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正说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9-10-3 08:46
标题: 《正说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正说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正说内经》是一本科学、恰如其分地评价《内经》的书;一本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的书;一本客观、公正地对待《内经》的书!
《正说内经》亦名《<内经时代>补注》。
时贤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一书,通过与《内经》同时代和之前的相关文献横向比较,以及对两汉的大家的事情、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赵先生已了然于胸。《<内经>时代》明确指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到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两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只有到汉初,《内经》理论框架才具备,并且是汉代的统治哲学”。赵先生且旁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人的观点,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代以前去”。
《<内经>时代》还提出不少考证依据。如《灵枢·肠胃》只可能是王莽之后成文;马王堆医书早于今《内经》,而且是当时流传的医书;扁鹊、仓公早于今《内经》;九卷和八十一篇是典型的汉代思想烙印;汉初尚黄老是《内经》的另一个大家的事情和哲学思想背景;今《内经》带有董仲舒思想的明显烙印;天文历法方面的汉代特点等等。总之,《<内经>时代》虽然不限于考证《内经》成书时代,对成书时代这个大问题,还是做出了回答。实际上,本书各节对这个问题都有或明言或暗含的回答。
读过《<内经>时代》,会认为此书乃解读《内经》成书年代的一把钥匙,但不是只限于考证成书年代。赵先生搜求古训,博采众家,考究源流,穷其所以然,目的是求得《内经》之正解。《<内经>时代》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即用阴阳五行说通释《内经》,把《内经》放回盛行阴阳五行思想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大家的事情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
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是:“《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所谓“正说”,乃与“戏说”相对而言。即本书原著《<内经>时代》旁征博引古今名家之说,以唯物的指导思想、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的治学精神、史家的睿智头脑,解说自己的心得和撰写过程,以求《内经》学术体系之真、之实、之是!《<内经>时代》除考证翔实外,其方法之严谨,视角之新颖,独具匠心,与以往考证大不同,字里行间无不与考证有关,故结论非常可信。且《补注》又仿古代贤哲考注体例,博采众家,择善而从,拾遗补缺,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知其所以然。此即系本书名为《正说内经》之故!
感兴趣者,可参看近日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9-10-3 08:47
链接如下:
https://weitoutiao.zjurl.cn/ugc/ ... mpaign=client_share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10-3 11:45
《正说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弄不明什么叫《正说内经》,正是正面,直接,说即论,也就是直接讨论内经的主题,内经的主题是什么?是成书年代吗?是诸家之道吗?中医是传奇文化吗?不是,内经的主题是人体的生命,有生命方有病,有病才有病因,病位,病证,病诊,病治。《黄帝内经》是医书,是医道,论成书年代,诸家至道,把中医视为传奇,是《正说内经》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9-10-4 14:05
祝贺金先生大作问世。
希望先生的大作能成为现代人直接读懂《内经》的桥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0-4 16:5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0-4 08:55 编辑
先生 得出这样的结论:脏腑,《内经》以阴阳五行说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谬误。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正说内经》是一本科学、恰如其分地评价《内经》的书;一本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的书;一本客观、公正地对待《内经》的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0-4 17:0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0-4 10:14 编辑
《正说内经》是一本科学、恰如其分地评价《内经》的书;一本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的书;一本客观、公正地对待《内经》的书!
先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脏腑,《内经》以阴阳五行说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谬误。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9-10-4 23:2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9-10-4 19:26 编辑
脏腑,《内经》以阴阳五行说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谬误。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
这就是所处时代的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每个人无不如此,我们现在的人也毫不例外——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其中一部分,也必然会被后人推翻。
也就是说,科学必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0-5 06:33
自己应该做什么?批评内经?废除阴阳五行?
废除阴阳五行之后,自己应该做什么?
自己干点实事,干成了,用事实把阴阳五行废除掉,比成天喊价值高多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0-6 19:3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0-6 11:38 编辑
《内经》是建立在广泛临床实践基础上的。是先有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然后力图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才有了《内经》的理论。在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借鉴了部分术数的内容。
不过和术数相关的往往是当时条件下无法研究清楚的内容,所以利用当时流行的术数之学协助建构其理论框架。
《内经》的理论绝不是仅仅来源于阴阳五行的简单推演,而更是当时的临床实际的深刻反映。不过,《内经》对阴阳五行确实也很推崇,对道的理解很深,认为阴阳是天地之道,营卫是人身之道,即使当时还不能明了它的实际过程,也可以依据道进行一番类似的推演,划分它大致运行的框架。这来源于他对于天人相应、道贯穿始终的执着坚信。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0-6 19:37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0-6 11:39 编辑
