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花甲谏 [打印本页]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9-10-28 09:01
标题: 花甲谏
花 甲 谏


  曾子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熹解释说:“人穷反本,故言善”。意思是,人将死时,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的本质,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我今年六十岁,虽没到将死的年龄,但从事中医工作四十年,已退休。退休后,往往回顾和反省自己的前半生,规划后半生。我的后半生尚未规划。对前半生的回顾和反省感触很深。从医四十年,始于初学,保持敏学,尝试过教学和修学,终于耽学。四十年来,恪守医德,修心自律,敬职敬业,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这种结局,应该知足。但是,工作了四十年,学习了四十年,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充满了疑惑、尴尬、伤感、无奈和不甘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没知足感。通过回顾和反省,总结经验教训,对中医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出于职业责任心,宜早说。若临死再说,就晚了。我已过花甲"耳顺",“不逾矩"在即。除非是善意的真心话,言而有益,否则,以中医的稳重和操守,不该说的不轻易说。我是基层中医,凭一己之经历、一己之新识,策论中医的学术研究,谏言献计,事关中医的根基及未来的发展,自知位卑言微。遂引古贤言善之说,以表善意和真心,以示谏言可信纳。古人云,“下有谏争之言,上引而纳之也"。故曰花甲谏。
  我的前半生很平淡,没轰轰烈烈的大事。二十岁前在农村,很穷,讨过饭,挖过河,参加过农村突击队,当民工。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劳动一天,工值0.11元,生活苦不堪言。二十岁学中医,进了城,学徒工待遇,解决了温饱,逐渐摆脱了贫困。之后,人生常事:盖房、结婚、养育子女、孝敬父母、供孩子上学、保护家人健康、改善生活条件,都因学了中医才有了保障。中医改变了我的人生,保障了我的生活,塑造了我的品格,成就了我的社会价值,是我的人生转折点和生活支柱。因此,在我心中,对中医感情深。感恩中医,热爱中医,维护中医形象,敬职敬业,工作之余钻研学术,尝试教学和修学,为中医发展作贡献,是发自内心的。
  四十年来,我怀着感恩心从医,恪守医德,热情为患者服务,工作很顺利,零事故,零纠纷,零差错,零差评,医患关系亲近。工作之余,我对中医的学习和钻研,一直努力。论文和专著,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举办过全国性的专题研讨会,获特等奖。现在,全国各地中医院校的图书馆,几乎都有我写的书,有的传至海外。书中的内容,常被论文或著作引用。但是,直到现在,我对脉诊和中医理论,仍有很多疑惑。说真心话,从医四十年,我没学懂中医。甚至,对一些基本概念和临床常用的专业术语,没理解透。从未学过精确的、统一的、形成共识的解释。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真尴尬。不是求学不努力,不是求知心不切,而是无可学之处,无可求之人,很伤感,很无奈,也不甘心。
  例如,经络是什么?经隧是什么?经气是什么?经络的根和结是什么?经络和经隧有何区别,是什么关系?经络与脏腑器官、皮肉筋骨脉、乃至腧穴,是什么关系?再如,三焦、命门、心包、革脉、牢脉、代脉、动脉、散脉、缓脉、微脉、伏脉等,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解释,诸家之说很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众说纷纭,无可适从。这些基本概念,在脉诊和中医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脉诊和中医理论最基本的要素。中医的理论和临床,都离不开这些概念。这些概念解释不清,对脉诊和中医理论就理解不透,在临床上,会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难自圆其说,甚至曲解误说。例如:
  一,经络运行气血、营气独行于经隧、营为血之气、营行脉中,这些专业术语,都涉及气血运行。若不把相关概念解释清楚,能把气血的运行解释清楚吗?
  二,经络运行气血、血脉行血、气行血、血载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也涉及气血运行,能解释清楚吗?
  三,众所周知,目前尚未发现经络自身的结构,仍在研究中,是重点攻关项目。也就是说,经络究竟是什么,因无形可见,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就气血而言,气虽无形可见,血是有形可见的。试问,无形可见的经络,靠什么运行有形可见的血?怎么运行呀?
  四,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教材,引用《扁鹊心书》对经络重要性的论述:“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试问,教材说清经络是什么了吗?把经络的相关问题解释清楚了吗?其解释达到"明"的程度了吗?若达到了"明"的程度,还把经络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吗?若没达到"明"的程度,"无以识病证之根源"了怎么办?"开口动手便错"的中医是不是太多了?现在,整个中医学术界,有把经络及其相关摡念都能解释清楚的科研成果、论文或书吗?
  五,教材说: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问,临床上,为什么没有经络自身的疾病和症状呢?既然说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有生理和病理表现。在临床上,凡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如皮肉筋骨脉和脏腑组织器官乃至精气血津液神等,都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为什么没有经络自身的临床表现呢?哪个症状属于经络自身的症状呢?如果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意外损伤或外科手术过程中,伤到经络了怎么处理?有处理过的吗?
