉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3:09
两者对同一个对象,因为不同的研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划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模式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3:11
不是分类不同是对象不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3:1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30 03:21 编辑

现代医药中医药应用不同,用药不同,用药对象不同,用药实体不同,用药技术应用不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30 05:5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12-29 22:01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15:28
不能等同不等于要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医的肾不能等同于西医的肾和中医的肾不是西医的肾这两句话含义是 ...

不能等同不等于要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医的肾不能等同于西医的肾和中医的肾不是西医的肾这两句话含义是有区别的。前一句话是两者有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后一句话是完全否定意义的,把他们之间的联系否定掉了。这其实是偷换概念。论坛上很多人很擅长玩这种游戏。前后的转换之间,了然无痕,其实前后两句话已经变化很多了。

一一中医的肾虚,是否能理解为西医的肾脏发生病变?同理,中医的脾虚,是否能理解为西医的脾脏(或胰腺)发生病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30 06:13
不能等同不等于要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医的肾不能等同于西医的肾和中医的肾不是西医的肾这两句话含义是有区别的。前一句话是两者有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


一一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是怎样的区别?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30 06:14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15:42
陈版认为::中医的脾,多数时候,可以看作是消化系统,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代名词。所谓肾为先天之本,脾 ...


脾看做 是消化系统,那么把胃看做什么系统?大肠小肠呢?放在何处?

一一中医的脾,可以统帅,包含胃、小肠、大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7:11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29 22:13
不能等同不等于要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医的肾不能等同于西医的肾和中医的肾不是西医的肾这两句话含义是有 ...

           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究竟是什么关系?既有不可通约性又有可融合性,也就是如同库恩所说革命前后同一个术语具有不可通约性,我加了一句:同时具有可融合性。
           不可通约性的意思是:同一个术语“肾”,不能等同,即用西医不可能完完全全、完美解释中医的肾。
            可融合性的意思是: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是有关联的。
            那么中医的肾能不能用西医的概念、术语表述?能不能通约?我认为:能够表述,不能通约,还是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即用西医不可能完完全全、完美解释中医的肾,但是可以给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也就是说取一个近似值,可以使得二者通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7:17
        心肝脾肺肾与西医9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即将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之三》中,中篇  基础理论的融合,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即中医的内核、基础理论层次的中西医融合。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30 07:19
中医自古对脏腑的命名,是先看到了它,首先是解剖下的结果。而对它功能的推定,则是司外以揣内,猜测的结果。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一些张冠李戴的失误很正常。不能把古人认识的一些错误也当宝贝继承下来哦。中医把生殖归结到肾就是当时认识错了的结果,古人产生这个认识有它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们沒有必要为古人避讳,乃至于虚与委蛇,文过饰非,必予以勉强的解释,就更没有必要了。这终究是经不了历史的检验的,最终反而妨碍了中医理论的合理理解和发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7:21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是可见的实体;象是指五脏六腑各种功能的外在表现。五脏六腑的各种功能是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其外在表现千变万化。在正常情况下与人体疾病的时候,这些外在表现大不一样,人体正常时的外在表现称为“藏象”,在疾病时这些外在表现称之为:证候(症状与体征)。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与体征称之为“证”。

西医按照解剖学把人体分为九大系统,健康人体的外在功能表现称之为:生理状态;疾病时的外在表现称之为:病理状态。

人体只有一个,西医的九大系统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器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他们的各种功能外在表现与中医的“藏象”是同一个人体,二者也应该是同一的。五藏之象与九大系统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的融合,即象态。

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正常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

在《中西医融合观续》中,已经论证了气血津液之“象”与内环境之“象”在宏观上是吻合的,我们说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津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液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等等。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等等。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共同之“象”,升华医学之本质,换言之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的共同之处。中西医之所以具有共同之处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客体、客观事实是同一的。

“象态”实现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与西医器官、系统之间的融合。

我们在这一篇中着重讨论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相应器官功能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脏象经络-器官系统象态。

脏象经络-器官系统象态如下:

心-调控象态:心主神明-调控中枢象态;经络-调控传导象态。

脾主运化-物质代谢象态。

肝主疏泄-情绪调控象态。

肺主气-气体交换象态。

肾-生殖泌尿象态:肾藏精-生殖、发育象态;肾主水-泌尿象态。

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

精气神-物质能量信息象态。

命门-内分泌调控象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7:23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目录)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125

第一节   心-调控中心象态                                   125

第二节   经络-调控的外周传递系统象态

一、中医对经络的认识

二、经络调控内脏的层级假设

三、周围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四、穴位-感受器象态

五、穴位-带蒂岛状组织皮瓣模型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小结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138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141

小结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43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145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150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157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30 07:30
不过脾的认识有些不一样,而是主要由于西医当时的认识错了,窃取了中医原本脏腑的名称,属于假冒商标,后来假冒者反而成了正牌,攻击中医的脾说错了。正尊反而被冒牌者来打假了,这是近代中国落后的结果,中医话语权在近代是丧失的。所以必须把这段历史梳理明白,给这个发展认识过程一个合乎历史真实的解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7:31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23:19
中医自古对脏腑的命名,是先看到了它,首先是解剖下的结果。而对它功能的推定,则是司外以揣内,猜测的结果 ...