营卫是《内经》作为医学的核心理论。没有了营卫,中医就失去了它成为科学理论的基础,阴阳只是提供了整理和研究营卫的方法。把阴阳落实到人体上,落实到营卫上,才是《内经》真正熠熠生辉的地方。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0-6 19: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0-6 19:43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0-6 11:47 编辑
《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更确切地说,《内经》的研究方法是黑箱法,类比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启发思路的作用,但是类比并不足以真正建立理论,还需要对研究对象深入 的研究和细致的观察才可以办到,这时候最主要用的是黑箱法。主要是古代时候缺乏人体内部运行的知识,不得不广泛的借用类比,不得不使用黑箱法,不过,《内经》着力想要探讨的是人体具体的防卫和营养过程,这是必须要强调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没有把这一点说清楚,是很大的失误。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0-6 19: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9-10-6 20:07
经络本义是营卫运行的通道,不从营卫运行入手,就理解不了经络学说的很多内容,营卫经络是一体的,无论是经络学说还是营卫学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服务当时针灸的临床。
营卫学说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营养和防卫过程的一些推想,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科学的,而不是伪科学,只是它历史太过于久远了。
现在来看,中医对营卫的很多认识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而且更符合医学的本真,所以很值得去深入挖掘和发扬。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0-6 20: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0-7 15:30
金栋先生的结论 《内经》是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10-20 08:40
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是:“《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
阴阳五行学说只是古人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世界观和说理方法,也可以说是一门哲学。内经中广泛应用着它,但它并不是内经的灵魂和实质,因为内经是医学,是讲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调整方法的,养生和诊治疾病才是内经的本质。比如在市场购物,计量和算账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那不是市场的实质和目的。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19-10-29 15:29
有的人写不出来,却又容不得别人来研究。自己没有观点,又不让别人有观点。
祝大作问世。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0-7-14 22:59
有的人写不出来,却又容不得别人来研究。自己没有观点,又不让别人有观点。
祝大作问世。
——————————————————
说得好极了!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7-17 10:03
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是:“《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我老师当然总是对的。
正义人士当然也明白,江湖上各路人马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表演一番,这亦属人之常情。
内经作为中医经典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对这经典的看法则纯属意见,当然有些意见比其他意见高明。如赵老所说,没有阴阳五行这个哲理框架,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为啥说赵老意见比其他人高明?因为这其实只是一语道尽为啥固守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很难为现代人接受的根本原因:现代人无论中外,大部分人不知阴阳五行为何物,当然更不可能像内经时代的人们那样认为阴阳五行是“天下至理”,所以在现代人眼中,内经就成了“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而真正的问题是:哪咋办?倒骑驴们的应对之道就是所谓“回归经典”、维护经典权威之类。正义人士则主张,现代中医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改革中医理论,建立既不与现代常识冲突、亦能尽量吸纳中医传统学说的生理观、病理观和医理观,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走出一条在现代世界可生存发展之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18 06:12
赵某人不过是一个半瓶子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18 06:16
黄帝内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7-18 06:17
黄帝内经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0-7-18 07:51
内经讲的是天、地、人的万法归宗之道,认为人道要合天地之道,其高层次是无极生了太极的当下,而当下的是“先天育后天、后天养先天”的一体同流,所以才有了阴阳、五行、精神气血液等自主承制于正态、往复循环的杜故纳新活动,这些活动是形与神俱、道物一体、道器同流、心身合一、显微无间、体用一元的生命。为此,传统中医讲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审人事,于人治人、予国医国,人国同疗、合于天公之度【即天公度--标度律或中态公约度】。如是,医道是文化,在以文感知人们正确天、地、人周而复始的循运之理——玄【天道玄皇】,是为人身立命立德的最高智慧。即:天不变,道亦不变,故可长远久视。也即是“医道的可长远久视,这就是:天道的运行规则原理始终也没有变,依据天意用于救民疗疾也无须改变,沿其路径【内经与外经】轨道执行并不错。
当今人们对其说三道四,并不悟其正义。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9-13 09:08
欢迎周先生回归。您是有思想、有观点的人,希望看到您更多评论。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9-13 09:11
看来邢先生对内径很有研究。将来有机会拜读下。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9-13 17:03
阴阳五行不是哲理。是因为哲理是主观的东西;而以阳化气阴成形为核心的阴阳五行所代表的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把客观的东西贬为主观的东西(哲理)是歪曲阴阳五行。这不叫高明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9-14 07:07
阴阳五行不是哲理。是因为哲理是主观的东西;而以阳化气阴成形为核心的阴阳五行所代表的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把客观的东西贬为主观的东西(哲理)是歪曲阴阳五行。这不叫高明
小高就爱搞笑。因为搞笑是主观的东西;而小高所代表的这类会搞笑的人是客观存在。把客观的东西贬为主观的东西(搞笑)是歪曲小高。
其实你想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吧?俺没歪曲你啦。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9-14 07:5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0-9-14 08:05 编辑
你和你师父及刘亦之为了否定阴阳五行,真是费尽心机。其实,你三人体内的阳化气阴成形就是客观存在。你三人体内若没有阳化气阴成形,你三个就该见阎王去了。你信不信?