  六,临床上,患者的自觉症状、他觉症状和病变体征,经诊断,都有相应的病因、病位或病灶。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微量元素或基因的变化,虽然用眼看不见,但也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从古至今,唯独没有经络自身的疾病和症状。甚至,用最先进的高科技仪器,也没找到经络。但是,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常说疏通经络、活血通络、疏筋活络、刺络、调整经气等,试问,既然找不到经络,怎么疏通?找不到经络怎么刺络?
  七,《中医诊断学》说,代脉是脉来中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所谓止,即歇止,或称间歇。《医学入门》说:代脉必死脏气绝,本人见此大不祥,惟有风家并痛极,三月妊孕却无妨。《脉确》说:女胎三月余,见之不为碍。还有《古今医统》、《三指禅》和《濒湖脉学》等其他脉书,都有类似说法。近代脉书也说,妊娠三月见代脉,是为常脉。试问,当女子怀孕三个月的时候,脉出现间歇,真是正常脉吗?真无妨或不为碍吗?
  八,《脉经》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其中,实大弦长和沉微伏,共涉七种脉象,且有相反的构成条件,能组合在一起吗?谁见过又实又大又弦又长又沉又微又伏的脉象?还有一种说法是,革脉按之如鼓皮,更难理解,简直不知其所云。日本著名汉医丹波元简,祖孙三代为医,谁也没理解革脉,也没见过革脉,疑惑了三代人。直到现在,中医对革脉的疑惑,仍很普遍。
  诸如上述,疑惑甚多,举不胜举。因此,我说四十年没学懂中医,是实话。但是,我临床工作顺利,患者认可我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并且,从首次独立接诊到现在,临床工作一直顺利。这也是实话。1983年元旦,我在定州市东亭区医院工作,接诊的首位患者姓蔡,东亭村人,中年男性,患关节炎,证属寒痹,针药并用,疗效良好。第二位患者姓寇,女性,元光村人,患子宫肌瘤,属症瘕证,用老师教的验方治疗,肌瘤渐消。一个月后,因疗效和服务态度赢得口碑,门诊量逐渐增多。当时,医院实行浮动工资,我虽年轻,却不愁挣不够工资,奖金反而比其他科室高。调离该院后,工作单位曾多次变动,临床工作都顺利。总之,我在理论上的欠缺,对临床工作好象影响不大。因此,我特别感激原保定地区中医院孙容章老师和刘春生老师。两位老师是名医,德高望重,医术精湛。实习时,我跟孙老师学用药,跟刘老师学针灸。实习结束时,门诊业务已基本熟练,老师教会了我独立应诊。若老师因事外出,我已能代替老师接诊。用老师教过的治疗方法,疗效已有保障。所以,我首次应诊和实习时一祥,业务已熟练,疗效有保障,能顺利开展工作。
  我介绍临床工作顺利,不是显摆自己。我说没学懂中医,不是贬低自己,更不贬低别人。而是实事求是,通过回顾和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摆差距,找原因,探索弥补差距的方法。
  有差距就有原因。我没学懂中医的原因,不是笨,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教材和现代医书对中医理论和脉诊的基本概念解释不清。年轻时,我的古汉语基础差,读经典医著少。但现代医书读的不少,从未读过统一的、形成共识的解释,而是众说纷纭,无可适从。后来,一边学古汉语,一边研读经典。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始有所悟,找到了突破口,有了初步收获。最近,在回顾和反省从医经历的过程中,结合研读经典的感悟和收获,对以前没理解透的基本概念和没理解透的原因,又有了新认识。根据《内经》和《脉经》,可以确定,教材和近代医书对中医理论和脉诊的基本概念解释不清,是历史造成的,与经典医著的传承有关,是历史原因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因为,巜内经》和《脉经》已年代久远,渐有丢失和损毁,残缺不全,且表达方法隐晦,立象寓意,言简意深,不易理解。受此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逐渐丢失、埋没或被误解,日久年深,解释不清了。比如,《内经》成书时,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内经》曾解释过"经脉之始生",见于《灵枢》经脉篇,这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历史依据和突破口。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可以根据《灵枢》原文,从"经脉之始生"入手,结合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源、以及经络的根和结,才能知道经络是什么。一旦知道了经络是什么,与经络相关的概念都可以解释清楚,现代中医理论的很多疑惑都能迎刃而解。详见《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有证据表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例如:《内经》明确记载:“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所谓“工之所循用",说明古代医家用经络指导临床。《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根基,是奠基性经典医著。因此,《内经》对经络的解释,才是最权威、最经典、最真实的解释。
  以上举例说明,在现存的中医经典医著中,仍有大量的学术资源,急待继承、发展和利用。再如,在古代,革脉确实是常用脉象,特别是对复诊的患者,革脉是必察的脉象,对分析疾病的变化、病理病机的转变和判断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脉经》对革脉的解释太难理解,后人理解错了。在宋代,革脉被误解为芤弦相合,还被误解为"按之如鼓皮"。现在,革脉几乎没人用了。革脉从临床常用到几乎没用,就是因为埋没和误解造成的。除革脉外,牢脉、动脉、代脉、散脉、缓脉、微脉等,也有类似情况。凡有争议的脉象,都是因为没有理解透,没继承好。由此导致,脉诊存在着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埋没或丢失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掺杂着曲解和错误。受此影响,脉诊越来越难学,其诊断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差。因此,必须把《脉经》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诊断作用都搞清楚,中医最传统、最正宗、最完整、最实用、最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诊脉方法,才能挖掘出来,更好地用于临床。详见《最新实用诊脉法》。