       中医自古对脏腑的命名,是先看到了它,首先是解剖下的结果。而对它功能的推定,则是司外以揣内,猜测的结果。
=============================================
       这个认识不全面。心肝脾肺肾是先看到了实体,其功能是取象比类司外揣内得出初步结论,经过反反复复,无数次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医学临床实践验证,去伪存真得出来的,不是猜测的结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7:45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29 23:30
不过脾的认识有些不一样,而是主要由于西医当时的认识错了,窃取了中医原本脏腑的名称,属于假冒商标,后来 ...

        中医没有错,西医也没有错,翻译家也没有错!是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标准,以结构与功能一对一对应的机械唯物论思维去衡量中医的脾,是中西医结合学派机械唯物论思维的错。  
       中医的脾,西医的脾脏,是同一个肉团团,当初的翻译家没有错,因为这个肉团团是一个可见的、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参照物。问题出在二者的功能不同,机械唯物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肉团团的功能完全不同,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以西医为标准,认定中医是错误的。
        如果以脾主运化为标准,西医脾脏是一个淋巴器官就是错误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30 07:5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29 23:11
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究竟是什么关系?既有不可通约性又有可融合性,也就是如同库恩所说革命前 ...

那么中医的肾能不能用西医的概念、术语表述?能不能通约?我认为:能够表述,不能通约,还是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即用西医不可能完完全全、完美解释中医的肾,但是可以给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也就是说取一个近似值,可以使得二者通约。

一一确切的说法,应当是概念"不可通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8:07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29 23:59
那么中医的肾能不能用西医的概念、术语表述?能不能通约?我认为:能够表述,不能通约,还是既具有不可通 ...

           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概念"不可通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8:08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相表里、脾统血、脾主肉,开窍于唇,属土。主长夏。位中。……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脾。在讨论脾主运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脾胃相表里、脾统血、脾主肉等等内容;还要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考虑到运化与心肺肾的关系,才能够真正领会到脾主运化的真正含义,这是与西医科学实验解释结构决定功能是不一样的。

西医认为:

脾(spleen )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脾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在西医理论中,脾脏与胃肠之间既没有解剖学可见的联系,在生理学实验中也没有研究脾脏与胃肠道之间的生理功能的联系。脾脏与胃肠道互不相干,事实上并非如此,脾脏与胃肠道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8:0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30 00:11 编辑

一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   秦汉之前春秋战国阶段

古籍《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决渎。”       韩非(约前280—前233),〔果蓏(luǒ)蚌(bàng)蛤(gé)〕木实、瓜类、蚌蛤。同“蚌”。蛤,蛤蜊,似蚌而圆。

这是对于脾胃功能的最早记述,不是医者的话,而是大家的事情家,哲学家的话。医学理论,不完全是医者创造的,哲学家,大家的事情家,千千万万的病人,屠夫等等共同创造的,因此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吕氏春秋》《孟春纪·正月纪》:一曰孟春之月……其味酸……其祀户,祭先脾。注曰:“脾属土,陈爻且豆脾在前。故曰:“祭先脾。春木胜土,先食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说明五脏与五行的匹配,最早是来源于祭祀活动,而不是医疗实践。

与《内经》同时代或者稍晚的《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有:“苍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黑色主肾……黄色主胃”。有胃而没有脾,说明脏腑的命名,五行归属,还存在着争论。脾与肝,脾与心,脾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确定。

《素问·五脏别论篇》有“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的记载,说明当时脏腑之说尚有争辩,五脏概念的确定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从先秦及汉初著作中可以找到痕迹。先秦著作对人体脏腑名早有记载,《诗经》有心肺肠脾之名,《尚书·盘庚》有心腹肾肠之名。《庄子》有五脏、六脏、六腑之说,见于《齐物论》《骈拇》《在宥》《列御寇》等篇,但未列具体名目。《淮南子》中有关人体之脏亦说法不一,如《地形训》列五脏,分别为肝、心、肺、肾、胃,五脏中无脾。而《精神训》列五脏:“人有四肢、五脏、九窍……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墨子•非乐上》:“外收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孔颖达疏引蔡邕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取象比类,脾属土,仓廪属土,所以。脾胃为仓廪之官,这不是一年半载形成的,也许是几百年才推演络绎出来的。把脾归类于土,取象比类为仓廪之官,在墨子时代已形成了。