作者: mate--oye 时间: 2020-9-14 07: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0-9-14 13:2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0-9-14 13:23 编辑
你不是道具,而是你体内真的有阳化气阴成形。你咋不相信我的话啊?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0-9-17 10:35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0-9-17 10:37 编辑
《内经》是一本医学文献的汇编。
该汇编的内容涉及到从商朝末年到宋朝时期约两千多年。
该汇编早期是黄帝医学流派的内容,后来就是多家文献的汇编内容了。
该汇编的内容鱼龙混杂。有很多医学实验的内容也有很多臆造的内容。
该汇编中的医学内容受到了战汉时期古代哲学的严重干扰,从而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因为该汇编并非黄帝一家流派的内容,所以其中的术语并不统一。
因为该汇编是很多朝代的文献,所以其中的度量衡有些混乱。
因为各个朝代的文字解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其中的文字解释并不统一。
该文献汇编涉及的行业很多也很广,这给后世阅读者带来较大的困难。如果把《内经》当作至高无上的经典就会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误区。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1-26 16:16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1-26 16:18 编辑
大家一齐请求金栋先生评讲:
赵洪均已经在2019年10月第1版,即《内经时代------修订版》一书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作出重大修订的补充评价。随附以上图书第72页的图像为证。
内容太丰富……,个人感觉有些“突然”了……!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1-26 16:52
两书对比,出入有点大。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1 17:23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11 17:24 编辑
赵洪钧原文摘录:
“浅见以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至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西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
赵洪钧著:《内经时代》一九八五年五月内部资料,第9页。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3 15:57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13 16:06 编辑
金栋说:
“《<内经>时代》是一本旷世之作。赵先生在此书中提出了很多划时代的创见。如:《内经》何时成书?……,赵先生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超人的见解……。”
(见:中医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正说《内经》·《<内经>时代》,内容提要。)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3 17:18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13 17:31 编辑
摘录:赵洪钧著,金栋补注:中医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第4~5页。
“洪钧按:看来,必须对《内经》‘成书’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即怎样才算‘成书’。本节即将提到‘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我认为,……。故应该承认《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过,接近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出现的。”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3 21:44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5-17 05:20 编辑
科学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刘长林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第15页,原文摘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内经》编纂成书的时间可能大体在西汉中期,或晚期。从社会条件来说,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总结秦朝短命的原因,面对战乱后经济极端凋敝的现实,实多年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西汉中期已形成了大家的事情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空前发展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医学家们坐下来,搜集、整理医学文献,同时总结和撰写新的经验,因而编纂出象《黄帝内经》这样规模巨大的不朽医著,是有了现实的条件的。”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4 14:25
说明:西汉和东汉被统称为汉朝,西汉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的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而东汉是在王莽篡汉之后才建立起的政权,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
西汉总共经历了十五位皇帝,在历史上存续了二百三十一年的时间;而东汉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在历史上存续了一百九十五年的时间,汉朝共存续426年的时间。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5 23:37
赵洪钧原文摘录:
“浅见以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至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西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
(上文见:赵洪钧著:《内经时代》一九八五年五月内部资料,第9页,又见:学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赵洪钧著:《内经时代》修订版,第8页,还见:中医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第43页,相互印证。)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6 20:39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16 21:33 编辑
赵洪钧的自我否定,是缺乏自信心吗?
依据(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第4~5页)赵洪钧按:“《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出现的。”认知结论,对《内经时代》(赵洪钓著1985内部资料,第9页):“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认定“七篇大论”即“阴阳五行”,是东汉以后的成书时间认知的自我否定。其事实是直截了当对自己认知结论的否定。构成了对《内经时代》一书“灵魂”的丢失。因为赵洪钧还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这段文字恰好处于《内经时代》一书的中心位置,成为整个《内经时代》论证的核心和灵魂。
赵洪钧自我否定《内经时代》成书时间的认定,其根本原因是写作时候的冲动与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内经时代》仅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违反常情常理的杜撰。
说明:
1、赵洪钧著《内经时代》一九八五年五月内部资料,第29页。
“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2、《内经》中的七篇大论是指王冰在整理《素问》时“补入”的,主要论述运气学说,为《内经》主要学术内容。但本文中的七篇大论也是指方药中、许家松夫妇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见赵洪钧著《内经时代》一九八五年五月内部资料,第5页,“有一种书讲‘七篇大论’竞写了近百万字。翻翻内容还是老一套。宜乎能读下去的人很少。”
3、《内经时代》与《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在我看来是《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的延续。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8 06:36
请金栋先生,在方便的时候解释一下:
赵洪钧先生的自我否定,是缺乏自信心吗?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19 17:08
“西汉”与“两汉”,三书混为一谈。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0 14:48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20 14:53 编辑
喻家言认为: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方药中、许家松夫妇,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一书的出版,引起了赵洪钧先生缺乏理性的冲动争议行为,即在自身知识储备等等不足的情况下,于1985年5月,自费印刷《内经时代》一书,公然的“挑战权威”……!
欲知后果,请问赵洪钧先生的弟子,本论坛的网友萧铁先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0 16:22
欲知后果,请问赵洪钧先生的弟子,本论坛的网友萧铁先生。
请教萧铁先生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1 12:02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4-23 06:33 编辑
以下上传赵洪钧先生,1985年5月,内部资料《内经时代》,第216页的“告读者”的挑战书,也就是“六十自述”里所指的“理法外”,即方药中先生。
“冲动”,真的是魔鬼呀……!
补充内容 (2020-12-28 11:39):
原文摘录如下:
告 读 者
四年前,洪钧卒业于北京中医研究院,学写了一本小册子------《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作为学位论文。原想滥竽充数、蒙混过关,岂知颇受学位委员们器重,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必欲拙著完美无缺。三、四年来,反复审评,全文已印送海内学界,专家多示鼓励,终无济于事,至今仍未蒙高抬贵手。
于是闭门思过,反复回味修改意见。如此两年,大约一年前方恍然大悟。原来那意见的宗旨是说:你不懂中医!