  总之,脉诊和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解释不清,是历史造成的,是历史原因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后人没继承好,继承的不完整。因此,要想学懂中医,弥补理论上的差距,真正提高理论水平,唯一的办法是研读经典。必须从奠基性的经典医著入手,才能把中医理论和脉诊的基本概念解释清楚,除此之外,无可学之处,无可求之人。这种认识,是走了四十年的弯路才有的,而且是有大量事实依据的。《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可以佐证,经典医著对现代中医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受《内经》和《脉经》影响,中医理论和脉诊的一些基本概念解释不清。但是,尽管如此,历代中医都有显著疗效,中医能够保障生存,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与《伤寒杂病论》有一定关系。因为,《伤寒杂病论》保存的比较完整,被埋没或丢失的内容比较少,基础雄厚,起点高,立足于秦汉以前的医疗实践经验和中医理论的根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后人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比较透彻,继承的比较全面。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比较顺利,临床各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中医的疗效和生存。因此,中医是靠疗效生存的,疗效是中医的支柱。中医的理论根基和经典医著的医学基础,临床各科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医学成就,已经铸定了中医的生存力。因此,对中医的临床治疗学来说,《伤寒杂病论》居功至伟。总之,《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比较完整,保障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比较顺利,保障了中医的疗效和生存。但是,《内经》和《脉经》埋没或丢失了不少,给中医理论和脉诊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受经典医著传承的影响,近代以来,在中医领域,有些现象是很不正常的,例如:
  1,脉诊是中医的标帜,但脉诊并没充分发挥作用。其诊断作用的重要性,日渐消弱,越来越不受重视。
  2,中医都学脉诊,都用脉诊,但是,脉诊的理论和实用技术不完整,支离破碎,夹杂着曲解误说,无法掌握完整的诊脉技术。有些脉象徒有其名,处于闲置状态,虽有专题研究论文,但没人会用。
  3,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发展不平衡。理论医著少,临床医著多。理论明医少,临床名医多。疗效口碑好,理论口碑差。
  4,理论和临床貌似关系不大。学理论难,学临床技术相对容易。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不受重视。理论水平高未必治病效果好,治病效果好未必理论水平高。
  5,五年本科毕业生,不如师承三年功。中医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弊病太多。
  6,中医虽能生存,但很艰难。中医虽有疗效,但科学性受质疑。
  7,中医缺乏创新,没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8,中医尚未走出学术低谷,发展缓慢。
  9,最令人难堪的是,当前,所有的近代医书、全国各地中医院校的教材、教授、乃至中医最高学府、研究机构、学术权威、学科带头人,竟然说不清经络是什么,没有精确的、统一的、形成共识的解释。
  这些很不正常的现象,值得深思。众所周知,中医曾有辉煌的历史。其辉煌成就举不胜举。但是,近代以来,中医陷入低谷、生存艰难、发展缓慢、遭诽谤、受打击、后继乏人、“培养掘墓人”、甩不掉落后的帽子、被扣伪科学的帽子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在继承过程中岀了问题。其根源,是继承过程中把经典医著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逐渐埋没了。其结果,概念和理论思维混乱,不仅祸害了中医的形象,增加了中医工作的难度,还制约着中医的科研、创新、发展和提高,产生了太多的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千万不要轻视概念和理论思维混乱对中医造成的伤害。因为,在这些基本概念中,包含着中医最核心的概念,包含着临床各科都离不开的概念,还包含着制约中医学术发展的瓶颈。若这些基本概念解释不清,对整个中医学领域,都有非常恶劣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伤害中医的祸根子。因此,中医要想甩掉落后的帽子,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铲除这个祸根子。然后才能启步,才能步入正轨,才能快速发展,才能重塑辉煌。
  退休以前,我常关注中医的学术研究,曾尝试通过研读经典,把这些基本概念解释清楚,虽有收获,但工作量太大,涉及面太广,直到退休也没终止。我写的四本书,仅涉及脉诊和经络,刚找到突破口,是初步研究获取的收获,后续工作还有很多。四十年来,我的切身体会是,通过研读经典解决中医学术上的历史疑难问题,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因此,出于对中医的感情和职业责任心,不顾位卑言微,策论中医的学术研究。不揣冒昧,善意进谏:
  一,要树立自信,也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劳动工具和科学技术大变革的时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延续了数千年的劳动工具和已落后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淘汰了。其速度之快,来势之猛,在人类史上从未有过。但是,被认为落后的中医却逆势而上,反而有了逐渐兴旺的趋势。因此,中医要树立自信心,坚信中医有不可摧毁的生存力,不必担心中医会消亡,而是要想办法改善中医的生存质量。当前,中医生存艰难,生存质量不高,这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把中医的学术研究搞好,用研究成果带动中医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疗效,拓宽医疗市场,一定可以改变中医生存艰难的现状,中医的生存质量会越来越好。因为,中医的根基永存,基础坚实、底蕴深厚、体系庞大、内涵精湛、疗效卓绝,且已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因此,中医树立自信心,坚信中医不会消亡,是有底气的。
  在中国和日本,中医曾有被扼杀的经历,都没成功。也有陷入低谷、生存艰难的经历,都没消亡。因为,中医的根基、医学成就和疗效,已经铸定了中医不可摧毁的生存力。当前,医疗市场的竞争虽很激烈,但中医面向全国,已走向世界,形势已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可能被淘汰出局。任何政权、任何势力、任何团体和个人,企图消灭中医,都是枉费心机,是不可能得逞的。因此,中医要坚持自信,别再为中医的消亡担心,而是要集中精力提高疗效,拓宽医疗市场;集中精力搞学术研究,带动中医事业更进一步的兴旺和繁荣,让中医的生存不再艰难,努力改善中医的生存质量。
  坚持自信,不是盲目乐观,不是自傲自大,更不是满足现状。而是要建立理智力量的信心,焕发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再攀高峰。
  要实事求是。既要看到中医的辉煌成就,也要看到中医的缺陷和不足。近代以来,中医的理论体系,确实有缺陷和不足。从学术角度而言,中医生存艰难的现状,与现代的中医理论体系有直接关系。但是,中医要坚信: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在中医的经典医著中,仍然保持着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只要把中医的经典医著继承好,可以弥补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历史依据的。
  中医理论体系以汉语系文字为载体。从古至今,汉语经历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四个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传承,也经历了这四个时期。根据汉语经历的四个时期和中医的传承经历,中医理论体系的载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古汉语的形式,是以经典医著为载体的中医理论体系,如《内经》和《难经》等经典医著。另一种是现代汉语的形式,是以现代医书为载体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如《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概论》等现代医书。这说明,现代中医理论体系是从经典医著继承来的。