“脾主运化”,直到清朝叶天士,才完全确立。

2   秦汉时期一脾胃藏象理论初步形成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难经42难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命名原则是取类比象,即《易·系辞》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内经》中虽未有专篇论述脾胃,已散见在各篇之中,内容极为丰富。《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从而认识到脾胃在五脏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内经》、《难经》认为脾胃病的病因归纳为六淫外邪、内伤情志、饮食劳逸等。如《素闷·本病论》:“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建立了脏腑病机纲领。十九条贯穿了藏象理论,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说明重视脾胃之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张仲景对脾胃学说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治疗学,将理论和方药融合起来,在《伤寒论》113方中约四分之一涉及脾胃。在疾病的康复阶段,张仲景也从调整脾胃人手,有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7条中有5条均为调理脾胃之法。可见《伤寒杂病论》从辨证、治疗、预后等几方面阐述了脾胃藏象理论。

3魏晋隋唐脾胃藏象理论的发展

隋·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以脏腑为核心论述病机,其中专列“脾胃病诸候“,开拓了研究脾胃病证的途径,也是脾胃病的最早记载。 唐·孙思邈《千金方》,分别论述脾胃虚实证治,提出“五脏不足,求于胃”的论点。强调调治脾胃可使“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治”。并按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收集调治脾胃专方180余首。

4宋金元藏象理论的充实

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宋代国家设立脾胃专科,由太医局编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按照脾胃治法创制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名方,流传至今。钱乙把慢惊、发搐、壮热、腹胀、黄病、虚赢、弄舌等多种疾病的病因都归之为脾胃,特别强调了调治脾胃的重要性。

李东垣完善了脾胃病因痛机和治疗   李杲善温补,创立了脾胃学说,对后世医家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叶桂等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5  明清脾胃藏象理论的完善。

明代王纶结合东垣和丹溪之学提出脾阴说,认为脾胃须分“阴阳气血”,反对概用“辛热温燥,助火消阴之剂”。

薛己(1487~1559)从《内经》“脾裹血”引申发展,首创脾统血理论,指出:“血藏于脾土,故云脾统血”(薛己《妇人大全良方·月经不调方论第五》)。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

缪希雍注重牌阴,注重养护胃津,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善用清凉、甘寒、清气之法。尤善用石膏、并配以麦冬、知母、竹叶等清解邪热,颐护胃津。

李中梓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      ”自宋代哲学家邵雍阐发先天、后天哲理后,医家对人体也重视先后天问题。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谷人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本在脾。”并认为与“肾为先天之本”同等重要。(《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论证》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此亦犹乱世之盗贼,何孰非治世之良民。



胃阴学说的最后确立    清代叶天士所创胃阴学说,是对脾胃藏象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叶天士注重胃阴,主张甘凉濡润,根据《内经》的理论.提出:“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和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又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完成了“脾主运化”的学说。在治疗上,用“甘平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其所制的养胃生津的益胃汤等方被后代医家所沿用,历久不衰。在此之前,脾胃统称,不分开,叶天士才把脾胃区分开来,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叶天士既继承《内经》,又充实丰富发展了东垣学说,李东垣的升脾阳和叶天士的养胃阴有机结合起来,使脾胃学说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小结   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是基本脾胃理论,至张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到明清,薛己(1487~1559)首创脾统血,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明 张介宾提出来“化”的概念,清代叶天士创胃阴学说,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完成了“脾主运化”的学说,叶氏胃阴学说的创立,使脾胃理论在阴阳、气血、升降、温燥、刚柔方面更趋完善,形成了完整地脾胃理论体系,从而给后世治疗脾胃病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脾的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脾虚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轴的合成分泌和调控功能紊乱,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这可能是脾虚证的重要病因或病机。然而补肾药延缓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退化的实验结果,使得脾与肾没有办法区别。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30 08:15

西医对于脾脏的认识也是经过临床实际的失败、错误的曲折之路,才得到比较正确的认识。

半个世纪以前,西医对于脾脏功能的认识非常肤浅,只认识到脾脏是一个破坏衰老、死亡的红细胞、血小板,回收铁离子的器官,脾功能亢进引起出血,仅此而已,所以脾切除术使用的非常广泛,结果发现术后凶险感染(OPSI)比较多,而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才引起广泛注意。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脾脏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深入,对脾脏储血、造血、滤血、破血、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等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PSI),是全脾切除术后发生的特有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5 %,死亡率50 %。病人终身均有发病风险,但绝大多数均发生于全脾切除术后前2年,尤其是儿童的脾切除术后,年龄越小发病越早。