然而,把有关中医的浅见都修改进那本小册子里去亦欠妥当,只好着手写《内经时代》。
这本小书不想全言人所已言,却有意直入轩歧堂奥,很可能适证明作者不懂中医。果如此,于我无损有益,再学习就是了;于学委们足示其法眼明鉴。
洪钧自知才不及中人,学略涉皮毛,此番抛出这本小册子,更是浅学即试,其中大谬甚多是必然的。饱学如棒喝《论争史》者或不屑一顾,然学界慧眼卓识者何止千百,必不肯让谬说流传。若有几个高手略出余绪,将《内经时代》批得落花流水,当额手称庆。无论持何态度,以何方式,凡能纠我一谬论者,即堪为我师;凡能补我一不足,言我所未尽言者,即引为学术同志。谨拭目以待。然年届不惑,每恐老之将至。恭候三年,过此不报。
赵 洪 钧
1985年4月25日于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1 15:21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21 15:23 编辑
来源百度百科:
方药中(1921-1995),重庆市人,原名方衡,中医学家。
1940年从师于著名中医陈逊斋先生,1944年在重庆开业行医。1951年参加西南卫生部中医科工作。1952年以中医学西医身份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后到中医研究院工作至今。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治医师、副教授、副院长、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对中医辨证论治提出“定位、定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五步法。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著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等。
1976—1995 先后任全国中医研究生班副主任、副教授,西苑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2-22 22:56
正义人士本来不屑和喻某这条“学术癞皮狗”争辩什么,不过,这喻某有个天下无敌的法宝叫“自由心证”,连融合观这“著作等身”的古稀恶势力看来都给镇住了,竟然不惜纡尊降贵为其抬轿敲边鼓。好吧,抵不住你俩苦苦哀求,就赠你们两句吧。
什么后果?不就是被打压呗。挑战权威是学术常态,甚至可以说是创新的起点、进步的源泉,本来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发问者摆出一副洋洋得意、幸灾乐祸的模样,正正暴露其人之浅薄无行而已。
虽然喻某是自曝其丑,考虑到论坛似有不少年青中医学子间或浏览,有几点还是值得/需要澄清一下。
第一,挑战权威后果之说,暗示打压是从《内经时代》挑战方某的的七篇大论著作开始。实情是:打压是从方某倚仗权势违规拒颁赵老的硕士学位证书,即《内经时代》出版之前~4年就已开始了。(赵老在内部发行本子的最后一页《告读者》和《六十自述》里都有交待,从略。)
第二,赵老的书讲的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内经,方某那本书只是讲七篇大论、运气学说;而大家知道,七篇大论是王冰后来“编入”的,根本不能算是内经正宗,两个主题的分量相差不只一个数量级。可以说,赵老的书不是“挑战”方某的“权威”,而是碾压。
第三,打压的“后果”应分两方面看。在倒骑驴集团控制的国内中医界,打压的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赵老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赵老的书有20+年不许出版。但在倒骑驴们控制不了的境外,赵老的书引起极大的关注,美国的汉学家、台湾的学者都有专文介绍,日本医界还邀请赵老到日本作专题演讲。相形之下,方某的运气扯淡,即便是在国内,有产生过什么积极贡献或影响吗?我是不知道啦。
又:因为理法外这个话题,查了一下相关的公开信息,颇有些有趣的发现。只是年近岁晚,这几周事情特多,待空下来整理一下再与大家分享,“敬请期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23 06:42
有争论,是好事。研究《内经》的著作很多,说明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境外势力的支持未必一定正确!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3 09:54
方药中、许家松夫妇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荣获1989年度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5 17:34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4-23 06:29 编辑
罔顾事实,为了反对而反对。
如果说《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是学术之争,那么赵洪钧编写《内经时代》就是冲动的“义气”之争。
补充内容 (2020-12-25 21:05):
理由如下:
一、认定“内经时代”,没有直接证据证明。
查验核对赵洪钧《内经时代》全书,(无论是1985年内部资料,或者是学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及中医古籍出版社《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2019年5月第1版),作者都没有提供直接证据,即内经时代的“原书物证证明”。没有内经时代原书物证证据,作者凭什么认定“内经时代”?
传统考古学对年代的认定的基本方法是类型学与地层学。
类型学:就是同一时间相近地区的物品,有共同的基准特征。
地层学:就是不可能在这个时代的地层,找到下一个时代的东西,因此基本确定是同个时代。
考古学通常依靠以上两种方法鉴别年代 ,但是都必须在已经存在的“物证”即《内经》原著的前提条件下进行鉴定。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在没有内经原著的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下,赵洪钧认定的任何内经时代,其实都是不科学严谨的,甚至是荒唐的臆测与杜撰。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5 21:20
接上楼理由如下:
一、认定“内经时代”,没有直接证据证明。
查验核对赵洪钧《内经时代》全书,(无论是1985年内部资料,或者是学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及中医古籍出版社《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2019年5月第1版),作者都没有提供直接证据,即内经时代的“原书物证证明”。没有内经时代原书物证证据,作者凭什么认定“内经时代”?
传统考古学对年代的认定的基本方法是类型学与地层学。
类型学:就是同一时间相近地区的物品,有共同的基准特征。
地层学:就是不可能在这个时代的地层,找到下一个时代的东西,因此基本确定是同个时代。
考古学通常依靠以上两种方法鉴别年代 ,但是都必须在已经存在的“物证”即《内经》原著的前提条件下进行鉴定。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在没有内经原著的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下,赵洪钧认定的任何内经时代,其实都是不科学严谨的,甚至是荒唐的臆测与杜撰。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7 17:35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27 18:34 编辑
读六十自述,“挑战”感想,兼答萧铁网友 摘录:《内经时代·修定版,六十自述》
“或问:《时代》之作就是回敬‘理法外’等人的吗?或者是向他们挑战吗?