  在上古和中古汉语时期,以经典医著为载体的中医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医的发展,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如《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不胜枚举。但是,现代的中医理论体系,却给中医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后人对经典医著的继承不完整,造成了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举例说明如下:
  医学史表明,《内经》原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上古汉语时期。对经络的解释和详细记载,主要在《灵枢》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素问》的传承比较顺利,《灵枢》流传不广。在古汉语递换为近代汉语之前(注:即宋朝以前),《灵枢》早已丢失,仅存一孤本流落朝鲜,几近绝迹。北宋元佑八年,朝鲜向宋皇室进贡,《灵枢》失而复得。在南宋时重新刊行。
  《灵枢》丢失期间,对经络的解释和详细记载,主要靠《针灸甲乙经》传承。所谓甲乙,是以《灵枢》的内容为甲,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和皇甫谧增加的内容为乙,三部分合为一书,共十二卷,为区别等级和次第,故称甲乙。但是,《针灸甲乙经》把《灵枢》经脉篇第一段解释“经脉之始生”的原文省略了。这段原文,大约过了八百年之久,经南宋史崧之手,又重新面世。这对经络的传承必然有影响。
  《灵枢》重新刊行时,已是近代汉语时期。因原文丢失了八百多年,其表达方式和汉语系文字的字义有了很大变化。原文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不易理解。近代医书没把"经脉之始生"这一根本问题解释清楚。也就是说,受《灵枢》流传不广、曾丢失、刊行晚、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原文的表达方法隐晦、不易理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以现代汉语为载体的中医理论体系,没把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解释清楚,把中医最核心的基本概念埋没了。因此,现代的中医理论体系,确实有缺陷和不足。但是,在中医的经典医著中,仍然保持着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并且,以《灵枢》原文为突破口,根据《灵枢》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仍然可以说清十二经脉是什么时候"生”的,是怎么生成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把经络和与经络相关的概念都解释清楚。详见《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类似以上情况,不仅见于《灵枢》和经络的传承。《难经》、《脉经》和脉诊的传承也如此。脉诊传承到现在,也埋没了不少。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应该承认:由于历史原因,现代的中医理论体系,没把中医的理论体系继承好,而是把最核心的基本概念埋没了。但是,在经典医著中,仍然保持着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因此,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并不难解决。只要踏踏实实研读经典,把基本概念解释清楚,再把经典医著的深刻内涵和理论精华继承好,可以从根本上弥补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以现代中医的智慧,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进谏:
  中医未来的学术研究,要多在研究经典上下功夫。对脉诊的研究,要先把巜脉经》筛选的二十六种脉象解释清楚。对经络和针灸的研究,要先把经络和与经络相关的基本概念解释清楚。因为,概念是理论思维和理论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把基本概念解释清楚,会产生链锁反应,波及中医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和临床各科,将有带动全局的作用。待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融汇新知,重新构建中医理论体系。若这项工作做好了,中医再攀高峰,一定会有更高的起点。中医的前景会越来越好。请相信,这种思路是可行的。
  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现阶段,要尽快转变中医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以我自己的经验教训,不足以进谏转变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故引前辈之言为谏:
  原卫生部长崔月犁曾主编《中医沉思录》,书中说:"众所周知,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遇的困惑、危机与挑战。关于其生存与发展,经过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方法与对策,对振兴中医起到了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医学尚未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事实说明,不从中医学内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就不可能走出学术低谷,客观地说,中医学中没有比概念和思维混乱更为严重的问题了,冷静地剖析这方面问题,或许能够找到普遍认同的摆脱困境的可行性方法。"这是总结了近五十年的经验教训得岀的结论。值得深思。
  该书1997年岀版,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但是,书中所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医学尚未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个结论仍然适用。因为,概念和思维混乱的问题,尚未解决。中医尚未走出学术低谷,尚未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该书说:"中医学中没有比概念和思维混乱更为严重的问题了",这种警示,特别应该引起中医主管部门和中医学术界的重视。因为,这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解决不了,中医的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永远面临不可逾越的沟壑。