西医错误的把脾脏切除了100多年,至少在50年前的西医理论是错误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8:4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30 10:41 编辑

如果中医药应用部分已经被人类科学研究明白了,当然会有这部分相应的科学理论建立。
中医药也就成为人类科学的一部分,并不存在什么中医药了。
但是实际上中医药还根本就不是人类医药科学中的一部分,说明人类医药学科学并没有对于中医药应用部分加以式研究也没有相应的科学理论建立。
中医药这部分科学理论是空白。
当然也就不能用人类现有医药学研究理论说明中医药原理,因还没有这部分的研究理论,用人类医药学其它部分研究理论并不能正确说明中医药应用部分。
如果要想说明中医药应用部分就必须要建立新医药理论部分,不论何种科学研究最初只能建立科学假说,不可能一步就变成科学理论,对于中医药研究也是一样首先要建立中医药应用部分科学研究理论假说。
而中医药应用部分相关理论并不是古代中医可建立。
是要有科学的研究分析才能建立中医药科学理论部分。
由于中医没有医药理论,中医没有医药科学理论,中医没有理论,也就不存在理论融合之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8:56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08:56
由于中医没有医药理论,中医没有医药科学理论,中医没有理论,也就不存在理论融合之说。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30 10:3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29 23:45
中医没有错,西医也没有错,翻译家也没有错!是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标准,以结构与功能 ...

都没有错的话,矛盾从何而来?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中医脾和西医脾总有一个认识是错的。

只是由于历史认识的原因,中医脾和西医脾在交流和相互寻找对应的过程中张冠李戴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10:44
脾虚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轴的合成分泌和调控功能紊乱,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30 10:45
其实早在民国时候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有很多文章在谈这个事。现在反而听得很少了。大家可以掩耳盗铃,闭目涉渊,把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可是,问题绕是绕不过去的,不论你在意,还是不在意,它都在那里,必须给与一个合乎道理的解释。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10:4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30 10:53 编辑

脾气虚肾炎,说明免疫反应过强,免疫功能紊乱,而不是免疫功能减弱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10:55
dffaaoo 发表于 2019-12-30 08:56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掩耳盗铃,闭目涉渊,把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10:58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30 10:45
其实早在民国时候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有很多文章在谈这个事。现在反而听得很少了。大家可以掩耳 ...

简单问题复杂化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30 11:0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30 07:21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复杂问题简单化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30 11:46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2-30 03:50 编辑

1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30 11:54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2-30 02:45
其实早在民国时候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有很多文章在谈这个事。现在反而听得很少了。大家可以掩耳 ...


其实早在民国时候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有很多文章在谈这个事。现在反而听得很少了。大家可以掩耳盗铃,闭目涉渊,把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可是,问题绕是绕不过去的,不论你在意,还是不在意,它都在那里,必须给与一个合乎道理的解释。

一一中医的脏象学说,本质上是生理学(机体一系列相近相关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而不是解剖学。应当以生理学为切入口,去探讨分析脏象的具体内容,而不是以解剖学为切入口。生理学是以功能为纲,结构为目;解剖学是以结构为纲,功能为目。二者侧重点是有不同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2-30 11:57
其实早在民国时候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有很多文章在谈这个事。

一一那个时候,西医初步传入中国,可能大家的注意力多数集中于解剖学上了。那个时候的生理学,还很不发达。诸如免疫学,生化学,可能才刚刚萌芽阶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2-30 12:14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30 03:57
其实早在民国时候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有很多文章在谈这个事。

一一那个时候,西医初步传入中 ...

是的,那个时候西医的生理学、免疫学还不发达,对很多脏器功能的认识是有问题的。尤其是脾,这是免疫器官,可是当时西医的免疫学太不发达,并没有认识到脾是免疫器官,反而误认为是消化器官。这才产生了中西医脏器对应张冠李戴的问题。

中医也有问题。历史上中医的脾和胰一直没有很好的分开,《内经》也说的不清楚,或者说他们当时也没有弄清楚脾和胰功能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把脾和胰混成了一个脏器,这都是可能的。这也是导致翻译错位的一个原因。

中医说的含混,西医认识错了,张冠李戴就这样形成了。不过,历史上的认识都是可以理解的,是当时时代局限的结果,现代对脾认识的纷乱才是最大 的问题,中医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这是很可怕的。这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