答:成书之后,挑战的意思是有的。”
(学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赵洪钧著《内经时代》修订版,“六十自述”,第329页)
喻家言读“六十自述”,读后感,兼答网友萧铁先生:
赵洪钧先生,1985年虽然中医硕士已毕业,也只是一个初涉中医的后学,非得“挑战”宗师级方药中先生的“七篇大论”。这样冲动的挑战,现在来看真是弄巧成拙。
首先,无论如何挑战,你得有可挑战的“东西”,这是前提。如一些人唱歌明明高音上不去,非要扯着嗓子咧破,明明直音都不行,非要挑战一段转音,结果让人听得翻肠倒胃,那不叫挑战,那叫丢人现眼……。
其次,对于赵洪钧当时的知识储备而言,挑战根本就是妄想。
因为,反以观往,复以验来。三十多年了赵洪钧先生能把认定的内经时代确定,并对“西汉”与“两汉”,及时认知的清清楚楚也就谢天谢地了。
请问萧铁先生,这样自我证明与自我否定的“挑战”,有何意义?!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30 11:59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30 12:01 编辑
接上楼理由如下:
二、读《内经时代》编与著的质疑?
编与著,理应有根本区别。
编与著虽然都是著作权法确认的创作行为,但原创性的程度和创作结果是绝然不同的。
著,是作者本人的创新性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并提出独到的观点或见解。原创的成果具有科学的继承性、连续性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虽然也要少量引用他人的方法与数据和观点等做参考。
显然,著的原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始首创作品才能称为“著”。
编,就是编辑整理前人的成果,并按照一定的方针、体例和中心来重新整理归纳,虽然,也有一定的创造性。
显然,编的原创性是最低,产生的是“前人成果”基础上的演绎性作品。
编著,是在编辑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原创作品。
显然,编著则是处于二者之间。
通观学习《内经时代》(1985年内部资料)一书的十六节内容,并借助金栋先生的提醒点评:“时贤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一书,通过与《内经》同时代和之前的相关文献横向比较,以及对两汉的大家的事情、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赵先生已了然于胸。”,充其量也只能勉强称为“编著”。
补充内容 (2020-12-30 13:42):
以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为始,至1984年止,学界涉及《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部份考证争议文献如下:
1、高光震,《黄帝内经》成书时代考证,吉林中医药,1979年(3期)第113页。
2、李今庸,《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和成书地点考,河南中医1981年(3期):第25~28页。
3、沙伦,《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质疑,河南中医,1981年(4期):第18页。
4、马伯英,《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质疑补正,河南中医,1982年(4期):第21页。
5、吴文鼎《黄帝内经》与黄老学派-----《内经》成书年代别考,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9期):第36页。
6、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7、沅汀,从出土文物看《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河南中医,1983年(2期):第18页。
8、吴一渊,余自汉,读《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质疑》和《质疑补正》之我见,河南中医,1983年(6期):第20~23页。
9、马伯英,《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再析,河南中医,1984年(6期):第16~17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2-30 16:05
著,是作者本人的创新性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并提出独到的观点或见解。
编,就是编辑整理前人的成果,并按照一定的方针、体例和中心来重新整理归纳,虽然,也有一定的创造性。
========================================
这是出版社对于书籍具有学术性意义的评定。。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1-3 13:19
金栋先生说: “赵先生且旁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人的观点,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代以前去’。”
喻家言问:编辑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由此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演绎性结论,据为“著”,是否有掠人之美的嫌疑?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1-8 22:36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1-8 22:40 编辑
建议与本论坛网友萧铁的“理法外:中医界的岳不群?”以下连接参考阅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5567&extra=page%3D1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4-14 06:13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4-23 06:18 编辑
接上楼理由如下:
三、问:新年时间已过,“正义人士萧铁先生”,为什么不为师傅赵洪钧先生的《内经时代》“正义”辩解一点呢?
答:是因为赵洪钧先生已经知道《内经时代》一书,有重大的失误……,萧兄弟,你师傅真有难言之隐呀!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4-22 21:01
重大失误与严重失事……!
赵洪钧说:农历之称始自“文革”中,据说是当时主流媒体先使用的。总之,现行传统历法,至今没有标准或统一的名称。下文就称之为农历。
说明上文见:
1、《内经时代》修订版,第125页,学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赵洪钧著。
2、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第466页,中医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赵洪钧著,金栋补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与颁行》
2017年05月12日发布
2017年09月01日实行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4-22 22:38
这是1950出版的“标准农历通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4-23 07:04
书中错误不少,但是,作者努力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可以理解,不要过于吹捧。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4-24 07:04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4-24 08:12 编辑
请“正义人士”萧铁先生,出来散步,换下气,憋着真的很难受。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4-24 18:09
重大失误与严重失事的论证
赵洪钧说:“农历之称始自‘文革’中,据说是当时主流媒体先使用的。总之,现行传统历法,至今没有标准或统一的名称。下文就称之为农历。”
赵洪钧这段话,有二处明显错误。
第一说:“农历之称始自文革”,明显重大失误。
“农历”一词之称,始于中华民国,因为中国古代历法自始就没有“农历”的名称。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即公历)”,并禁用旧历(即《时宪历》)。但民间习惯了,对用旧历却屡禁不止。5·4运动后,(即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侵占我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的无理决定。)民间也顺应改朝换代,旧历不再称《时宪历》,于是“农历”一词才面世。又由于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文化宣传层面又将“农历”扩展成为泛指“中国传统历法”的统称。
今日之农历,实际是明亡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改编成《西洋新法历书》即《时宪历》的原版,至今也不到400年。
第二说:“现行传统历法,至今没有标准或统一的名称”,明显严重失事。
因为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与颁行》是2017年05月12日公开发布,于2017年09月01日实行。其间,在社会文化宣传各界引发了强烈的公开争论。如:废除“农历”,改称开创中华华夏文明5000年历史的“夏历”等等……。
按照常情常理,洪钧先生理应知悉。
综上,由此派生出第三个疑问,赵洪钧先生为什么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公开否定,“现行传统历法,至今没有标准或统一的名称”呢?