  概念和思维混乱实际是一回事。因为,概念是理论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解释不清,必然导致思维混乱。因此,基本概念解释不清是中医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中医要想走出学术低谷,要想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该书还说:"迄今为止,在已知解剖结构之外寻找经络的独特解剖结构的各种探索,都取得了零的结果,事实已经显示,经络的结构也不可能是未知的解剖结构。”这是建国以来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的总结,结果是零。这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错误的必然结果,更令人遗憾。其功过是非,天知道,人知道,无需评说。结果是零,应该吸取教训。
  总而言之,中医的历史和现状、中医学术研究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现阶段,中医的学术研究应该尽快调整思路,改变方法。应该先从基础研究入手,多在继承上下功夫。要踏踏实实研究经典,先把基本概念解释清楚。对中医的基础研究不能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能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因为,中医最基本的概念,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手段永远解释不清。只能靠研读经典,靠继承。除此之外,任何办法都行不通。
  例如,《脉经》对革脉的解释,只用了10个字。必须把每个字代表的脉形脉理和相互关系都解释清楚,然后才能把革脉解释清楚。弄清楚以后才能知道:革脉确实是常用脉象。并且,革脉对提高复诊患者的疗效、对分析患者的脉象发生变化、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病机的转变、乃至判断疾病的预后,都有重要作用。还可以知道:脉诊在传承过程中埋没并误解了革脉,是很大的损失,难以估量。但是,若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革脉,永远搞不清革脉是干什么用的。
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用脉诊仪教学生学习革脉。其实,脉诊仪的设计者也没把革脉搞清楚。因此,这太不靠谱,别忽悠学生了。
  中医并不排斥现代医学和科技手段,也需要融汇新知。但是,在现阶段,中医最需要的是解决最根本的学术问题,只能靠继承来解决,而不是靠现代医学和仪器。靠实验室的小白鼠和仪器,解决不了中医最根本的学术问题。因此诤谏:在现阶段,中医的学术研究要尽快转思路和方法。要集中精力,集中投入,多在继承上下功夫。踏踏实实研究经典,才能解决中医最根本的问题。否则,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医的学术研究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要重视对脉诊的研究,这是使中医取得巨大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
  天津著名中医赵恩俭老前辈曾著《中医脉诊学》,书中预言:“今后脉诊,很可能是发展中医的一个突破口。因为脉法实际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影,它具有中医特色上和理论、临床上的相关内容。脉诊学"言中有物",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概念一致,指标明确,又是中医独特的东西。对脉诊的研究,就是对中医的研究,不会因为它的前进而废了中医,也不会因为受到某些限制而偏离了中医的概念。如果计划周密,注意到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以脉学为课题研究国故,利用新知,很有可能是使祖国医学取得巨大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在收到成效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必然会找到途径和方法。那就由脉学为起点,使祖国医学从古代化进展到现代化的领域中来了。纵观古今之变,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赵恩俭老前辈是德艺双馨的著名中医,对脉诊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有杰岀贡献,深谙对脉诊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说:"以脉学为课题研究国故,利用新知,很有可能是使祖国医学取得巨大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在收到成效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必然会找到途径和方法。那就由脉学为起点,使祖国医学从古代化进展到现代化的领域中来了。"这种思路和方法,确实可行,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该书1990年首次出版,到现在,已经过了近30年。这三十年,恰好是我研读经典的时间。我对脉诊进行研究的初步收获和初步成果,可以验证,赵老前辈预言的这种思路和方法,确实可行。
  2004年,我完成了对脉诊进行研究的第二本书,即《最新实用诊脉法》。此书审稿时,中医科学院王风兰:教授对此书的评价是:《最新实用诊脉法》一书,极具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如若再深入研究,在字、词的使用上更缜密些,将是非常优秀的脉学专著。可以看出,这不是对我写作水平的赞赏,而是对书中内容的评价和认可。我知道,这是很客观的。因为,我的写作水平确实不高,并且是业余时间写作。但是,书中的内容,是刚从古文献挖掘岀来的。据考证,这些内容曾是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了数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诊脉的方法充实了这些内容,适用范围更广、诊断作用更大、实用性更强,更容易掌握。一千多年以来,这是首次用通俗语言完整叙26种脉名脉形规范、实际意义及其简便辨别方法的脉诊实用工具书。这是该书内容提要。简单的说,就是把脉诊被埋没的部分又找回来了,并用通俗语言叙述了一遍,仅此而已。因此,若再深入研究,通过更多人的努力,获取更大的收获,取得更大的成果,再进一步完善,才会产生非常优秀的脉学专著。我对《最新实用诊脉法》的评价是:对脉诊的研究刚打开突破口,对获取学术资源做了初步尝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验证了赵恩俭老前辈的预言。
  2007年8月,河北省定州市卫生中等专业学校,以《最新实用诊脉法》"新挖掘出一套简便实用、量化性很强的诊脉方法"为科研课题,通过省级鉴定。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是国内领先水平。我知道,这个领先水平,不是我自己的发明创新,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诊脉方法仍然领先。并且,在临床上确实好用。
  2017年5月,某中医药大学和我联系,商议编写《中医脉诊学讲义》,准备试行。但是,我老伴意外摔伤,后因诊务较多,耽误了这项工作。因此,很愧疚,敬请原谅。
  我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已养成了低调的习惯。之所以介绍研究脉诊的经历和收获,不是显摆。是为了证明:赵恩俭老前辈预言的思路和方法,确实可行。若更多的人按这种思路和方法对脉诊进行研究,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并且,在收到成效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必然会找到途径和方法。赵恩俭老前辈说的这种必然性,也是可信的。例如:
  我对脉诊的研究,始于革脉,终于牢脉。写完《最新实用诊脉法》,告一段落。但是,在研究脉诊的过程中,脉诊的基本原理涉及十二经,牵扯到经络和经络学说,越牵扯越多,甚至,与中医的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临床各科,都有关联。因此,不得不对经络进行研究。结果,对经络的研究也找到了突破口,也有初步收获。所以又写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获河北省中医药学术会科学技术(科技著作)奖,一等奖。但我知道,这本书更是初步收获。因为,对经络的研究并没完成,后续工作还很多,需要更多的人努力,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和成果。我坚信,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大成者。这大成者,将永载中医史册。我想说的是,对脉诊的研究,在收到成效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必然会找到途径和方法。赵恩俭老前辈说的这种必然性,是可信的。因此力谏:应该重视对脉诊的基础研究,这是使中医取得巨大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
  四,要抓住时机,尽快启动,力争在本世纪的下一个十年,圆满完成对经络的研究。
  2015年12月18日,领导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种定位,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非常客观。因为,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智慧,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世界观、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生命智慧和健康理念、以及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等,都有非常精湛的内涵,都是中华文明的要素。因此,只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肯定是瑰宝,肯定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追溯世界医学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有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一切有人群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都有其传统的医药和文化。也就是说,在世界各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体系庞大、内涵精湛、疗效卓绝、流传至今而且走向世界、尚不能被西方医学所取代的,唯有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即中医药学。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唯有中华民族的医药学能够打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宝库。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中医药学,都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很悠久,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而能发展至今的文明。这是中医药学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因此,中医未来的学术研究,不仅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明。任重道远,前景壮观。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时不我待。中医的学术研究和中医事业的发展,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尽快启步,争时间,抢速度,力争在本世纪的下一个十年,圆满完成对经络的研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除掉学术障碍。要尽快落实: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这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中医最迫切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是改革大势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大势至,势不可挡。中医要顺其势、助其势,为中医事业和人类文明作更大的贡献。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说:“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说:“21世纪是中医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这不是预言,而是审时度势的科学论断。因为,国运兴中医兴,这是规律。物极必反,蓄久必发,这是必然。2003年非典过后,中医渐显兴旺,这是证据。证据是科学论断最不可缺的要素。因此,要坚信,21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中医会再攀高峰,重塑辉煌。
  非典过后,中医事业渐显兴旺是事实,中医事业的发展有学术障碍,缺乏学术支撑,也是事实。迄今为止,中医学术上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经络。建国七十年以来,全国各行各业日新月异,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惟有中医的学术研究没有重大突破,对经络的研究没有圆满完成,这是有负使命。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又将结束,对经络的研究若再不圆满完成,中医的学术研究若再不创新,势必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动力,有损中医的形象。因此,我不仅要善意进谏,还要强烈呼吁:中医主管部门和中医学术界,要抓住时机,尽快启动,力争在本世纪的下一个十年,圆满完成对经络的研究。
  对经络的研究还有另一个突破口。《难经》第一难第一句话就说:十二经皆有动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十二经都分布着动脉,这是简而易知的常识。据此可以知道,十二经和动脉的关系是十二经都分布着动脉。还可以知道,十二经本身不是动脉。然后,根据十二经和动脉的关系,结合《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解释,可以知道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关系,还可以知道奇经八脉是怎么产生的。再进一步,可以知道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与脏腑器官、皮肉筋骨脉、乃至腧穴是什么关系?用这种思路,也可以打开对经络进行研究的突破口。
  对经络进行研究的两个突破口,最后结果一样,最终都能把经络解释清楚。因此,在本世纪的下一个十年,圆满完成对经络的研究,不是不可能。期待圆满完成对经络进行研究的大成者,早日出现。请相信,只要圆满完成了对经络的研究,接下来,中医的文化、中医的思想智慧、中医的健康理念、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的医学体系和学术研究、中医事业的发展,一定会在二十一世纪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对未来科学的革命性变革产生巨大影响。



                              许进京  