想必赵洪钧先生确有难言之隐……。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1-5-2 01:42
清——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
谚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明,时有常位,而气无必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执非常之变耶。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1-5-2 01:45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21-5-1 21:48 编辑
五运说气学说,就是一个高级的文字游戏
我的论据:
一、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五运六气说”,经过机械化、教条化、公式化地加工,“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说明一年五个季节的基本性质,这就是名为五运的基本意义所在。”本来就四季,但为了照顾五行,就强划成五季。
二、“一候五日,一气三候,一时六气,一岁四时。”认为世界是五种物质之特性的运动生成的,故弄出五行学说,然后就顺理成章的弄出个“一候五日”来。如此简单地认识,就能掌握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五行的分配十天干是: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而推测五运则与此大不相同,须把十干的阴阳干重新调整一番,而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戌癸。”之所以化运的十干要不同于五行十干的阴阳配合,是因五行十干的配合,是以五方、五季等关系而确定的。尽管两种配属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是五行的相生不变,但这同样说明了五行的配属不准确,可以任意相配、相互矛盾。如此卜算出来的结果有多少可靠性,就可想而知了。
四、“六质者,即经曰木、火、土、金、水、火”,五行为了配六气,将火分成君火与相火两种。那么木、土、金、水为何不弄上两个呢?
五、“六气者,即经曰风、暑、湿、燥、寒、火”,天气千变万化,而简单化成六种,将“六”视为真理而套来套去,而现实中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六、“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这些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肝病与饮食、精神状态、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而与春季没有必然联系。心脏病与感染(如心肌炎)、惊吓、高血压、阻塞性肺病、风湿病等有关,冬、春季气候寒冷时血管收缩痉挛等因素,也可使心脏病加重。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饮食物易发霉变质,如饮食不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机会较多。但实际情况是,胃肠病全年均可发生,并且与饮食是否规律、精神状态、劳逸是否适当等因素有关。肺病之哮喘则于草木开花季节花粉飘散时发作,沿海地区尤甚;慢性支气管炎则遇寒凉时易加重。肾病之风水与感染有关,泌尿系结石则在夏季及中国南方时,令人出汗多而尤重,慢性肾病则与食盐多少、体力强度、饮酒等有关。因此,四季对身体各个脏器的影响,是阴阳消长转化过程中的寒温变化,对身体、食物、植物、环境等产生诸多影响,综合起来作用于身体所造成的结果,而与五行学说无关。
综上所述,疾病预测与天气预报、地震预测等一样,属于对自然界运动变化趋势的前瞻性研究。古代医家创建了五运六气学说,为医学气象学和疾病预测学做出了努力。五运六气的作者,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打破了迷信思想,利用当时掌握的有限知识,想找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便更深入地认识世界,预测季节气候与疾病发生的内在联系。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相对于今天还有那么多的玄学、神学论者而言,这是非常值得赞许的。只可惜,其理论建立在正确的阴阳学说与错误的五行学说混合基础之上,而其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因而“五运六气”学说只能为后人对疾病的预测起到了一次尝试的作用。
同时,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如此演绎出来的“五运六气说”,其实质只是承载了古代的一些文化。但就其用途而言,说穿了,只有七个字:“高级的文字游戏”。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5-2 06:35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5-2 06:46 编辑
四、无事实理由认定:七篇大论成书年代,使人匪夷所思。
赵洪钧先生,作为中研院首届专业的“东西方比较医学史”硕士研究生,理应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以事实为依据的论证“七篇大论成书年代”,就是所引用的书面证据,必须注明来源与出处,也就是说引用的文献材料、资料、或者其它的相关关联证据必须要有依据。
不能以似是而非的语言,如:“现经多方考定”,或者道听途说,如:“网上一篇文章说”,作为论证依据的证据使用。
否则,这与赤裸裸的忽悠有何区別?