                       2019年9月24日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0-28 10: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0-28 10: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9-10-29 21:43
经络和脉诊怎么都成了古人臆断虚构的东西了。这么说有根据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0-30 10:2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0-31 07:24 编辑

众所周知,目前尚未发现经络自身的结构,仍在研究中,是重点攻关项目。也就是说,经络究竟是什么,因无形可见,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就气血而言,气虽无形可见,血是有形可见的。试问,无形可见的经络,靠什么运行有形可见的血?怎么运行呀?
无形可见的经络?有形可见的经络,无形可见的气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0-30 10: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0-30 19: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3 17:19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10-30 11:36
类似以上情况,不仅见于《灵枢》和经络的传承。《难经》、《脉经》和脉诊的传承也如此。中医未来的学术研究 ...

请先生拿出一份自己针灸治疗的病例。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3 17: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9-11-3 17:54
拜读了!诤诤花甲谏,现实又全面!
作者: 哲医    时间: 2019-11-3 17:56
早有耳闻,果如其闻。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9-11-3 18:0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2019年10月20日)
(详见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515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这个重要文件也许能有效地解决许先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9-11-4 19:25
许进京老师这么厉害?六十岁弄出个花甲门谏。如果卫健委主管部门领导能看到多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11:40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根基,是奠基性经典医著。因此,《内经》对经络的解释,才是最权威、最经典、最真实的解释。
--------------------------说得好。医要有根,无根则虚。如沙滩之楼阁,经不得风雨。医要有法,无法则道不行。中医应以中医经典为根据,方能中医大统,当下中医如义和拳,各自称王,怎能振兴。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5 22:58
经络是什么?经隧是什么?经气是什么?经络的根和结是什么?经络和经隧有何区别,是什么关系?经络与脏腑器官、皮肉筋骨脉、乃至腧穴,是什么关系?------------------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内经》说得明明白白。经络是脉,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及孙脉。经隧是把经脉之道比为隧道。经气是营气和天气。经络各有根和结,《内经》有纪。经络是气血生化之道,内营五脏六腑,外络肢节,是人体的生命之道,也是人体的结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9-11-5 23:54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9-11-5 20:29 编辑

哈哈,先生年龄小于俺,学识多于俺。——让俺羡慕嫉妒啊。俺得仔细拜读、研究、学习先生的这篇发自肺腑的文章。

建议先生发表到中国中医药报上去。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9-11-5 23:58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9-11-5 21:33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5 07:40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根基,是奠基性经典医著。因此,《内经》对经络的解释,才是最权威、最经典、最真实的 ...

《内经》,以今天的眼光看,其中,正确的内容占多数,但错误的东西也不少。
因此,不管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的什么人的著述,只要是正确的就继承,错误的就纠正,谁说得对,就照谁的办。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6 17:26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9-11-5 23:58
《内经》,以今天的眼光看,其中,正确的内容占多数,但错误的东西也不少。
因此,不管古今 ...

什么是今天的眼光?是为是,非位非,你就读不懂,咋分是非。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6 18:1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5 22:58
经络是什么?经隧是什么?经气是什么?经络的根和结是什么?经络和经隧有何区别,是什么关系?经络与脏腑器 ...

天下本无事,杞人自忧之。不知《内经》何篇论经络,经是经脉,络是络脉,白纸黑字,明明白白。有人凭空造出一个经络,又是解剖,又是论证,又是著书,又是立说,鸡飞狗叫,一场闹剧。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6 19:0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1-6 18:16
天下本无事,杞人自忧之。不知《内经》何篇论经络,经是经脉,络是络脉,白纸黑字,明明白白。有人凭空造 ...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道是经脉之道,道中行营气,循行内三阴,外三阳,濡养五脏六腑。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尽闻其道,道生于精,精道供脑生髓,生骨,生营,生筋,生肉,生皮毛。道的营养,是胃之水谷精气,营行脉里,卫行脉外,脉道即是经脉,经脉方能畅通,血气方能流行。


明明是经脉终始,哪里冒出个经络?多情反被无情恼,流水落花一场空。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9 14: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1-14 18:07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11-9 14:13
《内经》,以今天的眼光看,其中,正确的内容占多数,但错误的东西也不少。

~~~~~~~~~~~~~~~~~~~~~~~~ ...