附:
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第530页,中医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原文摘录如下:
“七篇大论的成书年代
【原文】
要断定七篇大论成书的上限,第一条证据是:中国何时开始用干支纪年。这一点现经多方考定为始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七篇大论之成书自应在这之后。
【自注】
网上一篇文章说: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
说明:
以上摘录出处,包括来源于赵洪钧著名的同名著作的《内经时代》以下两书,相互印证证明:
1、《内经时代》赵洪钧著1985年内部资料,第120页。
2、《内经时代》修订版,第173页,学苑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赵洪钧著。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2 07:50
基础知识不牢,特别是数理化基础知识,立竿测影,几何测量法你不懂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1-5-2 11:28
董建军 发表于 2021-5-2 04:05
比如肝脏的运动函数常数的测量。
——————————————————————
小董董你测量了吗?先测量你自己肝脏的运动如何?本老朽在此洗耳恭听。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2 14:04
在肝脏上任意选一点,在这一点上用竹子做切割线,再做垂线,以切割线作为直角边斜边,以垂线上点作为两直角的交点,做直角三角形,得到两个直角边,这两个直角边的比就是肝脏的运动函数常数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2 14:06
比值是八分之三,那么肝脏的运动函数常数是八分之三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2 14:08
人体的形态都可以用几何测量法测量计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1-5-2 17:47
你这个比值是怎么鼓捣出来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2 20:21
连基础知识你就不会,你还讨论什么学术?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21-5-2 20:24
能者为师,董老师,你就讲讲嘛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3 06:29
古人用蓍草量两个直角边的长度,然后对折,一直对折相等,去掉一半,剩下的个数就是两个直角边的比值,现在数学叫对分法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3 06:33
说古代没有科学,是自己没有科学知识。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3 06:33
河图洛书就是这样计算测量出来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3 06:34
用竹子测量计算是现代数学的几何测量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5-3 08:01
请教: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1-5-3 08:18
古代战车轮子怎么制造出来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1-5-3 08:20
董先生的这个意见很好,赞一个!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5-3 17:30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5-5 05:23 编辑
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的权威证据一: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科技史文库,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第65页,“干支纪年法”词条解释摘录:
“表明最迟在汉武帝时代人们已经在运用干支纪年法了。”
说明:汉武帝,即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已经使用干支纪年法。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1-5-22 13:25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1-5-23 05:14 编辑
运气七篇的真伪及其与《内经》其他篇章的关系问题
(摘录:方药中、许家松著《运气七篇讲解》207年10月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4页。该书第一次出版是1984年6月。见附图)
现在通行的《黄帝内经素问》是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新校正,明·顾从德刻本。由于王冰在次注本书的序文中谈到了原书有九卷,但“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第七一卷,师氏藏之"。这就是说,唐代流行的《素问》已经缺了一卷,王冰在撰注《素问》时,将所得之“秘本”,连同“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使《素问》一书终成全壁。宋·林亿等奉诏对本书作《新校正》时,对王冰在序中所提到的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新校正》云:“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在此,《新校正》对“七篇”非《内经》原书内容,而是王冰“并论补亡”之作作了相当肯定的结论。自此以后,对于“七篇”是否为《素问》原文便引起了争议。争议主要围绕着《新校正》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其一,“七篇”是否是《素问》原文;其二,“七篇”中所论内容与《素问》中其他篇章是否相通?自宋以后至金、元、明、清以来的知名学者中,多数学者对“七篇”持肯定态度,或作诠释,或在论著中加以引证发挥,把“七篇”视为经典著作,作为《内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但也有少数学者对“七篇”持否定态度。其中有明·缪希雍反对最力。他在《本草经疏》中说:“原夫五运六气之说,起于汉魏之后乎?何者?张仲景汉末人也,其书不载也……是以为是后人所撰。”缪氏连《新校正》提出的“并论补亡”都不承认。近代以来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但更多则视“七篇”若有若无,避而不谈,把它摒弃于《内经》之外。有的人提出运气学说不但汉代未提及,就是两晋南北朝,也从未见诸记载,因而认为是“伪作”,是“荒诞不经的文字游戏”,“毫无实际和科学根据”,“纯属无稽之谈”等等。 “七篇”是“伪作”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因为我们认为提出“七篇”是伪书者毫无根据。“伪书”论者的根据之一是:“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这就是说,既已亡失,就不能复得。后来王冰找到了原书是不可能的,所以是“伪书”。我们认为“伪书”论者所提供的根据和王冰序中所述完全是一致的。王冰已明确指出:“今之奉行,惟八卷耳。” 只不过王冰说缺的一卷“师氏藏之”有没有可能呢?我们认为是有可能的,不能轻易否定。因为先秦以前的文字经始皇焚书之后,流散于民间者极多。现在尚能看到的一些古书不少就是汉代“求遗书于天下”的情况下献出来的。“七篇”失而复出,当然也有可能。远的不说,亡佚两千余年的《孙子兵法》不是近年来才重现于世吗?其次,从王冰次注“素问”的整个过程来看,其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谨的。他在整理过程中,对所作增补删编一一详述,所谓“加字以昭其义”,“迁移以补其处”,“别目以题篇首”,“增益以光其意”等等,而且声明“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毫不含混,一字不苟。例如对《针解篇》最后一段文字,由于无法解释,所以就干脆不予解释,并明确指出:“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佇后之具本也。”对《五运行大论》中的缺字,宁缺而未以意补之。对《刺法论》知《本病论》两篇由于亡佚,所以就实事求是地存目注亡,也没有因为维持八十一篇求其全而任意增补。由于如此,所以没有根据怀疑王冰所谓“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是在说假话。皇甫士安说了一句缺一卷,全元起也因为缺第七卷,所以未注第七卷,伪书论者就以此为据来否定亡书复出的可能;王冰也说缺第七一卷,但他找到了秘本,而且秘本保存者有名有姓,伪书论者就可以据此轻率地指为伪书,如此结论未免有失严谨与公正。