唯心论还算有心之论,你连心都没有,是无心之论,。无心必无脑,无脑是个大傻瓜,哈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5 13:31
经验是经验理论是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0:45
教材说: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问,临床上,为什么没有经络自身的疾病和症状呢?既然说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有生理和病理表现。在临床上,凡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如皮肉筋骨脉和脏腑组织器官乃至精气血津液神等,都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为什么没有经络自身的临床表现呢?哪个症状属于经络自身的症状呢?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1:4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4 01:51 编辑

说明逻辑能力差

与经络病理结构变化有关的症状当然是存在的,就像中药治的症状。
但是关于中药治的症状,人类现有医学病理学并不清楚与何种人体结构变化有关。
且经络结构病理变化的症状与中药治的有些症状是很相同的。
如心烦口渴之类表现,你又如何能知道是与人体何种结构有关。
中医人类医学肯定不知道 。
如何知道经脉结构。
首先像这种与经脉结构病变化有的症状虽然与与中药能治愈结构变化症状是很相同的,但实际用中药是不能治愈的,说明经脉结构症状变化不是中药相关结构。
而如果要想真正知道是经脉结构变化。
只有用特殊的方法恢复经脉病理变化结构中,发现其中药理作用反应与经脉或经脉图中的经脉路线是非常相同的。
才能清楚是经脉结构病理变化,且也证明经脉是存在的有其特殊结构。
当然这种实验并不是凡人可以体验的,宇宙是不会将能说明生命宇宙极大秘密
的研究工交给凡人做的,凡人也没有受这种实验的能力条件。这种献身精神也不是凡人具有的,当然灵性灵觉更不是凡人有的。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24 09: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9-11-24 13:43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11-24 09:31
1954年10月20日,根据毛主席关于中医工作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 ...

你多学习现代医学的扎神经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37
研究经络首先要先研究中药治症状的药理
因为针灸与中药治症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不能有中药治病原理的科学说明要想说明针灸的原理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38
另外针灸不等于就是经络。
经络的发现与针灸治病应没有关系。
经络并不是在经穴间连接几条线那么简单。
有些细小的经脉如在面脸的胆经小肠经的经脉是很细小弯曲曲折也没有经穴。
但是有实验可以证明古代这种细小的经脉发现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发现与眼功无关虽然超视觉能见经脉经穴但都是面积较大的经脉经穴。
而像这种细小弯曲曲折的经脉你就是能见到也不可能准确描绘成经脉图。
是什么人发现的也是一个迷。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39
针灸能治愈失眠而安眠药不能。
从药理学方面针灸就超过了现有药理学现代医学的研究应用了。
或药理并不能对针灸是如何治愈失眠有合理的说明。
如果要在失眠方面开展医学研究就只能建立相关假说以说明针灸治失眠的药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45
经脉气非肉眼视觉可以见到。
经脉是发亮的,经脉宽度大的有一公分。
不是经脉的不发亮
经脉是发亮的,经脉宽度一公分,如果其中是某种物质存在,那就是物质相当多了,如相当多气体。
又气功丹道练习周天功中有物质在经脉流动发热,也可认为是人体中的一种流体或气体物质的运动,却不能是固体物质。
气体物质可以流动是其应有的物理性质。
另外周天功本身可以改变经脉结构,说明经脉改变化学键结构并不应是化学键中的共价键,离子键形式的。
是构象形式的物体分子变形。
说明经脉组成就是受体类的物质结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46
而气应是有某种生理作用的气体物质,经脉不过是它们达到皮肤肌肉的运送组织,以为皮肤肌肉产生生理作用之用。
经脉中有发亮物质流动也说明是流体或气体物质的存在。
这些分析也说明对于气功丹道实验的研究析是可以明确的知道人体中有很多的流体气体物质存在。
然后才是它们生理功能是什么的研究确定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47
如果牛顿这些真正研究科学有灵性灵觉的一定会选气功丹道实验,研究分析经脉气的科学原理,而不会选对针灸实验研究分析,因为针灸实验比较复杂混乱不能清楚实验反应中经脉气的作用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57
中药或药物结合的都是受体蛋白它们的生理结构构象或是病理构象,都不是现有医疗设备能检测到的。
而中医的简单技术却能不准确得到相关渐接信息以确定是何种受体的变化以对应中药应用。
如果没有中医简单技术中医不能正确选择中药。
对于这种超微观结构现有生理学化病理学药理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就像很多手工简单技术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可替代或达到相同效果。
而将来医疗技术有了相应发展才有可以科学技术替代。
疾病与症状是病理反应联级中不同级不同物质组成结构。
如同你能见到馒头不能见其中蛋白质分子,医疗设备也是一样。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