伪书论者根据之二是“七篇”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等。这就是说,“七篇”在篇幅上与《素问》其他篇章长短不一,所以是伪书。这个理由更站不住脚。因为“七篇”从总的文字篇幅来看是大一些,但是“七篇”之中也有长有短,《六元正纪论》、《至真要大论》最长,《五常政大论》、《气交变大论》次之,其他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则只有1,116字,在篇幅上就比《阴阳应象大论》要小得多。所以,用篇幅大小,字数多少作为辨别真伪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伪书论者根据之三是“七篇”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回答也是:否。我们认为,“七篇”与《素问》其他篇章比较,不论是从语言上或是从内容上来看,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且是息息相通、互为补充的。首先从语言上看,《素问》其他篇章韵语很多,“七篇”中亦是,而且不少韵语在内容上相似甚至完全一样。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谓:“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气交变大论》中也谓:“消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从文义、文风上来看,这两段文字可以说完全一样。再如《素问·举痛论》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气交变大论》中亦谓:“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从文义、文风上来看,这两段文字也可以说完全一样。使用韵语是先秦语言上的特点之一。“七篇”与《素问》其余篇章在语言上如此“相通”甚至相同,说明“七篇”和《素问》其余篇章都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其次,从所述内容来看,“七篇”同《素问》其余篇章中的内容更是处处“相通”,而且是互为补充。例如,“七篇”中对五味与五脏补泻的关系问题,所述内容与《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述内容完全一样。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提出了“天以六六为节”的问题,但没有深入解释。《六微旨大论》中也提出了“六六之节”的问题,而且是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而后加以回答。原文谓“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之后,岐伯给予了相当明确的回答。原文谓:“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就是说,所谓“六六之节”的含义,就是用三阴三阳来统领六气。这一段论述,对《素问·六节藏象论》作了十分重要的补充。这类例子,俯拾皆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七篇”中的许多认识,实际上也是《内经》中其他篇章各种论点的总结,也都可以在《内经》其他篇章中找到论证。由此看来,那种认为“七篇”与《素问》其他篇章“略不相通”之说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至于其他所谓“伪书”的论据,如认为什么仲景书中未载呀,汉代未提及呀等等,就更不能成立。因为仲景书仍在,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明确讨论过“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等问题,而且明确提出过“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要稍稍认真翻阅一下《金匮要略》,并把这些内容和“七篇”对照一下,就自然明了,无须再加讨论了。即使退一步,认为“七篇”虽不是伪书,而是王冰把失传的《阴阳大论》补入《素问》之中,那么,《阴阳大论》也仍然是与《素问》同时代的另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医学成就。既然大家已经公认,《内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一时之作,那么就更没有理由把“七篇”排出在《素问》之外。它和《素问》其余篇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只能会使我们更全面地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的医学遗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七篇”不是伪书,说是王冰塞入的私货是没有根据的。“七篇”不但不是与《内经》无关,而是与《内经》密切相关,是《内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把“七篇”摒弃于《内经》之外的提法和做法,我们认为是对《内经》的一种曲解,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一种割裂。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1-5-23 15:10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七篇”不是伪书,说是王冰塞入的私货是没有根据的。“七篇”不但不是与《内经》无关,而是与《内经》密切相关,是《内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把“七篇”摒弃于《内经》之外的提法和做法,我们认为是对《内经》的一种曲解,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一种割裂。”
-------说得好,赞一个!
作者: slgcyt 时间: 2023-1-15 13:40
先生 得出这样的结论:脏腑,《内经》以阴阳五行说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谬误。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搞清楚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具体作用。中医自己说阴阳五行是哲学,反中医的说阴阳五行是神学。其实阴阳五行既不是哲学,更不是神学。中医的本质是什么?是认识和治疗疾病。中医首先是医,然后才是中医。阴阳五行,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工具和方法。阴阳也是一种分类工具,一分为二,是最基本分类,表里、寒热、虚实,都是把某一属性的内容分为两类。五行,为什么是五?因为只有奇数才能形成生克的循环,为什么不用其他单数?因为整体观要求整体内的各个局部是普遍联系的,我,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恰好是五。如果用七,就会有2行跟其他没有关系,违背了整体观的思想。五行,五脏中心论,就是把人体所有的功能分为五大类,并用生克来构建五大类之间的关系。分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鉴别。认识了解疾病,就是要看出不同疾病、不同症状的差异。
所以中医五脏体系,不是用阴阳五行推演出来的。恰恰相反,其逻辑思路是归纳,而不是演绎。说推演,是把过程搞反了。
医的目的就是认识和治疗疾病,中医是医的一种。别把乌七八糟的东西强加给中医。神话中医,跟糟蹋中医,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在祸害中医。
学好逻辑学,学好分类学,有助于学习中医。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15 14:12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3-1-15 06:21 编辑
中医是一种科学技术,阴阳五行是对人体生命运动自然规律的描述,适用于生命运动,不是物质结构规律,阴阳是运动的极限性夹逼规律,不是哲学的两面性,五行显然是指运动,是夹逼规律内的周期性正弦波的运动过程,用金木水火土表达,不可能超过五个运动过程,多与少就不是生命运动波。可以掌握运用阴阳(夹逼规律),可以用脉诊诊断五行波段。可以用眼睛看到人的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中间可以看到五行的形态。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15 14:24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3-1-15 06:33 编辑
内经题目含义就是生命运动夹逼内的规律。内经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运用夹逼规律,使五行周期性运动,生命运动恢复正常。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15 15:45
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
作者: 山城巷 时间: 2023-1-26 07:14
非常赞同
作者: 入云龙 时间: 2023-1-26 13: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入云龙 时间: 2023-1-26 13: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入云龙 时间: 2023-1-26 13: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入云龙 时间: 2023-1-26 13: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入云龙 时间: 2023-1-26 13: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26 16:30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3-1-26 08:38 编辑
科学家靠大脑吃饭,长度数怎么知道确定?测量尺有吗?没有测量尺怎么计算直角边的比?作为标准的测量尺也有误差,怎么消除误差?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26 16:34
用你的算法计算人体形态某一点的函数常数,工具就是竹片。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3-1-26 17:10
期待数学科学家对科学做出贡献。这个数据非常重要。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